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吕敬人的书籍设计思想
从吕敬人书籍创作谈现代书籍形态设计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从吕敬人书籍创作谈现代书籍形态设计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艺术学;设计艺术学指导教师:***20120410lIIllIIUIIIIIIIIIIY2118832中文摘要自吕敬人先生引入“书籍设计"概念至书籍形态学理论的不断深入,书籍的形态设计越来越受到设计者们的关注,书籍设计现已发展成为视觉传达的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
近几年在我国的书籍市场中出现了不少的优秀书籍作品,这对于书籍设计者是一种激励。
长期以来,书籍的设计停留在装帧的层面上,只是表皮的装潢,内容形式上没有变化,千篇一律。
直至1996年才由宁成春、吕敬人、吴勇、朱虹四人举办了书籍设计四人展,并提出了“书籍设计"的新概念,改变了书籍设计滞后观念。
吕敬人对于形态的理解是“形态,顾名思义:形,则为造形;态,即是神态。
外形美和内在美的珠联璧合,才能产生形神兼备的艺术魅力。
”书籍形态的设计,是一个整体的设计:首先,书籍不仅仅是书籍设计者独立的设计过程,而是著作者、出版者、编辑、设计者、印刷装订者共同参与共同完成的工程;其次,还是从书籍的封面到环衬、扉页、目录、正文、文字、图像、每一个符号或线条以及书口、书脊乃至工艺流程和材料选择等都成了书籍形态的重要流程。
就书籍的构造来说,书籍是三维立体的“构筑物”;它的造型由封面、封底、书脊等多个侧面组成的立体空间形态;同时,内部结构也构成三维视觉形态。
现代书籍形态设计也注入了时间概念,在翻动书的过程中产生动态之美。
书籍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提供方便的阅读,在功能中体现审美,提升书籍文本所追求的精神诉求。
如今信息化和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现代书籍形态设计越来越注重美妙语境,呈现出图形化视觉语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新形态书籍。
关键词:吕敬人、现代书籍、形态、设计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FromMr.LvJingren’Sintroducingtheconceptof‘‘BookDesign’’totheunceasingdevelopmentofbookmorphologytheory,moreandmoredesignersbegintopaygreaterattentiontothebooks’formdesign.Bookdesignnowhasdevelopedintoanindependentartcategoryonvisualexpression.Inrecentyears,thereappearlotsofoutstandingliteratureworksinthebookmarketinChina,whichservesasastimulationtothebookdesigners.Foralongtime,bookdesignisstuckinthelevelofbindingandlayout,onlysomesurfacedecoration,theformandcontentbeingunchangedandallinthesamekey.NotuntilNingChengchun,LvJingren,WuYongandZhuHongheldthebookdesignexhibitionin1996andraisethebrand—newconceptof“BookDesign'’didthebackwardperceptionofbookdesigngothroughitschanges.LvJingren’Sunderstandingtowardformisthat“form,justasitimplies,isacombinationofshapeandmanner.Aperfectfitofbeautiesoutsideandinsidemakesthevividartisticcharmscomeintobeing.’’Thebookformdesignisawholepackageofdesign.Firstofall,bookisnotmerelyaprocesssolelyaccomplishedbythebookdesigners,butthecooperationandteamworkwiththeauthor,thepublisher,theeditor,thedesigner,theprinterandbookbinderinvolved;additionally,everydetailsrelatedtobooks,includingthebookcover,theringline,theflyleaf,thecontents,thetext,thecharacters,theimages,everymarksorthelineaswellas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thebookestuaryandbackboneeventheprocessflowandmaterialselection,altogethercomposetheimportantproceduresinbookdesign.Inthecaseofbooks’structure,bookisathree-dimensional“structure";itsmouldisathree—dimensionalspatialformconstitutedbyseveralsidefacesincludingthebookcover,thebackcoverandthebackboneetc.;inthemeantime,thestructureinsidealsoconstitutesthethree—dimensionalvisualform.Thetimeconceptisalsoinfusedinthemodernbookformdesign,which,intheprocessofturningbooks,cangeneratethedynamicbeauty.Theultimateaimofbookdesignistoofferconvenientreading,embodytheappreciationofbeautyinitsfunctionsandpromotethespiritualappealwhichthebookandtextpursue.Nowinsuchainformationerawithitsscienceandtechnologydevelopinginhighspeed,modernbookdesignpaysmoreandmoreattentiononthewonderfulcontextformwhichdemonstratethegraphicalvisuallanguageasandthebooksofnewthemainmanifestation.KEYWORDS:LvJingren,modernbooks,form,designcreation引言引言(一)选题的原因书籍是一个相对静止,但它又是一个动态的传媒形式。
论吕敬人书籍创作的本土文化观

工 ,同时 找 到 了传 统 与设 计 语 言 的 契合 纹样 、色 彩 、材 料 、结构 、图案 、技法 、 文字等各种符号或者是各种 因素 的合成来
的中 国文化样式 ,并表现有别于他者 的文
点 。从形式层面来看 ,中国传统设计通 过 谐的 、独具魅力的书卷之美 的茶文化 。 ( )两位 良师对他的影响 二
文字 、色彩及 民间视觉形象的 同时 ,力图
使用传统的材 料 、现代 的技术在诠释传 统
一
、
洋溢东方神韵 的本土文化观
的同时增加设计 的国际元素和现代感。 ( )对 民族 传 统 形 态 艺 术语 言 的 二
理念的驾驭 是书籍设计好坏的一个根
于设计者的修 养及审美取 向,优秀的设计
本 性 问 题 ,好 的 书籍 设 计 观 念 的 形成 取 决 借鉴
非常注重书籍设计的传统特点和传统文化 装订 ;以上三者相得益彰 以寻求一种古朴
10 2
中国图书评论 211 00 6 0
的书籍形态 ,既保持 了原 汁原 味 ,又令 人 耳 目一 新 。 同 时 又 用 中 国 书 法 中 的 点 、 撇 、捺 三 种 基 本 笔 画 作 为 区 分 此 书上 、 二 、本土文化观的形成原 因 吕敬人 艺术化的书籍设计观体现 出了
杉浦康 平 ,E本设计 界的巨人 、世界 l
传达含义。这些符号的现实化传达 出特有 著名平 面设 计大师 。他把西欧的设计表现
手法融 人东方哲 理和美学思维之 中,赋予
化精神 。
从精神层 面来看 ,是 传统设 设计 全新 的东方文化精神和理念 ,这对 吕
巨大 的影 响 。
计载体所贮 存的 中华文 明的进化信息 ,以 敬人 书籍设计 的本 土文化观的形成产生 了
书籍设计十议

书籍设计十议作者:吕敬人发表时间:2004-6-23 8:27:11I混沌与秩序◆经常有那种赞赏画家的褒词:灵感一到、茅塞顿开、大笔一挥,佳作、杰作、惊世之作即兴而来,这未免是有些夸张之辞。
但就画家而言,他们的创作灵感往往来自感性的冲动和情感的喷发,加之日积月累的功力来创作成功的作品,画家的潇洒此一招实令设计家们羡慕不已。
◆设计家的创作过程没有画家那么浪漫。
他们讲究感性的萌生、悟性的理解、知识的整理、精密的计算、整体的把握、工艺的运筹……一系列有条理有秩序的运作。
一本书的装帧虽受制于书的内容,但决非狭隘的文字解说或简单的外表包装,设计家应从书中挖掘深层涵义,觅寻主体旋律,铺垫节奏起伏,用知性去设置表达全书内涵的各类要素;严谨的文字排列、准确的图像选择、有规矩的构成格式、到位的色彩配置、个性化的纸张运用,毫厘不差的制作工艺……近似在演出一部静态的戏剧。
◆当读者阅读一本理想的装帧书籍时,不仅受感于第一瞬间刺激,而更可以长时间地品味个中意韵。
从秩序有臻的理性结构中引伸出更深层更广瀚的知识源,创游一番想像空间,这就是书籍设计家重新设计信息,或者说对书的内容注入“致变”的意识,用设计语言进行书籍美学的再创造理念的成功之处。
◆优秀的书籍装帧家将司空见惯的文字融入耳目一新的情感和理性化的秩序驾驭,从外表到内文,从天头到地脚,三百六十度的全方位渗透,从视觉效果到触觉感受……学会始终追求“秩序之美”的设计理念把握,并能赋予读者一种文字和形色之外的享受和满足。
◆绘画之感性、设计之理性,两者既体现混沌与秩序的相对性,又具互补的同一性,不过前者更强调热喷发,后者更重视冷处理罢了。
Ⅱ书籍的形态◆形态,顾名思义:形,则为造型;态,即是神态。
外形美和内在美的珠联璧合,才能产生形神兼备的艺术魅力。
书籍形态的塑造,并非书籍装帧家的专利,它是著作者、出版者、编辑、设计家、印刷装订者共同完成的系统工程,也是书籍艺术所面临的诸如更新观念,探索从传统到现代以至未来书籍构成的外在与内在、宏观与微观、文字转达与图像传播等一系列的新课题。
吕敬人书籍设计作品赏析

吕敬人书籍设计作品赏析作者:周梦琪来源:《神州·上旬刊》2020年第02期摘要:吕敬人是著名的中国书籍设计师,是中国书卷文化推广的守护者。
他的设计作品对现代书籍设计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现代书籍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吕敬人书籍设计作品的赏析,研究其书籍设计中的材质之美,造型之美,文化之美,以此来从中得到思考和启发。
关键词:吕敬人;书籍设计;材质之美;造型之美;文化之美每一个时代的书籍设计都有其独特的时代特點,在这个电子产品发展迅速的时代,纸质品也受到了许多人的重视,特别是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书籍设计出现了丰富多彩、百家争鸣的状态,出现了各种优秀的设计作品和设计师。
吕敬人是著名的书籍设计大师,他的书籍设计风格被世人尊称作“吕氏风格”。
简单说,吕氏风格是一种将书籍的人文精神内涵与视觉版式风格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书籍设计理念。
[1]在吕敬人的设计中,他的书籍设计考虑全面,对书籍材质、造型、文化内涵的把控展现了他深厚的书籍设计功底,他所设计的作品非常具有设计之美,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一、吕敬人书籍设计的材质之美(一)《怀珠雅集》的材质之美《怀珠雅集》的书籍内容展示了收藏家和文人的藏书票。
[2]这本书封皮的材质采用了瓦楞纸,首先瓦楞纸本身特殊的结构对书籍产生了保护作用。
其次在触觉上,瓦楞纸表面凹凸不平,人们在拿到这本书时,会感受到瓦楞纸的触感,产生新奇的感受。
最后瓦楞纸立体的波浪形条纹也为这本书的封皮增添了一丝质朴的韵味。
这本书最里面的封面是粗纹的磁青纸(瓷青纸),中国以前线装图书的封面和封底也多是采用瓷青纸。
这种纸质的采用给人一种怀旧复古的感觉,而且这种粗纹的纸质,让人与书在触觉上产生了对话。
另外毛边宣纸的书签,既小巧又雅致,这些书签是吕敬人要求工人们用手撕的,他认为这样才能保存自然状态,露出纤维。
这本书的形式采用宣纸、瓦楞纸、瓷青纸的组合,遵循传统但不照搬,为整本书营造了古雅的文化氛围。
浅析吕敬人书籍设计对当代书籍设计的影响

浅析吕敬人书籍设计对当代书籍设计的影响与2014年4月16日下午原创摘要:吕敬人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书籍设计师,吕敬人的书籍设计作品对当代书籍设计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代书籍设计的进步。
本文在全面阐述了吕敬人的书籍设计思想和特点,然后在结合我国书籍设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书籍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书籍设计吕敬人当代书籍设计书籍设计就是对书籍的开本、装帧形式、封面、腰封、字体、版面、色彩、插图、以及纸张材料、印刷、装订及工艺等进行的艺术设计。
书籍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每一个时代的书籍设计都有着一定的时代特色。
文艺类书籍的装帧设计,是书籍装帧设计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由于文艺类图书宣扬的是民族文化,因此,文艺类书籍的装帧设计,体现的就是民族精神的符号象征。
从这个角度上说,书籍设计的效果其实也体现着民族文化的层次和境界。
但是,随着书籍设计发展进步到现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书籍设计终于体现出丰富多彩、百家争鸣的状态,不同的书籍设计者已经可以设计出风格不同的多种书籍设计样式。
吕敬人先生的书籍设计风格,就是诸多当代书籍设计风格中最为成熟、影响最大的一个。
一、吕敬人的书籍设计概述二、1、吕敬人生平概述吕敬人教授,出生于1947年,现就职于清华大学美院,是我国当代最著名的书籍设计家。
他的书籍设计作品,不仅有着极强的个人风格,更曾经多次在国际上斩获大奖,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书籍设计领域的著名专家。
早在1981年,吕先生就以其自主设计的《蛇类》一书的书籍封面,获得1981年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的“封面设计优秀奖”;在1986年,吕先生设计的《生与死》的书籍封面,还曾经斩获第三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的“封面设计银奖”。
在此之后,吕先生的设计逐渐成熟,到了1995年至1997年期间,吕先生斩获的书籍设计大奖更多了,尤其是在第四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上,他设计的《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夺得“整体设计金奖”,他设计的《黑与白》夺得“设计金奖”等。
吕敬人

吕敬人“...纸张美的本质是什么?是「亲近」之美,是我们与周边生活朝夕相处的亲近感,是由纸张缀钉而成的书籍既有纯艺术的观赏之美,更具在使用阅读过程中享受到的视、触、听、嗅、味五感交融之美。
”—吕敬人做书,一定要注意书籍语言的形态与表情,这样才能很好的给读者传递信息.吕先生认为书装和包装是不一样的!书籍装帧设计不能仅仅局限在版式,构成,平面这些东西,书蕴涵了电影,艺术,文化等等,做书就要把这些语言生动的结合起来,融为一体!这样,才能在做书的过程中充分享受这种快乐,同样,做书的人感到快乐,读者也就能感受到读书就是一种快乐与幸福,快乐是可以互相感染的!------ 吕敬人吕先生做的书很具有本土文化!他说:作给中国人看的书,一定要热爱本土文化,讲究中国人的元素,研究中国人欣赏与审美的习惯,然后加入西方设计的规则,作出最好的艺术创意!推陈出新!有新鲜感,不能作重复的概念书,让读者读来有趣,轻松自然!一个好的书籍装帧设计能给书籍增值,更有效的积累知识,能队信息进行质变!从创造中再创造!!!简介:吕敬人(1947.8.26—) 上海人。
书籍设计师、插图画家,视觉艺术家,AGI国际平面设计协会会员。
师从神户艺术工科大学院杉浦康平教授,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书籍装帧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各部门出版社装帧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插图装帧艺术委员会委员。
1996年起接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创立敬人设计工作室。
2007年由台湾《天下杂志》评为亚洲十大设计师之一。
2008年由南方传媒集团颁发首届华人艺术成就大奖。
中国十大杰出设计师之一。
不仅在国内国际的展览、比赛上获过不少金奖,而且还编、译、写过数本书籍装帧、设计方面的著作。
抬头一个“敬”字吕敬人,他人如其名,玄机就在他名字最中间的那个字:敬。
微笑,不是他的第一表情,而是他的惟一表情,对别人,他永远都是客客气气。
关于书籍设计“五感理论”再研究与探讨

关于书籍设计“五感理论”再研究与探讨摘要:从早期最初吕敬人老师一代提出了书籍设计的“五感”理论为书籍设计提供了设计方向和切入点,随着当今互联网强调用户体验感的思维模式下,书籍装帧设计的理念也在逐步更新,同样在这股强化体验、强调用户的思潮下,书籍设计“五感”的理论也需要拓展和深化,本文以“五感”中的嗅觉为探讨方向,从如何深化嗅觉的感官功能,对纸质书籍的设计思路进行再深度的挖掘和探讨,旨在为丰富当今书籍设计的新形式、新体验提供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书籍设计,五感,嗅觉一、书籍“五感”理论的源头阐述事实上,以五个感官为设计切入点,形成独树一帜的“五感”设计理论早已在书籍的设计理论中被大师们所提倡。
书籍“五感”概念由日本设计大师杉浦康平首先提出并付诸实际应用,此后书籍“五感”的概念逐渐在书籍设计界得到推广。
随后书籍“五感”的概念由国内著名书籍设计师吕敬人引入中国,吕老师在他编著的书籍设计丛书中对书籍“五感”有一些说明论述,将读者与书的互动性概念引入其中,且强调这个互动性是贯穿到整个阅读的过程中的。
书在手中,直接体会纸张的质感,或柔软或硬挺,或粗糙或细腻,这是触觉;在书本的翻阅过程中,不同质地的纸张所自带的“纸味”,混合着不同油墨所散发的味道,这是嗅觉;翻书时或啪嗒啪嗒或沙啦沙啦的声音满足于我们听觉的需求;这最后形成读者对书完整的心理感受,这是一个综合体。
1二、书籍“五感”理论在实践中的困境书籍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强调实际应用的学科,因此书籍设计领域一切理论的研究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设计水平的提高,而书籍“五感”的提出也是基于拓宽书籍设计思维、提升书籍传递信息效果的现实意义之上的。
在五感理论中,纸质的书籍设计已经很好的实现了视、触感的理论之说,但对“嗅”、“听”、“味”三感的概念解释则显得抽象表层。
这里以“嗅”感的问题着重探讨。
“嗅”感的问题书籍五感理论对“嗅”的解释即为纸张和印刷油墨的味道;但在前一章节中我们已经通过大量的生理心理实验案例得知,嗅觉对人的情感影响极为重要,不同的气味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例如当人们闻到花香时心情愉悦,闻到臭味时恶心厌恶。
中国记忆设计作品赏析

中国记忆设计作品赏析
吕敬人:《中国记忆》现代语境下的东方之心
——访2008年度“世界最美的书”获奖作品《中国记忆》设计者吕敬人
理念:回归东方文化
吕敬人:这次有36个国家参评,在700多本书中评选14本,获奖机率较小。
如同每次送评的中国最美的书一样,《中国记忆》能获评“世界最美的书”,首先应归功于书自身具有中国五千年文化积淀的魅力,颇具内涵分量。
其次,在这本书的设计过程中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如首都博物馆专家们的精心拍摄、编辑以及与设计者的互动;如文物出版社对设计方案的理解,因为社长就是一位艺术家;还有就是得益于雅昌彩印有限公司一贯坚持的专业精神。
通过这样全方位的合作,才最终把书籍整体设计理念充分地展现出来。
我的设计风格并不成熟,还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摸索。
我想,若自认为有了
所谓风格,就会停止尝试和探索。
我是一个艺术上不太安分又永不满足的设计师,对每本书的设计总抱着新鲜的态度,希望不重复自己,虽然注入了很多心思和心力,但仍有不少败笔之作。
评判一本最美的书的标准是什么?我想莱比锡提出的评判标准值得借鉴:第一是设计和文本内容的完美结合;第二要有创造性;第三,它是给人以阅读享受的,一定是在印刷和制作方面有最精致、独到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吕敬人的书籍设计思想【摘要】吕敬人作为当代中国书籍设计界的主要领军人物,其设计了大量的书籍作品,这些作品中都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设计风貌,并被界内人士称为“吕氏风格”。
本文将试图从吕敬人的设计自然观、设计人际观和设计物用观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来解析吕敬人的书籍设计思想。
【关键词】吕敬人;设计自然观;设计人际观;设计物用观艺术家的艺术作品能够反映其艺术思想,决定其艺术思想的基础便是其对“艺术观”的认识。
中国传统设计的思想基础理论告诉我们,对“设计者”、“设计受体”和“服务对象”设计思想最核心的内容三者关系的思考,能体现设计艺术家的“设计观”。
吕敬人的设计思想毫无疑问也体现了其对待“设计者”、“设计受体”和“服务对象”三者关系的基本观点,具体来说就表现为其个人的“设计自然观”、“设计人际观”和“设计物用观”。
一、吕敬人的“设计自然观”所谓“自然观”,就是人们怎样看待一切自然现象的基本思想观念。
“设计自然观”,就是设计思想范畴内的设计者关于如何看待自然客观现象、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规律性的设计观点。
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的“设计自然观”体系的形成经历了多次思想变革,其中最为主要的是以儒、释、道三家为主,影响至今。
传统“自然观”中包括了“我”与“物”两部分主要内容。
其中儒、释、道三派对“物”一方面的认知基本相同,都认为世间万物的存在皆有规律、互相影响。
然而,在对“我”这一方面的认识却存在差异,儒家强调人的主观世界与社会秩序的建立,强调自我意志的体现;佛家强调“四大皆空”,认为人本身也是“身外之物”;道家认为人从属于自然,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无为”。
在中国,人们的自然观念时而近儒、时而近佛、时而又近道,可以说是在其间自由的徘徊着。
中国近代尤其是书籍设计受外来影响仅有百年的历史。
“五四”以后,在中国掀起了一股新思潮,西洋的装帧之风随之吹进中国。
20世纪30年代,鲁迅将日本的书装和欧洲的书籍插图介绍到了中国,丰子恺也将“装帧”一词从日本引进到中国,使中国的装帧艺术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向前继续发展。
近百年来与外部世界尤其是与西方的交融,使得中国人的自然观又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促使其得以完善和发展。
这也就构成了“科学自然观”的形成。
在吕敬人的论著中和设计作品中我们可以窥视到吕敬人设计思想的“设计自然观”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的“设计自然观”的主要内容而且也融汇了现代“科学自然观”。
在《混沌与秩序》一文中,吕敬人有这样一段话:“设计家的创作过程没有画家那么浪漫,他们讲究感性的萌生、悟性的理解、知性的整理、工艺的运筹——一系列有条理有秩序的运作”。
这段话中可以体现出“人可以主观处理和改造自然”的观念,这种观念在吕敬人的设计中就具体反映为“书籍整体设计”。
吕敬人的“设计自然观”还体现在他对理清“装帧”与“书籍设计”概念之间区别的意义上,他继承了老师杉浦康平的观点而且进行了发挥与改进:认为两个概念的区别可以推进人们对书籍艺术特质和功能以及书籍及设计语言的认知,改变出版观念相对滞后的现状,并由此观念延伸到社会,传达给作者、出版者、编辑者、售书者积极读者层面,从而提升受众对书籍艺术的欣赏品味和价值认知,有利于提高中国书籍设计业和出版业的整体水平。
这个对两个概念的转换的理解体现了事物之间存在互相作用的自然观,且这种理解是客观唯物主义的。
吕敬人的设计自然观还具体表现为对老师杉浦康平所提出的书籍五感概念的继承,所谓书籍五感就是指书籍设计营造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为一体的愉悦的阅读舞台,书籍当中的人的感官体验成为了书籍设计考虑的主要因素,对这些人的感官体验的考虑反映了吕敬人在设计当中对人这一自然物的全面考虑,以及人与阅读之间的关系的考虑。
二、吕敬人的“设计人际观”“人际观”简而言之就是人与人的关系。
设计思想范畴的“人际观”,指的是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决定设计者与设计行为的服务对象之间根本关系的思想观念。
一个设计师的“人际观”受自身所处社会“人际观”的直接影响。
既然“人际观”考虑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在人与人之间必然会有一些“链接体”将两者联系起来,对于设计来说这种关系就具体表现为设计师、设计服务(设计产品)与设计受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设计师需要考虑的三大核心问题是设计态度(为谁设计)、设计动机(设计解决什么问题)和设计目的(从设计中获得什么利益)。
对于吕敬人,他并非单一的只是考虑与人搞好关系,我们可以从吕敬人的设计作品中可以看到其的“自我定位”,在吕敬人看来设计作品更是自身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
“书籍设计家为著作者和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这其中积聚着设计者与著作者相同的智慧和心力”,这句话可以说是吕敬人在设计过程中对自我的认识和自我定位的反映,正因为于此,吕敬人在对待书籍设计时具有一种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
德国著名书籍设计家冯德利希认为书籍设计的重要之处在于必须按照不同的书籍内容赋予其合适的外观,但外观形象本身不是一本书籍设计的好坏的标准,对于内容的准确理解,才是书籍设计的根本标志。
吕敬人认为书籍设计真正的涵义应该是书籍装订、排版设计和编辑创意设计三位一体的整体设计,这也就说明和强调了设计是需要解决问题的,而且设计结果直接指向设计受用者(书籍直接对应读者),这个观念直接体现了吕敬人的设计态度和设计动机。
在吕敬人的设计观念中,他认为真正的书籍设计的目的应该是符合那个时代的人对美的感受并通过书籍这一载体,准确传达书籍内容信息并获取人们的视线和内心。
这种认识不仅关注到了书籍本身的设计,同时对第三方读者的阅读感受也加以关注,体现了对设计者、设计承载物、设计受用者三者关系的全方位思考。
吕敬人的“设计人际观”还反映在其待人处事的态度上,吕敬人本身是个多重身份的人——插图画家、书籍设计家、老师、公司设计总监、出版社编辑等等,在处理自身不同身份之间的转换关系时,吕敬人表现的游刃有余,不但能让这些“角色”互不干扰反而不同的身份特征完善了其价值结构,形成了吕敬人特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也是吕敬人“设计人际观”的重要突出表现。
中国书籍设计的发展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面对这样的现实,吕敬人深知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职责。
中国的书籍设计道路需要继续探索,中国的青年书籍设计家需要培养和教育,那么这些就需要有人去推动,对于这种社会职责吕敬人具有超前的认识且具备这样的能力,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吕敬人也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三、吕敬人的“设计物用观”“设计物用观”通俗点解释就是:“人怎么用物”,“物怎么为人”。
在这里,人就指的是消费者包括设计师本身,物指的就是设计行为介入之后的“设计产品——人造器物”。
设计师通过设计将之前的原始材料转换成“物”(设计作品),让消费者从中受益。
这中间如何看待物质享用、如何看待消费者行为、如何看待器物用途的整体观念,也是设计物用观需要考虑关注的问题。
日本著名设计家杉浦康平说:“书籍设计的本质是要体现两个个性,一个是作者的个性,一个是读者的个性,设计即是在二者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
”杉浦康平先生的这个认识也直接对吕敬人产生了影响。
在具体的设计中吕敬人试图通过对书籍形态的提高,来将一本平淡无味的读物、枯燥的文字罗列、无节奏变化的文体结构和千篇一律的字形版式进行重新审视,从而提高书籍形态的认可性、可视性、可读性;掌握信息传达的整体演化、掌握信息的单纯化、掌握信息的感官传达,总的来说是在探索着用感性和理性的思维方法构筑程完美周密的能让读者不得不为之心动的系统工程的不断完善,同时吕敬人一直都在考虑着设计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互相影响)。
吕敬人的“设计物用观”也表现在他对书籍设计材料之物的认识。
他认为把握好文字与材料之间的设计分寸,既可以提升设计的表现目的——作为书籍设计表现,纸张材料如同一片大地,其所拥有的粗放或细腻的质感肌理,恰如包容着、象征着大自然中深置于这块土地的字和图像。
材料的质感可引起读者视觉和触觉的感受,其表面通过观察会传达多种心里反映(动的、静的、热情的、素朴的、豪华的、理性的......)。
每一位读者直接经手触及来感受书籍,由于读者的自身体会和经验不同,因此读者对书籍的理解就会产生变化与区别。
由于书籍阅读行为并非为了得到一般的精神满足,还要凭借自身的感性体验去重新获得新鲜的感受,并能激起为获取全新感受的需要独立思考的萌发力。
这些就是材料之物的“触觉感”。
对于纸这一人造的“物”在书籍设计当中的应用,吕敬人有自己独特的理解:纸张的美为我们的生存空间增添无穷享受愉悦的气氛。
书籍用纸具有不可思议的文化韵味,纸张中凹凸起伏、深深的叠皱纹,带有不同色泽,具有很强的张力,翻阅触摸时,竟有意想不到的享受弹拨音乐似的快感;纸张的魅力在于其内在的表现力,千丝万缕的植物根茎层层叠叠,压在不到毫米的平面之内,并透过光的穿梭,展现既丰富又含而不露的微妙表情,也许文字和图像均可退居幕后,此时的纸张语言则是无声胜有声;纸张的魅力还体现在力与美的交融,珍藏几百上千年的古籍、古书画仍在散发着原作墨迹彩绘的光彩,为后人尽情观赏。
在对待电子出版物是否会对纸质传统书籍造成影响时,吕敬人认为传统纸质书籍有自身的特质,书籍作为一种纸文化形态的魅力,终将在书籍文化的进程中“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永葆纸文化的生命力,因为它体现了与人最为亲近的自然之美。
(吕敬人《书艺问道》(中国青年出版社)P141-142)吕敬人对纸的这一认识,同时体现了其设计自然观。
参考文献:[1]吕敬人.愉阅《锦绣文章》读《锦绣文章》书籍设计有感[J].上海艺术家,2005,(06).[2]宋艳华.论吕敬人书籍创作的本土文化观[J].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08月.[3]宋艳华.论吕敬人书籍创作的艺术化设计观[J].商业现代化,2009年11月(中旬刊).[4]秦铭悦.吕敬人书籍设计作品里的‘中国传统’[J].华章,2010,(29).注:此论文属于2013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高校美术类专业民间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项目编号:2013—QN—45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