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歌及其赏析

合集下载

李商隐的诗赏析5篇

李商隐的诗赏析5篇

李商隐的诗赏析5篇李商隐的诗歌有广泛的师承。

他悲怆哀怨的情思和香草美人的寄托手法源于屈原,他诗歌意旨的遥深、归趣难求的风格与阮籍有相通之处。

杜甫诗歌忧国忧民的精神、沉郁顿挫的风格,齐梁诗歌的精工艳丽以及李贺诗歌的幽约奇丽的象征手法和风格都影响了李商隐。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商隐的诗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朝代:唐朝|作者:李商隐下苑他年未可追,西州今日忽相期。

水亭暮雨寒犹在,罗荐春香暖不知。

舞蝶殷勤收落蕊,有人惆怅卧遥帷。

章台街里芳菲伴,且问宫腰损几枝?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

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阴非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舞罢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

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的暮春时节,李商隐在长安应试博学鸿词科落第,由长安动身回径原,途经回中(今甘肃固原境内)住在逆旅,恰遇苦雨天气,院子里的牡丹刚刚绽苞,就被一阵狂风疾雨打落。

诗人回想往事,触景生情,借牡丹以寄慨身世,写下了《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

第一首诗起联谓牡丹往年植于曲江苑圃之繁华情景已不可复追,今日乃忽于此西州风雨之中相值,喻往岁进士登第、曲江游赏、得意尽欢之盛况已不可再,今日竟沦落寄此泾州也。

三承二,四承一,谓今日处此西州水亭暮雨之中,所感者惟有寒意,而当年置身曲江苑圃时罗荐春香之暖,竟已恍如隔世,不可想望矣(“不知”正应上“未可追”)。

五六正写“败”字,谓蝶舞翩翾,似有意惜花,殷勤欲收落蕊,然牡丹为雨败后,花事已阑,有似佳人之怅卧遥帷,意兴阑珊,精采全无矣。

末联诸家多从何焯、冯浩之说,谓指在京同袍之失意者。

此解固似可通,然细按亦觉可疑。

盖此二章专写“回中牡丹为雨所败”,处处以曲江下苑与西州回中相对照,以见沦落天涯之恨。

既云“章台街里芳菲伴”,则彼等固身处京华,春风得意者,岂有沦落之恨?然则“且问宫腰损几枝”者,谓其日日舞于春风之中,恐不免瘦损宫腰也。

“宫腰损几枝”非言其失意,乃谓其得意也。

李商隐的诗词注释及赏析

李商隐的诗词注释及赏析

李商隐的诗词注释及赏析的注释及赏析篇一无题作者: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释】无题: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

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

东风:春风。

残:凋零。

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有相思之意,“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才会结束。

蜡炬:蜡烛。

蜡烛燃烧时流下的蜡油称烛泪。

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镜:照镜,用作动词。

早晨梳妆照镜子。

但:只。

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夜吟:夜晚吟诗。

蓬莱:指海上仙山蓬莱山。

此指想念对象的往处。

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

这里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就是自己日夜思念的心上人。

青鸟:传说中西王母的使者,有意为情人传递消息。

殷勤:情深意厚。

探看:都是探望的意思。

【赏析】诗的首联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两个"难"字包含了不同的意义,前一个"难"是写当初两人相聚的不易,有过多少思念追求;后一个"难"字则写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和离别后双方所经受的情感煎熬,可见这对恋人的爱情生活是多么的艰难和辛酸。

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

“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

颔联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

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爱情追求。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

李商隐的诗和赏析5篇

李商隐的诗和赏析5篇

李商隐的诗和赏析5篇李商隐的诗歌能在晚唐独树一帜,在于他心灵善感,一往情深,用很多作品来表现晚唐士人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他对爱情的执著,开创了诗歌的新风格、新境界。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与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李商隐的诗和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板桥晓别朝代:唐朝|作者:李商隐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板桥晓别》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歌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情人离别时候的情景,整首诗歌充满了奇幻绚丽的色彩和新奇浪漫的情调,这种写法实在是写言别的一种新境界。

纪晓岚在《玉溪生诗说》中赞此诗“何等风韵,如此作艳语,乃佳”。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朝代:唐朝|作者:李商隐秋水悠悠浸墅扉,梦中来数觉来稀。

玄蝉去尽叶黄落,一树冬青人未归。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日樵渔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两首七言绝句。

通过诗我们触摸到了诗人徘徊于今日与来日,现实与幻想,入世与出世之间矛盾伤感的魂灵。

梓州罢吟寄同舍朝代:唐朝|作者:李商隐不拣花朝与雪朝,五年从事霍嫖姚。

君缘接座交珠履,我为分行近翠翘。

楚雨含情皆有托,漳滨卧病竟无憀。

长吟远下燕台去,惟有衣香染未销。

《梓州罢吟寄同舍》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首联概述诗人五年的幕僚生活,点明工作的勤恳;颔联记述幕府的歌舞宴乐之事,暗含得到幕主的优遇;颈联表明心态,以喻托的手法写罢幕的凄凉心境,此后无依以及终生的抱憾;尾联抒发惆怅依恋之情,暗含对幕主柳仲郢的感激和不忘恩情之意。

全诗对梓州生活作了总的回顾,表现了诗人凄怆悲凉之感,章法严密,情意深含,具有蕴藉典重之美。

谒山朝代:唐朝|作者:李商隐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谒山》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登高山望见水去云回日落的景象有感而创作的七绝。

李商隐的诗以及赏析5篇

李商隐的诗以及赏析5篇

李商隐的诗以及赏析5篇李商隐的写作,除诗歌以外的成就被论及得较少。

事实上,他是晚唐时期最重要骈体文作家之一。

这种文体注重文辞的对偶,并使用大量典故,广泛使用在唐代官方文件中。

李商隐在令狐楚的培养下,成了一位骈体文的专家,为许多官员代笔起草过奏折、书信等文书。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李商隐的诗以及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还京朝代:唐朝|作者:李商隐黄昏封印点刑徒,愧负荆山入座隅。

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

这首诗作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

当年李商隐再次应吏部试被录取,释褐为秘书省校书郎。

这个职务虽为九品上阶,却是个清要之职,很容易升为翰林学士或知制诰之类。

可是,由于朋党倾轧,他马上又被调补弘农(今河南灵宝)尉。

按唐制,县尉只是个卑微的俗吏,低于县令、县丞和主簿,主要任务是负责地方治安。

弘农属上县,但尉职亦不过从九品上阶,每日里在官府中趋走,待黄昏又要封存官印,清点囚徒。

仅这些就足以让李商隐不堪忍受,况且还要他亲自处理那些无辜的黎民百姓。

所以李商隐做不好县尉几乎是在他赴任之前就已成定局。

事实上也是如此,《新唐书》本传说他“调弘农尉,以活狱忤观察使孙简,将罢去,会姚合代简,谕使还官”。

终因“活狱”(即减免受冤囚徒的刑罚)而冒犯了上司。

就在这种情形下他愤而辞职,这首诗就是当时他写给州刺史“乞假”的。

此诗一开头就从这卑微低贱的尉职说起,“黄昏封印点刑徒”,“封印”、“点刑徒”,这就是县尉每天黄昏时的例行公事。

诗人不是含糊地一笔带过,而是具体地、不厌其烦地一一点出,更显示了这职责的无聊和不堪忍受。

第二句“愧负荆山入座隅”,与首句成一鲜明对比,以荆山的巍峨高耸反衬自己的沉沦下僚。

李商隐赴弘农尉任时曾途经荆山,并写了一首《荆山》诗,诗云:“压河连华势孱颜,鸟没云归一望间。

杨仆移关三百里,可能全是为荆山。

”对荆山极力赞美,因此这里才顺手拈来反衬自己的处境。

诗的后两句是用典:“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

李商隐《乐游原》古诗赏析精选5篇

李商隐《乐游原》古诗赏析精选5篇

李商隐《乐游原》古诗赏析精选5篇李商隐《乐游原》古诗赏析篇一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歌《乐游原》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

《乐游原》是作者赞美黄昏前的原野风光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乐游原》原文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乐游原》翻译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

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终究短暂。

《乐游原》注释1.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

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

登上它可望长安城。

乐游原在秦代属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

《汉书·宣帝纪》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

也就是说,乐游原本名“乐游苑”,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氏产后死去葬于此,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即被传为“乐游原”。

对此《关中记》有记载:“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曰乐游庙,因苑(《长安志》误作葬字)为名。

” 据葛洪《西京杂记》载,“乐游原自生玫瑰树,树下多苜蓿”,又“风在其间,长肃萧然,日照其花,有光彩”,故名苜蓿为“怀风”,时人也谓之“光风”或称“连枝草”。

可见,玫瑰和苜蓿都是乐游原上有特色的花卉和植物。

直至中晚唐之交,乐游原仍然是京城人游玩的好去处。

同时因为地理位置高便于览胜,文人墨客也经常来此做诗抒怀。

唐代诗人们在乐游原留下了近百首珠玑绝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李商隐便是其中之一。

2.李商隐二十五岁时由令狐楚的儿子令狐陶推举得中进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将女儿嫁给了他。

因为王茂之是李党的重要人物,李商隐从此陷入牛李党争不能自拔,在官场之中异常失意,著名诗篇《乐游原》正是他心境郁闷的真实写照。

3.意:感到4.不适:不悦,不快。

5.近:快要李商隐《乐游原》古诗鉴赏篇二李商隐《乐游原》古诗鉴赏作品介绍《乐游原》的'作者是李商隐,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40卷第106首。

原文乐游原作者:唐·李商隐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

李商隐古诗词鉴赏5篇

李商隐古诗词鉴赏5篇

李商隐古诗词鉴赏5篇李商隐咏史诗的成功之处,在于注意构思的凝练、取材的精当,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融合在一起,或用假想之辞创作出带有虚构色彩的场景,突破史实局限,更深刻地揭示讽刺对象的本质;或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或微物,深入开掘,使之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典型性。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李商隐古诗词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筹笔驿朝代:唐朝|作者:李商隐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筹笔驿,在今四川广元市北,相传诸葛亮出兵攻魏,在这里筹划军事。

唐代诗人李商隐和罗隐均有以“筹笔驿”为题的咏怀古迹诗。

两首诗都有对诸葛亮表示崇敬,并为他未能实现统一中国的志愿而深感遗憾之意。

无题二首朝代:唐朝|作者:李商隐【无题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无题其二】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

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

《无题二首》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体裁不同,第一首为七言律诗,第二首为七言绝句。

第一首着重抒写相爱而受到重重阻隔不能如愿的怅惘之情;第二首主要是诗人追忆对一位女子的无限追慕之情,在内容上是对第一首的补充说明。

诗人在对爱情的表达中,也隐约透露出身世的感伤。

这组无题诗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抒写心理活动方面尤为出色,历来脍炙人口,堪称千古佳作。

风雨朝代:唐朝|作者:李商隐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消愁斗几千?《风雨》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是一首作者以风雨比喻自己境遇的咏怀诗。

这首诗首联借《宝剑篇》的典故发端,反衬自己长年漂泊凄凉的身世。

颔联通过对比抒发自己对不平境遇的怨愤。

颈联直接写明由于陷入党争,致使新知,旧友都已疏远冷落,更具体表现了自己孤凄寂寞的身世。

李商隐及其诗歌解读

李商隐及其诗歌解读

李商隐及其诗歌解读李商隐及其诗歌解读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说到诗歌,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诗歌节奏上鲜明有序,音谐韵美。

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商隐及其诗歌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商隐及其诗歌解读篇1《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他的诗歌创作,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蒙眬婉曲之美。

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绝,其中又以《无题》诸作(多为七言近体)堪称典型。

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

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

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有恋爱本事以为依托,但是往往没有确论。

相见时难别亦难,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

(曹丕《燕歌行》)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宋武帝《丁都护歌》)曾有“别易会难得”的句子,但本诗更胜一筹。

本句“别亦难”的“难”字,不仅是难以割舍之难,还是痛苦得难以禁受之难。

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

东风无力百花残。

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也同眼前这花朵一样凋残,岂不令人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自己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

自己痛苦的泪水,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

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

李商隐《落花》赏析5篇

李商隐《落花》赏析5篇

李商隐《落花》赏析李商隐《落花》赏析5篇李商隐《落花》赏析1李商隐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韵译】高阁上的游客们已经竞相离去,小园的春花随风凋零纷纷乱飞。

花影参差迷离接连着弯弯小径,远望落花回舞映着斜阳的余晖。

我的肝肠欲断不忍把落红扫去,望眼欲穿盼来春天却匆匆回归。

爱花惜花自然要怨春去得太早,春尽花谢所得的只是落泪沾衣。

【赏析】这首咏物诗作于会昌六年(846)闲居永乐期间。

当时,李商隐因娶王茂元之女一事得罪了牛党的令狐绹,境况极糟。

自然景物的变化极易引发他的忧思羁愁,于是便借园中落花隐约曲折地吐露自己的心境。

诗一、二句“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写落花景象,“小园花乱飞”一句不过是人皆可道之景,并不新奇;妙就妙在首联两句之间的联系。

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和客去本无必然的联系,但诗人却说花是因客去才“乱飞”,落花成为有情物,这种因果关系的描写颇出人意表,却又在情理之中。

落花虽然早有,客在时却浑然不觉,待到人去楼空,客散园寂,孤独惆怅之情袭上心头,诗人这才注意到满园缤纷的落花,而且生出同病相怜的情怀。

三、四两句“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分别从不同角度进一步描写落花“乱飞”的具体情状。

“参差”句从空间着眼,写落花四处纷飞,连接曲陌;“迢递”句从时间着笔,写落花连绵不断,无休无止。

诗人是立于“高阁”向下俯视,所以园内景象尽收眼底。

这两句对落花本身的描绘显得很客观,但对“斜晖”的点染却透露出作者内心的骚动不安。

此时此刻,在他眼前出现的“落花”和“斜晖”已经不是常人眼里的自然现象,而是同人一样充满感情具有生命的事物,它们象是在同自己十分美好的青春和年华告别。

于是整个画面笼罩在落花余晖这一副沉重黯淡的色调里,透出了诗人心灵的深重伤感和悲哀。

五、六句“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断肠人又逢落花,自然倍觉伤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商隐【作者介绍】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

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

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

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李商隐在艺术上有杰出的成就,他的诗以七律成就为最高,其他五言、绝句、七古、五古等也多有名篇、多出警句。

他的诗重意境,幽微含蓄,深情绵邈,隐晦曲折,寄托极深,秾艳绮丽,金玉其外,精粹其中;善于利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通过想象、联想和象征,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他的“比兴”取法《诗经》,“美人香草”效仿《离骚》,深厚沉浑得杜甫诗神髓,绮丽的想象、用语则直接得益于李贺。

如果说李贺的诗偏于想象,则李商隐的诗重于象征。

李商隐的诗于宋初十分流行,“西昆体”仿效义山诗的用典,后成为西昆诗派,但只是机械地学到了堆砌辞藻,而不能得义山诗的神髓。

李商隐的咏史诗借古讽今,毫无顾忌,如《马嵬》二首直指唐明皇“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这样“指斥乘舆”的勇气在政治宽松开明的唐朝也并不多见;而《咏史》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北齐》中“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等诗句都是对唐敬宗奢靡之风的直斥和讽喻;名篇《贾生》:“夜半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斥责晚唐诸帝求仙访道炼丹图长生,并因此误国的荒唐行为。

《行次西郊一百韵》则真实地描写了甘露之变三年后兵祸旱灾后民不聊生的情形,并追述了百余年来国家的一系列重大变化,从今昔对比中探求政治的出路,忧国忧民,颇似杜甫的《北征》。

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他的《锦瑟》文字锦绣华美,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历来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称。

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与李贺一样,李商隐也善于写梦;人生如梦,梦如人生,在李商隐的诗中,这两种境界水乳相溶,借梦寻得对痛苦人生的解脱,借梦寻得灿烂美丽快乐的人生。

如“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牡丹》);“十年长梦采华芝”(《东还》)等。

李商隐的诗固然是诗苑奇葩,文也是文囿异卉。

他的诗情真意切,绵邈曲折,散文却峭直刚劲,独出机杼,锐不可当,驳尽世俗定见,直抒胸臆;工本章奏则典丽公整,才情富瞻,不受文体所限而善于表情达意,对后世影响很大,被奉为四六文的金科玉律。

《李商隐全集》以清人冯浩的《玉溪生诗集笺注》三卷、冯浩详注《樊南文集》八卷、钱振伦钱振常兄弟笺注《樊南文集补编》十二卷汇合成全集,并删除笺注而成,内容全而篇幅不长,价格较低,并在书后附以李贺诗集,适合有一定古文基础而又喜爱晚唐诗文的读者阅读。

【吟诵原文】1.无题作者: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要点注解】1.无题: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

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

2.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有相思之意,“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

3.蜡炬:蜡烛。

蜡烛燃烧时流下的蜡油称烛泪。

4.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5.蓬山:指海上仙山蓬莱山。

此指想念对象的往处。

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就是自己日夜思念的心上人。

6.青鸟:传说中西王母的使者,有意为情人传递消息。

7.殷勤:情深意厚。

8.探看:都是探望的意思。

9.东风:春风10.残:凋零11.泪:指蜡泪,隐喻相思泪水。

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12.镜:照镜,用作动词。

早晨梳妆照镜子;镜:名作动,照镜子。

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13.但::只14.云鬓:青年女子的头发,代指青春年华15.夜吟:夜晚吟诗16.殷勤:情谊深厚。

17.看:探望18.丝方尽:这里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

【参考译文】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暮春作别,恰似东风力尽百花凋残。

春蚕至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儿吐尽;红烛自焚殆尽,满腔热泪方才涸干。

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夜阑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

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

【诗歌欣赏】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这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

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

“东风”句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

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

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

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

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

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最为杰出的诗人。

继盛唐“大李杜”(李白和杜甫)后,他和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商隐对于诗歌的贡献,特别在于他所独创的“无题诗”。

这些无题诗音调谐美,深情绵邈,含蓄隐涩,且富于象征和暗示色彩,将唐代诗歌的抒情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

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

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

据考,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计有二十首,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

这首《无题》诗也是如此,并且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首诗记叙的应是两人在春末的一次短暂相见后即又离别的景况,这从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可以知道。

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

“东风”即春风,隐指季节;紧随着用“百花残”点出时令,是为春暮。

在这样的时节,两个相爱的人儿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却又不得不面临着分离。

相见本已是万分“难得”,而离别就更为“难舍”。

按一般而言,诗歌是先写景,后抒情;在这里,作者却是先述离情,再描悲景,更衬出诗人处于“两难之境”的伤悲心情。

“难”之一字,是为全篇的诗眼。

紧接着,作者在颔联连设两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两个意象的出现,极为熨贴。

“春蚕”自然承上,并用“蚕吐丝”、“蜡流泪”巧妙比喻,用“丝”谐音“思”,用“到死”、“成灰”与“方尽”、“始干”两相对照,妙句天成,传达出刻骨铭心、生死不渝的儿女至情。

缠绵悱恻,炽热浓郁,成为表达坚贞不渝的爱情的千古名句。

此外,它还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

全句言深情而寓真理,含义隽永,耐人寻味。

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拟想两人别后幽思孤寂的情状。

早晨对镜梳妆的时候,担心因饱受思念之苦而愁白了头发;夜晚对月低吟的时候,害怕不能表达出那一份思念而倍觉月光的清寒。

对“镜”,是顾影自怜;对“月”,则是形只影单;再加上一“晓”一“夜”的时间点示,写尽了朝思暮想的思念之情,并使因受相思之苦而坐卧不安的恋人形象跃然纸上。

末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带有梦幻般的神话色彩。

“蓬山”,本来是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这里用来借指恋人住处——玉阳山西山灵都观,是很恰切的。

“青鸟”,是神话中给王母娘娘当信使的神鸟。

当时,诗人处于玉阳山东山,虽与恋人同处一山,距离不算遥远,但因为他们的爱情不能见容于社会,所以会遭遇到种种的波折和阻碍。

句中的“无多路”,可作“没有多远的路”或“没有别的什么路”来理解,但无论是哪一种解释,诗人却都只能寄希望于“青鸟”来探听消息,可见他们的相见是多么的难!以此回扣“相见时难”,也更进一步突显出“别亦难”,这样就使得全诗首尾圆合、浑然一体了。

【吟诵原文】2.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作者:唐·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马兰台类转蓬。

【要点注释】1、画楼、桂堂:都是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2、灵犀:旧说犀牛有神异,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

3、送钩:也称藏钩。

古代腊日的一种游戏,分二曹以较胜负。

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

4、分曹:分组。

5、射覆: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人猜。

分曹、射覆未必是实指,只是借喻宴会时的热闹。

6、鼓:指更鼓。

7、应官:犹上班。

8、兰台:即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

李商隐曾任秘书省正字。

这句从字面看,是参加宴会后,随即骑马到兰台,类似蓬草之飞转,实则也隐含自伤飘零意。

【参考译文】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内心却象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策马赶到兰台,像随风飘转的蓬蒿。

【诗歌欣赏】首联以曲折的笔墨写昨夜的欢聚。

“昨夜星辰昨夜风”是时间:夜幕低垂,星光闪烁,凉风习习。

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萦绕着宁静浪漫的温馨气息。

句中两个“昨夜”自对,回环往复,语气舒缓,有回肠荡气之概。

“画楼西畔桂堂东”是地点:精美画楼的西畔,桂木厅堂的东边。

诗人甚至没有写出明确的地点,仅以周围的环境来烘托。

在这样美妙的时刻、旖旎的环境中发生了什么故事,诗人只是独自在心中回味,我们则不由自主为诗中展示的风情打动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