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基本浊化规则

日语基本浊化规则
日语基本浊化规则

语音综合

1.日语中,原则上只有前一个音是か行或者た行,后一个音是清辅音k、s、t、p,也就是か、さ、た、ぱ这四行时,才会发生音节脱落的促音化现象。自古以来日语的演变一直遵守这个规则,只是在现代引入外来语时,才带入了一些不符合这个规则的外来语新词。

真正的促音,除了外来语,后面肯定应该有か、さ、た、ぱ这四行的假名。换句话说,促音是不会出现在一个词的末尾的。但是,由于促音被用来表现停顿,所以有时候口语中一个突兀的停顿也会用促音来表示。比如表示意外时可以用“あっ”。这里促音就表示あ之后又一个突然的停顿。同样,促音也有出现在词首,如:“ったく”等等。这些是现代口语的发展,一方面目前尚未被认可为正统语言,另一方面也多数是一些语气词,因此,我们不必对此太在意。

2.ABCDEFG这些字母的学名,并不叫英文字母,他们的标准名称是叫做拉丁字母。这个是全世界通行的称呼。对现代欧洲文化带来深远影响的古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就是拉丁语,所以,拉丁字母有时候又被称作罗马字母。日语中,叫作“ローマ文字”或者“ローマ字”。

Ααアルファ

Ββベータ

Γγガンマ

Δδデルタ

Εεイプシロン(エプシロン亦可)ΘθシータΛλラムダ

Μμミュー

Ππパイ

Σσシグマ

Φφファイ(フィー亦可)Ωωオメガ

3.四つ仮名问题,指的是じ、ず、ぢ、づ这四个假名的发音问题。在现代日语中,じ和ぢ的发音一样,都是Ji,ず和づ的发音一样,都是Zu。一般写假名的时候,都只用じ和ず,只有在历史性的惯用词汇中,才会有ぢ和づ出现,这一点相信学过日语的人,在课堂上都学过。这四个假名都是浊音,恢复到清音的话,是し、す、ち、つ。很巧的是,这正是上一节我们提到的不按照五十音图拼音规律那几个假名。我们来看他们的发音:shi,su,chi,tsu。按照音韵知识,分别把这4个音变成浊音,那么应该是ji,zu,gi,dzu。由于[z]和[dz]的发音相近,于是最后渐渐都变成了同一个音——[za]。我们来看看整个ざ行。对于ざ行的另外几个假名ざ、ぜ、ぞ,他们的注音是za,ze,zo。但是,他们的发音真的是使用辅音[z]吗?

答案是错的。

虽然ざ行假名注音时使用z,但是,如果你说它们的发音也是[z],那么就错了。可能一般人并不知道,ざ、ぜ、ぞ等假名,只有在单词中间或者最后出现时,发音才是za,ze,zo。而在单词的开头出现时,发音其实会变成dza,dze,dzo。大家来看看下面两个单词:増加(ぞうか)和心臓(しんぞう)。读一下,看看两个ぞ的发音是否一样?事实上,前一个是dzo,后一个才是zo。

也就是说,日语中本来,[z]和[dz]就是混为一谈的。ず和づ发音一样,可以说是天经地义。

4.我们中国人写日语的时候,总是喜欢全部变换成汉字,这也是民族习惯吧。比如洗衣服的せんたく,如果写成汉字就是“洗濯”。但是,事实上你写成洗濯可能不少日本人会很惊讶。他们都是写成“洗たく”的,因为濯这个字,他们大多数不认识。

同样,中国人看见日本到处是“改ざん”,“ねつ造”,“完ぺき”之类的交ぜ書き,你也不要惊讶,因为反而是写成“改竄”“捏造”“完璧”更不容易理解的。

问题解答

1.日语连浊时到底是怎么发音?

同学....介个我想告诉您呢.

现在鼻浊音在日本已经几乎不用了.您可以不用纠结直接念ga就好.

当然也解释一下发鼻浊音的规律.

ga gi gu ge go在单词的词中或词尾的位置时发鼻浊音.

在词头时不发,

做助词时不发,[多是ga]

有时加在句子末尾起让整句话语气缓和的时候会发鼻浊音[多是ga]

2

(1)若者が”中的“が”发浊音/ga/,发鼻浊音/?a/;都可以。

“耕して”中的“て”发/te/

“耕していると”中的“と”发/to/

“体に矢が刺さった”中的“た”发/ta/,

(2)“......だろか。”中的“か”发/ka/

3那就是现阶段读和写的时候就按照单词本身的假名来读写,别追求什么浊化.真正的口语在国内不常说是练不出来的.想进步就必须要到那个语言的环境下,或是找一些日本的留学生来和人家对话.

4假名的清浊就是没有什么规律可言,日本人在讲日语的时候从来不会循规蹈矩的把哪个假名改成浊音.那些规律都是学日语的人自己归纳整理出来的.所以我说现阶段就该是什么就念什么,就算不好听别人也会理解你的意思.真正想说地道的口语就只能到日语的环境中去历练.不要为了追求浊化把单词的概念弄模糊,这样弃车保卒得不偿失.毕竟写这种东西落在书面上有一点偏差就会引发歧义.而读传达出自己的意思才是最重要的.

还有就是不要过于执著于清浊音的区分,先把每个单词记住再说,时间长了就有语感了5你好,我有个老师曾经去日本留过学,她告诉我们日本人生活中基本上不发"清音",但也不把"清音"读成带两个点的"浊音",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似乎更偏向浊音的音.

是不是か行的假名,在词中和词尾是都发"ga,gi,gu,ge,go"啊?

感谢大家的帮助.躹躬!!!

6有个日语老师在教我们时说,象が,ぎ、ぐ、げ、ご这行只要不在句首或词首要读gan,gin,gun,gen,gon(就是鼻音化了),但老师也说了,现在国内两派读法都有,我们想发哪派的都可以.既可以读原来的,就是ga,gi,gu,ge,go的,也有读我上面说的那种鼻音方法的。我后来全都鼻音化读--因为录音带这些听着大都也都是鼻音化了的嘛。

但是现在的日语老师坚持要我们该是什么音就发什么音!不准我们读が行鼻音化.说其实我们听着会那样其实是听觉的差异造成的.

7我个人也认为就该读ka,因为免得考试多写那两个小点哦~~~^^

日语浊化有规律吗?

很多初学者都有类似的疑问,か行和た行的读音为什么很接近浊音?明明是わたし,为什么日本人很多读成wadashi?于是,就出现了很多规则来说明这一现象,即如果かた行假名不在一个单词的开头出现,那么往往读若浊音等等。

本文就试图从这个现象入手,说说日语的发音究竟有什么奥秘,以及导致这种所谓浊化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罗马字母表记方法对于日语学习的影响

所谓表记方法,就是我们使用何种方法来记录语言的读音。这是很重要的,因为在没有可听的语音资料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通过读音的表记方法来推测读音的实际情况。

一种就是语言学普遍使用的国际音标,这种方法虽然很准确,但又太过专业,需要对国际音标系统有一定了解。英语使用中相对普及而并不是日语学习的最佳方法。

实际上,在日语发音学习中普遍应用的是所谓罗马字母表记法。即使用英语26字母来表示日语的元音辅音,进而拼读日语。在日本,这种表记法就是ローマ字。

元音:用a,i,u,e,o表示。

辅音:用k/g,s/z,t/d,n,h/b/p,m,y,r,w表示。(/后为浊音)

问题一:学习日语罗马字母表记的两种方式

罗马字母表记是一种普遍接受的日语读音表示方法,但是其内部也存在分歧,即ヘボン式与训令式的差别。请看下表:

两种方式的主要差别

训令式ヘボン式

シsi shi

ジzi ji

チti chi

ツtu tsu

フhu fu

训令式比较规范地使用英文字母进行拼读,如か行一律用k,而た行一律用t等等,是官方大力倡导的表记方式;相对的ヘボン式就比较随意,某些假名存在特例。在实际使用中两者有混用的现象。如,在日语的电脑输入法中,就同时兼容两种表记方式。

问题二:罗马字母对日语的负面影响

无论是何种罗马字母的表记方法对读音学习的作用都具有两面性。积极的方面就是大大规范了语音的表示;消极的方面也很明显,即容易望文生义,造成误导。

对于我们以汉语为第一语言的人来说,罗马字母很容易和汉语拼音相混淆。比如:ち,训令式表示为ti,就被误读为汉语的ti=提;し,ヘボン式表示为chi,很容易受拼音影响误读若汉语翘舌音ch=池。

总之,罗马字母只是一套表示方式,和实际的读音没有绝对的联系,千万不可生搬硬套,只有反复听磁带,模拟日本语的发音才是学习的不二途径,并努力克服母语对外语学习的负面影响。

问题三:日语浊音的表示

在日语当中,浊音是通过在假名上方加上两点或小圈来表示的,而在罗马字中,我们普遍使用g,d,z,b,p等字母来表示浊音,这点请大家牢记,因为关系到下面か,た行读音的分析。

第二,“浊音化”的实质

所谓的“浊音化”是用来解释かた行在词语中读若がだ的问题,好像清音かた有向浊音がだ变化的趋势。其实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

在讨论かた行读音问题之前,让我们了解一下语音的基本知识,如果觉得没有必要可以跳过这一部分.

元音:即日语中的a,i,u,e,o。世界各国语言都由元音与辅音构成,元音的发生主要通过声门使声带振动,发音器官其他部分没有任何阻碍。不同的元音由共鸣腔的大小决定。比如发日语五个元音时可以清楚体会到这一特点。

辅音:即日语中与元音拼读的k,s,t等音。发音时需要突破一定的阻碍才可以发出辅音。辅音又分为清音和浊音,送气与不送气。

清音:发音时不振动声带的辅音,如英语的f,s等。

浊音:发音时振动声带的辅音,如英语中的v,z等。

送气:即发音时有较强的气流通过喉部,如汉语拼音的p,t,k等。

不送气:即发音时没有明显的气流通过喉部,如汉语拼音的b,d,g等。

问题一:“浊音化”的本质其实就是送气与不送气

如果你看了上面的基本语音知识,可能会有些不理解吧,这就结合汉语来说说日语的辅音发音问题。

在汉语中,长期以来存在辅音的清浊对立和送气与否的差别,直到现代汉语普通话,清浊对立消失,而只剩下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的差别。具体说来,以b,d,g为声母的汉字是不送气的,即发音时没有强烈气流冲出;而以p,t,k为声母的汉字是送气的,发音时明显有气流冲出。

看到这里,我想你已经明白了。日语中か行与た行之所以读起来像浊音,是因为原本应当送气的音被习惯地读作了不送气的音。没有浊音的中国学习者,就误以为是浊音化。

在日语中,辅音存在清浊的对立,清音和浊音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音,很容易区分。

而送气与否在日语中没有什么讲究,无论你送气与否都可以,或很难听出不同。

日语中かきくけこ,たちつてと这些音的声母无论你发成汉语拼音中的k/t,还是g/d,对于日本人来说都是同一个音。也就是说,无论你发音时是否送出气流,日本人都认为你发的是同一个音。在汉语里就很难想像“他”和“打”是同声母的。

所以,唯一的方法还是多学习日语的发音规律,掌握正确的发音,不要受到母语的影响。问题二:日语浊音送气与否的标准是什么

既然日语送气与否没有差别,那中间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

如果かた行假名不在一个单词的开头出现,那么往往读若浊音。这个规律是有其实际意义的,的确,かた行假名如果在单词的开头往往送气(汉语拼音的k/t);而在单词句子的中间时往往不送气(汉语拼音的g/d)。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简便。语言追求的无非是准确和简便,在没有歧义的情况下,能省力又何乐而不为呢?由于送气需要更多的力气使气流冲出,不送气音相对容易发,更多的人愿意在单词和句子中间不影响意义的前提下,选择不送气的发音方式。

所以,在语速较快的日语中,不送气的音大量在句子中出现,这就是为什么“瓦他西”变成“瓦打西”的原因。

问题三:那么日语浊音究竟怎么回事

这个问题对汉语使用者的我们可能比较困难。因为普通话里浊音已经消失,只在一些方言中继续存在。我们很容易把日语的浊音和不送气的清音混淆起来,就像わたし中间的た(汉语拼音读作d声母)和真正的浊音だ(罗马字母d)很难区别,有些人甚至以为是一样的。这就是一个日语学习的难点,因为日语中这样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比如ても/でも,た/だ都需要严格区分开。

很难描述这其中的区别,只有靠大家多听日语磁带,揣摩其中的差别。即使你到头来还是觉得太像了,但至少,你要能辨别他们。

其他如はさ行,が行浊音鼻化等,基本遵循简便的原则。比如半浊音ぱ和浊音ば就是一例。日语比较繁琐。反观简便的维度,日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上文提到的句中多使用不送气的音来求省力等等。另外,日语中的通音,约音等现象,也是来源于对日语读音的简化处理,俗语中往往大量存在。以后有机会专门讨论。

结语:

作为使用汉语为第一语言的我们,学习外语时或多或少要受母语的负面影响,想当然地用汉语去套其他的语言,这是相当危险的。只有建立在多听第一手语音资料的基础上,才能

对一门外语的发音有完整全面的认识。

日语的“连浊(れんだく)”规律

一、【什么是“连浊”】

“连浊(れんだく)”是指在日语复合词中,后方词素的最初的清音变成浊音的现象。来源于名词的助词中也能看到这种现象,如「ぐらい」「だけ」「ばかり」。

在复合词中,如果后方词素以清音/k/, /s/, /t/, /h/中的其中一个开头,将分别按以下规律产生变化。其中前面三个是单纯的有声化,而至于第四个,由于在日语历史中有过p->h的变化(唇音退化),可以说是不符合规律的。

k->g

s->z

t->d

h->b

根据传统,连浊属于“被夹在元音中的音会有声化”这种同化现象中的一种,由于和语的语头原本不能是浊音,因此人们认为连浊通过清音浊化起到了表明该词是复合词的作用。

另外,/g/音在日本东部的很多地区会变成鼻浊音,在东北方言中/d/音之前等处也会伴有鼻音。根据《日本大文典》等资料,带有前鼻音的发音在古时应用得更加广泛。因为这一点,有人认为连浊是置于词语之间的「の」的残留形式,有人认为连浊是插入了鼻音(辅音插入),另有一说认为这与菲律宾等南岛语族中通过在单词间加入鼻音来表示复合的用法有关联,但不知道哪种说法是准确的。

二、【阻止连浊的条件】

连浊并不是必然发生的,而是会因各种各样的条件被阻止。但是每个条件中又都有例外,而且就算没有阻止条件,也有很多词语会偶发性的不发生连浊。因此,至少在现代语里,连浊是否发生是完全无法预测的。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阻止连浊的条件。

1.语种的限制

连浊在原则上只限于和语(固有的日语词),汉语(音读的汉语词)和外来语不发生连浊。但是,在汉语中也有一部分已经被一般化和日常化的词语会发生连浊。

かぶしき+かいしゃ→かぶしきがいしゃ(株式会社)

ふうふ+けんか→ふうふげんか(夫妇喧哗)

从西方引进的外来语几乎都不发生连浊。其中的例外有比较早期的时候从葡萄牙语中传入并固定下来的「あまがっぱ」「いろはがるた」等发生连浊的词语。

2.Lyman法则

如果复合词的后方词素中已经包含了浊音,连浊会被阻止。这被称为Lyman(ライマン)法则。本居宣长也指出了这种现象。

はる+かぜ→はるかぜ

おお+とかげ→おおとかげ

但是,也有「なわばしご」等极为稀少的特列。

另外,也有说法称在以前,前方词素中包含的浊音也会阻止连浊。在「ながしま(长岛)」和「なかじま(中岛)」等例子中可以看出这种痕迹。

3.右分支限制

在由三个以上词素构成的复合词中,如果某个词素先与右方的词素结合,那么该词素不发生连浊。

「おじろわし」(尾白鹫):{〔お+しろ〕+わし}因为是“白尾的,海雕”(尾が白い、鹫),所以要连浊。

「もんしろちょう」(纹白蝶):{もん+〔しろ+ちょう〕}因为是“有花纹的,白蝶”(纹のある、白い蝶),所以不连浊。

4.语义的限制

如果前方词素对后方词素不是起到修饰作用,而是两者语义并列,那么不发生连浊。

くさき(草木)、としつき(年月)

5.其他

在姓氏中,有的包含连浊和不连浊两种读法。普遍认为在日本东部连浊的情况比较多(「山崎」在日本东部读作「やまざき」,在日本西部读作「やまさき」)。

比起不连浊的词语,发生连浊的词语有着比较强的口音变单调的倾向。

三、【サ変动词的连浊】

由汉语而来的サ行变格活用动词中,有像连浊一样变为「ずる」的词。其中很多是像「感ずる」「演ずる」「讲ずる」「报ずる」这样,以「ン」或「ウ」结尾的单个汉字的词语。这是因为原本的发音中有/n/或/m/(ン),/ng/(ウ)这样的鼻音,由此引导的后面的ス浊化的结果。这些词的サ変活用的意识在现代逐渐消失,像「感じる」这样的上一段活用变成了普遍用法。

另外在和语里也有「疎んずる」之类的例子。这是因为「疎みする」由拨音便变成「疎ん-」的形式,后面的ス浊化的结果。

四、日語一些複合語,有從清音變為半濁音的情形,其變音方式有如連濁現象。據電子語言學家東京工科大學名譽教授西野博二的說法,有下列三種情況時,一如連濁現象,複合詞的後一詞頭一個音為「は行」清音時,將轉變為其對應之半濁音

⑴. 前一詞的詞尾有鼻音時

⑵. 前一詞詞尾有促音時

⑶. 前一詞詞尾為拗音時

音韻變化

は行→ぱ行/h/ →/p/

若前一詞詞尾有鼻音

散(さん)+ 髪(はつ)→散髪(さんぱつ)

燃(ねん)+ 費(ひ)→燃費(ねんぴ)【燃料費】

若前一詞詞尾有促音

素(すっ)+ 裸(はだか)→素っ裸(すっぱだか)【赤裸裸】

半/法(はっ)+ 被(ひ)→半被/法被(はっぴ)

若前一詞為拗音

茶(ちゃ)+ 髪(はつ)→茶髪(ちゃぱつ)【頭髮染成茶棕色】西野博二原本認為「茶髪」讀作「ちゃはつ」,不過他發現,年輕一輩說成「ちゃぱつ」,好像比較口順。前述三省堂出版的大辭林字典亦以「ちゃぱつ」編列。據西野博二的解釋,原本不帶音/p/子音其對應帶音子音為/b/。所以「は行」產生連濁變音為「ぱ行」不是沒有道理的。

不過話雖如此,但多數複合詞的第二詞素為「は行」音而產生連濁現象時,卻變音為「ば行」音,而不是「ぱ行」音。例如,「茶花」這兩個字的複合詞,既不讀作「ちゃはな」,亦不念成「ちゃぱな」,而是依一般連濁原則,「ちゃばな」。因此這是不是西野博二原則的例外? 類似情況,如大阪市商圈地方「灘波」,叫作「だんば」,不叫「だんは」或「だんぱ」;伊豆一個小島「藺灘波」讀作「いだんば」,不是「いだんぱ」。又如下列複合詞的前詞詞尾為拗音,而後詞並無音韻的變化

主犯しゅはん(○)しゅばん(×)しゅぱん(×)

旅費りょひ(○)りょび(×)りょぴ(×)

因此,上述西野博二教授所提將「は行」變音為「ぱ行」的三個條件是否成立?或容許不少的例外?這有待進一步的探究。

其實不單西野博二的三個原則有例外,連基本連濁原則也有許多例外。如前所述,重複字的複合詞,其後一詞經常有連濁變音,但下列重複字的複合詞,即不發生連濁變音:

個々(ここ)多々(たた)遅々(ちち)

再々(さいさい)ははちち

关于日语中“清音浊化”问题的总结说明

1.什么是“清音浊化”

所谓“清音浊化”,是指语流中本应发为清辅音(unvoiced,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音素,在前后语流的影响下变为浊辅音(voiced,发音时声带振动)的现象。这个现象在许多语言(包括汉语普通话)中都是客观存在的。

2.什么时候会产生“清音浊化”

清辅音的发音比较清脆响亮,它主要靠气流经过发声部位产生的声响(如擦音s,h,爆破音p,t,k)而被他人察觉。而浊辅音一般比较低沉,它除了发声部位对气流的影响外,同时声带要振动。二者的区别可通过“窃窃私语”来判断:能够在小声讲话时保持原样听感的是清辅音,而浊辅音此时要么被化为清辅音,要么就相对显得“声音很大”。当然所谓清浊也并非两极分明、非清即浊,它是有一个清浊程度的。如普通话的“爸”声母很清,日语的バ、美式英语的ba就比较浊(算是半浊音),法语与英式英语的ba就已经算是全浊音了。

区别,它们是靠辅音的清浊(而非送气与否)来区分意义的。

3.日语中的“清音浊化”是怎样的规律

清音假名在语流中听起来像浊音假名呢?

原因之一我们中国人已经习惯了靠辅音的送气与否来区分字义,而对于真正的清浊之分则不太敏感,对于这一点,学习法语或俄语的同学应该最为了解。

原因之二:日语并不靠送气与否来区分字义。每本日语教材上都明确地写着日语只分清音假名与浊音假名,但从来没有说过清音假名是否要送气。实际上确实是这样的,因为清音假名既可送气也可不送气。正如在大部分中国人耳中,浊音不过是一个较为低沉的音一样,在日本人听来,送气与不送气的假名的区别也不过是一个呼气多一点,另一个少一点而已。所以日本人说话时哪种方便就发哪种,习惯上是正式及语头时送气强一些,语中送气弱一些(这样省力)。但就这点小区别可逃不过咱们中国人的耳朵习惯了“听气辨义”的中国同学一下子就听出来这两种情况下发音是“不同”的,然后顺着普通话的思维冒出问题:这个た发得明明是一会儿ta一会儿da,怎么会有两个不同的音?日本人则认为中国人太认真了,在一个无关紧要的吹气问题纠缠不清,他可未必知道中国人就是靠听吹气来过活的,当然要抠着点了。

原因之三:日语中的浊音是不送气的。如果只是有关清音吹气与否的话,仍然不构成大问题。但另一点关键的是:日语浊音如だ等是从来也不送气的。对送气敏感的中国人只注意到了它不送气的一面,于是就认为它等同于普通话的“搭”,再加上清音假名た也有不送气的情况,这样二者就易弄混。而日本人潜意识中只注意声带是否振动,所以他们能听出是だ而非不送气的た。

综合以上原因,大致如下:

汉语:---搭---|--他-

日语:-だ--|---た---

就在这一段产生混淆。

类比:英语与日语相同,也是靠清浊分辨辅音的。想来student中第一个t到底怎么发是很多人初学时的问题吧~答案是一样的,t一般发送气音,只不过在s之后爆破时不易送气

了而已,但仍然还是清辅音。

4.连浊

指在复合词中,当后面一词的首音属于[k],[s],[t],[h]时可能变为对应浊辅音的现象,如あお+そら=あおぞら。

具体应该在何时产生连浊在语言学中还未有定论,而且同一个词有人会连浊亦有人不连浊,总体上日本东部倾向于连浊多而西部少。其原因有可能是因为传统“和语”中词头不能有浊音引起的,此时形成复合词时的连浊现象可起到表示结合符号的作用。虽然不能预测何时会发生连浊,但基本可以肯定在以下情况时不会发生连浊:

1).汉语词,外来语词不发生连浊。即只有和语(包括极少数一般化的汉语词)可能发生连浊。

2).后一词含有浊音时不产生连浊。前一词含有浊音时也较少连浊。

3).前一词不是修饰后一词,即二者意义是并列的时候,不连浊。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