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史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史要点整理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史要点整理

中国古代史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夏商与西周的政治制度1、夏朝:王位世袭制2、商朝:内外服制、甲骨文(占卜)——最能反映商朝的社会生活3、西周:分封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

目的:拱卫周王室的统治分封制:对象:同姓亲族、功臣、姻亲、前代帝王的后代封国:齐鲁燕卫晋宋权利:周王将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口分封给诸侯王义务:①服从周王的政令②定期朝觐和交纳贡赋③对周王承担各种军事义务作用:①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②使西周成为当时的强国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周王室通过分封对各诸侯国实行有效的控制缺点: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容易造成分裂割据的局面。

宗法制度: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大宗、小宗相对而言。

作用:①保障了贵族的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把国和家相结合,防止了内部的纠纷,强化了王权。

礼乐制度: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二、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确立1、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坏,周王室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一些诸侯进行争霸战争。

2、战国时期:诸侯间竞争激烈,各国进行政治和军事上的改革,秦通过商鞅变法强大起来。

3、秦朝:BC221年灭六国,建立中国第一个封建制国家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①首创皇帝制度,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皇帝将国家的司法、立法、行政和军事等大全总揽于手。

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依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②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军务御使大夫:副丞相,掌管律令,监察百官。

③地方:采纳李斯建议,废分封,实行郡县制。

郡县两级长官均由皇帝任命。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

④制定秦律:轻罪重刑。

历史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大事一览表

历史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大事一览表

历史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大事一览表自古以来,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件,这些事件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带您回顾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些重大事件,并对其进行简要概述。

政治大事:1. 奠定中央集权制度(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行政、司法和军事权力,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汉朝的崛起(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建立了西汉朝,开创了长达400年的汉朝时代,这个时期对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3. 唐朝的繁荣(618-907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繁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北宋的兴盛(960-1127年):北宋时期,中国的经济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商业繁荣,科技进步,文化艺术也达到了巅峰。

5. 明朝的建立(1368年):明朝的建立标志着元朝的结束,明朝统治下,中国经历了一段较为稳定和繁荣的时期。

经济大事:1. 农业革命(公元前5000年):中国采取了农耕经济,由此开启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和手工业逐渐兴盛。

2. 秦朝的统一货币制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实行了统一货币制度,统一了货币,并采取措施促进贸易和经济发展。

3. 维新政策(公元前9世纪):西周时,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开放市场、发展海外贸易,推动了商业发展。

4. 瓷器的发明(公元前16世纪):中国是瓷器的发源地,瓷器的发明对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贡献巨大,成为中国的一大特色产业。

5. 丝绸之路的开通(公元前130年):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文化大事:1. 诗经的编纂(公元前6世纪):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开端,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一件事情,这导致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巨大损失。

中国古代历史先秦、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的经济政治特征

中国古代历史先秦、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的经济政治特征

中国古代历史先秦、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的经济政治特征[政治]秦汉:夏--王位世袭制,周--分封制、宗法制、秦--中央集权制(三公九卿)、郡县制,汉—中央集权制(置中朝、设刺史、推恩令)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隋唐:三省六部制两宋:“权、钱、兵”加强中央集权,二府三司制元明清:元--一省制(中书),明-废丞相制度、设殿阁大学士、设立内阁,清-军机处[经济]秦汉:1.耒、耜、石、骨刀耕火种;2.井田制;3.青瓷的出现4.耧车(播种工具)5.水利鼓风冶铁工具魏晋南北朝:1.铁农具(铁犁),牛耕,精耕细作;2.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3.个体农耕-自耕农经济;4.土地私有制发展,井田制瓦解,租佃方式产生;5.经济中心南移;6.钢铁冶炼的冶炼;7. 白瓷的出现;8.政策:重农抑商9.翻车(灌溉工具)隋唐:1曲辕犁(传统犁耕基本定型);2.唐后,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3.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南青北白)4.通、丝绸之路;5.柜坊(最早银行雏形)、飞钱两宋:1.南宋时南方经济完全超过北方;2棉织业出现;3青花瓷、“瓷都”景德镇;4最早的纸币出现(交子);5集镇、夜市兴盛元明清:1元黄道婆革新棉纺织技术,江苏松江-全国棉纺织业中心;2明:斗彩、五彩瓷,清:粉彩、珐琅彩;3明中后私营才占手工业主导地位;粮食产量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4白银为主要货币;5闭关锁国;6资本主义萌芽(标志)[对外]秦汉对外交往的初始阶段魏晋南北朝发展隋唐对外交往活跃。

两宋对外交往进入频繁时期元明清闭关锁国工业革命之前,时期,的政治经济特征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政治特征: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特征:手工工场以手工劳动为主工业革命时期:1.政治环境:建立资本主义制度2..经济基础:圈地运动为资本家积累了原始资本,解放了劳动力工业革命结束时:1.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2.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中国古代史—先秦政治经济文化

中国古代史—先秦政治经济文化
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 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 (世卿世禄)
(2014年广东卷)12. “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
中,宗字作“
可能表示( A. 祖先牌位 )
”,“
” 象宫室屋宇之形,
B. 皇帝宝座
A
C. 青铜兵器

D. 铁制农具
Hale Waihona Puke 宗(本义):宗庙,祖庙 宗,尊祖庙也。 ——《说文》
③宗族关系成为基本政治关系。
2.商朝:
(1)王位世袭制: 基本方式: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 (2)行政管理制度:(内外服制度) ①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 征伐。 (3)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 具有神权色彩 商朝政治制度特点: 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②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
鸣”
经济逐步确立。
2 、手工业:官营、 私营和家庭手工 业 3、商业:私商,商 业都会、重农抑 商
2 、文艺:《诗经》、
法),初步确
立中央集权体 制
楚辞;
练一练
(2012广一模)38(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男孩)为 大”。 (1)简述材料一中孟子这一思想出现的社会背 景,并指出该思想的历史影响。(8分)
影响: (1)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的崇拜,也影响了 封建社会中由嫡长子继承皇位等原则的形成。
(2)民间的修“家谱”、“尊宗敬祖”、“认祖归宗”、 重视亲情的传统观念,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 制的历史遗存
(3)宗法制对今天而言,a.其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 幼等思想,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b.但是过分 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 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 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含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特征,学历史必备)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含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特征,学历史必备)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含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特征,学历史必备)先秦时期(王制时代/青铜时代)★夏(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商(公元前1600—到公元前1046)★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政治:分封制与宗法制(血缘关系为纽带);经济:刀耕火种,青铜器(作为权力、礼制的象征)。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出现牛耕、铁器, 私田出现,井田制开始瓦解;公元前594鲁国初税亩承认土地私有。

春秋后期:孔子仁,老子道。

封建社会(战国至1840年/铁器时代)★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政治:商鞅变法,封建制度逐渐确立起来;经济:铁犁牛耕(传统耕作方式);(秦)李冰-都江堰,郑国-郑国渠,垄作法。

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土地私有制确立;出现土地兼并。

科技文化:百家争鸣;《诗经》楚辞《风骚》;出现火药、“司南”。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政治: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经济:封建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修驰道;民间手工业发展;重农抑商政策,商业艰难发展。

文化:统一文字(小篆);统一货币;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焚书坑儒。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政治:内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察举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经济:西汉时井渠法传入西域;牛耕普及全国,铁农具数量增加;货币官铸、盐铁专卖、加重工商税收、抑制富商大贾。

文化:太学;天水放马滩西汉墓出土纸质地图;汉赋;秦汉绘画线条流畅色彩绚丽典雅(类似印象画派)。

对外关系:公元前138年、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

★东汉(25年—220年)经济:出现一人一牛耕作方法;冶铁技术提高:煤为原料、水力鼓风;实行盐铁征税制,允许民间经营盐铁,笼络豪强地主;“市”有固定区域(时间、空间限制)。

文化科技: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楷书始于东汉;河南洛阳《夫妇宴饮图》充满生活气息。

寒假打印版中国古代史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科技全

寒假打印版中国古代史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科技全

中国古代史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的物质文明(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一古代中国农业的特点一、生产工具的质的演变、是原始农业主要耕作方式;春秋战国开始,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生产资料的演变——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一)夏商周时期,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制1、井田的由来:夏商周时期,耕地沟洫纵横,如同井字,故称井田。

2、井田制的内容:①所有土地属于所有;②国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诸侯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③诸侯经济上要向国王交纳贡赋,政治上要跟随周王派兵打战;④劳动者。

3、井田的实质:是土地国有有制。

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4、井田制与分封制:分封制是商周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经济制度,制是建立在制的基础之上的。

5、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时间:时期过程: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的使用,私田被大量开垦,公田(井田)被抛荒,私田主人隐瞒土地,使国家赋税收入减少。

②为了扩大政府收入,一些诸候国实行税制改革,规定无论公田私田都按土地实有数目收税,实质上承认了土地。

③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尤其是变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二)春秋战国以来,我国土地制度的主体——土地私有制备注:春秋战国以来,政府手中也掌握着少部分的国有土地,但是主体。

1、两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几种形式:一是君主土地私有制,二是地主土地私有制,三是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其中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2、封建社会中的土地兼并问题:(1)根本原因:制(2)后果:A、经济:影响国家赋税收入;B、政治:阶级矛盾尖锐,引发农民起义,造成社会动荡(3)抑制土地兼并的典型措施:实行均田制①实施的朝代:北魏开始实施,隋唐沿用。

②内容:A、所有权:政府将部分国有土地按性别、年龄将土地分配给农民。

B、使用权:这些土地只准使用,不准转让和买卖。

C、义务: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

(4)、作用:有利减轻农民负担,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

中国古代史政治经济文化

中国古代史政治经济文化

中国古代史政治经济文化一、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文明三、古代中华文明坎坷鼎盛时期:魏晋南北朝文明和隋唐文明五、明清之际的中国: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明初废丞相设内阁,强化专制皇权;清设军机处,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经济上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商品经济空前发达。

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一些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但清政府的“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文化上承古萌新出现新观念,李贽、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批判旧思想与专制制度,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文学艺术繁荣,出现四大小说名著。

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明清时期,社会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

一方面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并以孕育了新的经济因素,带有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趋势;另一方面,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统治者运用国家机器力图压制新的经济因素与思想观念,最终使古代中华文明没有在明清时期实现转型,走入近代社会。

随着同时期欧洲成功地迈向工业文明,古老的中华文明面临严重的危机。

【教学重点和难点】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海禁【教学精心安排】两课时【教学准备工作】多媒体、教学案【教学过程】八、明清(前期)总的特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败(-年)(一)强化君主专制1.明朝:①年明太祖废为中书省和丞相,六部轻易对皇帝负责管理,丞相制度的废止并使君主专制达至代莱高度;②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宣布奠定,内阁就是为皇帝提供更多顾问的内侍机构,对皇权无力制约促进作用。

2.清朝:①皇太极仿明制设内阁,负责奏章票拟;②康熙帝设南书房,参与机务,以制约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集权于皇帝;③雍正帝设军机处,由亲信充任军机大臣,军国大事由皇帝决策,军机处行文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历史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大事一览表

历史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大事一览表

历史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大事一览表1. 夏朝建立(公元前2070年)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由大禹建立。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有历史记载的时代,夏朝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制为主,经济以农业为主,文化以卜辞和祭祀为主要内容。

2. 商朝建立(公元前1600年)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由汤建立。

商朝的政治制度以王权中心的封建制为主,经济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文化以金文和祭祀为主要特点。

3. 周朝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朝代,由周武王建立。

周朝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制为主,经济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要产业,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4.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年 - 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内,中国分裂成多个国家,国家之间进行了长期的战争。

经济上,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商业和贸易也进一步繁荣。

文化上,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流派兴起,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5. 秦朝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由秦始皇统一中国。

秦朝的政治制度以法家思想为基础,经济以农业和商业为主,文化以统一的文字和度量衡为特点。

6. 汉朝建立(公元前202年)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期统一的封建王朝,由刘邦建立。

汉朝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制为主,经济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要产业,文化上继承了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发展了文学、艺术和科技。

7.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 - 公元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国家分裂成多个王朝。

经济上,农业和手工业继续发展,商业和贸易也进一步繁荣。

文化上,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8. 隋朝建立(581年)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由杨坚建立。

隋朝的政治制度以均田制为基础,经济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要产业,文化上注重儒家思想的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史一、知识体系二、知识梳理(一)、王朝更替(历史发展的线索)1、原始社会:元谋人——北京人——原始农耕文化时期—传说中的炎帝、黄帝时期—尧舜禹时期2、朝代沿革:上古三代(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统一——两汉(西汉、新、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北宋、南宋)、夏、金并立——元——明——清(二)、封建国家的统一与分裂1、三次大分裂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东晋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和辽宋夏金时期2、四个结束长期分裂而完成统一的朝代;秦、西晋、隋、元3、九个统一的朝代;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元、明、清(三)、主要政治制度:1、禅让制(原始时期)2、世袭制(夏启开始)3、分封制(西周开始)4、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秦朝开创,清朝结束。

(1)理论来源: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主张“君主要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理论,主张“法治”(商鞅—法之不行,自上犯之)(2)建立:秦朝(秦始皇)——①最高国家统治者称“皇帝”;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

②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官职。

③地方实行郡县制。

④“焚书坑儒”,加强文化专制。

(3)巩固: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完善:隋唐——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隋朝开创,唐朝完善的)(5)加强:北宋(宋太祖)——限制武将权力“杯酒释兵权”;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消除地方分裂因素,加强中央集权。

(6)发展:元朝——行省制度(7)顶峰:明清:明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措施:①明太祖时废行省制度,设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②明太祖时,罢宰相,废宰相。

③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制度(“票拟”、“批红”),皇权空前强化。

④明太祖时,文字狱开始。

清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措施:①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②康熙、雍正、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如:秦朝、清朝前期维护国家统一。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如秦朝修筑长城、隋朝开凿大运河。

③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又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如元朝的民族融合。

消极作用:①专制容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如秦朝暴政。

②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束缚了文化。

如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文字狱”。

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如明清时期。

不同阶段作用不同:在封建社会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封建社会后期,主要是消极作用。

(四)、重大改革与变法:1、战国——秦国的商鞅变法:内容: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

C.建立县制。

使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一国,为秦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政治:三长制;经济:均田制;迁都洛阳;汉化政策。

)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古今中外历史上一些重要的改革与变法革新的事件: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戊戌变法(百日维新)、1978年开始的邓小平改革开放、大化改新、明治维新、俄国农奴制改革、罗斯福新政、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改革等等。

(思考哪些是成功的,哪些不成功,哪些改变了社会性质,哪些没有等等)(五)、六个清明治世:1、西汉——文景之治(文帝,景帝)2、东汉——光武中兴(光武帝刘秀)3、唐朝——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4、唐朝——武周政治(武则天)5、唐朝——开元盛世(唐玄宗,唐明皇,李隆基)6、清朝——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六个时期的共同点——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等。

形成的一些共同原因——君主的开明;制定了一些有利于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开明的政策(如减轻刑罚,轻徭薄赋、善于用人等)(六)、重大战争:1、涿鹿之战(炎黄部落——蚩尤部落)2、牧野之战(前1046年,武王伐纣)3、以少胜多的战例:巨鹿之战(BC207年,项羽——秦,“破釜沉舟”)官渡之战(200年,曹操——袁绍,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208年,曹操——孙刘联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4、清朝平定少数民族叛乱,巩固统一的战争:(西藏、平定大小和卓等)5、明清抵抗击侵略的战争: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时雅克萨之战等等(七)、评价重要历史人物: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宋太祖、成吉思汗、忽必烈、明太祖等。

(要用正确的史学观点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二、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1、科举制的创立:隋朝(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为改变此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2)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完善措施: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3、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4、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朝末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评价:积极影响: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是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消极影响: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思想,阻碍了科技和社会进步。

古代经济史线索(一)古代重大经济决策和调整:1.战国:秦国的商鞅变法等变革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形成。

2.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兴修水利工程灵渠。

3.西汉: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统一铸五铢钱。

4.唐朝: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5.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

商业繁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6.元朝:重视发展农业,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开通两段新运河,开辟海运。

7.明朝:引入甘薯、玉米、花生、马铃薯和向日葵等作物。

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8.出现康乾盛世,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二)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江南迅速开发;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北方战祸频繁、社会动荡,而南方地区相对安定;②由于战祸,北方劳动人民大量南迁,给南方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③南方政权统治者大多比较重视经济发展,采取了很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④都城南迁,政治重心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经济发展;⑤南方自然环境较北方优越,更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同时南方的海外贸易也优于北方。

(三)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①行业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

从战国时期开始,手工行业不断增加。

其中,有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新行业,有的则是由某个行业演变分化成的新的部门。

如在纺织业中,先有丝织业,后有棉纺织业。

在矿冶业方面,也随着技术的改进分化成为采矿、冶炼等工业部门。

②地区分布广,生产规模大。

制陶和丝麻纺织业几乎遍布全国,制瓷业分布于中原和江南各地,煤的产地很多,而且生产规模巨大。

③从经营的方式来说,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

在明代中叶以后,出现了工场手工业的经营方式。

(四)古代经济部门的分类及其相互关系农业是基础,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物质保证,因为有了足够的粮食才能使更多的人从事手工业生产,才能够为手工业生产提供原料,才能够提高对手工业产品的需求。

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又进一步刺激人们对商品的需求。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市场提供充足的商品,市场适应了交换的需求而出现,市场和货币的出现,有利于商业的繁荣与发展,也方便了农业和手工业产品的交流,更进一步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①政策的调整,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因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②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不仅利于人民安居乐业,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

③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科学知识的积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④各民族各地区和中外之间经济文化技术的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史训练一、选择题1、我国古代便利了中原和岭南的经济文化的著名水利工程是(A)A.灵渠B.江南河C.秦渠D.都江堰2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D)①“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③“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

”④“苏湖熟,天下足”。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③④3据古代文献记载和大量出土文物考评,我国使用货币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

货币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交子②秦半两钱③五铢钱( D )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②①D.②③①4宋朝时期,南方经济有了巨大发展,下面表述不正确的是( A)A.南方最大的商业城市是开封B.南方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C.南方四川地区出现交子D.宋朝时期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来源:中教网]5新疆和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行政区域是在( B )A、西汉和唐朝B、西汉和元朝C、西汉和清朝D、东汉和元朝6迁都是国家大事,必定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历史上为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而迁都的帝王是( C )A盘庚B周平王C北魏孝文帝D明成祖7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其含义是( D )。

A封闭关口,固守疆域B不许外国人来华贸易C增设关税,加强管理D严格限制对外贸易8.清朝大兴“文字狱”和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都是(B)。

A镇压人民反抗B巩固君主专制C摧残古代文化D压制知识分子9.丞相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丞相制度存在的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开始于秦朝,废除于明朝B、开始于汉朝,废除于明朝C、开始于秦朝,废除于清朝D、开始于汉朝,废除于清朝10.下列属于明朝统治者为加强君主专制而采取的主要措施①废除丞相制和中书省②设立军机处③建立厂卫特务机构④八股取士⑤迁都北京⑥废除削藩政策( C )A.②④⑤⑥B.①②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③⑥11.明朝时期官吏战战兢兢,老百姓提心吊胆,这是以下哪个机构的设置所产生的后果( A )A、厂卫特务机构B、三司C、行省制D、三省六部制12.以下对科举产生、发展、废止的脉络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C )A、创立于秦朝,完善于隋唐,僵化于明朝,废除于戊戌变法期间B、创立于汉代,完善于隋唐,僵化于明清,废除于1905年C、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僵化于明清,废除于1905年D、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僵化于宋元,废除于新中国成立后A.王朝的振兴B.中华的荣耀C.东方的曙光D.帝国的彷徨14.明清时期,为了加强君权,统治者设立了一些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