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湘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湘教版 必修3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的含义。
2、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的主要的人为原因。
3、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变等案例分析,明白荒漠化的危害。
4、通过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国家政策的了解,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可行性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
2、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3、通过欣赏有关荒漠化的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紧迫感。
【教学重点】1、荒漠化的成因。
2、荒漠化的防治【教学难点】1、荒漠化的成因。
2、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同学们思考:这段视频主要展示了那些什么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展示科尔沁草原的两张图片。
对比景观发生变化的原因,那么什么是荒漠化呢?导出荒漠化的定义一、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合作探究“活动”的第二个问题:议一议,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自然地理环境(地理位置、气候、水文、植被)有什么关系?小结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我们了解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是因为它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危害,具体会带来那些危害呢?二、荒漠化的危害展示沙尘暴图片,学生思考展示的沙A尘暴和荒漠化有什么关系,问题:荒漠化对我国西北地区造成了那些危害呢?荒漠化造成西北地区这么多的危害,危及了西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就要想办法去治理它,如何去治理呢?三、荒漠化的防治播放视频:三北防护林我国政府已建三北防护林来防治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治沙的主要植物,及一些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
高中地理 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学案(无答案)湘教版必修3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学习目标】1.以我国西北区域为例,了解该区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危害;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该区域环境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针对该地区的环境问题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综合治理的措施。
2.通过对荒漠化成因和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运用图文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
【教材助读】1.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农牧业生产力大幅度下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破坏基础设施,因农牧业减产引发饥荒而影响社会安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一步恶化当地的生产环境,为沙尘暴提供充足的沙源。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来的主要危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因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产降低,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因生态恶化、农业减产引发贫困,阻碍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当地坡耕地土层变薄,养分流失,生态环境恶化,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对河流下游:大量泥沙汇入黄河,泥沙量大增,黄河下游变成地上河。
预习反馈:检查方法:小组内同学相互检查并讨论,由组长总结并反映本组的作答情况,最后由教师对作答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并做出评价。
1.下列荒漠化问题与所对应的地区,正确的是A. 江南丘陵——次生盐渍化B. 西南喀斯特地区——红漠化C. 西北干旱地区——沙漠化D. 黄淮海平原——石漠化参考答案:C讲评策略:西北地区气候以干旱、半干旱为主,主要以沙漠为主,江南丘陵以红漠化,黄淮海平原以次生盐渍化2.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为A.以荒漠为主B.以草原为主C.以森林、草原为主D.以草原、荒漠为主参考答案:D讲评策略:西北地区气候以干旱、半干旱为主,主要景观为草原、荒漠。
3.有关黄土高原的叙述,错误的是A.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B.黄土高原景观有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C.黄土高原的“风成说”得到了广泛支持D.生态建设已步入良性循环参考答案:D讲评策略: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生态平衡已被破坏。
高中地理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 湘教版必修3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材分析:本课讲述的是自然环境被破坏的主要问题之一——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本文中的教学实录为第一课时内容,内容包括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的成因。
教材以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为例,让学生在学习区域问题的同时,为解决区域问题、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之路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了解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
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方法与过程:1.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的含义。
2.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理解造成荒漠化的主要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荒漠化的成因难点:荒漠化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实验演示法、小组讨论法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师:上课生:老师好! 六班最强,齐心协力,再创佳绩。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这是美丽的月牙泉!她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星星沐浴的乐园.。
可是曾经有一段时间他却变成了这样。
生:啊……师:美丽的月牙泉到底怎么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进入“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第一课时的学习[学习目标]在学习新课之前先让我们了解本节的三维目标:1、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
这部分我们将通过自主学习部分来达标。
2、通过对我国荒漠化现象的认识分析,理解荒漠化的含义,了解造成荒漠化主要原因。
这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我们将通过合作探究部分来突破。
3、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学案反馈]师:心中有了目标就有了方向,在驶向目标的过程中同学们也表现出了一些优点和缺点。
这次学案反映出咱们班大部分同学学习态度很端正。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湘教必修Ⅲ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程标准】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Ⅲ)必修》的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本课讲述的是自然环境被破坏的主要问题之——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内容包括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的成因、荒漠化的危害及防治。
教学重点:荒漠化的危害;教学难点: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对荒漠化的成因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但对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的了解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
而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已不能仅限于对地理现象、地理原理的学习,而是要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及地理规律。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典型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深层次地理问题,帮助他们学会具体现象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的方法。
【学习目标】知识技能: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可行性措施。
过程方法: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等案例分析,明白荒漠化的危害;通过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国家政策的了解,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可行性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设计思路】本节内容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有效运用讨论法、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结合具体实际,围绕主要矛盾,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
充分利用课本插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9-湘教版

分析总结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展示过度开垦等图片,引导学生分析人为原因
播放PPT
复习巩固
课堂巩固
选出自己认为的正确答案
讲解并给出答案
播放PPT
板
书
设
计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一)
一荒漠化的含义
二荒漠话的原因
1、自然原因
2、人为原因
七、教学评价
本节内容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但是难度不够深,应该注重讲解时的难度及讲解过程中留一部分时间让学生思考.
Hale Waihona Puke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媒体活动
新课导入
图片导入
观看图片,形成直观印象
向学生展示荒漠的图片
展示图片
讲授新课
一荒漠化的含义
阅读课本,填空
给出荒漠化的含义及表现
播放幻灯片
根据荒漠分布图,总结全球荒漠分布特点及中国分布
讲解全球荒漠化的分布图
展示PPT
二荒漠化的原因
分析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通过展示讲解我国的干湿区分布图,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从气候、地形、季风等方面分析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学会运用地理思维分析问题。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是高二年级,但是地理基础比较薄弱,初中地理知识匮乏。学生对地理的学习热情较高,思维较敏捷,可塑性高。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荒漠化的含义及原因
难点
荒漠化的原因
五、教学资源
实验(演示)教具
多媒体 ppt
六、教学过程
阶段安排
学习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窝火西北地区为例(课时1)
一、教材内容分析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 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教案设计

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课标要求】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材分析】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过程与方法1.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
2.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
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养成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学难点】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学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区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会产生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
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本章我们分别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洞庭湖区湿地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为典型案例,探讨在不同的区域如何进行不同的生态环境建设。
湘教版必修3 地理: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标要求:理解荒漠化的含义与成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学习过程:一、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是指由于自然原因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是指土地受到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破坏而改变土地原有的内部结构、理化性状,使得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
图1阅读我国荒漠化在不同地区的表现,思考荒漠化的本质是什么?1、在我国西北干旱区的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由于风力侵蚀和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变为科尔沁沙地。
2、在我国主要发生在南方石灰岩地貌发育典型的地区,如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等。
在原来的岩石地带的植被破坏, 在水、风的侵蚀、搬运等外力作用下,使该地水土流失,岩石裸露的现象。
3、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地区,地表红壤因流水侵蚀,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
4、我国的华北平原、松辽平原、河套平原、渭河平原等。
因人类不合理活动影响,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
5、我国黄土高原植被稀少,土质疏松,在风和流水的侵蚀下,水土流水严重二、西北地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材料1: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大风频繁,蒸发量大大超过降水量,容易引起风蚀。
虽然降水稀少,有时降水强度却比较大。
昼夜温差大,土地表层风化严重。
尤其是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易于侵蚀。
植被覆盖率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由乔木向灌木草原植被转变,直至荒漠。
大面积地表裸露,使土壤失去了植被保护。
1、总结《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完成下表2、西北地区荒漠化与自然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间的关系。
三、西北地区沙漠化的人为原因当今世界仅存的三处天然胡杨林,一处在西亚的两河流域,另外两处分别在我国新疆塔里木河中下游地区和内蒙古额济纳旗额济纳流域。
1698年游牧于伏尔加河流域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在流落异邦68年后由于不堪忍受俄皇残酷的欺凌决意东归,他们穿越茫茫沙漠一路东行返回祖国,当土尔扈特部进入额济纳河流域时,被眼前胡杨的壮美所吸引,据说当时“胡杨密集,牲畜不能入内”,1731年他们向雍正皇帝申请定牧于此,开始了在额济纳胡杨林的游牧和垦荒种地的生活,几百年来土尔扈特部落越来越壮大,可大面积的胡杨林却死在干涸的土地上。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4-湘教版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这节课是湘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
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本章是在第一章探讨区域地理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区域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为此,教材就当今世界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选择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案例。
本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是湘教版必修3《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的第一个案例,以我国西北地区为案例,通过图片、图表、资料分析该区域荒漠化发生的原因及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主要探讨三大问题: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产生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并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初步掌握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方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通过图片、视频资料和已有知识,对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有所了解,学习兴趣较大,但学生容易混淆荒漠与荒漠化、沙漠与沙漠化的概念。
学生缺少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学中应适当展示有关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荒漠化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因此给学生的分析造成一定的困难。
三、设计思想1、采用步步深入的小组合作探究法和案例教学法。
以《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作为讨论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出现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
以其他案例作为拓展案例,意在引导学生运用讨论案例所习得的方法与知识进行迁移运用。
2、渗透有效性教学理念。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益,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教学方法突出综合运用,学习方式注重多样性,课程资源关注有机整合,教学手段兼顾传统与现代,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
【课标与教材分析】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荒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我国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指出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本文中的教学设计及板书为第1课时内容。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图片、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的了解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注重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的能力。
【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
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对阅读材料和图片的分析,和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质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中学地理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最终提高全面素质。
本课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注重引导和鼓励学生思考,通过案例分析,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并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的】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
1.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的含义。
2.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主要人为原因。
3.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等案例分析,明白荒漠化的危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
环境观。
2.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
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3.通过欣赏有关荒漠化的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紧迫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荒漠化含义、表现及分类
2.荒漠化的成因
【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内容多,概括性强,涉及面广。
教学过程中,应该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开发教学资源。
运用课件辅助教学,以展示景观图片、地理图表、地理学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为手段,实现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正确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原因及危害。
【学习方法】
本节课立足于学生活动和案例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在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等方面主要采用问题引领,小组讨论法和比较分析法。
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III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