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无题诗赏析

合集下载

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全诗赏析

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全诗赏析

李商隐《⽆题·来是空⾔去绝踪》全诗赏析李商隐《⽆题·来是空⾔去绝踪》全诗赏析 李商隐《⽆题》诗历来被视为诗中之谜,千余年来注家蜂起,众喙不⼀,评骘⼏⾄互为抵牾,为历代诗家所难。

要索解其意,我们不妨先看看原⽂阅读及赏析,欢迎浏览!。

⽆题 李商隐 来是空⾔去绝踪,⽉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远,更隔蓬⼭⼀万重! 这⾸诗是其中的⼀⾸七律,历来争论较多。

有⼈说是诗⼈思念情⼈的情诗,有⼈说是⼥主⼈公对情⼈的思念,有⼈说是写给亡故妻⼦王⽒的悼亡诗,有⼈说是通过爱情来寄托诗⼈与令狐的关系,还有⼈说抒发的是君⾂际会⽆期的慨叹。

可以说,这是李商隐⽆题诗中最难索解的诗篇之⼀。

哪怕不知其背后的深意,我们依然能够强烈地感受到李商隐爱情诗那典丽的语⾔,往复的结构和灼热的感情。

从字⾯上看,这⾸诗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诗⼈对远隔天涯的⼼上⼈的思念。

句解: 来是空⾔去绝踪,⽉斜楼上五更钟 你曾说要来相会,结果却是⼀句空话;⾃从分别之后,你就不见了踪影。

我思念着你啊,夜不成寐,但见窗外朦胧的⽉光斜照⾼楼,远处传来悠长⽽凄清的五更钟声。

天快亮了,主⼈公⼜度过了⼀个寂寞清冷、相思难耐的不眠之夜。

也有⼈认为,第⼀句是写梦中相会的情景。

梦境是虚幻的,所以说“来是空⾔”;梦醒后幻影消失,所以说“去绝踪”。

第⼆句写梦醒后的情境,⽉光斜照,晓钟在⽿,传达出清冷惆怅的情味。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思夜想,终于相见,不过是在梦中。

然⽽就是这虚幻的相聚,也充满了痛苦。

主⼈公梦到两⼈远别,⾃⼰不胜悲伤地啼哭起来,他拼命呼喊,却叫不出声来。

醒来后,喉咙哽塞,泪痕犹在。

相爱的⼈最盼长守,最怕别离。

这样的梦,正反映了远别所造成的深刻的⼼灵伤痛,也更强化了刻⾻的相思。

梦犹如此,⼈何以堪!主⼈公再也按不住了,他不假思索地⾛到案前,奋笔疾书,要把⾃⼰的思念与孤苦写成信,告诉她!写完之后回头再看,才发现墨迹是这样的轻淡,原来⾃⼰⼼急情切,连墨都还没有磨浓。

李商隐《无题》原文、注释及解析

李商隐《无题》原文、注释及解析

李商隐《无题》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无题[唐] 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②。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③。

隔座送钩春酒暖④,分曹射覆蜡灯红⑤。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⑥。

〔注释〕①本篇选自李商隐《李义山诗集》。

无题,作者对所写的内容有所隐讳,不愿或不便标题,所以自称为“无题”。

②画楼,有彩画装饰的楼。

桂堂,用香木(如楠木等)构筑的厅堂。

③灵犀,古人把犀牛角中心有一条白纹道贯通的叫作“通天犀”,看作是神奇灵异之物。

④送钩,古时宴席上的一种游戏,把钩互相传送,一人藏在手中,令人猜,不中者罚酒。

⑤分曹,分成几摊。

射覆,古代的一种游戏,在器皿下覆盖着东西让人猜。

⑥兰台,即秘书省,唐代人们的习惯称法。

〔解析〕李商隐写过许多组无题诗,文辞都十分优美,但内容往往很难揣测。

这一首无题的内容却较易捉摸,因为同组的另一首无题七绝,有“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的诗句,很可能诗人所思念的,是一位出身富贵人家的绝色佳人。

“昨夜星辰昨夜风。

”字面上写的是昨天,诗人的立足点却在今天。

全句的意思是:星辰,还是昨晚一样的星辰;风,还是昨晚一样的风。

这是诗人在深情地留恋着昨天的晚上。

“昨夜”两字的一再重复,说明昨晚的情景实在令人难忘,在胸中萦回不已。

“画楼西畔桂堂东。

”这是昨夜诗人和他心上人相会的地点。

楼是画栋雕梁的楼,堂是桂木构建的堂。

在这样华贵雅致的环境里,会见自己心爱的人,怎能令人忘怀?如果我们把这两句连在一起吟哦,这意境是多么的优美:星星闪烁着光芒,微风在轻轻飘拂,一对恋人在这温馨而又旖旎的夜晚中相聚,该有多么的幸福和欢欣啊!回忆不能代替现实。

对于诗人来说,这幸福,这欢欣,犹如过眼烟云,稍纵即逝。

伊人不在,剩下的只有苦苦的思念。

“身无彩凤双飞翼。

”为了爱情,诗人真想要像色彩艳丽的凤凰那样,张开双翅,飞到心上人那里。

但是,这翅膀在哪里呢?堪为慰藉的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他和心上人之间的心灵,却是息息相通的,正像犀牛那只灵异的独角一样。

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原文翻译及赏析

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原文翻译及赏析

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原文翻译及赏析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原文翻译及赏析1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赏析李商隐的七律无题,艺术上最成熟,最能代表其无题诗的独特艺术风貌。

这首七律无题,内容是抒写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相思无望的苦闷,又采取女主人公深夜追思往事的方式,因此,女主人公的心理独白就构成了诗的主体。

她的'身世遭遇和爱情生活中某些具体情事就是通过追思回忆或隐或显地表现出来的。

这首诗侧重于抒写女主人公的身世遭遇之感,写法非常概括。

首联“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写环境:层层叠叠帷幔低垂的闺房,幽邃宁静; 夜深了,闺房的主人上床后却心事重重、辗转反侧,凄清的长夜何其漫漫。

她为何迟迟不能入眠? 她在想什么呢?诗中什么也没说,任由读者去想象。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是她长夜无眠的思绪吗? 如巫山神女一样有浪漫的奇遇、过恩爱的生活,原来只是一场梦。

至于这场梦是她的向往,还是曾经的巫山云雨,已在岁月的流逝中变得如梦似幻,我们无从得知。

但现状很明显,她还像清溪小姑一样,独处无郎。

“本无郎”有孤单、寂寥、无奈,也有自我安慰的味道。

颔联巧妙化用两个典故,融会了神话的传奇色彩和乐府的文化韵味,写得瑰奇迷离,摇曳多姿。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转以客观事物来影射主观感情:菱生水中,大风吹来,波起浪涌,激得菱叶翻飞,菱枝欲折; 菱枝本柔弱,而风波“不信”,是否意味着有些纤如菱枝的东西,是经不起生活的波浪的,即使“不信”,要逆势而为,终究是枉然。

月下露珠,谁会滋润桂叶,让其吐出馨香?流露出无可依靠、无所寄托的幽怨。

颈联的意象具体而鲜明,但象征的意味相当隐晦,可能是抒写那个女子在长夜无眠时的慨叹,可能是暗示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可能是诗人自伤身世,历来说法颇多。

李商隐《无题四首》“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全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无题四首》“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全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无题四首》“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全诗翻译赏析其三含情春晼晚⑿,暂见夜阑干⒀。

楼响将登怯,帘烘欲过难⒁。

多羞钗上燕⒂,真愧镜中鸾⒃。

归去横塘晓,华星送宝鞍⒄。

其四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⒅。

东家老女嫁不售⒆,白日当天三月半。

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⒇。

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

注释⑴空言:空话,是说女方失约。

⑵蜡照:烛光。

半笼:半映。

指烛光隐约,不能全照床上被褥。

金翡翠:指饰以金翠的被子。

《长恨歌》:“悲翠衾寒谁与共。

”⑶麝熏:麝香的气味。

麝本动物名,即香獐,其体内的分泌物可作香料。

这里即指香气。

度:透过。

绣芙蓉:指绣花的帐子。

⑷刘郎:相传东汉时刘晨、阮肇一同入山采药,遇二女子,邀至家,留半年乃还乡。

后也以此典喻“艳遇”。

⑸蓬山:蓬莱山,指仙境。

⑹芙蓉塘:荷塘。

轻雷:司马相如《长门赋》:“雷殷殷而响起兮,声像君之车音。

”起二句以风、雨、雷等景物起兴,烘托女子怀人之情。

⑺金蟾:金蛤蟆。

古时在锁头上的装饰。

啮:咬。

⑻玉虎:用玉石作装饰的井上辘轳,形如虎状。

丝:指井索。

⑼贾氏:西晋贾充的次女。

她在门帘后窥见韩寿,爱悦他年少俊美,两人私通。

贾氏以皇帝赐贾充的异香赠寿,被贾充发觉,遂以女嫁给韩寿。

韩掾:指韩寿。

韩曾为贾充的掾属。

⑽宓(fú)妃:古代传说,伏羲氏之女名宓妃,溺死于洛水上,成为洛神。

这里借指三国时曹丕的皇后甄氏。

相传甄氏曾为曹丕之弟曹植所爱,后来曹操把她嫁给曹丕。

甄后被馋死后,曹丕把她的遗物玉带金缕枕送给曹植。

曹植离京途径洛水,梦见甄后来相会,表示把玉枕留给他作纪念。

醒后遂作《感甄赋》,后明帝改为《洛神赋》。

魏王:指魏东阿王曹植。

⑾春心:指相思之情。

⑿晼(wǎn)晚:日暮。

春晼晚:春暮。

晼:一作“院”。

⒀夜阑干:夜深。

⒁烘:灯光明达透出窗帘的情状。

⒂多羞钗上燕:《洞冥记》谓汉武帝元鼎间有神女留玉钗与帝,至昭帝时化白燕升天,因名玉燕钗。

句言己不能如钗上燕接近其人,故“羞”。

李商隐《无题》赏析精选全文完整版

李商隐《无题》赏析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李商隐《无题》赏析李商隐《无题》赏析《无题》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以男女离别为题材创作的一首爱情诗。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李商隐《无题》赏析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无题·其四》作者:李商隐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注解】:1、半笼:半映。

指烛光隐约,不能全照床上被褥。

2、金翡翠:指饰以金翠的被子。

《长恨歌》:“悲翠衾寒谁与共。

”3、麝:本动物名,即香獐,其体内的分泌物可作香料。

这里即指香气。

4、度:透过。

5、绣芙蓉:指绣花的帐子。

6、刘郎:相传东汉时刘晨、阮肇一同入山采药,遇二女子,邀至家,留半年乃还乡。

后也以此典喻“艳遇”。

7、蓬山:蓬莱山,指仙境。

【韵译】:你说来相会是空话,别后不见踪影;醒来楼上斜月空照,听得晓钟初鸣。

梦里为伤远别啼泣,双双难以呼唤;醒后研墨未浓,奋笔疾书写成一信。

残烛半照金翡翠的被褥,朦朦胧胧;麝香熏透芙蓉似的纱帐,软软轻轻。

当年的刘郎,早已怨恨那蓬山遥远;你去的所在,要比蓬山更隔万重岭!【评析】:这是一首艳情诗。

诗中女主人思念远别的情郎,有好景不常在之恨。

首联写有约不来的怨思,上句说负约,下句写梦见醒来已经天明。

颔联写远别,上句写远别思念成梦,下句写醒后寄书。

颈联写往昔爱情生活成了幻梦,上句写褥衾可见,下句写香帐可闻。

末联写其人已远,情虽深挚,也不得不恨。

李氏的艳情诗,善于把生活的原料,提炼升华为感情的琼浆玉露,使其超脱亵俗味,臻于完美。

然而,也因此,李诗却比较深奥费解。

【赏析】:李商隐的七律无题,艺术上最成熟,最能代表其无题诗的独特艺术风貌。

这首七律无题,内容是抒写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相思无望的苦闷,又采取女主人公深夜追思往事的方式,因此,女主人公的心理独白就构成了诗的主体。

她的身世遭遇和爱情生活中某些具体情事就是通过追思回忆或隐或显地表现出来的。

李商隐《无题》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无题》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无题》诗翻译赏析李商隐《无题》诗翻译赏析无题唐诗作者:李商隐飒飒东风细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作者简介: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意思:渴望爱情的心切莫同春花去争荣竞放,要知道一寸寸相思都会化成灰烬!注释:①金蟾:指蛙形的香炉。

啮锁:咬着香炉上的锁扣。

玉虎:吊水用的辘轳,用玉虎装饰。

以金蟾能烧香、玉虎能汲水反衬自己苦于相思却找不到机会与情人相会。

②贾氏窥帘:晋韩寿貌美,侍中贾充召为僚属,贾充的女儿在帘后窥见韩寿,很是喜爱。

贾充知后,便将女儿嫁给韩寿。

韩掾:即韩寿。

宓(mì)妃留枕:相传宓妃是伏羲氏之女,溺水洛水,号为洛神。

这里指甄氏。

曹植离京回封国途中。

宿于洛水边,梦见甄氏来相会遂作《洛神赋》。

魏王:指曹植。

③春心:相思之情。

赏析一这首《无题》诗抒写了一位幽闺中的女子对爱情热切的追求和失意的痛苦。

东风飒飒送来细雨阵阵,芙蓉塘外响着一声声的轻雷。

先以凄迷的春景衬托女子的愁苦和怅惘,继写在迷蒙的春雨中,这位女子怅然若失之情:她寂寞幽居,手摇玉饰的辘轳,独自汲水而返。

这位女子为何这般怅然?第三联写出了缘由:韩寿英俊,曹植多才,女子的男子兼有英俊之貌和迷人之才,使她倾慕,使她相思。

无题李商隐-无题 李商隐 李商隐的《无题》原文及赏析

无题李商隐-无题 李商隐 李商隐的《无题》原文及赏析

无题李商隐-无题李商隐李商隐的《无题》原文及赏析其他回答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

晓镜但愁云鬓改,可望而不可即,蜡烛要燃完成灰时象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夜吟应觉月光寒相见时难别亦难。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必然感到冷月侵人,百花残谢,却无路可通。

男子晚上长吟不寐。

春蚕到死丝方尽。

女方早晨妆扮照镜,来往传递消息。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春的容颜消失。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东风无力百花残,更加使人伤感,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蜡炬成灰泪始干,青鸟殷勤为探看。

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 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 走马兰台类转蓬。

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①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②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③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④———————————————————————————①“相见”两句说:相见难得,离别是更难舍难分,又何况是在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分别啊!②丝:双关语,与“思”谐音。

蜡炬:蜡烛。

泪:蜡烛燃烧时下流的油脂叫“烛泪”。

③晓镜:早晨照镜子。

云鬓:旧时用以形容妇女浓软如云的鬓发,此借指面容仪态。

改:指容颜变得憔悴。

月光寒:指处境凄寂。

④蓬山:蓬莱山,相传为海中仙山之一。

这里借指对方的住处。

无多路:没有多远。

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信息的神鸟,这里指信使。

探看:探望,慰问。

【诗人简介】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祖迁居荥阳。

少习骈文,游于幕府,又学道于济源玉阳山。

开成年间进士及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调弘农尉。

李商隐《无题二首》原文译文及赏析

李商隐《无题二首》原文译文及赏析

李商隐《无题二首》原文译文及赏析李商隐《无题二首》原文译文及赏析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这两句是女子回想与意中人相遇时的情景——对方驱车而来,自己虽用团扇遮面,羞怯之意却难掩饰;车隆隆地响着走过去了,彼此暗含情意,却未及通话。

诗句描绘了女主人公爱情生活中一个难忘的片断,而且曲折地表达了她在追思往事时那种惋惜、怅惘而又深情地加以回味的复杂心理,写得委婉别致,韵味悠长。

注释⑴凤尾罗:凤文罗。

《白帖》:“凤文、蝉翼,并罗名。

”⑵碧文圆顶:一种碧青色波纹圆顶百折罗帐。

⑶扇裁月魄:班婕好《怨歌行》:“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扇裁即团扇;月魂:指月。

羞难掩:乐府《团扇郎歌》:“憔悴无复理,羞与郎相见。

”⑷金烬:灯盏或蜡烛残烬之美称。

烛花烧完了,故暗。

⑸石榴红:石榴花开的季节。

⑹斑骓:黑白杂毛的马。

⑺西南:东川在西南。

参考译文织着凤尾纹的绫罗,薄薄重重;碧纹的圆顶罗帐,我深夜赶缝。

那回邂逅,来不及用团扇掩盖;可你驱车隆隆而过,无语相通。

曾因寂寥不眠,想到更残烛尽;却无你的消息,等到石榴花红。

也许你在垂杨岸,栓系斑骓马;怎能等到,送去会你的西南风。

赏析《无题二首》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七言律诗组诗作品。

第一首抒写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相思无望的苦闷。

主要写了深夜难眠,回忆起当时偶遇的情景,以及渴望和惆怅的心情,期待着有机缘能再相遇。

李商隐的七律无题,艺术上最成熟,最能代表其无题诗的独特艺术风貌。

第一首抒写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相思无望的苦闷,又采取女主人公深夜追思往事的方式,因此,女主人公的心理独白就构成了诗的主体。

她的身世遭遇和爱情生活中某些具体情事就是通过追思回忆或隐或显地表现出来的。

起联写女主人公深夜缝制罗帐。

凤尾香罗,是一种织有凤纹的薄罗;碧文圆顶,指有青碧花纹的圆顶罗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李商隐其人其诗的评价
在古代诗人中,李商隐的诗名很大,但另一 方面,他的名声在过去却一直不太好。封建社会 的评论家,因为他“背牛就李”,因而视他为无 行文人,骂他是“诡薄无行”、“背恩”等等。 解放后,对于李商隐的评价,一度也不高, 把他看作是“形式主义”、“唯美主义”诗人的 代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学术界思想 的解放,对李商隐的评价才较为客观、公正了。 对其人其诗的研究也深入了。 实际上,李商隐是一个有正义感、政治热情很高, 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很敏锐、对政治现实的批评很大胆、 尖锐的诗人。他反对藩镇割据,关注社会现实。他还用 咏史诗的形式,借古讽今,批判现实,等等。这都表明 李商隐是一个在政治上有理想、有抱负,在人格上有操 守、有见解的诗人。
• 唐文宗开成三年(838),二十六岁的李 商隐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结果落了 榜,在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府中做幕僚。 这首诗就是他客中登安定城楼遣愁言志 的名作。安定城楼,即泾州城楼。泾州, 是唐朝泾原节度使府所在地,在今甘肃 泾川县北。
• •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高峻绵延的城墙上耸立着百尺高楼,站在高高的 城楼上放眼望去,只见婆娑的杨柳之外,是无尽的 水边平地。(天地是那么广阔,山河是那么壮美,而自己的处境却是这样
李商隐的生活背景
李商隐生活在唐朝由衰落走向灭亡的时 代。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纷争。 吐蕃、回纥的不断侵扰,使唐王朝岌岌可危。 而统治阶级荒淫腐朽,加重了对农民的搜刮, 爆发了黄巢、王仙芝领导的农民起义,唐王 朝终于崩溃。李商隐的一生正处在“山雨欲 来风满楼”的时代,他用诗歌为这个时代唱 出了挽歌,成为晚唐杰出的诗人。
重有感
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窦融表已来关右,陶侃军宜次石头。 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与高秋! 昼号夜哭兼幽显,早晚星关雪涕收?
诗中前四句以东汉窦融比拟拥军一方的刘从谏,鼓 励他应该挺身而出,为皇帝分忧,更应提军而上,像 东晋的陶侃调伐叛臣苏峻一样领军前来,诛除宦官势 力。后四句,诗人悲愤写道:皇帝如蛟龙失水遭受困 厄,作为猛健臣子能不来分担主忧吗?希望刘从谏立 即行动,使死者、活人都能化解冤曲,清除盘踞宫禁 的阉人,朝士百姓,肯定会拭泪欢舞。此诗盼望之意 刻切,愤郁之情溢于纸上,彰显了政治上还很不成熟 的青年诗人一片拳拳救国报主之情。



• •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常想白发年老时归隐江湖,披散头发,驾一叶扁舟,悠游于江湖之间, 但需待自己扭转乾坤,回旋天地,建功立业之后。诗人虽然遭遇困顿,可 是他的凌云之志并未减退。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勾践成就霸王之业后,辞 去爵位,乘一叶扁舟飘然而去,成为千古美谈。李商隐借用这个典故,表 明自己想学范蠡,建功立业,等到功成名就之后便引身而退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yuānchú)竟未休 不料死老鼠被当成美味,而秉性高洁的鹓雏竟然被猜疑个不休。“鹓 雏”,凤凰一类的神鸟。这一联出自《庄子· 秋水》。战国时惠施任梁国相, 庄子准备去探望他。有人对惠施说,庄子是想来谋夺你的相位,惠施于是 百般防范。庄子听到这事后,就对惠施说:南方有一种叫鹓雏的神鸟,从 南海飞往北海。一路上非梧桐树不歇,非竹实不吃,非甘泉不饮。有只猫 头鹰刚获得一只死老鼠,看到鹓雏飞过,怀疑它要来抢食,就仰头向它发 出“吓吓”的怒叫声。现在你也想用梁国这只死老鼠来“吓”我吗? 诗人巧妙地借用庄子的典故,把本来很难用简短文字表达的意思说得委 婉含蓄,耐人寻味。李商隐应博学宏词科考试而落选,与某中书大人“此 人不堪”这一含有道德人品的非议有关。诗中所用典故,大概正是对这种 猜忌与中伤的愤慨。同时,也可能是讽刺那些企图把持利禄、一力排斥异 己的朋党势力。
李商隐的咏怀咏史诗
李商隐还写了许多咏史诗,曲折地发表对政治问题的看法。这些诗主要是讽刺历代帝 王的荒淫奢侈,引为现实明鉴。如《北齐》诗:“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隋宫》诗:“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讽意极为鲜明强烈。《富平少侯》 诗:“当关不报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则借咏史含蓄地讽刺了耽于女色、不视朝政 的唐敬宗。 有的咏史诗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例如《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号称贤明的汉文帝召见贾谊,尚且不问苍生,他自己生在昏乱时代还能有什么更好的出路 呢? 随着政治上的失望,李商隐关怀现实的诗篇减少了,更多的诗,是用忧郁感伤的调子, 感叹个人的沦落,世运的衰微。如《杜工部蜀中离席》: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座中醉客延醒 客,江上晴云杂雨云。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诗里虽然对边事还有所关心,但那种颓然自放的心情已经掩盖不住了。又如他《登乐游原》 绝句: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一片转眼即逝的夕阳,不仅象征着他个人的沉沦迟暮,也象征着大唐帝国的奄奄一息。 其他的小诗,如《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也同样是这种暗淡低沉的末世哀音。 比之其早期作品,气概自是大不相同了。
姒后时常与之寻欢作乐,但褒姒从来不笑。周幽王于是下令谁能博得美人一笑者,赏之以千 金。有奸臣虢石父建议,说先王时期建立的防外侵用的烽火台,一处点燃四处均响应,诸侯 各国都将搬兵来救。周幽王采纳后与褒姒高坐观看,见诸候各军忙忙碌碌赶到发现受骗,褒 姒果然大笑。当然,此后果有外侵时,周王点烽火求救,结果没人来帮忙了。)
☉社会政治诗
பைடு நூலகம்
☉咏怀咏史诗
☉无题爱情诗
李商隐的社会政治诗
李商隐是一个关心现实政治的诗人,这在他的早年表现得更为突出,如他在 二十六岁时写的《安定城楼》: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从这首曾被王安石称赞的名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晚唐国运的关心以及在事业 上的远大抱负。这种心情,在其他早年的诗篇中也有明显的表现。他二十五岁时 所作《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就是一首长篇政治诗,反映了较为广阔的现实。诗 人首先把一幅农村凋敝图展示在读者面前,并通过一位老农的诉说,回顾了自贞 观、开天以来,农民生活每况愈下的情况,以此为中心,触及到藩镇割据、军阀 混战、宦官专权、皇帝昏庸、吏治腐败、国库空虚、外族凭陵等一系列严重社会 问题,最后揭出官逼民反、骚乱四起的现状。 他对当时宦官专权的黑暗政治也很愤慨不满。甘露事变中,宦官杀死宰相王 涯等名臣,他因此写了《有感》二首和《重有感》三诗,后诗尤为悲愤痛切: 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窦融表已来关右,陶侃军宜次石头。 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与高秋! 昼号夜哭兼幽显,早晚星关雪涕收? 在宦官熏天势焰之下,当时许多诗人都不敢正面发表反对意见,有的甚至顺从宦 官的言论,而年青的李商隐却从国家安危出发,毅然呼吁诛讨宦官,这种勇气是 难能可贵的。他的朋友刘蕡[fé “耿介嫉恶”被贬死,他也连写了几首诗为他呼 n] 冤。

荆棘”句引典照应国亡之意。晋时索靖(晋代成就卓著的书法 家),有先识远量,预见天下将乱,曾指着洛阳宫门的铜驼叹道: “会见汝在荆棘中耳!”这两句意思一气蝉联,谓荒淫即亡国取 败的先兆。 • 第三句描绘冯淑妃(“小怜”即其名)进御之夕“花容自献, 玉体横陈”(司马相如),是一幅秽艳的春宫图;第四句写北齐 亡国情景。公元五七七年,北周武帝攻破晋阳(今山西太原), 向齐都邺城进军,北齐后主高纬出逃被俘,北齐遂灭。两句实际 上具体形象地再现了前两句的内容。淑妃进御与周师攻陷晋阳, 相隔尚有时日。“已报”两字把两件事扯到一时,是着眼于荒淫 失政与亡国的必然联系。
的局促,满目春色顿时化为满眼的凄迷。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不禁悲从中来, 道出了自己压抑许久的悲伤。)
• •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想当年,贾谊少年才俊,却只能空自垂泪,枉有 满怀抱负;王粲才高,亦无用武之地,只能春日远 游,写写《登楼赋》,在纸墨之间寄托忧思。(这是诗
人借贾谊和王粲来暗示自己的人生遭遇。 “贾生”,即贾谊,西汉著名文学家。二十二 岁就被汉文帝召为博士,可谓是少年英才。他曾向汉文帝上《陈政事疏》,说道:“臣窃 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李商隐借“垂涕”来指代贾谊 的忧国忧时之情。可惜他的建议不仅没有被汉文帝采纳,而且还遭到排挤,被贬为长沙王 太傅,三十三岁即抑郁而死,未得汉室重用,所以说是“虚垂涕”。王粲,汉魏间诗人, “建安七子”之一。少有才名,十七岁诏受黄门侍郎,因避三国战乱,离开长安到荆州去 依附刘表,但一直未受重用。在一个春日,他登上城楼,写下传颂千古的《登楼赋》,抒 发内心的抑郁苦闷)
北齐二首
• • • • • •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巧笑知堪敌万机,倾城最在著戎衣。 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对唐敬宗奢靡之风的直斥和讽喻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 前两句是以议论发端。“一笑”句暗用周幽王宠褒姒而亡国 的故事,讽刺“无愁天子”高纬荒淫的生活。“ (春秋时期周幽王纳褒
李 商 隐 的 无 题 诗 赏 析
学习重点
• 1.了解李商隐无题诗体制的基本 特点。 • 2. 欣赏体会李商隐无题诗的朦 胧美。
李商隐简介
•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 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 河南沁阳)人。与杜牧齐名,世称“小 李杜”,又与温庭筠齐名,世称“温 李”。为朦胧诗鼻祖。
李商隐诗歌的思想内容
李商隐虽然长期做幕僚,以写骈文为主,但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 在诗歌创作方面。李商隐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唐时代人民生 活极端贫困、政权内部矛盾重迭、危机四伏的现实状况,特别是通过 对诗人自己身世的讴吟,深刻表现出中下层士子的苦闷和悲愤,从而 使人们感到一种江河日下、黄昏渐近的时代气氛。 李商隐诗歌的表现内容,主要有这几类:
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