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人生》中的爱情悲剧
路遥《人生》中爱情故事的悲剧性

32路遥《人生》中爱情故事的悲剧性孙亚飞 西北师范大学摘要:该论文通过对高加林与刘巧珍,高加林与黄亚萍的情感纠葛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来理解人物的悲剧性。
这种悲剧性对我们认识作家及其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知识;爱情;命运;悲剧性鲁迅先生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3]419。
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人们不免感到悲痛与震惊,这就是悲剧。
路遥的小说中写得最多的就是悲剧,比如《人生》中的爱情悲剧。
爱情的产生源自双方的相互爱慕,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盘算了。
情侣之间的相互倾慕因为外在,因为志趣而交往。
但是,这种情侣在路遥的作品里却总是难成眷属,爱情总是以悲剧收场。
一、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人生》里的刘巧珍是一个带有母爱关怀式的女性形象,当高加林生活遇到挫折,为了安慰心灵受伤的高加林,而来到他的身边,给高加林母亲般的爱,刘巧珍深爱高加林就像深爱着自己的孩子,而高加林本身投进巧珍的怀抱,就像受伤的孩子希望得到母亲的爱抚。
高加林一开始并未考虑到自己是不是真的爱巧珍,所以他们的爱情揉进了太多的母性情感。
一方是付出者,一方是接受者,这样的爱情模式是一种母性化的爱情。
这也是在农村的大背景下,他们可以相恋,可以相爱的基础,因为这是高加林此时的心理需求,在刘巧珍的这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是他们可以在一起的现实可能性。
高加林和刘巧珍的这种母性化特征的爱情,也为最后的悲剧式收场埋下了痛苦的种子。
高加林身上打着无法抹去的农村烙印,可是他面对乡村的土地充满了逃离的意念。
和刘巧珍在一起,很可能就要做一辈子的农民,这根本不符合他的追求,所以这也注定了只要有新的做一个城市人的机会,摆脱农民的身份,他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背叛。
这也可以看出在刘巧珍那里寻求的不是爱情,只是暂时的慰藉而已。
而这对刘巧珍来讲,无论爱得有多无私多痴情,也挽回不了爱人。
人活者就会有痛苦,这大概就是生而无奈。
但是高加林和巧珍没能走到最后,我们并不能全部归咎于高加林的负心,他们确实存在文化上的差异,巧珍是一个文盲,在她这里高加林在精神上永远不会得到满足,而这种鸿沟,刘巧珍无论多么痛苦也是迈不过去的,这就是悲剧发生的必然。
浅析《人生》的爱情悲剧兼评高加林、刘巧珍的形象

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经历了种种考验,两人的感情在各种复杂的情况下不断 加深。然而,最终他们的爱情却因为高加林的背叛而结束。在爱情遭到背叛的 情况下,两人的感情也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尽管他们曾经深爱着对方,但现实 的压力和观念的差异最终让他们无法走到一起。
重读《人生》,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高加林和刘巧珍爱情故事的唏嘘与无奈。 他们的爱情故事启示我们,不同阶层之间的爱情面临着现实的种种挑战。在这 些挑战面前,有时我们会感到无助和困惑,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然而,正是 这些挑战和差异,让爱情显得更加珍贵和美好。
基本内容
在路遥的《人生》中,高加林的形象深深地触动了我们的心灵。他是一个极具 复杂性的角色,既揭示了人性中的弱点,也展示了自尊自强的品质。他的人生 旅程正是自强自立的最好写照。
高加林是一个有着强烈自尊心的人。他从小就生活在贫困的家庭中,但他从不 因此感到自卑。相反,他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赢 得别人的尊重。他认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成功,才能真正让自己得 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
基本内容
路遥的《人生》是一部描绘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悲剧命运的小 说。高加林的性格深受矛盾心态的影响,呈现出双重人格的特点。本次演示将 从矛盾心态对双重人格的影响、双重人格对人物命运的影响等角度,深入分析 高加林性格的悲剧内涵。
矛盾心态对双重人格的影响
高加林身在农村,对于土地和家人有着深厚的感情,但他同时向往着城市生活 的繁华与优渥。这种对立的情感构成了他内心的矛盾冲突,反映在他性格上的 双重人格。一方面,他热爱乡土,关心家人,尽职尽责;另一方面,他追求城 市生活的满足感,嫌弃农村生活的贫瘠。这种双重人格使他的人格分裂,进而 导致行为上的矛盾和误解。
刘巧珍是一个善良、美丽、温柔的农村女孩,她虽然没有文化,但她对生活充 满了热情。她对高加林的爱情是纯真而炽热的,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在 与高加林的接触中,刘巧珍意识到自己与他的差距,但她并不在意这些,而是 努力向高加林展示自己的美和善良。她用自己的方式维系着与高加林的感情, 最终打动了他的心。
论《人生》的爱情悲剧

论《人生》的爱情悲剧摘要:在《人生》这部小说中,高加林同刘巧珍和黄亚萍二人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主要矛盾,这也正体现了人生中面临的那种爱情与事业相互冲突时而产生艰难选择的悲剧。
文中悲剧的发生虽与主人公自身的个性缺陷和面对考验时所做的选择有主要关系,但也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
在整部小说中,巧珍的文化缺失,亚萍的自私性格,以及高加林错误的人生价值观都是造成悲剧的原因。
他将自身执着的人生价值的实现仅仅理解为自己世俗的社会地位的不断递增,这对人生价值是一种较为肤浅的理解。
总的说来,文中的爱情悲剧所体现的人生价值观引发了读者们对人生更为深沉的思索。
关键词:人生;爱情悲剧;原因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074-03收稿日期:2016-09-29作者简介:黄泽林(1998-),女(汉族),湖北荆门人,湖北省荆门市龙泉中学高三(6)班学生;孟怀东(1976-),男(汉族),湖北荆门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路遥的《人生》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变革时代。
在主人公高加林从农村到城市,又从城市到农村的生活经历中,先后出现了两位重要的女性:刘巧珍和黄亚萍。
刘巧珍是传统乡村女性的代表,勤劳、善良、本分,是她与生俱来的性格。
虽然出身农村,但却有着自己的精神追求,她爱慕、欣赏有文化有内涵的人,对待爱情坚贞不屈,敢于自我牺牲。
黄亚萍则是现代城市女性的代表,她年轻漂亮、有学问、有能力、有思想,敢于冲破世俗,向往自由的爱情。
但最后,巧珍和亚萍都没能和高加林修成爱情正果,其中既有社会现实因素,也跟三人的生活背景、性格原因密不可分,本文将对此加以探讨。
一、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成因1.高加林不安现状的心态和好高鹜远的性格。
《人生》中的男性角色有很多,但男主人公高加林,无疑是陕北农村中鹤立鸡群的一位,他倔强、聪明且不安现状,带着一丝近乎虚荣的清高,在平静的陕北高原上,显得那样另类和与众不同。
[精品]论《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_ABC教育
![[精品]论《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_ABC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e62774e1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0a.png)
[精品]论《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_ABC教育《人生》是一部以社会现实为背景的小说,主要讲述了在社会转型期间,小人物的人生经历。
本文要论述的是小说中的主角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
故事情节概述高加林是一个初中毕业的农民工,他拼命工作只为给家里赚钱。
这时他遇到了刘巧珍,两人相爱并最终结为秦晋之好。
高加林曾许下娶刘巧珍为妻的誓言,但由于生活所迫,他离开了保定去北京打工,期间创立了自己的公司,成为了富翁,但是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恋情人刘巧珍。
然而,当高加林回到保定寻找刘巧珍时,却发现刘巧珍已经嫁给了别人。
初恋至此从他的生命中消失。
高加林感到十分孤独,随后和一名女子建立了家庭,但这段婚姻不幸的结束了。
他又去寻找刘巧珍,却发现她已经离世了。
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是受到了社会和个人因素的双重影响。
从社会方面看,高加林的贫穷和没有文化的背景,是他和刘巧珍无法在一起的主要原因。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男女之间的配对必须考虑到家庭条件、地位和学历等方面,现实上社会阶层差距往往会限制人们的感情。
另一方面,个人因素对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也是有影响的。
高加林十分的孤独,缺少温暖的家庭和陪伴,这使他对刘巧珍的感情更加热烈,想要给她最好的一切。
但是,由于各自的处境,两人最终还是无法在一起,这使他们的爱情成为了悲剧。
结语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故事,是社会困境和人生际遇交织的缩影。
这样的故事在一个承载巨大的社会转型压力下,为大众所熟知,但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社会面临的深刻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相遇的机会,并认真思考自己的变化和面对现实的方式,追求一个更加美好、富有和谐的人生。
分析人生中刘巧珍和高加林爱情悲剧的原因

分析《人生》中高加林和刘巧珍爱情悲剧的原因【摘要】《人生》它以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
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关键词】《人生》爱情悲剧原因故事中的农村姑娘刘巧珍善良、美丽。
虽然没有文化,却真心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对于高加林来说只是在他失意时找到了精神上的慰籍。
但重新回到了城市的高加林却和老同学黄亚萍相爱,在城市生活,个人前途与新的情感的诱惑下,高加林狠心的断绝的与巧珍的关系。
当他委婉地对巧珍表达了他的这种选择后,巧珍含泪接受了,但她却并没有过多地责怪高加林。
而当高加林被黄亚萍的追求者的母亲告状而再次无奈回到农村时,巧珍仍旧伸出了真诚的援助之手,但巧珍已经和一个不爱的人结婚。
造就了那个时代的爱情悲剧。
一、高加林形象的性格特征1、广阔的世界是他永恒的追求高加林是一个地道的农民的儿子,他从来没有鄙视过任何农民,但他也从来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
他渴望离开贫瘠落后的土地,到更广阔的天地去生活,去发展。
他要从土地走出去,走进城市,从简单的劳作走向层次更高的精神价值的创造。
高加林就像有着大山灵魂的鸟想冲破封建落后的牢笼,去见识牢笼外的世界。
在他身上有一股强烈的力量,那就是富于理想,勇于进取,向往现代文明的城市生活。
当高加林从黄土高原那闭塞的村子里考入县城高中后,新的现实、新的知识、新的生活使他的生活变得充实。
在学校时,他是学习干事,学习成绩也是班上最好的。
虽然他出身于农民家庭,也没有去过大城市,但平时读书涉猎的范围很广。
又由于山区闭塞的环境刺激了他爱幻想的天性,因而,显得比一般同学潇洒,眼界也宽阔。
在城市的学习生活使他不满于父辈们的那种为生活而生活的生活方式。
他抛弃了农民固有的那种传统狭隘的观念,开始了对自身和社会的重新认识。
他积极进取,不断探索与付出,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出人头地,走出黄土地,去探索外面更广阔的世界。
解读路遥《人生》中的爱情悲剧

解读路遥《人生》中的爱情悲剧摘要中篇小说《人生》是路遥的代表作之一。
文章论述了路遥《人生》中男主角高加林形象,他代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新一代农村知识青年。
女主角巧珍,是一个内心近乎完美的,感情单纯性格执著的女孩子。
但是,高加林最终还是无情地离开巧珍,酿成了一场爱情悲剧。
通过对《人生》的解读,进一步去探讨其爱情悲剧的根源。
关键词《人生》;高加林形象;刘巧珍形象;爱情悲剧《人生》塑造了高加林、刘巧珍等很有光彩的农村青年形象,同时通过这些形象的生动描写,比较准确、深刻地反映了新时期农村生活的面貌。
《人生》浓墨重笔写出了加林与巧珍的爱情悲剧,作者不是单纯地从爱情道德角度来评判这场悲剧,而是着眼于社会生活中更深层的矛盾冲突,展现了转折时期城乡交叉的社会矛盾,揭示了重叠复杂的人生纠葛,把新一代农村知识青年的思索、追求、理想、奋争以及他们“先天不足”的弱点和“后天失调”的缺陷一一揭露出来,显现了当代青年崎岖不平然而又充满生气的人生道路,引起了相当广泛的影响。
一、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1.高加林、刘巧珍悲剧高加林是一个心高气傲的农村知识青年。
他虽然是农民的儿子,从来没有鄙视过任何农民,但又从来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
他渴望离开贫瘠落后的地方,到更广阔的天地去生活。
他一心向往现代文明生活,民办教师这个职业对他来说还是充满希望的。
几年后,通过考试他或许会转为正式的国家教师。
在爱情与事业的天平上,高加林始终偏向于事业,所以一旦个人发展有了更好的可能性,他就会抛弃巧珍。
从文章一开始,他俩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
她毕竟是一个农村的文盲,只会讲母猪下崽,不会讲中东、石油能源问题,只会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加林需要,而不会在精神上理解加林,她对加林内心一无所知。
这种文化程度悬殊的差异,是他们之间很难逾越的鸿沟。
交流与共鸣的局限,以及思想认识的落差,最终宣告他们俩爱情故事的结束。
2.爱情悲剧的根源在当时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下,旧的生活方式已无力限制当代青年新的追求。
再读路遥《人生》从3个角度解读刘巧珍的爱情悲剧

再读路遥《人生》从3个角度解读刘巧珍的爱情悲剧第一次读《人生》的时候,感受到高加林在城乡夹缝中的那种无奈的悲剧,为刘巧珍这么淳朴善良的女子在爱情上的无私付出感到不值得。
如今再读,巧珍的爱情观念,根深蒂固的乡村思想映入了我的眼帘,让我觉得她的爱情悲剧是注定的,可悲的!《人生》是作家路遥1982年发表的第一部中篇小说,构思两年,闭关21天写出的14万字左右的作品,也是其成名作。
原载《收获》1982年第三期,获1981--1982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小说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家村的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黄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黄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
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主线,这也正体现了人生中面临的爱情与事业冲突时而产生艰难选择的悲剧。
尤其是“善良、包容、成全”的金子般的女子刘巧珍用满腔痴情换来了高加林的“负心”,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共鸣。
在《人生》这部小说中,我们对刘巧珍的评价大多是正面的、积极的,她是传统乡村女性的代表,她勤劳、本分、善良,虽然出身农村,但却有着自己独特的精神追求。
她爱慕、欣赏有文化的人,对待爱情坚贞不渝,敢于自我牺牲。
但最后,巧珍和高加林的爱情没有修成正果,表面上是高加林的自私和抛弃,是面对人生岔路口时的无奈选择,其实除此之外,文中爱情悲剧的发生与刘巧珍的“爱情依附”有关系,与高加林之间文化上思想上的巨大差异有关系,也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
今天,我们就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一下刘巧珍的爱情悲剧。
一、刘巧珍的个人因素:依附式爱情注定走的不长久我们先来看高加林和刘巧珍情感关系,刘巧珍出生在高家村,这里贫困、闭塞,但她家境在高家村还算不错,本人有着“盖满川”的相貌。
由于父亲的愚昧,她没有上过学,但是她是一个聪明的的女孩,选择村里有文化的高加林,但却没有一致的精神追求和共同语言,对待自己的爱情更多的是依附和取悦。
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最早由约翰·鲍比在1950年提出的,它是一个(或一组)关于为了得到安全感而寻求亲近另一人的心理倾向的理论。
浅谈《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

毕业论文题目:浅谈《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学号:姓名:教学院:专业班级:指导教师:完成时间:2015年5 月10 日教务处制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毕业论文任务书注:本表一式一份,用于装订完整文本。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毕业论文学生诚信声明书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提交的毕业论文《浅谈<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研究、写作的成果,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论文中所引用他人的无论以何种方式发布的文字、研究成果,均在论文中加以说明;对本文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如果存在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的情况,本人愿承担全部责任。
论文作者:(签字)时间:年月日指导教师:(签字)时间:年月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毕业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毕业论文《浅谈<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是本人在校期间所完成学业的组成部分,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属于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本人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网页制作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毕业论文无论做何种处理,必须尊重本人的著作权,署明本人姓名。
未经指导教师和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同意,本人不擅自发表毕业论文相关研究内容或利用毕业论文从事开发和盈利性活动。
毕业后若发表毕业论文中的研究成果,需征得指导教师同意,作者第一单位署名应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成果发表时本人工作(学习)单位可以在备注中注明。
论文作者:(签字)时间:年月日指导教师:(签字)时间:年月日目录摘要 (i)Abstract ..................................................................................................................... i i 引言 . (1)一、高加林与刘巧珍纯洁美好的爱情 (1)二、高加林与刘巧珍爱情悲剧的原因 (2)(一)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缺陷 (3)1. 高加林性格中存在的缺陷 (3)2. 刘巧珍的顺从和自卑 (4)(二)高加林与刘巧珍不同的价值观 (5)(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6)三、对高加林与刘巧珍爱情悲剧的反思 (8)(一)从高加林的角度看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8)(二)从刘巧珍的角度看要在爱情中保持个性和独立 (9)参考文献 (10)致谢 (11)浅谈《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作者姓名:专业班级:学号:指导教师:摘要:《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高加林在几年中身份的反复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人生》中的爱情悲剧
【摘要】爱情是永恒的母题,而大多数文学作品中的爱情都是以悲剧收尾。
在路遥的小说《人生》中,高加林、刘巧珍和黄亚萍三个年轻人的爱情纠葛最终成为了悲剧。
本文将从这三个青年不同的爱情观,高加林的“前途高于爱情”,刘巧珍的“依附式爱情”,黄亚萍的“爱情理想主义”来分析导致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例如性格、境遇变化、社会历史等原因。
而了解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既有助于我们对整部小说的解读,且对我们现在的青年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人生》;爱情观;悲剧
路遥的《人生》发布于1982年,三十多年来依旧广受读者的喜爱,没有失去其独有的魅力,不仅是因为其特有的时代意义,在新的时代浪潮下,年轻人的奋斗与抉择,还是因为书中高、刘、黄三个人的爱情悲剧打动人心,也让许多读者产生共鸣与思考,分析《人生》中的爱情观与爱情悲剧,有利于我们深化认识小说的主题。
一、三人不同的爱情观
(一)高加林的爱情观
高加林出生在乡村,却想要离开农村,成为城市人,他有能力,有志向。
在未考上大学的情况下,他靠自己的能力
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却被大队书记儿子三星的顶替,从教师变成了农民,他难堪、惆怅与痛苦。
从县城卖馍回来的路上,巧珍向加林表白,加林被动地接受了,但很快就后悔了,“他甚至觉得他匆忙地和一个没文化的农村姑娘生这样的事,简直是一种堕落和消沉的表现;等于承认自己要一辈子甘心当农民了......要是和巧珍结合在一起,他无疑就要拴在土地上了。
”高加林后悔是因为他认为如果和巧珍恋爱,就得当一辈子农民,而他不愿意。
在加林看来,巧珍的爱只是在他落难时的安慰,对他的前途却没有助力,所以在后来也抛弃了巧珍。
之后加林去县城当宣传干事,亚萍强烈地追求他,并想让他跟她去南京工作时,“他反复考虑,觉得他不能为了巧珍的爱情,而贻误了自己生活道路上这个重要的转折――这也许是决定自己整个一生命运的转折!”他决定与巧珍分手,与亚萍在一起。
由此可见高加林的爱情观是“前途重于爱情”。
(二)刘巧珍的爱情观
刘巧珍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是她有着殷实的家底和“盖满川”的样貌,而且聪明、悟性高。
她虽没能接受教育,可是她没有自暴自弃,她选择了有文化的高加林。
她对高加林的爱更多表现在对他的关心与依附上。
高加林去城里卖馍失败,她会考虑他的心情,帮助他卖馍;在“卫
生革命”后,她给予苦闷的加林以关心与支持;她想象和加林在一起后的生活是男主外女主内,加林是她的依靠。
同时巧珍对加林也有决断。
在高加林去城里当了干事,抛弃了巧珍,她在爱情无可挽回的时候,敢于正视现实,果断放弃。
而在高加林因举报而被撤职回村当农民后,巧珍会阻止想要前去羞辱他的姐姐和母亲,甚至希望村小学增加教师时,首先考虑高加林。
在这一方面,巧珍的爱格局更大了。
(三)黄亚萍的爱情观
黄亚萍是接受现代教育的爱情理想主义者,她崇尚爱情平等与独立自主。
“在她看来,追求个人幸福是一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我是我自己的’,谁也没有权力干涉她的追求。
”
然而,她同时也囿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
她在高中时欣赏高加林的才华,毕业后由于家庭和身份的缘故与高加林联系不多,当加林成为了通讯部干事后,似乎他们的身份变得平等了,亚萍对加林的爱慕之情重燃,在一次次交流接触后,他们就恋爱了。
而当加林被人举报失去工作时,亚萍甚至想要和他一起去农村成为一个农民,但这也只是亚萍的异想天开的冲动而已,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比脆弱。
她的“理想主义的爱情”在现实面前终究是个理想罢了。
二、造成爱情悲剧的原因
(一)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
1.对爱情与人生追求的侧重不同
之前说到高加林的爱情观是个人前途高于爱情的,而刘巧珍的爱情观更多是对加林的依附。
巧珍的家庭观念还是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她就在家里好好劳动,把娃娃抚养好。
将来娃娃大了,有个工作的老子,在社会上也不受屈。
再说,自己的男人在门外工作,她脸上也光彩”。
而加林更加看重于他的个人前途,他可以为了个人前途而抛弃爱情,他想要往上爬,成为城市人。
2.文化水平的差异
高加林有文化,而巧珍却一个大字也不识,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导致他们没有一致的精神追求和共同语言。
高加林可以和黄亚萍谈论文学,谈论世界形势,但是和巧珍的话题却只能是家里的母猪产了几个仔。
这样的相处模式让高加林感到了情感上的空虚。
“现实满足的不能实现,使人宁可沉溺于审美的境界之中,而不愿面对现实”。
(二)高加林与黄亚萍的爱情悲剧
1.性格因素
高加林自尊心很强。
他去城里掏粪时被嘲讽的不服与决心,成为通讯部干事后被赞美的自豪与骄傲。
但他又很矛盾地自卑。
他为了生计去?h城卖馍时害怕遇到熟人,遇见了高中同学只能酸酸地说了句:“你现在位置高了,咱区区老百实在不敢高攀”。
一句话将加林的自卑展露无遗。
而后来加林被撤职回家时坚决地同亚萍提出了分手,既由于他自卑于和亚萍的身份差距,又自尊于应有的担当,所以也导致他的爱情悲剧。
2.复杂的社会因素
小说反映了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村的社会面貌,先进的城市和落后的农村对比鲜明,农村的高加林恰巧生活在这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内心对农村厌倦,强烈渴望能到城市里去施展自己的才华但却受到环境和现实的制约,只能苦苦挣扎。
其实高加林和黄亚萍高中毕业不再联系,之后的分分合合,说白了就是他们之间身份阶级变化的体现,或者说是建立在加林是不是农民的基础上。
是,他们身份就有差距;不是,成了通讯部干事,身份似乎平等了。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农村与城市的差异的问题导致了他们的爱情悲剧。
三、总结
总的来说,高加林和刘巧珍、黄亚萍俩人之间的爱情都是悲剧,究其原因不仅仅是他们迥异的三观和爱情观,也是由于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
但同时也正是高加林的爱情悲剧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
而作者路遥没有对其进行单纯的道德审判,而是从人物遭遇中去寻找矛盾的深层冲突点,让读者不仅仅局限于爱情的思考,而是延向更远的社会层面。
高加林的爱情悲剧即使在现代社会中依旧存在,例如传统的家庭生活与去大城市闯荡之间的矛盾等。
而通过对小说爱情悲剧的探源,将有助于我们甚至现代“高加林”们正确地看待人生和爱情道路上所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孝阳.试析路遥《人生》中人物的爱情观[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70).
[2]周燕芬.路遥《人生》爱情内涵新解[J].名作欣赏,2010(12).
[3]陈为民.浅论路遥《人生》高加林的爱情悲剧[J].安徽文学,2008(6).
[4]刘好梅.浅析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重读路遥《人生》[J].电影评介,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