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德育论文参考文献
小学德育文献综述

小学德育文献综述小学德育文献综述高为师,德高为范,师范二字有千钧之重。
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师德是其职业是否能长远发展的验金石。
我国对于教师师德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彼时,孔老夫子的因材施教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等思想开始践行流传,时至今日依然是教师立于三尺讲台的基本准则;后有唐朝韩愈所做《师说》,传道、授业、解惑的思想使其成为我国教育史上第一篇较全面地在理论上论述师道的文章。
而在今天,对于师德建设的研究又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赋予了其新的时代意义。
一、概念研究小学教师是履行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后方可参与教学工作。
关于师德,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一般来讲,广义的师德指教师的一切个人道德,而狭义的师德指教师及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学活动、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时所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师德建设是指不同主体,例如政府、学校和教师,他们各自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个人道德修养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简单来讲,就是要求教师具有以身立教的使命感,始终坚持正确的师德导向,不断加强自身道德观念的建设、提升自身内在道德修养(见表1)。
二、维度研究对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划分,目前基本上有四种分类方式,第一是范畴维度的师德,第二是关系维度的师德,第三是层次维度的师德,第四是专业维度的师德。
1.范畴维度。
从范畴来讲,新时代的教师道德应包括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等,要求教师具备博爱、民主、公平、正义、耐心、宽容、理解等良好品质。
不仅要继承我国优良的传统师德,还要紧扣时代主题,弘扬师德的民族精神,使得传统的师德诸如有教无类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等能够被赋予新时代的内涵从而薪火相传绵延不绝。
2.关系维度。
所谓关系,即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以及教师与其他人员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的道德规范也是教师师德的重要体现。
小学优秀德育论文(五篇)

小学优秀德育范文(一)家校携手共促成长——浅谈家访工作的有关做法摘要:家访是架起家校共育的一座桥梁,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家访能让教师,家长和学生三者共处一室,促膝交谈。
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让家长体会到老师对孩子的重视,有利于交换彼此之间的意见,达成共识,并有效地进行查漏补缺,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家访关爱达成共识健康发展家访是教师、家长、学生三者相互联系与沟通的桥梁,能有效地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达成共识,形成一条强韧有力的纽带。
做好家访工作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但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有些老师把家访工作当成是一种负担,出现无效家访非常普遍,设于表面,并以“应付差事”的心理,“走马观花”的形式进行家访。
把家访工作做到真实有效,必须要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对特殊群体的家访工作更不容忽略。
那么如何做到“家校携手,形成合力,共促成长”的有效方法呢?下面谈一谈我在家访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一、家访的目的和意义根据县教育局“千师访万家”的部署,我校全面展开了家访工作,家访过程中力争达到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促进的目的。
真正实现“家校携手,共促成长”。
通过家访,教师能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以及各种思想动态,并能认真地倾听家长对我们教学工作所提出的反馈和建议,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家访过程中我与家长进行积极交流,深入沟通并认真倾听家长对老师及学校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探讨教育管理学生的有效方法,争取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同时向家长介绍了学校近期的各种情况,尤其是本学期严禁学生携带手机和零食到校的规定,取得了良好的校风、学风。
家长们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和大力支持。
本班有一位女同学,学习成绩虽好,但表现娇滴滴,什么事情都以自我为中心,高傲自大,上课还喜欢偷吃零食。
通过家访发现该生在家里爷爷奶奶过度溺爱,只要孩子一撒娇,家长就马上想方设法用零花钱和零食来讨他欢心,舍不得批评和挨骂。
小学德育论文(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小学,德育论文)<a id="1" name="1"></a>第一篇:小学德育论文3小学德育论文---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必须以满腔的热情对待事业,对待学生以外,还必须自觉地,高标准地去塑造自身的人格。
这里所说的“人格”,指有的一个人作为某种权利和义务的主体,在道德上为应当具备的人既定基本的道德素养。
教育过程中会具有不可忽视的投资过程重要作用。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捷克教育家夸马尔堡也指出:“教师的职务是自己的中学教师榜样教育学生。
”俄国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则问我们:“任何章程和任何指导思想,所有人为的管理机构,无论他们设想的多么精巧,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事业中的作用。
”一句话,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
教师要想不愧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就必须在人格塑造上所勇于履行“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道德要求。
教育事业对教师人格提出的要求是非常非常高的。
首先是真诚。
教育学生不是演戏,决不能搞“两重人格”。
只有换句话说发自内心的、表里如一的、言行举止统一的美好品德,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
使他们招致教育和感染,引起他们的错觉和仿效。
其次是人格。
学生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信赖,往往使他们在观察教师时,产生一类放大效应,教师的一种善举,会使他们感到极为的欣喜;教师的一点瑕癖,则会使他们产生巨大的失望。
所以,教师必须对自己的人格修养提出的要求。
第三是全面。
教师应当蓬勃发展使自己尽可能的得到全面的发展,努力形成一种健康、美好、完整、和谐的人格,德与才的分离,言与行的相悖,伊奥尔迪县谨慎而小节不拘,聪敏过人而举止轻浮等。
希望对于一名希望成为青年教师的人来说,都是应当尽量予以避免的。
总之从事了班主任的职业,就意味着我们的整个人生航程将面临着一种人格上强手。
德育方法参考文献

德育方法参考文献
德育方法是指在学校和家庭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道德素质的方法。
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德育方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以下是一些德育方法的参考文献,可以供教师和家长参考。
一、父母教育
1. 张宁. 《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6.
2. 王进. 《如何引导孩子正确成长》.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8.
3. 周新民. 《家庭教育的艺术》. 北京出版社. 2019.
二、校园德育
1. 杨苏维. 《依法治校、德育为先》. 河南教育出版社. 2017.
2. 王俊明. 《探索高校德育工作新模式》. 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
3. 刘瑞丽. 《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 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三、社会德育
1. 肖霞. 《社会德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2. 朱阳. 《社会德育工作的策略与方法》. 北京出版社. 2018.
3. 邵建忠. 《社区德育与文明城市建设》.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四、心理德育
1. 刘宏伟. 《心理健康与德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2. 许旗. 《情感教育与德育》.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8.
3. 汤军. 《德育与学生心理成长》.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9.
以上参考文献涵盖了不同方面的德育方法,对于家长和教师来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参考,以提高孩子的道德品质和素质。
小学德育论文参考文献

小学德育论文参考文献[1]田宏.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德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07)[2]张军元.浅议中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8)[3]刘德芸.提高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思考[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04)[4]李俊.中小学德育的不足及对策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校长).2007(04)[5]胡建华.关于研究生教育规模与质量的若干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3(08)[6]陈伯良.构建小学德育实效模式的实践探索[J].教育导刊.2012(01)[7]黄静.小学网络德育初探[J].考试周刊.2011(81)[8]张耀灿,朱志刚.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的社区"平台"建设[J].学术论坛.2011(08)[9]程守梅,夏莹.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理论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8)[10]仁真古.浅谈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09)[11]徐金贵,许卫兵.走进美妙的"交往"世界--江苏省海安县海陵小学交往教育校本课程写真[J].基础教育课程.2010(Z1)[12]檀传宝.德育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师的德育专业化[J].教育研究.2007(04)[13]蔡丽华.试论网络德育过程及其规律[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05)[14]唐凯麟,刘铁芳.价值启蒙与生活养成--开放社会中的德性养成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05(02)[15]骆郁廷.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04)[16]夏正江.对话人生与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04)[17]王婷婷.小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4[18]章恬.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19]董颖春.试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小学德育模式[D].鲁东大学2013[20]王芹.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鲁东大学2013[21]陈宗庆.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22]康冬梅.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研究[D].吉首大学2013[23]胡荞丽.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24]李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13[25]宋维维.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26]马子茵.二战后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启示[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3[27]徐睿.我国电视新闻传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4[28]胡馨元.单亲家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4[29]宋宇宁.当前大学生诚信危机表现及对策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4[30]李佳雯.毛泽东人生观及其当代价值[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3[31]陈琳.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2[32]齐振东.美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2[33]刘红雷.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探析[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
中小学德育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小学德育论文参考文献一、中小学德育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现代社会的“非道德境遇”与中小学德育.《教育探索》.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2年5期.崔振成.[2].发达国家中小学德育研究新特点及新趋势.《外国中小学教育》.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7期.金燕娜.[3].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德育的嬗变取向.《教育探索》.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8年6期.赵巧云.余运英.[4].我国西部地区中小学德育现状的调查研究重庆市中小学德育现状的个案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5年4期.张军凤.廖其发.[5].美国中小学的服务性学习及其德育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9年10期.沈贵鹏.凌纪霞.[6].浅谈以人为本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构建.《教育探索》.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5年10期.孙明瑞.[7].中小学德育科研“微团队”建设的思考.《教学与管理(中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7期.周瑾.[8].美国新品格教育的生活化意蕴及其对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12期.鄢进波.[9].论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的两个基本问题.《教学与管理(理论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8期.庄妍.张典兵.[10].当前中小学德育理论研究:现状、问题与前瞻.《教育导刊(上半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0年11期.金家新.易连云.二、中小学德育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政策分析.被引次数:20作者:张晓东.德育学南京师范大学2007(学位年度)[2].社会转型期我国中小学德育研究.作者:杨宏扬.思想政治教育西安理工大学2014(学位年度)[3].大中小学德育衔接问题研究.被引次数:12作者:叶雷.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华中师范大学2005(学位年度)[4].教师视野下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小学德育.作者:毛玉娟.教育史山西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5].中小学德育走向.作者:吴荣超.教育学原理华中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6].中小学德育中的反德育现象及解决对策研究.被引次数:3作者:刘刚.学科教学·思想政治河北师范大学2007(学位年度)[7].中小学德育中教师权威的消解与重塑.作者:熊国清.教育学原理西南大学2014(学位年度)[8].台湾中小学德育多元教学评量方法研究.作者:黎小芳.学科教学(思政)湖南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9].价值澄清理论在我国中小学德育中应用的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孟祥治.教育学原理辽宁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10].中小学德育教材中道德教育内容衔接研究——以人教版为例.作者:赵鑫.教育学原理上海师范大学2015(学位年度)三、中小学德育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朝阳区中小学德育管理现状调查及对策.冯姬.粱志菊,2013北京市区县教育科研人员第六届[8]北京市中小学德育管理干部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北京市中小学德育管理干部现状调研".冷雪玲,2015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2015年学术年会[9]实施阳光德育培养阳光公民.谭细龙.王慧玲,2012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21届学术年会[10]对国际视野下中小学价值教育的思考与实践.武斌,20112011中国教育国际化论坛。
德育进课堂的文献综述

德育进课堂的文献综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德育作为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教育领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德育往往被忽视,教育更多地注重知识传授和考试成绩,导致学生在道德素养方面的培养不足。
德育进课堂成为当下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吸引了众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关注与探讨。
德育进课堂,即通过教学活动和课堂教育实践,全面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品德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德育进课堂的核心理念是将道德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
在实际的教学中,德育进课堂的具体实践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注重教师的道德榜样作用。
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和榜样,教师在德育进课堂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成为学生学习与模仿的典范。
只有以身作则,教师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注重课程的设计和内容的选择。
德育进课堂需要将德育元素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接受道德教育的熏陶。
通过选取适当的案例分析和情境模拟,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道德规范和人格要求,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
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德育进课堂需要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道德教育中来。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道德问题,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责任意识。
注重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德育进课堂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客观评价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品德修养。
评价不应仅仅局限于学习成绩,更应该关注学生的道德行为和价值观念。
通过定期的德育评价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道德修正和提升。
在国内外教育领域,关于德育进课堂的研究和实践层出不穷,各种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也得到了广泛的讨论和认可。
优秀小学德育论文参考文献汇精选3篇

优秀小学德育论文参考文献汇精选3篇篇一:优秀硕士论文参考文献(3篇)优秀硕士论文参考文献(3篇)优秀硕士论文参考文献(一)[1]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 [J] .社会学研究,2001,(03):63-76.[2]刘传江,徐建玲. 民工潮与民工荒:农民工劳动供给行为视角的经济学分析[J] .财经问题研究,2006,(05):73-80.[3]王桂新,沈建法,刘建波.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研究以上海为例[J]. 人口与发展,2008,(01):3-23.[4]吴济慧.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职业教育策略[J].职教论坛,2021(19):21-23.[5]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0-32.[6]关裕泰.职业培训50年[J].中国培训,1999(10):24-26.[7] 欧阳河.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杜,2006,176-177.[8]张国庆, 等.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英汉词汇[ M] .北京: 中国劳动出版社, 1993: 118.[9]孙萃.试论职业培训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J].前沿,2007(8):172-174.[10]李冠祥.关于加强新时期职业培训的思考[J].劳动保障世界,2021(7):59-61.[11] Zmeyov,S.I, Andragogy: Origins, developments and trend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1998,(44).[12]杨葆焜.教育经济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12 113.[13]范先佐,筹资兴教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76 77.[14] 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90-91.[15]刘精明.国家、社会阶层与教育:教育获得的社会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4-25.[16]刘精明,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教育[M].辽宁出版社,2004,28-29.[17] Arulampalam W.e Booth A.L.(1998),Training and Labor Market Flexibility:Is There a Trade-Off?,British 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36,4,521-536.[18] Autor DH Levy F.e Murnane R.J.(1999),Skills Training in the Temporary Help Sector:Employer Motivations and Worker Impacts,mimeo,MIT e Harvard Univertsity.[19] Malcomson,J,M,Maw,J. McCormick,B,2002.General Training by Firms,Apprenticeship. Contracts,and Public Policy CES working paper,696.[20] 何齐宗.教育的新时代-终身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2,56-64.[21]丁志宏.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分析[J].兰州学刊,2009(7):71-79.[22]长子中.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观念特征分析及思想引导[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1(03):8-10.[23]刘传江.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挑战与市民化[J].人口研究,2021(2):34-41.[24]许若兰,许传新. 新生代农民工现代性人格发展状况及影响因素[J].人口研究,2007(3):19-24.[25]赵岚.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价值观及其对子女教育的影响[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57-162.[26]严翅君.警惕:新生代农民工成职业枯竭早发群体[J]. 江苏社会科学,2021(1):125-131.[27]罗恩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问题初探:一个分析的框架[J]. 经济问题探索,2021(3):50-54.[28]简新华.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障碍与对策[J]. 求是学刊,2021(1):60-63.[29]符平,唐有财. 倒 U 型轨迹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史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9(12):41-48.[30]彭国胜,陈成文. 构建中国特色农民工职业培训体系:理论依据与现实方案[J].继续教育研究,2009(9):81-83.[31]陈锡文. 需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提供条件[J].农村工作通讯,2009(15):44.[32]李伟东.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研究[J]. 北京社会科学,2009(04):29-33.[33]韩雪松.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困境与解决策略[J]. 西安社会科学,2009(04):121-123.[34]于莉.山东省临沂市成人教育规导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的调研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6):19-23.[35]何爱云,江玉桥. 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现状分析及对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1(03):23-24.[36]潘建华.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的现实诉求:职业培训[J].成人教育,2008(05):65-66.[37]胡小凤.农民工培训在劳务经济中的作用[J].成人教育,2006(11):40-41.[38]魏礼群.解决当前农民工问题的七个方案[J].党政干部文摘,2006(06):13.[39]韩俊.农村发展五年回顾[J].瞭望,2007(41):42-44.[40]潘玉琴,印香俊. 基于协同学理论的农民工培训机制构#from 优秀硕士论文参考文献(3篇)来自 end#建[J].安徽农业科学,2021(11):6919-6920.[41]沈洊,潘寄青. 促进农民工技能培训的财政体系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9(5):43-46.[42]许项发. 基于公共管理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J].成人教育,2007(02):20-22.[43]陈彩娟. 城市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亟需加强[J].政策瞭望,2021(5):40-43.[44]傅晨,谢小蓉.新生代农民工民工荒刍议[J].南方农村,2006(2):22-24.[45]许传新. 落地未生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研究[J].南方人口,2007(4):52-59.[46]王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农民工培训[J].职教论坛,2021(01):23-26.[47]余幸辉,孙志河. 农民工职业培训改革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1(4):55-59.[48]周志太.论农民工培训市场[J].兰州学刊,2009(9):79-83.[49]汪国华. 调适社会权利与社会政策张力系统: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权利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21(06):70-75.[50]赫鸿雁. 缩小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归属预期与社会身份认同落差的路径[J].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21(7):93-95.优秀硕士论文参考文献(二)设定好文章的目录结构后,突然发现中间要添加或者删除一个章节,添加删除容易,可是其后遗症就是后面的编号都要跟着变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小学德育论文参考文献
[1]田宏.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德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07)
[2]张军元.浅议中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8)
[3]刘德芸.提高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思考[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04)
[4]李俊.中小学德育的不足及对策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校长).2007(04)
[5]胡建华.关于研究生教育规模与质量的若干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3(08)
[6]孙国友,黄孙庆.改革开放之德育研究三十年:进展与趋势[J].基础教育研究.2008(11)
[7]谭琳.从人教版小学品德教材对比看我国德育课程改革[J].考试周刊.2008(40)
[8]鲁洁.边缘化外在化知识化--道德教育的现代综合症[J].中国德育.2006(09)
[9]廖小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价值观变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原因[J].当代中国史研
究.2006(03)
[10]吴慧珠.新中国小学德育课程的演变[J].课程.教材.教法.2006(02)
[11]鲁洁.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03)
[12]鲁洁.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J].教育研究与实
验.2004(04)
[13]郑新蓉.多元文化视野中的课程与教材建设[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02)
[14]鲁洁,高德胜.中国小学德育课程的创新[J].中国教师.2004(01)
[15]鲁洁.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J].课程.教材.教
法.2003(09)
[16]詹万生.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J].教育研究.2003(01)
[17]程材.编写一流教材推进素质教育--江泽民总书记调阅中小学教材并作重要指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0(06)
[18]孙少平.改革开放时期中小学德育的发展与问题探讨[J].教育发展研究.1999(12)
[19]孙少平.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历史回顾及其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04)
[20]孙少平.新时期中小学德育的变革与创新[J].教育导刊.1999(10)
[21]鲁洁.市场经济与学校道德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1995(04)
[22]鲁洁.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德育价值取向[J].求是.1994(04)
[23]徐斌.怎样编写好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J].课程.教材.教法.1985(02)
[24]谢浩泉.小学德育教育游戏的研发与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5]王芹.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鲁东大学2013
[26]陈宗庆.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27]康冬梅.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研究[D].吉首大学2013
[28]胡荞丽.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29]宋维维.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0]张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学德育课程价值取向变迁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31]冉亚辉.我国现行学校德育课程内容体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8
[32]金姬月.中韩两国小学德育课程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