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的载体
文献定义的三要素

文献定义的三要素
文献是指通过书籍、期刊、报纸、论文等载体形式所表达出来的一定知识、思想、观点或情感的信息。
文献的定义包括三个要素,分别是载体、内容和形式。
首先,文献的载体是指信息传递的物质媒介,包括纸质书籍、期刊、报纸、手稿等传统载体,以及数字化媒介如电子书、网络资源等现代载体。
文献的载体不仅是信息的承载者,也是信息传递的基础。
其次,文献的内容是指信息所表达的思想、知识、观点或情感等。
文献的内容具有相对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既受到作者的影响,又受到时代、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最后,文献的形式是指信息在载体上的呈现方式,包括文字、图片、图表、音频等。
文献的形式不仅影响信息的传递效果,也是文献的美学和艺术表现。
综上所述,文献的定义包括三个要素:载体、内容和形式。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构成了文献的完整概念,同时也为文献的分类、鉴定、评估等提供了理论基础。
古典文献的载体

甲骨文最先在光绪二十五(1899年)出土 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当时,金石收藏家王懿荣 偶然发现被当作中药材“龙骨”出售的甲骨上 竟然刻有古文字,遂四处搜求,得1500片。此 后,人们就把1899年作为甲骨文发现的年份。 后刘鹗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1058 片,于1903年拓印成《铁云藏龟》,这是第 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次年,孙诒让据此 写成《契文举例》二卷,这是我国学者从事 甲骨文研究的开始。
孙诒让
迄今为止,相关的研究性论著已超过1400余种。甲骨 的辨伪和缀合工作,也取得很大成绩。一大批重要成果相 继发表。与此同时,继1953年在郑州二里岗商代遗址发现 商代甲骨后,又陆续在山西、陕西、北京等地发现了周代 甲骨文,尤其是1977年在陕西“周原”遗址出土的西周甲 骨17000片,其中共有单字600多个,不仅为我们研究周初 历史、地理和官制提供了重要史料,而且使人们改变了只 有商代才有甲骨文的传统看法。
(6)《甲骨文合集》及《补编》 《甲骨文合集》,郭沫若(笔名鼎堂,1892-1978)主编、 胡厚宣总编辑。1978年10月至1982年12月中华书局出版, 共十三册,选取甲骨41956号。本书在收集、精选、缀合、 辨伪、分期、分类等方面都称得上是集大成之作,是研究 甲骨文与殷商史的头等重要的工具书。《甲骨文合集补 编》,彭邦坰、谢济、马继凡编,收甲骨13450号,体例同 《合集》,1999年语文出版社出版。 以上是几种重要的甲骨文资料汇编。另外,再介绍几种 检索甲骨文的工具书,辞例方面:
龟甲,其内槽有凿穴及灼烧痕迹
甲骨文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纪年、帝 王世系、祭祀、战争、狩猎、农业、畜牧业、 疾病、灾害、天象、方国等,是当时史官保管 的重要文献,也是目前为止我们所能得到的关 于商代历史十分重要的文献资料。同时因为甲 骨文是象形文字,从而又保留了我国早期的象 形文字,这也是我国最早的有系统的文字。甲 骨文与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和古 印度文字,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四种文字。
文献学 文献的载体

第二讲文献的载体、形成、流布、收藏与散佚一、文献的载体(一)甲骨金石竹木帛羊皮纸贝叶纸(二)纸质文献与装潢形制(书册制度)卷子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册页制度是指书籍的一种装帧形式。
它出现于唐朝末年,因为雕版印刷使书纸变成一页一页的单页,然后再将每一页装订成册,人们把书籍的这种形式称为册页制度。
✧卷子(流行于六朝到唐五代时期)✧经折装(约出现于唐后期,多用于佛经装潢)✧蝴蝶装(约始于唐末,盛行于宋代,沿用至明清)其装订方法是将每页从中缝把有文字的两个半页对折,背面空白处在外,然后把这样对折的一叠散页用一张纸从前包到后面,并将各页折口处牢牢地粘连在这张纸上,以免脱落,这样就形成了蝴蝶装的书。
其所以得名,是因为书册打开后左右对称,犹如蝴蝶展开双翅,因而称为“蝴蝶装”,或“蝶装”。
蝴蝶装用以包裹书册前后、形成封面和封底的纸,叫做“书衣”(今称“书皮”)。
书衣往往内用软纸,外加一层硬纸,有时还用绫锦为表,很像现在的精装书。
书衣封面左边有时贴上张狭长的签条,叫“书签”,上写书名、册次,有时加上卷次。
书册的上端称“书头”或“书首”,下端叫“书根”,右边粘连的一边叫“书背”或“书脊”,左边翻阅的一边叫“书口”。
由于蝴蝶装的书衣都很坚硬结实,所以书上架的方法与今天的书籍相似,是立放在书架上。
只不过今天的书籍插立时是书背向外,书头在上,书根向下压在板上,而蝴蝶装的书则是书背向上,书根向外,书口向下压在板上。
蝴蝶装书籍继承了折叠形制书籍翻阅方便的优点,装订在册后又不易断裂、散乱,所以很快成为书籍的主要形制。
但有一个缺点,即由于每页有字的一面对折在内,空白的背面在外,打开书,往往尽碰上空白的背面;而且读完一页,必须连翻两页,才能继续读下去,很不方便,于是人们又发明了包背装。
✧包背装一般认为起源于元代,一直沿用到明代中叶。
包背装书页的背面同背面对折在内,有文字的一面露在外(与后来的线装书各页相同),再用一张书衣,把折叠好的一叠散页从前到后包裹起来,就形成了“包背装”(“裹背装”)。
历史文献的载体名词解释

历史文献的载体名词解释历史文献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基础,它们以多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这些文献以各种载体呈现给我们,从古代的木简、竹简和金石铜器铭文,到现代的纸质书籍和电子文献。
本文将解释不同历史文献载体的含义,并简要探讨其重要性和发展。
一、木简和竹简木简和竹简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献载体。
它们是由木材或竹子切割而成的长方形薄片,用于记录文字信息。
这些载体质地坚韧,保存时间较长,但由于容易燃烧和腐朽,因此数量有限。
木简和竹简被广泛用于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记录,对于了解古代社会和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金石铜器铭文金石铜器铭文是指刻有文字的金、石、铜等材料制成的文物。
它们是古代统治者、宫廷和寺庙用来纪念功绩、记录事实的载体。
由于材质坚硬、耐久性强,金石铜器铭文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
这些铭文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还帮助解读古代象形文字的演变和发展,为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字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纸质书籍纸质书籍是现代最常见的历史文献载体。
它们以印刷的形式出现,通过印刷技术将文字和图片固定在纸张上。
纸质书籍具有便携性和广泛传播的特点,使得历史文献的获取和研究更加容易。
从古代的官方编年史到现代的学术著作,纸质书籍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并为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四、手写文献手写文献是指以手工书写的形式记录的文献。
在纸质书籍出现之前,手写文献是主要的文献表达形式。
它们包括古代的抄本、经卷和信件等。
手写文献的特点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因此数量较少,但它们常常具有个人色彩和独特的历史价值,为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和生活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五、电子文献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文献成为了现代历史文献的新载体。
电子文献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和传播,包括电子书籍、电子期刊和网络资料等。
电子文献具有容量大、检索方便和易于传播的优点,为历史文献的保存和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然而,电子文献也面临着数字化媒介易丢失和技术更新迅速等问题,对于长期保存和可持续利用仍然存在挑战。
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西 汉 敦 煌 马 圈 弯 木 牍
❖ 木牍是指用来书写的木版或木片,一尺见方 的牍叫做“方”。《仪礼·聘礼》说:“百名 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
中国古典文献学
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第一节 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
文献载体:指负载历史文献 资料的物体,如甲骨、金石、 简牍、缣帛、纸张、光盘等。
一、甲骨
所谓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合称。具体地说, 甲,指龟甲的腹板;骨,主要指牛的肩胛骨 或胫骨,也有猪和羊的肩胛骨。人们可以见 到的最早的古代文献就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 文字,人称甲骨文。甲骨文献的内容为殷商 时代王室占卜的记录以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 文字,故又称“卜辞”。因其最初出土于殷 墟,故又称“殷墟卜辞”。
❖ 1972年在山东银雀山西汉墓出土竹简4900多枚, 包括著名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兵 书。
魏正始中,又刻古文经于石碑上,与“熹平石经” 并立于太学。古文不易识,则以篆、隶二体列于古 文之下以诠释之,世谓之“正始三体石经”
“开成石经”(或称“唐石经”)、“乾隆石经” (或称“清石经”)。
熹 平 石 经
正始三体石经
正 始 三 体 石 经
汉·袁安碑
在中国学术史上,对于金石的研究起源很早,到 了宋代则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学问“金石学”。宋 代学者在青铜器及其金文拓本的搜集著录、金石 文字的考释记载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 吕大临的《考古图》、《续考古图》,欧阳修的 《集古录》,赵明诚的《金石录》等。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 光绪二十五
年(1899)王懿荣发现甲骨文。收集到 1000 多片。
第一章 文献载体

第一章文献的载体文献的载体,就是记录文献的物质材料。
是指附载文献内容的人工固态物质材料,它具有传递和贮存文献信息的功能。
绳子、石板、树皮、骨头、竹、木泥板、帛、青铜、竹简、羊皮、布匹等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易·系辞》:“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云南傈僳族记事结绳借据:每一结代表向某人借苞谷一斗。
还债主一斗,则自己解开一结。
秘鲁印加人的结绳记事文献载体的类型按照记录方法可以将记录文献的载体大致分为如下几类:刻铸型载体----甲骨、金石;书写型载体----简牍、缣帛;书写兼印刷型载体----纸张;感应型载体----胶片与磁带、磁盘、光盘一、刻铸型载体(一)甲骨(二)金石(一)甲骨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献载体是商朝记载占卜吉凶卜辞的甲骨。
甲骨,龟甲兽骨的总称。
龟甲多用腹甲,少数也用背甲,兽骨多用牛胛骨,少数也用其它动物如鹿、猪等的骨,故合称甲骨。
是当时史官保管的重要文献。
法占卜方法1.发现甲骨最早的出土年代已难以查明,河南安阳县小屯村的农民在翻地时翻出来,当时被当作中药材“龙骨”出售。
1899年,国子监祭酒王懿荣见到甲骨,认定上面刻的是古代文字,才引起人们重视,所以一般将1899年当作甲骨文发现的时代。
因出土于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的殷商故都废墟,故又称“殷墟卜辞”、“殷墟书契”。
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文献载体,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2.著录与研究第一部著录书:《铁云藏龟》1902年,王懿荣之子王翰甫为还清旧债,将其父生前所藏甲骨大部分卖给了刘鹗。
此外,刘鹗又收得民间甲骨300片,其子亲往河南收得一千多片,前后共得五千多片。
刘从中精选1058片,于1903年拓印为《铁云藏龟》,这是“殷墟”甲骨文历史上第一部著录书。
1904年,孙诒让据此写成《契文举例》,甲骨文字研究的开始。
此后罗振玉、王国维搜考研究,罗编印《殷书书契》(菁华、前、后、续编),王《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等。
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完整版)

参考文献的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标识: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研究报告S——标准P——专利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Z——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电子文献类型以双字母作为标识:DB——数据库CP——计算机程序EB——电子公告非纸张型载体电子文献,在参考文献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DB/OL——联机网上的数据库DB/MT——磁带数据库M/CD——光盘图书CP/DK——磁盘软件J/OL——网上期刊EB/OL——网上电子公告一、参考文献著录格式1 、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2、专著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3、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4 、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5 、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6、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7、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8 、报告作者.题名〔R〕.保存地点.年份9 、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日期二、文献类型及其标识1、根据GB3469 规定,各类常用文献标识如下:①期刊〔J〕②专著〔M〕③论文集〔C〕④学位论文〔D〕⑤专利〔P〕⑥标准〔S〕⑦报纸〔N〕⑧技术报告〔R〕2、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用双字母标识,具体如下:①磁带〔MT〕②磁盘〔DK〕③光盘〔CD〕④联机网络〔OL〕3、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方法为:〔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
例如:①联机网上数据库〔DB/OL〕②磁带数据库〔DB/MT〕③光盘图书〔M/CD〕④磁盘软件〔CP/DK〕⑤网上期刊〔J/OL〕⑥网上电子公告〔EB/OL〕三、举例1、期刊论文〔1〕周庆荣,张泽廷,朱美文,等.固体溶质在含夹带剂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J〕.化工学报,1995(3):317—323〔2〕Dobbs J M, Wong J M. Modification of supercritical fluid phasebehavior using polor coselvent〔J〕. Ind Eng Chem Res, 1987,26:56〔3〕刘仲能,金文清.合成医药中间体4-甲基咪唑的研究〔J〕.精细化工,2002(2):103-105〔4〕Mesquita A C, Mori M N, Vieira J M, et al .Vinyl acetate polymerization by ionizing radiation〔J〕.Radiation Physics and Chemistry,2002, 63:465 2、专著〔1〕蒋挺大.亮聚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127〔2〕Kortun G.Reflectance Spectroscopy〔M〕.New York:Spring-Verlag,19693、论文集〔1〕郭宏,王熊,刘宗林.膜分离技术在大豆分离蛋白生产中综合利用的研究〔C〕.//余立新.第三届全国膜和膜过程学术报告会议论文集.北京:高教出版社,1999.421-425〔2〕Eiben A E, vander Hauw J K.Solving 3-SAT with adaptive genetic algorithms 〔C〕.//Proc 4th IEEE Conf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Piscataway: IEEE Press, 1997.81-864、学位论文〔1〕陈金梅.氟石膏生产早强快硬水泥的试验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学大学,2000〔2 〕Chrisstoffels L A J .Carrier-facilitated transport as a mechanistic tool in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D〕.The Netherland:Twente University.1988 5、专利文献〔1〕Hasegawa, Toshiyuki, Yoshida,et al.Paper Coating composition〔P〕.EP 0634524.1995-01-18〔2 〕仲前昌夫,佐藤寿昭.感光性树脂〔P 〕.日本,特开平09-26667.1997-01-28〔3〕Yamaguchi K, Hayashi A.Plant growth promotor and productionthereof 〔P〕.Jpn, Jp1290606.1999-11-22〔4〕厦门大学.二烷氨基乙醇羧酸酯的制备方法〔P〕.中国发明专利,CN1073429.1993-06-236、技术标准文献〔1〕ISO 1210-1982,塑料——小试样接触火焰法测定塑料燃烧性〔S〕〔2〕GB 2410-80,透明塑料透光率及雾度实验方法〔S〕7、报纸〔1〕陈志平.减灾设计研究新动态〔N〕.科技日报,1997-12-12(5)8、报告〔1〕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密相气力输送技术〔R〕.北京:19969、电子文献〔1〕万锦柔.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DB/CD〕.北京: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文献载体

金石图片展示
金石的含义及分类
金,指青铜器,吉金,用作礼器的青 铜器。青铜为一种铜、锡合金。 青铜器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 种: 1、礼器。统称尊彝,或彝器。又称 为吉金。主要用于宗庙祭祀及随葬,其次 为诸侯旅行祭告之用,再次为媵器(陪嫁 之物)。 2、乐器。除用于祭祀、宴飨、随葬 外,还用于征战。 3、兵器。例:“鸣金收兵”。 4、农器。 5、度量衡。 6、钱币。 7、符玺。其中符用于发兵,分为两 半。玺则是古人用以封检取信的印章。 8、日用器。常见的有铜镜、铜灯。 铜镜出土的以汉代为多,背后嵌有铭文。
西周晚期青铜器物,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由作器人毛公(厂音)得 名。直耳,半球腹,矮短的兽蹄形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铭文32行499字,乃现 存最长的铭文:完整的册命。共五段:其一,此时局势不宁;其二,宣王命毛公治理 邦家内外;其三,给毛公予宣示王命之丏权,着重申明未经毛公同意之命令,毛公可 预示臣工不予奉行;其四,告诫勉励之词;其五,赏赐与对扬。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 史的重要史料。
(一)铭文
青铜器铭文,字数多寡 不一。迄今发现有铭文 的青铜一万多件 ,其中 多属周代。铭文除了记 事之外,更多的则是纪 念祖先,表彰功德。铭 文不论长短,一般都具 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现存最早的金石专著----欧阳修《集古录》, 收录历代金石铭文 四百余篇并予考证。
宋-赵明斌《金石录》, 著录上古自五代金石拓 本二千件,成为当时金 石学的重要代表作。
2.石经
封建社会统治者大都尊奉儒学,便把整部儒
家经典刻在石版上,定作标准本,称为“石 经” 自东汉以来,魏,唐,后蜀,两宋和清各朝 均刻有石经。其中最重要的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骨文的研究情况: 甲骨文于1899年王懿荣偶然发现,他被称 为“甲骨文之父”。后为刘鹗(字铁云) 所得,拓印出版名《铁云藏龟》,为著录 甲骨文之第一部著作,后罗振玉、王国维 等陆续搜求整理,董作宾、郭沫若等贡献 亦多。罗、王、董、郭合称“甲骨四大 家”,亦称“甲骨四堂”(罗号雪堂,王 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堂 堂堂堂,郭董罗王”。
第二章、文献的载体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主要通过口耳相传 来传递信息,这种方法在时间和空间上具 有很大的局限性。
文字的产生是人类文明史的开端,它 打破了口耳相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 限性。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符号需要一 定的物质媒介才能完成传递信息的任 务,文献资料主要是由文字记载的, 它的传承也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自 古至今,文献的载体有以下几种:甲 骨、金石、简牍、缣帛和纸张。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 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 “殷墟文字”、“殷契”,殷人迷 信鬼神,凡事都要占卜,占卜之后 把结果记录在龟甲和兽骨上,所以 甲骨文又称“卜辞”。
甲骨是中国古代占卜时用的龟甲和兽骨 。 其中龟甲又称为卜甲,多用龟的腹甲;兽 骨又称为卜骨,多用牛的肩胛骨,也有羊、 猪、虎骨及人骨。卜甲和卜骨,合称为甲 骨。
•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 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 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 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
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 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 《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 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 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 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 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
本章内容: 1、了解文献的几种载体的相关知识; 2、纸质文献的装帧形式的演变;
一、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 1、甲骨文的发现以及相关知识 1899年在殷代都城遗址今河南安 阳小屯村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 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用 于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的文字。
❖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 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目前发现有大 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 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 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 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 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 科学技术。
2、金文图片
毛 公 鼎
•西周晚期 毛公鼎高53.8厘米,腹 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7 公斤 口饰重环纹一道,敞口,双立
耳,叁蹄足。铭文的内容可分成七 段,是说: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 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 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 私,最后颁赠命服厚赐,毛公因而 铸鼎传示子孙永宝。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 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 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 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 “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 母亲戊而铸造的。
三、石
在石头上刻字由来已久,在周代就已经 出现。《穆天子传》卷二﹙又名《周穆 王游行记》,是西周的历史神话典籍之 一﹚:“天子五日观于舂山之上,乃为 铭迹于悬圃之上,以昭后世。”
《左传》曰:“夏朝初年,大禹划天下 为九州;后夏启,令九州牧,献青铜, 铸九鼎。”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 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
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 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 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 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 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 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 朝称为“定鼎”。
甲骨之父王懿荣
郭沫若Biblioteka 董作宾罗振玉王国维
孙诒让《契文举例》 罗振玉 《殷墟书契》(前编)、 《殷墟书契菁华》(续编)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 《甲骨文编》 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 胡厚宣《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
许多著名的学者,如王国维、郭沫 若、董作宾、唐兰、陈梦家、容庚、 于省吾、胡厚宣等都进行了卓有成 效的考释和研究,形成了一门专门 的学问——甲骨学。
2、甲骨文图片
•牛 车 女 弃 休 采 牢 盥 秉 好
监 即 伐 既 益 取 安 子大
二、金 1、金文的相关知识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 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 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 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 器的代名词。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 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 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
• 隹(唯)三年五月丁巳, • 王才(在)宗周, • 令史頌省蘇 (姻)友、里君、百生(姓), • 帥堣(偶)盩于成周, • 休又(有)成事, • 蘇賓章(璋)、马亖(四)匹、吉金, • 用乍䵼彝, • 頌其万年無彊(疆), • 日 (揚)天子 (景)令(命), • 子子孫孫永寶用。
司 母 戊
铭文32 行499 字,乃 现存最 长的铭 文。
史 颂 鼎
•年代:西周
•馆藏地:上海博物馆
•通高37.3厘米、口径35.7厘米,重9.25 公斤。特征:此器物大立耳,垂腹,近 平底,三蹄足。口沿下、腹部和足部上 分饰变形兽体卷曲纹、波曲纹、兽面纹。 铭文共六十二个字,记载了史颂受周王 之命省视苏国。
郭璞注:“谓勒石铭功德也。秦始皇、 汉武帝巡守登名山,所在刻石立表此之 类也。”
刻石作为我国古代文献载体之一,影响 十分深远。代表性的刻石主要有:“周 秦石刻、熹平石刻、正始石经、开成石 经、广政石经、嘉祐石经、绍兴石经、 乾隆石经”等。石经和石刻书籍,使得 许多古籍版本得以流传,对保存和传承 古代典籍,具有极高的价值。
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 “石刻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