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 (2)教材
植物野外实习报告(精选3篇)

植物野外实习报告(精选3篇)植物野外篇120____年5月22日早上,我们专业准备前往深圳大亚湾东山珍珠岛进行为期五天的“植物学·生态学·动物学”野外实习。
这是我们第一次外出实习。
实习时间:20____年5月22日——20____年5月26日地点:深圳大亚湾东山珍珠岛任务:常见的植物分类,外出辨别野外植物,采集和压制标本环境:深圳是中国南部海滨城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东经113°46′至114°37′,北纬22°27′至22°52′。
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大亚湾位于其东面。
大亚湾地处惠州市东南,在惠东县、惠阳区和深圳市之间。
东考红海湾,西临大鹏湾。
实习内容:(一)辨认标本通过第一学期所学的《植物学》内容以及平时积累的,为这次野外实习特别准备的知识和有关的资料,通过植物的形态特征,比较分析,辨认出其所属的科。
在实习过程中,植物学老师几乎每天都带我们外出认识植物,老师除了介绍植物的特征外,还教我们如何去辨认各科的特征。
(二)采集和制作标本在这次植物学野外实习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如何采集和压制标本。
在采集标本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很多,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可以制作成标本的,所以在采集标本时,一定要选择其特征明显的部位,以便于将来的标本鉴定。
采集完好的标本只是压制标本的开始,在压制标本时,要注意的问题更多,一定要讲究技巧,对于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压法,还要经常换纸。
要制作一个成功的标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三植物的分类在这次野外实习中我们一共辨认了几十个科的植物,所达的的种类超过一百种,以下就列举一些常见的种类:被子植物:木兰科:木兰榆科:朴树桑科:垂叶榕、斜叶榕、木菠萝桃金娘科:乌墨葡桃、番石榴苋科:红龙草、刺苋、野苋菜、土牛膝、空心莲子草锦葵科:大红花、赛葵、黄花棯含羞草科:中国台湾相思,含羞草椴树科:布渣木大戟科:细叶洒金榕、土密树、大飞扬、小飞扬、毛果算盘子、叶下珠、蓖麻炸酱草科:炸酱草无患子科:龙眼、荔枝、倒地苓炸酱草科:炸酱草葡萄科:爬墙虎茄科:少花龙葵、水茄茜草科:龙船花,九节,白花蛇舌草菊科:白花鬼针草、银交菊、加拿大飞蓬、一点红、胜红蓟、长柄菊裸子植物:杉科:杉树蕨类植物:海金沙科:柳叶海金沙:为期五天的植物学野外实习,在26号下午压制完标本后宣告结束了。
植物地理学实习报告5篇

植物地理学实习报告5篇植物地理学实习报告1一.为配合植物地理学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质量,使同学们对学科知识有更全面的认识,巩固教学成果。
我们在周兴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针对本学期课程内容的野外实习。
__年5月30日我们在校园内认识校园植物种类及分科情况;__年6月16日至6月18日,我们从学校出发,先后到达大明山、马山县弄拉风景区,最后一天我们爬上了大明山600米左右的海拔的地方。
主要是了解和掌握广西的植物的主要类型、性状及分布规律;了解大明山植物垂直分布规律及生长环境;学会群落的抽样调查。
二.野外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措施,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野外实习,印证课堂理论,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土壤、植物和其它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土壤和植物的发生、发展与分布规律;学会土壤地理和植物地理野外工作方法,掌握基本技能,为将来从事地理工作打下基础。
三.通过野外实习,综合研究和掌握地球表层各自然要素的性质和特点,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等内容,激发对祖国、对广西大好河山的热爱,增强珍惜资源、合理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为达成人与自然和谐之目标,为建立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四.5月30日:广西师范学院6月16日:广西大明山脚(武鸣)6月17日:马山弄拉自然保护区6月18日:广西大明山(上林)五.(一)5月30日,我们在校园开始植物实习,主要认识校园内植物种类,并对植物进行分类。
学校地处南宁,是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归属南亚热带气候范围,因此植物种类繁多,且以热带植物居多。
同时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分布许多人工树种及引进树种。
(二)6月16日,我们来到武鸣大明山山脚进行植物地理学野外实习。
大明山位于上林、马山、宾阳、武鸣等县交界地区,居北纬23°10′—23°8′,东经108°18′—108°5′,处于南亚热带向北热带过渡地带,恰恰落在北回归线上。
植物学野外实习报告实习报告

植物学野外实习报告实习报告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和目的植物学野外实习是植物学相关专业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的一种重要形式。
通过野外实习,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等。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地观察和实践操作,加深对植物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们的科学研究和实践能力。
二、实习地点本次实习选择了本地的自然保护区作为实习地点。
该保护区位于山区,环境条件适宜,植被种类繁多,是开展植物学野外实习的理想场所。
三、实习过程及成果在实习期间,我们分成小组进行了多个实地调查和研究项目。
1. 植物标本采集和鉴定我们小组分别选择了不同的植物进行标本采集和鉴定。
通过观察植物的形态特征、花果部位、叶子形状等,我们学习了植物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了解了一些常见的植物科、属和种。
2. 植物生态调查我们小组选择了一个特定的生态环境,并进行了植物生态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观察了植物的生存状况、株高、根系生长等,记录了植物的分布情况和种群数量,并分析了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3. 植物组织解剖实验我们在实验室进行了植物组织解剖实验,通过切片和染色等技术,观察了植物的细胞结构和组织构成。
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植物的组织结构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也揭示了植物的适应性和生长特点。
四、实习总结和收获通过这次植物学野外实习,我对植物的分类、形态、生态特征和组织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通过实地观察和实践操作,我提高了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技能。
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的重要性,也更加明确了自己未来在植物学研究方面的发展方向。
植物学野外实习是一次珍贵的学习经历,我相信这次实习一定会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科研有很大的帮助。
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植物科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植物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

植物地理学野外实习小报告(一)*松科*(1)雪松(Cedrus deodara(Roxb.) G. Don )雪松属。
常绿针叶大乔木。
树皮深灰色,不规则裂鳞状块。
树冠圆锥形,大枝平展,小枝略下垂,叶针形,在长枝上散生,在短枝上簇生。
花期10~11月。
喜光,稍耐荫,耐寒,不耐水湿。
(2)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松属。
木本,常绿大乔木。
树皮灰褐色,裂成不规则较厚的鳞片状。
针叶粗硬,扁平条形,两针一束。
花期4~5月。
最喜光树种。
*棕榈科*(1)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 )别名棕树,棕榈属。
木本,常绿小乔木。
不分枝,叶片扇形,深裂,簇生顶端,深绿色,花朵单性,肉穗花序下垂,花小,淡黄色。
花期3~5月。
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
(2)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 )蒲葵属。
木本,常绿乔木。
茎不分枝,叶团扇形,掌状分裂至中部,裂片条状披针形,肉穗花序。
花期3~4月。
喜高温多湿的环境,不耐寒。
*樟科*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别名香樟,樟属。
木本,常绿大乔木。
树皮灰黄褐色,纵裂。
叶近革质,叶片卵形或卵状椭圆形,先端尖,缘微波状。
幼叶淡红绿色,渐变绿色,背面灰绿色。
圆锥花序生于新枝的叶腋内,花小,碗状,绿色或黄绿色。
树冠广卵形,枝叶有香气。
花期4~5月。
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的环境。
*木犀科*(1)银桂(Osmanthus,fragranscv.Latifoliu)花近白色、黄白色,香味较金桂淡,叶较宽大。
(2)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丁香属。
木本,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干皮灰褐色,纵沟裂。
单叶对生,卵圆形,宽大于长。
叶基心形或截形,无毛,先端渐尖,全缘,叶柄紫色。
花冠白色,细筒状,上部四裂,其形如丁。
花白色或淡紫色,具芳香。
圆锥花序,花期4~5月。
喜光,耐寒耐旱,忌涝。
*梧桐科*梧桐(Firmiana simplex )别名青桐,梧桐属。
植物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一、前言植物地理学是一门研究植物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植物群落组成、结构、演替以及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为了更好地理解植物地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我们于2023年X月X日至X月X日在XX地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野外实习。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加深对植物地理学基本原理的理解,掌握植物识别、群落调查、土壤分析等野外工作方法,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二、实习目的1. 通过实地考察,加深对植物地理学基本原理的理解。
2. 掌握植物识别、群落调查、土壤分析等野外工作方法。
3. 了解植物群落组成、结构、演替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4.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5. 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三、实习地点与时间实习地点:XX地区实习时间:2023年X月X日至X月X日四、实习内容1. 植物识别与分类- 实习过程中,我们首先对实习区域内的植物进行了识别和分类,包括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等。
通过查阅植物志、识别手册等资料,我们掌握了不同植物的特征,如叶片形态、花果结构、生长习性等。
- 我们还学习了植物分类的基本原理,如植物的系统发育、分类单位等。
2. 群落调查- 在实习区域内的不同生境中,我们进行了群落调查。
通过样方法,我们记录了不同群落中植物的种类、数量、密度、优势种等特征。
- 通过群落调查,我们了解了不同群落的结构、演替规律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3. 土壤分析- 我们对实习区域内的土壤进行了采样,分析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如pH值、有机质含量、氮磷钾含量等。
- 通过土壤分析,我们了解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以及植物对土壤的适应性。
4. 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我们观察了植物与地形、气候、土壤等环境因素的关系,了解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
-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认识到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植物生态环境的影响。
5. 实习报告撰写- 实习结束后,我们根据实习过程中的观察和记录,撰写了实习报告,总结了实习成果和心得体会。
《植物地理学》实习报告

《植物地理学》实习报告目录绪论┈┈┈┈┈┈┈┈┈┈┈┈┈┈┈┈┈┈┈┈┈┈┈┈┈┈┈┈┈2 第一部分┈┈┈┈┈┈┈┈┈┈┈┈┈┈┈┈┈┈┈┈┈┈┈┈┈┈┈3 实习论文: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垂直分布规律及分析第二部分┈┈┈┈┈┈┈┈┈┈┈┈┈┈┈┈┈┈┈┈┈┈┈┈┈┈┈8 武夷山实习观察到的植物及植物简介第三部分┈┈┈┈┈┈┈┈┈┈┈┈┈┈┈┈┈┈┈┈┈┈┈┈┈┈┈18 实习体会绪论一、实习目的意义1.在实习植物基本类群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认识若干代表种类的形态,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植物分类学知识, 进一步掌握最基本的形态专用术语, 初步学会使用植物检索表。
2.在日常观察的基础上, 进一步认识福州地区若干常见的亚热带植物种类, 以巩固植物与地理要素关系的知识;学习植物标本采集、鉴定和制作的方法, 培养学生野外和室内的实际操作技能。
3、学习植物群落的样方抽样和重点方角法抽样技术, 初步掌握植物群落调查方法。
4、观察武夷山植被(以黄岗山为重点)的垂直分布, 加深对植被垂向分布规律的理解。
二、实习内容1.植物基本类群代表种类的观察和认识。
(1)了解福州地区常见科(15—20科)的主要特征, 并从中选择3—5科作为重点内容, 逐步掌握已学过的植物形态术语, 学习使用植物检索表鉴定科属的方法。
(2)以实习样地植物群落得优势种类为重点, 进一步学习使用植物检索表鉴定植物。
2.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1)标本的采集(2)压制标本的制作方法(3)植物的鉴定方法(结合学习使用植物检索表)。
3.福州常绿阔叶林植物群落调查样方法和中点方角法抽样技术, 以及认识福州植物种类。
(以上实习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见《植物地理学实验实习指导》)三、实习方法步骤具体的方法步骤(包括野外工作、室内工作及撰写实习报告)见《植物地理学实验实习指导》。
第一部分武夷山实习观察到的植物及植物简介地点: 黄坑 2010年11月8日下午晴27°34′1.9″N 117°38′19.7″E 海拔 361m气候条件为年均温17-19℃, 多年平均降水量1700-2000mm, 干湿度70%-75%, 干湿交替明显。
植物地理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概况为了深化对植物地理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我们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在周兴老师的带领下,于2023年7月15日至7月21日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植物地理学野外实习。
实习地点选择了我省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峨眉山,这里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植被丰富,是研究植物地理学的理想场所。
二、实习目的1. 通过实地考察,加深对植物地理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学习植物识别、群落调查、土壤采样等野外工作技能。
3. 掌握植物群落结构、分布规律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4.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习内容1. 植物识别:在实习初期,我们学习了峨眉山常见植物的识别方法,包括形态特征、繁殖方式、生长习性等。
通过观察、比较和查阅资料,我们成功识别了多种植物,如银杏、红豆杉、楠木、杜鹃等。
2. 群落调查: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我们选取了不同海拔、不同生境的植物群落进行样方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植物种类、数量、盖度、频度等指标,并分析了群落的结构、分布规律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3. 土壤采样:我们学习了土壤采样方法,选取了不同植物群落下的土壤进行采样,并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土壤的理化性质,进一步了解植物群落与土壤之间的关系。
4. 植物群落演替:我们观察了峨眉山不同海拔、不同生境下的植物群落演替过程,分析了演替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5. 植被类型划分:根据植物种类、结构和分布规律,我们对峨眉山的植被类型进行了划分,包括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灌丛等。
四、实习成果1. 植物识别:通过实习,我们成功识别了峨眉山常见植物50余种,包括乔木、灌木、草本等。
2. 群落调查:共调查了10个植物群落,分析了群落的结构、分布规律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3. 土壤采样:采集土壤样品10份,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
4. 植物群落演替:观察了峨眉山不同海拔、不同生境下的植物群落演替过程,并分析了演替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5. 植被类型划分:将峨眉山的植被类型划分为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灌丛等。
植物地理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概况为了更好地理解植物地理学的基本原理,提高实践能力,我于XX年XX月XX日至XX年XX月XX日在XX大学植物地理学实验室及XX自然保护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野外实习。
实习期间,在XXX教授的指导下,我们通过实地考察、样本采集、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植物地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了深入学习和实践。
二、实习目的1. 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植物地理学理论知识。
2. 学习和掌握植物地理学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3. 了解不同植被类型及其分布规律,提高对植被演替和生态保护的认识。
4. 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实习内容1. 植物识别与分类:通过实地考察,学习识别不同植物种类,了解其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及分布规律。
2. 植被调查:采用样方法对植被进行调查,包括样地设置、样方调查、植物种类及数量统计等。
3. 土壤调查:观察土壤剖面,了解土壤类型、结构、理化性质等。
4. 植被演替与生态保护:分析植被演替过程,探讨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及生态保护措施。
5. 数据处理与分析:运用统计软件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四、实习过程1. 第一天:在XXX教授的带领下,我们对实习区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实习区域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植被类型等。
2. 第二天至第四天:分组进行植被调查,采用样方法对植被进行详细调查,记录植物种类、数量、分布情况等。
3. 第五天:进行土壤调查,观察土壤剖面,了解土壤类型、结构、理化性质等。
4. 第六天: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撰写实习报告。
5. 第七天:总结实习经验,分享实习心得。
五、实习成果1. 通过实习,我们掌握了植物地理学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2. 深入了解了不同植被类型及其分布规律,提高了对植被演替和生态保护的认识。
3. 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4. 完成了实习报告,对实习内容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六、实习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深刻认识到植物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实习报告实习名称植物地理学野外实习专业班级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13 学号*********姓名wenzm带队教师**教授实习地点昆明市西山公园实习时间2015年12月13日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城规系植物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野外实习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
野外实习一方面可以巩固和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增强感性认识,拓宽知识领域;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专业、团结合作、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独立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野外生存和开展工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植物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课堂教学的内容,只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感性认识,才能得到巩固和加强,也只有通过野外实习这样的实践活动,才能够起到扩大知识范围,拓宽知识领域的作用,真正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为将来胜任本专业或其它相关专业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对植物地理学课程的野外实习,进一步了解课本的基本内容,掌握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了解和掌握植物群落的外貌与结构、种类组成、植被类型,植物的垂直分布规律等,学会对各种植物进行分类研究,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巩固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除此之外,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对云南大好河山的热爱,树立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二、实习意义正确认识动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重点认识昆明市西山森林公园典型生态环境类型生长,为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植物资源打好基础。
通过野外实习,初步学会和了解植物地理学最基本的野外工作方法,熟悉植物地理学在森林工作的基本方法。
具体来讲,通过实习,既可以培养学习科学的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严明的组织纪律,团结协作的精神,还可以让同学切身实际的感受祖国的壮美山河之秀丽,进一步了解昆明,了解西山景区,培养我们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增强生态旅游的观念,做文明游客。
培养在实际环境中处理事情的能力。
一方面,我们在面对问题时可以独立自主的进行思考,力求取得一定的认识和见解;另一方面,与同学共同协作,合理分工,高效率完成任务,主动交流,达成共识,增进感情。
三、实习前准备实习前期准备主要包括基础知识准备、实习必备工具及材料准备和实习登山差旅准备。
1、基础知识准备(1)理论课程所学植物相关分类知识和植物分布知识(2)植物学野外实习指导手册2、实习必备工具和材料(1)标本夹:标本夹是压制植物标本的工具(2)标本纸:具有吸水性的粗糙纸张,可用毛边纸、废报纸,粗糙杂志等代替(3)植物采集包:放置已采集的标本,实验室统一发放,每小组一个(4)标签:用硬纸板做成的5cm×4cm小卡片,用以记录植物名称、采集地点、海拔高度等信息(5)其他工具:皮尺,海拔表,罗盘,剪刀,昆虫采集盒,多用铁铲,相机,信息记录本等3、登山差旅准备(1)适宜登山的轻便着装,登山杖,遮阳帽等(2)一天必需的食物,水等四、实习时间及地点1、实习时间2015年12月13日星期六2、实习地点及其概况昆明市西山森林公园附:西山森林公园概况(1)简介昆明西山森林公园位于昆明西郊有“高原明珠”之称的滇池湖畔,距市区15公里,北起碧鸡关,南达灰湾,由碧鸡山、华亭山、太华山、太平山、罗汉山等山峰组成,由北向南逶迤升高,最高峰海拔2507.5米,最高的罗汉山高出滇池水面约620多米。
西山公园东濒滇池,西迤长坡,占地约889公顷。
西山是昆明城的著名景区,也是昆明必去的景区之一。
(2)地理位置西山森林公园位于昆明市西郊,距市区约15km。
经纬度范围为102°36′07″E—102°38′00″E,24°56′55″N—24°58′49″N,海拔在1886m (滇池湖面)-2507.5m(最高峰罗汉山)之间。
(3) 地质地貌特征坐落于昆明滇池西岸的西山是滇中高原浅切割的中山群,东与滇池只有一路之隔。
地处南岭东西构造带、川滇南北构造带和云南山字形构造带交界处,位于安宁向斜盆地东侧。
由于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区内有多条断裂带通过,其中主要为小江断裂带、普渡河断裂带。
强烈的构造营力使得岩层破碎,节理裂隙发育,风化作用强烈。
(4)气候特征该区为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成因于西南季风和西风漂流南支两支气流的季季节性更替和昆明独特的高原地形,主要表现为年温差较小而日温差较大且气候的垂直差异明显,年平均气温15℃;年均降水量1000mm左右,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有明显的干湿季,雨季为每年的5月-10月,干季为每年11月-次年4月。
(5)植被土壤该区常绿阔叶林是整个昆明以及滇中地区以至滇中高原地区典型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受当地佛道庙宇传统文化影响和当地政府的保护,原生植被保存较完整,树木枝干高大,枝繁叶茂。
地带性植被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除此之外,也有大量人工种植植被,为人工次生林,主要为华南松林、云南松林和滇油杉林。
原生植被主要以滇青冈、干香柏、云南鹅耳枥、栓皮栎、铁仔、华山松,滇油杉等。
该区土壤主要为山原红壤和红色石灰土。
五、实习路线1、行车路线呈贡校区三校碑→昆玉高速→昆明绕城高速内环中线(G56S)→草海隧道→云南省委党校行车路线图2、步行路线云南省委党校→华亭寺→太华寺→猫猫箐→聂耳墓→西山龙门景区入口→高海高速(湖滨路)步行路线图六、实习内容1、考察西山森林公园植被生长发育情况,沿途辨识植物种类,并作初步归纳分类。
2、沿途采集植物用以制作标本。
3、总体分析西山森林公园植物群落类型的基本情况和特点,了解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规律,认识海拔高度、坡向坡位等自然因子对植物生长发育、群落结构与更新演替的影响,初步认识不同森林群落的总体特征。
七、实习过程2015年12月13日,我们班同学于9:00在学校三校碑集合,乘车从西门出发,到达云南省委党校后下车。
老师作初步安排和基本纪律要求后,我们沿着步行路道一路向上走,沿途听老师讲解植物及其基本形态特征,经华亭寺、太华寺,于中午时分到达山顶猫猫箐。
吃过午饭后,原路下山到聂耳墓,并参观了聂耳墓呵聂耳纪念馆,绕过龙门景区,一路下山到高海高速与滨海路交叉口处,之后乘车返回学校。
整个行进过程中,我们分组采集植物,并用纸夹好收集好,带回学校用以制作植物标本。
八、主要推论和结论1、气候对西山植被的影响昆明地处北纬亚热带,又地处云贵高原中部,地势起伏大,整个昆明表现为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类型,气候的垂直差异明显。
一方面,日照时间长,霜期短,年平均气温15℃,年均日照2200小时左右,无霜期达到240天之久。
整个昆明年温差小,但日温差大。
因来自南方的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气候湿润,年平均降水1000mm左右,且因西山东临方圆300平方千米的滇池,东部地形陡峭,多地形雨,西山的小气候又较昆明湿润。
综合气候的水热条件,西山植被发育完整,分层明显,依次为地衣-草本-灌木-乔木。
另外一方面,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垂直变化的气候类型,也影响着植被类型的垂直变化。
典型的例子就是西山山脚植物多为高大的以滇青冈为代表的壳斗科植物和滇朴等常绿阔叶植物类型,随着高度的上升,山腰渐渐夹杂着马尾松,植被表现为针阔混交的现象,而上到毛毛箐后,阔叶林渐渐退出视线,只留下单一的马尾松林。
西山这一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生长的植被又得到佛道传统文化和当地政府部门的保护,更是在工农业快速发展的现代呈现出勃勃生机,经久不被破坏。
2、土壤类型对植被的影响昆明当地的土壤类型为高原红壤,发育于季风性典型亚热带气候区。
其代表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主要为壳斗科、樟科、茶科、冬青、山矾科,木兰科等,西山也常见有蕨类、藤本和竹类植物。
实地考察西山植被,不难发现西山东西两侧植被疏密程度不一样,西侧植被密度大于东侧。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东西两侧的地形差异,另一方面则是土壤类型的差异。
西山东侧土壤主要为石灰土,土壤含钙比较多,土壤中营养成分相对较低,能够提供给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缺乏,而冲天柏等一类喜钙植物却能较好得适应这一环境,分布较多,生长也好。
另外,西山东侧地形十分陡峭,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发育较薄,营养元素流失,不利于高大植物生长。
而西山东侧的土壤主要为山原红壤和山地红壤,土层深厚,营养丰富有利于植物生长。
土壤的东西差异使西山植被东西两侧呈现出不同类型的生长特征。
3、西山森林公园常见植物介绍(1)蕨类植物蕨类(Fern)是泥盆纪时期的低地生长木生植物的总称。
它们需要水分作为再生循环的一部分,且从此开始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种类,在今日仍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植物。
蕨类植物有着一个世代交替的生命周期,由双套的孢子体和单套的配子体两者循环。
配子体是一游离的器官。
蕨类植物典型的生命周期如下:孢子体(双套)经由减数分裂产生单套的孢子;孢子经由细胞分裂形成配子体;配子体会经由有丝分裂产生生殖细胞;可移动、具鞭毛的精子让仍黏在原叶体上的卵子受精;受精后的卵子形成了一个双套的受精卵,并经由有丝分裂成长成孢子体。
(2)松科植物松科是裸子植物中最大的一科,有10属,230种,主产北半球。
我国有10属113种,分布遍全国,绝大多数为森林树种和用材树种,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及华南地区高山地带组成大片森林,有些种类可供采脂、提炼松节油等多种化学原料,有的种类种子可食或供药用,有些可作园林绿化树种。
常绿或落叶乔木,稀为灌木状;枝仅有长枝,或兼有长枝与生长缓慢的短枝,短枝通常明显,稀极度退化而不明显。
叶条形或针形,基部不下延生长;条形叶扁平,稀呈四棱形,在长枝上螺旋状散生,在短枝上呈簇生状;针形叶2-5针(稀1针或多至81针)成一束,着生于极度退化的短枝顶端,基部包有叶鞘。
花单性,雌雄同株;雄球花腋生或单生枝顶,或多数集生于短枝顶端,具多数螺旋状着生的雄蕊,每雄蕊具、2花药,花粉有气囊或无气囊,或具退化气囊;雌球花由多数螺旋状着生的珠鳞与苞鳞所组成,花期时珠鳞小于苞鳞,稀珠鳞较苞鳞为大,每珠鳞的腹(上)面具两枚倒生胚珠,背(下)面的苞鳞与珠鳞分离(仅基部合生),花后珠鳞增大发育成种鳞。
球果直立或下垂,当年或次年稀第三年成熟,熟时张开,稀不张开;种鳞背腹面扁平,木质或革质,宿存或熟后脱落;苞鳞与种鳞离生(仅基部合生),较长而露出或不露出, 或短小而位于种鳞的基部;种鳞的腹面基部有2粒种子,种子通常上端具一膜质之翅,稀无翅或二几无翅;胚具2-16枚子叶,发芽时出土或不出土。
西山森林公园组多见的是马尾松马尾松(拉丁学名:Pinus massoniana Lamb.)乔木,树干较直;外皮深红褐色微灰,纵裂,长方形剥落;内皮枣红色微黄。
心边材稍明显。
边材浅黄褐色,甚宽,常有青皮;心材深黄褐色微红。
年轮极明显,极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