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中医识方

合集下载

川芎活血化瘀的良药

川芎活血化瘀的良药

川芎活血化瘀的良药川芎,又名四川芎、川芎角、川芎王,是一种中药材,属于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川芎通常生长在四川、陕西、云南等地的山区。

这种药材被广泛应用于中医领域,因其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而被誉为良药。

一、川芎的来源和特点川芎的主要产地是四川地区,由于其生长环境的不同,其性质和功效也会有一些差异。

川芎的根茎呈圆柱状,草本植物具有强烈的香气。

药用部分主要是根茎,采收后需要经过晒干和研磨等工艺加工而成。

川芎具有酸辣的味道和温热的性质,它可以通过舒张和活血化瘀的作用来改善人体的血液循环和微循环。

二、川芎的主要功效1. 活血祛瘀:川芎被广泛应用于中医领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的活血化瘀的功效。

根据中医理论,川芎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瘀导致的各种不适症状,如疼痛、肿胀和淤血等。

因此,它可以用于治疗瘀血引起的病症,如痛经、跌打损伤和血淤等。

2. 舒筋活络:川芎还有助于舒筋活络,缓解关节和肌肉的疼痛。

酸辣的川芎配合酒精热敷,可以增加血液循环,促进营养和氧气的输送到受伤部位。

这对于治疗扭伤、骨折和风湿性疾病等有很好的效果。

3. 抗菌消炎:川芎也具有一定的抗菌和消炎作用。

它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引起的疼痛和不适感。

此外,川芎还有抑制细菌生长和繁殖的作用,对于一些由细菌引起的疾病有着一定的治疗作用。

三、如何使用川芎川芎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与其他药物搭配使用。

根据不同的病症和个体差异,川芎的用量也有所不同。

一般情况下,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川芎使用方法:1. 冲剂:将川芎切成小末,煮沸后放入沸水中浸泡15分钟,随后过滤。

每天饭前饭后喝一杯。

2. 敷贴:将川芎研磨成细末,加入酒精制成糊状,然后涂抹在病患部位。

注意避免用于破溃性皮肤病。

3. 口服:将川芎研磨成细末,每次取3克,用温开水冲服。

4. 水煎剂:将适量的川芎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水,煎煮30分钟,过滤后分次服用。

需要注意的是,川芎具有一定的温热性质,故孕妇和有燥热症状的人应慎用。

川芎的功效与作用用量多少克

川芎的功效与作用用量多少克

川芎的功效与作用用量多少克
川芎,又称川芎、四川川芎,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在中国华西地区,属于伞形科伞形属植物。

川芎具有多种药用价值,主要用于活血化淤、舒经络、祛风通痹等方面,常被中医用作药材。

川芎含有挥发油、苯丙素类化合物、多酚类化合物等成分,这些成分赋予了其独特的药理作用。

川芎的功效
1.活血化淤:川芎能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血液流通,对于治疗各种因
气滞血瘀引起的疼痛具有显著的效果。

2.舒经络:川芎具有祛风通络的功能,对于风湿性疾病有明显的缓解
作用,能够舒筋活络,消除疼痛。

3.祛风通痹:川芎含有类黄酮等成分,具有消炎镇痛的作用,对风湿
性关节炎、腰腿痛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川芎的用量
川芎在中医药方中的用量因情况而异。

一般来说,川芎的用量约为每次10克至15克,可磨成粉末或制成中药煎剂,按医嘱服用。

在日常饮食中,也可将川芎加入药膳或调味料中,调理身体。

注意:在使用川芎时应遵医嘱,不能自行增减用量。

过量使用川芎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合理使用。

通过适量使用川芎,可以发挥其良好的药用效果,但在使用过程中需注意药品安全及用药方法。

川芎的功效与作用用量多少克,需要与实际病情相结合,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中医药方大全(免费)

中医药方大全(免费)

中医药方大全颈椎病方[组成]川芎15克,黄芪30克,桂枝10克,羌活15克,当归20克,白芍15克,姜黄15克,桑枝10克,丹参15克,细辛5克,鸡血藤15克,红花15克,茯苓15克,甘草10克。

[功效主治]温阳益气,舒筋通络。

用于颈椎病。

[用法]:水煎服。

1日2次。

颈病消晕饮[组成]天麻12克,钩藤12克后下,蔓荆子12克,当归9克,川芎9克,生白芍12克,首乌12克,丹参12克,白菊花12克,青箱子12克,生龙骨12克(先煎),生牡蛎15克(先煎),石决明20克(先煎),玄胡12克,姜黄12克,杜仲15克,桑寄生12克。

[功用主治]和血,活血,潜阳,镇逆。

用治颈椎病引起的头昏,目眩,适用于椎动脉型颈椎病。

[用法]水煎服,头煎先将生龙骨,生牡蛎,石决明先煎煮沸15分钟后,再入天麻,蔓荆子,川芎,当归,生白芍,首乌,丹参,青箱子,玄明,姜黄,杜仲,桑寄生煮沸10分钟后再加入钩藤,白菊花继续煮沸3~5分钟,即可取其汤服用。

二煎,三煎将上药煮沸10~15分钟即可。

每日3次。

[辨证加减]呕吐加用竹茹12克,法半夏12克;烦躁不安加用琥珀1.5克,研末冲服;小便黄赤加车前子12克,茯苓12克。

丹蚕米壳汤[组成]丹参30克,赤芍20克,鸡血藤25克,米壳30克,蚕砂30克,元胡20克,防风15克,泽兰叶30克,猪苓20克,云苓20克。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利湿,通络,止痛。

用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腰椎神经根炎[用法]上方诸药以清水900ml浸泡20分钟后煎,每剂煎四次。

共取汁450ml,待药稍凉后分四次口服。

在饭后每次6~8小时一次口服。

[特点与体会]有“一味丹参等四物”的说法,故有行气养血通经活络化瘀之功,与赤芍,鸡血藤配伍,更能强化丹参活血通经络作用,之外还能使瘀阻脉络之气,结而散之。

元胡之延胡索素,米壳(即含罂粟硷的外壳)是药理学所公认的镇痛作用见长。

猪苓,茯苓淡渗利湿有强功,泽兰叶最能利关节水,而防风能除经络中积留湿气,故滞留诸关节间水湿积液消散,即所谓不通则痛,通则不痛。

川芎在中医药理论中的地位与作用

川芎在中医药理论中的地位与作用

川芎在中医药理论中的地位与作用川芎是中医药学中常用的药材之一,其在中医药理论中拥有重要的地位和广泛的应用。

这篇文章将介绍川芎在中医药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探讨其药理性质和功效。

川芎,学名为Rhizoma Ligustici Chuanxiong,是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块茎。

其具有温性和辛味,归入肝经,具有活血化瘀、散寒止痛的功效。

川芎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方剂中,常与其他药材搭配使用以增强药效。

川芎在中医药理论中的地位可以追溯到古代医学经典文献。

《本草纲目》将其列为活血药物,用于治疗瘀血引起的疾病。

《黄帝内经》中也有关于川芎的记载,认为川芎可以活血祛瘀、通络止痛,对经络运行不畅和瘀血阻滞引起的病症有良好的疗效。

川芎的主要药理成分是挥发油和川芎素。

挥发油具有扩张血管、抗炎、镇痛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减轻血管痉挛和炎症反应。

川芎素则是一种活性成分,具有抗凝血、抗氧化和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可以改善心脑血管的功能。

川芎在中医药理论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活血化瘀:川芎具有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的作用,可以消除血液瘀滞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它被广泛用于治疗瘀血证和痛证,如痛经、跌打损伤等。

2. 散寒止痛:川芎具有温性和辛味,可以温通经络、散寒止痛。

在中医药理论中,寒邪是一种致病因素,容易引起疼痛和不适。

川芎被用于治疗寒痹和寒凝病证,如风湿性关节炎、寒痹痛等。

3. 舒筋活络:川芎可以舒筋活络、改善运动功能。

在中医药中,肝主筋脉,与川芎归于肝经相关。

川芎可以调节筋脉的平衡,缓解肌肉疼痛和僵硬,提高运动的灵活性和舒适度。

除了以上作用,川芎还具有调经止带、安胎止血、祛风止痉等功效。

川芎常与其他药材搭配使用,形成中药复方,以增强药效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然而,川芎作为中草药也有一些安全性和药物相互作用的注意事项。

川芎具有温性和辛味,有些人可能会对其过敏。

此外,川芎在一些药物中可能会出现相互作用,应避免与一些抗凝药物和降压药物同时使用。

川芎的功效与作用点

川芎的功效与作用点

川芎的功效与作用点川芎,又称川芎、川芎藁本、川羌活、大川芎等,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

川芎主要生长在我国的川西高山地区,是中草药中常用的一味药材。

川芎不仅在中医药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用途,而且在近年来的现代药物研究中也发现了许多川芎的功效与作用。

川芎的主要功效与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舒筋活血:川芎具有活血祛瘀的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血液堵塞,舒缓僵硬的肌肉和筋腱。

川芎可以治疗跌打损伤、扭伤、关节炎等骨伤和肌肉疼痛的症状,对于软组织损伤有较好的疗效。

2. 缓解经期不适:川芎具有调理女性月经的作用,可以缓解经期不适症状,如痛经、经血不畅等。

川芎在中医药中常与当归、白芍等药材配伍使用,可以调理女性月经周期,缓解经前综合症的症状。

3. 改善脑血液循环:川芎中的有效成分能够扩张血管,改善脑血液循环,增加脑供血量,提高脑部的氧供应。

川芎对脑血管病、脑供血不足、头痛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4. 抗炎镇痛:川芎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减少疼痛感觉。

川芎在中医传统中常与白芷等药材配伍使用,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皮肤溃疡等疾病。

5. 抗血栓形成:川芎中的有效成分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以减少血栓的形成,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川芎可以用于防治脑梗塞、冠心病等疾病,对预防血栓形成有较好的效果。

除了上述的功效与作用外,川芎还具有调和气血、安神益智、消肿止痛、抗过敏等作用。

川芎是一味非常重要的中草药之一,在临床药物应用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然而,应当注意的是,川芎虽然具有许多功效与作用,但也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长期大量使用川芎可能导致脂肪肝、肝细胞变性等肝脏损害。

此外,川芎不宜与阿司匹林、华法林等抗凝血药物同时使用,以免增加出血的风险。

因此,在使用川芎之前,最好咨询医生的建议,根据具体的病情和阶段,合理选用药材和剂量。

总的来说,川芎作为一味传统的中草药,具有多方面的功效与作用。

但在使用时要注意适量,避免过量使用或长期使用,否则可能产生毒副作用。

川芎的功能主治及用量

川芎的功能主治及用量

川芎的功能主治及用量功能主治川芎是一种中药材,具有多种功能主治,常用于中医临床诊疗中。

以下是川芎的主要功能主治:•活血化瘀: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减少血液凝结,从而对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各种病症有较好的效果。

•舒肝解郁:川芎具有舒肝解郁的作用,可以缓解情绪紧张、烦躁易怒等症状,对抑郁症、焦虑症等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

•缓解经期不适:川芎对女性经期不适症状有一定缓解作用,如经期疼痛、经期不规律等症状,可以通过调理血液循环、舒缓经络等方式来缓解症状。

•针对心脑血管疾病:川芎有一定的降血压、降血脂的作用,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如高血压、冠心病等。

用量川芎的用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不同的病症和个体差异都会对用量产生影响。

一般而言,川芎的用量有以下几种常见方法:1.煎汤服用:将川芎适量研磨成粉末状,用水煎煮,取汤液后适量服用。

一般用量为每次6-12克,每日2-3次,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2.泡水饮用:将川芎适量放入杯中,加入适量的开水,静置片刻,待颜色变化后即可饮用。

一般用量为每次3-6克,每日2-3次,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3.炖汤煮食:将川芎与其他药材一同放入高压锅或炖盅中炖煮,待药物熟透后即可食用。

一般用量和熟透程度根据具体病症和个体差异而定,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4.药丸或丸剂:将川芎制成药丸或丸剂,按照药品说明书或医生建议进行服用。

一般用量和频次根据具体药物剂型和病症情况确定。

需要注意的是,川芎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临床用药中的禁忌症患者等特殊群体,则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

此外,川芎的用量也需要根据个体差异和具体病情进行调整,过量使用可能会引起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川芎具有活血化瘀、舒肝解郁、缓解经期不适和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功能主治。

在使用川芎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用量,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用药。

川芎

川芎

川芎[chuān xiōng]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川芎英文名称:Rhizoma Ligustici Chuanxiong(拉);Sichuan lovage rhizome定义: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 的干燥根茎。

应用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中药学(二级学科);中药(二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百科名片川芎川芎,原名芎藭。

一种中药植物,常用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主要栽培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北等地。

川芎辛温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上行可达巅顶;又入血分,下行可达血海。

活血祛瘀作用广泛,适宜瘀血阻滞各种病症;祛风止痛,效用甚佳,可治头风头痛、风湿痹痛等症。

昔人谓川芎为血中之气药,殆言其寓辛散、解郁、通达、止痛等功能。

本品辛温升散,凡阴虚阳亢及肝阳上亢者不宜应用;月经过多、孕妇亦忌用。

多年生草本,高40-60厘米。

根茎发达,形成不规则的结节状拳形团块,具浓烈香气。

茎直立,圆柱形,具纵条纹,上部多分枝,下部茎节膨大呈盘状(苓子)。

茎下部叶具柄,柄长3-10厘米,基部扩大成鞘;叶片轮廓卵状三角形,长12-15厘米,宽10-15厘米,3-4回三出式羽状全裂,羽片4-5对,卵状披针形,长6-7厘米,宽5-6厘米,末回裂片线状披针形至长卵形,长2-5毫米,宽1-2毫米,具小尖头;茎上部叶渐简化。

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总苞片3-6,线形,长0.5-2.5厘米;伞辐7-24,不等长,长2-4厘米,内侧粗糙;小总苞片4-8,线形,长3-5毫米,粗糙;萼齿不发育;花瓣白色,倒卵形至心形,长1.5-2毫米,先端具内折小尖头;花柱基圆锥状,花柱2,长2-3毫米,向下反曲。

幼果两侧扁压,长2-3毫米,宽约1毫米;背棱槽内油管1-5,侧棱槽内油管2-3,合生面油管6-8。

花期7-8月,幼果期9-10月。

[1]川芎(5张)植物形态本段内容由中国植物图像库(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提供并参与编辑川芎全株川芎枝叶编辑本段基本信息川芎:川芎性状(18张)Chuanxiong拉丁名:Rhizoma Chuanxiong英文名:Szechwan Lovage Rhizome别名:芎穷(《本草》)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根茎。

中医理论知识方剂集锦:五积散

中医理论知识方剂集锦:五积散

名称:五积散
处方:白芷、川芎、甘草(炙)、茯苓(去皮)、当归(去芦)、肉桂(去粗皮)、芍药、半夏(汤洗七次),各三两。

陈皮(去白)、枳壳(去瓤、炒)、麻黄(去根、节),各六两。

苍术(米泔浸、去皮)二十四两,乾姜四两,桔梗(去芦头)十二两,厚朴(去粗皮)四两。

制法:上除肉桂、枳壳二味别为粗末外,一十三味同为粗末,慢火炒令色转,摊冷,次入桂、枳壳末令匀。

功能主治:调中顺气,除风冷,化痰饮。

治脾胃宿冷,腹胁胀痛,胸膈停痰,呕逆恶心;或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心腹痞闷,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体怠惰,寒热往来,饮食不进;及妇人血气不调,心腹撮痛,经候不调,或闭不通,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三片,煎至一中盏,去滓,稍热服。

如冷气奔冲,心、胁、脐、腹胀满刺痛,反胃呕吐,泄利清谷,及倂癖症瘕,膀胱小肠气痛,即入煨生姜三片、盐少许同煎。

如伤寒时疫,头痛体疼,恶风发热,项背强痛,入葱白三寸、豉七粒同煎。

若但觉恶寒,或身不甚热,肢体拘急,或手足厥冷,即入炒茱萸七粒、盐少许同煎。

如寒热不调,咳嗽喘满,入枣煎服。

妇人难产,入醋一合同煎服之。

并不拘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芎——中医识方
川芎[chuān xiōng] 【原名】川芎【别名】山鞠穷;芎藭;香果;胡藭;马衔;雀脑芎;京芎;贯芎;抚芎;台芎;西芎;芎穷;胡芎;九元蟊;酒芎;山鞠芎;杜芎;川穹【药性】温性【药味】辛【归经】归肝经、胆经、心包经。

【功效】行气开郁,祛风燥湿,活血止痛【主治】治风冷头痛旋晕,难产,产后瘀阻块痛,痈疽疮疡,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风湿痹痛【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研末,每次1~1.5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撒;或煎汤漱口。

【禁忌】阴虚火旺,上盛下虚及气弱之人忌服。

【现代药理研究】
1.川芎嗪对血栓形成有抑制作用。

川芎嗪和阿魏酸有明显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2.不同剂量川芎煎剂对心肌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有不同影响。

3.川芎水提物和生物碱具有扩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氧状态的作用。

4.川芎嗪能对抗心律失常。

川芎水提物与生物碱既有扩张冠脉流量的作用,又具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

5.川芎嗪能扩张外周血管,对微循环障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6.川芎嗪对多种平滑肌痉挛与水肿均有抑制作用。

7.川芎嗪对实验性肾小球肾炎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8.川芎有明显镇静作用。

9.川芎浸膏能有效地收缩子宫;川芎水溶性制剂可以对抗各种放射。

川芎嗪还可对抗肿瘤转移;使急性出血性胰腺炎得到抑制。

川芎对动物骨折的愈合和血肿的吸收有明显促进作用,还可增强免疫功能。

【古籍摘要】
《神农本草经》:味辛,温。

主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

《名医别录》:无毒。

主除脑中冷动,面上游风去来,目泪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诸寒冷气,心腹坚痛,中恶,卒急肿痛,温中内寒。

《日华子本草》:畏黄连。

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

补五劳,壮筋骨,调众脉,破疗结宿血,养新血,长肉,鼻洪吐血及溺血,痔瘘,脑痈,发背,瘰沥,瘿赘,疮疥,及排脓,消瘀血。

《药性赋》:味辛,气温,无毒。

升也,阳也。

其用有二:上行头角,助清阳之气止痛;下行血海,养新生之血调经。

《本草纲目》:川芎,血中气药也。

肝苦急,以辛补之,故血虚者宜之。

辛以散之,故气郁者宜之。

《左传》言麦曲,川芎御湿,治河鱼腹疾。

予治湿泻,每加二味,其应如响也。

血痢已通而痛不止者,乃阴亏气郁,药中加芎为佐,气行血调,其病立止。

此皆医学妙旨,圆机之士,始可语之。

五味
入胃,各归其本脏。

众服则增气偏胜,必有偏绝,故有暴夭之患。

若药具五味,备四气,君臣作使配合得宜,岂有此害哉?如川芎,肝经药也。

若单服既久,则辛喜归肺,肺气偏胜,金来贼木,肝必受邪,久则偏绝,岂不夭亡?故医者贵在格物也。

燥湿,止泻痢,行气开郁。

《景岳全书》:味辛微甘,气温,升也,阳也。

其性善散,又走肝经,气中之血药也。

反藜芦。

畏硝石、滑石、黄连者,以其沉寒而制其升散之性也。

芎归俱属血药,而芎之散动尤甚于归,故能散风寒,治头痛,破瘀蓄,通血脉,解结气,逐疼痛,排脓消肿,逐血通经。

同细辛煎服,治金疮作痛。

同陈艾煎服,验胎孕有无三四月后,服此微动者,胎也。

以其气升,故兼理崩漏眩运;以其甘少,故散则有余,补则不足。

惟风寒之头痛,极宜用之,若三阳火壅于上而痛者,得升反甚。

今人不明升降,而但知川芎治头痛,谬亦甚矣。

多服久服,令人走散真气,能致暴亡,用者识之。

《神农本草经读》:川芎气温,秉春气而入肝;味辛无毒,得金味而入肺。

风为阳邪,而伤于上,风气通肝,肝经与督脉会于巅顶而为病,川芎辛温而散邪,所以主之。

血少而不能热肤,故生寒而为痹;血少而不能养筋,故筋结而为挛;筋纵而为缓;筋结而为急,川芎辛温而活血,所以主之。

治金疮者,以金疮从皮肤以伤肌肉,川芎秉阳明金气,能从肌而达皮肤也。

妇人以血为主,血闭不通,则不生育,川芎辛
温通经,而又能补血,所以治血闭无子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