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教育思想探析
中国生命教育的传统文化追寻

中国生命教育的传统文化追寻生命教育是指对生命进行教育、培养和尊重的教育活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教育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人们的生活、教育和价值观念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的生命教育传统文化,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和精髓。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中医养生等方面来探讨中国生命教育的传统文化追寻。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生命教育的贡献不可忽视。
在儒家思想中,生命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尊重生命、爱护生命被奉为至高的道德准则。
《论语》中有“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等与生命相关的格言。
这些都体现了儒家对于生命的尊重和珍视。
儒家思想还提倡孝顺,认为人的生命来之不易,孝顺父母是对生命最大的敬畏和尊重。
传统儒家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正直品格,这也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对于生命教育的重视。
传承儒家思想对于弘扬中国的生命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除了儒家思想外,道家思想也对中国生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安贫乐道,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道家认为生命是宇宙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顺应自然规律,尊重生命,平和处世,以求得心灵的和谐与平衡。
《道德经》中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论述,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对生命有着特殊的敬畏和尊重,注重身心健康和内心的平和。
传承道家思想也是推动中国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
中医养生之道也是中国传统生命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注重“治未病”,提倡“预防为主,调理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身心的平衡。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保持身心的和谐才能保持健康。
中医强调“精气神”之医,即认为人体的健康受到“精气神”的影响,要调养精气神才能保持健康。
因此中医养生的理念对于弘扬中国生命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传统文化中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和精髓是深邃而丰富的,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并加以继承和发扬。
中国生命教育的传统文化追寻

中国生命教育的传统文化追寻生命教育是指教育人们如何正确看待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保护生命的一种教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教育一直都是重要的一部分,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
在现代社会,面对日益增长的生命教育难题,回归传统文化,追寻中国生命教育的传统文化,对于推动生命教育事业的深入开展和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的古国,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对于引导人们正确看待生命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对于生命教育有着重要的贡献。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之心,主张孝道、忠义、礼教等,这些思想对于尊重人的生命、珍视生命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例如《大学》中提出“择日不如撞日,择时不如撞时,择人不如撞人”,强调了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对生命的珍视;《论语》中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对于人们如何正确对待生命的重要启示。
在道家思想中,对于生命的看待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道家主张顺其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身心的平衡,这也是生命教育所倡导的。
在《道德经》中,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的生存与自然的互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生命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而在佛家思想中,慈悲为怀、善待万物是生命教育的核心。
佛家提倡慈爱和慈悲,鼓励人们要尊重生命,保护生命,这对于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佛家的“四悯心”、“六波罗蜜”,都指导着人们如何正确对待生命,追求心灵的净化和修养。
追寻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生命教育的启示,可以让人们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忽视了生命的宝贵,甚至出现了一些丧失生命意识的现象。
在这个背景之下,追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启示,可以让人们重新认识生命的尊严和价值,重拾对生命的敬畏和珍视。
追寻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生命教育的启示,也可以提供人们处理生命难题的思想和行为指导。
在现代社会,生命教育难题层出不穷,这需要我们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思想和行为指导。
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可以为我们提供具有实践意义的生命教育指导,帮助我们处理生命难题,提高生命素养。
中国生命教育的传统文化追寻

中国生命教育的传统文化追寻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其传统文化对于人们的生命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生命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教育之道。
本文将从儒家、道家和佛家三大传统文化中探寻中国生命教育的传统文化追寻。
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生命教育之道主要体现在敬老尊贤、孝道教育等方面。
儒家主张尊老敬贤,认为老年人是家族和社会的长辈,应该受到尊重和照顾。
在儒家的生命教育中,敬老尊贤被视为孝道的具体表现,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尊重和照顾老人,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下一代人的孝道情操,使其在成长过程中学会尊重和关爱他人,培养出亲和、温暖和谦卑的个性品质,进而构建和谐社会。
儒家的生命教育还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倡导个体通过修养自身,整顿家风,治理国家,平安天下,实现生命的价值和社会的和谐。
在修心的过程中,儒家强调内心的修养和深厚的道德修养,使人具备高尚的情操、高尚的品格和博大的胸襟,为人处世更加坦荡和从容,带给人们平和、和谐的生活态度。
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主张顺应大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身体的健康,是中国生命教育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家生命教育关注个体的身心健康,强调调整心态,舒缓情绪,保持身心平衡。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身心健康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道家生命教育提倡人们要学会放下执念,顺应自然的规律,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从而保持身心的健康和稳定。
道家的生命教育还强调个体的内在修养,倡导心灵的平和,心态的开放,心性的宽厚,让个体在生活中更加从容自在,塑造出内外兼修,持家治国的人生境界。
道家生命教育强调“无为而治”,提倡心无杂念,待人处事,顺应自然,遵循身心的本真,生活更加自然和安宁。
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命教育主张“般若”和“慈悲”为核心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生命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生命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宝贵遗产,它包含了丰富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等,这些观念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而生命教育则是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生命教育的思想。
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尊重,这正是生命教育中所倡导的“尊重生命、关爱他人”的价值观。
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的理念,强调要顺应自然,遵循生命的规律,这也是生命教育中强调要尊重自然、珍爱生命的重要思想。
此外,墨家思想中的“兼爱”观念,强调要关注他人的利益,这也是生命教育中强调要关注他人、关爱他人的重要思想。
在当代教育中,我们应该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生命教育相结合呢?首先,应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生命教育的课程体系中,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其次,应该注重生命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要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感悟,注重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还应该注重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感受,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生命教育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生命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生命教育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
在未来的教育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生命教育相结合,让更多的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不断提高生命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中国生命教育的传统文化追寻

中国生命教育的传统文化追寻生命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关爱和责任。
在中国,生命教育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从古代的儒家思想到现代的生态文明建设,都反映出中国人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传统文化中的生命价值观、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探讨中国生命教育的传统文化追寻。
一、儒家思想中的生命教育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儒家思想中,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是一种核心价值观。
儒家经典《大学》中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其中包含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平衡发展的观念。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天人合一”的伦理观念,要求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珍爱生命,遵循天道而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儒家思想中的生命教育还表现在对道德品质的培养上。
《论语》中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诲,强调了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和关爱。
在传统的儒家文化中,人们也将“孝”视为最重要的美德之一,“孝”是对父母、长辈的敬重和关怀,这种崇尚孝道的思想也体现了中国人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
二、传统文化中的生命价值观除了儒家思想之外,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关于生命价值观的表达和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被视为宝贵的礼物,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
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生命的赞美,如诗人屈原的《离骚》中写到“人生合寿,死生契阔”的感慨,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珍视。
在传统的中国佛教文化中,有“一切众生平等”的思想,这种思想也是对生命平等、尊重的体现。
佛教教义中对于生命的平等和慈悲,对于生命的尊重和关爱也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三、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与生命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国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建设美丽中国,中国政府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这也是对生命教育的现代追寻。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倡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倡导人们尊重自然、珍爱生命。
中国生命教育的传统文化追寻

中国生命教育的传统文化追寻生命是无价之宝,人的一生都应该珍视,因此,生命教育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一直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了对生命的关注和尊重,而这种关注和尊重也反过来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
本文将从儒、道、佛三种主流文化的角度,探讨中国生命教育的传统文化追寻。
儒家思想认为,人是天地的精华,应该尊重人的生命。
《论语》中有“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以为竖子。
”的讲解,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但更在意的是人的生命。
孔子认为“身体是君子的根本”,对待身体的态度就是对待生命的态度。
因此,在儒家思想中,一个人的健康和长寿是极具价值的,也需要保持这种价值观。
这就是儒家思想中强调的“仁”。
孟子提出了“养生之道”,他认为“生之谓性,存之谓道,体之谓易,心之谓清”。
孟子强调了人的生存状态,认为身心健康是一个人能够做到的最高境界,也是值得尊重的境界。
在儒家的文化传统中,保持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就是最大的责任和义务,这样才能保证人的尊严和文化传统的不间断。
道家思想则更突出自然和气质上的质感,强调过于地追求长寿是不自然的。
道家认为生命应该是自然而然的,而不是有意为之的。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他指出了天地不仁,而自然却有自然法则,若用仁义来指导生命,就会变成刍狗。
所以,不仁其实就是尊重自然规律,不去人为地侵犯它。
这样才有可能得到长寿和幸福。
而且,道家认为,一个人的生命应该随自然流动,抵御事物本身的变化和发展,才能长寿。
道家所谓的“内丹之法”就是必须探索自我内在真实本质的道德之路。
佛家思想则更强调超越自我的境界,认为一切生命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存在。
佛家对生命的态度是平静和坦然,认为生命是一个过程,而不是实体。
在《金刚般若经》中,佛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表明了对生命的无常认识。
中国生命教育的传统文化追寻

中国生命教育的传统文化追寻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无尽的宝库,涵盖了哲学、道德、宗教、艺术等各个方面。
其中,对于生命教育来说,其作用更是不可忽视。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生命的态度和用心观念,反映着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人文观,更是孕育出了丰厚的生命教育思想和精神。
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这一思想源自于《易经》中的“天人合一”。
整个宇宙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一个生命体系,相互关联而统一的整体。
人的身体是小宇宙,也包含着大宇宙的神秘力量。
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了保护生命的重要性。
同时,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存在着与宇宙紧密相连的本质,因此,对身体和心灵的呵护,是对宇宙本身的呵护。
二、道家的思想道家思想有着独特的生命观。
道家认为生命是由道长存,道是万物之本。
在道家的思想中,人的生命和自然界的生命都是起源于道,也同样需要遵循道的规律。
同时,道家思想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为“天地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在保护生命的同时,也需要防止过度损耗自然资源,保持人与自然的平衡。
儒家的思想注重了“仁”的观念,认为人的生命应该以“仁”为中心。
这种“仁”的意味,在于你对别人的好,就是同时对自己的好。
换句话说,从儒家的角度讲,没有人能够单独存在,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群体中。
所以,保护生命的同时,也需要规范人类之间的行为,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佛家的思想认为,生命是一个流转的过程,不具有永恒的存在,但却非常珍贵。
佛家也强调生命的转变和不停的转换,生命有着恒常一无不变的特性,同时也有着变化极其巨大的能力。
佛家强调与宇宙的和谐,同时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解脱苦难、追求真理。
当今社会,人们的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日益盛行,严重损害了生命价值的观念。
因此,我们应该重新认识传统文化,汲取其养分,加强对生命价值的重视。
只有注重生命保护,才能保证真正的幸福和发展,同时也能够维护社会秩序和文化传承的长久生命。
中国生命教育的传统文化追寻

中国生命教育的传统文化追寻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意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因此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从儒家、道家和佛家三大传统文化角度,探索中国生命教育的传统文化追寻。
儒家文化对生命教育的追寻反映在“仁”、“孝”等核心价值中。
在儒家思想中,仁是一种对他人的慈爱和关怀,强调通过实践仁爱来促进社会和谐。
仁爱对待生命是儒家文化中最基本的伦理要求之一。
孟子曰:“凡民死生,一盖而已矣,天地将大美,而不夺人生美。
”这句话表达了孟子对生命平等、尊严的看法。
在儒家文化里,人们应该平等对待生命,不分贵贱,不分种族,不分信仰。
儒家强调孝道,尊老爱幼,认为人与人之间要彼此关心、互相爱护。
尊重长辈,爱护孩子,使得生命在家庭中得到最大的关爱,实践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
道家文化对生命教育的追寻体现在其对“自然”、“生命之道”等观念的强调上。
道家倡导“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尊重生命的本性。
《道德经》中指出:“天地之始,有以为母。
”这句话表明了道家对母性、生命的尊重和崇敬。
道家思想提倡保持心灵的空灵与自持,回归本质,体察万物之生机,在自然界中感悟生命的真谛。
道家文化强调生命的自然规律,倡导不做无谓的改变与干预。
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理解,人们领悟生命的微妙和伟大,从而开启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之情。
佛家文化对生命教育的追寻表现在其对“慈悲”、“舍己”等理念的强调上。
佛家文化强调“慈悲为怀”,在佛教思想中,慈悲是对一切生命的关怀和保护。
佛家倡导对一切生灵怀有慈悲之心,不伤害生灵,保护生命。
佛陀曰:“一切有情生命,皆有佛性。
”佛家文化认为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有佛性,因此尊重生命,保护生灵是佛家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
佛家文化还倡导超越自我的舍己精神。
佛陀在慈悲教诲中,一再强调要超越自我的私欲,舍己为他人,帮助有福报的生灵。
这种舍己精神在佛家文化中被看作是对生命最高的关怀和付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生命哲学首先在其顺乎自然的处世哲学。 道家思想认为万事 万物都会按照其本来的运行轨迹进行发展变化,我们人类应该顺应这 种自然的运行轨迹,在顺应自然变化和社会人事规律的基础上生活生
存。 所以,道家反对一切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有为”,并提出“圣人处无 为之事”、“无为而无不为”等处世哲学。 道家生命哲学其次在其知足唯 真的生命态度。 道家认为,人类与万物同源于道,聚则有我(为生),散 则无我(为死),所以“古之真 人 ,不 知 说 生 ,不 知 恶 死 。 ”(《庄 子·齐 物 论》)要重视和珍惜已经存在着的“真我”,摆脱名利束缚而实现“逍遥 游”,达到“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 道家生命哲学还在其阴阳平 衡、刚柔相济的人生智慧上。 老子说:“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老子》67 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 以 知无为之有益。 ”(《老子》43 章)这种“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主张就 是一种阴阳平衡、刚柔相济的人生智慧。 对年轻的大学生来说,在这物 欲横流的时代,如何保持平衡心态,调整心理,避免争强好胜,抑制冲 动情绪而产生极端行为,道家思想给予了重要启示,淡然面对名利,顺 乎自然,脚踏实地,刚柔相济,人生才能获得平衡和平安。 1.3 释家的生命思想其根本精神在于引导和教育人们超越现 实 的 矛 盾,化解人生的痛苦,寻找生命的本质,实现心灵的自由。 在生命存在 态度上,认可一个“苦”字,即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主张人要通 过参禅悟道来学习、掌握和运用禅的智慧去提升人的生命境界,抛却 现实生活给人生带来的痛苦和折磨。 要求人要有一颗平常心和一种平 易闲适的处世态度,用平静的心境去体会生命的充实和幸福。 认为“心 静如止水”,才能够真正地体会到道的真谛,才能够使人净化心灵,热 爱生命,具有自信的生命素质和心理品质。
儒家生命思想还体现在对人的生命存在的态度和生命价值追求 上。 在对生命存在的态度上始终怀着达观快乐情怀,提倡“安贫乐道”。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 学而》)、“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 不 堪 其 忧 ,回 也 不 改 其 乐。 ’”(《论语·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 亦。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卫灵公》)这些都是儒家思 想十分注重现世意义,快乐地活在当下的真实写照。 这些告诉我们每 个人应该为拥有了生命而感到快乐, 都应该快快乐乐地活着。 “未知 生,焉知死”体现了儒学思想对现世生命意义的探寻,儒学视野中人的 生命存在的价值在于积极“入世”,在于“成人(仁)、立德”,在于“杀身 成仁”、“舍生取义”,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 ”儒家生命文化用无限的道德追求、对宗族的仁与义积极构建不 朽的“内圣外王”生命意义世界,是人的生物性提升到社会性、精神性 的超越,对现代生命教育价值观、道德观有重要借鉴意义,告诉我们在 快乐活着的同时,更应该活出质量和意义。 1.2 道家生命哲学思想集中体现在重已贵生, 高扬人性的 自 由 与 解 放。 《吕氏春秋·重己》中有言:“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 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足以易之;论其 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 ”这是道家重己贵生思想的典型表现。
儒家思想尊崇人的地位,因而珍爱生命,而珍爱生命是从最基本 的孝道开始的。 《礼运》曰:“人为天之贵,孝为人之最”。 儒家的孝道在 《孝经》中有详述,其中第一章就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孝之始也”。 这种爱护生命、身体,任何人都不能轻易作贱其肉身的认 识,对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科技信息
○高校讲坛○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10 年 第 27 期
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教育思想探析
贺新华 胡 凯 (中南大学政治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3)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生命哲学思想,儒家思想的积极“入世”、道家思想的勇退“出世”、释家思想“行出世之道,怀入世之 心”以及中国“和”文化的生命关系思想,对现代生命教育有重大启示。传统文化其实就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人生的学问。本文主要从儒道释生 命哲学和“和”文化生命关系两方面进行探析。
生命教育在我国根植深厚的传统,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 生命哲学思想,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就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人生的 学问。 本文针对大学生生命教育主要从儒道释生命哲学和“和”文化生 命关系两方面进行理论探析。
1 儒道释生命哲学及现代启示
1.1 儒家思想认为人是天地万物中最为珍贵的。 儒家的生命 哲 学 思 想尊崇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认为宇宙本质是“生生”,“天地”有“好生之 德”,即创生万物,亦长养万物。 人应该有“生生不息”之精神,珍惜生 命,注重人事,修养心性,以配天德。 认为“天地之性(生),人为贵。 ” (《孝经·圣治章》)。 儒家思想把人视为万物中最珍贵的存在,首先是从 属类意义上对人的价值的充分肯定。 孔子讲“鸟兽不可与人同群”,孟 子反对“率兽而食人”,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 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都是 这个意思。 其次是将“仁”阐释为“爱人”(即“仁者爱人”),这也是孔子 毕生大力推行的认识基础。 第三,还体现在“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 灵 公 》),是 把 人 视 为 自 身 发 展 的 力 量 和 文 明 创 造 的 主 体 ,彰 显 人 的 意 志和作为。 这种“天地之生,人为贵”的思想,是现代生命教育最基本的 认识前提,也是实现“以人为本”重要理论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