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病毒性肺炎的CT表现(附29例)

合集下载

病毒性肺炎影像诊断新ppt课件

病毒性肺炎影像诊断新ppt课件
拜复乐0.4 Q12h 丙种球蛋白20g5天 金刚烷胺0.1 每日2次 清开灵冻干 1.2 ivgtt qd 10天
63
最高体温:第一天:39.6℃ 第二天: 38.4℃ 第三天:37.2℃
复查胸部CT:肺部实变基本吸收,只 遗留双侧胸腔积液,抽液检验提示肺 炎旁积液
64
65
66
呼吸道合胞病毒
病毒性肺炎影像学诊断
1
肺部感染性疾病概述 肺部感染性疾病影像征象 病毒性肺炎 肺部感染诊断思维 小结
2
概述
病因和病原诊断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不同的病因和病原引起的肺炎其用药不同 分析肺炎的病灶形态、分布与治疗用药后影
像动态变化 实现病因和病原诊断
3
概述
影像表现受基础疾病的影像和患者年龄、 免疫状态的影响 eg:不同免疫状态的患者的患病谱不同
②免疫缺陷宿主体内的病毒性肺炎
免疫缺陷宿主易感染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麻疹病毒和腺病 毒
37
病毒性肺炎—临床表现
1.发热、头痛、肌肉酸痛、四肢乏力、咽喉痛 等病毒血症症状
2.干咳、憋气(细支气管炎和间质性肺炎)
发生弥漫性肺泡损伤时会出现较顽固的低氧血症
3.血常规:WBC基本正常,淋巴细胞升高 4.血清学见特异性病毒抗体阳性
诉于2017年12月28日入院。 患者10天前受凉后出现发热、咳嗽,伴流涕,最
高体温38.8℃,咳少量白痰,自行口服“感冒药 物(具体不详)”,效果差,症状无缓解,5天前 出现气短,活动后明显,咳黄色粘稠痰,间断痰 中带血,为求诊治入院。
46
入院检查
体温 36.8℃,脉搏97次/分,呼吸 25次/分,血压 123/69mmHg。 双肺叩诊实音,双肺呼吸音增粗,双肺可闻及干湿性啰音。

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毒肺炎的多层螺旋CT表现

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毒肺炎的多层螺旋CT表现
T e e e a d a e .t e ma i g f d n s f t e h u na ( a g d q i ky u i g t e o lw— p a c mp n e w t te h 9 r — x me c s s h i g n n i g o h p e mo i : n e u c l d rn h fl i h o u c o a id i h h i r v me t o l i a s mp o .T r e d ah c s s s o d c n r o u a o u e ,c n o i ai n a d g o n - ls p ct .T e mp o e n f ci e l y t ms h e e t a e h we e t lb lr n d ls o s l t n r u d ga s o a i n i d o y h
2 6 .%) s ge l ua i a a o(/13 . ,l g ( o dt n92 , 29 ,a w y dltin52 , 3 %) @ Perl 1 6 7 , i l o l・n mm t n72 ,33 n —b l f l i %) a ec l ai ( 1 4 . r ms i o / %) i a i a o(/1 2 . . r at 8 l a u
rt setev Reut e op cvl. sl :① M s o tels n n a ae ee dsiue iue n i t al h t r lct n t r i s ot f h ei si l cssw r ir td df sl ad ble l ,teoh s oa d i h o l tb f y ar y e e e m dl ad l e l e.②丁1 C nig nldn i a hce ig2/1 0 %) etlblrn d l ( / 1 71 , n ide n o r o s w b l T f dnsic ig a w y ti n (1 ,10 ,cnro ua oue 1 2 ,5 .%) i— e i u r k n 2 i s2

肺炎CT表现完整版本

肺炎CT表现完整版本
致病菌: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厌氧 菌、梭形杆菌等。
感染途径: -- 吸入性; --血源性; -- 直接侵入。
肺部炎症—肺脓肿
病理发展: --急性期 --亚急性期 --慢性期
肺部炎症—肺脓肿
临床表现:
--急性期:发病急剧, 高热、寒战、体温呈 弛张型,胸痛,咯脓 臭痰,有时咯血。 WBC明显升高。
马赛克灌注
猪头冻肉征—过敏性肺炎特征表现
肺部炎症—放射性肺炎
放射性肺炎(radiation pneumonitis): 因胸部恶性肿瘤接受大剂量放射照射引 起的肺部急、慢性损害。
肺部炎症—放射性肺炎
临床表现:咳嗽、咳痰、胸痛、气短, 有时发热,症状轻重与照射野大小有关。
影像表现: --发生部位与照射野有关; --急性期 --慢性期
--弥漫性肺气肿改变.
间质纤维化、急性间质性肺肺炎。
SLE系统性红斑狼疮、间质性肺炎
慢性间质性肺炎
肺部炎症—过敏性肺炎
过敏性肺炎(allergic pneumonia)又 称吕弗留综合征(LÖffler syndrome) 指机体对某种物质过敏引起的肺部炎症。
肺部炎症—过敏性肺炎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小儿多见, 发热、咳嗽、气急、 紫绀,临床症状明显 而体征少。
急性间质性肺炎大体病理标本
肺部炎症—间质性肺炎
影像表现:
--肺纹理增强模糊、 紊乱,两肺下野明显;
-- 肺门影增大、增浓, 结构紊乱模糊,肺门 支气管周围炎;
-- 网状、小点状阴影: 肺间质炎症的重叠影 像,与模糊的肺纹理 并存。
Acute Radiation is
肺部炎症—放射性肺炎
影像表现: -- 晚期肺体积缩小 -- 邻近肺组织代偿性 肺气肿。

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的影像学表现

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的影像学表现
W S rpd y po rs i t a v n e tg ,a d b t u ga d mut l ra ee a e td.I r v me t s al c u rd 7—1 a s a a i l rge s e i i d a c d s e n oh l n n l p eae sw r f c e v n s a i mp o e n u l o c r u y e 4 d y
【 要】 目的: 摘 回顾性讨论 1 例甲型 H N 流感病毒性肺炎患者的胸部 x线和 C' 2 11 I 表现特征。方法: 经临床证实的甲
型 H N 流感病 毒性肺炎病例 1 , 8例 , 4 , 11 2例 男 女 例 年龄范 围 6— 1 , 5 岁 平均年龄 2 岁。所 有患者在发 病后 1 内均行 l 周 胸部 x线检查及胸部 c 扫描 。结果 : r 本组病例 中, 出现临床症状 1 ~4天胸 片像表现 为阳性者 1 , 8 %; O例 占 3 4—8天胸 片像上为 阳性者 2例 , 1%。多数患者的病灶多发。进展期病变发 展迅速 , 占 7 常累及 多部位及 双肺。好转期 一般在 7— 1 天 。结论 : 4 甲型 H1 1 N 流感病毒性肺炎 主要影像学表现为 : ①病变位于肺的外周多 , 多部位受 累, 双肺各 叶均可发生 , 以 双肺下叶为著 ; ②病变 多发 , 大小不等 ; ③早期最常见的影像学表现为斑片状磨玻璃影 ; ④病变变化迅速。
teln ,a db t u g n lpe黜 h u g n ohlnsad mut l i W r f ce eeae t d.T elw rln edi ai fce ;( T els n r lpe n h h o e gf l ses ya etd h i saemut l,a d te u i l eo i

广州番禺区慢防站---病毒性肺炎影像学特征

广州番禺区慢防站---病毒性肺炎影像学特征

广州番禺区慢防站---病毒性肺炎影像学特征赖静文广州市番禺区慢性病防治站概述◆ 病毒是呼吸道感染的最常见原因。

病毒性肺炎的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并且与其他非病毒感染性和炎症性疾病的影像学表现重叠。

然而,识别潜在的病毒病原体可能并不总是那么容易。

有许多基于成像模式识别病毒病原体的指标,这些指标与病毒感染的发病机制有关。

同一病毒家族中的病毒具有相似的肺炎发病机制,且成像模式具有可区分的特征。

◆ 病毒性肺炎的计算机断层扫描 (CT) 表现多种多样,可能受宿主免疫状态和病毒病原体潜在病理生理学的影响。

◆ 呼吸道合胞病毒显示以气道为中心的疾病模式,具有“树芽”征和支气管壁增厚。

腺病毒表现为多灶性实变或磨玻璃影(GGO),腺病毒肺炎患者比其他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患者更常见 GGO。

病毒性肺炎的发病机制病毒性肺炎的CT表现与肺部病毒感染的发病机制有关。

◆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和人类副流感病毒(HPIV)在鼻咽上皮中复制,扩散到肺部,并诱发细支气管炎并伴有小气道上皮细胞的脱落。

◆ 人类偏肺病毒(HMPV)还感染肺上皮并诱导炎症级联反应。

RSV肺炎、HPIV肺炎和HMPV肺炎的CT表现相似。

病毒常表现为多灶性斑片状实变伴GGO,也可见小叶中心结节伴支气管壁增厚。

◆流感病毒弥漫性侵入呼吸道上皮,导致坏死性支气管炎和弥漫性肺泡损伤,表现为实变。

◆腺病毒影响终末细支气管并引起细支气管炎,可能伴有坏死性支气管肺炎。

◆单纯疱疹病毒(HSV)在气道和肺泡中均具有致细胞病变作用;这些表现为不透明的多焦点分散空域模式和支气管周围实变的主要区域。

在肺活检组织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细胞学检查中可以观察到核内包涵体。

◆巨细胞病毒(CMV)表现出急性间质性肺炎,伴有弥漫性肺泡水肿和纤维蛋白渗出物。

病毒性肺炎的典型 CT 模式图 1。

示意图显示病毒性肺炎的典型 CT 模式。

(a)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肺炎显示多灶性1-10mm界限清晰或界限不清的结节(箭头),双肺周围有晕征或斑片状GGO(箭头)。

h1n1甲型流感病毒性肺炎的ct表现

h1n1甲型流感病毒性肺炎的ct表现

H1N1甲型流感病毒性肺炎的CT表现白玉凤ꎬ牛娟琴ꎬ成满平ꎬ杨菊红ꎬ罗雅萍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影像诊断中心㊀甘肃㊀兰州㊀730050㊀㊀ʌ摘㊀要ɔ㊀目的㊀探讨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CT特点ꎬ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ꎮ方法㊀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18年1月我院经临床证实且住院治疗的26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资料ꎬ治疗前行胸部CT检查者ꎬ观察病变的CT表现特点ꎮ结果㊀胸部CT阴性者2例ꎬ阳性者24例ꎮ24例甲型H1N1流感肺炎主要表现为间质性肺炎的特点ꎬ多为双肺弥漫分布的磨玻璃状㊁斑片状密度增高影ꎬ边界较清ꎬ以肺野外带为著ꎬ常伴小叶间隔增厚及空气支气管征ꎮ结论㊀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ꎬCT能为甲型H1N1肺炎的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ꎬ具有较高临床价值ꎮʌ关键词ɔ㊀流感病毒A型ꎻH1N1亚型ꎻ肺炎ꎻ体层摄影术ꎬX线计算机中图分类号:R563.1ꎻR814.4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6 ̄9011(2019)11 ̄1884 ̄04TheCTfeaturesofHIN1influenzaBAIYufengꎬNIUJuanqinꎬCHENGManpingꎬYANGJuhongꎬLUOYapingDepartmentofMedicalImageCenterꎬThe940thHospitalofJointLogisticsSupportForceofPeople sLiberationArmyꎬGanshuLanzhou730050ꎬP.R.ChinaʌAbstractɔ㊀Objective㊀ToexploreCTfeaturesofHIN1influenzaꎬinordertoimprovethediagnosticlevelofthedisease.Methods㊀Theclinicaldataof26casesofinfluenzaA(H1N1)pneumoniaconfirmedandhospitalizedinourhospitalfromDe ̄cember2017toJanuary2018wereretrospectivelyanalyzed.InadditionꎬtheCTfeaturesofthelesionswereobservedinthework ̄stationsofthepatientswhounderwentchestCTexaminationbeforetreatment.Results㊀Therewere2negativecasesand24posi ̄tivecases.InfluenzaA(H1N1)pneumoniaismainlythecharacteristicsofinterstitialpneumoniaꎬappearedasgrindingglassyꎬpatchycloudingopacitywithclearboundaryandmainlyinvolvingthelungperipheryꎬmoreoverꎬitisoftenaccompaniedbythick ̄eningofinterlobularseptumandairbronchogram.Conclusion㊀TheCTfindingsofInfluenzaA(H1N1)pneumoniaarecharac ̄teristicꎬwhichcanprovideimportantimagingbasisforthediagnosisofA(H1N1)pneumoniaandishighlyaccurate.ʌKeywordsɔ㊀InfluenzaAꎻH1N1subtypeꎻPneumoniaꎻTomographyꎬX ̄raycomputed㊀㊀H1N1甲型流感病毒性肺炎是由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ꎮ此流感病毒在人群中呈明确的接触性飞沫传播ꎬ主要侵蚀呼吸道肺泡上皮细胞引起肺炎导致病情加重ꎬ且进展迅速ꎮ对于流感病毒性肺炎的充分认识和早期诊断可降低ARDS及MODS的发生率ꎬ从而提高诊治率ꎮ本文对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2017年12月~2018年1月经临床证实且住院治疗的26例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点进行分析总结ꎬ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ꎮ1㊀资料与方法1.1㊀一般资料作者简介:白玉凤(1990 ̄)ꎬ女ꎬ甘肃灵台人ꎬ毕业于甘肃中医药大学ꎬ本科学历ꎬ住院医师ꎬ主要从事CT㊁MRI影像诊断工作通信作者:牛娟琴㊀副主任医师㊀E ̄mail:1406489820@qq.com㊀㊀本组26例其中男性15例ꎬ女性11例ꎬ年龄30~81岁ꎬ平均年龄(51ʃ13.46)岁ꎮ临床以发热㊁咳嗽㊁咳痰㊁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就诊26例ꎬ其中1例伴有意识障碍㊁癫痫ꎬ14例伴胸闷㊁气短ꎬ8例伴不同程度头痛㊁寒战㊁全身酸痛等全身症状ꎮ14例合并有基础疾病(其中肺结核3例㊁冠心病及高血压3例㊁颅脑外伤2例㊁MM1例㊁淋巴瘤1例㊁糖尿病1例㊁贫血1例㊁肾功能不全1例㊁肾移植术后1例)ꎮ其中21例行CT及胸部X线摄影检查ꎬ5例仅行CT检查ꎮ1.2㊀检查方法采用Siemens16层螺旋CTꎬ电压120kVꎬ管电流350mAꎬ螺距1.0ꎬ层厚6mmꎬ重建层厚1.0mmꎬ重建间隔1.0mmꎬ行多平面重组(MPR)技术ꎮ由2名在胸部CT诊断方面经验丰富的高级职称医师在PACS影像工作站共同分析病变表现ꎮ48811.3㊀实验室检查患者经呼吸道标本分离到特定病毒ꎬ应用RT ̄PCR对上述标本检测ꎬ均提示甲型HINI流感病毒阳性ꎮ其中白细胞正常15例ꎬ降低7例ꎬ升高4例ꎻ中性粒细胞正常16例ꎬ降低6例ꎬ升高4例ꎻ淋巴细胞正常13例㊁降低13例ꎻ26例均有血沉及C反应蛋白升高ꎻ13例血气分析提示I型呼吸衰竭ꎻ13例有急性肾功能损害ꎬ11例有病毒性心肌炎ꎮ1.4㊀治疗及预后26例患者经住院积极抗病毒㊁抗肺间质纤维化㊁预防细菌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后ꎬ24例恢复好转出院ꎬ病毒转阴ꎻ2例重症者因合并ARDS及MODS死亡ꎮ2㊀结果㊀㊀胸部CT阴性者2例ꎬ阳性者24例ꎮ对24例阳性病例的胸部CT表现特点进行分析ꎬ见表1ꎮ表1㊀病变累及范围㊁密度㊁边界㊁合并征象及病例数影像特征病例数(例)比例(%)累及范围㊀双肺弥漫1770.8㊀累及1个肺叶416.7㊀累及3个肺叶312.5密度㊀磨玻璃㊁斑片影1145.8㊀磨玻璃影833.3㊀网格及磨璃影312.5㊀斑片㊁磨玻璃㊁网格影28.3边界㊀边界清楚1666.7㊀边界模糊833.3其他征象㊀肺纹理增重㊁小叶间隔增厚1979.2㊀空气支气管征1250㊀与正常肺组织间透亮带1729.2㊀纵隔淋巴结肿大14.22.1㊀病变累及范围本组24例中ꎬ病变呈两肺弥漫分布17例(70 8%)ꎮ累及1个肺叶者4例(16.7%)ꎬ累及3个肺叶者3例(12.5%)ꎮ2.2㊀病灶的密度和边界病变主要CT表现是磨玻璃㊁斑片状及网格影ꎬ以混合型多见(16/24ꎬ66.7%)ꎬ其中磨玻璃及斑片状影11例(11/24ꎬ45.8%)ꎬ网格及磨玻璃密度影3例(3/24ꎬ12.5%)ꎬ斑片㊁磨玻璃及网格影2例(2/24ꎬ8.3%)ꎬ单纯磨玻璃密度影8例(8/24ꎬ33 3%)ꎮ其中边界清楚者16例(16/24ꎬ66.7%)ꎬ边界模糊者8例(8/24ꎬ33.3%)ꎮ2.3㊀其他征象本组病变区肺纹理增重㊁小叶间隔增厚等肺间质改变19例(19/24ꎬ79.2%)ꎻ出现空气支气管征12例(12/24ꎬ50%)ꎻ胸膜未受累ꎬ表现病变与正常肺组织间透亮带17例(17/24ꎬ29.2%)ꎬ1例淋巴瘤患者出现纵隔淋巴结肿大ꎮ2.4㊀合并症本组病例合并胸腔积液10例(10/24ꎬ41 7%)ꎬ心包积液7例(7/24ꎬ29.2%)ꎬ肺结核6例(6/24ꎬ25%)ꎬ急性播散者及陈旧性增殖灶各3例(3/24ꎬ12.5%)ꎬ发现心影增大2例(2/24ꎬ8 3%)ꎬ肺脓肿和弥漫性细支气管炎各1例(1/24ꎬ4.2%)ꎬ见表2ꎮ表2㊀CI表现合并症及病例数影像合并症病例数所占比例(%)胸腔积液1041.7心包积液729.2肺结核播散灶312.5陈旧性肺结核增殖灶312.5心影增大28.3肺脓肿14.2弥漫性细支气管炎14.23㊀讨论㊀㊀流感病毒可分为甲(A)㊁乙(B)㊁丙(C)三型ꎬ是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1]ꎬ其特点是容易发生变异ꎬ其中甲型流感变异率最高ꎬ可感染人和多种动物ꎮ甲型H1N1流感自2009年在墨西哥爆发以来迅速蔓延全球ꎬ我国2009年4月出现第一例输入型病例ꎬ之后因人群对H1N1病毒普遍缺乏免疫力ꎬ造成全国范围内大流行ꎮ2017年冬季H1N1流感病毒再次席卷多个城市及地区ꎬ给人群健康带来巨大影响的同时ꎬ也给人类社会生活㊁经济等带来巨大冲击ꎬ其传染性强㊁传播速度快ꎬ波及范围广ꎮ肺炎是甲型H1N1流感最常见的并发症ꎬ可发生在免疫功能正常或抑制的儿童和成人ꎮ密切接触的人群或有心肺疾病者容积罹患ꎬ且伴发基础疾病时ꎬ发生死亡的风险较高[2]ꎮ本病多发生在冬春季节ꎬ暴发或散发流行ꎮ发热㊁咳嗽㊁咽痛及肌肉酸痛为该病的主要临床症状ꎬ重症者表现为呼吸困难㊁发绀㊁嗜睡ꎬ甚至发生休克㊁5881图1a㊀双肺弥漫斑片状㊁磨玻璃状密度增高影ꎬ小叶间隔增厚㊀图1b㊀同一患者ꎬ伴发肺结核ꎬ表现为双肺上叶支气管血管束周围小结节影㊀图2a㊀肺窗显示左肺下叶斑片影周围磨玻璃密度增高影ꎬ其内见支气管影(箭头)㊀图2b㊀同一患者ꎬ纵隔窗显示左侧胸腔积液㊀图3双肺网格状㊁磨玻璃状密度增高影ꎬ边界较清ꎬ以双肺外围为著ꎬ伴小叶间隔增厚ꎬ病变与胸膜之间常见正常肺组织形成的透亮带(箭头)图4㊀重症HINI流感肺炎ꎬ发生ARDSꎬ表现为 白肺 样改变呼吸和心力衰竭等合并症ꎬ也可发生ARDS及MODS等导致死亡[3]ꎮ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正常或稍低ꎬ当合并细菌感染时也可升高[4]ꎬ淋巴细胞多降低ꎮ甲型H1N1流感病毒主要侵蚀呼吸道上皮细胞ꎬ引起弥漫性肺泡损伤及肺组织纤维化ꎬ出现肺泡充血㊁水肿ꎬ表面泡沫样及纤维素样渗出并伴有透明膜形成ꎬ从而导致气道防御功能降低ꎬ易导致细菌感染[5]ꎮ肺炎多为局灶性或弥漫性ꎬ偶呈实变ꎬ病变吸收可留有肺间质纤维化[6]ꎮ影像学检查可初步评估肺部炎症的表现类型㊁炎症波及范围㊁有无并发症等ꎬ而且简单易行ꎬ可用于判断疗效及预后ꎮ胸部X线摄影虽然可以筛查肺部有无病变ꎬ简单判断炎症的严重程度ꎬ但对于细菌性肺炎和病毒性肺炎的鉴别存在困难ꎮ胸部CT基于断面成像及可MPR重建的优势ꎬ对于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检查更具优势ꎮ分析本组26例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CT表现ꎬ发现其具有以下特点:1)分布及范围:以双肺弥漫分布多见(70.8%)ꎬ单叶㊁单侧发病相对较少ꎬ本组单叶发病仅占16 7%ꎻ2)表现及密度:典型者胸部CT表现为弥漫性肺间质性病变ꎬ表现为斑片状㊁磨玻璃状密度增高影(图1a)ꎬ以支气管血管束周围及胸膜下更为多见[7]ꎬ可分别存在或互相交错ꎬ表现为斑片状影周围的磨玻璃密度影(图2a)ꎮ病变区域肺纹理增粗㊁增重ꎬ小叶间隔增厚ꎬ从而形成网格(图3)㊁条索状影ꎬ进一步反应了病变沿肺间质浸润的特点ꎬ且多见于病变恢复期[8]ꎻ3)边界:病变边界多清楚ꎬ合并实变时也可模糊ꎻ4)胸膜一般不受累ꎬ病变与胸膜之间常见正常肺组织形成的透亮带[9]ꎬ但当病变合并细菌㊁结核感染时ꎬ可延伸至胸膜下ꎬ甚至出现邻近胸膜增厚㊁粘连㊁牵拉ꎻ5)可合并胸腔积液(图2b)ꎬ以并发细菌感染者多见ꎬ重症者当发生心力衰竭或并发心肌炎时也可出现心影增大及心包积液[10]ꎻ6)可出现空气支气管征ꎬ本组发生率约50%ꎻ7)一般不出现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ꎬ除非有淋巴瘤等基础疾病者ꎬ本组1例淋巴瘤患者纵隔淋巴结肿大ꎬ部分融合ꎬ其余病例均未出现淋巴结肿大ꎻ8)当合并细菌感染时病变实变影增多ꎬ中心可出现空洞ꎬ由于病毒对肺间质及肺实质的损害ꎬ患者气道抵御功能减退ꎬ免疫力下降ꎬ可与肺结核(图1b)㊁弥漫性细支气管炎等并发ꎬ表现为磨玻璃病变之外ꎬ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的小结节影ꎬ呈 树芽征 改变ꎻ9)重症者ꎬ病程进展迅速ꎬ短期发生ARDSꎬ表现为 白肺 样改变(图4)ꎬ亦可并发肺栓塞[11]ꎬ本组2例并发ARDSꎬ未见肺栓塞者ꎮ综上所述ꎬ甲型H1N1流感型肺炎的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ꎬ当临床有典型流感样症状ꎬ且胸部CT表现为弥漫磨玻璃样㊁斑片及网格状影等间质性肺炎特点ꎬ同时伴有小叶间隔增厚㊁空气支气管征等征象时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ꎬ认识这些特点ꎬ对该病的早期诊断㊁隔离㊁治疗等具有重要意义ꎬ确诊需依6881据流行病学史及病原学检查ꎮ参考文献:[1]AmorijJPꎬHuckriedeAꎬWilschutJꎬetal.Developmentofsta ̄bleinfluenzavaccinepowerformulations:challengesandpossibil ̄ities[J].PharmResꎬ2008ꎬ25(6):1256 ̄1273. [2]PebodyRGꎬMcleanEꎬZhaoHꎬetal.PandemicinfluenzaA(H1N1)2009andmortalityintheUnitedKingdom:riskfactorsfordeathꎬApril2009toMarch2010[J].EuroSurveillꎬ2010ꎬ15(20):195 ̄197.[3]RothbergMBꎬHaesslerSD.Complicationsofseasonalandpan ̄demicinfluenza[J].CritCareMedꎬ2010ꎬ38(4):91 ̄97. [4]申学基ꎬ李成德ꎬ刘健ꎬ等.甲型流感患者感染初期血常规分析及临床意义[J].实验与检验医学ꎬ2016ꎬ34(5):663 ̄665. [5]李雪芹ꎬ刘钊ꎬ孔小华ꎬ等.青壮年危重症甲型H1N1肺炎的影像与病理[J].放射学实践ꎬ2010ꎬ25(12):1404 ̄1407. [6]MerihISꎬFerruhGezne.Brucellarlumbarepiduralabscess:casereportandreiew[J].Neurosurgꎬ2006ꎬ16(2):100 ̄103. [7]李莉ꎬ李宏军.甲型流感肺炎的影像学表现[J].放射学实践ꎬ2014ꎬ7(29):760 ̄762.[8]杨燕ꎬ郑继坤ꎬ孟娴ꎬ等.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动态变化观察[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ꎬ2016ꎬ17(4):325 ̄327.[9]许少华ꎬ李宏军ꎬ李宁ꎬ等.人感染H7N9禽流感与甲型H1N1流感重症肺炎的临床及CT影像比较[J].放射学实践ꎬ2014ꎬ7(29):756 ̄759.[10]徐中华ꎬ冯捷ꎬ陆利红.50例甲型H1N1流感合并肺炎的影像表现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ꎬ2010ꎬ20(6):913 ̄914. [11]AgarwalPPꎬCintiSꎬKazerooniEA.ChestradiographicandCTfindingsinnovelswine ̄drigininfluenza(H1N1)virus(S ̄OIV)infection[J].AmJRoentgenolꎬ2009ꎬ193(6):1488 ̄1493.(收稿日期:2019 ̄00 ̄00)(上接1869页)泡沫样组织细胞沉积ꎮ细胞中等大小ꎬ形态较一致ꎬ胞浆丰富嗜酸ꎬ可见细胞核仁ꎬ核分裂象不易见(图4)ꎮ免疫组化:CD10(+++)ꎬCAIX(灶性+++)ꎬVim( ̄)ꎬCD117( ̄)ꎬE ̄CAD(灶性+)ꎬKsp ̄Cadherin( ̄)ꎬCK7(局灶+)ꎬP504S(+++)ꎬTFE3(散在+)ꎬTFEB(灶性+)ꎬSDHB(+++)ꎬCK20(散在+)ꎬKi67(约3%+)ꎬPAX8(部分+)ꎬPAX2(部分弱+)ꎮ病理诊断:结合免疫组化考虑乳头状肾细胞癌ꎬⅡ型ꎬWHO/ISUP分级:2~3/4级ꎮ讨论:发生于肾外组织肾肿瘤非常罕见ꎬ国内文献[1]肾外肾母细胞瘤偶见报道外ꎬ其它类型肾外肾细胞癌尚未见报道ꎮ国外文献亦罕见肾外其它类型肾癌报道ꎬ查阅1986~2018年PubMed文献仅有零星报道ꎬShmushkevich等[2]于2002年报道1例肾外乳头状肾细胞癌ꎬAl ̄Maghrabi等于2017年报道1例肾外Xp11.2肾细胞癌ꎬ2例肿瘤均位于后腹膜ꎮ肾外肾细胞癌组织起源目前尚未有定论ꎬ孙琦等[1]总结文献认为肾外肾母细胞瘤可能起源于异位后肾原基㊁中肾管残余组织ꎬ残余的胚胎干细胞ꎬ最常见的部位是腹膜后ꎬ腹股沟ꎬ卵巢㊁子宫㊁睾丸㊁纵隔㊁胸壁等部位亦有少数报道ꎬ肾外乳头状肾细胞癌起源何种组织ꎬ有待病理学进一步研究ꎮ乳头状肾细胞癌病理学主要由包含纤维血管束的乳头状结构组成ꎬ据其形态学特征可分为两型[3]ꎬⅠ型肿瘤细胞胞质呈弱嗜碱性且疏松ꎬ核小ꎬ核仁不显著ꎻⅡ型肿瘤细胞体积较大ꎬ胞质丰富ꎬ核大ꎬ核仁明显ꎬ嗜酸性ꎬ乳头间质可见泡沫细胞ꎬ亦可同时具有这两型的形态学特征ꎮ根据典型的乳头状结构和免疫组化结果ꎬ本病例病理符合PRCCⅡ型ꎬ结合肿块位于腹膜后ꎬ与双侧肾脏明显分离ꎬ且双侧肾脏CT扫描均未见异常实质性肿块ꎬ可排除肾脏原发肿瘤后腹膜转移ꎬ诊断为肾外乳头状肾细胞癌ꎮPRCC影像上属乏血供肿瘤[4]ꎬ容易出现囊变坏死ꎬ密度通常不均匀ꎬ可见钙化ꎬCT增强通常表现为轻度强化ꎬ本例CT增强扫描后ꎬ动脉期较平扫CT值增加约20HUꎬ符合PRCC轻度强化特点ꎮ通常情况下ꎬ肿瘤供血由起源器官的动脉供血ꎬ尽管随着肿瘤增大可诱导部分起源器官外动脉参与供血ꎬ但主要供血还是由源器官动脉供血ꎬ因此可以通过显示肿瘤供血动脉而准确判断肿瘤的确切起源ꎮ本病例术前CT未能正确诊断ꎬ术后仔细回顾分析CTA影像资料ꎬ发现肿瘤由肾动脉分支供血ꎬ提示本例肿瘤起源可能与肾脏有一定联系ꎬ当然这有待于今后更多病例观察验证ꎮ参考文献:[1]孙琦ꎬ吴鸿雁ꎬ陈锦ꎬ等.幼儿肾外肾母细胞瘤1例临床病理观察及文献复习[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ꎬ2011ꎬ27(7):770 ̄772.[2]ShmushkevichAꎬGofritONꎬMiskinHꎬetal.Isolatedextrarenalpapillarycarcinomainachild[J].JPediatrSurgꎬ2002ꎬ37(4):664 ̄665.[3]孔祥田ꎬ曾荔ꎬ宓培ꎬ等.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表现[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ꎬ2001ꎬ22(2):77 ̄80.[4]刘春华ꎬ肖钦ꎬ李然.MSCT在鉴别乳头状肾细胞癌亚型的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ꎬ2017ꎬ27(9):1744 ̄1748.(收稿日期:2019 ̄03 ̄18)7881。

新冠肺炎CT早期征象与鉴别诊断

新冠肺炎CT早期征象与鉴别诊断

新冠肺炎CT早期征象与鉴别诊断来源:公众号刘之说作者:纪建松,韦铁民等一、早期征象(一)病灶分布病灶以肺外围背侧为主,以两肺下叶为著,与胸膜常紧贴,提示新冠肺炎病变多首先侵犯皮层肺组织的细支气管及肺泡上皮,病灶分布逐步从外周向中央扩展(图 2-1)图2-1 早期病灶多数分布贴近胸膜(共4张)(二)病灶形态病灶形态以三种类型为主,即多叶多灶分布病灶(图 2-2A)、单叶片状病灶(图 2-2B)和孤立性类圆形病灶(图 2-2C)多叶多灶分布病灶(图 2-2A)单叶片状病灶(图 2-2B)孤立性类圆形病灶(图 2-2C)(三)病灶密度绝大多数案例出现磨玻璃病灶,最低测得 CT 值约为-600Hu(图2-3),病灶内血管穿行可清晰显示;部分案例磨玻璃病灶与实性病灶共存根据既往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理学机制,提示此为肺泡间隔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液体渗出和小叶间隔间质水肿图 2-3 早期绝大多数病灶表现为磨玻璃密度(共4张)(四)细网格征、铺路石征在磨玻璃病灶内部常可见细网格状阴影,类似铺路石状,称为细网格征或铺路石征(图 2-4)提示病理改变为小叶间隔及小叶内间隔增厚,反映间质性病变,也有的学者解析为血管网增多,符合肺部病毒感染病理特性图 2-4 细网格征或铺路石征(共4张)(五)结节伴晕征部分案例实性结节病灶周围出现磨玻璃密度影,边缘模糊,称为晕征根据既往病理学机制提示,病灶中心实变影为肺泡腔内聚集大量富细胞渗出液,显示为实性密度灶;其周围肺泡亦见渗出,包含炎症细胞、蛋白质、纤维素等,形成“膜状物”,或形成磨玻璃密度阴影(图 2-5)图 2-5 结节伴晕征(A和B)(六)长轴与胸膜平行病灶沿着胸膜下呈长条片状分布,一般不引起胸膜反应提示病理改变:病变首先累及皮层肺组织,不按肺段解剖分布,对细菌性肺炎病灶分布有一定的鉴别意义(图 2-6)(七)空气支气管征实变肺组织内可见含气支气管正常穿行,未见明显狭窄和扭曲,少部分病例可以看到支气管壁增厚,管腔通畅而晚期病变可以出现支气管牵拉、扭曲征象(图2-7)(八)病灶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较多病灶常沿着支气管血管束分布,从外周向中央进展亦如此表现提示病理改变:病毒肺炎病灶常沿着间质分布蔓延(图 2-8)(九)血管增粗征在亚实性病灶内部清晰显示血管走行,部分血管管径增粗,甚至比近端更粗可能提示病理改变为血管周围间质水肿,并非血管内径增粗(图2-9)(十)阴性征象新冠肺炎早期病灶内部未见明显空洞和肺气囊形成,极少见到树芽征;双侧胸腔未见明显积液;一般未见明显纵隔淋巴结肿大(图2-10)二、进展期征象新冠肺炎大多数病例进展迅速,复查 CT 影像发生明显变化表现为病灶数目明显增多,范围明显扩大,密度增高,病灶分布由外周向中央推进根据既往SARS 病理学机制,提示为肺泡腔内聚集大量细胞渗出液、间质内血管扩张渗出;肺泡连通起来形成融合态势(图 2-11)图 2-11 病灶数目增多、范围扩大(A-D)病例展示三、重症期征象新冠肺炎肺部病变一般在发病后 14 天左右达到高峰,少部分病例急剧进展,病变累及双侧全肺,呈白肺征象,其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双侧胸腔可有少量胸腔积液,临床纳入危重症管理根据既往病理学机制提示肺泡腔有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病例展示四、消散期征象多数病例在 14 天后进入病灶消散期,表现为病灶逐步吸收,可遗留少许条索状高密度影,提示纤维化。

肺炎影像学诊断

肺炎影像学诊断

甲型H1N1流感病毒肺炎影像表现
两肺多同时累及,且以两下肺明显
实变含气支气管征均为下肺 胸膜下多发小结节或小扇形的磨玻璃、不均 质棉絮状密度,且纵膈窗显示为蜂窝状是其 特点
衣原体肺炎
老年患者中,浸润可能分布更广;胸腔积液少见。50% 的患者胸片在4周内改善。20%的患者需胸片改善需超过 9周。
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肺炎
肺炎克雷伯杆菌
当克雷伯杆菌感染肺实质时,表现为非节 段性分布的均匀实变影。空气支气管征常 见。据了解,肺炎克雷伯杆菌特别趋于产 生大范围实变阴影, 导致肺叶扩大,形成 叶间裂膨出征。常见肺脓肿形成、胸腔积 液和脓胸。肺炎克雷伯杆菌性肺部感染也 可表现为支气管肺炎的特点,特别是当院 内感染发生时。
肺炎的治疗
6.厌氧菌:首选青霉素联用克林霉素或甲硝唑。 7.支原体、百日咳杆菌、衣原体,选用大环内酯类 抗生素。 8.真菌:首选氟康唑。 疗程:一般用至热退和主要呼吸道症状明显改善后3-7 天。肺炎链球菌7-10天,流感嗜血杆菌14天左右,葡萄 球菌3-4周,支原体、衣原体2-3周,真菌性肺炎1-2个 月。 三、氧疗 四、对症治疗
肺炎链球菌
偶尔,肺炎球菌性肺炎可表现为局灶性结节或肿块, 常称为“球形肺炎”。罕见空洞和脓肿形成。50%或 更少的患者可合并胸膜疾病、胸腔积液或脓胸。胸部 CT 常表现为小叶含气实变影、周围实变的磨玻璃样 影、分叶阴影、3 ~ 10mm 界限不清的小叶中心型结 节、支气管壁增厚及光滑的小叶间隔增厚。。
间质性肺炎
支气管肺炎(小叶性肺炎)沿支气管分布或散在分布的小斑
片状实变及磨玻璃影,或部分融合成片
肺炎链球菌
肺炎球菌性肺炎在胸片上呈典型的气腔肺炎,有侵犯 到胸膜的实变影,常可见空气支气管征,肺体积无缩 小。肺炎球菌性肺炎也可见斑片状、多灶性实变影, 符合支气管肺炎,罕见的是伴有含气实变的间质性改 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例、单发斑片状4例、单发大片6例者、多发小叶、段 及大叶者14、肺上野者1例、中下肺野者28例、伴发单 侧胸腔积液4例、双侧胸腔积液1例。 毛玻璃密度灶/树、r征、马赛克肺灌注表现在一 周内明显吸收,斑片状及大片状实变病灶2周内有明 显吸收,间质性改变及胸腔积液1个月略有吸收、吸收 缓慢。两肺散在多处条索状影,肺纹理聚集,胸膜下小 叶间隔增厚,间隔旁小气肿,支气管扩张、扭曲。 3讨论 很多病毒都能引起支气管炎,少数可引起肺炎。 婴儿和儿童最常见的是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 流感病毒,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在健康成人中,唯 一常见的病毒性病原体是甲型,乙型流感病毒。老年 人当中重要的病原体是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和呼 吸道合胞病毒。大多数病毒感染是由于无免疫力的 人接触带有该病原体的人所引起的。下气道病毒感 染包括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和肺炎。大多数病人有 头痛,发热,肌痛和常带粘液脓性痰液的咳嗽。 3.1流感病毒性肺炎病理改变 病毒侵入细支气管上皮引起细支气管炎,感染 可播及肺间质和肺泡而引起肺炎。病变部位充血,有 时出血;出现由单核细胞参与的强烈的炎症反应。肺 泡内可含纤维蛋白,单核细胞,偶尔还有多形核白细 胞。严重病例可出现透明膜。 典型的病毒性间质性肺炎改变表现为弥漫性肺 泡损伤、病变机化、肺间质纤维化。肉眼显示双肺实 变,伴有弥漫性出血、水肿、纤维蛋白渗出、肺泡浸 润。组织病理学显示弥漫性肺泡损伤、间质纤维化及 气腔扩张。间质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散在组织细 胞¨’2】。存在双肺弥漫性肺泡损伤伴继发感染、弥漫 性血管内凝nfn(DIC)、肺出血、灶状肺不张及代偿性 肺气肿。这些改变提示病毒感染可导致呼吸膜严重 损伤,表现为进行性渗出…。由于肺泡上皮细胞损
of
fatal A
human
H5N1
witll
iIlnuellza
virus.J
Virol,2001,63:242—246.
【3】
张伟,温乐英。陆敏,等.江西省首例高致病性H5N1人禽流感临床 特点分析【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6,29(5):300—306.
[41李相生,宋云龙,张挽时,等.白血病骨髓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 性肺炎的高分辨率cT表现【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08。14(2):256—258.
流感病毒性肺炎的CT表现(附29例)
谢瑞明1,程革萍2
(1.包头市第八医院放射科,内蒙古 包头014040: 包头014060)
2.包头市农垦集团职工医院彩超室,内蒙古
f摘要1目的:提高对流感病毒性肺炎CT表现的认识。方法:收集我ffL2009年1月。2010年1月临床确诊的流感病 毒性肺炎病例,分析其CT表现。结果:流感病毒性肺炎CT显示肺叶或肺段大片状实变影伴支气管充气征、小淡片影 及胸腔积液、磨玻璃影、中下肺叶树丫征及马赛克肺灌注表现,小叶间隔增厚、胸膜下细弧线影,相邻胸膜增厚。临床治 愈出院以及近期复查时,大部分病灶消失,肺间质病灶吸收缓慢,以中叶、下叶为著。两肺散在多处条索状影,肺纹理聚 集,胸膜下小叶间隔增厚,间隔旁小气肿,支气管扩张、扭曲。结论:流感病毒性肺炎的cT表现为肺叶、段、小叶、腺泡 实变影或与间质病变并存,影像表现复杂、多样,恢复期则以肺间质病变为主。cT动态观察能较客观的反映本病的病
(收稿日期:2010—06—10)
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尿酸、C一反应蛋白的检测及临床分析
田利荣,徐晓莉
(包头市第八医院检验科,内蒙古 包头014040)
【摘要】目的:检测冠心病(CHD)患者血清胆红素(Bil)、尿酸(UA)和C一反应蛋白的浓度及其关系。方法:抽取81 例CHD患者和61例对照者清晨空腹静脉血,进行UA、CRP、Bil及相关血脂生化指标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HD 患者的血清UA、CRP、Bil有显著差异(P均如.01)。结论:评价血清UA、CRP、Bil的水平在CHD的发生、发展中的意 义,有助于临床对CHD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评估。 【关键词1胆红素;尿酸;C一反应蛋白;冠心病 f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3507(2010)03—0143—02
作者简介:谢瑞明(1966一),男,河南省开封市人,副主任医师,大学 本科,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工作。
万方数据
伤,透明膜形成,伴随不等量的肺出血存在。这些改 变都可导致呼吸困难进一步加重。 3.2临床表现、影像表现及动态变化与病理改变相 关性 胸部x线检查的最常见发现是间质性肺炎或周 围支气管壁增厚。大叶性实变和胸腔积液少见,但可在 有细菌性双重感染时发生。周围白细胞计数常低下,但 也可能正常或中等度升高;当有双重感染时常可升高。
临床资料 2009年1月一2010年1月我院临床确诊的流感病
毒性肺炎29例,均有平片及CT检查,其中5例进行 了HRCT检查。使用4排GE公司螺旋CT机,层厚 5ram,螺距1.0。分析其CT表现。男18例,女11例,年 龄16~84岁,平均为66岁。合并慢支等基础病者2l 例。临床症状以发热、咳嗽、咳痰为主,部分患者伴有 咽充血、扁桃体肿大、气短、乏力、纳差等症状。 临床及影像诊断方法:临床诊断使用血清学方 法,痰涂片发现细菌稀少而有大量单核细胞,或找不 到可能的细菌性病原体,则支持病毒性肺炎的诊断。 在细胞病理学或活检标本中检出典型包涵体或采取 血清学方法亦可作出诊断。腺病毒,巨细胞病毒,呼 吸道合胞病毒或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可以看到具特 征性的细胞内病毒包涵体。影像诊断由2名高级医师 分别阅片后汇总讨论统一后作出诊断。 2结果 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异,中老年及伴有慢支等 基础病者好发。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间质浸润型11例,两肺散在片状毛玻璃密度灶6 例、肺周边细网格状小叶间隔及小叶内间质增厚表 现5例。实质浸润型10例,斑片状及大片状实变病灶3 例、实变病灶内显示含气支气管征及小泡征7例。中 下肺叶树、r征5例,马赛克肺灌注表现3例,伴发单侧 胸腔积液4例、双侧胸腔积液1例。 发生于肺周边为主者8例、肺髓质部病变为主者
【参考文献】
【1】Pe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ris
fatal
CT早期表现为肺内局限性实变,呈局限性片 重症肺炎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弥漫性分布、大片
状影或散在絮状影 状实变影或磨玻璃样影,其内可见支气管充气征, CT表现具有以下特点:①病情加重首次CT表现主 要为肺叶大片实变影,其内可见充气支气管征,伴有 少量散在淡薄片状影及胸腔积液,反映了肺泡弥漫 性损伤;②病情稳定后,病变以肺实质与间质改变并 存。CT表现为肺外周胸膜下病灶吸收较好,肺门周 围处病灶多沿肺纹理呈条索影、网格状影以及小片 影,也可见磨玻璃样改变。薄层扫描可见小叶间隔增 厚,胸膜下线征。肺泡上皮细胞破坏与基底膜的损伤 是肺间质纤维化病变早期的重要特点。肺泡炎性改 变相对吸收较快,而间质损伤早期表现间质水肿、增 生以及早期纤维化,因此病灶吸收相对较慢。肺周围 部分病灶内可见囊状扩张过渡充气肺部改变,考虑 与小气道阻塞有关,毛玻璃密度灶/树丫征/马赛克 肺灌注表现,在以后复查CT显示囊状影消失,反映 小气道通气功能改善;与文献报道相符¨1;③病变恢 复期主要以肺间质改变为主,表现为局限性索条影、 网格状影、点条状影、小叶间隔增厚以及胸膜下弧线
3.3
影等,并可见支气管牵拉扭曲、血管纹理聚积以及肺 叶体积相对变小,而肺实质病灶大部分已吸收,这说 明后期主要肺间质增生、纤维化为主改变。这些病变 的吸收程度明显变慢,反映了临床症状的改善与病 灶吸收程度并不完全同步,能否完全吸收,有待随访。 病灶未出现空洞、钙化、淋巴结肿大等影像学改变。 4螺旋CT扫描的临床价值 影像学检查在流感病毒性重症肺炎治疗过程中 起到重要作用,可及时观察肺内病灶形态和范围,了 懈疾病的治疗效果和病情变化,为治疗提供依据。 CT扫描较传统胸片更能全面客观评价病情,亦有利 于准确判断肺部损害的程度、范围、部位等,并利用 组织密度分辩率高,窗宽、窗位的调节,可以细微发 现病灶动态变化以及分布情况,获取比胸片更多的 病变信息,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与治疗依据。肺间质 纤维化是本病重要并发症,HRCT能很好显示肺间 质纤维化的细微变化,如肺小叶间隔增厚、胸膜下弧 线影等,有利于早期诊断。
理改变过程。
【关键词1流感病毒;肺炎;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中图分类号】R814.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3507(2010)03—0142—02
流感病毒性肺炎是成人好发的常见病,尤其近 几年来重症流感的流行导致流感病毒性肺炎的频 发。本文旨在探讨其影像表现特点,以期提高其确诊 率及治疗效果。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 的逐渐变化,冠心病(CHD)的发病率正以惊人的速 度上升,其死亡率已超过肿瘤性疾病而跃居第一。许 多文献报道,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类慢性的炎症性疾
病,是由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炎症细胞的浸润所 致,炎症反应在整个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总胆固醇(TO)、高密度脂蛋 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一 C)虽然都是临床上CHD危险因素的常规检验项 目,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尿酸(UA)、胆红素(Bil)、 C一反应蛋白(CRP)水平都与CHD的发生、发展有
Js,Yu
human
WC,Leung
influenza
CW,et A
a1.Re—emergence
of
subtype
HSNl
disease.
Lancet,2004.363:617—619.
【2】
To
KF,Chan
infection
PK,Chan
associated Med
KF,et
a1.Pathology avian
作者简介:田利荣(1963一),女,内蒙古包头市人,主管检验师,大专, 从事医学l临床检验工作。
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