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守恒定律》教案1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案(一)

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案(一)班级姓名教学——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测定知道质量守恒定律;定量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原因,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简单的实际现象和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定性向定量的学习,感受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初步培养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学习重点:质量守恒定律教学——学习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全面理解。
课时:一课时辅助教学:托盘天平、锥型瓶、烧杯、小试管、酒精灯;白磷、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铁钉。
教学——学习过程:引入:什么是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是什么?新课学习:问题: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呢?可能发生哪些变化?作出猜测:一、探究实验1、白磷在密闭的锥形瓶中燃烧实验实验仪器:锥形瓶、橡皮塞、托盘天平、酒精灯、玻璃棒实验药品:白磷实验操作:在装有细砂的锥形瓶中放入一粒火柴头大小的白磷,塞上带有玻璃棒的橡皮塞,玻璃棒刚好能与白磷接触,称量其质量,取下锥形瓶,将玻璃棒在酒精灯上灼烧至红热后,迅速塞紧在锥形瓶口,引燃白磷,反应完毕待锥形瓶冷却后,称量其质量。
实验现象:锥形瓶中的白磷被点燃后燃烧,冒浓白烟,锥形瓶变热,反应前、后称量的质量相等。
实验结论:①实验中发生了化学变化②白磷与氧气的质量之和反应后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讨论:①怎样分析出参加反应的白磷与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五氧化二磷的质量呢?②实验中为什么要用橡皮塞塞紧锥形瓶口呢?2、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实验实验仪器:烧杯、试管、托盘天平、试剂瓶实验药品:铁钉、硫酸铜溶液实验操作:反应前称量小烧杯中装入硫酸铜溶液何铁钉的质量,小铁钉放在烧杯里,观察实验现象,反应后称量其质量。
实验现象:铁丁表面出现红色固体,两次称量的质量相等。
实验分析:铁丁表面出现红色固体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第一课时)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第一课时)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第一课时)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九年级学生
2.学科:化学
3.课时:第一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复习白磷、铁丝、木炭等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文字表达式。
二、教学课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三、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位于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课题1。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化学变化主要有了一定的认识,关注物质变化过程中的现象和反应后生成什么新的物质。
本单元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引导学生从质的认识向量的认识过渡。
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研究化学变化,为开展化学计算打下基础。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完整获奖版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方君(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测定,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 、能用微粒的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关系。
3 、通过对实验的操作与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及观察分析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1 、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活动。
2 、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的分析及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定量研究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3 、主动与他人讨论和交流表达自己观点,发展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导入]废品收购站的经营之道是把废弃的铁收来堆放在潮湿的环境中等长满了锈才出售,为什么呢?[实验探究]探究一:白磷在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步骤:](1)在锥形瓶中放一小块白磷(2)称量锥形瓶和物质的总质量(3)在酒精灯上加热玻璃管到红热状态再点燃白磷,观察产生的现象(4)冷却后称量锥形瓶和物质的总质量[实验现象]天平指针不偏转,发出黄光,产生大量白烟[实验结论]反应前的质量=反应后的质量探究二: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现象]天平指针不偏转,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铁钉表面附有红色的物质[实验结论]反应前的质量=反应后的质量[板书]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过渡]为什么物质发生变化而质量没有发生变化呢?[板书]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分 子 破裂原 子 聚集成 新分子 重新组合 新物质原子种类没有改变原子数目没有增减原子质量没有变化[小结]本节课主要学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测定,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通过化学反应前后宏观的质量守恒认知,实现从整个体系到具体反应的思维转换;通过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微观解释,实现从客观物质质量到微观原子质量的思维转换;通过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分析,实现从质量总和到质量比例的思维转换;通过元素守恒的本质认知,实现从物质改变到元素不变的思维转换。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
本课题的内容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基础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本课题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时的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了一些化学反应的知识,对化学反应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开展实验探究奠定了知识基础;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为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奠定了操作基础。
元素、原子、分子、化学式、化合价是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基础,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是学习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础。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初步学会控制条件进行定量实验研究,能对实验证据进行分析推理,得出合理的结论。
2.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3.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4.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实验事实或生活现象。
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与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并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现象和问题。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精选8篇)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精选8篇)《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精选8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学习该课题之前,学生已知道许多化学反应,能用微粒的观点从质变的角度分析一些化学变化的实质,但对于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是否改变还缺乏认识。
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观念有待建立。
学生在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小组合作已经比较默契,学习资源能够共享,熟悉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初步具有实验探究的能力。
但在“作出假设”“实验方案的设计”“概括推理能力”等方面仍需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学习动态。
一方面经过第四单元的学习,学生初步形成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认识物质的基本思路,并且对化学用语有大致的了解,这些是进行化学思维分析的基础,在本单元学习中需要进一步发展。
另一方面,经过一段时期的抽象思维相对集中的学习过程,有必要通过能够让学生参与的实验来调动和发展学习兴趣,从而在新的认知框架上形成学习化学的方法和发展态势。
【设计思路】所有的化学变化都无一例外的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当面对这一统辖所有化学变化的定律时,难道我们对此不感到惊奇吗?如果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能够产生如上一些体验,那是我们所盼望的。
我们渴望本课题的教学能从单纯的知识和技能传授发展到树立观念,产生体验的水平。
如何才能产生体验?一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发现质量守恒定律,将验证性实验改为自主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设计试验、完成实验,体验自己生产“质量守恒”这一知识结论的快乐。
二是通过化学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过程。
重温历史,让同学们回到了2百多年前,与拉瓦锡一同思考,一同实验,感受拉瓦锡的所思所想,感受建立量的观点的重要性,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是一个在新观念支配下经过大量一丝不苟的定量实验的探究过程。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微观本质的过程中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3)树立学生的世界物质观,物质粒子观。
重点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3、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难点1、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学过程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设意图一导课、提出问题: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见过许许多多化学反应,我们都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会有新物质生成。
那么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有什么关系?学生猜想创设情景、设置问题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指导实验探究引导再探究思考、猜想活动与探究分组实验实验一: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三: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四:铜粉加热前后质量的测定体现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分组实验增强合作意识培养敢于表达善于倾听的良好学习习惯尊重事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分析交流中让学生实验完毕,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得出实验结论,引出本节课课题------质量守恒定律。
体会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定量实验要在封闭体系内进行的科学方法,体验成功三、结论与解释提问;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该如何描述?2为什么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结合实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篇一:质量守恒定律优质课比赛经典教案《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2、能用微粒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3、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4、能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和研究化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分组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步骤,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思路2、通过CuSO4、NaOH 与 Na2CO3、稀 H2SO4 实验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总结、概括等加工信息的方法3、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与质量守恒本质原因的分析,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2、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本质的学习,树立“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通过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研究历程的科学史料,体验科学家揭示自然规律的艰辛和曲折二、教学内容分析从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来看,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其运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的学习,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相关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将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即从“质”到“量”的过渡。
同时,质量守恒定律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从教材设计来看,教材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质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而后,假设、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实验事实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定律。
由此来看,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关键是要做好探究实验。
三、学情分析已有知识储备分析: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对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质的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质量守恒的概念。
教学内容:1.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烹饪、建筑等,引导学生思考质量和变化的概念。
2. 向学生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和意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质量和变化的看法。
2. 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质量守恒的实例。
3. 引导学生讨论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和重要性。
作业:1. 学生可以在家中进行一些观察,如观察水沸腾前后质量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第二章: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
2. 学生能够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教学内容:1. 向学生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即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质量不会因为化学反应而增加或减少。
2. 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即反应前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物质的质量总和。
教学活动:1. 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让学生观察和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理。
2.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作业:1. 学生可以进行一些实验,如混合盐和糖,观察混合后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并记录下来。
第三章: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验证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2. 学生能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一些经典的质量守恒定律实验,如化学反应实验、水的蒸发实验等。
2.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质量变化。
教学活动:1. 演示一些经典的质量守恒定律实验,如化学反应实验、水的蒸发实验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质量变化。
3.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作业:1. 学生可以在家中进行一些简单的质量守恒定律实验,如观察石灰水和二氧化碳反应后质量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第四章: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并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能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变化中的一些现象。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和总结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教师讲解,实验演示相结合的组织形式。
教师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形成初识,科学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己动手探究,培养学生形成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培养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变化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用品】托盘天平、锥形瓶(250ml)、玻璃管、单孔胶塞、气球、白磷、烧杯(100ml)、铁钉、玻璃片、蜡烛、火柴、镁条、石棉网、坩埚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授:
1、写出铝在氧气中燃烧和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的文字表达式。
2、问题提出:
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有没有关系?如果有会是怎样的关系?
二、活动与探究
3、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1)归纳小结:质量守恒定律。
概念:
理解:
(2)情景与讨论:
情景⑴:取一支蜡烛粘在一块玻璃片上,将玻璃片和蜡烛一起称量,点燃蜡烛,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
情景⑵:取一根用砂纸磨干净的长镁条和一个石棉网,将它们一起称量。
在石棉网上将镁条点燃,将镁条燃烧后的产物与石棉网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观察反应现象并比较反应前后质量。
4、讨论与交流:
⑴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⑵对于前面方案一中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⑶如果在燃着的镁条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⑷以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为例,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化学反应必定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四、板书设计
1、活动与探究
2、质量守恒定律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