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史 演示文稿
古代中国经济制度ppt课件演示文稿

西汉时期出现了 二人一牛 犁耕法和赵过推行的代田法。 (4)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 耕耙耱技术 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
耕耙技术。
3.耕作制度:两汉以 一年一熟 为主,宋朝以后江南形成 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辨析比较 怎样分清“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自然 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生产分散、规模小、技术落后。 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具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 社会主义三种社会属性。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随着商 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在 1840 年鸦片战争 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开始瓦解。
要点一 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1.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 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萌芽于夏商周时期,
战 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
精 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2.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 铁犁牛耕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在汉代得到改进和推广。 隋唐时期,随着江东犁的出现,得到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考点
历史特征
历史表现
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悠久,多种 古代手
经营形态并存, 工业的
处于世界领先地 进步
位
金属冶炼术、纺织业、 陶瓷业三大行业处于世 界领先地位
从春秋战国、秦汉、隋
古代商业不断发
唐、宋元至明清时期,
展,主要体现在
古代商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
中国古代经济史(第五讲)

第四章中国古代的土地与赋役制度(第五讲)第一节从井田制到授田制一、井田制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土地划分方式,也是赋役征收的基本单位。
(一)西周土地制度的特点(二)西周土地制度西周土地是多层次的宗族土地所有制国野制度春秋年间,各国统治阶级进行了大规模的田制与税制改革,以适应社会形势的变化。
(一)社会形势变化表现1、随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个人可独立耕作,使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成为可能,原有的九夫为井,十夫为沟的共耕制也随之瓦解。
2、铁犁、牛耕的使用,使野人有可能自己开垦荒地,成为自己的“私田”。
3、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使野人的剩余劳动越来越多。
4、随着战争规模不断扩大,步兵成为主要兵种,野人进入军队,成为主力。
(二)各国经济改革1、春秋初年,管仲率先在齐国进行改革。
提出“相地而衰征”,从而收到“井田畴均”之效。
2、征赋制度的改革。
B.C.548年,楚国把土地折合成良田而后征赋——打破了传统的井田制,也打破了国野区别。
3、“作爰田”与“作册兵”。
作爰田即把田地赏赐给人民。
表明农夫对土地的使用权开始向占有权转化。
作册兵即征发州人服兵役——改劳役剥削为实物剥削,什税其五。
4、初税田B.C.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田税既取之于“公”——藉田,也取之于民,即私田——国家拥有对公私土地的的所有权。
(三)经济改革的结果1、国家面向全体臣民征税2、国家是土地的所有者三、战国的授田制进入战国时代,随着古代的宗族土地所有制变成了国家土地所有制,各国实行授田制。
(一)内容授田制目的是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课之以税,保证国家税源的稳定和丰足。
1、粟米之征粟米之征是国家征收的田租。
征收单位,依据授田制,以一夫百亩计征。
定额:什一之税。
2、布帛之征布帛之征或刀布之敛当为户口税。
——户赋是国家政权的重要财政来源之一。
3、力役之征力役之征:兵役、劳役(二)影响1、土地所有制的改变授田制是在国有土地上实施的,其结果是土地私有制。
古代中国的经济.ppt

私田大量出现
②直接原因: A齐国管仲“相地 春秋时各国的 而衰征”
实际上承认了私田合 法化,促进土地制度
税制改革
B鲁国“初税亩”
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 化。
③其他原因 :由于战乱劳动力减少
战国时,各诸侯国通过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
制,肯定了土地私有制。(商鞅变法)
①大量公田被抛荒 C.表现: ②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小农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2、条 件:
1)铁犁牛耕出现和普及; 2)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特 点
1)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一家一户)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精耕细作
4、弱点: 脆弱性
1)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2)封闭性:相互之间缺乏交往与合作
3)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
2、不利:
①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抗天灾人祸能力低。
②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顽固
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与多重盘剥
17
六、古代社会赋税制度
18
名称 时间 主要内容
作用或影响
相地 而衰 征
春秋时 根据土地的数量和质量 期齐国 征税
承认土地私有
初税 亩
编户 制度
租调 制
春秋时 无论公田私田皆按亩纳 期鲁国 税
7
1.井田制:
(1)发展历程:始于商—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 除于战国
(2)实质: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是贵族土地所有制。
(3)主要内容(特点): 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8
(4)瓦解
A.时间: 瓦解——春秋时期
2024版第1课中国经济史PPT课件

01
02
03
04
05
经济增速换挡
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 长,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
量和效益。
绿色低碳发展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构建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
扩大对外开放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 公共产品供给,推动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民营手工业的兴起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民营手工业 逐渐兴起,成为手工业的重要组成 部分。
手工业技艺的传承
师徒制、家族传承等技艺传承方式, 保证了手工业技艺的延续和发展。
商业繁荣与市场拓展
1 2
城市的兴起与商业繁荣 长安、洛阳等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 发展。
市场拓展与商路开辟 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商路的开辟,拓展了 商业市场。
生。
02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经历了初步发展、短暂春天、曲折发展等阶段,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经济
Hale Waihona Puke 的重要组成部分。03
民族资本主义代表人物及企业
张謇、荣氏兄弟等是民族资本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们创办的企业如大生
纱厂、福新面粉公司等在中国近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恢复与发展
1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状况
海外贸易政策
宋元时期继续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司管 理对外贸易。
贸易范围扩大
宋元时期海外贸易范围进一步扩大,与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 等地的贸易更加频繁。
贸易商品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外,还增加了香料、药材、珠宝等进口 商品。
明清时期海禁与闭关锁国
海禁政策
古代中国的经济52566PPT精品文档15页

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 • 含义:
①海禁政策是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的政 策,如郑和下西洋和“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对外 贸易的目的不在于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 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
首倡: 战国时期的秦国商鞅变法
表现
①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 衣丝乘车;确立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不得为官的制度;还规定 商人的赋税加倍),这种情况直到宋朝才开始改变; 实行专卖制度,限制了民营商业经营范围
②对手工业采取加强控制和掠夺的手段予以压制,如限制生产 规模、征收重税、通过“采办”、“采买”等形式低价派织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成为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的根源, 导致土地高度集中,耕者无其田,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 展,并且往往激起民众暴动
表现
古代 中国 商业 经济 的发 展
特点 影响
频繁(因政治上 的统一,大运河的开通),水路 有所谓的“俞大娘航船” ③宋元海外商运发展迅速(因陆上丝 路不通,造船业发达),中国商品远 销到东亚、南亚、西亚以及东欧和北 非等地区
• 原因 : ①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 朝的统治。 ②清初是为了要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 ③统治者盲目自大观念的影响。
• 后果:
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中国科技的进步,也防碍了国外 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严重抑制了资本主义萌 芽的成长,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客观上为近代西方列强的 侵略提供了可乘之机,却使自己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②闭关政策是指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对外贸易只准在“公行”中 进行,对外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严格限制的政策。如清乾隆帝特许开广州一 处进行对外贸易,并规定必须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实 质上贸易仍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 ——闭关政策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御
《中国古代经济简史》【初中历史教学PPT课件】

(二)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1、农业 -----江南农业的开发
表现:
①地域扩大: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 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但各地发展很不平衡,三 吴地区最发达,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 是重要产粮区。
②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 较多,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3、商业和城市
(1)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互相 交流。中原市场可以买到各地商品。 (2)许多城市成为商业中心:临淄、 邯郸、郢等。 (3)出现了一些大商人:范蠡、吕 不韦等。
封 建 社 会 的 经 济
一、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一)、秦汉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1、秦朝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 社会生产的发展;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促进经济发展。
2.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
(1)青铜铸造是商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 部门,夏、商、周三代被称为我国的 “青铜时代”。
(2)商周的玉器加工、纺织业、陶瓷业和漆器制造 有很大发展。
3.商业、交通和城市
(1)商朝重视商业,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 称为“商人”),商朝以贝作为货币。 (2)夏朝交通运输有一定的 规模,交通工具种类很多; 商朝重视交通运输业;西 周交通比商朝发达;从镐 京到全国有几条宽广的大 道,且路面平坦;商周时 期道路沿途设有旅舍,并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 (3)都城都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
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奴 隶 社 会 的 经 济
夏商西周社会经济的发展
1.农业和畜牧业
(1)农业:农作物品种,耕作技术和农田水利,都有 较大发展。后来习称的“五谷”,在商周时期都已 种植,甲骨文和《诗经》也有记载。人们已懂得施 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 (2)畜牧业:商朝的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有些牲畜 除食用外,还用于拉车和祭祀。
古代国经济史49页PPT

影响:文化重心相对南移
1.(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2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 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 映出( )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2.(2011·上海单科·12)以下是某一时期的诗人分布示意 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时期应该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1·全国文综大纲卷·13)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
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
“渐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贷(借高利贷)
完官而田主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特点:大规模简单协作
耕作方式的变化 自耕农经济
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私有土地出现
产生:春秋时期
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来为 辅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4 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
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
①在汉代就已出现 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 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 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 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古代的经济》课件

货币与贸易
铸币和货币的发展史
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货币制度和铸币技术的发展历程。
贸易活动的演变与特点
呈现中国古代贸易活动的演变过程和具有独特特征的特点。
市场和商品交换方式
了解中国古代市场的发展和商品交换的方式。
农民与地主
1 农民与地主的社会地位
探寻中国古代农民与地主在社会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2 农民的生活状况和农业生产方式
中国古代的经济
通过这个PPT,我们将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经济体系,并探讨它的起源、发展 历程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介绍
什么是中国古代经济?
探索中国古代经济的定义和内涵。
中国古代经济起源及其发展历程
追溯中国古代经济的起源,并了解其在历史长河中 的发展演变。
经济结构
中国古代的经济结 构概述
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经济 的基本结构和组成部分。
农业经济
探索中国古代农业对经 济的重要性以及农业技 术的发展。
商业经济
了解中国古代商业的发 展进程和商人在经济中 的角色。
工业经济
探寻中国古代工业经济 的发展情况和对经济的 贡献。
交通和运输
1
古代的商道和交通
了解中国古代商道的发展以及交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运河建设与运输发展
探究中国古代运河建设的历史和运输手段的发展演变。
了解古代中国农民的生活条件和农业生产方式。
3 地主的阶层地位和经济来源
认识中国古代地主在社会阶层中的地位和经济来源。
政治与经济
地方政府和经济管理
探究中国古代地方政府在经济管 理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官僚商人和商人地位的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两汉赋税以人头税(算赋[15-56]、口 赋[7-14] )所占比重较大,而田赋则较轻。 这种轻田租的政策,对鼓励垦荒、恢复农 业生产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北魏、隋、唐 初实行租(庸)调制,按床、丁征收占主 要成分,而按财产、土地征收比重很小。
中国古代经济史 演示文稿
(三)战国时期的土地所有制 变动
战国时期,地主阶级的改革, 加速了春秋时期业已出现的土 地私有化倾向,变革旧的生产 方式,并从制度层面加以巩固。 如秦国商鞅变法,所推行的 “辕(爰,易)田制”,即按 人授田。农民对所授之田有使 用权,无所有权(土地国有, 私人经营),国家从法律上予 以保护。这一措施,逐步导致 土地私有制的产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商鞅变法 背景:春秋末年,“礼乐征伐自大夫出”,加速
了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 “政在家门,民无所 依”致使权力下移;“公室” 、“私家”为了夺 取自身利益,都不断地进行变革。 战国之际,各国纷纷寻求变法。商鞅变法便是其 中之一: 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实行军功爵制;推行郡县 制,使县成为直属国君的地方组织,加强中央集 权。 社会风俗:改变父子相居的落后习俗;培养勇于 公战而怯于私斗的社会风尚。 经济:废井田,开阡陌,实行“辕田制”;重农 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 商鞅变法(356BC、350BC)是战国时期最为彻底、 也最为典型的一次地主阶级政治改革。它顺应了 历史要求,从而使得秦国迅速强盛,为后来统一 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运动。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鲜卑族封 建化的必然结果。它表明:征服了汉族和其他少 数民族的鲜卑族,不得不被汉族较高的文化所征 服。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鲜卑的封建 化进程。
(三)两税法
随着地主田庄的普遍发展,以均田制为基 础的租庸调制受到破坏。780年,唐德宗 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颁行两税法:
(三)单一土地税的形成。清 康熙时期,赋税制度仍在探索 阶段。雍正元年(1723年)正 式下诏,在全国推行摊丁入亩。 即将康熙五十年(1711年)固 定下来的丁银额,全部摊入田 赋之中一并起税。
至此,封建国家实行了单一的 土地税制。
中国历史上沿袭了几千年的人 头税基本被废除。
三、 历史 上的 相关 变法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推行均田制:男子受露田(谷物,40亩),妇
女一半,不准买卖;桑田作永业田,奴婢、良人、 耕牛皆授田。官吏给公田。同时实行以“一夫一 妇”为一床的租庸调制,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三长 制(邻、里、党)。其精神就是在不触动地主利 益的前提下,把农民更多地束缚在土地上,成为 国家编户,确保租调征发和力役使用。农民因之 有一定数量的耕地,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少数民 族人民成为均户,利于其封建化进程。 2、整顿吏治:颁布俸禄之制,严明赏罚。 3、迁洛和汉化政策: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 易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
(二)人口税向土地税的转变。随 着土地私有制的加深,唐朝后期地 主田庄兴起。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 庸调制被破坏,农民逃亡,沦为地 主的佃户,系之以丁身的租庸调向 两税法过渡。两税法则放弃按丁征 税的办法,按以土地为资产重要内 容的户税、以“履亩征收”地税作 为征收内容。
明代张居正改革,将赋役合并分摊 在田亩之中。它上承唐宋两税法, 下启清摊丁入亩,改变了历代赋役 平行征收,统一役法,简化了赋税 制度。
二、 赋税 制度 沿革
井田制的赋税方式是“兼用民力”,直接 占有劳动产品。随着该制度的瓦解,私有 制的出现,为了增加政府财政,统治者相 继采用了“相地而衰征”、“初税亩”、 “初租禾”等方式。其特点即是:皆从土 地征税。
这种封建赋税制度可分成:按土地、人口 两类征收,可以分成三个时期加以考察:
(四)土地私有制 秦统一之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土地私有制,并贯穿于整个封
建社会。不过,这制度有一个深化的过程,具体表现如下: 1、至安史之乱时,官民田长期并存,以民田为主、官田为辅。
民田主要是指地主和自耕农占有,以自耕农为主。唐代后期, 随着土地私有化的深化,均田制崩溃,封建契约租佃制日益发 展,自耕农转变为契约租佃农民。 2、私有制确立之后,土地兼并使得土地集中成为有规律的历 史现象。这与相应的农民起义的周期爆发是一致的。如果说, 秦末农民大起义是反对暴政的话,那么北宋钟相杨幺、明末的 李自成张献忠则是因为土地问题。 3、对土地私有制的若干干预政策。为了限制土地兼并,确保 自耕农的相对稳定,封建统治者试图从宏观上对现行的土地所 有制进行调控。如:曹魏的屯田制、西晋的占田制、北魏隋唐 的均田制。这些措施在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人身依附关系 强化时期,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它并未从根本上触 动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 4、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封建土地所有制也有了进一步 发展。租佃制全面推行,反映在政府的土地政策上则由国家干 预到宋的“不抑兼并”、“不立田制”之上。土地买卖,大土 地占有制的合法性,地主被称为田主,而佃农则正式列入国家 户籍,摆脱了依附于地主的关系,地主与佃农的关系为经济契 约关系,这是一个历史进步。 5、这种制度体现在地租上,则是国家把土地分给农民,然后 进行剥削。租税一般是农产品的一半或者更多。南北朝时期还 出现过劳役地租。正赋之外,名目繁多:支移折变、经总制钱、 折色等。农民是在地主和政府的双重剥削下生活。
1、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税; 2、不分主客户,一律按现居地登入户籍
纳税; 3、放弃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
税。按资定等,纳户税。履亩征地税; 4、商贾按财产的三十分之一纳税; 5、户、地税分夏秋两季征收; 6、量出制入,确定总税,分配各地。 该法主要是按亩征户、地税,同按丁征收
的租庸调制是一个进步,顺应了社会经济 的发展。官僚、地主、客户、商贾都需纳 税,扩大了纳税面,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 担,增加了政府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