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教案设计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教案一. 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苏轼的一首写景抒情诗,描绘了诗人游历庐山时的所见所感。
诗中通过壁上题诗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庐山景色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
本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适合四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简单的古诗词。
但对于这首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深刻的哲理,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解释。
同时,学生可能对古人题诗的行为和心态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教学使其了解和感受。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掌握生僻字词的意思,理解诗中的哲理。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字词的解释。
2.诗歌意境的理解和体会。
3.诗中哲理的领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诗歌的朗读录音。
2.准备诗歌的解释和注释。
3.准备与诗歌相关的故事或背景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庐山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庐山的美丽景色。
然后教师范读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诗歌,让学生自主阅读,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然后教师逐句解释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诗歌,模仿教师的发音和语气。
然后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会。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鼓励学生运用诗中的句子进行回答。
5.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与诗歌相关的故事或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苏轼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然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中的哲理。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要背诵诗歌,并用自己的话解释诗中的意思。
《题西林壁》教案4篇

《题西林壁》教案4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体会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师: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那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二、初学感知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自勾出来。
,指名读。
正音再来读一遍,注意停顿。
三、理解感悟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师生共同概括:(一)、解诗题,知作者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吗?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二)、抓字眼,明诗意指名读古诗。
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师: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
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题西林壁》教案5【教材简析】《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
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
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嶂;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学习“缘”这个生字。
2.读懂诗句意思,理解古诗内容进而感受庐山的优美风景。
3.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含义,领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一、读诗导入:师:孩子们,看看这一幅风景图,是否能唤醒你脑海中的记忆,这是哪里的景色?(生:庐山瀑布)记得李白写的那首诗吗?叫《望庐山瀑布》。
我们一起来背背好吗?庐山的.风景不仅仅就是这瀑布,你看这峰峦雄伟的山峰,更是那样的壮丽迷人。
大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十多天后,把这里的风景看了个遍,于是在庐山的西林寺写下这样一首诗,一起读诗题。
二、了解题目和作者三、自学古诗,感受诗意:1.学习古诗,不仅仅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更要读出对古诗的理解,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学习一下这首古诗。
2.汇报交流:A:你认为“岭”应该是什么样的?“峰”又是何种状况?说明庐山的景象怎么样?(生:变化莫测,形态各异,奇形怪状等)怎样能读出你的这些感受呢?“岭”和“峰”要重读。
B:除了从正面和侧面看,诗人还从哪些角度去看?同样的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景色,这真是(千变万化,变化多端,)让人觉得(眼花缭乱)这就是庐山,让我们把它的特点读出来吧。
点拨:此山在哪?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多才多艺,学识渊博,他愿意停留在“不识”上,他问自已—,他问山中之人——,他问我们在座的各位——,可是,我们都身在庐山之中,看到庐山千般面貌,苏轼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补充链接:庐山在李白的眼中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在朱元璋的眼中是——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庐山在毛泽东的眼中是——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同样是庐山,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苏轼所说的——D:揭示哲理:孩子们,要想对庐山的风景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我们应该怎么办?同样,作者仅仅是在说庐山吗?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错在哪里?要想认清一件事情评价一个人,我们应该怎么办?(全面地,客观地对待事物,而且还要有自已的切身感受。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诵读题西林壁》优秀教学案例

1.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题西林壁》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古诗的内涵。
2.鼓励学生提问,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考能力。
3.教师适时给予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3.开展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定期组织古诗诵读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诵读题西林壁》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中,古诗教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哲理。《题西林壁》是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经典课文,是宋代诗人苏轼的名作。本案例旨在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引导他们感受古诗的韵味和意境,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从古诗中汲取智慧,传承文化,培养品格。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欣赏古诗之美的同时,提高语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融入生活实际,实现知行合一
本案例将古诗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通过创意解读、创作诗歌等环节,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实现了知行合一,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
全诗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同时,诗中的哲理也值得我们去品味和领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于韵文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有所提高。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的哲理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这首诗时,我们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景象和哲理,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中的景象和哲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引导学生领悟人生的哲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中的景象。
2.难点:领悟诗中的哲理,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景象和情感。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景象和哲理的理解。
3.写作法: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写一写自己在诗中所描绘的景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的全文、图片、音乐等。
2.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词语和句子。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欣赏庐山的景色,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呈现(5分钟)1.展示课件,呈现诗的全文。
2.引导学生跟读古诗,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操练(10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景象的理解。
2.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巩固(1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哲理是什么意思?2.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
3.教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领悟诗中的哲理。
拓展(10分钟)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写一写自己在诗中所描绘的景象。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2.9《题西林壁》教学设计(9)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2.9《题西林壁》教学设计(9)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理解诗词《题西林壁》的具体内容,把握主题思想。
2.了解古代文人的创作背景和倾注其中的文人之情。
能力目标1.能够朗读出《题西林壁》诗词,感受其中的意境。
2.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词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优美文字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词内容和主题,感受其中的意境。
2.难点:表达诗词中含蓄的情感和意境。
三、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教师在课前可以播放一段西林壁的音乐,营造出古代文人雅集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人雅集的情调。
2. 教学新课(1)请学生跟读诗词《题西林壁》,注意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2)解释诗句中的生僻字和成语,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思。
(3)让学生自由发挥,描述诗词《题西林壁》中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3. 情感体验(1)设计一些情感体验活动,让学生通过图画、音乐等多种形式感受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让学生自由创作,写一段描写古代文人雅集的文章,展现对优美情感的感悟。
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总结《题西林壁》传达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激励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追求。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诗词《题西林壁》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古代文人雅集的向往和对优美文字的热爱,让学生体会到诗歌之美,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指导预习《题西林壁》1、听范读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缘、庐、峰4、指名读《题西林壁》5、齐读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7、质疑二、学习《题西林壁》1、知诗人,解诗题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3)把握朗读重音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
缘:因为。
题:书写。
(5)讨论句意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3、想意境,悟诗情(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
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第2篇】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抓关键词、借助注释、想象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篇一:题西林壁教案】《题西林壁》一、教学目标:1、学会背诵《题西林壁》。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3、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三、课时:一课时四、教具准备:庐山风景画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入新课师:我们已经学过了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知道了祖国有如此美丽的地方,那除了桂林山水之外,你们还知道哪一些地方很美吗?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师:同学们说了不少,今天老师也想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
(展示庐山风景画)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生谈感想师:看来大家都觉得庐山很不错,其实北宋的著名诗人苏轼也很喜欢庐山,他还为庐山写了一首诗,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题西林壁》(板书诗题)(二)讲解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首古诗,也学了古诗的学习步骤,大家还记得吗?(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生答2.解诗题,知作者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题:书写;西林:庐山有两座寺庙——东林寺和西林寺,这里的“西林”指的是西林寺;墙:墙壁)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
唐宋八大家:三苏、韩愈、曾巩、欧阳修、王安石、柳宗元)3.抓字眼,明大意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生读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西林壁》集体备课
以下内容和上面微观励志故事
给予
有个老木匠准备退休,他告诉老板,说要离开建筑行业,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天伦之乐。
老板舍不得他的好工人走,问他是否能帮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说可以。
但是大家后来都看得出来,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是软料,出的是粗活。
房子建好的时候,老板把大门的钥匙递给他。
"这是你的房子,"他说,"我送给你的礼物。
"他震惊得目瞪口呆,羞愧得无地自容。
如果他早知道是在给自己建房子,他怎么会这样呢?现在他得住在一幢粗制滥造的房子里!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
我们漫不经心地"建造"自己的生活,不是积极行动,而是消极应付,凡事不肯精益求精,在关键时刻不能尽最大努力。
等我们惊觉自己的处境,早已深困在自己建造的"房子"里了。
把你当成那个木匠吧,想想你的房子,每天你敲进去一颗钉,加上去一块板,或者竖起一面墙,用你的智慧好好建造吧!你的生活是你一生唯一的创造,不能抹平重建,即使只有一天可活,那一天也要活得优美、高贵,墙上的铭牌上写着:"生活是自己创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