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李商隐 赏析和答案

合集下载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赏析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赏析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赏析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讲】
①丝:谐音“思”。

“春蚕到死丝方尽”是说相思之情至死方休。

②这一联是设想所思女子的情态。

③蓬山:蓬莱山,传说中的道家仙山,这里代指恋人的居处,强调其可望而不可即。

青鸟:《汉武故事》载西王母会汉武帝,有青鸟先到殿前。

后人就以“青鸟”代称使者。

“看”读作kān。

【名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一联原本是形容男女相思,后来多用于形容鞠躬尽瘁。

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全诗赏析

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全诗赏析

李商隐《⽆题·来是空⾔去绝踪》全诗赏析李商隐《⽆题·来是空⾔去绝踪》全诗赏析 李商隐《⽆题》诗历来被视为诗中之谜,千余年来注家蜂起,众喙不⼀,评骘⼏⾄互为抵牾,为历代诗家所难。

要索解其意,我们不妨先看看原⽂阅读及赏析,欢迎浏览!。

⽆题 李商隐 来是空⾔去绝踪,⽉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远,更隔蓬⼭⼀万重! 这⾸诗是其中的⼀⾸七律,历来争论较多。

有⼈说是诗⼈思念情⼈的情诗,有⼈说是⼥主⼈公对情⼈的思念,有⼈说是写给亡故妻⼦王⽒的悼亡诗,有⼈说是通过爱情来寄托诗⼈与令狐的关系,还有⼈说抒发的是君⾂际会⽆期的慨叹。

可以说,这是李商隐⽆题诗中最难索解的诗篇之⼀。

哪怕不知其背后的深意,我们依然能够强烈地感受到李商隐爱情诗那典丽的语⾔,往复的结构和灼热的感情。

从字⾯上看,这⾸诗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诗⼈对远隔天涯的⼼上⼈的思念。

句解: 来是空⾔去绝踪,⽉斜楼上五更钟 你曾说要来相会,结果却是⼀句空话;⾃从分别之后,你就不见了踪影。

我思念着你啊,夜不成寐,但见窗外朦胧的⽉光斜照⾼楼,远处传来悠长⽽凄清的五更钟声。

天快亮了,主⼈公⼜度过了⼀个寂寞清冷、相思难耐的不眠之夜。

也有⼈认为,第⼀句是写梦中相会的情景。

梦境是虚幻的,所以说“来是空⾔”;梦醒后幻影消失,所以说“去绝踪”。

第⼆句写梦醒后的情境,⽉光斜照,晓钟在⽿,传达出清冷惆怅的情味。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思夜想,终于相见,不过是在梦中。

然⽽就是这虚幻的相聚,也充满了痛苦。

主⼈公梦到两⼈远别,⾃⼰不胜悲伤地啼哭起来,他拼命呼喊,却叫不出声来。

醒来后,喉咙哽塞,泪痕犹在。

相爱的⼈最盼长守,最怕别离。

这样的梦,正反映了远别所造成的深刻的⼼灵伤痛,也更强化了刻⾻的相思。

梦犹如此,⼈何以堪!主⼈公再也按不住了,他不假思索地⾛到案前,奋笔疾书,要把⾃⼰的思念与孤苦写成信,告诉她!写完之后回头再看,才发现墨迹是这样的轻淡,原来⾃⼰⼼急情切,连墨都还没有磨浓。

名师李商隐《无题》赏析、理解性默写、鉴赏习题(含答案)

名师李商隐《无题》赏析、理解性默写、鉴赏习题(含答案)

无题(译文、背景、赏析、理解性默写、习题)姓名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一、译文:相见机会本已难得,别离时苦分舍更难;何况正当暮春时节,百花凋残。

春蚕直到死时,缠绵的丝儿才吐完;蜡烛烧成灰烬后,不断的泪方流干。

早晨梳妆对镜,只愁云鬓易改色;长夜独自吟诗不寐,应感到月色清寒。

蓬莱山离这儿也不算太远,却无路可通;青鸟啊,请为我殷勤地去探看。

二、创作背景: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

李商隐出生于河南省沁阳。

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河南省济源市西玉阳山学道。

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

据考,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计有二十首,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

这首《无题》诗也是如此,并且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三、文学鉴赏:此诗首联连用两个“难”字,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

“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点明离别的季节,渲染了离别的气氛,烘托了离别的心情,这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

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前一个“难”是写当初两人相聚的不易,有过多少思念追求;后一个“难”字则写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和离别后双方所经受的情感煎熬,可见这对恋人的爱情生活是多么艰难和辛酸。

第二句写伤别之人偏逢暮春。

百花盛开凭借的是春风之力,而春风力竭,则群芳凋逝。

花尚如此,人何以堪。

诗人在这里用暮春景象进一步表达了人世遭逢的深深感伤。

颔联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爱情追求。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

李商隐《无题》诗词理解及答案

李商隐《无题》诗词理解及答案

导语:做练习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拓展课外知识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下面是,欢迎同学们过来做一做。

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一.词意东风:春风。

无力:没有力量。

残:凋谢。

丝:双关,既指“丝”,又隐指相思之“思”。

蜡炬:蜡烛。

蜡烛燃烧时淌下的蜡油称烛泪。

但:只。

改:指容颜变得憔悴。

蓬山:即蓬莱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这里指对方住处。

青鸟:神话中的鸟,像乌鸦,是女神西王母的信使。

这里指传递信息的人。

为:替。

探看:探探看,打听一下。

二.句意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暮春作别,恰似东风力尽百花凋残。

春蚕至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儿吐尽;红烛自焚殆尽,满腔热泪方才涸干。

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夜阑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

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

三.文学常识选自《李义山诗集》。

无题,作者别有寄托,不愿或不便标明作品的题目,就以“无题”为名。

无题诗意旨隐晦,一般难以准确解释。

四.赏析1.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相见时难”的“难”指困难,“别亦难”的“难”指难受,两个“难”意思不同。

见面本来已很困难,所以分别时也更令人难受。

2“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妙处?“无力”和“残”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渲染离别的气氛。

情景交融,使人有凄楚的感觉。

3.请赏析千古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以双关、对偶和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

这句话的本义是:我的思念如春蚕吐丝到死才能停,我的泪水像烛泪烧成灰烬方流尽。

今人常用来形容为国为民服务,尽心尽力死而后已的人,以及这种献身精神。

4.“丝方尽”中的“丝”在文中谐音“思”,属双关语,暗指对情人的思念。

5.理解“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妙处。

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

李商隐《无题》原文、注释及解析

李商隐《无题》原文、注释及解析

李商隐《无题》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无题[唐] 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②。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③。

隔座送钩春酒暖④,分曹射覆蜡灯红⑤。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⑥。

〔注释〕①本篇选自李商隐《李义山诗集》。

无题,作者对所写的内容有所隐讳,不愿或不便标题,所以自称为“无题”。

②画楼,有彩画装饰的楼。

桂堂,用香木(如楠木等)构筑的厅堂。

③灵犀,古人把犀牛角中心有一条白纹道贯通的叫作“通天犀”,看作是神奇灵异之物。

④送钩,古时宴席上的一种游戏,把钩互相传送,一人藏在手中,令人猜,不中者罚酒。

⑤分曹,分成几摊。

射覆,古代的一种游戏,在器皿下覆盖着东西让人猜。

⑥兰台,即秘书省,唐代人们的习惯称法。

〔解析〕李商隐写过许多组无题诗,文辞都十分优美,但内容往往很难揣测。

这一首无题的内容却较易捉摸,因为同组的另一首无题七绝,有“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的诗句,很可能诗人所思念的,是一位出身富贵人家的绝色佳人。

“昨夜星辰昨夜风。

”字面上写的是昨天,诗人的立足点却在今天。

全句的意思是:星辰,还是昨晚一样的星辰;风,还是昨晚一样的风。

这是诗人在深情地留恋着昨天的晚上。

“昨夜”两字的一再重复,说明昨晚的情景实在令人难忘,在胸中萦回不已。

“画楼西畔桂堂东。

”这是昨夜诗人和他心上人相会的地点。

楼是画栋雕梁的楼,堂是桂木构建的堂。

在这样华贵雅致的环境里,会见自己心爱的人,怎能令人忘怀?如果我们把这两句连在一起吟哦,这意境是多么的优美:星星闪烁着光芒,微风在轻轻飘拂,一对恋人在这温馨而又旖旎的夜晚中相聚,该有多么的幸福和欢欣啊!回忆不能代替现实。

对于诗人来说,这幸福,这欢欣,犹如过眼烟云,稍纵即逝。

伊人不在,剩下的只有苦苦的思念。

“身无彩凤双飞翼。

”为了爱情,诗人真想要像色彩艳丽的凤凰那样,张开双翅,飞到心上人那里。

但是,这翅膀在哪里呢?堪为慰藉的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他和心上人之间的心灵,却是息息相通的,正像犀牛那只灵异的独角一样。

李商隐《无题》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无题》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无题》诗翻译赏析李商隐《无题》诗翻译赏析无题唐诗作者:李商隐飒飒东风细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作者简介: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意思:渴望爱情的心切莫同春花去争荣竞放,要知道一寸寸相思都会化成灰烬!注释:①金蟾:指蛙形的香炉。

啮锁:咬着香炉上的锁扣。

玉虎:吊水用的辘轳,用玉虎装饰。

以金蟾能烧香、玉虎能汲水反衬自己苦于相思却找不到机会与情人相会。

②贾氏窥帘:晋韩寿貌美,侍中贾充召为僚属,贾充的女儿在帘后窥见韩寿,很是喜爱。

贾充知后,便将女儿嫁给韩寿。

韩掾:即韩寿。

宓(mì)妃留枕:相传宓妃是伏羲氏之女,溺水洛水,号为洛神。

这里指甄氏。

曹植离京回封国途中。

宿于洛水边,梦见甄氏来相会遂作《洛神赋》。

魏王:指曹植。

③春心:相思之情。

赏析一这首《无题》诗抒写了一位幽闺中的女子对爱情热切的追求和失意的痛苦。

东风飒飒送来细雨阵阵,芙蓉塘外响着一声声的轻雷。

先以凄迷的春景衬托女子的愁苦和怅惘,继写在迷蒙的春雨中,这位女子怅然若失之情:她寂寞幽居,手摇玉饰的辘轳,独自汲水而返。

这位女子为何这般怅然?第三联写出了缘由:韩寿英俊,曹植多才,女子的男子兼有英俊之貌和迷人之才,使她倾慕,使她相思。

李商隐《无题二首》原文译文及赏析

李商隐《无题二首》原文译文及赏析

李商隐《无题二首》原文译文及赏析李商隐《无题二首》原文译文及赏析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这两句是女子回想与意中人相遇时的情景——对方驱车而来,自己虽用团扇遮面,羞怯之意却难掩饰;车隆隆地响着走过去了,彼此暗含情意,却未及通话。

诗句描绘了女主人公爱情生活中一个难忘的片断,而且曲折地表达了她在追思往事时那种惋惜、怅惘而又深情地加以回味的复杂心理,写得委婉别致,韵味悠长。

注释⑴凤尾罗:凤文罗。

《白帖》:“凤文、蝉翼,并罗名。

”⑵碧文圆顶:一种碧青色波纹圆顶百折罗帐。

⑶扇裁月魄:班婕好《怨歌行》:“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扇裁即团扇;月魂:指月。

羞难掩:乐府《团扇郎歌》:“憔悴无复理,羞与郎相见。

”⑷金烬:灯盏或蜡烛残烬之美称。

烛花烧完了,故暗。

⑸石榴红:石榴花开的季节。

⑹斑骓:黑白杂毛的马。

⑺西南:东川在西南。

参考译文织着凤尾纹的绫罗,薄薄重重;碧纹的圆顶罗帐,我深夜赶缝。

那回邂逅,来不及用团扇掩盖;可你驱车隆隆而过,无语相通。

曾因寂寥不眠,想到更残烛尽;却无你的消息,等到石榴花红。

也许你在垂杨岸,栓系斑骓马;怎能等到,送去会你的西南风。

赏析《无题二首》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七言律诗组诗作品。

第一首抒写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相思无望的苦闷。

主要写了深夜难眠,回忆起当时偶遇的情景,以及渴望和惆怅的心情,期待着有机缘能再相遇。

李商隐的七律无题,艺术上最成熟,最能代表其无题诗的独特艺术风貌。

第一首抒写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相思无望的苦闷,又采取女主人公深夜追思往事的方式,因此,女主人公的心理独白就构成了诗的主体。

她的身世遭遇和爱情生活中某些具体情事就是通过追思回忆或隐或显地表现出来的。

起联写女主人公深夜缝制罗帐。

凤尾香罗,是一种织有凤纹的薄罗;碧文圆顶,指有青碧花纹的圆顶罗帐。

【诗歌鉴赏】李商隐《无题》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李商隐《无题》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李商隐《无题》原文及翻译赏析李商隐《无题》原文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其二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

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

李商隐《无题》注释、“昨夜”句:《尚书?洪范》“星有好风。

”此含有好会的意思。

星辰:众星,星之通称。

2、画楼:指彩绘华丽的高楼。

一作“画堂”。

桂堂:形容厅堂的华美。

3、灵犀:犀角中心的髓质像一条白线贯通上下,借喻相爱双方心灵的感应和暗通。

4、“隔座”二句:邯郸淳《艺经》:“义阳腊日饮祭之后,叟妪儿童为藏钩之戏,分为二曹,以校胜负。

”隔座送钩,一队用一钩藏在手内,隔座传送,使另一队猜钩所在,以猜中为胜。

分曹:分组。

射覆:《汉书?东方朔传》:“上尝使诸数家射覆,置守宫盂下射之,皆不能中。

”把东西放在菠盖物下使人猜。

5、嗟(jiē):叹词。

听鼓应官:到官府上班,古代官府卯刻击鼓,召集僚属,午刻击鼓下班。

6、走马:跑马。

兰台:《旧唐书?职官志》:“秘书省,龙朔(高宗年号)初改为兰台。

”当时李商隐在做秘书省校书郎。

类:类似。

转蓬:《坤雅》:“蓬,末大于本,遇风辄拔而旋。

”指身如蓬草飞转。

转,一作“断”。

7、阊(chāng)门:阊阖,传说中之天门。

萼绿华:传说中之女仙名。

《真诰?运象》:“萼绿华者,自云是南山人,不知是何山也。

女子,年可二十上下,青衣,颜色绝整。

以升平三年十一月十日夜降于羊权家,自此往来,一月辄六过。

来与权尸解药。

”《零陵县志》:“秦萼绿华,女仙也,以晋穆帝升平三年,降于羊权家。

自谓行道已九百年,授权道术及尸解药,亦隐影化形而去。

好事者比之九疑仙人萼绿华。

”8、抵:至,到。

《广雅?释诂》:“抵至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遂从井陉抵九原。

”一作“尚”。

相望:期盼伊。

相,偏指一方,即一方对另一方有所施为;望,盼望,期待。

《楚辞?九歌?湘君》:“望夫君兮未来,吹考差兮谁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题》赏析
1.李商隐的《无题》寄托了作者仕途苦闷的心情,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
的诗句是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诗中通过神话传说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3.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因相思而痛苦的诗句: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4.如果把此诗当爱情诗来读,那么,“蓬山”在诗中喻指什么?
答:“蓬山”,本来是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这里用来借指恋人住处——玉阳山西山灵都观。

5.有人认为“春蚕”两句是写诗人自己,“晓镜”两句是诗人设想的女方,你同意这个观点
吗?
答:同意。

颔联巧妙的运用比喻和双关,明写春蚕实写人,写出主人公对恋人思之切、爱之深、情之坚定;颈联则由己及恋人,拟想两人别后幽思孤寂的情状,设想对方的种种情状,以示相爱之深。

6.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
答:乐聚根别,人之常情。

一对忠贞不二的情侣,久久分隔天涯,一朝得以相见,这是多么动人的场面啊!说明两个有情人难得相见一回。

第一个“难”是困难,第二个“难”
是难受,两个“难”字,凸显两人情深意重。

7.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可有多种理解。

你还可以用来形容什么人?说说
你的理由。

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

8.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答:春蚕到死的时候才停止吐丝蜡烛燃尽时才停止流泪,这里的“丝”与“思”谐音,蚕丝和蜡泪象征爱情;而“死”啊“泪”的,则暗示着爱情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以象征手法描写致死不渝的爱情,语言巧妙多姿,最为精彩感人。

现在多指教师为学生呕心沥血,乐于奉献,因而古今传诵。

9.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答:这是一首伤感离别的爱情诗,表现诗人与相爱的人分别时难舍难分,分别后心中充满不尽的相思之情。

“无力”和“残”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渲染离别的气氛。

情景交融,使人有凄楚的感觉。

10.理解“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妙处。

答: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

“但愁云鬓改”是对青春年华的逝去表示忧虑。

“改”
字,见出别离之久,相思之苦。

“应觉月光寒”忖度对方的感受,一往情深。

11.请简析本诗的抒情特点。

答:本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用春蚕和蜡炬一对最具表现力的比喻来抒写强烈的相思和至死不渝的爱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