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诗歌解读

合集下载

望天门山古诗赏析

望天门山古诗赏析

望天门山【唐代】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

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注释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赏析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

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

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望天门山》全文解释是什么

《望天门山》全文解释是什么

《望天门山》全文解释是什么《望天门山》全诗的意思是: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1、原文《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创作背景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当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春夏之交,二十五岁的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初次经过天门山所作。

3、作品赏析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

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

《游天门山》是黄锦祥一首意境开阔,言词精炼、富有想象力的写景诗。

内容是:绝壁千峰万仭哉,迂回栈道上云台。

天门雾锁晴还雨,洞宇弥烟拨不开。

诗人黄锦祥围绕着天门仙洞和大自然的气候变化展开描写,讴歌了张家界天门山嵯峨高峙的自然风光。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刻画出天门洞独有的雄奇美景,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却字字玑珠耐人寻味,这首赞美张家界的诗歌至今被广泛传诵。

李白的诗歌《望天门山》不同于黄锦祥的《游天门山》,黄锦祥诗作《游天门山》位于湖南,而李白《望天门山》则写于安徽,虽然两者的创作地点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同地域的“天门山”各具特色,黄氏此诗以“游”中所见来描写“山”之秀色,而李白之诗则用“望”入江河去描绘“水”之气势,使一山一水的两座天门山相映成趣传为佳话。

故此,黄锦祥在赋诗后感概道:“太白无缘经此处,三翁感幸把诗题”,句中“三翁”即是黄锦祥别名,意指李白或因路途崎岖未曾到过张家界天门洞,因而李白把这次赋诗的机会留给了自己!李黄纵使相隔千年,这两首赞美南北“天门山”的诗歌依然令人迷醉,延续着不同的山水传奇故事。

李白《望天门山》译文及赏析

李白《望天门山》译文及赏析

李白《望天门山》译文及赏析《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李白《望天门山》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望天门山》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⑵,碧水东流至此回⑶。

两岸青山相对出⑷,孤帆一片日边来注释⑴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⑶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⑷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⑸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望天门山》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望天门山》赏析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

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李白《望天门山》解释

李白《望天门山》解释

李白《望天门山》解释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天门山是长江上的一座山峰,被江水隔断,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门户。

李白通过“天门中断楚江开”这一句,描绘了天门山的雄伟气势和长江的壮丽景象。

他接着用“碧水东流至此回”来形容江水的波涛汹涌和曲折回旋,进一步表现了天门山的险峻和长江的壮美。

在诗的最后两句中,李白描绘了天门山两岸的青山和一只小船从日边而来的景象,表达了自然美景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

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是李白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望天门山诗意解析

望天门山诗意解析

望天门山诗意解析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在开元十三年(725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江中顺流而下,远眺天门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全诗以寓情于景的手法,运用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构思新颖,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天门山被长江从中间豁然断开,分为两座山,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的雄伟场面。

这里用了借代的手法,以楚江代指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

这句话既说明了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又展示了长江水势浩荡、冲破障碍的气概。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写出了长江东流到天门山附近时突然转向北方的奇特现象。

这里用了比喻的手法,以碧水比喻清澈见底、波光粼粼的江水。

这句话既描绘了河流走向和形态变化,又表现了长江灵动多姿、变幻无穷的特点。

第三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写出了两座断裂后形成的峰峦在两岸屹立对峙、相互映衬的壮观景象。

这里用了对偶和拟人化的手法,以青山代指苍翠茂盛、高耸入云的山峰。

这句话既勾勒出天门山雄奇险峻、气势磅礴的轮廓,又暗示出诗人胸怀广阔、志向高远的心境。

第四句“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出了一只小船在夕阳余晖下从远处驶来,在天水交接处显得格外孤寂美丽的情景。

这里用了夸张和拟物化的手法,以孤帆比喻航行在广阔无际、风平浪静中唯一可见之物;以日边来比喻船只离得很远,在太阳落下去之前才能到达目标地点。

这句话既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恬淡闲适的氛围。

李白诗词《望天门山》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望天门山》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望天门山》的诗意赏析李白诗词《望天门山》的诗意赏析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诗词《望天门山》的诗意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作者: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

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

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

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

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

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注释: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南,有东西两山,东名东梁山(古称望博山),西名西梁山。

两山夹长江对峙耸立,犹如高大的天门,故名。

楚江:这一段长江古属楚地,故云。

创作背景: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是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作的。

作品赏析:壮丽的.河山,使气度超凡的诗人兴味盎然;迷人的风光,荡涤了才华横溢的谪仙在政治上的忧烦。

本诗以巨大的艺术力量,表现了李白对祖国山川无限热爱的情感。

碧水、青山、红日、白帆,构成了色彩鲜明的画面,让人赏心悦目,啧啧称羡。

望天门山主旨: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望天门山诗歌鉴赏

望天门山诗歌鉴赏

望天门山诗歌鉴赏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的意境非常开阔,写的是诗人从洞庭湖望见天门山的情景。

这首诗被认为是李白“山水田园诗”中的代表作,因为它不但写出了“天门中断楚江开”这一大自然奇观,而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诗人登上一艘小船,在江面上泛舟,只见两岸青山耸立,江水浩荡东流。

诗人站在船头眺望远方,只见一片烟波浩渺的江面上横亘着一座雄伟壮观的山峰。

诗人说它“中断”了楚江和江水的联系;又说它“东流”是从这里开始的;说它是“一片孤城万仞山”。

这些话表面上是在写山,实际上是
在写水。

因为诗人站在船头时看到的山不过是一个孤零零的山顶而已;可是当他离开船头时,却发现自己已经置身于一片浩渺的江面之上了。

这里诗人用了两个“断”字,使人感到山虽高峻,但江水却是很深很深的;用了“流”字,使人感到江水虽然浩荡但是却是从这座山中流出来的。

—— 1 —1 —。

望天门山解释全诗的意思

望天门山解释全诗的意思

望天门山解释全诗的意思(原创版)目录1.介绍《望天门山》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2.详细解读诗中的每一句3.阐述诗中的主题和意境4.总结全诗的意义和价值正文《望天门山》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诗篇。

李白被誉为“诗仙”,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著称,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诗的原文如下: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描绘的是天门山独特的地理景观。

天门山位于楚江之中,江水至此分为两道,环绕山脚而过。

这一句诗生动地描绘了天门山的雄伟壮丽,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描述的是江水的流向。

楚江水清澈碧绿,从西向东奔流,流经天门山时,由于山体的阻挡,江水形成了回流。

这一句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

第三句“两岸青山相对出”,描绘的是天门山两侧的风光。

山脚下江水环绕,两岸青山对峙,形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这一句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敬畏。

第四句“孤帆一片日边来”,描述的是一艘孤帆在夕阳映照下驶向天门山。

这一句诗以动景作结,为整首诗增添了生机与活力,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在欣赏自然美景时的喜悦心情。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望天门山》这首诗的主题是描绘自然风光,展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诗人通过对天门山、楚江的细腻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山水之间,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