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无题》
李商隐无题原文及翻译

李商隐无题原文及翻译(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李商隐无题原文及翻译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唐代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全诗赏析

李商隐《⽆题·来是空⾔去绝踪》全诗赏析李商隐《⽆题·来是空⾔去绝踪》全诗赏析 李商隐《⽆题》诗历来被视为诗中之谜,千余年来注家蜂起,众喙不⼀,评骘⼏⾄互为抵牾,为历代诗家所难。
要索解其意,我们不妨先看看原⽂阅读及赏析,欢迎浏览!。
⽆题 李商隐 来是空⾔去绝踪,⽉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远,更隔蓬⼭⼀万重! 这⾸诗是其中的⼀⾸七律,历来争论较多。
有⼈说是诗⼈思念情⼈的情诗,有⼈说是⼥主⼈公对情⼈的思念,有⼈说是写给亡故妻⼦王⽒的悼亡诗,有⼈说是通过爱情来寄托诗⼈与令狐的关系,还有⼈说抒发的是君⾂际会⽆期的慨叹。
可以说,这是李商隐⽆题诗中最难索解的诗篇之⼀。
哪怕不知其背后的深意,我们依然能够强烈地感受到李商隐爱情诗那典丽的语⾔,往复的结构和灼热的感情。
从字⾯上看,这⾸诗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诗⼈对远隔天涯的⼼上⼈的思念。
句解: 来是空⾔去绝踪,⽉斜楼上五更钟 你曾说要来相会,结果却是⼀句空话;⾃从分别之后,你就不见了踪影。
我思念着你啊,夜不成寐,但见窗外朦胧的⽉光斜照⾼楼,远处传来悠长⽽凄清的五更钟声。
天快亮了,主⼈公⼜度过了⼀个寂寞清冷、相思难耐的不眠之夜。
也有⼈认为,第⼀句是写梦中相会的情景。
梦境是虚幻的,所以说“来是空⾔”;梦醒后幻影消失,所以说“去绝踪”。
第⼆句写梦醒后的情境,⽉光斜照,晓钟在⽿,传达出清冷惆怅的情味。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思夜想,终于相见,不过是在梦中。
然⽽就是这虚幻的相聚,也充满了痛苦。
主⼈公梦到两⼈远别,⾃⼰不胜悲伤地啼哭起来,他拼命呼喊,却叫不出声来。
醒来后,喉咙哽塞,泪痕犹在。
相爱的⼈最盼长守,最怕别离。
这样的梦,正反映了远别所造成的深刻的⼼灵伤痛,也更强化了刻⾻的相思。
梦犹如此,⼈何以堪!主⼈公再也按不住了,他不假思索地⾛到案前,奋笔疾书,要把⾃⼰的思念与孤苦写成信,告诉她!写完之后回头再看,才发现墨迹是这样的轻淡,原来⾃⼰⼼急情切,连墨都还没有磨浓。
李商隐《无题》全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无题》全诗翻译赏析李商隐《无题》全诗翻译赏析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那你知道李商隐《无题》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商隐《无题》全诗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商隐《无题》全诗翻译赏析无题其一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诗文解释:昨夜星光灿烂,和风徐徐,在那画楼西边桂堂的东面。
身上虽然没有彩凤的双翅可以飞到一起,但是两个人的心却像灵异的犀角一样,有一线相通。
隔着座位玩送钩的游戏喝着温暖的春酒,分成小组射覆蜡烛分外红。
可叹我听了报晓的更鼓要去官署应卯,骑着马去兰台,心却像是飞转的蓬草。
韵译: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内心却象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卿;策马赶到兰台,象随风飘转的蓬蒿。
词语解释:1、画楼、桂堂:都是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2、灵犀:旧说犀牛有神异,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
3、送钩:也称藏钩。
古代腊日的一种游戏,分二曹以较胜负。
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
4、分曹:分组。
5、射覆: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人猜。
分曹、射覆未必是实指,只是借喻宴会时的热闹。
6、鼓:指更鼓。
7、应官:犹上班。
8、兰台:即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
李商隐曾任秘书省正字。
这句从字面看,是参加宴会后,随即骑马到兰台,类似蓬草之飞转,实则也隐含自伤飘零意。
9、灵犀:指犀角。
传说犀牛是灵异之兽,角上有条白纹,从角端直通大脑,感应灵敏,故称灵犀。
这里借以比喻彼此心意相通。
这首诗大约作于李商隐任职秘书省期间。
李商隐曾经两度任职秘书省,第一次是开成四年(839),第二次是会昌二年(842),第二次任职不久就离职服丧,直到会昌五年秋才重返秘书省。
无题九年级上册原文

无题九年级上册原文
《无题》从头到尾都熔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李商隐的《无题》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查看。
一、原文:
《无题》
唐朝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二、译文:
相见机会本已难得,别离时苦分舍更难;何况正当暮春时节,百花凋残。
春蚕直到死时,缠绵的丝儿才吐完;蜡烛烧成灰烬后,不断的泪才流干。
早晨梳妆对镜,只愁云鬓易改色;长夜独自吟诗不寐,应感到月色清寒。
蓬莱山离这儿也不算太远,却无路可通;青鸟啊,请为我殷勤地去探看。
三、注释:
①【东风】春风
②【残】凋零
③【丝】与“思”谐音,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
④【蜡炬】蜡烛
⑤【泪】指蜡烛燃烧时滴下的脂油。
⑥【镜】用作动词,照镜子的意思。
:
⑦【云鬓改】比喻年华老去。
鬓(bìn)
⑧【月光寒】指夜渐深
⑨【蓬山】指海上仙山蓬莱山。
此指想念对象的住处。
⑩【青鸟】神话传说中传递消息的仙鸟,为西王母的使者。
四、脉络结构
首联:引出背景、渲染气氛
颔联:诗人对恋人爱的表现
颈联:恋人对诗人爱的表现
尾联:结论是“无奈之余的遐想”
五、主题思想
这是一首爱情诗,表白自己对恋人至死不渝的深情。
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唐·李商隐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注解1、半笼:半映。
指烛光隐约,不能全照床上被褥。
2、金翡翠:指饰以金翠的被子。
《长恨歌》:“悲翠衾寒谁与共。
”3、麝:本动物名,即香獐,其体内的分泌物可作香料。
这里即指香气。
4、度:透过。
5、绣芙蓉:指绣花的帐子。
6、刘郎:相传东汉时刘晨、阮肇一同入山采药,遇二女子,邀至家,留半年乃还乡。
后也以此典喻“艳遇”。
7、蓬山:蓬莱山,指仙境。
翻译你说来相会是空话,别后不见踪影;醒来楼上斜月空照,听得晓钟初鸣。
梦里为伤远别啼泣,双双难以呼唤;醒后研墨未浓,奋笔疾书写成一信。
残烛半照金翡翠的被褥,朦朦胧胧;麝香熏透芙蓉似的纱帐,软软轻轻。
当年的刘郎,早已怨恨那蓬山遥远;你去的所在,要比蓬山更隔万重岭!赏析首句“来是空言去绝踪”凌空而起,次句“月斜楼上五更钟”宕开写景,两句若即若离。
这要和“梦为远别啼难唤”联系起来,方能领略它的神情韵味。
远别经年,会合无缘,夜来入梦,两人忽得相见,一觉醒来,却踪迹杳然。
但见朦胧斜月空照楼阁,远处传来悠长而凄清的晓钟声。
梦醒后的空寂更证实了梦境的虚幻。
如果说第二句是梦醒后一片空寂孤清的氛围,那么第一句便是主人公的叹息感慨。
颔联出句追忆梦中情景。
“梦为远别啼难唤”,远别的双方,梦中虽得以越过重重阻隔而相会;但即使是在梦中,也免不了离别之苦。
梦中相会而来的梦中分别,带来的是难以抑止的梦啼。
这样的梦,正反映了长期远别造成的深刻伤痛,强化了刻骨的相思。
因此对句“书被催成墨未浓”写梦醒后立刻修书寄远。
在强烈思念之情驱使下奋笔疾书的当时,是不会注意到墨的浓淡的,只有在“书被催成”之后,才意外地发现原来连墨也成磨浓。
梦醒书成之际,残烛的余光半照着用金钱绣成翡翠鸟图案的帷帐,芙蓉褥上似乎还依稀浮动着麝熏的幽香。
六、七句对室内环境气氛的描绘渲染,很富有象征暗示色彩。
李商隐《无题》原文、注释及解析

李商隐《无题》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无题[唐] 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②。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③。
隔座送钩春酒暖④,分曹射覆蜡灯红⑤。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⑥。
〔注释〕①本篇选自李商隐《李义山诗集》。
无题,作者对所写的内容有所隐讳,不愿或不便标题,所以自称为“无题”。
②画楼,有彩画装饰的楼。
桂堂,用香木(如楠木等)构筑的厅堂。
③灵犀,古人把犀牛角中心有一条白纹道贯通的叫作“通天犀”,看作是神奇灵异之物。
④送钩,古时宴席上的一种游戏,把钩互相传送,一人藏在手中,令人猜,不中者罚酒。
⑤分曹,分成几摊。
射覆,古代的一种游戏,在器皿下覆盖着东西让人猜。
⑥兰台,即秘书省,唐代人们的习惯称法。
〔解析〕李商隐写过许多组无题诗,文辞都十分优美,但内容往往很难揣测。
这一首无题的内容却较易捉摸,因为同组的另一首无题七绝,有“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的诗句,很可能诗人所思念的,是一位出身富贵人家的绝色佳人。
“昨夜星辰昨夜风。
”字面上写的是昨天,诗人的立足点却在今天。
全句的意思是:星辰,还是昨晚一样的星辰;风,还是昨晚一样的风。
这是诗人在深情地留恋着昨天的晚上。
“昨夜”两字的一再重复,说明昨晚的情景实在令人难忘,在胸中萦回不已。
“画楼西畔桂堂东。
”这是昨夜诗人和他心上人相会的地点。
楼是画栋雕梁的楼,堂是桂木构建的堂。
在这样华贵雅致的环境里,会见自己心爱的人,怎能令人忘怀?如果我们把这两句连在一起吟哦,这意境是多么的优美:星星闪烁着光芒,微风在轻轻飘拂,一对恋人在这温馨而又旖旎的夜晚中相聚,该有多么的幸福和欢欣啊!回忆不能代替现实。
对于诗人来说,这幸福,这欢欣,犹如过眼烟云,稍纵即逝。
伊人不在,剩下的只有苦苦的思念。
“身无彩凤双飞翼。
”为了爱情,诗人真想要像色彩艳丽的凤凰那样,张开双翅,飞到心上人那里。
但是,这翅膀在哪里呢?堪为慰藉的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他和心上人之间的心灵,却是息息相通的,正像犀牛那只灵异的独角一样。
李商隐《无题》翻译和原文

李商隐《无题》翻译和原文李商隐《无题》翻译和原文无题,晚唐诗人李商隐作品。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
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李商隐《无题》翻译和原文,欢迎阅读。
李商隐《无题》翻译和原文篇1原文: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象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
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
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无题》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韵译】: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内心却象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策马赶到兰台,象随风飘转的蓬蒿。
【赏析】诗当作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诗人时在京城任秘书省校书郎。
这是一个“方阶九品,微俸五斗”的小官,诗人在政治上仍然是沉沦下僚。
原题共两首,另一首是七绝,其中有“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之句,可知诗人怀想的当是席间的一位贵家女子。
清代查为仁以为是指“王茂元家妓”(《莲坡诗话》),赵臣瑗以为是指“其闺人”(《山满楼笺释唐人七言律》),可供参考。
这是一首恋情诗。
诗人追忆昨夜参与的一次贵家后堂之宴,表达了与意中人席间相遇、旋成间阻的怀想和惆怅。
李商隐《无题》原文和翻译译文

李商隐《无题》原文和翻译译文1、李商隐《无题》原文和翻译译文李商隐《无题》原文和翻译原文: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象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
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
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2、王安石《读《江南录》》原文及翻译译文王安石《读《江南录》》原文及翻译王安石原文: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①存亡论之。
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②,箕子之说③,徐氏录为得焉。
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
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
纣为君,至暴矣,武王观兵于孟津,诸侯请伐纣,武王曰:“未可。
”及闻其杀王子比干,然后知其将亡也,一举而胜焉。
季梁在随,随人虽乱,楚人不敢加兵。
虞以不用宫之奇之言,晋人始有纳璧假道之谋④。
然则忠臣国之与也,存与之存,亡与之亡。
予自为儿童时,已闻金陵臣潘佑以直言见杀,当时京师因举兵来伐,数以杀忠臣之罪。
及得佑所上谏李氏表观之,词意质直,忠臣之言。
予诸父中旧多为江南官者,其言金陵事颇详,闻佑所以死则信。
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
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与予旧所闻者甚不类。
不止于佑,其它所诛者,皆以罪戾,何也?予甚怪焉。
若以商纣及随、虞二君论之,则李氏亡国之君,必有滥诛,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何以知其然?吾以情得之。
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
吾闻铉与佑皆李氏臣,而俱称有文学,十余年争名于朝廷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商隐无题
1“相见时难”的“难”指困难,“别亦难”的“难”指难受,两个“难”意思不同。
见面本来已很困难,所以分别时也更令人难受。
2“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妙处
“无力”和“残”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渲染离别的气氛。
情景交融,使人有凄楚的感觉。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以双关、对偶和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
这句话的本义是:我的思念如春蚕吐丝到死才能停,我的泪水像烛泪烧成灰烬方流尽。
今人常用来形容为国为民服务,尽心尽力死而后已的人,以及这种献身精神。
3“丝方尽”中的“丝”在文中谐音“思”,属双关语,暗指对情人的思念。
4“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妙处。
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
“但愁云鬓改”是对青春年华的逝去表示忧虑。
“改”字,见出别离之久,相思之苦。
“应觉月光寒”忖度对方的感受,一往情深。
5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
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含有可望不可即之意。
其间必有难以逾越的障碍。
.理解性默写
李商隐在《无题》中抒写浓郁的离别之恨的名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抒写缠绵的相思之苦的名句。
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的诗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名句。
描写了坚贞不渝的爱情,至死不变的思念的句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的诗句是“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中通过传说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诗经特征
《诗经》无论是民歌还是文人诗,都是合过乐的歌词,因而形式上有许多相同之处。
如大都分章,四言为主,句尾押韵,且多是隔句用韵等等。
但文人诗以叙事见长,如周人史诗大都是叙事诗,而民歌则多抒情诗;文人诗写得较为板滞,文字干涩,不及民歌生动活泼而富于变化。
《诗经》艺术的最高成就,应以民歌为代表。
总括起来,它有如下特色: 1、从创作方法来看,《诗经》民歌开创了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的传统,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正是它的特色,诗歌作者善于按照现实本身的情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和人物,并通过生动的画面,真实地、具体地再现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斗争,以表现主人公的思想和感情。
从前面分析的民歌主题的多样性、广泛性看,就足以证明这点。
我们所以能从中认识当时社会,了解历史,并获得真实感和形象感,总的来说都是这一创作方法带来的艺术效果。
2、从表现手法来看,比、兴是《诗经》民歌中广泛采用的表现手法。
前人把《诗经》的表现手法概括为赋、比、兴,当然是对的,不过比、兴尤为重要。
朱熹曾对赋、比、兴作了非常简要地解释:“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
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就是以更具体而熟悉的事物来打比喻,“兴”就是先描写其他的事物来开个头,一般是用景物起兴。
比、兴手法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提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丰富诗歌的意境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
“赋”,有铺叙和直言的意思,就是除开比、兴以外的一种直接描写的手法。
许多诗篇往往通过细节描绘,人物对话以及心理刻画等手段展示人物的性格,其中较少雕琢,显得朴实自然而富有生活气息,象《静女》、篇是这方面的优秀作品。
3、从形式看,多重叠句,保留了民歌的原始状态。
如《西南•苤苡》全诗十二句,两句一组,各组之间只有一字不同,然而都很有韵味。
重章迭句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对诗歌意境的不断加深。
4、《诗经》民歌语言,亦以生动、形象、优美、自然而富有音乐性为特色。
诗歌作者不仅熟悉生活,而且熟悉当时语言,能运用语言的一些特性来表现生活,特别是大量运用近字和联绵字,或双声,或迭韵,读来自然和谐,富有音乐感。
5、古代劳动人民虽然还处在生产力发展较低的历史阶段,但由于他们长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斗争,就逐渐养成了敏锐的观察力,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他们善于区别事物的善恶,发现事物的特征,并且通过口头语言和歌舞场景表现出来。
因而在诗歌创作中,不仅表现了他们对现实的认识和爱憎,而且还表现了他们善于以简朴的语言描摹事物,以朴素的生活画面反映社会现实的才能。
这种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国风”中有较好的体现,并且成为诗经显著的艺术特点,给予后世诗歌以极大的影响。
其实,这首诗真正的意义就在于它是劳动人民自己的创作,以及它所表现的现实主义精神。
《蒹葭》(“秦风”)则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清秋萧瑟的景象,衬托主人公追求意中人而不见的空虚和怅惘。
有些诗的起兴也同样对人物形象起衬托作用,如《桃夭》(“周南”)以鲜艳盛开的桃花起兴,它正好是行将出嫁的少女们光采焕发的姿容。
而《谷风》以“习习谷风,以阴以雨”起兴,则暗示了将有一件不幸的事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