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史学

合集下载

地史学

地史学

地史学定义:地史学又称为历史地质学(historical geology),它是研究地球发展历史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主要为地质历史中形成的地层,它包括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物质记录阐述地质作用及其产物,以及地表生物界在时间上发展变化的分析地位:地史学是一门地球科学中的基础学科,地史古生物学、岩石矿物学、构造地质被称为地质科学的三大支柱地史学综合了动力地质学(地球科学概论)、岩石矿物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等学科知识,来阐明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在全部地质时期内的发生发展历史因此,它所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应用的概念和方法涉及到多种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特别强的学科基本内容:研究地层的形成顺序、时代、划分地层单位、建立地层系统、进行地层的时空对比,构成了地层学根据地层的沉积组分、沉积相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地层形成的古环境、古地理及其演化,构成了沉积古地理学根据地层的沉积组合、沉积古地理、古生物地理、古气候、古地磁及其它构造标志,恢复地层形成的古构造背景、古板块分布格局及其离合史,构成了历史大地构造学基本任务: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的形成和发展—生物进化史研究地史时期古地理变迁—沉积发展史研究地史时期大陆和海洋板块的分布格局、板块离合过程—构造运动史研究范围:对象—从地壳扩展到整个地球时限—地质时期—38亿年以后天文时期—46-38亿年具体资料—地层、化石、构造变动记录、古地磁记录、放射性同位素记录等主要方法:利用动力地质学关于地质作用、现象和产物的知识对地层进行分析,推论当时的地质环境和地质作用。

成为现实主义原则或将今论古原则利用古生物发展演化的知识,用化石确定其顺序及年代利用构造地质的知识,用地层的顺序、接触关系分析各区在不同的地质时代中的构造历史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地层层序的建立1 地层——即能以某种界面分开的、具某种相同特征的层状地质体。

指一切成层岩层的总称,包括所有的沉积岩、部分变质岩和火成岩(岩层——非正规术语)。

地史学

地史学

地层划分是指根据岩层具有的不同特征或属性把岩层组织成不同的单位,依据是地层的物质属性。

岩性特征:岩石地层单位,生物特征:生物地层单位,生物时代属性和同位素年龄:年代地层单位。

3.地层对比的含义和方法?地层对比是指依据不同地区或不同剖面地层的各种属性进行比较,确定地层单位的地层年代或地层层位的对应关系。

岩石学方法:1)岩性组合法2)标志组合法3)地层结构对比。

生物学方法1)标准化石法2)化石组合法3)构造运动面方法4)同位素年龄测定与地层划分对比5)磁性地层对比4.地层划分、对比的方法有哪些?1)岩石学方法2)生物地层方法3)构造运动面方法4)同位素年龄测定与地层划分对比5)磁性地层对比5.岩石地层单位的意义,岩石地层单位从大到小依次为?岩石地层单位由岩性相对一致或相近的岩层组成,有相对稳定的地层结构,单位大到小为群、组、段、层4级。

6.年代地层单位从大到小依次为,年代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单位的区别?年代地层单位从大到小依次为宇、界、系、统、阶、时带。

年代地层单位是由地层组成的物质单位,而地质年代单位则是地质时间单位,它们是严格对应的关系,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为宙、代、纪、世、期等。

7.岩石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之间的关系?岩石地层单位从大到小依次为群、组、段、层4级,年代地层单位有宇、界、系、统、阶、时带。

年代地层单位代表地质年代(时代),岩石地层单位是某个地质年代所形成的岩石(或地层)。

一个是地层,一个是时代,二都是相互对应的。

8.沉积相定义?沉积相是指在特定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

9.沉积环境的识别标志?标志相:能反应沉积环境条件的沉积特征。

生物标识1)指向化石2)形态功能分析3)群落谷生态分析法,物理标识1)沉积物颜色2)沉积物结构3)原生沉积构造,岩石地球化学标志1)沉积物结构组分2)自生矿物10.主要沉积相类型?(1)陆地沉积相类型包括①冰川沉积②河流沉积③湖泊沉积;(2)海陆过渡沉积相,一般指三角洲环境;(3)海洋沉积相类型:①陆源碎屑滨浅海沉积②浅水碳酸盐沉积③深海、次深海沉积。

地史学名词解释

地史学名词解释

地史学名词解释
地史学是地球科学中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地球的演化历史,包括地质过程、地形发育、生物演化以及与地球环境有关的各种变化。

地史学涉及的时间尺度非常广泛,包括从地球形成开始到现代的各种地质、生物和气候变化。

地史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地史学研究地球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地球内部和外部的演化过程。

这包括地球的结构、地壳板块运动、火山活动等。

2.地层学:地史学通过对地层的研究,了解地球历史上的各个时期的地质活动、气候变化以及生物演化。

地层学通过分析岩石层序和化石来重建地球历史的时间序列。

3.古生物学:研究地球上古代生物的化石,揭示生命演化的过程,以及古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演变。

4.构造地质学:研究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板块运动,包括地震活动、山脉的形成、地壳变形等。

5.气候与环境演化:地史学还关注地球气候的演变,包括古气候的重建和对气候变化的原因进行研究。

6.地球科学的交叉研究:地史学与其他地球科学领域,如气象学、海洋学、地球化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形成了一个综合的地球科学体系。

总体而言,地史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预测自然灾害、探索矿产资源、保护环境等方面,对地球科学的多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史学复习资料

地史学复习资料

地史学复习资料地史学复习资料地史学是研究地球历史演化过程的学科,涉及地质、地貌、古生物学等多个领域。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地史学的复习内容较为庞杂,需要系统地掌握各个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从地质时代、岩石分类、地球构造等多个角度,为大家提供一些地史学复习的资料和方法。

一、地质时代地质时代是地史学研究的基本单位,按照地球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划分。

复习地质时代时,可以从地质时代的划分标志、主要特征和重要事件等方面进行总结。

例如,新生代是地质时代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特点是地壳运动频繁、火山活动旺盛,同时也是哺乳动物迅速进化的时期。

复习时可以结合图表,对各个地质时代的特征和事件进行对比,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二、岩石分类岩石是地壳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复习岩石分类时,可以从岩石的成因、组成和特征等方面进行总结。

常见的岩石分类包括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包括侵入岩和喷发岩两大类。

沉积岩是通过沉积作用形成的,包括碎屑岩、化学沉积岩和有机岩三大类。

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包括片麻岩、云母片岩和石英岩等。

复习时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室分析等方式,加深对不同岩石类型的认识。

三、地球构造地球构造是地史学的核心内容,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演化过程。

复习地球构造时,可以从地球的层次结构、板块构造和地震活动等方面进行总结。

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层次,其中地壳又分为洲际地壳和洋壳。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上的地壳是由多个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对运动,导致地震和火山活动。

复习时可以结合地质地图和地震分布图,分析板块边界和地震带的关系,以及板块构造对地球表面地貌和地震活动的影响。

四、古生物学古生物学是研究地球历史上生物演化和生物群落变化的学科。

复习古生物学时,可以从古生物化石的分类、分布和演化等方面进行总结。

化石是古生物学研究的主要依据,可以分为化石遗体和化石痕迹两大类。

古生物地史学-资料

古生物地史学-资料

2、骨骼构造
外部构造:包括外壁、表壁和萼部。
内部构造:包括纵列构造、横列构造、隔壁、轴部构造。 横列构造,包括横板、鳞板、泡沫板。轴部构造包括中轴 和中柱。
构造类型:根据四射珊瑚纵列构造、横列构造和轴部构 造组合,可分为四种构造类型:
单带型:隔壁+横板; 双带型:隔壁+横板+鳞板(泡沫板)或中柱(中轴) 三带型:隔壁+横板+鳞板(泡沫板)+中柱(中轴) 泡沫型:泡沫板充满整个珊瑚体。
态特征;构成一定的群居;群居具有一定的生态特
征;分布于一定的地理范围。
二、古生物学的命名原则
古生物的学名要遵循动植物命名法则。各级分类单元均
采用拉丁文或拉丁文话的文字表示。
属(各亚属)以上单位,用单名法,第一个字母大写。 种用双名法,由属名+种名构成,种名的第一个字母小写。 亚种采用三名法,由属名+种名+亚种名构成,亚种名第一 个字母小写。 属以上的名字用正体,一属和属一下的单元用斜体。包括 命名者姓氏及时间的,后两者用逗号隔开。 不能确切鉴定到种的情况下,做特殊表示: sp.—未定种;sp.indet—不定种;ef—相似种或比较种; aff—亲近种;gen.nov.—新属; sp. nov.—— 新种
三、生物进化规律
生物进化遵循如下规律 1、进步性进化: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 2、进化具有不可逆性,已经灭绝的生物不可能重新出现,已演变 的生物不可能恢复祖型。 3、相关律:环境的变化导致生物的器官发生变化与环境相适应。 4、重演律:生物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单重演。 5、适应:自然选择保留生物机能的有利变异、淘汰其不利变异的 结果,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6、特化:生物对特殊环境的适应结果,使得它在形态和生理上发 生局部变异,但整个身体的组织结构和代谢水平无变化,这种现 象叫特化 7、分歧:因生态条件、地理条件的变化是生物钟变化,有一个种 分化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种过程。 8、适应辐射:多方向的趋异。 9、适应趋同:一些类别不同,亲缘关系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 似的环境而形态变得相似。

地史学名词解释

地史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化石: 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

外模:遗体坚硬部分的外表印在围岩上留下的模子,反映原来生物外壳形态和构造内模:壳体内面印在围岩上留下的模子,反映生物硬体的内部构造和形态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群落:生活在一定生态领域内的所有种的总和.指相化石:能够反映某种特定的环境条件的化石标准化石:是指那些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

形态功能分析法:深入的研究化石的基本构造,力求阐明这些构造的功能,并据此重塑古代生物的生存方式.沉积地层:在不同的沉积环境中通过不同的沉积作用形成的地层。

沉积环境: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的自然地理单元.沉积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

即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物质表现。

岩相:沉积环境在岩性特征上的表现。

生物相:沉积环境在生物特征上的表现。

浮游相:以营漂浮、游泳生物为特征,共生的岩石类型常常为深水或静水环境的黑色页岩、硅质岩及复理石沉积,通常分布于台盆、半深海或深水海槽区壳相(底栖相):以正常浅海底栖生物:三叶虫,腕足等和典型的浅海相灰岩、泥灰岩等位特征,通常分布于台地区.混合相:生物—以正常浅海底栖生物为主,也有漂浮、游泳生物岩石类型—浅海相灰岩、泥灰岩、页岩分布区—正常浅海礁相:底栖固着的造礁生物及附礁生物.沉积环境:温暖、清澈的浅海.条带状分布于台地边缘相变:沉积相在空间(横向)和时间(纵向)上的变化瓦尔特相(定)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

即相邻沉积相在纵向上的依次变化与横向上的依次变化是一致的。

相分析:对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沉积相,推断其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

现实主义原理或“将今论古”:现代可见的地质作用和产物,完全可用以说明和研究地质时期的地质作用及其物质纪录。

相标志:能反映沉积环境条件的沉积特征.纵(垂)向加积作用:沉积物在水体中自上而下降落,一次沉积在沉积盆地底部的沉积作用. 横(侧)向加积作用:沉积物在搬运介质中沿水平方向的位移当介质能量衰减时而沉积下来。

地史学课程设计

地史学课程设计

地史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地史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球历史发展的重要事件和地质时期的特点。

2. 掌握地史学的基本原理,如地层学、古生物学和构造地质学等,并运用这些原理分析地质现象。

3. 了解地球上生命的演化和生物群落的变迁,掌握重要化石的代表物种及其生活环境。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地层学原理,对地质剖面进行观察和描述,分析地层的年代顺序和沉积环境。

2. 能够运用古生物学知识,识别不同地质时期的化石,并分析其对地质环境变迁的指示意义。

3. 能够运用地史学知识,分析区域地质发展和构造演化的过程,培养空间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球历史发展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对自然科学的热爱。

2. 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认识到地质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在科学研究中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的态度。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地史学学科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能够掌握地史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培养科学素养,为后续地质学及相关领域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地史学基本概念与原理:包括地层学、古生物学、构造地质学等基本概念,以及地质年代表、地层单位、化石分类与鉴定等。

- 教材章节:第一章 地史学概论- 内容安排:第一节 地史学基本概念,第二节 地层学原理,第三节 古生物学基础,第四节 构造地质学原理2. 地质时期与生物演化:介绍地球历史各时期的地质事件、生物群落的演化和重要化石代表。

- 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质时期与生物演化- 内容安排:第一节 显生宙地质时期,第二节 化石的演化与生物群落变迁,第三节 重大地质事件与生物演化3. 地质剖面分析与地质图的解读:学习如何观察和分析地质剖面,识别地层顺序,掌握地质图的阅读和编制。

- 教材章节:第三章 地质剖面分析与地质图的解读- 内容安排:第一节 地质剖面观察与描述,第二节 地层顺序与接触关系,第三节 地质图的阅读与编制4. 地质发展与构造演化:探讨区域地质发展和构造演化的过程,分析构造运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地史学

地史学
3
作者: 寒冰
纯净的石英砂岩:浅水高能条件(如海滩环境) 鲕状灰岩:水质清洁,动荡浅水
富含长石、不稳定岩屑的杂砂岩:快速堆积的断陷盆地 以灰泥为主的泥状灰岩,反映低能的沉积条件(如陆棚或泻湖沉积) 自生矿物: 自生矿物:指沉积期或同沉积期形成的原生矿物,它们通常是沉积介质物化条件的反映。 原始沉积时期或固结成岩以前形成的矿物,与沉积环境中的特定地球化学条件有关,并 能指示其沉积环境。如:海绿石、磷灰石主要形成于浅海沉积环境。石膏,岩盐等蒸发岩 形成于盐度饱和干旱气候条件黄铁矿的出现往往反映缺氧还原的沉积条件 3、生物标志 生物门类及其生态组合的环境意义(古生物标志) 不同的生物门类生活于不同的自然环境之中。因此,可以依据一些特有的生物种类及其 保存特征来鉴别其生存环境。如:珊瑚、腕足、菊石、三叶虫等都生活在海洋环境;陆 生植物和淡水软体动物等生活在大陆环境。 判断海水的盐度及古气候。 判断其生活的水体深度。 根据生物化石在地层中保存的完整程度来判断水动力的强弱和搬运的远近。 叠层石 遗迹化石
3. 印支运动及其对中国东部地区构造古地理格Βιβλιοθήκη 的影响,中国三叠纪古地理古构造轮 廓。
答:1 发生的时间——T( T3/T2),由黄汲清(1945)命名 2 表现: a.古地理格局变化,华南、华北 T 二分性明显,大海退,古气候重大变化 b.中国东部由南北对峙转变为东西分异,西部大型稳定盆地开始发育 c.板块拼合—印支褶皱带形成:秦岭褶皱带, 巴彦喀拉褶皱带, 三江褶皱带。之后,中国 几个大的板块基本拼合 d.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有 190-230ma 岩浆岩发育,长江中下游、秦岭、三江形成内生 金属矿床,环太平洋开始发育 4. 燕山运动以及其地史意义
1
作者: 寒冰
的化石。 20. 瓦尔特相率(相对比原理):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史学思考题1.地史学的基本任务及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任务(1)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形成和发展的生物进化史;(2)研究地史时期古地理变迁的沉积发展史;(3)研究地史时期大陆和海洋板块的格局、板块离合过程、构造演化历史的构造运动史。

主要内容(1)地层的地球的形成顺序、地层的划分对比、地质年代的确定和地层系统的建立(地层学);(2)地层形成的古地理环境和时空分布特征(沉积古地理学);(3)根据地层中的各种构造标志(沉积组合、接触关系、古地理、古气候等)恢复地层形成的构造背景。

2.绝对地质年代和相对地质年代的概念。

绝对地质年代各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年龄相对地质年代各地质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3.什么是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地层层序律新地层覆盖在老地层上面生物层序律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的化石,相同时代的地层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

生物化石组合的形态结构越简单,则地层时代越老,反之越新。

4.地层及地层学的概念。

地层是地球表层所有层状岩石的统称。

地层学研究地层的划分和对比的学科5.什么叫标准剖面。

具有普遍对比性的岩石剖面,叫标准剖面。

6.什么叫岩石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年代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地层划分根据岩层具有的不同特征或属性把岩层分成不同的单位。

地层对比根据不同地区或不同剖面地层的各种属性的比较,确定地层单位的地层时代或地层层位的对应关系。

7.根据生物地层学方法来划分对比地层的理论根据是什么?生物的演化是按一定的顺序进行的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的化石,相同时代的地层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

8.活动区与稳定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9.什么是加里东褶皱带、海西褶皱带,其主要分布如何?早古生代西北欧的英国、挪威、瑞典及北美东北部、格陵兰的加里东褶皱带;晚古生代的海西褶皱带10.前寒武纪划分方案。

11.华北区的太古宇和元古宇地层层序及主要特点如何?12.华北区在什么时代结束活动发展阶段?早元古代后期华北区发生的强烈地壳运动—吕梁运动。

分为两期。

吕梁运动将太古宙形成的几个陆核联结起来,形成中国北方的巨大稳定地块—华北地台。

13.扬子地台区基底在什么时代形成?晚元古代后期晋宁运动使板溪群及更老地层发生褶皱变质,并伴随花岗岩侵入。

这次运动的结果是形成稳定地块—扬子地台,这一地区从此结束地槽活动发展阶段,进入稳定发展阶段。

14.阜平运动、五台运动、吕梁运动和晋宁运动发生的时间、特点及影响范围?阜平运动、五台运动发生在太古宇,华北。

吕梁运动发生在早元古代后期,分为两期,地点为华北地区太行一带。

吕梁运动将太古宙形成的几个陆核联结起来,形成中国北方的巨大稳定地块—华北地台。

晋宁运动发生在晚元古代后期,使板溪群及更老地层发生褶皱变质,并伴随花岗岩侵入。

这次运动的结果是形成稳定地块—扬子地台,这一地区从此结束地槽活动发展阶段,进入稳定发展阶段。

15.鄂西震旦系剖面地层层序及主要沉积特征。

16.什么是伊迪卡拉动物群(Ediacara Fauna)?产于澳大利亚南部伊迪卡拉山石英砂岩中的无壳后生动物群,出现于元古代后期震旦纪冰期之后17.寒武纪全球的主要古地理特点是什么?当时北半球的北美,俄罗斯,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华北和扬子等块体为独立板块,分布于赤道附近18.寒武纪有哪些主要生物类群?三叶虫最为繁盛,末期出现笔石,头足类和珊瑚19.小壳动物群的地层意义如何?是划分前寒武纪和寒武纪界限的最好标志20.澄江动物群的时代及其演化意义?小壳动物群之后很快出现,寒武系21.山东张夏寒武系地层剖面及其地质发展史?基底遭受长期剥蚀夷平后,以碳酸盐沉积为主的路表海环境22.竹叶状灰岩的形成环境。

竹叶状灰岩是一种同生砾岩,在极浅水或海滩条件下,已沉积的钙质软泥发育泥裂,受波浪冲击形成扁砾,后又被新沉积的灰质所胶结,并沉积下来。

代表温暖干燥气候条件下海水动荡不定的沉积。

23.华南区寒武系有几种沉积类型,其特点如何?从西北向东南可划分三个沉积区:•扬子区:稳定型浅海沉积,以滇东剖面为代表,灰岩和碎屑岩为主,大量小壳动物化石和三叶虫化石;•江南区:过渡型陆缘海深水沉积,以浙西、皖南为代表,页岩和灰岩,厚度较大(数百米),球接子为主,无底栖三叶虫;•东南区:活动型地槽沉积,巨厚层复理石沉积。

以粤北为代表24.奥陶纪有哪些主要生物类群?腕足类,头足类,笔石发展的高峰期25.华北区发生整体上升的时代?奥陶纪26.中国南方奥陶纪的三种沉积类型及其特点。

仍可分为三种沉积类型(区):•扬子区:稳定型陆表海沉积,以湖北宜昌三峡剖面为代表,灰岩和页岩为主,浅海底栖化石丰富;•江南区:过渡型陆缘海深水沉积,以浙西、皖南为代表,笔石页岩;•东南区:活动型地槽沉积,巨厚层复理石沉积,笔石。

27.三峡奥陶系剖面的地层层序和主要沉积特征。

灰岩和页岩为主,浅海底栖化石丰富;28.志留纪的主要生物类群?笔石,是珊瑚第一次全球性发展和造礁时期29.华南区志留系地层(掌握扬子区标准剖面的地层层序)30.加里东运动发生的时间及对我国的影响?S3~D1。

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最终拼合转为造山带,华北板块规模扩大,总之陆壳板块扩大和增生31.加里东褶皱带在全球的分布如何?西北欧的英国、挪威、瑞典及北美东北部、格陵兰32.古大西洋(Iapetus)消亡的原因和时间?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北美板块和俄罗斯板块拼接形成劳俄大陆S333.什么叫“老红砂岩”大陆,形成于什么时代?劳伦西亚与波罗第大陆碰撞形成于D34.海西运动发生于什么时候?其表现如何?晚古生代形成海西(或华里西)造山带35.晚古生代的主要生物特征如何?晚古生代是陆生植物、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共同繁荣时期。

36.了解二叠纪末的生物绝灭事件。

P3腕足类大量衰减和蜓全然绝迹37.中国东部泥盆系沉积类型及特点(包括掌握华南区浅海相代表剖面)。

38.象州型和南丹型的沉积特点。

•南丹型(深水相沉积)•——以碳酸岩、硅质岩及黑色碳质泥岩为主,含浮游、游泳生物(菊石、竹节石、浮游三叶虫),代表远岸、较深水、宁静、光照不足、少氧的陆表深水盆地环境。

分布于滇东南,桂西北。

呈条带状分布。

•象州型(浅水相沉积)•——碳酸盐台地沉积,除底部为陆相至滨海相碎屑岩外,主要由碳酸岩夹碎屑岩组成,含大量底栖生物(腕足、珊瑚)化石,代表近岸浅水、富氧、水动力条件较强的陆表海环境。

分布于桂北、桂中、黔东南、滇东南、川西北龙门山等地。

•以桂中(桂林、柳州)泥盆系剖面为代表:39.华北石炭系(山西太原剖面)的主要沉积特点华北地区自奥陶纪中期后一直处于上升剥蚀状态,至中石炭世才重新下降接受沉积.因此,C2直接覆盖于O1之上。

40.华南石炭系地层(贵州都匀剖面)。

41.中国东部二叠纪古地理格局的特点;中国南海北陆格局形成于什么时代?延续至什么时代?早二叠世末期,北方海槽褶皱隆起,整个北方成为陆地环境,以秦岭—昆仑山一线为界出现南海北陆局面,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三叠纪。

42.中国北方海槽在什么时代褶皱隆起?P1343.华北区二叠系是海相或陆相沉积?陆相44.黔中二叠系剖面地层层序及沉积特征?P1末期发生上升运动,使华南地区P2早期普遍发育陆相至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成为南方重要成煤期。

P2晚期重新发生海侵,发育海相地层。

45.简述晚古生代生物演化的重大事件。

D3鱼类向两栖类进化D3原始爬行类出现S3以裸蕨为代表的陆生植物出现46.联合古大陆形成于什么时代,什么时候开始解体?P3出现,J开始解体47.劳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之间的海称作什么海?特提斯海48.冈瓦纳大陆什么时候开始分裂?K149.印度板块什么时候脱离非洲大陆?K150.北大西洋、中大西洋J3和南大西洋K形成的时代?51.中生代的主要生物特征。

恐龙时代52.中国三叠纪的主要地史特点是什么?1)空间上的三分性。

以秦岭—昆仑山为界,以北为陆相环境,以南为海相沉积,南海北陆格局;南部海区又以龙门山—康滇古陆为界,东侧为稳定类型的浅海沉积,西侧为活动类型的海槽沉积。

2)发展历史上的两分性。

尤其在华南地区,以印支运动为转折:T1—T2 以浅海碳酸岩沉积为主;T3以海陆交互相碎屑岩沉积为主53.拉丁期大海退和印支运动T23发生的时代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如何?中三叠纪晚期华南地区发生大规模的海退,即地史上著名的拉丁期海退,沉积区显著缩小,浅海区仅存于黔桂地区及龙门山前,可以法郎组和雷口坡组为代表,中、下杨子,闽中地区为海陆交互碎屑沉积,其余均成为剥蚀区。

中三叠纪末期发生了划时代意义的早期印支运动。

他不仅使江南古陆以东及右江裂陷槽褶皱上升,且深刻地改造了华南地区的构造格局。

54.贵州西南部贞丰三叠系剖面地层层序。

55.燕山运动发生的时间。

J1~K256.中生代中国东部(贺兰山-龙门山以东)的东西地质差异界限及特征如何?以大兴安岭—吕梁山—雪峰山为界,出现显著的“东西差异”,•界线以东的沿海地区为一系列小型断陷盆地,发生强烈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界线以西为稳定的大型内陆盆地。

•青藏地区仍为海洋环境。

•即三种沉积类型:陆相、火山岩相、海相。

57.白垩纪我国东部四大盆地的主要沉积特征。

•由于地壳运动新出现一列近海大型盆地,即松辽盆地、华北盆地、江汉盆地、苏北盆地;其中松辽盆地发育最好•四大盆地含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

58.中国东部小型盆地的侏罗系、白垩系的主要沉积特征。

•作NE\NNE向排列,火山活动强烈,一般由火山岩和红色岩层组成,以山东东部剖面为代表。

•广东粤北南雄盆地从K2晚期开始发育,南雄组,以红色河湖相粗碎屑沉积为主,富产恐龙蛋化石。

59.拟丹尼蕨—贝尔瑙蕨植物群(D-B植物群)与网叶蕨—格子蕨植物群(D-C植物群)的时代和地理分布。

•T3中国境内有两个蕨类植物群,以古天山-古秦岭-古大别山一线为界:•北方:拟丹尼蕨(Danaeopsis)—贝尔瑙蕨(Bernoullia)植物群,代表温带潮湿内陆环境;•南方:网叶蕨(Dictyophyllum)—格子蕨(Clathropteris)植物群代表热带、亚热带近海环境;60.新生代的主要生物面貌。

•以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大发展为特征,被称为哺乳动物时代或被子植物时代,其中第四纪由于人类的出现和发展,称为人类时代。

•海生无脊椎动物:有孔虫、放射虫、、双壳类、腹足类、六射珊瑚等。

•淡水无脊椎动物:有双壳类、腹足类、介形类和昆虫。

61.阿尔卑斯山和喜马拉雅山形成的原因及时代。

E2-E3,非洲板块和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形成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62.地史上有哪几次大的冰川发育期?最大规模的冰川活动发生在什么时候?元古宙、晚石炭纪→早二叠纪和第四纪等三次大冰川期;最大规模的冰川活动发生在元古宙63.地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海平面变化,你认为其原因有哪些?固、液态水和盆地容积的消长;气候的冷暖;干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