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课选用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作为教学内容,该诗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二册,古代诗歌单元。
诗中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繁华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感叹。
教学时,需详细解读诗文内容,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并品味诗歌的语言和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难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元宵节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感受节日的气氛,引出本课内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文背景,分析诗歌的意象、语言和艺术特色。
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词和答题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现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7.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朗读、背诵诗歌,提高语文素养。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青玉案·元夕》意象:元宵节夜晚、繁华景象、灯火辉煌情感: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感叹艺术特色:描绘细腻、对比鲜明、寓意深刻七、作业设计1. 请结合生活实际,描述你印象最深刻的元宵节场景。
2. 分析《青玉案·元夕》中诗人使用的主要意象,阐述其作用。
3. 请举例说明《青玉案·元夕》中的对比手法,并分析其效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青玉案·元夕》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作业布置方面,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实践性任务,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优质教案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第十五章,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通过对这首词的深入解读,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事迹,把握其词作风格,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词意,掌握辛弃疾的生平及其词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感受古代诗人的豪放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辛弃疾词作风格的把握,对古诗词的鉴赏方法。
2. 教学重点:《青玉案·元夕》词意的理解,实践情景的引入和例题讲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元宵节的视频,让学生感受节日的氛围,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词作风格,引导学生关注《青玉案·元夕》的艺术特色。
3. 诗词解读:详细讲解《青玉案·元夕》的词意,分析词作的结构、韵律、意象等。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与《青玉案·元夕》风格相近的诗词,指导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其他辛弃疾的诗词作品,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辛弃疾生平简介2. 黑板右侧:《青玉案·元夕》词意解读3. 黑板中间:诗词鉴赏方法及例题七、作业设计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诗词作品,深入了解其词作风格,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其他豪放派诗人,如苏轼、陆游等,拓宽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辛弃疾词作风格的把握,对古诗词的鉴赏方法。
2. 教学重点:诗词解读、例题讲解、随堂练习。
一、辛弃疾词作风格的把握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属于豪放派,其特点如下:1. 意象丰富:辛弃疾的词作中,常运用生动的自然景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其豪放的性格和激昂的情感。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青玉案·元夕》这首古诗。
该诗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古诗五首》。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诗句的大意,领略诗中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古诗的朗读技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感受古人对节日氛围的描绘。
2. 领悟作者辛弃疾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3. 掌握古诗朗读技巧,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节日氛围,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意境,培养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语文教材、笔记本、课外资料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元夕节日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元夕的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简介作者及背景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青玉案·元夕》的背景。
3. 朗读古诗,理解诗意学生自读古诗,理解诗句的大意。
教师讲解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 领悟诗境,体会情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领悟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对节日氛围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5. 例题讲解选取诗句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6. 随堂练习学生进行诗句翻译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学习朗读技巧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掌握古诗朗读技巧。
8. 小结本课六、板书设计1. 课题:《青玉案·元夕》2. 作者:辛弃疾3. 诗意:描绘元夕节日氛围,表达作者情感4. 朗读技巧:注意节奏、语气、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青玉案·元夕》的诗句,并分析其表现手法。
答案:略2. 拓展延伸:搜集其他关于元夕的古诗,进行比较阅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青玉案·元夕》,使学生了解了古诗的朗读技巧,感受到了古人对节日氛围的描绘。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青玉案·元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三章“宋词”,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一词,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了解宋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词作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词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宋词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通过对词作背景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词意、词牌、艺术手法等。
难点:理解辛弃疾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如何鉴赏宋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起源及习俗,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让学生朗读《青玉案·元夕》,初步感知词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词牌、词意,讲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4. 例题讲解:以《青玉案·元夕》为例,分析词作的艺术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其他宋词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辛弃疾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8.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青玉案·元夕》2. 板书内容:① 辛弃疾② 元夕③ 词牌:青玉案④ 艺术手法:比喻、象征、抒情⑤ 情感:忧国忧民、壮志未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艺术特点,结合词作背景,谈谈你对辛弃疾的认识。
2. 答案提示:注意从词牌、词意、艺术手法、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了解宋词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青玉案·元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词的背景知识、词的全文解析以及相关文学技巧的探讨。
具体章节为第三章“宋词欣赏”,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词作品。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背景知识,了解辛弃疾及其词作风格。
2. 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词作技巧,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作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辛弃疾的词作风格、词作背景及词中的意境描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筝曲《元夕》,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节日氛围,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背景知识介绍:简要介绍辛弃疾及其词作风格,为学生理解《青玉案·元夕》打下基础。
3. 诗词全文解析:逐句分析词句,讲解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4. 例题讲解:针对词中的难点,设计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消化吸收。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诗词创作或赏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青玉案·元夕》2. 内容:辛弃疾简介、词作背景、词句解析、修辞手法、情感表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赏析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了解其艺术风格,提升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诗词创作比赛,激发创作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背景知识介绍2. 诗词全文解析3. 例题讲解4. 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一、背景知识介绍1. 辛弃疾生平简介:南宋著名词人,生平经历丰富,参加过抗金斗争,词作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宋词选读》中的《青玉案·元夕》。
详细内容包括词的背景知识、词牌介绍、辛弃疾生平简介及词的具体内容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背景、词牌、作者生平及词的内容。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宋词的魅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辛弃疾的生平背景、《青玉案·元夕》的词牌、词的具体内容分析。
难点:词中意象的运用、情感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宋代元宵节的热闹场景,引发学生对宋词的的兴趣。
2. 背景知识介绍:讲解辛弃疾生平,介绍《青玉案·元夕》词牌。
3. 诗词朗读:全班同学齐读《青玉案·元夕》,感受词的韵味。
4. 例题讲解: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解读词句。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宋代诗词,巩固所学。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青玉案·元夕》中的难点问题,共同解决。
六、板书设计1. 辛弃疾生平2. 《青玉案·元夕》词牌3. 词的具体内容分析意象:东风、花市、灯火、明月情感:喜悦、哀愁、离愁、思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和情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感悟。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词的具体内容,从意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其他辛弃疾的诗词,了解宋代文化背景,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词中意象的运用2. 情感的把握3. 作业设计中的感悟表达一、词中意象的运用1. 东风:象征春天的到来,寓意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花市:描绘元宵节繁华的市井景象,体现了宋代都市的繁荣。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宋词”,具体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通过对该词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感受宋词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青玉案·元夕》,理解词的基本内容。
2. 分析辛弃疾的词风特点,了解其时代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对词中意象、情感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辛弃疾的词风特点,理解《青玉案·元夕》的基本内容。
难点:词中意象和情感的理解,以及对作者时代背景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相关辛弃疾的生平介绍及时代背景资料。
3.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韵律美。
2. 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为学生理解《青玉案·元夕》打下基础。
3. 课文解析:(1)词的结构与韵律:让学生通过朗读,分析词的结构特点,了解其韵律美。
(2)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等,感受辛弃疾的词风特点。
(3)情感解读: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解读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4. 例题讲解: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词的仿写。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并谈谈你对词中情感的体会。
2. 答案:意象分析:词中描绘了元夕繁华的景象,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等。
情感体会:词人在词中表达了对自己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词的韵律、意象、情感等方面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但部分学生对时代背景的理解仍有所欠缺。
《青玉案·元夕》教案

《青玉案·元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青玉案·元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词的背景知识、词的朗读与赏析、重点词语解析、句子翻译及意境分析。
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的第三章“宋词”,第一节“青玉案·元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掌握《青玉案·元夕》的基本内容。
2. 学会朗读、赏析词,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理解并掌握词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翻译,深入领会词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的意境分析和句子翻译。
教学重点:词的朗读、赏析以及重点词语解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词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元宵节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节日的氛围,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青玉案·元夕》。
2. 朗读:学生齐读词,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把握词的节奏、韵律。
3. 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
4. 赏析:分析词的结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词的美感。
5. 重点词语解析:讲解词中的重点词语,如“繁华”、“阑珊”等。
6. 句子翻译:分析并翻译词中的重点句子,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7.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描述一个印象深刻的节日场景。
8.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词的赏析题目,指导学生答题技巧。
9.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首词的赏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词的作者、背景、词牌名。
2. 黑板右侧:词的全文、重点词语、句子翻译。
3. 中间区域:词的意境分析、赏析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对《青玉案·元夕》进行赏析,不少于300字。
答案示例:《青玉案·元夕》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繁华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词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词的意境更加生动形象。
其中,“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句,以生动的比喻描绘出元宵节烟花的美丽景象,令人陶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282-02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1.播放视频(新版《红楼梦》中有关元宵节场景的片段),走进古代元宵节。
2.教师介绍古代元宵节习俗。
二、解题
1.青玉案:词牌名,规定了词格式、字数、平仄。
2.元夕:元宵节的晚上。
三、诵读诗词
教师先播放名家范读的视频,让学生有了诵读的直观感受;再指导朗读:停顿、重读、节奏和情感,并对对学生朗读做点评;最后配乐朗读,读出宋词意境。
四、精讲点拨
(一)初读词作,还原“那人”之境
1.上阕写了元宵节的哪些场景?突出了元宵节什么样的特点?
焰火:花千树
车马:宝马雕车
音乐:凤箫声动
花灯:花千树、玉壶、鱼龙繁荣热闹
月亮:玉壶
节目:鱼龙
2.作者从哪些感官角度写景?这些景有什么样特点?
视觉: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玉壶光转;鱼龙舞――华丽,色彩绚丽
听觉:凤箫声动――音乐优美
嗅觉:香满路――奢华
3.哪些字词增加了词作的美感?请体会单个字的妙处。
例:东风夜放花千树
东风:春风之意。
它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极富情趣。
放:写出了灯火、烟火被点亮的动态,犹如百花盛开。
学生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一句词反复诵读,细细品味,然后四人一小组交流讨论,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每小组推选出一人发言展示。
学生发言整理如下:
(1)花千树:把灯火、焰火比喻成百花争妍,元宵节的夜晚成了万紫千红的春天。
(2)更吹落星如雨:
吹:上承东风,有“吹”才有落,有吹落,才能写出“星
如雨”,词人观察仔细,写作有顺序。
星:写出了焰火、灯火晶莹耀眼的感觉。
雨:写出了灯火、焰火之盛大,五彩缤纷,天空似乎下起了雨。
(3)宝马雕车香满路:
雕:车栏杆雕龙描凤,精美绝伦,课件奢靡华贵。
香:借代富家女,借体香代指那些花枝招展,争相看戏的女子,含蓄生动。
满:丰盈溢出,盛世繁华之景描绘出来了。
(4)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凤箫:一种理解为音乐声;另一种理解为烟火声。
小时候玩的一种烟花,点燃之后,一声长啸,火箭般直飞天上,声音由近及远,如同“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一种理解为时间的流逝,月亮从西到东,经历了整整一夜;另一种理解为烟花转动。
烟花在地面转动,射出的火焰像一个水壶从出口倒出的水柱呈弯曲形状。
(5)一夜鱼龙舞:
一夜:通宵达旦,彻夜歌舞。
舞:写出了花灯、节目栩栩如生、喜气洋洋特点,极具动态之感。
教师总结:“玉壶”、“花千树”到底是什么?“凤箫”又是什么声音?辛弃疾为我们设置了一个个灯谜。
同学们,
请调动自己的想像,联系生活体验,咀嚼字词,说出了自己的独特理解,也体会了词人的“用心良苦”。
五彩缤纷的色,悠扬悦耳的声,暗香浮动的味,在美丽的夜色下,杂烩交织,如梦如幻,让人恍若身临其境。
让我们闭上眼睛齐声背诵上阕,感受元宵夜的五光十色吧!
(二)再读词作,体会“那人”之情
1.观灯女子们怎么样?哪些词句描绘出她们的状态?
“蛾儿雪柳黄金缕”:对仕女盛装的描写。
“笑语盈盈”:对仕女情态的描写。
状态:热闹喧嚣,和这盛世元夕夜融为一体。
2.在这热闹的场景中,作者还描绘了一个特别的人,特别在哪里?
教师引导:对比仕女,感悟词人笔下“那人”不用流俗的形象。
3.“那人”是怎样的人?请大家发挥想像,透过诗词。
描写出自己心目中那人的形象。
老师配乐朗诵进行引导,学生续写:
元宵节的夜晚,南宋繁华的杭州城中,乐声喧闹,彩灯五彩缤纷,游人如织,然而一女子……
学生展示:
一女子白衣胜雪,窈窕伫立在灯火零落处,静静观灯,那样的孤高寂寞、超凡脱俗,如“清水出芙蓉“,如嫦娥仙
子,她淡淡的皱眉,若有所思,轻轻的低叹,若有所念,那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气度让人着迷,魂牵梦绕……
(学生续写基本上都抓住“那人”孤高脱俗、孤芳自赏的形象,描写语句非常优美,有的学生把“那人”描写成“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可谓传神。
)
4.作者对那人倾注了怎样的无限深情?
“千百度“寻找,如此艰难、痴情的寻找,千百年来让无数读者津津乐道,后演绎出了“百度”、“千百度”等品牌。
可见,“那人”才是词人的梦中情人,才是他真正要描写的对象。
5.作者之前为什么极力描写笑语盈盈的仕女和狂欢热闹的元宵夜?
(三)三读词作,理解“那人”之意
1.香草美人含义。
中国古诗词中的意象有特殊的含义,如我们所熟知的悲秋旋律。
宋玉一句话“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之后便有了悲秋情节。
屈原诗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西餐秋菊之落英”后,“香草美人”成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2.“那人”的特殊含义。
自我写照;对理想的追求。
3.知人论世,探寻理想。
学生谈辛弃疾:
老师投影展示写作背景:
南宋爱国之士立志收复失地,恢复中原之时,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做些什么呢?这是写在南宋都城临安一家酒店墙壁上的一首诗:
题临安邸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问:联系这样时代背景,辛弃疾所写元宵之景只是在展示歌舞升平的盛世繁华?借这首词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悲哀;“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登临意”的悲叹;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追求自己独立人格,正如梁启超所言:“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五、小结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面对辛弃疾这座永远不老的青山,在后人的每一次“蓦然回首”中仍能够看到这位已经走人历史深处的“词坛飞将”身上散发着的无尽人格魅力和风采。
六、作业布置
1.推荐阅读:梁衡《把栏杆拍遍》,引领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辛弃疾,理解他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
2.对比阅读:本词与李清照《永遇乐》做对比,试比较二者在立意和表现方法上的异同,巩固课堂所学诗词鉴赏的方法。
七、教学反思
紧紧围绕“那人”这一词眼,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是还原“那人”之境,通过还原元宵节盛况,品味词的语言,鉴赏词的意境,掌握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形、声、色、味相融合的写景手法;二是体会“那人”之情,掌握反衬的艺术手法;三是理解“那人”之意,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紧扣教学目标,尊重学生阅读体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作者简介:赵雯雯(1983-),女,江苏连云港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