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第四册教案系列致橡

合集下载

《语文》基础版第四册教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基础版第四册教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基础版第四册教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其学习、生活乃至未来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而《语文》基础版第四册教案,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精心制定的。

一、教学目标《语文》基础版第四册教案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具体目标包括:1.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巧,能够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让学生养成正确书写和语言规范的习惯,提高语言素养。

3.激发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增加语言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语文》基础版第四册教案内容丰富,包括五个单元,覆盖了阅读、写作、口语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内容如下:1.课文阅读与分析。

通过阅读和分析经典文化名著或者优秀的现代文学作品,让学生领略语言的魅力,提高语感和文学素养。

2.习作。

通过让学生进行作文、日记等习作活动,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书写、表达和思维习惯,提高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特长。

3.口语表达。

通过口语训练、朗读、演讲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自信、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4.词汇,培养学生的词汇量,包括熟练使用词义和词性,准确发音,使用常见的语法规则等。

5.语言知识学习。

学习常见的语言知识和技巧,让学生养成正规正确的语言表达习惯,让学生严谨规范而又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多媒体教学手段。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课文中的语言表达、语法规则等,更加灵活多样地开展教育活动。

可以运用影音、电子版、网络等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示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来操作。

2.问答式教学。

利用问答式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能够较好地吸收知识点和技能,提高取得点的能力,增强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

3.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

在授课之外,也更新一种方法:老师提出一个话题,学生自行思考,或者小组讨论,从而让学生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语文教育中来。

四、课程评估1.课前小测试。

职高语文第四册教学计划

职高语文第四册教学计划
2.能够逐词逐句解释全文。
18
3
威尼斯商人(节选)
1.学习了解孙子及《孙子兵法》。
2.掌握文章内容。
3.学习文章的逻辑性和思辩性。
1.掌握文章内容。
2.学习把握几个重要文言词汇。
19
2
窦娥冤(节选)
1.学习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2.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3.学习《雨霖铃》。
1.把握两词风格上的区别。
8
3
劝学
1.学习了解毛泽东及其伟大贡献。
2.学习掌握议论文要点。
3.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及历史意义。
1.学习课文证明论点方法和语言特点。
2.教育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9
2
六国论
1.学习了解《水浒传》有关知识。
2.学习比较论证的方法。
1.学习把握文章整体论证的结构。
2.把握文章重要的知识点。
谏太宗十思疏
1.单元练习
2.写作训练与分析。
4
2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通过文章分析,巩固说明文知识。
2.了解福建古代桥梁建筑的成就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1.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说明事物的特点。
2.学习准确、周密、平实的语言特点。
6
1
不求甚解
1.了解记忆的有关知识,树立增强记忆力的信心。
2.学习把握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2.学习把握文章描写音乐形象的写法。
1.学习正面铺陈与侧面烘托结合的写作手法。
2.学习文章华丽绚烂的语言特色。
2-3
2
离太阳最近的树
1.学习了解孙犁及其文学创作。
2.把握文章主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1.体会作者追求、赞美美好事物的感情。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第四册教案系列致远方的星ppt课件_图文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第四册教案系列致远方的星ppt课件_图文


第一部分(第1、2节):
A


第二部分(第3、4节):
B

第三部分(第5、7节):
C

第四部分(第7、8节):
D

前一节
后一节
回目录页
提 A.第一部分(第1、2节)

尽管生活艰难,但请相信“我”将永葆顽强抗争 的本色。
“我是/盘山公路上爬行的牛车”,比喻异地谋生 的艰难。“我仍在艰难地/艰难地移动步履”,比喻自 己的努力抗争。
讨 一位热爱生命的诗人。他对生命信念的执着与对诗信
念的执着,有着同样的强度和韧性。” 说 说 诗 中 哪 些
论 句子表现了他的顽强毅志。联系诗人经历,谈谈自己
的体会。
前一节
回目录页

诗人童年时富于幻想,上小学就发表诗歌。可“文革”开始
示 后 ,他因父母去台湾而被列入“黑五类” , 他一个人四处流浪,
“你在我的诗中/我在你的歌里”,表明彼此思 念,刻骨铭心。“只要是真爱/远离也是相聚”,
1.以诗代信,抒发对对方的感激之情。

2.大量运用比喻表情达意。

3.层层深入,回旋 往 复,哀而不伤, 婉 曲 动 人 。
前一节
后一节
回目录页


台湾诗人洛夫 谈 到 傅 天 虹 时 , 说:“我发现他是
“像花瓣动情的倾泻”的歌声,比喻对方的热情、 真 诚 。 “以腊梅花的坚贞/冲破冰封” , 比 喻 对 方 的 坚贞给了“我”突破困难的信心;“以报春花的嫩 黄/开拓我生命的春季” , 比 喻 对 方 的 乐 观 激 发 了 “我”开拓生命的价值;“于是/无名小草/也敢挑战 蓝天”,是说对方给自己带来挑战世界的勇气。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第17课《致橡树》教案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第17课《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情感基调。

2.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对诗歌情感的领悟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1.朗读诗歌,抓住诗歌意象,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情感;2.感悟诗人独立平等、相互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爱情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她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

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中我们看到了坚贞执着的爱情,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中我们感受到了相依相存的爱情,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中我们读到了浪漫凄美的爱情。

《致橡树》则是一位新时代女性的爱情宣言。

(板书课题,作者)二、作者介绍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

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写有许多著名的朦胧诗,如《四月的黄昏》《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也许》等。

其中《双桅船》获中国作协第一届全国新诗二等奖,《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三、朦胧诗派朦胧诗派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

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代表诗人还有顾城、北岛等。

四、诗歌朗读(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基调。

注意重音,停顿)1.让一至两名学生示范朗读;(总结其朗读的优缺点)2.播放视频朗读,学生跟读,进一步把握诗歌情感;3.学生齐读诗歌,再次感受诗歌优美的词句与独特的意境。

五、赏读、研习诗歌1.根据诗歌的形式和结构,给诗歌划分段落?第一部分(1-13行),第二部分(14-36行)。

2.第一部分中诗人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意象,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

苏教版中职语文第四册1-14课全套教案

苏教版中职语文第四册1-14课全套教案

苏教版中职语文第四册1-14课全套教案目录第四册第1课《春末闲谈》第四册第2课《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第四册第3课《文学是灯》第四册第4课《山居秋暝》第四册第5课《琵琶行》第四册第6课《八声甘州》第四册第7课《青玉案·元夕》第四册第8课《物种起源绪论》第四册第9课《南州六月荔枝丹》第四册第10课《“可燃冰”将解千年能源忧》第四册第11课《回忆鲁迅先生》第四册第12课《故都的秋》第四册第13课《神的一滴》第四册第14课《林黛玉进贾府》课题序号授课课时授课章节名称使用教具第四册第1课2授课班级授课形式讲读春末闲谈1、理解文章生动具体的形象与深刻的思想。

教学目的2、体会文章幽默生动而富于战斗力的语言。

3、理解文章严谨的结构与严密的论证。

教学重点生动具体的形象与深刻的思想。

教学难点生动具体的形象与深刻的思想。

更新、补充、删节内容课外作业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及《学案》相关练习。

教学后记备课笔记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附:板书设计: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课堂教学安排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苏教版中职语文第四册教案设计第课时教案月日第周星期山居秋暝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张仁祥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及默写诗歌。

2.体味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中的画面美。

教学难点:朗读感悟法、联想想象法、讨论探究法。

一、课文导入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

大家还记得哪些山水田园诗呢?山水田园诗到了唐代,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三、初步领略诗歌意境背景:《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他在终南山下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而此诗也勾勒了几幅画。

析题目,初步感知诗题中“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这是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呢明确: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

《语文基础版第四册》教学大纲

《语文基础版第四册》教学大纲

《语文基础版第四册》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二、课程教学目标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

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

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结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构成。

1. 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为60-90学时。

2. 职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安排教学,教学时数为32~36学时。

3. 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的任意选修内容,教学时数不做统一规定。

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均从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提出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建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探索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中职语文第四册教案

中职语文第四册教案
②出场时的肖像描写
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眼熟亲切
③二首《西江月》的描写
表面上是用世俗的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二词作似贬实褒,正文反作。
④出场以后的语言行动描写:(14段)
作者一是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写她与黛玉的心灵相通;二是极力表现宝玉的骄横不羁。
(2)总结贾宝玉的性格特点。
精神上的自由人
(建议用三段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参见《教学参考》P2—3或者教学光碟)
本文是一篇介绍语文学习方法的议论性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开篇总起提出了学习语文要注意的三个方面问题,然后分别展开论述,最后加以总结收尾,使文章结构紧凑而严密。
小结:作者以提高语文素养为目的,从多读、多写、多思三个方面,运用举例、引用等方法加以论证,结合自身经验,点面结合,充分论述了学习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这一论点,对于求学的人,特别是青年人来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现实意义。
课时计划
授课班级
07日语
授课时间
09.3.6
课型
新授课
第2课时
课题
路漫漫其修远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目标
认知
学习本文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技能
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培养多读、多写、多思的学习习惯
情感
培养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学习态度
教材分析
重点
学习本文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证观点的思路
课型
新授课
第6课时
课题
林黛玉进贾府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目标
认知
了解课文对贾府环境的描写及描写的作用
技能
培养学生分析课文、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致橡树》教学设计方案

《致橡树》教学设计方案

《致橡树》教学设计
二、走进作者由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再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简要介绍作者舒婷和朦胧诗派.
三、赏析探究
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情表白:
(一)激情诵读
明确:“致”是向对方表示礼节或情意,有倾诉、表白之意,表明诗的中心是爱的一方对另一方的倾诉.配乐齐读,让学生小声地读,初步感受本诗的情感,初步感知。

﹙二﹚赏析第一层:
体会感悟:诗人采用象征、比喻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爱情观的否定。

﹙三﹚、赏析第二层:
明确: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

四、拓展延伸,自由发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返回 回目录页

修辞手法
比喻。本诗运用的比喻有很多,也就是说本

文的意象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叠加式的。
(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
光、春雨,铜枝铁干,刀、剑、戟,红雷、霹雳,
雾霭、流岚、虹霓)
其他如对偶、对比、反复等。
爱情,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而是两颗
心共同撞击的火花。(前苏联伊萨可夫斯基)
伟大的爱情能使最平庸的人变得敏锐、勇于献
身、充满信心。(法国安德烈·莫洛亚)
下一页
回目录页


舒婷(1952- ),原名龚
介 佩瑜,福建福州人。“朦胧诗”
绍 代表诗人。1969年厦门第一
中学初中毕业。后到上杭县插
队落户,并开始创作诗歌。
“木棉”
象征拥有全新的爱情观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新

女性。
返回 回目录页

评价
木棉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表达了诗人心中的爱情观,但不一定狭窄地理 解为只象征诗人自己,实际上它象征了一切维
护自身尊严、追求平等而忠贞的爱情的新时代
女性。这种新的爱情观一反传统世俗爱情观上
陈腐庸俗的观念,大胆地追求平等和独立,代
感 息的爱情宣言。

这首诗通过“一棵树”(木棉)对“另一棵树”
(橡树)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达诗人的爱情观,诗歌采用
了。象征的表现手法。橡树象
征着诗人心目中的恋人,他不
是某一人具体的人,而是一个
非特指的、可能引发诗人恋情
的设想中的爱恋对象。
回目录页


朗读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回答下列
问题。

一、“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 “泉源”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 模块第四册教案系列
第一单元 诗歌阅读与欣赏
二 当代诗二首
1 致橡树
课文导入 作者简介 整体感知 赏析一 赏析二 写作手法


这是一首爱情诗。关于“爱情”,人们如是说:

爱情不是花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
不是轻薄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爱情是建立
入 在共同的基础上的。(英国莎士比亚)
等意象分别比喻什么样的爱情观?
二、“绝不像”“绝不学”“也不止” 等,表明
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三、这三种爱情观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回目录页
提 “攀援的凌霄花”

比喻一方攀附的爱情观。
返回 回目录页

“痴情的鸟儿”

比喻一厢情愿式的爱情观。
返回 回目录页

“泉源”
比喻奉献型的爱情观。

返回 回目录页
的。它已失去了爱的本质。
返回 回目录页


阅读“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至结尾,
回答下列问题。

一、分别找出诗中体现诗人追求独立人格、平等
爱情,提倡同甘共苦、相互依存爱情观的诗句。
二、“橡树”和“木棉”分别象征什么?说说你
对木棉象征意义的评价或看法。
三、如何理解最后三句诗的意义?
回目录页
提 追求独立人格、平等爱情
1972 年 返 回 厦 门 当 工 人 。
1979 年 发 表 诗 作 , 1980 年 ,
调至福建省文联创作室从事专
业创作。诗集《双桅船》获第
一届全国优秀新诗(集)奖。
回目录页

传统的爱情观一向以
男性为主体,男性占支配地位,女性则是从属、附庸。
体 这首诗向传统的爱情观提出了挑战,是一篇具有时代气
返回 回目录页
喻指平等的爱情。而“足下的土地”是两棵树
共同生活的土壤,包含着共同的理想、志趣等,
也表明诗人希望对方也具有平等的爱情观和对
爱情的坚贞执着。
返回 回目录页


一、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简
手 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这首诗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表现手法
象征。

运用象征,能使所要表达的内容更加形象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
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返回 回目录页
提 提倡同甘共苦、相互依存爱情观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
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
相依。”
返回 回目录页

“橡树”

象征男性,是诗人想像中的恋爱对象,不是 实指,而是虚指。
返回 回目录页

表了社会进步的潮流,应该给予鼓励和赞扬。
读者应从中汲取精神营养,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并进而培养自尊自强和独立平等的精神品格。
返回 回目录页

对最后三句的理解

最后三句是全诗旨意的深化和升华。“伟岸 的身躯”可以理解为男性的阳刚气概以及事业、
成就等。而“坚持的位置”,指橡树作为一棵
与“木棉”并肩而立的树所应具有的正确位置,

态度
对这三种爱情观的坚决否定。

返回 回目录页

共同特点
这三种爱情观都是以男人为中心,女人为从属,

男人为主体,女人为附庸,女人只能围着男人转。 诗中否定的传统的爱情是一种不平等的爱情,是
一种丧失独立人格的“依附式”的爱情。这种爱
情观是千百年来夫权统治的产物,是历来妇女社
会地位低下、没有独立的政治、经济地位所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