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无题》

合集下载

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全诗赏析

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全诗赏析

李商隐《⽆题·来是空⾔去绝踪》全诗赏析李商隐《⽆题·来是空⾔去绝踪》全诗赏析 李商隐《⽆题》诗历来被视为诗中之谜,千余年来注家蜂起,众喙不⼀,评骘⼏⾄互为抵牾,为历代诗家所难。

要索解其意,我们不妨先看看原⽂阅读及赏析,欢迎浏览!。

⽆题 李商隐 来是空⾔去绝踪,⽉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远,更隔蓬⼭⼀万重! 这⾸诗是其中的⼀⾸七律,历来争论较多。

有⼈说是诗⼈思念情⼈的情诗,有⼈说是⼥主⼈公对情⼈的思念,有⼈说是写给亡故妻⼦王⽒的悼亡诗,有⼈说是通过爱情来寄托诗⼈与令狐的关系,还有⼈说抒发的是君⾂际会⽆期的慨叹。

可以说,这是李商隐⽆题诗中最难索解的诗篇之⼀。

哪怕不知其背后的深意,我们依然能够强烈地感受到李商隐爱情诗那典丽的语⾔,往复的结构和灼热的感情。

从字⾯上看,这⾸诗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诗⼈对远隔天涯的⼼上⼈的思念。

句解: 来是空⾔去绝踪,⽉斜楼上五更钟 你曾说要来相会,结果却是⼀句空话;⾃从分别之后,你就不见了踪影。

我思念着你啊,夜不成寐,但见窗外朦胧的⽉光斜照⾼楼,远处传来悠长⽽凄清的五更钟声。

天快亮了,主⼈公⼜度过了⼀个寂寞清冷、相思难耐的不眠之夜。

也有⼈认为,第⼀句是写梦中相会的情景。

梦境是虚幻的,所以说“来是空⾔”;梦醒后幻影消失,所以说“去绝踪”。

第⼆句写梦醒后的情境,⽉光斜照,晓钟在⽿,传达出清冷惆怅的情味。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思夜想,终于相见,不过是在梦中。

然⽽就是这虚幻的相聚,也充满了痛苦。

主⼈公梦到两⼈远别,⾃⼰不胜悲伤地啼哭起来,他拼命呼喊,却叫不出声来。

醒来后,喉咙哽塞,泪痕犹在。

相爱的⼈最盼长守,最怕别离。

这样的梦,正反映了远别所造成的深刻的⼼灵伤痛,也更强化了刻⾻的相思。

梦犹如此,⼈何以堪!主⼈公再也按不住了,他不假思索地⾛到案前,奋笔疾书,要把⾃⼰的思念与孤苦写成信,告诉她!写完之后回头再看,才发现墨迹是这样的轻淡,原来⾃⼰⼼急情切,连墨都还没有磨浓。

无题九年级上册原文

无题九年级上册原文

无题九年级上册原文
《无题》从头到尾都熔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李商隐的《无题》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查看。

一、原文:
《无题》
唐朝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二、译文:
相见机会本已难得,别离时苦分舍更难;何况正当暮春时节,百花凋残。

春蚕直到死时,缠绵的丝儿才吐完;蜡烛烧成灰烬后,不断的泪才流干。

早晨梳妆对镜,只愁云鬓易改色;长夜独自吟诗不寐,应感到月色清寒。

蓬莱山离这儿也不算太远,却无路可通;青鸟啊,请为我殷勤地去探看。

三、注释:
①【东风】春风
②【残】凋零
③【丝】与“思”谐音,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

④【蜡炬】蜡烛
⑤【泪】指蜡烛燃烧时滴下的脂油。

⑥【镜】用作动词,照镜子的意思。


⑦【云鬓改】比喻年华老去。

鬓(bìn)
⑧【月光寒】指夜渐深
⑨【蓬山】指海上仙山蓬莱山。

此指想念对象的住处。

⑩【青鸟】神话传说中传递消息的仙鸟,为西王母的使者。

四、脉络结构
首联:引出背景、渲染气氛
颔联:诗人对恋人爱的表现
颈联:恋人对诗人爱的表现
尾联:结论是“无奈之余的遐想”
五、主题思想
这是一首爱情诗,表白自己对恋人至死不渝的深情。

李商隐《无题》原文、注释及解析

李商隐《无题》原文、注释及解析

李商隐《无题》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无题[唐] 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②。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③。

隔座送钩春酒暖④,分曹射覆蜡灯红⑤。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⑥。

〔注释〕①本篇选自李商隐《李义山诗集》。

无题,作者对所写的内容有所隐讳,不愿或不便标题,所以自称为“无题”。

②画楼,有彩画装饰的楼。

桂堂,用香木(如楠木等)构筑的厅堂。

③灵犀,古人把犀牛角中心有一条白纹道贯通的叫作“通天犀”,看作是神奇灵异之物。

④送钩,古时宴席上的一种游戏,把钩互相传送,一人藏在手中,令人猜,不中者罚酒。

⑤分曹,分成几摊。

射覆,古代的一种游戏,在器皿下覆盖着东西让人猜。

⑥兰台,即秘书省,唐代人们的习惯称法。

〔解析〕李商隐写过许多组无题诗,文辞都十分优美,但内容往往很难揣测。

这一首无题的内容却较易捉摸,因为同组的另一首无题七绝,有“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的诗句,很可能诗人所思念的,是一位出身富贵人家的绝色佳人。

“昨夜星辰昨夜风。

”字面上写的是昨天,诗人的立足点却在今天。

全句的意思是:星辰,还是昨晚一样的星辰;风,还是昨晚一样的风。

这是诗人在深情地留恋着昨天的晚上。

“昨夜”两字的一再重复,说明昨晚的情景实在令人难忘,在胸中萦回不已。

“画楼西畔桂堂东。

”这是昨夜诗人和他心上人相会的地点。

楼是画栋雕梁的楼,堂是桂木构建的堂。

在这样华贵雅致的环境里,会见自己心爱的人,怎能令人忘怀?如果我们把这两句连在一起吟哦,这意境是多么的优美:星星闪烁着光芒,微风在轻轻飘拂,一对恋人在这温馨而又旖旎的夜晚中相聚,该有多么的幸福和欢欣啊!回忆不能代替现实。

对于诗人来说,这幸福,这欢欣,犹如过眼烟云,稍纵即逝。

伊人不在,剩下的只有苦苦的思念。

“身无彩凤双飞翼。

”为了爱情,诗人真想要像色彩艳丽的凤凰那样,张开双翅,飞到心上人那里。

但是,这翅膀在哪里呢?堪为慰藉的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他和心上人之间的心灵,却是息息相通的,正像犀牛那只灵异的独角一样。

李商隐诗词《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原文译文赏析

李商隐诗词《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原文译文赏析

李商隐诗词《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原文译文赏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唐代·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译文】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内心却像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策马赶到兰台,像随风飘转的蓬蒿。

【注释】画楼、桂堂:都是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灵犀:旧说犀牛有神异,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

送钩:也称藏钩。

古代腊日的一种游戏,分二曹以较胜负。

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

分曹:分组。

射覆: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人猜。

分曹、射覆未必是实指,只是借喻宴会时的热闹。

鼓:指更鼓。

应官:犹上班。

兰台:即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

李商隐曾任秘书省正字。

这句从字面看,是参加宴会后,随即骑马到兰台,类似蓬草之飞转,实则也隐含自伤飘零意。

【赏析】首联以曲折的笔墨写昨夜的欢聚。

“昨夜星辰昨夜风”是时间:夜幕低垂,星光闪烁,凉风习习。

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萦绕着宁静浪漫的温馨气息。

句中两个“昨夜”自对,回环往复,语气舒缓,有回肠荡气之概。

“画楼西畔桂堂东”是地点:精美画楼的西畔,桂木厅堂的东边。

诗人甚至没有写出明确的地点,仅以周围的环境来烘托。

在这样美妙的时刻、旖旎的环境中发生了什么故事,诗人只是独自在心中回味,我们则不由自主为诗中展示的风情打动了。

颔联写今日的相思。

诗人已与意中人分处两拨儿,“身无彩凤双飞翼”写怀想之切、相思之苦:恨自己身上没有五彩凤凰一样的双翅,可以飞到爱人身边。

“心有灵犀一点通”写相知之深:彼此的心意却像灵异的犀牛角一样,息息相通。

“身无”与“心有”,一外一内,一悲一喜,矛盾而奇妙地统一在一体,痛苦中有甜蜜,寂寞中有期待,相思的苦恼与心心相印的欣慰融合在一起,将那种深深相爱而又不能长相厮守的恋人的复杂微妙的心态刻画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

李商隐《无题》原文和翻译译文

李商隐《无题》原文和翻译译文

李商隐《无题》原文和翻译译文1、李商隐《无题》原文和翻译译文李商隐《无题》原文和翻译原文: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象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

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

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2、王安石《读《江南录》》原文及翻译译文王安石《读《江南录》》原文及翻译王安石原文: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①存亡论之。

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②,箕子之说③,徐氏录为得焉。

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

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

纣为君,至暴矣,武王观兵于孟津,诸侯请伐纣,武王曰:“未可。

”及闻其杀王子比干,然后知其将亡也,一举而胜焉。

季梁在随,随人虽乱,楚人不敢加兵。

虞以不用宫之奇之言,晋人始有纳璧假道之谋④。

然则忠臣国之与也,存与之存,亡与之亡。

予自为儿童时,已闻金陵臣潘佑以直言见杀,当时京师因举兵来伐,数以杀忠臣之罪。

及得佑所上谏李氏表观之,词意质直,忠臣之言。

予诸父中旧多为江南官者,其言金陵事颇详,闻佑所以死则信。

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

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与予旧所闻者甚不类。

不止于佑,其它所诛者,皆以罪戾,何也?予甚怪焉。

若以商纣及随、虞二君论之,则李氏亡国之君,必有滥诛,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何以知其然?吾以情得之。

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

吾闻铉与佑皆李氏臣,而俱称有文学,十余年争名于朝廷间。

《无题》(李商隐)注释及译文

《无题》(李商隐)注释及译文

无题1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2。

春蚕到死丝方尽3,蜡炬成灰泪始干4。

晓镜5但愁云鬓6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7此去无多路,青鸟8殷勤9为探看10。

【注释】
1。

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作诗的标题。

2.残:凋零
3.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 4。

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5。

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
6。

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7。

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
8。

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9.殷勤:情谊恳切深厚.
10。

探看:探望
【译文】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

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

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李商隐《无题》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李商隐《无题》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李商隐《无题》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李商隐(813—858,或谓811、812生),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行十六。

郡望陇西成纪,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后迁居郑州荥阳(今属河南)。

九岁丧父,少有文名。

文宗大(太)和三年(829)入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幕为巡官,甚得赏识。

六年,令狐楚调河东节度使,李商隐随至太原。

开成二年(837),进士及第,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为掌书记,王爱其才,以女妻之。

时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李商隐无辜受其牵累,屡遭排挤,先后做过校书郎、县尉、秘书省正字、节度判官一类小官,在忧愤潦倒中度过一生。

所以崔珏说他“虛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尝开”(《哭李商隐》)。

两《唐书》有传。

李商隐为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齐名,时称“小李杜”。

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

其诗伤时忧国,深情绵邈,用事婉曲,寄托遥深,字字锤炼,精密华丽,博取众长,独标一格。

张綖誉为“晚唐之冠”(《刊西昆诗集序》),对后世影响颇大。

但“总因不肯吐一平直之语,幽咽迷离,或彼或此,忽断忽续,所谓善于埋没意绪者”(冯浩《玉谿生诗集笺注》卷三《燕台诗》注),时亦难免晦涩费解之弊。

如《无题》、《锦瑟》诸诗,词旨隐晦,喻指非一,故使后世聚讼纷纭。

现存诗六百余首。

李商隐亦是晚唐骈文名家。

有《李义山诗集》、《樊南文集》行世。

【原文】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1] 。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2] 。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3] 。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4] 。

【注释】[1]“昨夜”二句:《尚书•洪范》:“星有好风。

”含有好会之意。

此二句乃点出宴乐的时间、地点,并隐指艳情。

[2]彩凤:彩羽的凤凰。

灵犀:古人视犀牛为通灵神兽,犀角中有髓质如白纹贯通,因以喻心意相通。

二句谓虽身份、地位不同,但两情欣羡,内心相通。

[3]“隔座”二句:据邯郸淳《艺经》载:“义阳腊日饮祭之后,叟妪儿童为藏钩之戏,分为二曹,以校胜负。

李商隐无题全文赏析

李商隐无题全文赏析

李商隐无题全文赏析无题作者: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注解】:1、画楼、桂堂:都是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2、灵犀:旧说犀牛有神异,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

3、送钩:也称藏钩。

古代腊日的一种游戏,分二曹以较胜负。

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

4、分曹:分组。

5、射覆: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人猜。

分曹、射覆未必是实指,只是借喻宴会时的热闹。

6、鼓:指更鼓。

7、应官:犹上班。

8、兰台:即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

李商隐曾任秘书省正字。

这句从字面看,是参加宴会后,随即骑马到兰台,类似蓬草之飞转,实则也隐含自伤飘零意。

【韵译】: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内心却象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策马赶到兰台,象随风飘转的蓬蒿。

【评析】:的。

就李商隐的“无题”诗来看,似乎都是属于写艳情的,实有所指,只是不便说出而巳。

此诗是追忆所遇见的艳情场景。

先写筵会时地;接着写形体相隔,人情相通;再写相遇的情意绵绵;最后写别后离恨。

艳丽而不猥亵,情真而不痴癫。

【注释】:送钩,古代宴会中的一种游戏,把钩在暗中传递,让人猜在谁手中,猜不中就罚酒。

射覆,古代的一种游戏,在器皿下覆盖东西让人猜。

兰台,即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时李商隐任秘书省正字。

【赏析】李商隐的七律无题,艺术上最成熟,最能代表其无题诗的独特艺术风貌。

这首七律无题,内容是抒写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相思无望的苦闷,又采取女主人公深夜追思往事的方式,因此,女主人公的心理独白就构成了诗的主体。

她的身世遭遇和爱情生活中某些具体情事就是通过追思回忆或隐或显地表现出来的。

这首诗侧重于抒写女主人公的身世遭遇之感,写法非常概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 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 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他 的诗长于律、绝,富于文采,风格色彩浓 丽,多用典,意旨比较隐晦,以《无题》 组诗最为著名。有《李义山诗集》。
创作背景
• 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李商隐在十五 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 玉阳山灵都观女道士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 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内心又无法抑制 爱情的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 这首《无题》诗也是如此,选自《玉谿生诗集笺 注》。
• 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丝:双关语,与“思”谐音。
• 蜡炬:蜡烛。
• 泪:蜡烛燃烧时留下的油脂,这里隐喻相思之 泪。
• 诗词大意:春蚕只有到死的时候才会停止吐丝, 蜡烛只有化成灰的时候才会没有烛泪。
• 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 镜:名词作动词,照镜子。 • 云鬓改:指青春容颜逐渐消失。 • 吟:叹息。 • 诗词大意:早晨照镜子,只担心青春容颜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 抒写缠绵的相思之苦(描写了坚贞不 渝的爱情,至死不变的思念)(常用 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 无私奉献的精神)(被后人赋予“鞠 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名句是: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的诗句 是: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 全诗以首句“别”字为诗眼,描写了别 离的伤感和别后悠长的思念,表现出诗 人对所爱女子执着而缠绵的强烈感情。
小结
主旨
•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以男女离 别为题材的爱情诗,通过书写离别 之苦和别后之思,表达了诗人对至 此不渝的爱情的赞颂。
小结
•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唐代 诗人李商隐以男女离别为题材的爱情诗。
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这是一首伤感离别的爱情诗,表现诗人与相 爱的人分别时难舍难分,分别后心中充满不 尽的相思之情。
2、默写颔联并作简要赏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象 征手法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丝”字与 “思”谐音;现常用来赞美具有奉献精神的 人。
3、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因相思 而痛苦的诗句:
3、说说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 泪始干”在艺术手法上有何新奇之处?表达 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现在人们赋予它怎样的 新意?
现多形容为国为民服务,尽心尽力死而 后已的人,以及这种献身精神。或比喻人们 为某种理想而执著追求,无私奉献。
4.理解“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 妙处。
这两句诗拟想两人别后忧思孤寂的情状。 “但愁云鬓改”是女子对青春年华的逝去表示忧虑, “改”字见出别离之久,相思之苦。“应觉月光寒” 是忖度对方的感受,“寒”字一语双关,既写出了 凄清寒冷的环境特点,又映衬了悲凉伤感的心境特 点,使因相思之苦而坐卧不安的恋人形象跃然纸上。
• 无力的东风,残败凋零的百花。“无 力”和“残”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 点,也渲染离别无奈的气氛,创设了 凄凉悲惨的意境。抒发了男女主人公 在离别即将来临时的痛苦难堪。情景 交融,使人有凄楚的感觉。
2.首联两个“难”连用有何妙处?
• 第一个“难”指相会困难,第二个 “难”是难舍难分,两个“难”字连 用,既表现出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 又表现出两人的情深意浓。
• 以句中的“别”字为通篇文眼,描写了一 对情人离别的痛苦和别后的思念,抒发了 无比真挚的相思离别之情,但其中也流露 出诗人政治上失意和精神上的闷苦,具有 浓郁的伤感色彩,极写凄怨之深、哀婉之 痛,并借神话传说表达了对心中恋人的无 比挚爱、深切思念。诗中融入了诗人切身 的人生感受。
2、说说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 成灰泪始干”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现在人们赋 予它怎样的新意?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作者简介
•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 (xī)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 南沁阳)人。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 一生很不得志。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 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 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 体”。
朗读古诗无题Fra bibliotek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通读古诗
• 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 花残。
• 残:凋零。
• 诗词大意:相见困难,离别时更难舍 难分,东风衰弱无力,百花纷纷凋零 。
•诗中通过传说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 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 “别亦难”三字展开。三、四句是相 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五、 六句则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 因两人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 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唯一可以盼望 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 频频传递相思情。
3、说说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 泪始干”在艺术手法上有何新奇之处?表 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现在人们赋予它怎 样的新意? 颔联采用比喻、双关、谐音、对偶手法,表 现出一对恋人坚贞不屈的爱情。作者以春 蚕自比,以“丝”谐“思”,以烛泪比人 泪,其痴情苦意,随丝尽泪干而表露无遗。 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缠绵与沉痛。
渐消失,夜来叹息,倍感月光清冷。
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蓬山:蓬莱山,相传为仙人所居。 无多:没有多少。 青鸟:神话传说中为西王母传信的神鸟,后为信 使的代称。 殷勤:频繁,反复。探看:探寻。 诗词大意:好在蓬莱山距此没有多远,烦请信使 尝试着捎信,常把你问候探看。
问题探讨
1.首联选取了哪些意象?创设了怎样 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 颔联采用比喻、双关、谐音、对偶手法, 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其 痴情苦意,随丝尽泪干而表露无遗。突出 了诗人内心的缠绵与沉痛。
• 比喻恋人别后相思之苦。形容为国为民服 务,尽心尽力死而后已的人,以及这种献 身精神。比喻人们为某种理想而执著追求, 无私奉献。
理解性默写
•李商隐在《无题》中抒写浓郁的离别之 恨(写暮春时与自己所爱的女子别离的 伤感情景)的名句是:
5. 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 看”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有何深意?
• 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含有可望不可 即之意,其间必有难以逾越的障碍。
6. 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尾联借神话传说表达对心中恋人的无比挚爱 和深切思念,与诗的开头照应。
《无题》的诗眼是什么?诗中抒 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