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影像诊断新进展

合集下载

基于多模态医学图像的心脑血管疾病辅助诊断方法研究

基于多模态医学图像的心脑血管疾病辅助诊断方法研究

基于多模态医学图像的心脑血管疾病辅助诊断方法研究引言:心脑血管疾病长期以来一直是全球范围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其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传统的心脑血管疾病诊断方法主要依赖于医生的经验和常规检查数据,但这些方法在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多模态医学图像的心脑血管疾病辅助诊断方法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就基于多模态医学图像的心脑血管疾病辅助诊断方法进行研究,通过综述已有的相关研究,以期为未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1. 多模态医学图像技术概述多模态医学图像是指使用不同的医学成像技术获得的具有不同特征的图像,如X射线摄影、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超声等。

这些技术可以提供多种不同的信息,如解剖结构、功能状态、代谢活动等,为研究心脑血管疾病辅助诊断方法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来源。

2. 多模态医学图像在心脑血管疾病辅助诊断中的应用2.1 结构特征融合结构特征融合是将不同成像技术获得的结构特征进行融合,以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准确性。

例如,结合MRI 和CT图像可以同时获取血管壁的结构信息和血管腔的形态信息,从而更好地评估血管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病变类型。

2.2 功能信息融合功能信息融合是将多种成像技术获得的功能信息进行融合,以更全面地评估心脑血管疾病的状态。

例如,结合MRI和PET图像可以同时获取血流灌注和代谢信息,有助于判断脑卒中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2.3 跨模态图像配准跨模态图像配准是将不同成像技术获得的图像进行空间上的对齐,以实现不同信息的精确叠加和比较。

例如,通过MRI和超声图像的配准可以在实时监测中精确定位血管病变,为手术治疗提供准确的导航。

3. 多模态医学图像的数据预处理多模态医学图像数据处理是多模态医学图像研究中的关键步骤,包括图像去噪、增强、配准等。

这些处理方法可以提高图像的质量并去除不必要的信息,从而更好地支持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脑血管疾病影像学表现

脑血管疾病影像学表现

脑血管疾病影像学表现脑血管疾病影像学表现1、引言脑血管疾病是指发生在大脑和血管之间的一类疾病,包括脑血管狭窄、脑血栓形成、脑出血等一系列疾病。

影像学在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脑血管疾病在影像学上的表现以及相应的诊断方法。

2、脑血管狭窄2.1 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狭窄疾病之一。

其影像学表现包括颈内动脉狭窄和颈外动脉狭窄。

在颈内动脉狭窄的影像学检查中,可观察到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血流速度增快等表现。

而在颈外动脉狭窄的影像学检查中,可见到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等表现。

2.2 脑动脉狭窄脑动脉狭窄是脑血管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变。

其影像学表现包括管腔狭窄、血管壁钙化、斑块形成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增强MRI或CTA等方法观察到血管壁增厚、血流减少等影像学改变。

3、脑血栓形成脑血栓形成是指血栓在脑血管内形成,导致血流阻塞的情况。

其影像学表现可通过MRI、CT等方法观察到梗死灶、血管阻塞等病变。

此外,在CTA或DSA等血管成像检查中,还可以观察到血栓位置、形态等详细信息。

4、脑出血脑出血是指脑血管破裂导致血液溢出到脑组织中的一种疾病。

其影像学表现包括血肿形成、血液渗漏等。

通过CT或MRI检查可以明确出血灶的位置、大小等细节信息。

5、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脑血管疾病影像学示例图片以及相应的影像学报告。

6、法律名词及注释在本文涉及到的法律名词及注释包括:脑血管疾病、颈动脉狭窄、脑动脉狭窄、脑血栓形成、脑出血、MRI、CT、CTA、DSA等。

影像学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作用

影像学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作用

影像学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作用脑血管病是指由于血液供应不足或血流障碍引起的一类脑部疾病。

这些疾病可能导致中风、脑出血和脑血管狭窄等严重后果。

准确快速的诊断对于治疗和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

在脑血管病的诊断中,影像学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帮助医生确定病变的性质、位置和严重程度,从而为合理治疗提供依据。

1. 脑血管病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脑血管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头颅CT扫描、头颅MRI扫描、脑血管造影和经颅多普勒超声等。

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可以互相补充,提供全面的影像学信息。

头颅CT扫描是一种常见、快速、低成本的检查方法,适用于急性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

它可以显示出脑出血、脑梗塞和脑肿瘤等异常情况,对于紧急判断病情和指导急救措施非常有价值。

头颅MRI扫描则更为详细、准确,对于较为复杂的病变有更好的分辨率。

与CT相比,MRI可以提供更多的软组织信息,对于检测脑供血不足、卒中后的组织缺乏灌注以及缺血性病变等较为敏感。

脑血管造影是一种通过注射造影剂来观察脑血管情况的方法。

它可以提供血管的清晰影像,对于诊断血管狭窄、动脉瘤和血管畸形等病变有着独特的优势。

然而,脑血管造影是一种侵入性检查,需要注意剂量和潜在的风险。

经颅多普勒超声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适用于颅内血流速度的评估。

它经常用于检测颈动脉或颅内血管狭窄和血栓形成等情况。

多普勒超声能够提供实时动态图像,有助于了解血流的变化和异常情况。

2. 影像学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影像学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帮助医生确定脑血管病的类型、位置、病程以及预后。

以下是影像学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常见应用:首先,影像学可以帮助鉴别脑血管病的类型。

通过头颅CT扫描或MRI扫描,可以初步确定脑出血、脑梗塞、脑血管畸形等不同类型的疾病。

这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其次,影像学可以帮助确定病变的位置和范围。

脑血管病的发生位置与症状有密切关系,而影像学可以提供准确的位置信息。

根据影像学结果,医生可以判断病变是否累及重要的功能区域,从而更好地评估患者的症状和功能损伤程度。

DSA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表现和应用

DSA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表现和应用
者应尽早行血管造影。 3、头面部富血性肿瘤术前了解血供状况,并作肿瘤栓塞
。在手术前一周内进行。 4、观察颅内占位病变的血供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及某些肿
瘤的鉴别诊断。 5、头面部及颅内血管性疾病治疗后复查。
禁忌症
有严重出血倾向者。 有严重肝、肾、心、肺功能障碍者或病危患者。 对造影剂和麻醉剂过敏者。
经脉股动穿刺操作步骤
狭窄血管测量方法,采用北美症状性颈动 脉内膜切除协作研究组(NASCET)的标准:
狭窄率(%)=(1-a/b)×100%
a:最狭窄动脉直径 b:狭窄远端正常动脉管径
《介入神经放射诊断治疗规范》——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
动静脉畸形 DSA观察
畸形血管团(巢):
※ 大小 ※ 形状 ※ 血流情况 ※ 超选择血管造影:巢的构筑
分隔;丛形部分;存在动静脉瘘;巢内动脉瘤和静 脉扩张等
动静脉畸形 DSA观察
引流静脉
确认各个引流静脉 与血流相关的血管病变(扩大、狭窄、 闭 塞和静脉曲张) 血流类型(引流、侧支、逆流入正常静脉窦) 对周围静脉引流的影响
后交通动脉:向后发出与大脑后动脉吻合。 脉络膜前动脉:向后发出,入侧脑室脉络丛。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颈内动脉
A5
A4
M4+M5
M3
A3
M2
M1 A1 A2
C1 C3 C2
C4 C5
正常颈内动脉DSA表现 (左3
M3 M2
A2 M1
C1
A1 C2
C3 C4
C5
正常颈内动脉DSA表现 (右侧)
中央支:后穿支和脉络丛后动脉。 皮质支:颞下潜、中、后动脉,距状裂动脉和顶枕动脉。

心脑血管疾病智能诊断研究新进展阅读笔记

心脑血管疾病智能诊断研究新进展阅读笔记

《心脑血管疾病智能诊断研究新进展》阅读笔记一、智能诊断技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AI)技术日益成熟,其在医疗领域的应用逐渐广泛。

特别是在心脑血管疾病诊断方面,智能诊断技术以其高效、准确的特点,正逐渐改变传统诊断模式,成为现代医疗的重要辅助工具。

智能诊断技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范围相当广泛,它涉及到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心律失常等多种疾病的诊断。

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技术,智能诊断系统可以分析病人的病历资料、生理参数、医学影像等数据,辅助医生进行疾病的早期发现和精准治疗。

智能诊断技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实施流程主要包括数据收集、预处理、模型训练与验证等步骤。

通过搜集大量的患者数据,利用深度学习等技术训练模型,使其能够自动分析和识别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特征。

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智能系统还可以解读医生的描述和医嘱,进一步提高了诊断的效率和准确性。

高效性:智能系统可以迅速处理和分析大量数据,短时间内给出诊断结果。

准确性:经过大量数据训练的智能系统,其诊断的准确性不断提高,尤其在复杂病例中表现出较高的诊断价值。

辅助决策:智能系统可以为医生提供辅助决策支持,减少漏诊和误诊的风险。

资源优化:智能诊断有助于优化医疗资源分配,减轻医生工作压力,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尽管智能诊断技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数据隐私保护、模型的通用性与可解释性等问题。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智能诊断技术有望在心脑血管疾病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个性化、精准化的医疗服务。

对于隐私保护和伦理问题的研究也将成为该领域的重要方向。

1. 人工智能在心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发展现状《心脑血管疾病智能诊断研究新进展》阅读笔记——段落内容:人工智能在心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发展现状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人工智能(AI)技术正逐渐成为医疗领域的重要推动力。

特别是在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方面,AI的应用正在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脑静脉系统疾病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脑静脉系统疾病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脑 静 脉 系 统 , 脑 C 静 脉 成 像 ( o ue o g a h e o - 称 T c mp td tmo rp yv n g
随 着 影像 医学 的 飞 速 发 展 , 设 备 和 新 技 术 的 不 断 出 现 及 应 新 用 , 静 脉 系统 疾 病 的 检 出 率 大 为 提 高 。本 文 从 解 剖 学 、 像 脑 影 技术 、 影像 诊 断及 I 意 义 等 方 面 对脑 静 脉 系 统 疾 病 的 研 究 进 临床
展进行综述 。
1 脑 静 脉 系统 的 解 剖 研 究 脑 静 脉 和硬 膜 静 脉 窦共 同 组 成 脑 静 脉 系 统 Ⅲ 。 国 内 具 有
rp yC a h , TV)是 一 种 非 侵 袭 性 血 管 造 影 方 法 。脑 C 静 脉 成 , T 像 技术 主要 包 括 :1 精 确 静 脉 显 示延 迟 扫 描 时 间 , 用 对 比剂 () 使 智 能 跟 踪 S rpe matrp技 术 或 小 剂 量 预 注 射 软 件 测 得 个 体 化 的
间 , 减 低 了 Wii 环 相 对 于 海 绵 窦 的 对 比 剂 密 度 , 且 保 持 并 ls l 而 上矢 状 窦 在 峰 值 强 化 期 成像 , 利 于 静脉 血 栓 诊 断 [ 。在 实 际 有 6 ]
工 作 中根 据 病 变 性 质 、 点 灵 活 选 择 扫 描 方 向 有 助 于 疾 病 诊 特
断 。( ) 过 减 骨 方式 _ 实 现 D A 显示 图像 效 果 。利 用工 作 3通 7 S 站 软 件 去 除颅 骨 及 软 组 织 得 到 减 骨 的 图像 , 这样 有 利 于 显 示 临
近颅 骨及 岩 骨 而 又 受 其 影 响 的 静 脉 窦 、 绵 窦 病变 。不 足 之 处 海

缺血性脑血管病影像学检查的新进展

缺血性脑血管病影像学检查的新进展

综述S u m m a ri z eSTR-PCR方法无法确定混合嵌合体中受者细胞的类型,因此对低水平的受者细胞混合嵌合体的出现与临床复发之间关系的判断,应结合疾病特异性标志的检测进行,这将有助于对移植后患者临床疾病状况作出更为准确的判断[4]。

6嵌合体的临床应用6.1嵌合体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近年来,造血干细胞移植广泛地应用于恶性血液病、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实体瘤的治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

造血干细胞嵌合体诱导供者特异性免疫耐受有两个主要优点:一是它能有效耐受慢性排斥反应及异种移植间的超急性免疫排斥反应;二是它仅对自身和供者抗原耐受,对其他抗原可正常免疫应答,因此不会有免疫功能低下导致继发感染和恶性肿瘤的危险。

6.2在器官移植方面的应用目前异基因移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严重的移植排斥反应和移植后长期大剂量的免疫抑制剂应用引起的一系列严重后果。

诱导受者对供者器官特异性免疫耐受是解决排斥反应最理想的措施。

已报道了一些通过骨髓移植的嵌合使移植器官获得耐受而长期脱离免疫抑制剂的病例,移植的器官涉及肝脏、肾脏、肺等。

由于嵌合体形成受到疾病本身、预处理方案、输入干细胞的数量、移植物是否去除T细胞、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检测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综上所述,嵌合体在器官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临床意义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1]王继纳.移植免疫耐受在临床中的尝试.国际泌尿系统杂志,2007,27(2):164-168.[2]B et ten s F,T i er cy JM,C am p anile N,et al.M icr o ch im er ismafter liv er t ran sp lantati o n:ab sen ce o f r ejectio n w it h o u t ab r o g at io n o f an ti-d o no r cytotox i c T-l y m p ho cy t e-m ed i at ed alloreacti v i ty.L i v er T r an sp l antati o n, 2005,11(3):290-297.[3]唐晓文,吴德沛,孙爱宁,等.嵌合体的定量检测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过继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中华内科杂志,2006,45(5):359-362.[4]孙敬芬,韩晓苹,赵丹丹,等.STR-PCR分析嵌合体在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5 ():333. 在全球,脑中风占死亡原因的第二位[1]。

医疗影像处理技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医疗影像处理技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医疗影像处理技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心脑血管疾病是当今世界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其高发率和严重程度,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和治疗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

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医疗影像处理技术在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医疗影像处理技术在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技术可以提供精确的解剖结构图像,帮助医生发现患者的心脑血管异常。

通过对这些图像进行分析和处理,医生可以确定病变的程度、位置和性质,为患者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医疗影像处理技术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也有着显著的应用。

例如,介入放射学技术利用血管造影和荧光透视等技术,可以实时观察和评估血管内疾病病变,如动脉瘤、狭窄等。

通过针对性的治疗手段,如血管支架植入、栓塞术等,可以修复血管的通畅性,减轻病变部位的压力,从而改善患者的病情。

这些治疗手段离不开对医疗影像的准确分析和处理。

医疗影像处理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领域。

通过收集和处理大量的心血管影像数据,研究人员可以深入了解不同病例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发现先前未知的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和预测模型。

例如,利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大规模的心脑血管影像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学习和训练算法,建立预测模型,以实现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

医疗影像处理技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还可以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通过数字化和自动化的处理,医生可以更加快速和准确地分析和解读大量的心脑血管影像数据,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断结果。

医疗影像处理技术还可以提供可视化的结果,使医生、患者和其他相关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交流疾病的情况,促进多学科团队间的协作和沟通。

总之,医疗影像处理技术在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医疗影像数据的准确分析和处理,医生可以提供更精准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从而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新进展脑血管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VD)是一类由各种脑血管源性病因所致的脑部疾病的总称。

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时间规律性不强,多数患者起病急、症状明显,由于CT的广泛应用,能得到及时的诊治。

缺血性脑血管病多数凌晨发病,起病缓慢,症状逐渐加重,所以往往延误诊治时机。

要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水平,就要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脑缺血进程和防止严重后果的发生,现代影像诊断学在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部分缺血性脑血管病CT和MRI诊断新进展一、头颈动脉血管狭窄影像诊断(一)头颈动脉CTA1.基本原理和方法 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 CTA)是螺旋CT 的一项特殊应用,是指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在循环血中及靶血管内对比剂浓度达到最高峰的时间内,进行螺旋CT容积扫描,经计算机最终重建成靶血管数字化的立体影像。

扫描方式为横断面螺旋扫描,根据需要头颈CTA扫描范围可从主动脉弓到颅底或全脑;经肘静脉以 3.5ml/s的流速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50~60ml;选主动脉层面,使用智能触发技术,CT值设为150HU~200HU。

图像后处理技术包括MPR,曲面重组(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 C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和容积重组(volume rendering,VR)。

应用机器配有高级血管成像功能与计算机辅助诊断相结合的病变发现和诊断软件,全面显示血管。

2.头颈CTA应用现状临床实践表明,合理应用CTA能提供与常规血管造影相近似的诊断信息,且具有扫描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势。

报道显示颈动脉CTA和常规血管造影评价颈动脉狭窄的相关系数达82%~92%。

颅内动脉的CTA能清晰显示Willis环及其分支血管。

可以用于诊断动脉瘤、血管畸形及烟雾病或血管狭窄。

应用螺旋CT 重建显示脑静脉系统,称脑CT静脉血管造影(CT venography, CTV)。

目前,此技术在脑静脉系统病变的诊断上已显示出重要价值。

3.头颈CTA新进展-64排螺旋 64排螺旋CT扫描速度很快,可完成3期以上外周静脉注入对比剂的增强扫描和大范围血管增强扫描成像,如脑、颈部、肺动脉、主动脉及四肢血管等,可采集纯粹的动脉或静脉时相数据,这些都有助于对血管的观察和分析。

而且它配有高级血管成像功能与计算机辅助诊断相结合的病变发现和诊断软件,使其在血管成像方面的优势更加突出。

总结其在头颈、脊柱CTA上的主要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血管成像范围广,能很容易完成头颈部联合或长段脊柱、脊髓CTA;(2)可同时显示血管及其相邻骨结构及其关系,如钩椎关节增生对椎动脉压迫,根据程度可分为级:I级,椎动脉平直,无压迫;II级,椎动脉受压迂曲,管腔无狭窄;III级,椎动脉受压,管腔狭窄。

(3)可同时显示血管内硬化斑块,特别是在颈动脉CTA;0.6mm~0.625mm层厚的原始图像可以清晰显示血管壁硬化斑块,并根据CT值分为,富脂软板块(CT值<50HU)、纤维化斑块(CT值50~120HU)和钙化(CT值>120HU);(4)一次注药可分别完成动脉和静脉血管造影以及常规增强扫描;(5)一次注药后,实现CTA和脑灌注成像同时完成。

4.头颈CTA限度 CTA主要的不足是由于邻近高密度结构的重叠而影响动脉的显示,如颅底骨骼、钙化和海绵窦、静脉、脉络丛的强化等。

采用由足侧向头侧扫描及改变投影方向有助于减少这种影响。

对颅底的某些动脉分支,三维重建之前应先删除骨结构。

二、头颈血管MRA磁共振血管造影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 是显示血管和血流信号特征的一种技术。

MRA不但可对血管解剖腔简单描绘,而且可反映血流方式和速度等血管功能方面的信息。

因此,人们又将磁共振血管成像称磁共振血流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flow imaging)。

(一)MRA检查方法主要有时间飞越法(time of flight,TOF)、相位对比法(phase contrast,PC)和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 ( contrast enhanced MRA,CEMRA )等技术,以及新近应用于临床的磁共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MR-DSA)。

1.时间飞越法(TOF) 流动的血流在某一时间被射频脉冲激发,而其信号在另一时间被检出,在激发和检出之间的血流位臵已有改变,故称为TOF。

TOF法的基础是纵向弛豫的作用。

TOF法有三维成像(3DTOF)及二维成像(2DTOF)。

2.相位对比法(PC) TOF法的基础是纵向弛豫,而PC法的基础是流动质子的相位效应(phase effect)。

当流动质子受到梯度脉冲作用而发生相位移动,如果此时再施以宽度相同极性相反的梯度脉冲,由第一次梯度脉冲引出的相位就会被第二次梯度脉冲全部取消,这一剩余相位变化是PC法MRA的基础。

PC法MRA有2D、3D及电影。

3.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CE-MRA)。

利用静脉内注射顺磁性对比剂,缩短血液的T1值,使MRA的血液信号显著增高。

4.磁共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MR-DSA)又称快速多时相减影CE MRA (rapid multiple phase contrast enhanced MRA)或3D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RA )等。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超快速成像序列,于注射对比剂前和后(动脉期和/或静脉期)重复采集,增强后所有原始图像以增强前采集图像为减影蒙片消除血管周围背景,应用MIP、SSS及VR等技术血管重建。

MR-DSA的优点:①只要有对比剂充盈的血管就会形成稳定的MR信号, 该技术更多反映血管形态的信息, 更接近常规X线血管造影;②成像时间短,一次成像时间只有几十秒;③成像视野大,自颈总动脉至上矢状窦或主动脉弓至Willis环的一次成像;④可以得到多时相的图像, 对静脉病变的诊断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MRDSA主要的缺陷是: 由于注射造影剂的时间是由操作者控制的, 因此图像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价格较贵。

(二)临床应用MRA对颅脑及颈部的大血管显示效果好,这是因为血流量大,没有呼吸运动伪影干扰,MRA可检出90~95%的颅内动脉瘤,但对<5mm的动脉瘤易漏诊。

MRA可检出颅脑和颈部血管的硬化表现,但分辨率不及常规血管造影。

动静脉畸形( arterial venous malformation,AVM ) MRA显示效果好。

MRA可单独显示颅内静脉,观察静脉瘤及肿瘤对静脉的侵犯情况,显示静脉窦效果好。

胸腹MRA以显示大血管效果为佳,夹层动脉瘤MRI也能显示,但MRA 显示更清楚,电影MRA动态更能显示血流情况。

MRA还可显示动脉硬化、血栓及肾动脉狭窄等。

MRA不受肠气干扰,对门静脉显示清楚,还可测量门腔静脉分流量。

二、脑组织缺血影像诊断脑梗死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其中主要包括脑栓塞和脑血栓形成。

脑梗死的部位与缺血的原因有直接的关系。

局部脑缺血所致的脑梗死与受累的动脉的支配区一致。

梗死区的大小与有无侧枝循环、及其有效程度有关。

(一)CT扫描常规CT:有学者将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CT表现分为三期:1期:发病24小时之内。

发病4~6小时脑缺血区出现脑水肿,部分病例CT显示局部脑沟消失。

12小时脑细胞坏死,血脑屏障开始破坏,此时约1/2的患者可见局部低密度病灶。

2期:发病第2天~2个月,CT具有典型改变。

(1)通常在发病24小时后,CT才能清楚显示梗死灶。

在发病的第1周内,梗死灶呈低密度区,位于大脑皮质区的病灶与脑血管支配区的分布一致,按血管分布区不同,病灶的形状不同。

(2)第2~3周:梗死区内脑水肿和占位效应逐渐消失,皮质侧枝循环建立,吞噬细胞浸润,血液循环部分逐渐恢复,平扫病灶可呈等密度、或接近等密度,此现象称为“模糊效应”,易导致漏诊。

由于病灶部位的血脑屏障破坏、周围有小血管增生,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周围有环形、或脑回样强化。

(3)第4周~2个月:梗死区的边界清晰,密度均匀降低,直至接近或达到脑脊液的密度。

3期:发病2个月以后。

梗死区内的坏死组织被吞噬细胞清除,形成边缘清晰锐利的低密度囊腔,此期病灶无强化。

伴有局限性脑萎缩,表现为病侧的脑室及脑沟扩大,中线结构向病侧移位。

CT灌注成像: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是结合快速扫描技术及先进的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成像方法,能够反映组织的微循环及血流灌注情况,获得血流动力学方面的信息,属于功能成像的范畴。

CT灌注成像最先应用于<a href="/njsssh/nxgjb/'>短暂性脑缺血、脑梗死的诊断,以后逐渐应用于肝、肾血流灌注及肿瘤的诊断。

单层扫描意味着在扫描水平外的非常小的缺血区,有被漏诊的可能。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采用横断面连续动态扫描,扫描成像范围是由探测器总宽度所决定的。

GE LightSpeed VCT 64排螺旋CT探测器宽度可达4cm,灌注扫描成像的范围显著扩大,从而有效排除了缺血区漏诊可能,大大提高病灶的检出率。

(二)MRI检查常规MRI:在脑梗死发病3小时,脑组织细胞内、外出现水肿,梗死区内的水份仅增加3~5%、血脑屏障尚未破坏时,MRI即能显示病灶,表现为斑点状T1加权像略低信号和T2加权像高信号。

在MRI图像上,脑梗死病灶的形态及演变过程与CT相同,但是MRI能清楚显示脑干、小脑的脑梗死灶,无CT的“模糊效应”和骨伪影的干扰。

脑梗死的典型病灶呈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改变。

行Gd-DTPA增强扫描,显示脑梗死病灶有脑回状、或环形强化。

MRI技术新进展:1、磁共振弥散加权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 )是利用MRI的特殊序列,观察活体组织中水分子的微观弥散运动的一种成像方法,是一种对水分子弥散运动敏感的成像技术。

弥散快慢可用表观弥散系数图 (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和DWI图两种方式表示。

ADC图是直接反映组织弥散快慢的指标,如果弥散速度慢,ADC值低,图像黑,反之亦然。

DWI图反映弥散信号强弱,如果组织弥散速度慢,其去相位时信号丢失少,信号高,呈白色。

临床应用:目前DWI多用于脑缺血、脑梗死、特别是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

2、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 ( 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 是用来反映组织微循环的分布及其血流灌注情况、评估局部组织的活力和功能的磁共振检查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