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CMMI过程域总结v2.0,推荐文档

合集下载

(完整版)CMMI过程域总结v2.0,推荐文档

(完整版)CMMI过程域总结v2.0,推荐文档

(完整版)CMMI过程域总结v2.0,推荐文档CMMI 基本介绍V2.0目录1组织成熟度级别和类别 (2)2通用目标和通用实践 (3)3RD 需求开发REQUIREMENTS DEVELOPMENT (4)4REQM 需求管理REQUIREMENTS MANAGEMENT (5)5PP 项目策划PROJECT PLANNING (6)6PMC 项目监督和控制PROJECT MONITORING AND CONTROL (7)7RSKM 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 (8)8SAM 供应商协议管理SUPPLIER AGREEMENT MANAGEMENT (9)9CM 配置管理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10)10PPQA 过程和产品质量保证PROCESS AND PRODUCT QUALITY ASSURANCE (11)11MA 度量和分析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12)12DAR 决策分析和解决DECISION ANALYSIS AND RESOLUTION (13)13TS 技术解决方案TECHNICAL SOLUTION (14)14PI 产品集成PRODUCT INTEGRATION (15)15VER 验证VERIFICATION (16)16VAL 确认VALIDATION (17)17OPF 组织过程聚焦ORGANIZATIONAL PROCESS FOCUS (18) 18OPD 组织过程定义ORGANIZATIONAL PROCESS DEFINITION (19)19OT 组织培训ORGANIZATIONAL TRAINING (20)20IPM 集成项目管理INTEGRATED PROJECT MANAGEMENT (21)21OPP 组织过程性能ORGANIZATIONAL PROCESS PERFORMANCE (22)22QPM 量化项目管理QUANTITATIVE PROJECT MANAGEMENT (23)23CAR 因果分析和解决CAUSAL ANALYSIS AND RESOLUTION (24)24OPM 组织性能管理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MANAGEMENT (25)3RD 需求开发Requirements Development目的:引出、分析和建立客户、产品及产品组件的需求。

CMMI级过程域讲解

CMMI级过程域讲解

CMMI级过程域讲解CMMI(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是一种用于评估和改进软件开发过程的框架。

它通过对软件开发组织的过程进行评估,为组织提供了一个逐步改进过程的路径,从而提高组织的能力和成熟度。

CMMI框架包括五个过程域,它们是:项目管理、项目支持、要素工程、项目环境和组织过程。

每个过程域都有一组特定的目标和实践,用于评估和改进相关的软件开发过程。

首先是项目管理过程域,它关注的是项目的计划、执行和监控。

它包括了项目管理的三个关键方面:计划制定、项目监控和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过程域的目标包括项目计划的制定、项目资源的分配和控制、项目风险的管理和项目进展的监控。

其次是项目支持过程域,它提供了支持项目管理过程的各种资源和服务。

项目支持过程域包括配置管理、度量和分析、决策分析和解决方案评价等方面。

其目标包括配置管理的实施、度量和分析的开展、决策分析和解决方案评价的应用。

第三个是要素工程过程域,它关注的是软件开发中所使用的各种工具和技术。

要素工程过程域包括需求开发、技术解决方案、产品集成和验证、产品交付等方面。

其目标包括需求开发的实施、技术解决方案的应用、产品集成和验证的实施、产品交付的管理。

第四个是项目环境过程域,它关注的是项目所处的环境因素对项目成功的影响。

项目环境过程域包括了风险管理、分析过程和产品市场分析等方面。

其目标包括风险管理的实施、分析过程的开展、产品市场分析的应用。

最后是组织过程过程域,它关注的是软件开发组织的过程管理。

组织过程过程域包括组织过程的定义、组织过程管理的实施和过程改进等方面。

其目标包括组织过程的定义和实施、组织过程管理的应用、过程改进的管理。

总而言之,CMMI级过程域是一个用于评估和改进软件开发过程的框架。

它包括了五个过程域,分别是项目管理、项目支持、要素工程、项目环境和组织过程。

每个过程域都包含了一系列的目标和实践,用于评估和改进相关的软件开发过程。

CMMI总结

CMMI总结

CMMI总结1.CMMI 的全称为: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即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

2.目前公司使用的是CMMI-for-DEV V1.2,通过的是CMMI LEVEL 3认证。

3. CMMI将CMM的多个模型合并到一个框架中,包括SE /SW /SS /IPPD几个专业领域的过程模型。

CMMI提供了流程改进的指导,指导制定软件企业研发的的一系列流程,监督流程的执行,并据反馈的结果进行过程改进。

4.CMM共有五个等级,分别标志着软件企业能力成熟度的五个层次。

初始级Initial可重复级Managed(Basic Project Management)已定义级Defined (Process Standardization)量化管理级Quantitatively Managed (Quantitative Management)优化管理级Optimizing (Continuous Process Improvement)5.原则(1)、强调高层管理者的支持。

(2)、确定改进目标.一、I PD基本介绍1. IPD, 集成产品开发(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是一套产品开发的模式、理念与方法。

2. IPD作为先进的产品开发理念,其核心思想概括如下:a) 新产品开发是一项投资决策。

b) 基于市场的开发。

c) 跨部门、跨系统的协同。

d) 异步开发模式,也称并行工程。

e) 重用性。

f) 结构化的流程。

3. IPD框架上从以下三个大的方面来具体现IPD的核心思想.市场管理市场管理从客户、投资、市场等产品生存的外在客观环境因素来影响产品的特性和生命。

包括:a) 客户需求分析$-产品价格(Price);A-可获得性(Availability);P-包装(Packaging);P-性能(Performance);E-易用性(Easy to use);A-保证程度(Assurances);L-生命周期成本(Life cycle of cost);S-社会接受程度(Social acceptance)。

我对CMMI2.0II实践域的理解和分析

我对CMMI2.0II实践域的理解和分析

我对CMMI2.0II实践域的理解和分析实施基础条件 (Implementation Infrastructure, II)实践域是通过建立必要的基础条件,确保过程得到建立、遵守、维护和持续改进。

这些基础条件包括:组织已定义的过程(过程实施的基础,没有过程定义,谈何过程实施)、过程实施所需的资源(人员、工具等)、过程实施所需的资金(购买工具、培训经费等)、对组织过程的培训(不了解过程,就无从执行过程)。

本实践域共3个等级6个实践。

实践1.1就是要求项目执行组织定义好的过程,即使当前组织的CMMI实践处于较低水平,没有严格的建立起适用的、有效的标准过程。

实施本实践,至少使项目各行其事的乱象有所改观,也会为组织过程改进提供第一手的资料。

实践2.1的核心也是提供资源,它与前版共用实践2.3比较接近。

前面的GOV实践域的2.2也是提供资源,但GOV提供资源偏重于过程改进,本实践域的提供资源偏重于过程实施。

本实践除了要求为过程实施提供人力、工具等资源之外,也包括资金和培训。

本实践也是整个实践域的核心。

实践2.2要求组织建立过程、对过程进行评估/评审,验证项目是否遵循组织的过程,对过程进行改进等活动,涵盖了前版OPD、OPF 过程域的部分实践。

实践3.1是要求在项目中实际应用组织资产来进行项目的策划、管理和过程的执行。

应用组织资产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所以组织应当不断丰富自己的组织资产,并在项目中加强推广和应用。

实践3.2要求评估过程的有效性和符合性。

这与实践2.2中的评估不同,实践2.2的评估的目的是验证项目有没有按照过程要求执行,本实践评估的重点是过程的有效性和符合性。

其中符合性指的是通过项目实施的结果判断过程的实施是否与组织预期的过程目标相一致。

有效性是指对组织目标的实现是否有帮助,如效率提高、质量和性能提升等。

实践3.3是为组织资产做贡献,与前版的IPM过程域SP1.6基本一致。

本实践的价值是:通过改进组织过程和过程资产来提高投资回报。

cmmi2.0监督与控制实践域内容

cmmi2.0监督与控制实践域内容

CMMI2.0监督与控制实践域内容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软件行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

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中,软件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研发能力和管理水平,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和挑战。

CMMI(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是一个被广泛应用的软件过程改进框架,它可以帮助软件企业评估和改进其软件开发和维护的过程,从而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和开发效率。

CMMI2.0是CMMI的最新版本,它引入了一些新的概念和实践域,其中就包括监督与控制实践域。

监督与控制实践域是CMMI2.0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实践域,它涉及到软件项目的监督、控制和管理,对软件企业的发展和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CMMI2.0监督与控制实践域的内容和意义。

I. 实践域介绍CMMI2.0的监督与控制实践域是一个包含一系列实践的域,旨在帮助软件项目从需求分析到产品交付过程中,确保项目中所采用的监督与控制实践能够有效实施。

该实践域包含了以下几个子实践域:1. 计划监督与控制(Plan and Monitor)计划监督与控制是指在软件项目启动阶段,制定项目计划,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监督和控制项目的进度和质量。

这个子实践域包括了以下一些具体实践:- 制定项目计划:明确项目范围、目标、资源需求和里程碑,并为项目制定详细的计划。

- 监督项目进度和成本:及时更新项目进度和成本信息,对项目的实际进度和成本与计划进行比较,及时发现和纠正偏差。

- 管理项目风险:识别和评估项目风险,制定适当的风险应对策略,确保风险不会对项目的进度和质量造成影响。

2. 监管与评审(Supervise and Review)监管与评审是指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对项目各项工作的进展和质量进行监督和评审。

这个子实践域包括了以下一些具体实践:- 进行工作审查:定期对项目中的工作成果和文档进行审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工作符合质量标准。

cmmi实施的个人总结范文

cmmi实施的个人总结范文

cmmi实施的个人总结范文篇一:CMMI总结CMM的每个等级都被分解为3个层次:关键过程域、公共特性和关键实践。

CMMI的层次:关键过程域表示在遵循一个软件过程后所得到的实际结果。

软件过程性能既可对整个软件开发或项目而言,也可对一个特定软件项目而言。

可见,软件过程性能描述已得到的实际结果,而软件过程能力则描述最可能的预期结果。

在这里,要注意与软件过程能力的区别,前者关注的是实际得到的结果,而后者关注的是期望得到的结果。

由于项目要求和客观环境的差异,软件过程性能不可能充分反映软件过程的整体能力,即软件过程性能受限于它的环境。

软件工作者在运用这两项指标时应有足够的认识。

4.软件过程成熟度:软件过程成熟度是指一个具体的软件过程被明确地定义、管理、评价、控制和产生实效的程度。

所谓成熟度包含着能力的一种增长潜力,同时也表明了组织(企业)实施软件过程的实际水平。

随着软件组织的软件过程成熟度的提高,开发组织通过其方针、标准和组织机构等将其软件过程规范化和具体化,从而使得开发组织明确定义的有关管理和工程的方法、实践和规程等在现有人员离去后仍能继续下去。

5.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city Maturity Model)是软件过程能力成熟度模型的简称。

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是指对软件组织进化阶段的描述,随着软件组织定义、实施、测量、控制和改进其软件过程,软件组织能力经过这些阶段逐步前进。

这个能力成熟度模型使软件组织能够较容易地确定其当前过程的成熟度并识别出其软件过程执行中的薄弱环节,确定对软件质量和过程改进最为关键的几个问题,从而形成对其过程的改进策略;软件组织只要关注并认真实施一组有限的关键活动,就能稳步地改善其全组织的软件过程,使全组织的软件过程能力持续增长。

6.软件能力成熟度等级:软件能力成熟度等级是指软件开发组织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几个具有明确定义的表征软件过程能力成熟度的平台。

每一个成熟等级为过程继续改进达到下一个等级提供一个基础。

我对CMMI2.0SAM实践域的理解和分析

我对CMMI2.0SAM实践域的理解和分析

我对CMMI2.0SAM实践域的理解和分析供应商协议管理 (Supplier Agreement Management, SAM)即前版CMMI中的供方协议管理(SAM)过程域。

与前版相比,SAM 2.0有以下变化:•变化1:SAM不仅用于软件,2.0中它可以用于硬件、服务等所有解决方案和工作产品。

•变化2:SAM2.0实践域有4个等级的实践。

•变化3:SAM2.0中增加了对供方发票的管理。

•变化4:SAM2.0中增加了对供应商的量化管理要求。

•变化5:SAM2.0中去掉了选择供方的专用实践。

本实践域共4个等级10个实践。

第1级实践1.1要求开发并记录供应商协议。

本实践与前版SAM过程域SP1.3“建立供方协议”基本一致。

2.0中强调供应商协议形式的灵活性。

供应商协议指采购方与供应商之间签订的任何协议。

实践1.2要求接收或拒收供应商的交付物。

本实践与前版SAM过程域SP2.4“接收所获取的产品”接近。

2.0中强调接收时要验证交付物满足合同/协议要求的情况,根据情况决定接收还是拒收。

这里强调的是结果。

实践1.3要求管理供应商发票。

采购方按照协议要求及时处理供应商发票,是双方维持良好合作关系的一个前提条件。

第2级实践2.1要求按照供应商协议监督供应商活动并对供应商协议进行维护。

本实践的重点在于对供应商协议的管理,当出现一些意外情况不得不变更供应商协议时,双方要及时沟通,形成新的供应商协议。

实践2.2要求执行供应商协议。

本实践与前版SAM过程域SP2.1“执行供方协议”基本一致。

实践2.3要求接收供应商的交付物之前要先进行验证。

本实践与前版SAM过程域SP2.4“接收所获取的产品”接近。

与实践1.2不同,这里强调的是验收过程。

实践2.4要求依据供应商协议来管理供应商发票。

与实践1.3不同,这里强调的是供应商协议的遵从性。

只有满足协议要求,才会批准发票的支付。

同时,这里也包括协议中约束条款的执行,如因进度延误或验收质量导致的对供应商的惩罚性费用的处理。

CMMI二级过程域

CMMI二级过程域

CMMI二级过程域1、需求管理REQMSG1:管理需求SP1.1:理解需求 SP1.2:获取需求SP1.3:管理需求变更 SP1.4:维护需求的双向追溯性SP1.5:确保项目工作与需求的一致性2、项目策划PPSG1:建立估算值SP1.1:估计项目的范围 SP1.2:建立工作产品与任务属性的估算值SP1.3:定义项目点生命周期 SP1.4:估计工作量和成本SG2:开发项目计划SP2.1:建立预算和进度 SP2.2:识别项目风险SP2.3:对数据管理进行计划 SP2.4:策划项目的资源SP2.5:策划项目过程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SP2.6:策划干系人的参与SP2.7:建立和完成项目计划SG3:获取对项目计划的承诺SP3.1:评审影响项目的各种计划 SP3.2:调整工作和资源水平SP3.3:获得对计划的承诺3、项目监控PMCSG1:按计划监控项目SP1.1监控项目计划的各项参数 SP1.2监控承诺事项SP1.3监控项目风险 SP1.4监控数据管理SP1.5监控干系人的参与 SP1.6进行进度审计SP1.7进行里程碑审查SG2:管理纠正措施,直至关闭SP2.1分析问题 SP2.2采取纠正措施SP2.3管理纠正措施4、配置管理CMSG1:建立基线SP1.1:识别配置项 SP1.2:建立配置管理系统SP1.3:建立或发布基线SG2:跟踪和控制变更SP2.1:跟踪变更请求 SP2.2:控制配置项SG3:建立完整性SP1.1:建立配置管理记录 SP1.2:执行配置审计5、度量分析MASG1:安排度量与分析活动SP1.1:建立度量目标 SP1.2:确定度量项SP1.3:确定数据收集和存储流程 SP1.4:确定分析流程SG2:提供度量结果SP2.1:收集度量数据 SP2.2:分析度量数据SP2.3:保存数据和结果 SP2.4:结果交流6、过程与产品质量保证PPQASG1:客观评估过程与产品SP1.1:客观评估工作过程 SP1.2:客观评估工作产品SG2:提供客观的洞察力SP2.1:沟通并确保解决不符合项 SP2.2:建立记录7、供应商协议管理SAMSG1:建立供应商协议SP1.1:确定采购类型 SP1.2:选择供应商SP1.3:建立供应商协议SG2:满足供应商协议SP2.1:执行供应商协议 SP2.2:验收采购的产品SP2.3:确保产品移交通用目标和通用实践初始级GG1:实现特定目标GP1.1实施特定实践已管理级GG2:制度化已管理过程GP2.1:建立组织政策GP2.2:策划过程GP2.3:提供资源GP2.4:分配责任GP2.5:培训人员GP2.6:配置管理GP2.7:识别并纳入相关干系人GP2.8:监控过程GP2.9:客观评价符合度GP2.10:与高层管理者一起审查过程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MMI 基本介绍V2.0
目录
1组织成熟度级别和类别 (2)
2通用目标和通用实践 (3)
3RD 需求开发REQUIREMENTS DEVELOPMENT (4)
4REQM 需求管理REQUIREMENTS MANAGEMENT (5)
5PP 项目策划PROJECT PLANNING (6)
6PMC 项目监督和控制PROJECT MONITORING AND CONTROL (7)
7RSKM 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 (8)
8SAM 供应商协议管理SUPPLIER AGREEMENT MANAGEMENT (9)
9CM 配置管理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10)
10PPQA 过程和产品质量保证PROCESS AND PRODUCT QUALITY ASSURANCE (11)
11MA 度量和分析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12)
12DAR 决策分析和解决DECISION ANALYSIS AND RESOLUTION (13)
13TS 技术解决方案TECHNICAL SOLUTION (14)
14PI 产品集成PRODUCT INTEGRATION (15)
15VER 验证VERIFICATION (16)
16VAL 确认VALIDATION (17)
17OPF 组织过程聚焦ORGANIZATIONAL PROCESS FOCUS (18)
18OPD 组织过程定义ORGANIZATIONAL PROCESS DEFINITION (19)
19OT 组织培训ORGANIZATIONAL TRAINING (20)
20IPM 集成项目管理INTEGRATED PROJECT MANAGEMENT (21)
21OPP 组织过程性能ORGANIZATIONAL PROCESS PERFORMANCE (22)
22QPM 量化项目管理QUANTITATIVE PROJECT MANAGEMENT (23)
23CAR 因果分析和解决CAUSAL ANALYSIS AND RESOLUTION (24)
24OPM 组织性能管理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MANAGEMENT (25)
3RD 需求开发Requirements Development
目的:引出、分析和建立客户、产品及产品组件的需求。

4REQM 需求管理Requirements Management
目的:管理项目的产品及产品组件需求,并标识出这些需求与项目策划及工作产品之间的不一致性。

5PP 项目策划Project Planning 目的:建立并维护用以定义项目活动的计划。

6PMC 项目监督和控制Project Monitoring and Control
目的:目的在于了解项目的进度,以便项目在执行性能严重偏离项目策划时,可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

7RSKM 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
目的: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风险发生前识别出潜在问题,以便在产品或项目生命周期中,通过规划风险或请求支援等风险抵御活动,来降低实现目标过程中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8SAM 供应商协议管理Supplier Agreement Management
目的:是管理从供应商采购产品和服务的过程。

9CM 配置管理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目的:是通过使用配置识别、配置控制、配置状态记录及配置审计,来建立和维护工作产品的完整性。

10PPQA 过程和产品质量保证Process and Product Quality Assurance
目的:是使项目成员与管理层客观的了解过程及相关的工作产品。

11MA 度量和分析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目的:是开发与维持度量能力,以用于支持管理信息的需要。

12DAR 决策分析和解决Decision Analysis and Resolution
目的:在于使用正式的评估流程,根据已建立的准则评估各种已界定的备选方案,以分析可能的决策。

13TS 技术解决方案Technical Solution 目的:是为选择、设计及实现需求提供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设计和实现成品包括产品、
产品组件,以及与产品相关生命周期的
单一过程或适当组合的过程。

14PI 产品集成Product Integration 目的:将产品组件整合成产品,确保整合后的产品可以正确工作,且交付产品。

15VER 验证Verification
目的:目的在于确保选定的工作产品符合其指定的需求。

注重过程。

16VAL 确认Validation
目的:是在预期环境中展示产品或产品组件满足其期望价值的情况。

注重产品。

Process Focus
目的:是基于对当前组织过程和过程资产强项和弱项的充分了解,以策划、实施和开展组织过程改进。

Process Definition
目的:是建立并维护一套可用的组织过程资产和工作环境标准,以及团队规则和指导。

19OT 组织培训Organizational Training 目的:提供组织成员的技能和知识,使其能够高效的执行他们所担任角色的任务。

20IPM 集成项目管理Integrated Project Management
目的:是根据组织的标准流程对已集成和定义的流程进行裁剪,以建立和管理项目以及相关干系人的参与活动。

21OPP 组织过程性能Organizational Process Performance
目的:建立并维护对组织标准过程集中已选定的过程的量化认识,已支持取得质量与过程性能目标,并提供过程性能数据、基线及模式,来量化地管理组织地目的。

22QPM 量化项目管理Quantitative Project Management
目的:是以量化的方式管理项目,以实现项目已建立的质量和过程性能目标。

23CAR 因果分析和解决Causal Analysis and Resolution
目的:是确定已选择结果的产生原因并采取行动,改进过程性能。

24OPM 组织性能管理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Management
目的:是提前对组织的性能进行管理,以满足组织的商业目标。

“”
“”
At the end, Xiao Bian gives you a passage. Minand once said, "people who learn to learn are very happy people.". In every wonderful life, learning is an eternal theme. As a professional clerical and teaching position, I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continuous learning, "life is diligent, nothing can be gained", only continuous learning can achieve better self. Only by constantly learning and mastering the latest relevant knowledge, can employee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This document is also edited by my studio professionals, there may be errors in the document, if there are errors, please correct, thank you!。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