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历史,尊重前人
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的理解

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的理解一、敬畏历史1. 历史是人类经验的积累,是一部流淌着血与泪的长河。
敬畏历史意味着我们应该尊重和珍惜历史文化遗产,不忘历史,牢记历史的教训。
2. 敬畏历史不仅仅意味着心存敬畏之情,更应该在行动上尊重历史,保护历史遗迹和文物,传承历史文化。
搞清楚历史的真相,摒弃历史虚假、歪曲、片面的观念,做到对历史的客观认识。
3. 敬畏历史也包括了在历史面前虚心学习。
历史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对历史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过去,指导我们更好地面对现在和未来。
我们应该虚心向历史学者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储备。
二、敬畏文化1.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人发展的根基。
敬畏文化,首先要尊重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包括尊重自己的文化,也要尊重他国文化。
2. 敬畏文化也意味着保护文化多样性,不要一刀切地将异质文化消灭,而是应该在尊重基础上,促进文化的多元交流与共生。
3. 在当今日益全球化的进程中,敬畏文化还包括了保护本土文化,避免被外来文化冲击而失去本身独有的特色。
在接触他国文化时,要有所取舍,融入适合自己民族特点的元素,从而推动文化的共同进步。
三、敬畏生态1. 生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本。
敬畏生态,意味着我们应该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避免破坏生态平衡。
2. 敬畏生态还包括了珍惜生命,保护动植物,保护环境。
我们应该禁止滥捕滥杀野生动物,保护濒危动植物,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生。
3. 敬畏生态也意味着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
每个人都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少开车、多步行、少用塑料等,共同保护地球美丽的家园。
结语历史、文化、生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三大支柱,我们应该以敬畏的心态去对待它们。
只有懂得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家园,让人类和地球更加美好。
希望每个人都能以敬畏之心行走在历史、文化、生态的长河中,共同守护人类的未来。
敬畏的四个金句

敬畏的四个金句
1. 敬畏生命啊,这就像我们珍惜每一次呼吸一样重要!比如说当你看到一只受伤的小鸟,你难道不会心疼,不会想办法帮它吗?那就是对生命的敬畏呀!
2. 对大自然得有敬畏之心呀,这不就如同我们尊重一位智慧的长者!想想看我们去爬山时,面对那雄伟的山峰和茂密的森林,我们能不心生敬畏吗?
3. 敬畏历史吧,这好比是我们守护珍贵的宝藏!当你走进博物馆,看到那些古老的文物,你难道不会感叹先人的智慧和历史的厚重吗?
4. 我们要敬畏知识呀,就像航海中敬畏指引方向的星辰!在学校里学习的时候,面对无穷无尽的知识海洋,我们怎能不怀有敬畏之情呢?
5. 敬畏时间啊,它就像是一位不停歇的长跑者!当我们一天天长大,回头看流逝的岁月,怎能不感慨要敬畏时间呢?
6. 得敬畏道德准则呀,如同在黑夜里敬畏明亮的灯塔!当面对抉择时,想想道德的力量,不就该敬畏它吗?
7. 对他人的劳动成果要敬畏呀,这就和我们爱护自己的成果一样!看到别人辛苦完成的作品,难道不应该表示尊重和敬畏吗?
8. 敬畏自己的内心吧,它就似神秘而又重要的宝藏图!当我们倾听内心的声音时,就要深深敬畏它指引的方向呀!
总之,敬畏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情感和态度,能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尊重一切。
对敬畏的理解

对敬畏的理解
对于“敬畏”,我们通常会想到它的负面含义——惧怕、畏惧。
但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敬畏”的积极意义,即对于一些事物或价值的尊重和敬重。
我们应该敬畏自然。
自然是我们生存的基础,也是我们无法掌控的力量。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的规律,遵守生态环境的法则,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我们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肆意破坏自然,否则,最终的受害者只会是我们自己。
我们应该敬畏历史。
历史是人类文明的积淀,是我们前人的智慧结晶。
我们应该尊重历史的事实,珍视历史的经验,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断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偏见或利益而否定历史,否则,我们将失去对自己的认识和对未来的信心。
我们还应该敬畏人类的价值。
每个人都是独立而有尊严的个体,都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
我们应该尊重人权的普遍价值,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平等,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压迫。
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或偏见而侵犯他人的尊严,否则,我们将失去自己的人性和良心。
我们应该敬畏未知的未来。
未来充满着不确定性和挑战,我们不能轻视它的存在。
我们应该尊重未来的可能性,积极面对未来的挑战,主动拥抱未来的变化。
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恐惧或保守而逃避未来,否则,我们将失去自己的机会和希望。
“敬畏”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它鼓励我们尊重自然、历史、人类和未来,践行人类的善良和智慧。
我们应该以敬畏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和机遇,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念好学史崇德的三字诀

念好学史崇德的三字诀念好学史崇德的三字诀是“知敬仁”,其中“知”指明理解、了解历史的重要性、“敬”则代表敬畏历史、尊重前辈、理解传统、“仁”则是追求仁爱、坚持道德。
这三个字中的每一个都是我们在追求学习和成功的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下面具体分析一下。
“知”是认识历史的第一步。
了解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环境,还可以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吸取智慧,避免重蹈覆辙。
学习历史的方法包括阅读历史书籍、参观博物馆、收集历史资料等,但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
学习历史不仅在于学习事实,更要明白历史事件的背后含义,才能真正理解历史所要表达的信息。
“敬”则是尊重历史与传统的态度。
敬畏历史,意味着尊重前人的劳动和成果,这种态度对于我们抱有一种自信和自尊意识的时代年轻人来说非常重要。
对于传统的尊重,不仅仅表现在符号意义上,比如我们可以以一种保守、传统、经典的方式穿着和行动,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有品味,更加有文化内涵,这也能体现一种文化自信和文化立命之本。
最后,“仁”代表的是追求仁爱和道德。
道德是人与人之间良好相处的基石,而仁爱则是人类文明的核心。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利欲熏心的社会,更需要我们学会追求仁爱和坚持道德,根据历史和传统的启示以更具有进步性和先进性的道德、伦理来引导自己的行为。
我们应该为社会负责,为我们的生活负责,更应该为自己负责,让自己的内心充满爱和善意。
总结来说,念好学史崇德的三字诀“知敬仁”体现出了对历史的认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以及道德的坚持。
尤其对于当今时代的年轻人而言,这三个方面都是非常值得重视的。
只有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和文化气质,尊重前人的劳动成果,坚持人文精神和道德品质,我们才能在日后的生活和事业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和成就。
一、“知”“知”是念好学史崇德三字诀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历史,首先要做到了解历史,只有了解历史,才能够领悟历史的真谛。
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镜子,我们可以反思过去,反过来思考今天,明天又会怎样?历史不仅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程,更是人类文明创造的结晶。
《敬畏历史,尊崇英雄》800字

《敬畏历史,尊崇英雄》历史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的过去与未来。
我们应当敬畏历史,尊崇英雄,因为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民族的脊梁。
敬畏历史,是对过去的尊重。
历史是无数先人的智慧和努力的结晶,是他们用生命和汗水书写的人类篇章。
我们应当以敬畏之心对待历史,珍视并传承这份宝贵的遗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尊崇英雄,是对英雄精神的传承。
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民族的骄傲。
他们为了民族利益、国家安全、人民幸福,舍生忘死,英勇奋斗。
他们的精神品质、道德风范、人格魅力,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们应当尊崇英雄,传承他们的精神,让英雄精神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
敬畏历史和尊崇英雄是相互联系的。
只有敬畏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英雄的伟大;只有尊崇英雄,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历史的精神。
我们要在敬畏历史中尊崇英雄,在尊崇英雄中敬畏历史,让历史和英雄的精神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成为我们前行的力量。
在当今社会,我们更需要敬畏历史,尊崇英雄。
因为只有敬畏历史,我们才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只有尊崇英雄,我们才能砥砺前行,奋发有为。
我们要以史为鉴,以英雄为榜样,坚定信仰,勇攀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总之,《敬畏历史,尊崇英雄》是一篇关于如何对待历史和英雄的文章。
通过敬畏历史、尊崇英雄的精神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可以更好地传承历史的精神、传承英雄的精神;可以更好地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感、民族自豪感;可以更好地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让我们一起践行“敬畏历史、尊崇英雄”的理念,用实际行动书写人生的华章!。
人类对历史文化的尊重演讲稿

人类对历史文化的尊重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人类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历史文化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它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传承着文明的基因,是我们前行道路上的指南针和支撑。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历史文化,珍视历史遗产,传承文化精髓。
首先,历史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基和灵魂。
它承载着我们的民族记忆,记录着我们的成长历程,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如果我们不尊重历史文化,就等于是在否定我们自己的根源,忽视我们的传统,这对于我们民族的发展和繁荣是极为不利的。
其次,尊重历史文化是对前人的尊重和对后人的负责。
我们的祖先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这是他们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也是他们对后人的一种寄托。
如果我们不尊重历史文化,就等于是在对前人的劳动和智慧的一种不尊重,也是对后人的一种不负责任。
我们应该珍惜历史文化,传承下去,让后人能够从中汲取智慧,继续发扬光大。
最后,尊重历史文化是对文明的尊重和对人类的尊重。
历史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各个民族的共同财富。
如果我们不尊重历史文化,就等于是在破坏人类文明的基石,也是在伤害人类的共同情感。
我们应该尊重历史文化,学习和借鉴各个民族的文明成果,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尊重历史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应该珍惜历史文化,传承文化精髓,让历史文化的光芒永远闪耀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尊重历史文化,传承文化精髓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祭祖走心文案

---【祭祖文案】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转眼间,又是一年一度的祭祖时节。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齐聚一堂,缅怀先祖,传承家训,感悟人生。
祭祖,是对先祖的敬意,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敬畏。
我们站在祖先的坟墓前,心中涌动着无尽的感慨。
那些逝去的岁月,那些曾经的辉煌,仿佛就在眼前,历历在目。
遥想当年,我们的先祖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他们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今,我们得以在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离不开先祖们的辛勤付出。
祭祖,让我们铭记先祖的恩德。
他们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付出了太多太多。
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
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美好家园。
站在先祖的坟墓前,我们不禁感叹:时光荏苒,物是人非。
先祖们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教诲和期望,都成为了我们前行的动力。
祭祖,是对家训的传承。
家训,是先祖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它包含了为人处世的道理,包含了人生的智慧。
我们要将家训铭记于心,传承于世。
家训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它告诉我们,要诚实守信,要有责任感,要热爱祖国,要尊敬师长,要关爱他人。
这些家训,是我们做人的根本,是我们立身处世的基石。
祭祖,是对生命的敬畏。
生命是宝贵的,是脆弱的。
我们每个人都是生命长河中的一滴水,汇聚成大海。
我们要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在祭祖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缅怀先祖,更要反思自己的人生。
我们要时刻铭记,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
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先祖的遗志,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今天,我们祭祖,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我们要将先祖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将家训传承下去。
我们要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这个祭祖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祭奠先祖,共同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
尊重历史发言稿

尊重历史发言稿尊敬的在座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首先,我想借此机会,向大家介绍一下,我所关心和热爱的一个话题——尊重历史。
历史是人类发展的镜子,是我们过去的积累和经验的总结,对于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来说,历史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历史,是指我们过去生活的过程和事实,是过去的一个总和。
正所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历史是一个民族锐意进取的源泉,也是一个文化繁荣的基石。
因此,尊重历史,对于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那么,什么是尊重历史呢?尊重历史,首先表现在我们对历史事实的准确理解和客观解读上。
我们不应该对历史进行刻意美化或歪曲,应该把历史看作是一个高于个人、高于政治的客观存在。
历史是客观的,而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则是主观的。
所以,在研究历史问题时,我们应该客观和全面地看待历史现象,不要被个人或政治因素所左右。
其次,尊重历史表现在我们对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上。
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是传递历史记忆和文化智慧的载体。
我们应该珍惜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做好保护和传承工作,让后人能够了解和领悟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再次,尊重历史还体现在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敬重上。
历史人物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和见证者,他们的存在和事迹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我们应该客观、公正评价历史人物,不论他们是英雄还是坏人,他们在历史中的作用或贡献都是不可否认的。
最后,尊重历史还意味着我们对历史经验的重视和总结。
历史教训是我们行动的智慧源泉,只有通过总结过去的经验,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尊重历史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通过学习、研究历史,提高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作为政府和组织,应该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加强对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作为学校和教育机构,应该把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兴趣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
最后,我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努力,积极尊重历史,传承历史文化,让历史的意义和价值更深入人心,为我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敬畏历史,尊重前人——浅谈被扭曲的昆曲史娄东福地先贤辈出《吴趋访古录》有诗曰:“吴王积貯海东头,粳稻年年水国秋。
百万仓储供转饷,三千刍挽费前筹。
陈陈红粟江南运,滚滚黄河天际流。
赖是文皇通故道,云帆无数护漕艘。
”诗中描写元末明初,太仓物阜民丰,官第甲于东南的繁荣景象;拥有钟灵毓秀、渊源流长的娄东历史。
滨江临海的江南鱼米之乡,皇家粮仓地“太仓”,具有45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
自宋进入元代崛起,明代鼎盛,清代辉煌,天工钟毓, 文学昌盛,人才辈出,名闻睱迩。
悠久独特的娄东文化,孕育了著名世界“昆曲艺术”(魏良辅);“娄东古琴”(徐上灜);著名全国“江南丝竹”(张野塘);彪炳清代山水画坛的娄东派(王锡爵孙王原祁);文坛泰斗(王世贞);娄东诗派(吴梅村);复社(张溥);玉雕(陆子冈)等,灿若星空,群星闪烁,万古千秋。
尤为突出的是魏良辅开宗昆曲以来,涌现了不尽历数杰出的昆曲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颇为可观,在中国昆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前所末有,无与伦比!昆曲是“水磨腔”,是娄东文化积淀的产物,更是中华文化厚重的艺术瑰宝。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俗话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传世之作,贵在求实。
所以古人常言道:“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鉴以往,知未来”。
可今上半年,出现震惊国内外107篇论文被撤消,524人造假曝光,这是少数知识分子任性,丧失尊严,影响极坏,主管部门零容忍。
“牧牛须依水草,做人当凭良心”,诚而信之,厚德载物。
联想昆曲界,也不乏有学术造假的现象。
2011年5月4日,人民网报导,北京国家大剧院隆重举办“兰苑芳鰲中国昆曲600年全景展览开幕式”。
同年7月30日,戏曲文化网也载: “昆曲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有着600年悠久历史,被誉为百戏之师……”显然昆曲600年,不符事实!2013年苏州昆曲家顾聆森在文学报上对央视纪录片《昆剧600年》发表质疑,撰文《何来昆曲600年?——央视纪录片,昆曲600年的历史臆造》文中“作者考证了昆曲历史並非600年,而是至今不过470年,从而反证了央视的误导,在昆曲界引起极大反响”。
但“昆曲600年”这一难以扶正伪命题已经深入人心,连各大艺术教材上都堂而皇之的写道昆曲至今有600年的历史,实在令人汗颜。
2015年9月30日《新华日报》载道:75岁的昆曲大师蔡正仁,在南京排练《曲圣魏良辅》时,为昆曲历史正本清源说:“魏良辅,是我们昆曲人名副其实的祖师爷。
”“其实是从魏良辅创造水磨调开始,才形成了完整的昆曲,这个历史是470多年,说昆曲形成600年是勉强的……我们排这个戏,是为历史正本清源。
”《玉山草堂》第十期,刊头语载:“2008年,釆访‘江南昆曲老名士’顾笃璜时,他说过一番激愤不巳的话,大意是:我们‘养猪’,他们‘吃猪’,延伸理解就是,我们为昆曲,他们吃昆曲……昆曲的‘雅’,被世间的‘俗’包围着”。
现状不佳,唏嘘不已!”2012年第一期《苏州市剧协昆剧研习社社讯》中《顾笃璜谈昆曲》一文中明确载道: “我们现在的昆曲是指魏良辅的水磨腔,有谱的是四百年。
”2011年出版的《昆虫小语》中的《源头》一文中, 昆山文联主席杨守松载:“慢慢地,对昆曲源头的说法就多起来了,其原因, 主要是旅游开发的需要,或者干脆说是政绩的需要,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昆曲品牌的重要,所以就不惜花大本钱来编造:无论谁, 也无论有没有根据, 哪怕胡编乱造, 只要说昆曲是我的, 我就给你‘赞助’……中国的事情就是这样, 只要有钱, 什么都可以造假,以假乱真, 真亦无奈, 怪相丛生, 一头雾水。
旅游,无可厚非。
政绩,无可厚非。
问题是,文化人有没有良知有没有是非。
”2013年《昆曲之友》刊载的《昆曲的年龄为何说不清》,曲友蒋宇利言:“2001年前所有的出版物中,都说昆曲起自魏良辅‘创立新声’。
白纸黒字,所有有关昆曲的正规文献(包括《昆曲大辞典》)都记载魏良辅改革昆山腔,成为‘水磨腔’后始有昆曲……持顾坚创立600年,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昆曲的历史并非说不清,以往早巳记清楚了,只是近十几年,有人怀着不同心态有意无意地延长了。
其中不乏有不假思索,人云亦云者;有明知不对,也不敢质疑者。
或慑于权威,或惮于离众……”有良知的行家名士,敬畏历史,追根溯源,冒“天下之大不韪”,曝光昆曲界內扭曲历史和腐败行为,可圈可点。
老艺术家呕心沥血,拼命传承昆曲;和有识之士站在一起,毫不畏惧,正本清源。
而有些弄虚作假的现状,令人发指,不堪回首。
迫切需要主管部门,以壮士断腕之气概,化大力气,刻不容缓整治、纠正昆曲伪命题,让喜爱昆曲的人们,不受喧哗声干扰,静心演唱昆曲,真心实意地传承、弘扬“世非遗”文化。
昆曲溯源太仓南关每毎谈昆曲,总得要提到“昆圣”魏良辅,这是鉴别内、外行的标志。
魏良辅之前,太仓早已是“丝竹相闻,山歌对唱”,蔚然成风。
明张采《太仓州志》载:“太仓城南三里许……古路柳塘花坞,栉比鳞次,渔歌牧唱、远近相和,而舣舟待潮之舟不可胜计……实为吴中之域雄镇。
”明沈宠绥《度曲须知》载:“至北词之被弦索,向来盛自娄东,其囗中嬝娜,指下圆熟,固令听者色飞。
”太仓文学家陆容《菽园杂记》中,虽未明确写到“昆山腔”,因娄东不是只有“昆山腔”一种声腔,而早已盛行无数南曲和北曲。
最近我们发现一石刻,陆容书篆与陆釴撰《将军太仓卫致士指挥同知郭公墓誌铭》中载:“一时乡曲叠为雅会,以觴酌自娱。
公善於新声、填词度曲,流丽遷妙,时时出新意,使人抵掌绝倒……”陆容:(1436—1494)年,明太仓人。
天顺二年中举人,成化二年成进士,授南京史部主事,改兵部,坐言事,出为浙江右参政……忤权贵,罢归。
性至孝,嗜书籍,筑菽园,读书著述之中……所著《菽园杂记》,明朝记事第一之誉。
另有《诗说质疑》、《式斋封事录》、《太仓志稿》等。
陆釴:(1439-1489)年,明太仓人。
工诗,与张泰、陆容齐名,并称“娄东三凤”。
天顺三年举人,天顺八年授翰林院编书,弘治元年进太常寺少卿兼翰林侍读,充经筵日讲官,主修《宪宗实录》。
两位名家,介绍成化庚子四月十八日卒於太仓,一往情深、心甘情愿为了唱曲,而弃官离职的安徽寿州人郭梁将军,是太仓卫的杰出先驱代表。
魏良辅颖悟绝人,在“弦索”和“昆腔”风靡之地太仓南关,找准驻军机构太仓卫师友过云适、助手张野塘、张小泉等一大批酷爱唱曲的弟子,众星捧月,才能“足迹不下楼十年”,才能“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创制成功昆曲“水磨调”,名扬四海。
1985年,发现《南词引证》的路工先生,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仿书见闻录》载:“魏良辅, 江苏娄江(太仓人), 明清笔记书籍中误记他是昆山人, 祖籍江西。
”2007年3月11日,阳乾博客撰文《江苏太仓是昆曲的鼻祖之地,昆山是流传昆曲地》。
《太仓州志》载:“沧海东濒,玉峰西望,娄江南绕,虞山北障”。
魏良辅自称“娄江”,太仓别称,远在千里之外的路工都能明白。
明代居住在昆山片玉坊的文学家张大复,与魏良辅居住地最近的人,《梅花草堂笔记谈昆腔》载:“魏良辅别号尚泉,居太仓之南关,能皆声律,转音若丝……”言词凿凿,一锤定音。
明嘉靖时代山东戏曲家李开先,和魏良辅在世时段最近的人,《诗谑》中提到:“昆山陶九官、太仓魏上泉……魏良辅兼能医……”理有据有节。
明·王骥德《曲律》曰:“昆山之派以太仓魏良辅为祖……”松江纽少雅《南九宫正始》中有《芍溪老人自序》云:“……弱冠时,闻娄东(太仓)有魏良辅者,厌鄙海盐、四平等腔,而自制新声。
腔用水磨,拍捱冷板,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闻之悲泣,雅称当代。
”潘之恒《鸾啸小品》载:“……自魏良辅立昆之宗……太仓、上海、俱丽于昆……无锡宗魏而艳新声, 陈奉玉、王渭台皆递为雄。
能写曲于剧,惟谓台兼之。
”证实魏良辅还教学生谱曲和编剧,对昆剧的发展作用,不可小觑。
清初词人周在浚诗云:“……悅耳吴音学太仓。
”常熟文坛领袖钱益谦论:“……时称昆山腔,皆祖魏良辅。
”明张采《太仓州志》载:“吾州(太仓州)魏良辅开昆腔一宗。
”《振飞曲谱》序-,红学家俞平伯载: “昆山腔,南曲之-派,盖明初即有之。
及嘉、隆间,太仓有魏良辅者,夙娴旧曲,喉转新声,清唱南词,曰水磨调,以宫商五音配合阴阳四声,其度腔出字,有头腹尾之别,字清、腔纯、板正称为三绝。
”中国昆曲博物馆研究员、中国昆剧大辞典主编顾聆森在《昆山腔与南曲》中道:“明嘉靖年间,魏良辅对南曲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体改革,他吸收了南曲诸声腔(包括昆山腔的精华)同时引进了北曲,创立了新声——昆曲,……创始人是魏良辅。
”百度“明嘉、隆间”,即嘉靖十年至二十年,公历1531——1541年,是魏良辅创制“水磨调”十年,距今只有470多年,顾聆森的答案非常准确。
太仓州,自弘治十年(1497)成立,已与崑山州分割几十年了。
众上史料,载明魏良辅,寓居娄东(太仓),创制“水磨调”,毋庸置疑。
太仓魏良辅,常往昆山、常熟、吴江、无锡、上海……甚至携提琴入洞庭,奏一月不停,不断向外传播江南丝竹和昆曲艺术,功不可没。
魏良辅嫡传弟子有:太仓赵瞻云、张小泉、季敬坡、戴梅叶、包郎郎、雷敷民等;昆山梁辰魚;常熟周梦山;无锡潘荆南、陈奉玉、王渭台等。
他“足迹不下楼十年”,坚韧不拔的音乐工匠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为昆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让世非遗文化遗产的昆曲艺术,历久弥新,美妙绝伦。
有史有据,不胜枚举,掷地有声,板上钉钉!昆曲就是“水磨腔”;“曲圣”、“鼻祖”是魏良辅。
杰作《曲律》,亦称《南词引正》,奉为“圭臬”,彪炳青史,流芳百世,谱写了一部完整的昆史,魏良辅才是载入昆曲正史的杰出代表。
尊重历史严谨求实朱镕基总理曾经谆谆教导我们:“历史是不容欺骗的”。
一言九鼎,掷地有声!严谨治学,以史为鉴,敬畏历史、谨言慎行,才能确保公信力。
知识分子是国家的精英,是真理的化身,是保障民族进步的根本,也是社会道德的体现者,言谈举止,讲究“真、善、美”,严谨求实。
著名戏曲音乐理论家、教育家武俊达,在《沉醉东风》书中《魏良辅对昆山腔音乐的改革》一文中明确:“魏良辅对昆腔改革,成绩极大,不仅使昆剧雄踞中国戏曲艺术达四百年之久,且理论结合实践,并留有系统的经验总结及手订范曲,不少有成就的曲家、乐师皆师从之,使其经验得以赓续发扬。
梁伯龙即曾专心研习昆腔,并得魏良辅之传(见吴肃《明语林》,创作了第一部以魏氏“磨调”演唱的传奇《浣纱记》,从而步入了由昆曲清唱扩展为剧坛演唱的新时期,使昆剧作为一个独立的戏曲剧种始告形成。
”上海戏剧学院余秋雨,在《昆曲:中国传统戏剧学的最高范型》中指出:“……至少是从魏良辅开始吧,几乎一切像模像样的昆曲大家都有理论意识,都要把自己的实践活动上升到理性高度。
”北京师范大学副院长于丹,在《于丹·游园惊梦》载:“魏良辅:生卒年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