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的肿瘤分类
肾透明细胞癌分级标准

肾透明细胞癌分级标准
肾透明细胞癌是指肾脏中的透明细胞癌,也被称为肾癌的一种类型。
它是肾癌的最常见类型,占据了肾癌病例的70%~80%。
肾透明细胞癌
分为四个分级,以帮助医生分类病情严重程度并推荐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肾透明细胞癌分级标准:
一级:肿瘤直径小于2.5cm,仅在肾脏的皮质部分生长。
二级:肿瘤直径2.5cm至4.0cm,并已扩散至肾脏的内部。
三级:肿瘤直径超过4.0cm,已扩散至肾脏周围血管或脂肪组织。
四级:肿瘤已扩散至腹膜或其他器官,或是对肾脏功能产生严重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肾透明细胞癌的分级标准并没有考虑是否在淋巴结或
远处器官发现肿瘤,因此医生还需要使用其他评估工具来确定病人的
状况和最佳治疗方案。
例如,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其他测试,如CT扫描,胸片和骨扫描来检查肿瘤是否扩散到其他部位。
总之,了解肾透明细胞癌的分级标准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人的病情严
重程度,进而推荐最佳治疗方案。
如果被确诊为肾透明细胞癌,无论分级如何,及时与医生沟通并接受治疗至关重要。
肾脏肿瘤PPT课件

精选ppt
43
RMC
精选ppt
44
精选ppt
45
7,Xp11.2错位/TFE3 基因融合的肾癌 这是具有染色体Xp11.2的不同易位,并产生
TFE3基因融合的一类肾细胞癌。多见于儿童 和年轻人。
大体肿瘤呈黄褐色,常伴出血和坏死。
镜下可见透明癌细胞呈乳头状排列,并伴有 嗜酸性癌细胞组成的实性巢状结构。
嫌色性肾细胞癌(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
集合管癌(Carcinoma of the collecting ducts of Bellini)
肾髓质癌(Renal medullary carcinoma)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肾细胞癌(Renal carcinoma associated with
肾脏肿瘤
精选ppt
1
肾脏肿瘤的来源和病理发生:
肾脏由胚胎期的生肾组织演变而成, 属于间胚叶组织。经前肾、中肾和后肾 等发育阶段,所以肾脏是后肾的产物。
胚胎发育异常常导致瘤样病变。
胚胎组织遗留可导致胚型肿瘤。
上皮性肿瘤主要来源于肾小管上 皮。
间叶性、内分泌性等肿瘤与其他 器官基本相同。
精选ppt
2
肾脏肿瘤的组织学分类(WHO,2004)
精选ppt
94
15,肾源性残余
肾内出现灶状胚性肾组织成分,具有发 展为肾母细胞瘤的潜能。所谓肾母细胞 瘤病是指浸润性肾源性残余和不成熟的 肾胚芽组织弥漫性或多灶状分布于肾实 质内时肾母细胞瘤。
镜下可见癌细胞立方状,胞浆嗜酸性,有的嗜碱或 嫌色,细胞核大,核仁明显,高恶性分级。癌细胞呈 小管状或乳头状排列,少数呈肉瘤样结构。纤维性和 胶原性间质较多。
肾脏肿瘤分级诊断标准

肾脏肿瘤分级诊断标准
肾脏肿瘤的分级诊断标准通常是根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和肿瘤
细胞的分化程度来确定的。
在临床实践中,通常使用的是肾细胞癌(肾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的分级诊断标准。
肾细胞癌的分级通常
使用Fuhrman分级系统或者WHO/ISUP(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泌尿病
理学会)分级系统。
Fuhrman分级系统将肾细胞癌分为四个等级,根据肿瘤细胞的
核大小、形态、核仁数量以及核分裂等指标来进行评估。
等级越高,表示肿瘤细胞的异型性越明显,分化程度越低,通常分为I至IV级。
而WHO/ISUP分级系统则是根据肿瘤核分化程度、核异型性、核
分裂率等因素进行评估,分为I至IV级。
这个系统强调了对肿瘤细
胞核的评估,并且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除了分级诊断标准外,对于肾脏肿瘤的诊断还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病理学检查(包括组织活检)
等综合分析。
此外,对于肾脏肿瘤的治疗方案制定也需要考虑到肿
瘤的分级情况,以便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肾脏肿瘤的分级诊断标准是多方面综合评估肿瘤组织学特征和细胞分化程度的重要依据,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2016WHO肾肿瘤分类解读-饶秋

2016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rs of the Kidney: An Update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饶 秋,周晓军
2016版泌尿系统WHO肾脏肿瘤分类
2004 WHO分类 VS 2016 WHO新分类
• 如果肿瘤形态、免疫和分子表型都符合髓质癌,但患者没有 镰状红细胞特征或镰状红细胞血液病,应诊断为伴有肾髓质 癌表型的未能分类肾细胞癌。
未分类肾细胞癌
• 定义:不是一种独立的肾癌亚型,而是当肿瘤不能分入现有 已知肾癌亚型时,称之为未分类肾癌。
• 包括低级别/分期和高级别/分期肾癌。 • 纯肉瘤样癌不能识别其中的上皮成分归属时,可归入未分类
• 2016年WHO新增亚型:嗜酸性乳头状肾细胞癌
嗜酸性乳头状肾细胞癌
• 2016年WHO新增亚型 • 形态学与I型、II型乳头状肾细胞癌及嗜酸性腺瘤均有交
叉 • 免疫组化结果倾向为乳头状肾细胞癌 • 细胞遗传学研究方面,7、17号染色体是否三倍体存在分
歧,Y染色体普遍缺失 • 预后较II型乳头状肾细胞癌好
嗜酸性乳头状癌
HE
HE
HE
HE
嗜酸性乳头状癌
HE
HE
铁染色
铁染色
嗜酸性乳头状癌
p504s
Vim
CD10
E-cad
乳头状肾细胞癌的组织学分型
Ⅰ型乳头状肾细 Ⅱ型乳头状肾细 嗜酸细胞乳头状
胞癌
胞癌
癌
组织学形 态
细胞小、胞浆少、 单层排列;
细胞核级别较高、 嗜酸性胞浆、假
复层排列;
低级别细胞核、 嗜酸性胞浆、单
肾脏6种肿瘤的鉴别诊断

项目
临床特点
好发部位
病灶形态
出血、坏死、囊变
信号特征
强化特点
错构瘤
多见年轻女性,多无症状
肾皮质
类圆形,
大的直径可达20cm
少见
肿块内见脂肪信号,压脂序列上呈低信号,平滑肌成分较多时呈等T1等T2信号
血管及平滑肌成分强化
肾癌
50-70岁多见
肉眼血尿、腹痛、包块
肾上、下极
类圆形或分叶状
肾实质
单发或多发肿块
少见
与原发性肿瘤信号相近,坏死少见
轻度强化
7岁以下多见,腹部肿块、厌食
肾实质
不规则状
常见
T1WI和T2WI信号不均匀,肿块一般不侵犯肾盂,侵犯血管时可形成静脉瘤栓
不均匀强化
淋巴瘤
继发性多见,多无症状
肾髓质、多为双侧
单发或多发结节状
少见
T1WI和T2WI呈低或等信号,肿瘤浸润时肾脏增大,皮质髓质分界不清,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轻度强化
转移瘤
多处于原发性肿瘤晚期阶段
多见
T1WI呈低、等、局或混杂信号,T1WI呈局或等信号,肿块可侵犯肾盂、周围脂肪、静脉
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嗜酸性母细胞瘤
55岁左右多见,无明显症状
肾皮质
圆形或类圆形,少数双肾多发
少见
呈长T1长T2信号,如中心有星芒状瘢痕为其特征,T2WI上一般呈低信号,坏死囊变时信号混杂
无强化或轻度强化
肾母细胞瘤
肾肿瘤

尿出现以前,肾癌的临床表现变化多样,有时肿瘤体积很大,甚至出现肺、骨等转移征象,可以无任何症的人群,肾癌的发病率明显增加。
一项研究表明,吸烟者肾癌的发病率较不吸烟者高1.7 倍,吸烟量和危险性之间有直接和显着的关系,轻度吸烟发病的相对危险性为1.1,中度为1.9,重度为2.3。
肾癌与工业致癌物、放射性物质、镉等的关系尚不明确。
肾癌常为单侧单个病灶,约2%为双侧或多病灶,左右侧的发病率相似。
典型肾癌为圆形,大小悬殊,根据一组100 例肾癌的报告,病灶部位为:上部44 例,下部41 例,多病灶15 例。
肿瘤无组织学包膜,但有被压迫的肾实质和纤维组织形成的假性包膜。
少数为黄色或棕色,多数伴有出血、坏死、纤维化斑块,出血、坏死可形成囊性。
肿瘤可有钙化灶呈点状或斑块排列。
青少年患者肾癌的钙化灶多于老年患者。
肿瘤可破坏全肾,并可侵犯邻近脂肪组织、肌肉组织、血管、淋巴管等。
肾癌易向静脉内扩展形成癌栓,可Ⅲ期:肿瘤侵犯肾静脉或局部淋巴结,有或无下腔静脉、肾周围脂肪受累。
Ⅳ期:远处转移或侵犯邻近脏器。
以上是简化的Robson 分期,便于应用,其缺点是Ⅱ、Ⅲ期的预后一样,1987年国际抗癌协会提出的TNM 分期如下。
TNM 分期:T0:无原发肿瘤。
T1:肿瘤最大径≤2.5cm,局限在肾包膜内。
T2:肿瘤最大径>2.5cm,局限在肾包膜内。
T3:肿瘤侵犯大血管、肾上腺和肾周围组织,局限在肾筋膜内。
T3a:侵犯肾周围脂肪组织或肾上腺。
T3b:侵犯肾静脉或下腔静脉。
T4:侵犯肾筋膜以外。
N0:无淋巴结转移。
Nl:单个、单侧淋巴结转移,最大径≤2.5cm。
N2:多个局部淋巴结转移,或单个淋巴结最大径2~5cm。
N3:局部转移淋巴结最大径超过5cm。
M1:远处转移。
诊断:肾细胞癌早期无特殊表现,病人可以无自觉症状,偶尔因健康体检或其他原因行B 超检查时发现。
以往常根据血尿、腰痛和腹部肿块来诊断肾癌,但此叁联征大多为晚期肾癌的表现,预后不良。
2016版WHO肾脏肿瘤分类简介

2016版WHO肾脏肿瘤分类简介任庆国;孟祥水【摘要】《2016年泌尿和男性生殖系统肿瘤WHO新分类》(第4版)较旧版分类出现许多重要变化,除在肾上皮细胞肿瘤中增加了遗传性平滑肌瘤病和肾细胞癌相关性肾细胞癌、琥珀酸脱氢酶缺陷性肾细胞癌、管状囊性肾细胞癌、获得性囊性疾病相关性肾细胞癌、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5个新亚类外,另有5类肾脏肿瘤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些肾脏肿瘤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点.结合文献报道的影像表现介绍新版WHO分类的肾脏肿瘤部分.%2016 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the Urinary System and Male Genital Organs, known as the forth edition, contains many important changes compared with the third edition. Newly recognized epithelial renal tumours are hereditary leiomyomatosis and renal cell carcinoma ( RCC ) associated RCC , succinate dehydrogenase-deficient RCC , tubulocystic RCC, acquired cystic disease associated RCC, and clear cell papillary RCC. In addition, another five renal tumours have been changed a lot in the new edition, and those tumours have certain rad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review we summarized the newly published classification of renal tumours and their radiological appearance.【期刊名称】《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年(卷),期】2017(040)002【总页数】5页(P195-199)【关键词】肾肿瘤;囊性肾癌;WHO分类;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作者】任庆国;孟祥水【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 放射科,青岛 266032;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 放射科,青岛 266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11;R366;R445标准与解读2016年WHO出版了第4版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分类[1],基于病理学、流行病学及遗传学的新认识,对2004年的第3版WHO分类做了很多重要修订,这些修正意见于2015年在瑞士苏黎世召开的WHO专家共识会议中通过。
2016版WHO肾脏肿瘤新分类解读

2016版WHO 肾脏肿瘤新分类解读2004版WHO 泌尿系统和男性⽣殖器官肿瘤分类的发⾏已有⼗多年时间,随着对肾脏肿瘤组织发⽣学和分⼦遗传学研究地不断深⼊,⼈们对已知的肾脏肿瘤有了新的认识,许多新的肾肿瘤实体及其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也被⼴泛认知。
基于这些变化,新版WHO 泌尿与男性⽣殖系统肿瘤分类于2016年春季正式出版。
本⽂就该版本肾脏肿瘤分类的主要变化予以解读。
与旧版相⽐,2016版WHO 肾脏肿瘤分类纳⼊了6种新的肾细胞癌亚型,另有4种尚未充分认识的肿瘤列为暂定的肾细胞癌亚型,并对某些原有类型肾肿瘤的认识进⾏了更新[1]。
肿瘤根据组织形态学、免疫表型、分⼦遗传学特征和肾脏疾病背景等⽅⾯进⾏命名。
神经母细胞瘤相关性肾癌现被认为是⼀组异质性肿瘤,包括了多种类型,如MiT 家族易位性肾细胞癌等。
因此新版WHO 没有单独将其列为⼀类。
但确实有⼀类嗜酸细胞性肾细胞癌发⽣于已有神经母细胞瘤的患者,这类肾癌被列为暂定的肾细胞癌亚型[1]。
⼀、肾细胞癌的预后指标肾细胞癌应⽤最⼴泛的是1982年发布的Furhman 分级系统。
虽然应⽤⼴泛,但该分级系统仅仅是基于对103例肾癌进⾏分析的结果,其中只有85例获得随访,⽽且没有考虑肾细胞癌的组织学分型。
实际应⽤中,该分级系统存在判读困难及可重复性差等问题。
因此在2016版WHO 肾脏肿瘤新分类中,该系统被新的分级标准所取代,称为WHO/国际泌尿病理学会(InternationalSociety of Urological Pathology ,ISUP)分级系统(表1)。
新的分级系统根据核仁明显程度将肾细胞癌分为1~3级,⽽4级的瘤细胞显⽰为明显多形性的核、瘤巨细胞、⾁瘤样或横纹肌样分化。
该分级系统已经证实为透明细胞肾细胞癌和乳头状肾细胞癌很好的预后指标,但嫌⾊细胞癌不适⽤于该系统[1]。
表1Furhman 分级和WHO/国际泌尿病理学会分级的对⽐表1Furhman 分级和WHO/国际泌尿病理学会分级的对⽐分级Furhman WHO/国际泌尿病理学会G1瘤细胞直径10 µm ,圆形,核仁不明显或没有400倍光镜下瘤细胞⽆核仁或核仁不明显G2瘤细胞直径15 µm ,不规则,400倍光镜下可见有核仁400倍光镜下瘤细胞可见清晰的核仁,但在100倍下核仁不明显或不清晰G3瘤细胞直径20 µm ,明显不规则,100倍光镜下可见有⼤核仁100倍光镜下可见清晰的核仁G4瘤细胞直径⼤于20 µm ,怪异或分叶,⼤核仁,染⾊质凝块,梭形细胞明显多形性的核、瘤巨细胞、⾁瘤样或横纹肌样分化⾁瘤样及横纹肌样形态是另⼀个不良预后指标,并经常与可识别的癌性成分混合存在,诊断⾁瘤样形态⽆需最低⾯积⽐例限制,只要存在⾁瘤样分化就需要在报告中指出,并描述所占⽐例,同时报告可识别的癌组织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肾盂 癌
肾盂癌分期
• Ⅰ期:局限于盂内,无浸润现象。 • Ⅱ期:表浅浸润,未侵及肾实质。 • Ⅲ期:侵入肾周脂肪组织,无淋巴结转移,也未见远程转 移。
• Ⅳ期:肿瘤已侵入邻近血管、淋巴系统,或已发生远程转 移。
肾盂 癌
肾盂癌治疗
放疗化疗 主要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存在要用 于肾盂肿瘤术后较多,但效果并不明确, 而全身化疗对肾盂癌的治疗价值不大 根治性手术 一般无远处转移的患者,应常 规作根治性手术 姑息手术如果患者已有远处转移,因梗阻 、感染或严重血尿时,可考虑作单纯肾切 除术或肾动脉栓塞术,以缓解症状。
肾肿瘤 特点
• 肾肿瘤约95%是恶性的,良性的很少见。 •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770例肾实质肿瘤 中,良性肿瘤48例,占6.29%。 • 除原发性恶性肿瘤肾肿瘤外,尚有身体其 他部分的恶性肿瘤转移到肾的称继发性肾 肿瘤,以肺癌肾转移最常见,其他如恶性 淋巴瘤、睾丸、卵巢。大小肠的恶性肿瘤 亦可有肾转移,这类病人生前可能因转移 广泛而未能处理,多数只在尸检中发现。
常见肾脏肿瘤
• • • • (一) 肾癌 (二)肾盂癌 (三)肾母细胞瘤 (四)继发性肾肿瘤
诊断与治疗
• 一般诊断 病人须行血、尿和大便一般常规 检查,尿细胞学检查、血沉、血生化如肝 功能、血糖、血钙、碱性磷酸值测定,以 及胸部透视或X线摄片等。 • 影像学检查 ①B超检查 ②静脉尿路造影 ③ CT扫描 ④磁共振成像 ⑤核素骨扫描及显像 检查
• • • • • • • •
•
肾母细胞 癌
放化疗
• ①放线菌素D • ②长春新碱
间隔1个月以上 每疗程总量80μg/kg体重,分5~7天即15μg/kg 体重,共5天或12μg/kg,共7天,静脉注射。第1、第2疗程之间间隔 1.5个月,以后每3个月1个疗程 1~2mg/m2每1mg溶于20ml生理盐水静脉注射每 周1次连用10周后改为每2周1次,作为维持量
肾癌
肾癌分期
• 肾癌分期方法一、Robson分期法: • Ⅰ期 肿瘤位于肾包膜内。 • Ⅱ期 肿瘤侵入肾周围脂肪,但仍局限于肾周围筋膜内 。 • Ⅲa期 肿瘤侵犯肾静脉或下腔静脉搏; • Ⅲb期 区域性淋巴结受累; • Ⅲc期 同时累及肾静脉、下腔静脉、淋马结。 • Ⅳa期 肿瘤侵犯除肾上腺外的邻近器官; • Ⅳb期 肿瘤远处转移。
肾母细胞 癌
肾母细胞癌
• 临床表现 多数在5岁以前发病,2/3在3岁以内。男女、左右侧 发病数相近。偶见于成年人。早期无症状。“虚弱婴幼儿腹部 有巨大包块”是本病的特点,绝大多数是在给小儿洗澡、穿衣 时发现。肿块增长迅速,肿瘤很少侵入肾盂、肾盏,故血尿也 不明显。常见发热和高血压,血中肾素活性和红细胞生成素可 高于正常。 治疗 早期经腹行肾切除术。手术配合放射及化学 治疗可显著提高手术生存率。术前静脉注射长春新碱准备,可 代替术前照射。术后放射治疗并配合更生霉素每公斤体重15μg 自手术日起每日静脉点滴共5日,以后每3个月一疗程共5次。 亦有用长春新碱1.5~2mg/m2表面积,每周一次,12次为一疗 程。两药同时应用疗效更好。局限在肾的2岁以内婴儿可不作 放射治疗。综合治疗肾母细胞瘤2年生存率可达60~94%,2~3 年无复发应认为已治愈。双侧肾母细胞癌可配合上述辅助治疗 行双侧肿瘤瘤局限于肾脏内,完整切除,肾被膜完整,术中肿瘤元破裂、无 残留。 (2)Ⅱ期:肿瘤已扩展达肾周围组织,但可全部切除,肿瘤已浸润假被膜 达肾软组织,肾外静脉内有瘤栓。术前曾做过穿刺或活检但仅限于肾窝,切 除边缘元肿瘤残留。 (3)Ⅲ期:腹部残留非血源性肿瘤。 1)肾门、主动脉旁淋巴结受侵。 2)弥漫性腹腔播散,术前或术中肿瘤散落。 3)腹膜有肿瘤种植。 4)镜检或肉眼有肿瘤残留。 5)局部浸润重要脏器,肿瘤未能全部切除。 6)手术前或手术中不能确定肿瘤破裂到腹侧。 (4)Ⅳ期:血源性转移至肺、肝、骨、脑有转移瘤,或腹腔、盆腔外的淋 巴结转移。 (5)V期:双侧肾母细胞癌。
肾癌
肾癌化疗方案
• 长春花碱+氨甲喋呤+博菜霉素+tamoxifem睾丸;
• 长春新碱+阿霉素+bcg苯顺二醇
+甲基乙醛氧孕前酮
• 长春花碱+阿霉素+羟基脲+ma。 • 手术(肾动脉栓塞术)
肾盂 癌
肾盂癌
• 临床表现和诊断 平均发病年龄55岁,大多数在40~70岁。 男∶女约2∶1。早期表现为间歇性无痛肉眼血尿,常无肿 物或疼痛,偶因血块堵塞输尿管出现肾绞痛。体征不明显 ,尿细胞学检查容易发现癌细胞,膀胱镜检查可见输尿管 口喷出血性尿液。尿路造影片肾盂内充盈缺损、变形,应 与尿酸结石或血块鉴别。必要时可经膀胱镜插管收集肾盂 尿行细胞学检查或刷取局部活组织检查。输尿管肾镜以及 超声、CT检查对诊断肾盂癌亦有重要价值。 • 治疗 手术切除肾及全长输尿管,包括输尿管开口部位的 膀胱壁。经活检分化良好的无浸润肿瘤亦可局部切除。 肾 盂肿瘤手术5年生存率30~60%,由于病理差异极大,预后 也很悬殊。随诊中应注意其余尿路上皮器官发生肿瘤的可 能性。(放化疗)
肾癌
一、 肾癌
• 临床表现 肾癌高发年龄50~60岁。男∶女为2∶1。常见病状为血尿、 肿块、疼痛三大病状;间歇无痛肉眼血尿为最常见初发症状,但肿瘤 已穿入肾盏、肾盂。肿瘤较大时腹部或腰部肿块亦较易发现。疼痛常 为腰部钝痛或隐痛,血块通过输尿管时可发生肾绞痛。 肾癌可有肾外 表现如低热,可能因肿瘤坏死、出血、毒性物质吸收所引起,近年已 分离出内生致热原。肿瘤亦可引起血沉快、高血压、红细胞增多症、 高血钙等。同侧阴囊内可发现精索静脉曲张。消瘦、贫血、虚弱等是 晚期病状。临床上有10%左右因转移灶病状如病理骨折、神经麻痹、 咯血等就医,肾癌患者就医时约1/4已有肿瘤扩散。 • 治疗 根治性肾切除,应充分显露,同时切除肾周围筋膜和脂肪,连同 肾门淋巴结,先结扎肾蒂血管可减少出血和扩散,静脉内癌栓应同时 取出。术前行肾动脉栓塞法治疗,亦可减少术中出血。肾癌的放射及 化学治疗效果不肯定。肾癌单个或两个转移癌有切除后长期生存者。 亦有原发肾癌切除后肺转移癌自行消退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