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

合集下载

中国主要戏曲简介

中国主要戏曲简介

中国主要戏曲简介 谈到戏剧,不能不谈到戏剧理论中重要的“三⼀律”。

“三⼀律”⼜称三整⼀律,是⼀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意指⼀出戏只能表现单⼀的⾏动,情节只能在⼀天之内和⼀个地点展开。

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中国主要戏曲简介,仅供参考,⼤家⼀起来看看吧。

(1)京剧。

京剧由清代中叶的微调、汉调相继传⼈北京合流)演变⽽成。

腔调以西⽪、⼆黄为主,⽤胡琴和锣⿎等伴奏,形成于1840年前后,盛⾏于20世纪三四⼗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它的⾏当全⾯、表演成熟、⽓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00年历史。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段,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乐性的念⽩。

唱、念⼆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要素之⼀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

做、打⼆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要素之⼀的“舞”。

京剧的主要⾓⾊名称有⽣、旦、净、丑。

京剧脸谱的分类有整脸、英雄脸、六分脸、歪脸、神仙脸、丑⾓脸等。

“四⼤名旦”为梅兰芳、程砚秋、尚⼩云、荀慧⽣。

(2)越剧。

越剧起源于浙江,发展于杭州、上海等地。

越剧唱调优美动听,颇能反映江南地区民间丝⽵⾳乐的特⾊。

(3)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

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富,唱腔优美动听,如⾏云流⽔,载歌载舞,表演朴实细腻。

(4)评剧。

评剧是我国第⼆⼤戏曲剧种,仅次于京剧。

产⽣于河北省东部,系由流⾏于滦县、迁安、⽟⽥、三河及宝坻(今属天津)⼀带农村的曲艺莲花落发展⽽成,在北⽅流传深远。

评剧的艺术特点是以唱⼯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如诉,表演⽣活⽓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

(5)豫剧。

豫剧起源于河南省。

其节奏鲜明,⾳调⾼亢活泼,低回婉转,语⾔纯正,感情丰富,乡⼟⽓息浓郁。

(6)秦腔。

秦腔起源于西北地区的陕西、⽢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

唱腔⾳⾊⾼亢激昂,要求⽤真嗓⾳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

中国戏剧的类型

中国戏剧的类型

中国戏剧的类型
中国戏剧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不仅有及其丰富的内容,而且其分类
也十分繁复。

根据其表演方式和场所的不同,可以将中国戏剧归类为京剧、越剧、昆曲、粤剧和评剧五大类,其中的演出形式是不同的,体现出中国戏剧的多样性。

京剧是由粤剧、越剧和昆曲发展而来,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最早是楚腔,后来发展成包括了京派话,旦角和二人戏等形式,此外,还渗入了了粤剧、河北腔、汉语话剧等中国传统戏曲,而京剧的主要演出形式是歌舞联演,其舞台一般是戏楼。

越剧是形成于唐代的流行剧。

它以中原方言为主,以及徽剧为补充,采用故事
性的编排形式,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它以歌舞为主,加之独特的形象,如脸谱、服饰、妆容及舞蹈,突出了越剧的艺术魅力。

昆曲以中原吴越方言为主,以江南曲艺为补充,多以朴实易懂的文字和独特的
表演方式展现给观众,表现出浓郁的江南文化气息。

粤剧以粤语为主,由于它的定位低,所以其表演的时尚也比较久远。

其特点是
表演简单,只讲说剧情,但舞台效果丝毫不亚于京剧。

最后是评剧,它是由多种文学体裁的各种剧本经过改编和融合而成,以其紧凑
的收尾,编剧式的节奏,兼具小说、戏剧和歌舞的特点,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戏剧流派。

中国戏剧类型众多,各异,其表演形式也各不相同,京剧严谨繁复、越剧紧凑
轻盈、昆曲略显集中、粤剧活泼简短、评剧朴实丰富。

它们体现着中国不同文化地域的特色,有淳朴、古朴、活泼等特征,开启着一场中国独特的戏曲之旅。

中国戏剧主要种类及特点

中国戏剧主要种类及特点

中国戏剧主要种类与特点京剧主要流派与其代表人物1、谭派。

代表人物谭鑫培,专演老生。

2、余派。

代表人物余叔岩,演老生,以唱腔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3、刘派。

代表人物刘鸿声,演老生,以嗓音高亢著名。

4、杨派。

代表人物杨小楼,演武生,讲究“武戏文唱”。

5、梅派。

代表人物梅兰芳,“四大名旦”之一,擅演青衣、花旦、刀马旦各种角色。

6、程派,代表人物程砚秋,“四大名旦”之一,演青衣。

他根据自己嗓音的特点,创造出一种幽怨婉转、若继若续的唱腔。

7、盖派。

代表人物盖叫天,以短打武生为主,武戏文唱。

8、言派。

代表人物言菊朋。

9、金派。

代表人物金少山,演花脸。

10、麒派。

代表人物周信芳(艺名麒麟童),演老生。

11、荀派。

代表人物荀慧生,“四大名旦”之一,演花旦。

12、尚派。

代表人物尚小云,“四大名旦”之一,主要演青衣。

13、马派。

代表人物马连良,三十年代同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合称“四大须生”。

主要地方剧种与其代表人物京剧:全国流行最广的剧种,有近二百年历史。

昆剧:也叫XX腔、昆曲、昆腔。

编演《十五贯》、《墙头马上》、《李慧娘》等剧目,得到新生。

著名演员有俞振飞、华文漪、李淑君、张继青等。

越剧:流行于XX、XX等地,约有五、六十年历史。

《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等剧目流传很广。

著名演员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徐天红、金采凤等。

XX梆子:流行于XX省以与XX、XX、XX、XX的部分地区,清代乾隆年间由XX梆子传入XX逐渐演变而成。

著名演员有韩俊卿、银达子、金宝环、张淑敏、裴艳玲、张惠云、赵鸣岐、周春山、齐花坦等。

评剧:流行于市、XX自治区和华北、东北各省。

著名演员有小白玉霜、喜彩莲、新凤霞、魏荣元、席宝昆、李忆兰、马泰等。

豫剧: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流行于河南全省和陕西、XX、XX、XX、XX、湖北的部分地区。

著名演员有常香玉、陈素贞、崔兰田、马金凤、牛得草等。

秦腔:流行于西北各省。

介绍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介绍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介绍中国四大古典戏剧《西厢记》、《牡丹亭》、《窦娥冤》、《桃花扇》并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作者王实甫。

它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可以说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

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作者汤祖显。

它歌颂了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坚决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揭露、批判了程(程頣、程颢)朱(朱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有力地冲击了封建社会“末世”思想、文化专制。

《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悲剧剧情取材自“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

《窦娥冤》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名剧,约八十六个剧种上演过此剧。

《桃花扇》是清初作家孔尚任经十余年苦心创作,三易其稿写出的一部传奇剧本,历来受到读者的好评。

近代戏剧家欧阳予倩对《桃花扇》情有独钟,曾分别在话剧、京剧、电影等领域涉猎过这一题材。

剧情以明代才子侯方域来江南创“复社”邂逅秦淮歌妓李香君,两人陷入爱河并赠题诗扇为主线,揭露了魏忠贤的亲信阮大铖陷害侯方域,并强将李香君许配他人,李不从而撞头欲自尽血溅诗扇,侯方域的朋友杨龙友利用血点在扇中画出一树桃花……一、“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西厢记》(上)。

1、唐代元稹《会真记》(《莺莺传》)乃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的蓝本,《会真记》又起源于元稹与崔小迎的爱情故事。

沁园(东汉汉明帝刘庄为其五女刘致建造的园林,现在河南省博爱县太行博竹苑内)景区的东北角,原是沁水公主的烟粉作坊,前边有一片斑竹林,当地人叫做竹马林。

据说唐朝晚期,大诗人元稹,出生在河内县清化镇的赵后村,赵后村的邻村是崔庄村,崔庄里有一女崔小迎,两人从小一起玩耍,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元稹八岁时父亲逝世,小迎一家更把他当亲人看待。

中国戏剧主要种类及特点

中国戏剧主要种类及特点

中国戏剧主要种类及特点京剧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1、谭派。

代表人物谭鑫培,专演老生。

2、余派。

代表人物余叔岩,演老生,以唱腔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3、刘派。

代表人物刘鸿声,演老生,以嗓音高亢著名。

4、杨派。

代表人物杨小楼,演武生,讲究“武戏文唱”。

5、梅派。

代表人物梅兰芳,“四大名旦”之一,擅演青衣、花旦、刀马旦各种角色。

6、程派,代表人物程砚秋,“四大名旦”之一,演青衣。

他根据自己嗓音的特点,创造出一种幽怨婉转、若继若续的唱腔。

7、盖派。

代表人物盖叫天,以短打武生为主,武戏文唱。

8、言派。

代表人物言菊朋。

9、金派。

代表人物金少山,演花脸。

10、麒派。

代表人物周信芳(艺名麒麟童),演老生。

11、荀派。

代表人物荀慧生,“四大名旦”之一,演花旦。

12、尚派。

代表人物尚小云,“四大名旦”之一,主要演青衣。

13、马派。

代表人物马连良,三十年代同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合称“四大须生”。

主要地方剧种及其代表人物京剧:全国流行最广的剧种,有近二百年历史。

昆剧:也叫昆山腔、昆曲、昆腔。

编演《十五贯》、《墙头马上》、《李慧娘》等剧目,得到新生。

著名演员有俞振飞、华文漪、李淑君、张继青等。

越剧:流行于浙江、上海等地,约有五、六十年历史。

《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等剧目流传很广。

著名演员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徐天红、金采凤等。

河北梆子:流行于河北省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的部分地区,清代乾隆年间由山西梆子传入河北逐渐演变而成。

著名演员有韩俊卿、银达子、金宝环、张淑敏、裴艳玲、张惠云、赵鸣岐、周春山、齐花坦等。

评剧:流行于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和华北、东北各省。

著名演员有小白玉霜、喜彩莲、新凤霞、魏荣元、席宝昆、李忆兰、马泰等。

豫剧: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流行于河南全省和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安徽、湖北的部分地区。

著名演员有常香玉、陈素贞、崔兰田、马金凤、牛得草等。

秦腔:流行于西北各省。

中国九大戏曲剧种

中国九大戏曲剧种

中国九大戏曲剧种1.昆曲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昆曲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有: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沈璟的《义侠记》,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

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惊梦》《阳关》《三醉》《秋江》《思凡》《断桥》等。

昆曲名家:1.俞振飞,卓越的昆曲艺术家,以富有“书卷气”驰誉剧坛。

2.周传瑛,以主演《十五贯》驰名。

3.张娴,昆曲当家花旦,后任教师。

如今全国各大昆剧团里所有演杨贵妃的闺门旦都是她的学生。

2.京剧京剧是“国粹”,中国第一剧种。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整理修改,好多优秀的京剧优秀剧目被保留下来。

这类剧目据估计大约有200 余出,例如《宇宙锋》《玉堂春》《长坂坡》《群英会》《打渔杀家》《五人义》《挑滑车》《打金枝》《拾玉镯》《三击掌》《六月雪》《四进士》《搜孤救孤》《秦香莲》《打严嵩》《挡马》《金玉奴》《樊江关》《野猪林》《八大锤》《空城计》《霸王别姬》等。

京剧名家辈出,流派众多。

最著名的有梅尚程荀“四大名旦”,谭鑫培,马连良等。

3.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它发源于浙江上海,繁荣全国,流传世界。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极具江南灵秀之气。

20世纪50至60年代前期是越剧的黄金时期,创造出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艺术精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等,在国内外都获得巨大声誉,《情探》《李娃传》《追鱼》《春香传》《碧玉簪》《孔雀东南飞》《何文秀》《彩楼记》《打金枝》《血手印》《李秀英》等成为优秀保留剧目,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情探》《追鱼》《碧玉簪》《红楼梦》还被摄成电影,使越剧进一步风靡大江南北。

中国戏剧经典10篇

中国戏剧经典10篇

中国戏剧经典10篇01《茶馆》:“东方舞台上的奇迹”当代中国话剧舞台最享盛名的保留剧目,老舍后期创作中最为成功的作品,被外国专家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当话剧后辈们不断以仰望的姿态回望这部经典时发现,剔除庞杂的情节转合、剔除特有时代的立场判断,游走于老舍笔端的其实是一种“大写意”式的蓄势而发的经典东方美学。

1980年9月,《茶馆》应邀赴前西德、法国和瑞士三国演出,中国话剧第一次走出国门。

到2004年5月27日,《茶馆》公演500场……一部三幕话剧,世俗百态、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浓缩了中国半世纪的沧桑沉浮,为后世留下一个巨大的文化背影。

02《上海屋檐下》:抗战戏剧的嚆矢创作于抗日战争前夕的《上海屋檐下》,通过一群生活在上海弄堂中的小人物的悲惨遭遇,和他们的喜怒哀乐,揭露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暗示出雷雨将至的前景,力图使观众“听到些将要到来的时代的脚步声”。

作者夏衍说这是一出悲喜剧。

《上海屋檐下》因“八一三”中日在沪开战而失去了上演的机会,直至1939年1月,才由怒吼剧社在重庆首演。

1962年,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排演了这部话剧。

该剧的产生,是中国抗战戏剧的嚆矢,奠定了夏衍在中国话剧史上的重要地位。

03《雷雨》:中国话剧百年第一戏中国话剧史的一座丰碑,它使24岁的曹禺一鸣惊人,使中国话剧走向成熟。

中国话剧这一百年来,如果只选一部戏作为代表,则非《雷雨》莫属。

它是中国第一部可读、可演的话剧,它的诞生打破了此前中国只能演国外话剧的局面;它是中国话剧史上演出最多、演出团体最多的杰作,是中国话剧百年史的神话和奇迹;《雷雨》几十年的演出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国话剧导演艺术史和社会接受史,更是中国话剧表演的发展史。

天津人民艺术剧院至今共排演了八版《雷雨》,闪耀过几代演员,成就了方沉和丁小平两位知名夫妻导演,让《雷雨》在天津舞台上“雷声”不断。

更难得的是天津人艺怀着敬畏之心,每次新排、复排、重排都不断探索、大胆创新。

中国戏剧概论汇总

中国戏剧概论汇总

一、学生演剧与戏曲改良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戏剧是涌入中国之 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 掀起一股戏曲改良的热潮,遂有了“时事新 戏”,已溶入了话剧的形式。1899年,上海圣 约翰书院的中国学生编演了一出名为《官场丑 史》的新戏,演出方式同传统经曲迥然不同, 其中一些情节是从传统戏曲中化用过来,为后 来以文人演剧活动奠定了基础。所以,人们把 学生演时事新 剧.ppt作为中国早期话剧 的先驱。

春柳社(早期)
李叔同、欧阳予倩诸人创办的春柳社于1907年春, 在东京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的第 三幕,获得了在东京的中外人士的称赞。他们的 演出“全部用的是口语对话,没有朗诵,没有加 唱,还设有独白、旁白”。这种演出形态,可以 说已是话剧。不久,又演出了根据斯托夫人的小 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话剧《黑奴吁天 录》。此剧在内容上很有现实性,采用分幕方法 以及对话的动作演绎故事的特点,有接近生活真 实的舞台形象,确立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新剧形态, 即后来才定名的话剧艺术形态。新民晚报-数字报 纸.htm 李叔同.ppt
概说 中国戏剧
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
曲是中国固有的传统戏剧,话剧则 是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
中国戏曲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 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 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 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 三大古剧。 中国戏曲(一).ppt


学生演剧.ppt
清末的戏曲改良运动.ppt
二、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宣传的驱动
“日本之变法,赖俚歌与小说之力” “你看从前法国路易十四的时候,那人心风俗不是和中 国今日一样吗?幸亏有一个文人叫做福禄特尔的,做了 许多小说戏本,竟把一国的人从睡梦中唤起来了。” (《劫灰梦》) “欧美学校,常有于休业时学生会演杂剧者。盖戏曲为 优美文学之一种,上流社会喜为之,不以为贱也。” (《饮冰室诗话》) “采用西法,戏中有演说,可长人见识”(《论戏曲》) “以改革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唤起国家思 想,为唯一之目的”,“以翠玉明珰,唤醒钧天之梦; 清歌妙舞,招还祖国之魂”(《<二十世纪大舞台>发 刊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戏剧的地位。

中国戏曲长久以来在普及传统伦理道德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它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段和独有的审美特征,通过高台劝化,教育民众,敦本淳俗,崇本扬善,深受历代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其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寓教于乐,寓情于理,情景交融,时常触及到人们心中最敏感的神经,让人们随之而喜,随之而悲,实现了它的教化功能;通过集中、典型的故事反映现实,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使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心灵得到洗礼,实现了它的美化功能;它还对社会生活提供审美判断的标准,在弘扬真善美的同时,也告诉人们什么是假丑恶,实现了它的批判功能。

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以文化复兴助推民族复兴,无论从中国梦的实现还是从核心价值观的树立而言,戏曲都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

(二)中国戏剧的影响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首先,体现在中国戏曲的古老历史上,
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列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其次,中国戏剧与苏俄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表演体系、德国的布莱希特表演体系一起,成为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其三,体现在中国戏曲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上。

欧洲戏剧走的是各种艺术因素逐渐分化、
独立的道路,而中国戏曲的发展过程中,戏剧性成分逐步在增加,不但融合歌、舞、说、演等主要的艺术因素,还在向前发展的路上,随时把当时的新兴技艺吸收融合进来,成为综合体的一部分,戏剧也因此被称为世界“第七艺术”。

(三)中国戏剧取得的地位和影响缘于其长久以来具有传播功能及其在普及传统伦理道德中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种类繁多。

戏曲作为其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和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和民族精神。

回顾戏曲走过的历程,可以看到,不同的区域、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文化随着不同剧种、不同剧目在相互碰撞、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中,汇集成浩浩荡荡的传统文化长河。

戏曲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同生共长,相互依存的。

一方面它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各种养分来发展自己,另一方面她又发挥着经典、诗文、史书无法替代的社会作用。

从中也可以看到,中国戏曲文化作为传播中国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在戏曲剧本里面所反映的变革思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威武不屈等思想和观念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民族精粹,这也是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数千年而不败的原因所在、价值所在。

戏曲承载着众多的中国文化基因,以新颖、现代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通过戏曲之美让世界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弘扬中华文明的传统,提升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形象。

1、京剧
京剧是我国国剧。

它的前身为徽调,通称皮簧戏,曾一度称为“平剧”,后该称京剧,有近两百年的历史。

清乾隆年间徽调进入北京,吸收了昆腔、秦腔的部分剧目、音乐曲调、表演方法和一些民间曲调,演变发展而成。

2、黄梅戏
旧称“黄梅调”,也叫“采茶戏”。

黄梅戏是我国戏曲的主要地方剧种。

黄梅戏发源地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安庆地区,戏曲语言为安庆方言。

黄梅戏在其漫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了青阳腔、徽剧等和当地民歌及其他戏曲的音乐精华,逐渐形成了今天自己独特的风格。

它的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3、评剧
形成于清末民初,约有七十年的历史。

它源于冀东一带的“莲花落”,后来吸收了东北“蹦蹦”的腔调,故早年有“落子”、“蹦蹦”之称。

最初为对口演唱形式,近似东北的“二人转”,后来陆续吸收了河北梆子的打击乐、滦州影戏、乐亭大鼓和京剧的唱腔及表演,形成了“唐山落子”,又变为“奉天落子”,最后成为现在的评剧。

4、昆曲
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

它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

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

5、豫剧
是河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主要流行于河南全省以及陕西、甘肃、山西、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等省的部分地区。

因其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

又曾名“河南梆子”、“河南高调”、“靠山吼”等,建国后才统一改为今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