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冲突的原因
(完整版)中西文化的冲突

中西文化的冲突中国与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是多方面的,从价值观念、传统习俗到思维方式,都有区别。
一、失败的交际某留学生初到美国,不久被朋友请去参加一个party,他准时到达,但却发现许多人都姗姗来迟,穿得也很随便。
在聚会上,有几种饮料和一些简单的食物,但是没有什么像样的菜。
聚会上熟人很少,好不容易见到了朋友马克,于是与他攀谈起来,谈了大约十来分钟,马克说他要和另一个朋友去恋恋,就走开了,这位留学生非常失望。
聚会的主人把他介绍给一两个人,然后就再也不管他了。
两个钟头以后,他借故离开,回到家,他还是很饿,不得不煮些方便面嘱。
他决心以后再也不去参加这类聚会了。
(可附外教在中国之二三事)二、习俗的差异有一年,荷兰有位贵宾到中国访问,安排他的夫人参观幼儿园。
那天下着毛毛细雨,她到达幼儿园门口时,看见一群孩子站得笔直,在门口迎接她,她看到这些感觉很不舒服。
接着参观幼儿园的教室,进去后。
每一个五六岁的孩子都背着手,面部表情十分严肃。
她很快结束了参观。
回国后,她请我到她家里看她拍的参观幼儿园的幻灯片,说这是这次访问感到最不舒服的事,下着雨,为什么还要让孩子到门口来?为什么孩子都是这样端正地坐着,五六岁的孩子应该是非常调皮的,吵吵闹闹是正常的,那才像幼儿园。
我想幼儿园的老师,为了做到秩序井然,一定做了大量的工作,认为这才是有礼貌的文明表现。
而就欧洲人的思维方式来说是很难理解的。
美国教师和学生在教室里站立和坐着的姿势显然与我国师生不同。
我们参观他们的小学,常常觉得学生在课堂上太随便、缺乏纪律,东倒西歪,站没有站相,坐没有坐相,老师管教不严。
英美人参观我们的学校,又会认为中国教师对学生管得太死,学生没有什么自由。
这里既牵涉到教育思想,又与文化背景有关。
我们强调集体、纪律、合作,他们强调个人、自由、发展自我。
在大学的课堂上,美国教师有时候坐在讲桌边上与学生一起讨论,这在我们看来有些合体统,但美国教师的想法是在课堂上创造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讨论的气氛。
论中西冲突的原因和影响

论中西冲突的原因和影响
原因
对于近代史来说,十八世纪末期是中西方的第一次直接接触,乾隆年间英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其总体的实力已有超越中国的趋势。
但东方的保守观念和高傲的“中国”态度,致使当时的华夏民族没有意识到西方国家的崛起,对其产生了轻视态度。
从而导致了清政府没有进行顺应时代的改革,和整体社会的意识形态产生了脱节。
鸦片战争前夕,全球经济一体化基本完成,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已把美洲非洲的市场瓜分干净,世界市场接近饱和。
为了进一步的进行原始资本积累,消耗过剩商品,西方把眼光瞄向了马可波罗描述的满地黄金丝绸的国度——中国。
但因为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和地区的文化及生活习惯的差异,导致了不平衡的资金流动。
他们想用鸦片打开中国国门,开始有奇效,但随着禁烟的开始,使其感到危险。
再急需打开中国市场的情况下,英国首先动手发起鸦片战争,自从大英帝国凭借先进的航海技术与装备在大西洋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英国成为了西方国家的海上霸主,有能力在维持地中海地位的同时像中国派兵进行他们所谓的军事冒险。
这场豪赌因为清政府的腐朽软弱和武器的落后而成功,但开设通商口岸并没有真正的解决问题,中西冲突持续不断。
影响
听同学们的讨论我对其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见解,从西对中而言,使中国被迫进入了现代化,提高了中国的科技技术水平和生产力,加快了我国的历史进程。
从中对西而言,中国的大量赔款为西方国家和日本,提供了大量资本,使其整体得到迅速发展,在一战时期,中国向欧中战场排了数百万计的劳工,为轴心国的胜利提供了后勤保障。
通过课堂,让我更清晰的理解了中西方在近代史中的辩证关系,使我从另一角度思考了我国的近代屈辱史是本人受益颇多,对待历史的心态更加的端正客观。
谈谈当代中西文化冲突

谈谈当代中西文化冲突与社会和谐【研究成员】【导师】【选题原因】关注中西文化差异有助于解决和避免文化差异所引起的冲突,从而更好的融入世界让世界更多了解我国,提高国际地位。
【研究过程】:当代中西文化冲突的实质是在全球化得外力推动下,两种构成要素差异较大文化体系之间激烈的对抗争斗。
由于文化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循环作用文化冲突产生的能量必然会传递给整个社会系统,导致社会系统失衡。
减少中西文化冲突保障社会和谐,更需要的是降低文化冲突产生的能量,保持我国文化系统自身的相对稳定,实现文化有限流动。
为此必须保持文化核心构成要素的稳定和表层文化要素的适当流动,并加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从许多资料得出文化结构的核心,就是文化精髓或文化心理,它解决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可以说文化精神或文化心理的不同就是中西文化存在较大差异的更本原因。
例如中国人认为‘天人合一’是最高境界,西方人则认为必须战胜自然进而控制自然;中国人强调群体认同,而西方人关注个体认同;中国人注重内心的修练,西方人则强调上帝的意志。
那么,如果要保持文化核心构成要素的稳定性就是要保持文化心理的稳定性,如此则会表现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不受到其他文化影响而轻易改变。
同时由于文化流动是文化的保障。
各构成要素必须处于不断的变化和运动中。
在文化核心构成要素保持稳定的情况下,表层结构的文化要素必须适当流动,以保证文化活力。
由于中西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流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语音习惯等都有很大差别,很多日常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文化冲突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和交往的顺利进行,必使双方处于尴尬的局面。
所以,面对越来越开放的社会,我们当代学生在加深自身文化理解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参与文化交流,尽可能的多主动理解对方的文化特征,努力把自己锻炼成具有多文化能力,善于跨文化交际的现代人,在保持自身优良传统的同时,积极吸收外国文化好的一面,使自己能够顺利进行有效文化交流。
近代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与冲突

近代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与冲突首先,我们需要对近代做一个粗略的概括。
什么是近代?以中国历史来划分,近代大体指的是:资本主义出现开始(世界史中的近代指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中国的是鸦片战争开始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时间上是指1840年-1949年。
我认为,在这一段时间内,中国与西方的主要交流,主要以思想制度的交流为主。
而中国对于西方思想文化的接纳态度,在前段时间是以全盘接受为主,而在后期,中国对西方文化的态度,逐渐由接受转变为观望甚至排斥。
下面我将对以上观点做浅显说明。
重点将会放于抗日战争以前,也就是中西交流的前半段时间。
中国的现代化主要是在西方现代文明的挑战下引发的。
和西欧、北美自然演进的“内发型”现代化相异,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后起的“外发型”现代化,或称之为“被现代化”。
一个腐朽庞大的帝国,以天朝自居,不顾时势,逆天而行,必然要在工业化的决斗中悲惨地死去。
中西文化大范围交流的伊始,大致于鸦片战争起,迄今大约已有了一百六十余年的历史。
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相碰撞,冲突几乎成为了必然。
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梁启超于《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皆于器物、制度等方面全面的探讨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性。
首先,我们一致肯定的一件事是,在近代,也就是清朝中晚期,中国文化面对西方先进文化的态度,是在不断地侵略战争中所被影响的。
晚晴在西方军队的坚船利炮攻打下,节节败退。
西洋的铁蹄甚至踏进了北京的城门。
这激发了清朝有志之士的奋发图强,有远见的有如林则徐、魏源等人相继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等思想。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学习西方技术和物质文化结合中国国情的洋务运动兴起。
但是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直接论证了西方制度体制的优越性。
从此时开始,中国人认识到的是,中国所落后的,不仅是物质文化,更是有思想制度上的全面落后。
我们重点所探讨的,也是这段时间里,中西思想交流的冲突碰撞。
考虑到封建制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之久,历史之久,在思想制度上所产生的中西冲突更是显得尖锐复杂。
21世纪中西文化的冲突和合同及其解决

21世纪中西文化的冲突和合同及其解决
21世纪中西文化的冲突和合同主要体现在多个领域,如社会观念、价值观、教育制度、商业文化等方面。
在社会观念方面,中西方文化存在一些冲突。
例如,西方文化注重个人自由和自我表达,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强调个人的责任和家庭的重要性,这两种观念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发生冲突。
但在一些共同的价值观方面,如道德规范、公正和诚实等方面,中西方文化可以达成共识。
在教育制度方面,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较为明显。
例如,中国的传统教育强调的是课外才艺和道德修养,而西方教育则注重综合素质和独立思考。
两种教育制度各有优劣,但是通过交流和合作可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商业文化方面,由于文化差异和商业模式的不同,中西文化也存在着一些矛盾。
例如,在商业谈判中,东方文化更注重友好关系和相互理解,而西方文化则更强调效率和结果。
在合作中,双方可以互相学习,以达到共赢的目的。
解决中西文化冲突的关键是相互理解和尊重。
通过加强交流,学习彼此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可以避免文化冲突的发生,并且促进跨文化合作和交流的发展。
同时,也需要深入探讨中西文化的优势和不足,以便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取得更好的合作效果。
中西文化中的冲突

二 行为规范各不相同
• 行为规范的具体含义就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 和行为准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 个现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定对方行为 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常常会产生误 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比如说,中国人轻拍小孩的头 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 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中国人爱当着外人斥责 或教训孩子,在西方人看来却是极其不可思议的。所以, 在跨文化交际中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必须理 解对方的行为规范,尤其是什么行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 办法就是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
餐饮习俗方面的冲突
• 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 中国人常常互相热情地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 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的客 套话。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 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 人权益,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吃饭的时候,绝 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或劝酒,一切自便
夸文化冲突
黄绿
文化冲突的原因
• 造成中西文化冲突的原因有很多,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中 西双方有着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这必然带来人们思想、 行为等多方面的差异,甚至是冲突,下面具体看一下有哪 些主要的原因!
一 思维模式存在差异
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 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西方 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 则表现出直觉和整体性。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 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 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与西方 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 和模糊性,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从本质上说, 思维定势往往忽视个体事物的差别,夸大与另外某一社会 群体相关的认知态度,常常带有感情色彩。在所有的定势 中,有些定势是正确的,有些则是错误的,会直接影响跨 文化交际,造成交际失误
中西文化差异实例

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会出现的文化冲突有很多种,1.隐私方面的冲突中国人的隐私观念一向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
并且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有多么在意对方,把对方真正的当朋友来看待。
西方人则相反,他们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个人意识相当强烈,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
即使是再亲密无间的朋友,他们在交谈时也会适可而止。
因此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2.时间观方面的冲突西方人的时间观也是很强的,他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提前就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
在西方,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
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有时跟别人约见甚至有可能只是临时决定或者提前半个小时而已,在赴约的准时程度上也没那么严谨,迟到几分钟是很常见的情况。
而且理由借口也是相当的俱全,什么堵车啊,家里临时发生什么事脱不了身啊等等。
这方面跟西方人差别很大,因此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很不适应,也很难接受。
但中国人却认为理所当然,不会觉得有任何不妥之处。
3.客套语方面的冲突中国一直是个各方面都比较传统的国家。
中国人也向来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
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
这一点在称呼方面尤其突出,例如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夫人时会介绍:“这是贱内!”儿子会以“犬子”代称,称自己为“鄙人”等等。
但在称呼别人时却又是大放词语异彩:对方的父母是令尊令堂,对方的儿子是令公子等等。
中西方文化冲击产生原因及应对策略 刘翠

中西方文化冲击产生原因及应对策略刘翠摘要:本文从文化冲突的概念着手,介绍文化冲击的发展阶段,分析文化冲击的成因及对策。
关键词:文化冲击;原因;应对策略当今世界,来自不同国家个地区的人们交流和联系日益频繁,“世界”正在变成“地球村”。
而在彼此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很容易产生碰撞。
本文将从文化冲击概念和表现入手,通过对文化冲击的原因以及发展阶段进行剖析,提出应对策略。
一、文化冲击的概念和表现文化冲击也译为文化振荡,文化休克,常发生在国际学生和移民身上。
这一名词是由美国人类学家奥伯格最早提出和定义的:文化冲击是由于突然失去所熟悉的社会交往符号和象征,也不熟悉对方的社会交往符号,从而产生的一种突如其来的忧虑和无所适从的深度焦虑症,就像突然离开自己生长的文化茧壳,一种很不舒服而且不适应的感觉。
[1]据奥伯格的看法,文化冲击有以下六个方面的表现:由于不断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整而引起的疲惫;由于失去朋友、地位、职业和财产而引起的失落感;不能接受属于新文化的成员或者(以及)被这些成员拒之门外;对于角色的期望、价值观念、感情和自我认同方面感受到混乱;在觉察到文化差异后感到的惊奇、焦虑、甚至厌恶和气愤;由于不能适应新环境而产生的无能为力的感觉。
[2]二、文化冲击发展阶段及特点文化冲击如何展现是因人而异的,表现多种多样,但其发展阶段却有相似性。
U曲线模式将文化冲击描述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1、蜜月期或最初接触期:初到异国他乡,饮食衣着,餐具家具,建筑植被,民风民俗都会让人觉得耳目一新和着实的兴奋。
2、沮丧期或分裂期:短暂的蜜月期后,你会发现昔日熟知的信号瓦解,新的文化信号被曲解,产生一些比较难逾越的困难。
3、调整期或恢复期:新的文化信号被重新整合,连续不断的重新整合进程导致了自律,人能够以更客观的方式看待两种文化的不同,能应付文化差异并因此感觉更自信和放松。
4、自立期或二元文化期:社会心理和文化的差异被接受和喜爱,人能够在新旧文化中应付自如,他已经达到了在两种文化中如鱼得水的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西文化冲突的原因
摘要: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时有文化冲突的事例发生,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双方交往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
关键词:文化冲突;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223-01
中西文化冲突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然而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因为中西双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这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差异,甚至是冲突。
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具体分析以下文化冲突形成的原因。
一、思维模式
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又会使人们对外界事物的形成不同的看法和认识,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这一点在东西文化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
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
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
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
和模糊性,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可以解释为识别和简化对外界事物的分类感知过程。
从本质上说,思维定势往往忽视个体事物的差别,夸大与另外某一社会群体相关的认知态度,常常带有感情色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条。
在所有的定势中,有些定势是正确的,而有些则是错误的,会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造成交际失误。
二、行为规范
行为规范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简单的说,就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一种规范。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常常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
比如说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
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必须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尤其是什么行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
三、价值取向
交际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它必然与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这套体系能够帮助人们区分美与丑、善良与邪恶,这就是人们的处世哲学、道
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但是它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这种文化认为是好的,另一种文化可能认为不好,但是它们在自己的文化体系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绝不可以理解为一种价值标准先进,而另一种价值标准落后。
以中西文化为例,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追求随遇而安,不喜欢争强好胜,同时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
在中国文化中,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是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必然会受到谴责。
而西方文化则非常崇尚个人主义,“随遇而安”被看作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是懒惰、无能的同义语,为社会和个人所不取。
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们心中,人们崇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并且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
四、语言习惯
通常人们对遇到的现象、事物和行为的评价和解释是建立在本身文化的基础之上的,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同样如此,因此往往会造成交际的障碍,其根源就在于忽略了语用的迁移。
文化不同语言的使用规则就会不同,一种文化的标准规范只能在自身中按其特定条件加以解释,而不能以此为规范来描述另一种文化,否则必然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其深层原因就在于人们缺乏对社会语言差异的敏感性,会无意识地进行语用迁移,而这种后果有时会很严重,甚至会招致巨大经济损失。
我国的羊绒制品在国际上评价颇好,
北方某厂曾出口一种“双羊”牌高档羊绒被,商标被译成英文goats,结果销路特别不好,原因就在于在英语中goat这个词除了本意“山羊”外,还有“色鬼”之意。
有了这样的英文商标,无论这种羊绒被的质量有多好,用起来多舒服,那些妙龄女子、家庭主妇也不会愿意把它铺上床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我们与西方的交往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文化方面的冲突,直接影响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极有必要加强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增强对文化冲突的免疫能力。
参考文献:
[1]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8卷第6期,121-123.
[2]顾江禾.东西方文化对比小议.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2001年第22卷第4期,279-282.
[3]华厚坤,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6期,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