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至六年级上册古诗及诗意

合集下载

人教版1到6年级古诗词及解释

人教版1到6年级古诗词及解释
【注释】 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稀稀落落的样子。 一径深:一条小路很远很远。 径:小路。 树 头:树的枝头。 阴:树阴。 未成阴:是新叶还没有长得茂盛浓密,未形 成树阴。 急走;快跑。 无处寻:找不到了,此处有“分不清”之意。 译文: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 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 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阴。儿童们奔跑 着,追扑翩翩飞舞的黄色的蝴蝶,可是黄色 的蝴蝶飞到黄色的菜花丛中,孩子们再也分 不清、找不到它们了。
人教版一到六年级古诗词及注释释义
一去二三里【宋】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注释】 ①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②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译文】 诗人沿着小路向前走了二三里路,烟雾缭绕 的村庄里只有四五户人家。亭台楼阁有六七 座,八九十枝花正在绽放。。
【注释】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民间很器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 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传说能以此避灾。 忆:想念。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 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2)异乡:他乡。 (3)倍:加倍,更加。(4)遥知:远远的
想到。登高:指民间在重阳节登高避邪的习 俗。 (5)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 的植物,重阳节时有佩戴茱萸的习俗。[1]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词语解释】 香炉:香炉峰,是庐山西北部一座高峰。 紫烟:云烟被日照呈紫色。 【诗文解释】 阳光照耀下的香炉峰紫色的云烟缭绕,远看 瀑布犹如一条长长的白练,高高悬挂于山川 之间。那激越的水柱从峭壁上一泻千尺,恍 惚间好像银河从云端坠落。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②。

三上必背古诗词带译文人教版

三上必背古诗词带译文人教版

三上必背古诗词带译文人教版《三上必背古诗词带译文人教版》涵盖了小学三年级上学期学生需要背诵的古诗词,以下是部分诗词及其译文:1. 《静夜思》-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让人误以为是地上的霜。

抬头仰望那明亮的月亮,不禁低头思念起远方的故乡。

2. 《登鹳雀楼》-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太阳依着山边落去,黄河滚滚流入大海。

想要看得更远,就需要再上一层楼。

3. 《春晓》-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春天的早晨睡得很沉,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到处可以听到鸟儿的叫声。

夜里听到风雨的声音,不知道有多少花朵被风吹落。

4. 《望庐山瀑布》- 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阳光照在香炉峰上,升起紫色的烟云,远远望去,瀑布像挂在前面的河流上。

水流从高处直泻而下,好像银河从天上倾泻下来。

5. 《绝句》-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一行白鹭飞向蓝天。

窗户里可以看到西岭上千年不化的雪,门外停泊着来自东吴的船只。

6. 《江雪》-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所有的山头都没有鸟飞过,所有的小径上都没有人的踪迹。

一位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上钓鱼。

7. 《游子吟》- 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慈祥的母亲手中拿着线,为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

临行前仔细地缝补,担心儿子迟迟不能归来。

谁说小小的草心能报答春天的阳光?8. 《望天门山》- 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天门山被楚江一分为二,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里回旋。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孤帆一片在夕阳下缓缓驶来。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古诗解析汇编(三年级语文上册~六年级语文下册)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古诗解析汇编(三年级语文上册~六年级语文下册)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古诗解析汇编(三年级语文上册~六年级语文下册)本文档整理汇编了小学阶段人教版语文课本(部编版)内所收录的古诗词,并添加了译文,以便学生统一理解和复习。

三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二单元 4 古诗三首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第六单元 17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

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洞庭湖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三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一单元 1 古诗三首绝句[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所有三年级古诗

所有三年级古诗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课文古诗及其译文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部编版课文古诗包括十二首,其中上、下册各六首。

下边整理分享这十二首古诗的原文及译文。

第一部分上册古诗第4课《古诗三首》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

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在晴日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光彩熠熠,美极了;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浓抹都显得十分自然。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风平浪静时湖面就像一面未打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的一枚青螺。

第二部分下册古诗第一课古诗三首绝句[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三年级上册古诗译文

三年级上册古诗译文

三年级上册古诗译文一、《所见》——袁枚1.原文: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注释:1.“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2.“振”: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3.“林樾(yuè)”:指道旁成荫的树。

4.“意欲”:想要。

5.“捕”:捉。

6.“鸣蝉”:鸣叫的知了。

3.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间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二、《山行》——杜牧1.原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

2.“远上”:登上远处的。

3.“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4.“石径”:石子的小路。

5.“斜”:倾斜,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6.“白云生处”:指山的深处。

“生” 可理解为产生,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7.“坐”:因为。

8.“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9.“红于”:比…… 更红。

3.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升腾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三、《赠刘景文》——苏轼1.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注释:1.“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北宋开封祥符(今属河南)人,苏轼的好友。

2.“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3.“擎(qíng)雨盖”:比喻荷叶,荷叶形状像雨伞,有遮雨的作用。

擎,举,向上托。

4.“菊残”:菊花凋谢。

5.“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6.“君”:您,这里指刘景文。

7.“须记”:一定要记住。

8.“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3.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四、《夜书所见》——叶绍翁1.原文: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古诗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古诗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古诗人民教育出版社(简称人教版)出版的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词及赏析(共9首)。

第1首《所见》所见袁枚〔清代〕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着一头黄牛唱着歌,歌声嘹亮清脆,回荡在树林的上方。

他忽然想要捕捉那鸣叫的知了,便立即停止了歌声,一声不吭地站在树下。

【作者介绍】袁枚(1716年-1798年),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清朝乾嘉时期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

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此后先后于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令七年,为官清廉颇有名声。

乾隆十四年(1749年)辞官隐居于南京随园,吟咏其中,广收弟子。

嘉庆三年(1798年),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称“随园先生”。

【赏析】这是诗人根据旅途见闻创作的一首清新可爱的田园诗。

一个小牧童骑在黄牛上唱着歌,“振”字写出了歌声的响亮清脆,仿佛整个树林中都回荡着优美的歌声,也写出了田园生活的悠然自得和孩童的活泼烂漫。

就在这个时候,牧童听见了蝉鸣,立刻想到了新花样,于是在最后一句,歌声戛然而止,全诗回归寂静,只剩下一个安静的小孩子站在树下,仿佛正在观察蝉的位置,跃跃欲试。

“闭口立”捕捉了小孩儿一瞬间的变化,孩童机智活泼的形象跃然纸上。

全诗用词浅显而生动,动静结合,在描写天真孩童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性和生活的赞美。

第2首《山行》山行杜牧〔唐代〕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在深秋时节的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

抬眼望去,白云升腾的地方,隐隐约约地有几户人家。

我实在太喜爱这傍晚枫树林中的美景了,于是停下车来慢慢欣赏,那染着秋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艳。

【作者介绍】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人教版小学语文3-6年级古文诗词注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3-6年级古文诗词注释赏析

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①萧萧:风声。

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捉。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④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鉴赏】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zhū yú)少一人。

【注释】(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民间很器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传说能以此避灾。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2)异乡:他乡。

(3)倍:加倍,更加。

(4)遥知:远远的想到。

登高:指民间在重阳节登高避邪的习俗。

(5)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重阳节时有佩戴茱萸的习俗。

【译文】:“我”一个人客居异乡,每次遇到重阳佳节就加倍思念家乡亲人。

这时候,“我”想远方的弟兄们一定登上了高处,弟兄们身上都佩带了茱萸,只是少了一个人。

【鉴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诗人的思乡之情在前两句中得到了直接抒发,要特别引导学生体会第一句中“独”字和两个“异”的表达效果。

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2)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3)楚江:即长江。

三年级上册古诗词汇总(附注释+译文)-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古诗词汇总(附注释+译文)-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古诗词汇总(附注释+译文)(人教版)【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①所见:指所看到的。

②牧童:放牛的孩子。

③振林樾:振动了林中的树阴。

樾,树阴。

④意欲:想要。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的背上,唱歌的声音在林中回荡。

他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①山行:在山里行走。

②寒山:指深秋时节的山。

石径:石头铺成的小路。

斜:为押韵,可读为xiá。

③生处:形成白云的地方。

一作深处,意为云雾缭绕的深处。

④坐:因为。

枫林晚:傍晚的枫树林。

⑤霜叶:经霜变红的枫叶。

于:比。

【译文】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绕着寒山,白云缭绕的地方隐约可见有几户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欢这傍晚的枫树林,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①赠:送给。

刘景文:即刘季孙,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

苏轼认为他非常优秀,曾向朝廷上奏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②尽:止,终。

这里指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起,向上托。

雨盖:喻指荷叶。

③残:残缺,缺损。

这里指菊花凋谢。

犹:仍,还。

傲霜枝:形容菊花凌霜傲雪,不被严寒所屈。

比喻坚贞不屈,百折不挠的人。

④君:对对方的尊称,这里是指刘景文。

须记:一定要记住。

⑤正是:就是。

橙黄橘绿:秋季景物,指橙子黄熟、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译文】荷花凋谢连向上托起的荷叶也枯萎了,菊花衰败但还有凌霜傲雪的花枝。

一年中景致最好的时节你一定要记住,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啊。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①书:书写,记录。

所见:看到的。

②萧萧:象声词,这里指风声。

寒声:寒冬的声响,如风声、雨声、鸟鸣声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上册】(第5册)1、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猜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3、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4、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

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

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5、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蓬头稚子学垂纶”意思是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学着大人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意思是小孩子侧着身子坐在乱草青苔上,身影映在野草丛中。

诗人对这个垂钓的小孩子的外貌并没有加以具体修饰和描写,而是直接写出山野孩子的蓬乱头发的真实面目,使人觉得非常地自然、可爱与真实。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可见这个孩子不怎么约束自己的行为,而更专注于钓鱼的情景,可以想象孩子是多么地喜欢钓鱼。

“莓苔”泛指生长在潮湿、阴暗的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这个词中可以看出小孩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个人烟稀少,鱼不易受惊吓之处,为后文的“怕得鱼惊不应人”作了铺垫。

“草映身”是对孩子一个粗粗的画像,同时也与下句的“路人借问遥招手”有着直接关系。

因为路人之所以向他打问,就是因为看得见他。

【三年级下册】(第6册)6、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像碧玉一样打扮成的高高柳树,千条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

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7、春日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风和日丽来到泗水边赏景,一望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处处可以领略到东风的面容,万紫千红都呈现出春的意境。

8、乞巧唐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

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

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

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线几万条。

”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

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9、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慈祥的母亲手里拿着针线,缝制着衣服给将要出外远游的孩子。

在孩子出发前夕,慈母还在细心地一针一线缝着,心里却恐怕孩子会很迟很迟才回来。

谁又说孩子幼小的心灵,能够了解慈母的苦心,能够报答那象春天三月的阳光那么温暖的爱呢?10、嫦娥唐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此篇讽刺信神仙而求长生者。

以嫦娥为例,说她偷吃不死之药成仙以后,在月宫里永远品味着孤独寂寞的滋味。

诗人在讽刺虚妄的同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生命哲学问题: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由这一问题牵连而出的问题是:人应该怎样生活长寿甚至长生的目的是什么在爱和长生不老之间,现实的人应该选择什么作者显然并不赞成嫦娥那样牺牲现世的生活而换取长生不老。

他认为那样孤独寂寞的长生,实际上正是对生命的折磨和摧残。

与其如此,还不如人间儿女们那样有悲欢地热爱、有聚散地执着更有意义。

【四年级上册】(第7册)1、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

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

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啊。

2、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农家虽无好酒,但遇上丰年也要留足鸡、肉等款待客人。

这一句写出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性格。

这是动中即景,写出曲折多变的景色。

“山重水复”见地形复杂,显出所经山水之无穷变化。

一个“疑”字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

“又一村”则写出自己的欣喜之情。

这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描绘乡村社日前夕的热闹情景。

社日未到,但农民们已经吹箫击鼓,结队往来,衣着都很简朴。

“古风存”,用农民服饰的简朴盛赞他们性格的淳厚质朴。

这一句写主观心境,如果今后有时间乘月色出游,我会随时拄着手杖来敲你们的门的。

作者的恋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里,对这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

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清晨的微雨打湿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店映衬柳树的枝条显得格外新鲜。

请你再干一杯离别的酒吧,西出阳关后就再没有老朋友了。

5、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shǔ),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xiá)。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青山绿树、鸡黍桑麻,好一派田园风光;场圃、老友、淡酒,真好比人间仙境,在这里,俗世名利、荣辱得失全如过眼烟云,飘然脑后。

老友相聚,待以鸡黍之饭,普通简单的事情却被诗意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们留下了一个美的意境和幻想的空间。

【四年级下册】(第8册)6、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7、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8、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江南真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鲜花更加艳丽,由于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料的火焰;春回大地,春光水碧,由于江花红,所以江南显得更加碧绿。

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9、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

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际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钯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10、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11、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西塞山前群群白鹭高飞,桃花盛开水中鳜鱼肥美。

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在斜细雨中流连不归。

【五年级上册】(第9册)1、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道长江。

从京口到钟山,中间只隔几重山。

春风又一次把江南岸吹绿了。

明月啊,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自己的家乡呢2、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

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

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

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

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

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3、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山一程,水一程”仿佛是亲人送了我一程又一程,山上水边都有亲人送别的身影。

“身向榆关(这里借指山海关)那畔行”是使命在身行色匆匆。

“夜深千丈灯”则是康熙帝一行人马夜晚宿营,众多帐篷的灯光在漆黑夜幕的反衬下在所独有的壮观场景。

“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丈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

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自然是眼界开阔、见解非凡,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定会比别人更强烈。

可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身份反而形成了他拘谨内向的性格,有话不能正说,只好借助于儿女情长的手法曲折隐晦地反映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