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交通运输)成都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总本精编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图1—4 明代成都城图1—5 清代成都城4.抗日战争爆发后——战时的国家后方基地1937年后,沿海、沿江部分工厂、机关、学校相继内迁,成都一时成为战时后方基地的一座重要城市,为疏散、战争需要,新建工程增多,一度刺激了建设用地的扩张发展,至1945年,营造厂社发展到137家,先后建造了军用机场、大学等一批较大工程,此时的空间发展已明显溢出古城,周边用地获得了大量开发,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解放初期至1960年——奠定现代城市格局基本建设不断发展,以“川藏公路,成渝铁路”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并在东郊工业区兴建了大批工业项目,使成都作为一新兴工业城市在川西初见雏型,随后的一批大型工用建筑项目和居民点的建成,使成都布局逐渐突破现今一环路的用地范围,在东北、东南方向形成较大片的建成区,但在此之后至1978年末,由于政治经济的原因,成都的建设在干扰破坏中历经艰难曲折,百废待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1980年代末,拨乱反正,坚持改革开放,治理整顿,城市面貌产生了巨变,但由于城市建设仍以旧城的改造和城区内的填空补缺为主,建设用地虽有不少增加,但布局结构与1960年代初期相比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这一阶段的空间发展,经历了轴向扩展至内向填充的阶段演变。
6.1990年代后——“都市化”的空间演变特征“都市化”是这一阶段城镇群体空间演变的主要特征。
伴随着经济和人口的高速增长,中心城区和周边卫星城用地迅速拓展并联为一体,城市群体呈现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轴向发展的态势,特别是二环路、“五路一桥”、绕城高速相继修通,以府南河及中小河道整治工程、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为标志的旧城更新,不仅使中心城区建成区范围已经从1970年代的50平方公里,发展到目前的283平方公里,面积扩大了近5倍,“环形加放射”以及单中心圈层拓展的空间格局变得愈发明晰,而且出现了城市发展区域化的特征。
就成都的城市发展阶段来看,基本经历了点状形成、轴向扩展、伸展轴稳定、内向填充、再次轴向伸展五个过程。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与建设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与建设一、前言交通运输体系规划与建设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发展需要具备高速、便捷、安全、舒适和环保等多方面的要求,交通运输体系规划与建设可以满足这些要求,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1.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的概念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是指对一定空间范围内的交通运输发展进行规模、结构、功能布局、技术标准、适用政策和投资等多方面的定位和规划,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以实现国家对交通运输的发展目标。
2.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的重要性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通过科学规划,能够使交通运输体系发挥最大的效益,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同时还可以引导投资,减少资源浪费和决策错误。
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1.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概念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是指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和交通需求,采用适当的建设措施和技术,建立完善的交通运输系统。
2.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内容(1)城市道路建设:道路交通是城市交通运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建设合理的城市道路网络可以使城市交通运输更加便捷和流畅;(2)公路建设:公路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公路建设内容包括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国道、省道、县道等;(3)铁路建设:铁路是重要的陆上运输载体,具有运输能力大、速度快、安全性好、能耗低等优点,铁路建设包括高速铁路、普通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
(4)航空建设:航空是现代交通运输的重要方式,建设先进的机场和航线可以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5)水上运输建设:水运是内陆地区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可以弥补地理间的不便,通过修建可靠的港口、航道、码头等基础设施,可以提高水运效率和安全性。
四、结语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与建设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通过科学规划和优化建设,可以充分发挥交通运输体系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推进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2020—2025年)》的通知

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推进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2020—202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交通运输部•【公布日期】2019.12.09•【文号】交科技发〔2019〕161号•【施行日期】2019.12.0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交通运输综合规定正文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推进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2020—2025年)》的通知交科技发〔2019〕16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计划单列市交通运输厅(局、委),部属各单位、部内各司局: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论述和国家大数据战略部署,推进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现将《推进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2020—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交通运输部2019年12月9日推进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2020—2025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论述和国家大数据战略部署,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2015〕50号)、《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等文件,特制定本纲要。
一、总体思路以数据资源赋能交通发展为切入点,按照统筹协调、应用驱动、安全可控、多方参与的原则,聚焦基础支撑、共享开放、创新应用、安全保障、管理改革等重点环节,实施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发展“五大行动”,推动大数据与综合交通运输深度融合,有效构建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体系,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力争实现以下目标: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标准体系更加完善,基础设施、运载工具等成规模、成体系的大数据集基本建成。
政务大数据有效支撑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交通运输行业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
综合交通运输信息资源深入共享开放。
大数据在综合交通运输各业务领域应用更加广泛。
(城市规划)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班级:09城乡城市规划原理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0)小组成员:邓静管念廖灿鹏小帕刘谨赫樊琪指导老师:张贞国务院关于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四川省人民政府:你省《关于报请审批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川府发〔1997〕157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1、原则同意修订后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年至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2、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成都市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合理利用城市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把成都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城市。
3、同意《总体规划》确定的326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
在城市规划区内,实行统一的规划管理。
要优化中心城的产业结构和用地布局,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中心城北部和西部的开发,引导城市向东部、南部发展。
要加强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的快速交通联系,严格保护规划的绿色隔离地带,防止连片发展。
4、严格控制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耕地,节约用地。
到200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230万人以内,建成区建设用地控制在172平方公里以内;到201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270万人以内,建成区建设用地控制在226平方公里以内。
到2020年的城市实际居住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另行报批。
5、优化城镇体系结构与布局。
重点建设中心城周边卫星城镇,特别是龙泉、华阳等中小城镇,逐步形成以中心城为核心,中小城市为主体,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
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做好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6、加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
严格控制好的净空条件和铁路站场及公路枢纽建设用地。
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铁路要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形成轨道交通与城市铁路要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形成安全、高速的轨道交通体系。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

目录第一部分总则 (1)第一章规划概况 (2)一、本次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过程 (2)二、修编背景 (4)三、指导思想与原则 (5)四、成都概况 (6)五、城市发展历程和历次总规回顾 (9)六、四川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要点 (20)七、规划重点 (22)八、技术路线 (25)九、规划依据、期限和范围 (26)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 (28)一、发展总目标 (28)二、城市发展分目标 (30)三、城市发展阶段目标 (31)四、城市发展指标体系 (32)第三章城市发展总体策略 (34)一、区域协调策略 (34)二、城乡统筹策略 (35)三、生态优先策略 (35)四、空间优化策略 (36)五、产业转型策略 (36)六、枢纽强化策略 (36)七、文化引领策略 (37)第四章市域城镇化水平与发展战略 (38)一、现状人口规模与发展趋势判断 (38)二、城镇化现状特征分析 (40)三、城镇化目标与战略选择 (42)四、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43)五、城镇土地利用引导 (45)第二部分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51)第五章城乡资源环境控制与建设限制性分区 (52)一、重要空间要素管制 (52)二、建设限制性分区 (56)第六章城镇体系 (59)一、城镇体系现状分析 (59)二、发展策略 (64)三、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65)四、规划建设指引 (71)五、规划措施 (76)第七章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78)一、第一产业 (78)二、第二产业 (80)三、第三产业 (87)第八章综合交通与枢纽体系 (100)一、现状概况及主要问题 (100)二、市域综合交通发展策略 (103)三、规划布局 (103)第九章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108)一、现状发展综述 (108)二、发展目标及策略 (109)三、商业设施 (110)四、文化服务设施 (112)五、医疗卫生设施 (116)六、体育设施 (118)七、教育科研设施 (121)八、殡葬设施 (123)九、城市基层治安管理机构设施 (125)十、农贸市场 (125)第十章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127)一、各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 (127)二、文物保护单位保护 (128)三、优秀近现代建筑 (137)四、古树名木保护 (137)五、古建筑群(村落、街区) (138)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40)七、历史文化资源展现结构 (141)第十一章环境保护 (142)一、现状及分析 (142)二、环境保护规划 (145)第十二章公共安全与灾后重建 (154)一、总体要求 (154)二、抗震工程 (154)三、防洪工程 (163)四、消防工程 (169)五、人防工程 (174)六、灾后重建 (178)第十三章市政基础设施 (180)一、市域水资源利用 (180)二、给水工程 (187)三、排水工程 (195)四、电力工程 (204)五、通信工程 (212)六、燃气工程 (218)七、环境卫生工程 (226)八、能源发展 (232)第十四章城市性质与职能 (241)一、城市性质 (241)二、城市职能 (242)第十五章中心城区用地布局 (243)一、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现状及分析 (243)二、规划目标 (251)三、发展策略 (251)四、中心城区布局调整优化 (252)五、城市绿线、黄线、蓝线、紫线控制 (257)六、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 (259)第十六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 (266)一、现状及问题 (266)二、综合交通发展目标及发展策略 (271)三、对外交通规划 (272)四、道路交通规划 (273)五、公共交通规划 (278)六、停车场规划 (283)第十七章中心城区公共设施 (286)一、现状概况与问题 (286)二、发展策略 (287)三、级配体系 (288)四、规划布局 (288)第十八章中心城区居住用地 (296)一、现状概况 (296)二、规划目标 (297)三、住房发展策略 (297)四、居住用地规划布局 (299)五、居住区与住房建设指引 (302)第十九章中心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305)一、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与价值 (305)二、现状保护概况及存在问题 (307)三、规划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 (310)四、古城格局保护 (313)五、历史文化街区及优秀近现代建筑群保护 (316)六、文物古迹保护 (320)七、历史文化名城展现体系 (323)八、规划实施措施 (326)第二十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 (328)一、现状概况及问题 (328)二、规划原则与目标 (329)三、绿地系统结构 (331)四、绿地系统规划 (331)第二十一章中心城区景观系统 (333)一、城市景观风貌基本特征 (333)二、现状存在主要问题 (334)三、规划目标和原则 (335)四、中心城区总体景观风貌架构 (336)五、城市景观风貌规划 (337)第二十二章中心城区公共安全 (341)一、抗震工程 (341)二、工业危险品安全规划 (354)三、防洪工程 (362)四、消防工程 (368)五、人防工程 (377)第二十三章中心城区环境保护与市政基础设施 (383)一、环境保护 (383)二、给水工程 (388)三、排水工程 (392)四、电力工程 (401)五、通信工程 (404)六、燃气工程 (411)七、环境卫生设施 (415)第二十四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建议 (418)一、循序渐进,完善规划研究编制体系 (418)二、明确事权,优化规划管理体系 (418)三、创新管理制度,促进规划管理的跨区域协调 (419)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引导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420)五、完善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420)六、完善土地收购储备与使用制度 (421)七、强化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利用,积极推进人力资源开发 (422)八、创新城乡建设的投融资方式 (422)九、推进规划的“精英参与”与“公众参与” (423)附录:环境影响评价 (424)第一部分总则第一章规划概况一、本次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过程(一)项目准备1.2002年12月至2003年4月,受成都市规划局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了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对成都市的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提出对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的必要性。
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及第四期建设规划(2017~2023年)

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线⽹规划(修编)及第四期建设规划(2017~2023年)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线⽹规划(修编)及第四期建设规划(2017~2023年)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规划编制单位: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六年⼗⼀⽉1 规划概况1.1 规划名称规划名称: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2017-2023年)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线⽹规划(修编)主持单位: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编制单位:中国地铁⼯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1.2 规划背景《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04~2013年)于2005年底通过国家批准。
2008年成都市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案进⾏了调整并获得国家批准(发改基础〔2009〕1691号),批复⾄2015年建设由4条线路组成“⽶”字形放射⽹络的建设⽅案,建设轨道交通⽹络总规模达到104.1公⾥。
此阶段可简称为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第⼀期建设规划及其调整。
2012年11⽉,2013年2⽉国家发改委批复了《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3~2020年)》(国发改基础〔2013〕269号⽂)。
⾄2020年,批复建设9个项⽬,线路长约183.3公⾥。
2014年9⽉,成都市编制了《成都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3-2020年)拟优化⽅案》。
2015年5⽉,国家发改委以国发改基础〔2015〕958号⽂批复了《关于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3~2020年)调整⽅案》,调整后新增线路长度79.1公⾥,预计2020年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程将达到383公⾥。
此阶段可简称为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第⼆期建设规划及其调整。
为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成都市于2015年编制了《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修编(2016~2020年)》,并于2016年报送国家发改委。
鉴于该规划修编提出的内容全部为新规划线路,且此前已批复过成都市两期建设规划,国家发改为将该建设规划明确为第三期建设规划。
2 016年7⽉国家发展改⾰委以发改基础〔2016〕]1493号批复了《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16~2020年)》(发改基础〔2016〕]1493号)。
成都市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规划(快速路专项规划)环境

成都市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规划(快速路专项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二次公示本)1.规划概况成都市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规划(快速路专项规划),属于成都市级针对交通运输领域快速路网的专项规划。
其规划范围涵盖了全成都市域范围,规划目的为:按照成都市“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十字方针要求,完善市域快速路网布局,提升市域高快速路网整体运行效率,服务城镇空间四级城市体系,重塑城市空间结构和经济地理,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提供坚实的交通支撑。
具体规划目标为:到2020年,建设形成“3环15射5联”市域快速路网形,快速路通车里程约达1400公里,路网密度约9.7公里/百平方公里。
达到支撑空间结构优化,特色乡镇全覆盖,服务经济地理重塑,产业新城满覆盖的要求,更有力的支撑产业发展。
规划范围为成都市域范围,11区4市(县级市)4县,加上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府新区、简阳市,总面积14334平方公里。
规划基年:2015年;现状分析年:2016年;预测分析年:2017-2020年。
其中,“3环”为二环路、三环路和五环快速路;“15射”为沙西线、成彭快速路、货运大道、青金快速路、成金简快速路、成洛简快速路、成龙简快速路、成简快速路、成资快速路、红星路南延线、元华路南延线、双新快速路、成新蒲快速路(含蒲名路)、成温邛快速路及延伸线、成温崇快速路(含大邑连接线);“5联”为中金简快速路、金简仁快速路、金简黄快速路-籍黄快速路西延线、天温都快速路、天新邛快速路(含大邑支线)。
3环15射5联中青金快速路、成金简快速路、成龙简快速路、成洛简快速路、成简快速路、成资快速路、中金简快速路、金简黄快速路、金简仁快速路、五环快速路、成温崇快速路、成彭快速路、货运大道、沙西线、成温邛快速路及延伸线等、天新邛快速路、天温都快速路、成新蒲快速路、双新快速路等总计19条市域快速路为本次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其余快速路为成都市已有快速路。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_2020年)完整版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0年)|完整版1. 引言为了适应跨世纪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国发[1996]18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成都市政府,1995年11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决定”(成府发[1995]198号)、经国务院1984年批准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国家建设部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特修编1995-2020年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2. 总体规划修编指导思想、规划原则:2.1 规划指导思想: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以实现“两个转变”(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战略方针为指导,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根据成都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制定出分阶段发展规划。
2.2 规划原则①保持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②合理使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大力保护耕地;③ 城乡一体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发展。
3.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规划期限:3.1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确定都市区的发展格局;确定城市发展方向;优化中心城的用地结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立现代化高效率的城市基础设施。
3.2 规划期限:修编的总体规划期限为1995年-202年,其中:近期至2000年,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4. 规划区范围及规划层次划分:4.1 规划区范围:市域行政区范围均为本次规划范围,共12390平方公里。
4.2 本次规划按三个规划层次划分:第一层次为中心城,包括规划的外环路以内所涉及的区、县有关乡镇范围,面积为598平方公里;第二层次由中心城周边的2区、4县构成,包括青白江区、龙泉驿区、新都县、郫县、温江县的行政区范围,以及双流县的北部地区,总面积2662平方公里;第三层次包括规划范围内除一、二层次以外的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新津县、大邑县、蒲江县,以及双流县南部地区,总面积为9130平方公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通运输)成都市综合交通体
系规划总本
(交通运输)成都市综合交通体
系规划总本
成都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全面提升交通能级,合理调整交通布局,优化交通资源配置,形成全局性的整体优势,以构筑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为核心,以多层次、高等级、大容量的市域立体交通网络为基础,以全方位、全天候辐射的对外交通通道为支撑,建成和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成都交通新格局。
大幅度提高运输能力,基本消除运输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城乡交通协调发展,各种交通资源进壹步整合,交通壹体化水平明显提高。
管理体制创新,运输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交通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建成以铁路、高速公路为主骨架,能源运输通道,快速旅客运输系统、集装箱运输系统、岷江、沱江水运航道体系为重点的通畅、便捷、安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
实现城乡交通壹体化、区域运输综合化、交通管理智能化。
10.1近期战略目标
1)网络规模和能力
公路网17000公里,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布局更加科学、结构更加合理、功能更加明确。
成都地铁壹号线壹期工程建成通车,运营里程达到17.7公里,城市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得到广泛应用。
积极配合国家和省进行双流国际机场第二跑道的建设,把其建设成为区域性枢纽机场。
积极配合国家和省进行成绵峨城际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
建成成都华阳港,完成岷江航道渠化工程。
2)运输服务
降低运输在产成品中所占的费用比例,提高我市整体竞争力。
初步形成多方式相协调、点线面相衔接、集疏运配套的客货运输服务体系。
建立全市性综合交通公众信息平台,以及基于卫星导航和地理信息技术的交通诱导系统。
以多式联运为基础的集装箱运输得到较大发展,厢式汽车运输比重有较大提高,零担和快递业务网络初步形成。
3)技术装备水平
道路运输中重型卡车占商用车比例达到10%,专用车比重达到15%;城市公交车、出租车不断提高舒适性和安全性;高速公路全程监控系统、应急救援系统、联网收费系统基本建立;城市交通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智能交通系统得到广泛应用。
提高船舶的技术性能,促进船舶向标准化、系列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4)城乡协调
中心城区初步建立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第二圈层各区(市)县形成具有高度可靠性和应变能力的运输骨架网络。
第三圈层各区(市)县交通基础设施实现质的转变,整体水平显著提高。
5)安全保障
基本建立起跨行业的交通安全预防监控体系,控制交通事故发生率,降低交通事故死亡率,减少经济损失。
基本建立交通应急反应体系,应对重大灾害及突发事件的能力明显提高,保障紧急状态下的机动性。
6)可持续性
道路营业性货运车辆空驶率降低5%,公路营业性车辆、内河运输船舶单位运输量能耗分别较目前下降10%和12%。
中心城区居民出行公共交通分担率提高到40%之上。
10.2远期战略目标
10.2.1完善高效的综合运输网
1)国际运输网
在现有航空线路基础上,增强和世界各主要大城市的直接联系,构筑15小时和4小时航空交通圈,快速联系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新加坡、日本、巴基斯坦、蒙古等国(图10-1)。
图10-1国际航空运输通道示意
2)国内运输网
国内范围,成都市对外综合运输网主要包括航空网、铁路网、公路网和水路网组成。
按各网络特点和成都市实际情况,提出构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综合运输网,其中:
⏹向北到达北京实现航空2小时交通圈,公路22小时交通圈,铁路12小时交通圈;
⏹向南到达广州实现航空2小时交通圈,公路22小时交通圈,铁路12小时交通圈;
⏹向西到达拉萨实现航空2小时交通圈,公路22小时交通圈,铁路12小时交通圈;
⏹向东到达上海实现航空2小时交通圈,公路22小时交通圈,铁路12小时交通圈,水运65小时
交通圈(图10-2)。
图10-2国内综合交通运输等时圈
3)成都和三大经济圈运输网络
为强化成都和三大经济圈联系,构筑成渝城市群经济圈,分别实现向北到达环渤海经济圈,向南到达珠三角经济圈,向东到达长三角经济圈航空2小时,公路22小时交通圈,铁路12小时交通圈(图10-3)。
图10-3成都和三大经济圈交通等时圈
4)省内运输网络
进壹步强化成渝城市群经济圈,发展成、德、绵、乐城市城市群,在省域范围内的综合运输网主要构建省域高速路网和城际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网络,实现成、德、绵、乐高速公路2小时交通圈,城际高速铁路1小时
交通圈,实现成渝城市群经济圈高速公路4小时交通圈,城际高速铁路2小时交通圈(图10-4)。
5)市域运输网络
对于市域范围综合运输网主要由快速路网、地铁网和道路公交网络组成,便捷居民出行,实现市域范围内各县级市和中心城之间的快速联系(图10-5)。
市域范围实现:快速路1小时交通圈,都市区半小时交通圈;
地铁都市圈半小时交通圈,中心城20分钟交通圈;
都市区道路公交1小时交通圈,中心城半小时交通圈。
图10-4四川省内交通运输等时圈
图10-5市域交通运输等时圈
6)中心城运输网络
中心城通过地铁网、道路网(包括快速路网)和道路公交网三网便捷居民出行,实现中心城内部的快速转换联系(图10-6)。
地铁网壹环以内实现7分钟、二环以内实现11分钟、三环以内实现19分钟、四环以内实现26分钟交通圈;道路网(包括快速路网)壹环以内实现10分钟、二环以内实现14分钟、三环以内实现20分钟、四环以
内实现25分钟交通圈;道路公交网壹环以内实现18分钟、二环以内实现25分钟、三环以内实现35分钟、
四环以内实现50分钟交通圈。
7)中心区运输网络
中心区通过地铁网、道路网和道路公交网三网便捷居民出行,实现中心区内部的快速转换联系(图10-7)。
地铁网CBD以内实现3分钟、壹环以内实现7分钟、二环以内实现11分钟交通圈;道路网CBD以内实现4分钟、壹环以内实现10分钟、二环以内实现14分钟交通圈;道路公交网CBD以内实现6分钟、壹环以
内实现18分钟、二环以内实现25分钟交通圈。
中心城区交通等时圈图10-7中心区交通等时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