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发情绪产生的面部肌电活动不对称性效应

合集下载

(功能性)电刺激

(功能性)电刺激

《低频电疗法》见:南登崑主编.实用物理治疗手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316-363医学上把频率1000Hz以下的脉冲电流称作低频电流,或低频脉冲电流。

应用低频脉冲电流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低频电疗法。

低频电流的特点是:①均为低频小电流,电解作用较直流电弱,有些电流无明显的电解作用;②对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都有强的刺激作用;③无明显热作用。

低频脉冲电流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但最早用“电”来治病要追溯到公元前420年的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和公元前46年的古罗马医生Scribonius Largus,他们分别将一种放电的鱼(torpedo fish)给病人食用或放在病人患处来治疗头痛和痛风。

1700年Dureney开始了用电流刺激蛙肌肉的生理实验。

1831年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发明了感应电装置后,低频脉冲电流常用于治疗头痛、瘫痪、肾结石、坐骨神经痛,甚至心绞痛。

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是“电疗的黄金时代”,电生理学研究不断深入,多种低中频电疗法得到发明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首先是被称为“电疗之父”的D.B.Duchenne 出版了基于电疗的电生理学著作,第一次描述肌肉运动点。

然后,1909年法国人Louis Lapicque最早使用“基强度(rheobase)”和“时值(chronaxie)”二词(直到今天仍在沿用)。

1916年Adrian首次描述了正常肌肉和病肌的强度—时间曲线。

1950年间动电疗法问世。

但在随后的本世纪中期,由于生物化学、药理学的进展,电疗一度被临床医生冷落。

直到1965年Melzack和Wall提出闸门控制学说和70年代对阿片肽(内原性吗啡样物质)的研究,电疗才又重新受到重视。

60年代,高压脉冲电流和电子生物反馈技术开始应用。

1968年我国晶体管低频脉冲电针机研制成功,使电针迅速在全国推广普及,并用于针刺麻醉上。

同年,Shealy等根据闸门控制学说推出脊髓电刺激疗法,以后相继开展了中枢性电刺激(大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丘脑、尾核、脑垂体埋入电极刺激法)的研究。

神经电生理脑电图技术(主管技师)考试:2022第十章 正常脑电图真题模拟及答案(2)

神经电生理脑电图技术(主管技师)考试:2022第十章 正常脑电图真题模拟及答案(2)

神经电生理脑电图技术(主管技师)考试:2022第十章正常脑电图真题模拟及答案(2)1、幼儿期(12~36个月)清醒期的脑电图的描述,正确的是()。

(单选题)A. 2岁时枕区节律为7~8HzB. 3岁左右后头部的基本节律是3~4HzC. 后头部脑波的波幅较低D. 1岁以后后头部脑波基本节律由快θ变慢αE. 不同个体之间脑波频率变化不显著试题答案:D2、典型致痫灶的SPECT显像表现为()。

(单选题)A. 发作与发作间期均增高B. 发作与发作间期均减低C. 发作时增高,发作间期减低D. 发作时减低,发作间期增高E. 发作时增高,发作间期正常试题答案:C3、关于伴中央区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的描述,正确的是()。

(单选题)A. 频繁的癫痫样放电伴随频繁的癫痫发作B. 癫痫样放电常超出中央颞区的范围C. 癫痫样放电常伴随一侧阵挛发作D. 睡眠可以使放电被抑制E. 远期预后不佳试题答案:C4、REM睡眠在正常青少年及成年人通常在入睡()。

(单选题)A. 30分钟以内出现B. 30~60分钟出现C. 60~90分钟出现D. 90~120分钟出现E. 120~150分钟出现试题答案:C5、睡眠潜伏期是指熄灯开始睡觉到()。

(单选题)A. 监测结束开灯为止B. 出现睡眠Ⅰ期为止C. 出现睡眠Ⅱ期为止D. 出现睡眠Ⅳ期为止E. 第一段REM睡眠出现为止试题答案:B6、此患儿除上述症状外,应着重询问的病史是()。

(单选题)A. 发作频率B. 持续时间C. 发作症状D. 有无嗅觉变化E. 视觉有无改变试题答案:E7、West综合征起病年龄在2个月到1岁,但其发病高峰在()。

(单选题)A. 10~12个月B. 4~6个月C. 9~11个月D. 1~3个月E. 2~4个月试题答案:B8、下面关于κ节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单选题)A. 频率7~11HzB. 波幅为30~70μVC. 精神活动时容易出现D. 睁眼时受到抑制E. 出现在中央、顶区试题答案:C9、患者行睡眠脑电监测,脑电图出现高波幅δ波,数量超过50%,患者肌张力减低,唤不醒。

中国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检测临床实践专家共识(2024)

中国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检测临床实践专家共识(2024)

3 测试前准备
一、 病史询问; 二、 受试者准备; 三、 设备准备;
病史询问
了解受试者病史及其他相关检测结果,明确检测目的,便于准备检测用具和设备,使检测更加具 有针对性,利于顺利进行。
受试者准备
1. 受试者宣教: 向受试者或监护人告知检测时间和流程,告知检测过程中可能的不适反应和注意事项。 对于未成年受试者要耐心安抚情绪,取得良好配合;对于年龄更小的儿童,有时需要家长的帮
双侧前庭病(bilateral vestibulopathy,BVP)
在BVP 患者中,cVEMP 和oVEMP 常常无法正常引出。
其他:
一些其他的前庭机能受损相关的疾病,如:听神经病、听神经瘤、迟发性膜迷路积水可以出现 VEMP检测结果异常; 另外一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全身疾病如果波及VEMP传导通路,如:后循环缺血、多发性硬化、 前庭性偏头痛、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糖尿病等,也会出现相应受累通路的VEMP异常。
观察指标(参数)
包括波形是否引出、阈值(dB peSPL)、p波潜伏期(ms)、n波潜伏期(ms)、波间期(ms)、 振幅(μV)和耳间不对称比(interaural asymmetry ratio,IAR)等。
将能够诱发出VEMP波形的最小刺激强度定义为阈值,从刺激开始到p/n波之间的时间差定义为潜伏 期,两波之间的时间差为波间期,两波顶点之间的垂直距离为振幅。
1 定义
根据刺激类型的不同,可分为:
(1)气导声(air conducted sound)刺激诱发的VEMP;
临床上使用最为便利、 应用最为广泛的刺激类型
(2)骨导振动(bone conducted vibration) 刺激诱发的VEMP ;
(3)直流电 (galvanic vestibularstimulation)刺激诱发的VEMP;

肌电信号处理及在口腔颌面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肌电信号处理及在口腔颌面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11] 12] 效的方法 [ � 李青青 [ 记录了正常人行走时股内侧
肌和腓肠肌内侧头的肌电,结果表明,频域参数的 变异系数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小 � 肌肉运动模式与自回归模型参数相关[13]� Hu[14] 通过使用多导肌电图对比参数自回归模型和多变量 自回归模型区分各种上臂运动,认为肌电图可以用
通讯作者 主任医师
姚家俊 董 研 徐 昕
�摘要� 肌电图是 一种通过信 号处理对采 集的肌电信 息提取特 征值,神经 肌肉系统 疾病予 以早期诊 断和评 估�本文回顾了肌电信号处理方法近年来在口颌面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文献 表明,运用 适当的信号处理,肌电图 是诊断神经肌肉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肌电图;信号处理;口腔颌面部 [ 中国图书分类号] R7 8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0 9- 3 7 61(20 10 )0 1- 0 0 55- 0 3
6] 骤[ � 由于目标信号的迭代和干扰信号并不能用低
通高阻和高通低阻滤波器有效地分离,使用自适应 空间滤波器,可以作为对不同 类型表面肌电 信号 波器记录小片段高频信号与记录大片段 低频信号 时,前者与肌肉运动的关系更密切 �针电极肌电信 号频段远远高于表面肌电信号频段 �据报导,为针 提高运动单元动作电位的识别率,可以将针电极肌 电信号中的机械和电气噪音完全清除[1]� 1.2 肌电信号分析方法 时域和频域分析是两 种常用肌电信号分析方法 � 时域分析受肌肉的运动 方式 ,运动单元的负荷,肌肉类型,收缩幅度和未 知的设备等不稳定因素影响[9]� 波峰潜伏期 (IP L)测
� e le c tr o m o gr a p h in t he dia gno s isa nd t re a tm� e nt o f te m[ 20 ] K a a i N ,Ta na ka E , La nge nb a c h GE ,e ta l. Ja - m us c le p � o r� o ma ndibul a r dis o r de rs [ J]. J A m D e nt A s s oc , 20 0 6 ,13 7 a c ti i t c ha nge sa fte r the induc t io n o f o s te oa r thr itisin the ( 6 ):7 6 3 -7 7 1 [ 3 ] � t e mpo r o m a ndib ula r jo int b me c ha ni c a l lo a ding[ J]. J O r o fa c Pa i n,20 0 8 ,55(2) :153 - 16 2 e r Sp e c -

贝尔氏面瘫急救处理方法和康复锻炼计划

贝尔氏面瘫急救处理方法和康复锻炼计划

贝尔氏面瘫急救处理方法和康复锻炼计划1.贝尔氏面瘫急救处理方法和康复锻炼计划2.小孩面瘫是什么原因引起,3.吃棉花籽会有发生面瘫吗4.面瘫的最佳治疗时间是什么时候?5.治疗吊线风最快的方法贝尔氏面瘫急救处理方法和康复锻炼计划1、瞬目时,病侧上唇抽动,露齿时,病侧眼睛不自主地闭合。

2、起病1-2周开始恢复,1-2月症状明显好转,大约75%的患者完全恢复,如6个月以上未见恢复则完全恢复的希望不大。

3、目前尚不清楚,部分患者在受凉或头面部受冷风吹袭后发病。

认为可能是风寒引起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痉挛、缺血、水肿,而在面神经管内易于受压所致。

4、(1)一般护理:急性期(发病2周内)注意休息,减少外出,外出时须戴口罩,避免再受风寒。

应进流质饮食,进食时食物残渣易停留于患侧颊齿间,进食后应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2)对症护理:急性期面部注意保暖,耳后部及病侧面部行温热敷。

因面肌瘫痪后常松弛无力,故病后即进行局部按摩。

方法:对镜有手紧贴于瘫痪侧面肌上做环形按摩,每日三次,每次10-15分钟,以促进血液循环。

当神经功能开始恢复后,鼓励患者练习瘫侧的面肌随意运动,以促进瘫痪侧早日康复。

(3)预防并发症:患侧眼睑闭合不全,故平时外出或睡眠时应戴眼罩,睡前应涂红霉素眼膏,防止角膜炎或暴露性结膜炎。

5、使用激素有对睡眠影响有,但是不会很大!参考资料:面神经炎(俗称“歪嘴风”)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是位于面神经管内的面神经受急性非化脓性炎症的影响,引起急性面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

起病前,部分病人有受风寒或病侧耳后吹凉风史。

面神经炎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以男性青壮年较易发病。

绝大多数患者为一侧面肌受累,双侧影响者极少见。

起病突然,约半数病人在发病前有耳后疼痛并向后枕部扩散的前驱症状,经数小时或1~2天后很快发生同侧面部表性肌瘫痪。

面部表情动作和随意动作均不能做,说话不便,病侧面部绷紧感,漱口。

饮水时,水从患侧口角外流,进食时,食物停滞于病侧面颊与牙齿之间,说话漏气,病侧流泪。

1例面瘫急性期患者的护理体会

1例面瘫急性期患者的护理体会

1例面瘫急性期患者的护理体会一、疾病概述面瘫,即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

它主要影响面部表情肌的运动功能,可导致面部肌肉运动障碍。

面瘫可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这里主要讨论周围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是指面神经核及面神经本身受损所引起的面瘫,其发病率相对较高。

在急性期,患者的面部神经处于急性炎症反应状态,这个时期的病情发展较快,及时有效的护理和治疗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如果在急性期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面部肌肉萎缩、联带运动等后遗症,影响患者的面部外观和正常生活,如咀嚼、闭眼、微笑等功能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 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是面瘫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例如,贝尔氏面瘫被认为与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 - 1)感染有关。

病毒可能潜伏在面神经的神经节内,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被激活,引发面神经的炎症反应。

炎症会导致面神经的水肿,面神经在面神经管内走行,面神经管相对狭窄,水肿的面神经受到压迫,从而影响神经冲动的传导,导致面部肌肉运动功能障碍。

- 细菌感染也可能引起面瘫。

如耳部的化脓性炎症,如中耳炎,如果炎症蔓延到面神经管,可侵犯面神经,引发面瘫。

这种情况下,细菌产生的毒素和炎症介质会损伤面神经的组织结构,影响其正常功能。

2. 自身免疫因素- 在某些情况下,自身免疫反应可能攻击面神经,导致面瘫。

当机体的免疫系统出现异常时,可能会错误地将面神经作为外来抗原进行攻击。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格林 - 巴利综合征,除了影响周围神经外,也可能累及面神经,引发面瘫。

自身免疫反应会导致面神经的髓鞘破坏,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进而引起面部肌肉功能异常。

3. 创伤因素- 面部外伤是引起面瘫的一个重要因素。

例如,面部遭受撞击、骨折等创伤时,可能直接损伤面神经。

手术损伤也是常见的创伤性因素,如耳部、腮腺等部位的手术,如果手术操作不当,可能会误伤面神经。

面神经一旦受损,其传导功能受到破坏,无法正常支配面部表情肌的运动,从而导致面瘫。

第二节情绪的生理指标

第二节情绪的生理指标

第二节情绪的生理指标上一节我们讲到,情绪有内心体验和外部行为表现,同时也有其生理机制。

由于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当有机体处于某种情绪状态时,其内部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测量这些变化的指标就是生理指标(physiologicalindex)。

人们可能会认为自主神经系统的外周变化即生理指标的变化将有规律地表现出符合于各种情绪的不同模式,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除了少数外,生理指标的测量并未为特定的情绪提供明确的模式。

例如,加拿大生理学家塞尔耶(Selye,1974)的研究认为,不管引起紧张是由于生理的或心理的原因,也不管紧张是与愉快或不愉快有关,紧张的生化反应是一样的。

相反,这种测量所提供的只是关于有机体所处的特定唤醒水平的信息。

在测量有机体唤醒水平时,我们能够采用的生理指标有几十种,但其中只有一部分与情绪有较大的关系,下面我们介绍最为常用的生理指标。

一、皮肤电反应皮肤电反应是较早应用的生理指标。

皮肤电反应(或肤电反应)(gal- vanic skin response,简称GSR)最早的名称是心理电反射(psychogalvan-ic reflex),它是由费利(Fere,1888)和泰赫诺夫(Tarchanoff,1890)发现的。

费利将两个电极接到前臂上,并把它同弱电源和一个电流计串联。

他发现当用光或声音刺激时,皮肤表面的电阻降低,电流增加。

当时,用这种方法所测量的皮肤电反应称为费里效应(Fere effect)。

传统的肤电反应测量方法以电阻为定量单位,最通用的电路是惠斯通电桥,使用时可以调节有刻度的电阻器到零点,来抵消未知的电阻,然后从电阻器上读出被试的电阻。

费里的方法能够测量皮肤电的绝对水平及其变化,而且比较可靠,因此近代的这类仪器都应用这种原理。

目前,电路中加入精密放大电路,创造出高水平的皮肤电反射仪。

费利和泰赫诺夫发现的现象依赖于同一基本生理过程,即由自主神经活动引起的皮肤内血管的收缩或舒张,以及受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支配的汗腺活动变化。

奖赏预期对面孔情绪加工的影响一项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奖赏预期对面孔情绪加工的影响一项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奖赏预期对面孔情绪加工的影响一项事件相关电位研究一、概述在现代认知科学领域中,情绪加工和奖赏预期被视为人类大脑信息处理的两个核心机制。

情绪加工涉及对外部刺激的情感反应和解读,而奖赏预期则关联于个体对潜在奖励的期待和动机。

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这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特别是在面孔情绪加工这一复杂而精细的认知过程中。

面孔情绪加工是人类社交互动中的关键能力,它允许我们快速、准确地解读他人的情感状态,从而做出适当的反应。

而奖赏预期,作为一种强大的动机性信息,能够显著影响个体的注意分配和认知资源投入。

研究奖赏预期对面孔情绪加工的影响,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人类情绪加工和动机机制的神经基础,还能为情绪障碍、社交障碍等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技术,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范式,系统地探讨了奖赏预期对面孔情绪加工的影响。

ERPs技术具有高时间分辨率的特点,能够实时记录大脑在加工不同情绪面孔时的电生理反应,从而揭示奖赏预期在面孔情绪加工过程中的神经机制。

在实验设计上,本研究采用了线索目标范式,通过操纵奖赏预期的有无,对比分析了被试在奖赏预期条件下和无奖赏预期条件下对正性、中性和负性面孔的情绪辨别任务表现。

结合行为数据和ERPs数据,全面评估了奖赏预期对面孔情绪加工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

1. 奖赏预期与面孔情绪加工的重要性在人类的社交互动中,奖赏预期与面孔情绪加工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奖赏预期是指个体对即将获得或可能获得的奖励的期待,它能够影响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

而面孔情绪加工则是个体对他人面部表情进行识别、解读和反应的过程,它对于理解他人的情感状态、意图以及建立和维护社会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奖赏预期与面孔情绪加工之间的紧密关联,使得它们在许多情境中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奖赏预期能够调节个体对面孔情绪的加工方式。

当个体预期将获得奖励时,他们可能会更加专注地注意他人的面孔表情,从而更准确地解读他人的情感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诱发情绪产生的面部肌电活动不对称性效应∗周仁来1,2,胡森歧31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2 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南京,2100963 美国洪堡州立大学,美国摘 要:研究者记录了在诱发37名被试产生愉快和悲伤表情时,面部皱眉肌和颊骨肌肉区的肌电活动(EMG)。

在37名被试中,22名是女大学生,15名是男大学生。

被试的年龄范围是18-28岁(M=20.5,SD=2.3)。

37名被试都是右利手。

分析结果表明,在让被试产生愉快表情时,EMG强度平均值最高的是面部左侧的颊骨肌肉区,其次是面部右侧的颊骨肌肉区,以及面部左侧的皱眉肌肉区以及面部右侧的皱眉肌肉区;而在让被试产生悲伤表情时,EMG 强度平均值最高的是面部左侧的皱眉肌肉区,其次是面部右侧的皱眉肌肉区,以及面部左侧的颊骨肌肉区,面部右侧的颊骨肌肉区。

进一步的统计分析表明:在被试产生愉快表情的情况下,左面部颊骨肌的EMG强度显著高于右面部同一范围EMG的强度;在被试产生悲伤表情的情况下,左面部皱眉肌的EMG的强度也显著的高于右面部同一范围EMG的强度。

结果表明,无论是在愉快还是悲伤表情的情况下,左面部肌电活动的强度都显著高于右面部肌电活动的强度。

关键词:肌电图(EMG);面部表情;非对称性;情绪1. 引言表情活动不对称性是指面孔一侧面部表情的强度要比另一侧面孔表情的强度要大的现象[1][2];使用面部肌电记录技术的各种研究已经证实了在情绪表现中存在表情活动不对称性的现象[3][4][5]。

研究者们把情绪表现中表情活动不对称性的原因归因于人的大脑两半球在支配情绪加工中的不对称性[6][7]。

现在,研究者们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假说来解释表情活动不对称性的神经生理机制:右半球优势假说[2][8])和效价假说[9]。

右半球优势假说认为,人的大脑的右半球同左半球相比,主要由右半球来支配情绪表达的过程。

既然右半球通过直达面部肌肉的神经分布来支配左面部,那么右半球优势假说预测,面孔左侧的面部表情活动更强烈一些[2][10]。

效价假说认为,两半球情绪加工的不对称性取决于情绪的效价(性质),右半球在否定情绪的加工中占主导地位,左半球在积极情绪的加工中站主导地位[9]。

对健康正常被试进行的表情活动不对称性现象的大量研究支持了右半球优势假说。

这些研究发现,无论是诱发被试产生某种表情还是被试自发的情绪表达中,左侧面部的肌肉活动强度更大,更集中[1][11]。

近来使用面部肌电活动记录技术的大量研究为右半球优势假说提供了生理上的证据。

在其中的一项研究中,Dimberg and Peterson (2000)发现:当被试看表现快乐的面孔刺激图片时,被试面孔左侧颊骨肌肉区产生的EMG的强度显著的高于右侧颊骨肌肉区产生的EMG;当被试看表现生气的面孔刺激图片时,被试面孔左侧皱眉肌肉区产生的EMG的强度显著的高于右侧皱眉肌肉区产生的EMG。

在Reminger, Kaszniak, and Dalby (2000)做的另一项研究中发现:无论参加实验是青年人还是老年人,看表现消极情绪刺激时,引起皱眉肌肉区的更大的活动,而看表现积极情绪刺激时,引起颊骨肌肉的更大的活动。

同时在呈现刺激的整个过程中,面部左侧记录的EMG始终都强于面部右侧记录的EMG。

我们最近的研究也发现,当被试在看不愉快的照片时,面部左侧皱眉肌肉区记录的EMG显著的强于右侧皱眉肌肉区记录的EMG[5]。

∗该研究得到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985”项目经费资助。

Davidson (1988, 1992, 2000)提出效价假说来对情绪表达中表情活动不对称性进行解释。

他认为,人的大脑左半球对积极、接近性的情绪进行调节,而右半球对消极、退缩性的情绪进行调节。

他提出存在着两种分离的神经环路参与到对积极和消极情绪的情绪反应中。

他认为,积极情绪刺激引发接近性行为,而且更多的依赖于左半球对它的加工;而消极情绪刺激引发退缩性行为,更多依赖于右半球对它的加工。

所以,大脑半球在产生和知觉情绪刺激上所表现出的不对称性依赖于情绪的效价(性质):右半球控制消极情绪的产生和主要知觉消极情绪刺激;而左半球控制积极情绪的产生和主要知觉积极情绪刺激。

同样,这种效价学说也获得了实验数据的支持。

例如:Schwartz, et al. (1979)发现,当被试产生积极情绪状态的面部表情时,面孔右侧的颊骨肌肉区的EMG活动强度显著的高于面孔左侧颊骨肌肉区的EMG活动的强度;而当被试产生消极情绪状态的面部表情时,左侧面孔的皱眉肌肉区的EMG活动的强度显著的高于面孔右侧皱眉肌肉区的EMG的活动强度。

解剖学的研究表明,面孔下部的肌肉(指从眼睑下部到面孔底部)都是严格的受对侧大脑半球神经的控制的[12][13],而面孔上部的肌肉(指从眼睑上部到额头部分)主要是由对侧大脑神经来控制的,虽然它也受到同侧大脑神经的调节[14]。

研究者们认为,有意识引发的情绪表情是受对侧脑神经的控制的[2][10]。

根据右半球优势假说,诱发情绪可能在左侧面部引发的面部表情活动程度更大。

本研究的目的是进一步探讨在诱发被试产生快乐和悲伤表情的情况下,颊骨肌肉区和皱眉肌肉区EMG活动的不对称性。

由于以前使用行为评价法进行的大量研究都证实了面部情绪活动不对称性这一现象,我们假设,研究中记录的EMG也反映出面部表情活动的不对称性。

那么该研究的实验结果或者支持右半球优势假说,或者支持效价假说。

2. 方法2.1 被试:洪堡州立大学37名本科生参加了该实验。

这37名被试是从主修不同的心理学课程中选出的,并且获得额外的学分作为报酬。

37名被试中,22名被试是男大学生,15名是女大学生。

他们的年龄范围是18-28岁(M=20.5,SD=2.3)。

所有的被试都是右利手。

该实验的程序得到了美国洪堡州立大学的人类被试保护委员会的同意,而且获得了每个被试的书面同意。

2.2 材料和实验程序:实验是在心理系实验室一个单独的房间进行的。

37名被试每次实验进行一名被试,被试坐在有靠头的椅子上 。

在被试面孔左侧和右侧的皱眉肌肉区分别放置两个6毫米的用氯化银合金制作的盘式接触性电极记录EMG(面部肌电)活动。

皱眉肌肉区处于两个眉毛向里面的末端,接近鼻子最上面的那个区域。

这一肌肉区从两个眼眉边缘的最里面开始,深入到皮肤表层的里面,这一地方是与眼窝弧的中部相对应的。

皱眉肌肉区可以让两侧的眉毛靠拢,从而在两个眉毛中间产生一条垂直的犁沟[15]。

与之相似,在被试面孔左右两侧的颊骨肌肉区也分别放置两个同样的电极来记录这一肌肉区的EMG(面部肌电)活动。

颊骨肌肉区是从臼齿骨开始到嘴角这一范围。

颊骨肌肉的收缩会引起两侧嘴角的上下运动[15]。

在被试面孔放置的成对电极是与肌肉纤维平行的,两个电极之间的距离是6毫米。

在被试的左耳后面的乳般突起处放置一个接地电极。

记录部位用外用酒精和轻性皮肤研磨剂搽试。

每个被试的这四个电极与四个肌动电流放大器相连接(EMG100B, Biopac Systems, Inc., Santa Barbara, CA, USA),它的频率传输频带是10-50Hz。

然后,来自放大器的EMG信号通过16bit的模/数转换器以2048Hz的取样速率进行数字化(UIM100, Biopac Systems, Inc., Santa Barbara, CA, USA)。

同时在IBM奔腾兼容机上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加工(MP100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Biopac Systems, Inc., Santa Barbara, CA, USA)。

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室里的主试和记录室里的被试之间的交流是通过内部通讯系统来进行的。

每个被试都要参与两种实验条件:看起来愉快的和看起来悲伤的。

在看起来愉快的条件中,记录32秒的EMG作为基线时间,此时要求被试静止的坐在屏蔽了声音和外界电磁信号的房间的椅子上。

32秒的基线记录时间之后再过两分钟,主试会给被试一个口头命令“作出愉快的样子”,要求被试产生相应的快乐的面部表情32秒钟,并记录被试这32秒钟的EMG 活动。

结束后,主试进入观察室,让被试在100毫米长的水平视觉对应情感量表上做简单的标记。

主试用这个100毫米的水平线来间接反映被试在产生表情的32毫秒的时间里,对某种特定情绪的感觉程度。

该愉快量表的量程是从0-100。

其中100位于量表的最右端,表示被试的愉悦程度最强,而0位于量表的最左端,表示被试的愉悦度最底。

被试休息五分钟之后开始进行看起来悲伤条件的实验。

这个实验的程序和看起来愉快条件下的流程是一样的。

被试们产生快乐和悲伤面部表情的顺序用ABBA的设计来加以平衡。

其中一半的被试先做看起来愉快条件下的实验,然后再做看起来悲伤条件下的实验;另一半的被试是先做看起来愉快条件下的实验,然后在做看起来悲伤条件下的实验。

2.3 数据分析在视觉对应量表上,用量表最左端到被试所做记号的毫米距离的长度来测量被试的愉悦度。

相应的,计算出两种实验条件下愉悦度等级平均值和标准差。

EMG信号是采用Fast Fourier Transform (FFT)的光谱分析技术来分析的。

最初以2048Hz 的取样率来记录分别记录每个被试在32秒基线和产生情绪情况下EMG信号,这些信号可以描绘成时间序列。

记过FTT的分析以后,时间序列就转换成了范围在1-1024Hz的频率序列。

然后对数值进行平方来获得相应的光谱量,如对频率序列的每一个单位是以µV2 来测量它的光谱密度的。

对于每一个时间序列来说,研究者得到一个量值,这个量值代表着20-500Hz范围的光谱值。

因为在得到光谱量值的过程中对数值进行了平方,所以这些值就会在被试间产生很大的变异。

研究者推测取20到500赫兹范围的EMG频率的光谱值能够减少统计上的变异。

3. 结果在看起来愉快条件下,被试愉悦度(pleasantness)的平均等级是69.5mm(SD = 13.7),而在看起来悲伤条件下,被试们的愉悦度的平均等级是42.2 mm (SD = 10.9)。

然后对这两组数据进行了配对样本的t检验,以便比较两种条件下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

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看起来愉快条件下,被试愉悦度的平均等级要显著的高于被试在看起来悲伤条件下愉悦度的平均等级(t= 9.13, df = 36, p < .0001)。

表1给出了37名被试在看起来愉快和看起来悲伤条件下,在面孔两侧的皱眉肌肉区和颊骨肌肉区记录的EMG光谱强度比(EMG spectral power)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而每个被试的EMG光谱强度比是通过把产生情绪时的EMG和基线情况下的EMG相除而得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