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忆冒雨游西湖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忆冒雨游西湖山川形胜,本自天工,然亦或假于人力,如武林故迹,西湖胜景,经宋代苏、白二公治后,佳境比比,遂有“天堂”之美称,亦可谓不负此喻。
昔日白公曾贸诗赞赏,日游所及,而犹有“行不足”之感。
足见其景物之多焉。
而苏公诗意,则晴雨咸宜,情景兼备,犹居高临下,收览无余。
故云:“水光敛滟晴偏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特以西湖比之西子,淡妆可,浓抹亦可,堪称大家手笔,非关细处。
观二公之诗,其寄于山水之情,意亦尽矣。
故历来有兴于此者,皆慕名而至,良有以也。
吾始问路,当丁未初,因事南下,曾造访焉。
时北方余寒未尽,而此地已春意盎然。
虽仅一日之游,昏夜登程时,不禁三顾而返。
后于癸亥晚秋,应约赴会于此,遂得以再睹其风姿。
忆至日已黄昏,下榻于平湖秋月近处,适与燕赵故友同室,意甚投。
翌晨起,见细雨靡靡,正可冒雨行。
昔日晴赏,今日雨游,谅亦天公之有意于我等。
始在平湖秋月,展望片刻,见山色苍茫,水波荡漾,遂乘舟下湖心亭、三潭印月、花港观鱼等处,觉山风吹面欲寒,湖雨沾衣欲湿。
登岸沿苏堤、过六桥,至曲院风荷,见柳浪莺梭,花丛云脚,令人陶醉不已。
复于孤山小饮,断桥眺望,有蓑笠隐现,过客来去。
昔日逋翁之所以放浪于此者,不负林泉之美也。
午后,再去钱塘江畔,登高远望,见波涛万顷,如鲸吞之状,佛塔千寻,有凌云之势,漫漫云山,茫茫雾海,美不胜收。
踏遍江南山水地,独领风骚是此乡也。
复经葛公岭,谒炼丹台,再望湖上,烟波隐隐,雾霭蒙蒙,不觉意惹情痴。
一路归程,兴犹未尽。
幸哉!不虚此行,亦不负苏、白二公之苦心营造也。
文既毕,余意犹在,聊成四韵曰:钱塘江畔乱云飞,湖上秋波细雨靡。
南浦堤翻青柳浪,西泠桥度绿蓑衣。
烟笼花港鱼津缓,雾漫孤山鹤梦稀。
满目苍茫行不尽,风骚莫许醉人归。
三年级古诗三首17课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分别是《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
以下是这三首诗的原文及翻译:
1.《望天门山》唐·李白
原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翻译: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1.《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原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翻译: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1.《望洞庭》唐·刘禹锡
原文: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翻译:
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
真的令人浮想联翩。
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以上是三首诗的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帮助到您。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对诗人的理解与评价
李白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多以自然、豪放为主题,表现了诗人的豁达和个性。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 艺术价值,被誉为“诗仙”。
苏轼
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歌多以自然、清新为主题,表现了诗人的细腻和感受力。他的 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度的思想价值,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的快乐。
豁达开朗
诗歌所表达的豁达开朗的人生态 度,使人在面对人生的起伏变化 时,能够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珍惜当下的美好。
04
两首诗歌的对比分析
主题与风格对比
主题
《望天门山》描绘了天门山的壮丽景色,突出了大自然的雄 伟与恢弘;《饮湖上初晴后雨》则表现了西湖的美景,以及 天气变化带来的不同意境,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 后雨》
汇报人:
日期:
• 引言 • 《望天门山》赏析 • 《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 • 两首诗歌的对比分析 • 结论
01
引言
诗歌背景介绍
唐代盛世
这两首诗歌都产生于唐代,这是 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最为辉煌 的时期之一,诗歌在这一时期达 到了巅峰状态。
自然与人文景观
诗歌中的天门山和西湖都是中国 著名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吸引了 无数文人墨客为其吟咏。
诗人简介
李白
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风格豪放、奔放,擅长 描绘自然景色,抒发豪情壮志。
苏轼
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 家,被誉为“文状元”,他的诗歌风 格多变,既有豪放的一面,又有细腻 、婉约的一面。
诗歌主题与风格概述
《望天门山》
这首诗歌以望山为主题,表现了诗人豁达、胸襟开阔的精神风貌。诗歌风格豪 放、气势磅礴,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天门山的壮丽景色展现得淋 漓尽致。
三年级17古诗三首知识点

三年级17古诗三首知识点1.《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而雄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饮湖上初晴后雨》通过作者对西湖晴天和雨天不同景色的描写,以及以西施比西湖,形象地表现了西湖的美,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赞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3.《望洞庭》描写了秋夜皎洁明月下的洞庭湖的波光与月色交相辉映的美丽景象。
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一、《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
2. 诗题意思:诗人舟行江中远望天门山的情景。
3.词语解释:中断:从中间断开。
楚江:长江。
至此:到这儿。
回:改变方向。
相对出:互相对峙而立。
日边:太阳落下的地方。
一片:一叶4.翻译: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一分为二。
东流而去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天门山好像在张开双臂欢迎从日边而来的孤帆。
5.理解诗句:①诗中描写的景物有:天门山、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②天门中断楚江开:“断”“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长江水的浩大声势。
③碧水东流至此回:“回”突出了山势险峻。
④两岸青山相对出:“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
⑤《望天门山》中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澎湃的诗句是:天门中断楚江开借水势衬托山的险峻的诗句:碧水东流至此回二、《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唐宋八大家” 之一。
2.诗题:诗人与朋友在西湖上饮酒游览,适逢天气晴转雨,诗人便饱览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
3.词语解释:【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正。
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天门山
—— 李 白
duàn chǔ
天 门 中 断 楚 江 开,
碧 水 东 流 至 此 回。
两 岸 青 山 相 对 出,
gū fān
孤 帆 一 片 日 边 来。
认识生字:
断(duàn):隔断
楚(chǔ):楚江,即长江
孤(gū)帆(fān):一叶孤舟(一艘小 船)
翻一翻:
碧 水 /东 流 /至 此/ 回。
两 岸 /青 山 /相 对/ 出, 孤 帆 /一 片 /日 边 /来。
品一品:
读完这首诗,小朋友们都有什么感受呢?
描写了天门山的美景,令人回味无穷。 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 入其中,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战 国时期越国人。天生丽质。 西施有“沉鱼”之貌,相传 西施在溪边浣纱时,水中的 鱼儿被她的美丽吸引,看得 发呆,都忘了游泳,以至沉 入水底。所以后世用“沉鱼” 来形容女子的美貌。沉鱼落 雁闭月羞花,沉鱼为先。国 色天香四大美女,西施居首。 西施幼承浣纱之业,故世称 “浣纱女”。
liàn yàn
水 光 潋 滟
山 色 空 蒙
形容波光闪动的样子
返回
形容云雾迷茫的样子。
返回
淡 妆 浓 抹 总 相 宜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欲:如果,想要 西子:西施。 淡妆:淡雅的装束 浓抹:浓艳的打扮。 相宜:适宜。
天门 山
— 李 白 —
看一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认识作者:
李白: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并能够想象出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
2.想象出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1.默写《望天门山》。
2.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课件。
2.学生准备笔、纸以及工具书(如字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学习: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非常著名的古诗,请同学们看课题,一首是《望天门山》,一首是《饮湖上初晴后雨》。
2.教师出示《望天门山》的课件,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你从哪些词语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心情?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引导学生进入《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学习。
二、学习《望天门山》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望天门山》,并指名几个学生分别朗读整首诗。
2.教师出示注释,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3.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并请学生用语言描述出来。
4.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并请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5.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6.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整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7.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默写练习。
三、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1.教师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课件,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你从哪些词语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心情?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引导学生进入诗句的学习。
3.教师出示注释,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4.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并请学生用语言描述出来。
5.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并请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6.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天门山
开:撞开。
天门中断楚江开
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流 而去。
•
问题:既然楚江波涛汹涌,能冲断天门,为什么 至此回: 它不是直向前奔腾而去,却说“至此回”呢?这 至:到; 句话突出描写的是谁的力量? 此:这儿,这里; 回:回旋。 指(江水)流到这里打回旋。
分析: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 向东流去的碧绿江水,经过两山之间狭窄的通道 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唐 李 白
望 天 门 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唐
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 白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 天 门 山
天门山
楚江 长江
西梁山 问题:天门的“中断”和楚江的“开” 分析: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天门两山本 东梁山 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 有什么联系? 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两座山(东梁 中断:从中间断裂开来。 山和西梁山)。这句衬托出楚江水的汹涌。
来的。
问题: 诗题“望”的立脚点是哪里,即诗 人是在哪里远望的? 分析: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 方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是从 “日边来”的“一片孤帆”,即是说诗 人是坐在孤帆上的。
诗中描写的景物:
青山、碧水、孤帆、日边。
诗歌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天门山壮丽景色的描写,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 祖国美好河山的歌颂。
3.展开想象悟诗意。
晴天西湖
雨天西湖
水 光 潋 滟 晴 方 好, 山 色 空 濛 雨 亦 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 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的美。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
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
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
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
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
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
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
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天门山
李白
duàn chǔ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gūfān
孤帆一片日边来。
J:\课件\【音频】望天门山 李 白.mp3
天门:即天门山。安徽省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 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和称。两山对峙,象一座 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由此得名。
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把这句连起来读,感受楚江的波涛汹涌和天门 山的奇险。
出:突出。
体会“出”的作用:
(“出”表示的是动作,在这里,天门山虽然不会动,但作者想 象力非常丰富,他认为天门山有情,为迎接远方的来客,它屹立 江边,开门侯客 。) 相对出:相对着突出来。 日边来:从日出的方向驶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天门山在两岸相对立的雄姿扑进眼帘, ()孤零零的一只小船正从太阳升起的地方飘荡而来。
认识生字
lià n
潋
nó ng
yà n
滟
yí
yì
浓
亦
宜
五、理诗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
1、诗句中哪个字提示了我们天气? 2、诗人告诉我们晴天的西湖是什么样的?
方:(B)
A 正直 B 正当;恰好 C 一种形状
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闪动 ,十分耀眼,美丽极了。
水 光 潋 滟
山色空濛雨亦(yì )奇
亦:也
七、入诗境,悟诗情
1、苏轼为何能把西湖描写得如此美 丽动人呢?
2、诵读诗句,体会情感,感受 意境
形容波光闪动的样子
返回
形容云雾迷茫的样子 。
返回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三、解诗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
即诗人与朋友在西湖上饮酒 游览,适逢天气晴转雨,诗人便 饱览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
四、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liàn)滟(yàn)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yì)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nónɡ)抹总相宜(yí)。
J:\课件\【音频】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 轼.mp3
天门中断楚江开: 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流而去。
师: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 物, 它显示出的力量是神奇的,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 出了一条通道。
回:回旋。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东流的碧绿的江水,经过两山之间狭窄的通 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望天门山
李白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 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反映人民疾 苦和愿望,抒发对美好理想的渴望和追 求。他的诗歌风格雄奇豪放,想象力丰 富。他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 称为“诗仙”。
返
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 壮志离开了家乡前去洞庭湖游览, 李白 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船顺江东下, 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 山时。被眼前雄奇秀美的景色吸 引住了,于是写下了一首流传千 古的诗----《望天门山》。
如诗如画的西湖
山 色 空 蒙
雨天的西湖,云雾迷茫,别 有一番奇妙的景色。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欲:如果,想要 西子:西施。 淡妆:淡雅的装束 浓抹:浓艳的打扮。 相宜:适宜。
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不论她是淡雅的装束, 还是浓艳的打扮,都是一样光彩照人。
西施的图片
西施
六、明诗意
水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 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如果 把西湖比作西施,不论她是淡雅的装 束,还是浓艳的打扮,都是一样光彩 照人。
课后作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你想和苏轼走得更近一些吗?请课外收 集苏轼的作品读一读。老师相信,你会有不 小的收获的!
同学们,再见!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考考你: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 此山中。”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 须客观全面地把握,冷静地 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 迷惑。
诗歌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天门山壮丽景色的描 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和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歌颂。
???
同学 们,你 们知道 这是哪 里吗?
??
热闹的西湖
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知诗人
苏轼,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世人称其为“苏东 坡”。北宋著名文 学家、书画家、诗 人 ,“唐宋八大家” 之一。
问题:诗题“望”的立脚点是哪里,即诗人是在哪里远望的?
分析: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望天门山,他“望”的 立脚点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即是说诗人是坐在孤帆上
望天门山
波涛汹涌的长江把天门山丛中间冲开, 成为东西两山,碧绿的江水浩浩荡荡 向东流去,在这里激起回旋,形成波 涛汹涌的奇观。 远远地,一叶孤帆从红日升起的地方 徐徐驶来,在这孤帆上看见东西两山 逐渐展现在我们眼前,像是迫不及待 地列队欢迎远方的客人。
中断:从中间断裂开来。 开:撞开。
学习要求
自学感悟:默读古诗,借助书本注 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
问题:天门的“中断”和楚江的 “开”有什么联系?
分析: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天门两山本来 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 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两座山(东梁山和西 梁山)。这句衬托出楚江水的汹涌。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