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第二章
国际经济学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一种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之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这里专指在一国资源达到充分利用时,要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放弃另一种产品生产的数量。
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另一种商品表示)低于另一国生产这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就说该国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提供曲线(offer curve):又称相互需求曲线,表示在一系列的国际价格或贸易条件下,一国为了进口其需要的某一数量的商品而愿意出口的商品。
1.简述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
意义:①主张自由经济,为自由贸易奠定了基础②解释了贸易产生的部分原因③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可获利缺陷:不具有普遍性2.比较优势模型下,均衡的相对价格是如何确定的?3.如何分析比较优势下自由贸易的贸易利得?94.对比较优势理论有哪些误解?(1) 劳动生产率和竞争优势(productivity and competitiveness)只有当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到达足以在国际竞争中立足的水平,它才能从自由贸易中获利。
(2) 贫民劳动论(the pauper labor argument)如果来自外国的竞争是建立在低工资的基础上的,那么这种竞争就是不公平的,而且会损害其他参与竞争的国家。
(3) 剥削(exploitation)若一个国家的工人比其他国家工人的工资低,那么贸易就会使得这个国家受到剥削,使其福利恶化。
5.多种产品的比较优势模型相对工资是如何确定的?(不考)6.专业分工会进行的那么彻底吗,为什么?--不会原因:①多种要素的存在会减弱分工的趋势②国家保护民族产业③运输费用的存在(导致一些非贸易品)7.论述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
①预测了极端的专业化分工,而现实中不存在②忽略了国际贸易对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并据此认为一个国家始终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利③忽略了各国资源不同也是产生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④忽略了规模经济也可能是国际贸易的原因*意义:更全面的解释了国贸基础,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参与国贸提供了理论依据8.简述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
国际经济学第二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机会成本递减
W
如果随着每增加一个 单位的某种产品,所 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 品的数量逐渐递减, 则这种状况为机会成 本递减,此时PPC凸 向原点。
随着每增加一单位的 C,所必须放弃W的数 量逐渐递减。
C
图1-4 机会成本递减
三、机会成本与相对商品价格
假设商品价格等于成本,则小麦(对布匹)的相对价 格(Pw/Pc)=小麦的机会成本( ΔC / ΔW) 。
案例
单位劳动投入 产品 大米 小麦 棉布 钢铁 中国aLi 10 10 20 20 美国 a′Li 10 5 4 2 相对劳动生产率
a′Li/aLi1 0.5 0.2 源自.1第三节相互需求原理
约翰· 穆勒是19世纪中叶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 他提出的相互需求原理对比较优势理论作了重要 的说明和补充。 互惠贸易的范围——两国商品交换比例的上下限 贸易条件的决定——相互需求程度 贸易利益的分配——贸易条件
案例
国家 美国 法国 中国 泰国 布aLc 2 5 9 8 小麦aLw 0.5 2 6 8 布的相对成本aLc /aLw 4 2.5 1.5 1
两个国家多种产品
假设有两个国家:中国和美国,但有许多种产品:M种,分别用1 ,2……M表示。
中国和美国都能生产也需要消费这M种产品,那么按照比较优势,中国和美国各自应该
一、机会成本与比较优势
1936年哈伯勒(Haberler)用机会成 本理论(opportunity cost theory)解释了比 较优势原理,用机会成本理论解释比较优势 原理,有时也被称作比较成本原理。
机会成本理论的基本内容
如果一国在一种产品的生产上有较低的机会成本, 而另一国在另一种产品的生产上有较低的机会成 本,那么两国应各自专门生产自己机会成本较低 的产品。这种生产上的重组会扩大整个世界经济 的规模,通过贸易,两国的福利水平都会提高。
国际经济学第二章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

要素禀赋理论的发展历程
亚当·斯密
在《国富论》中提出了劳动分工和自由贸易的理 论,奠定了要素禀赋理论的基础。
赫克歇尔和俄林
在20世纪初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一个国家 的要素禀赋决定了其生产不同商品的成本和效率 ,进而影响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和劣势。
大卫·李嘉图
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优势 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应该集中生产其成本相对较 低的商品,并通过国际贸易获得最大的利益。
02 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实践
CHAPTER
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模式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国家间的要素禀赋差异是导致国际贸易 发生的主要原因。根据该理论,一个国家会出口那些需要密 集使用其丰裕要素来生产的商品,而进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 其稀缺要素来生产的商品。
例如,如果一个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那么它可能会 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如服装和玩具,并从其他国家进口资 本密集型商品,如机器设备和高端技术产品。
要素禀赋理论与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传统要素禀赋理论提出了挑战,如何将 数字要素纳入要素禀赋理论框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谢谢
THANKS
较优势。
国际贸易的动因是生产要素价格 的国际差异,即所谓的“要素价
格均等化”定理。
要素禀赋理论的推论
国际贸易可以导致每个国家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相对富裕的生产要素密集的商品, 进口其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密集的商品。
国际贸易可以导致各国生产要素价格的均等化。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国际贸易可以使每个国家都获得比较优势,实现全球福利最大 化。
国际经济学第二章要素禀赋与 国际贸易
目录
CONTENTS
• 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概述 • 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实践 • 要素禀赋理论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国际经济学第2章

本章我们介绍解释现代国际贸易模式的一 些理论,由于这些理论改变了传统贸易理论的 假设条件,分析框架也不同,故我们称之为现 代国际贸易理论。
• 一、对H-O理论的置疑 •二、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理论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四、需求偏好理论
h
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对H-O理论的置疑
• (一)“里昂惕夫之迷” • (二) 国际贸易新现象
则表明一国有产业内贸易,即一国会同时进口和出口
同一类产品,ITT越大,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
ITT=1时,进口与出口相等,产业内水平最高。
h
13
表3-1 部分国家制造业部门的ITT (%)
工业化国家
美国 日本 德国 法国 英国 意大利 加拿大 西班牙 平均
1970 55.1 32.8 59.7 78.1 64.3 61.0 62.4 41.2 56.8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资源禀赋论认为,国家间的资
源禀赋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据此,国际贸易
应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资本丰裕国)与发展中国家
(劳动力丰裕国)之间(即“南北贸易”),20世纪
50年代之前的国际贸易的确大部分是属于“南北贸
易”,但是60年代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北北
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率逐步上升,成为国际
h
3
(一)“里昂惕夫之迷”(P41)
• 里昂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美国 1947年的数据进行计算,以验证美国的 贸易结构同H-O理论是否相同。
• 结论:出口商品的资本密集度低于进口 (竞争)商品的资本密集度。美国出口 的是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的是资本密 集型商品。
h
4
“里昂剔夫之迷”的解释理论(P41)
国际经济学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二、社会无差异曲线
1 、消费者无差异曲线
者带来相 同效用 能为消 费 者带来相同效用 满足的不 同商品组合 的连线
Y
UA=UB
A(10,40) ( , )
无差异曲线的性质: 无差异曲线的性质: •无数条无差异曲线 无数条无差异曲线 •离原点越远,效用水平越大 离原点越远, 离原点越远 •不相交 不相交
2
第一节
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
(一)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假设条件 假设: 假设: 两种商品( 和 ),两种要素( 和 ); ),两种要素 两种商品(X和Y),两种要素(K和L); 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商品的生产技术条件都是既定的, 商品的生产技术条件都是既定的,并且规模收益 不变; 不变; 生产要素的总供给都是固定不变的; 生产要素的总供给都是固定不变的; 生产要素可在两个部门间自由流动; 生产要素可在两个部门间自由流动; 两种生产要素都充分利用; 两种生产要素都充分利用; 两个部门之间不存在外部性。 两个部门之间不存在外部性。
生产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和实际接受的价格之间 的差额。 的差额。 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和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 的差额。 的差额。
P b P0 a
S
D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O
Q
15
习题
名词解释 1、生产可能性曲线 2、机会成本 3、社会无差异曲线 4、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 5、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Y Y1 Y2 △Y E1 E2
△X O X1 X2 X
最大产量组合不等于最佳产量组合,确定最佳产量, 最大产量组合不等于最佳产量组合,确定最佳产量,要引入无差异曲线
国际经济学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

三、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说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曾说过:“经 济学中最优美的理论是比较优势”。 迈克尔•乔丹应该自己修剪草坪吗?比如说乔丹 能用两小时修剪完草坪,在这同样的2小时中, 他能拍一部运动服装的电视商业广告并赚到2 万美元。与他相比,住在他隔壁的小姑娘凯丽 能用3小时修剪完乔丹家的草坪,在同样的3小 时中,她可以在麦当劳工作并赚30美元。
比较优势理论是1817年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集 大成者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其《政 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的。 背景: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但 政权仍掌握在地主阶级手中。于是,在工业资 产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发生了激烈的斗争。除 了政权的争夺外,经济方面的斗争主要表现在 《谷物法》存废问题的争论上。1815年,英国 通过了一项贸易保护主义的法律《谷物法》, 根据这项法律,当国内谷物价格高于80先令1 夸特时,禁止外国谷物输入。在地主阶级力图 保存《谷物法》的同时,工业资产阶级强烈要 求废除《谷物法》。就在英国资产阶级迫切需 要从理论上论证谷物自由贸易优越性的情况下,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应运而生。
例证:比较优势
国家 毛呢 酒 英国 40 60
(人/天)
国家 毛呢 酒 葡萄 20 牙 10
毛呢的相对生产成本:英国为0.67(40/60) 葡萄牙为2(20/10) 酒的相对生产成本:英国为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60/40)葡萄 牙为0.5(10/20)
2.国际经济学 第二章 比较优势原理

8
2.3 基于绝对优势的贸易:亚当·斯密
• 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 – 1790) • 《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 •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1776 简称“国富论”
2.3A 绝对优势说
对外经贸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樊瑛 《国际经济学》 12
2
2.3A 绝对优势说
• 结论:
• 参加贸易的原因:两国同种商品价格之间存在差 别。 • 参加贸易的基础:国际分工,两国应专业化生产 各自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 • 参加贸易的利益:与分工前相比,世界总产量增 加,两国的消费均有增加。
对外经贸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樊瑛 《国际经济学》 23
比较优势原理
• 即使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是绝对劣 势,相互有利的贸易基础仍然存在。 • 两种商品生产上都处于劣势的国家,应专门生产 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劣势较小的就是 比较优势,两劣取其轻) • 两种商品生产上都处于优势的国家,应专门生产 并出口具有 较大优势的商品。(优势较大的就是 比较优势,两优取其重) • 通过交换都能取得比自己以等量劳动所能生产的 更多的商品,对外贸易给双方带来利益。
Table 2-2 绝对优势(国际贸易后按照1:1比例交 换 6w=6c)
美国 产品 小麦(蒲式耳/劳动 小时) 布(码/劳动小时) 6 6
(相当于1.5小时,获利 0.5小时,或获利2c)
英国 6
(相当于6劳动小时,获 利5小时,或获利24 c)
4
对外经贸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樊瑛 《国际经济学》
对外经贸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樊瑛 《国际经济学》 21
国际经济学第二章

结论:一国的要素禀赋状况取决于与谁比较,与不 同的国家比较,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表:部分国家1990年人均资本存量(1985年国际价格计算)
国家或地区 瑞士 德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法国 美国 意大利
台湾地区 英国 韩国 墨西哥
人均资本存量(美元/人) 73,459 50,116 42,745 37,854 36,480 35,600 34,705 31,640 25,722 21,453 17,995 12,900
10 童装、非橡胶鞋
中国对美国出口的 百分比
4.8 2.6 3.9 11.5 18.9 8.2 4.1 5.2 17.2 23.5
0.25 40日元 200日元
80日元
机器 0.25 0.75 40日元 200日元
160日元
美国 纺织品 0.75 机器 0.25
0.25 1美元 1美元 0.75 1美元 1美元
1美元 1美元
日本的纺织品较多地使用了便宜的生产要素,即劳动,而美国 的机器较多地使用了便宜的生产要素,即资本
日本纺织品 的相对价格 是1/2,美 国纺织品 的相对价格 是1
商品X
商品Y
资本密集型
劳动密集型
进口X
出口Y
减少X生产
扩大Y生产
释放要素
要素投入增加
供给较多的K 供给较少的L 需求较少的K 需求较多的L
Y * MPKY
W= PX * MPLX = PY * MPLY
MPKX =r/PX
MPKY=r/PY MPLX =W/PX MPLY=W/PY
30
资本
48
60
判断:哪个国家是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 哪个国家是劳动相对丰富的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0
0
X
图 2-4(b)小囯的要素增长和贸易
三、 小囯的技术进步和贸易与财富
• 中性技术进步使得两种商品生产在相对价格不变 的条件下以相同比率增长。
• 只有在可出口商品生产中的中性技术进步是顺贸 易的。
• 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会增加或降低贸易量,但 总是会增加小国的社会财富。
一、劳动增长与资本积累
• 图2-1表明了假设A国各类型要素增长的情况。对B国的说 明完全相似,由A可以推及B。图2-1中的左图说明假设A 国的劳动与资本两要素增加一倍的平衡增长情况。右图 重复了A国增长前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显示了另两条 分别为仅劳动或资本增加一倍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Y
Q 2Y Q1Y
三、技术进步
• 当两种商品生产中的中性技术进步速度相同时,一国的 生产可能性曲线按照技术进步发生的速度向所有方向均 匀外移,这与生产要素平均增长时的效应相同。这种技 术进步的类型即图2-1左图所示。
Y QY2
QY1
A
A
A ’ B QX1
B
B’ QX2 X
0
图 2-3 中性技术进步
第二节
小国的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
三、技术进步
• 过去的经验研究揭示了发达国家的实际人均收入 的增加主要是依靠技术进步,而资本积累的作用 则十分有限。然而,由于技术进步的类型不同, 而且不同的技术进步在每一种或同时在两种商品 生产过程中有着不同的比率,和要素增长分析相 比,技术进步的分析比较复杂。
三、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类型: (1)中性技术进步。中性技术进步是指劳动和资 本的生产效率(productivity)同比例增加。 (2)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 是指资本要素生产效率的增加大于劳动要素生产 效率的增加。 (3)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 是指劳动要素生产效率的增加大于资本要素生产 效率的增加。
二、 小囯的要素增长、贸易与福利
• 通常可以用几何图形来清晰地说明小囯的要素增 长和国际贸易以及福利的关系。
Y 160 E′ Z Ⅶ Ⅲ E 80 60 B PB=1 M Ⅳ E" PB=PM=1
0
130
270
X
图 2-4(a)小囯的要素增长和贸易
二、 小囯的要素增长、贸易与福利
• 图2-4(b)用提供曲线表示,A国在不变的贸易条 件下显示了相同的贸易增长。
一、
经济增长对小囯贸易的效应
• 如果一国可进口商品消费的增长快于可出口商品消费的 增长,则消费效应带来更大比率的贸易扩张。这就称之 为顺贸易消费效应(pro-trade consumption effect)
• 如果一国可进口商品消费的增长低于可出口商品消费的 增长,这种效应称为逆贸易消费效应(anti-trade consumption effect) • 中性消费效应(neutral consumption effect)是指消费者 没有因为经济增长而改变自己的相对消费结构
• 一、经济增长对小囯贸易的效应 • 二、小囯的要素增长、贸易与福利 • 三、小囯的技术进步和贸易与财富
一、经济增长对小囯贸易的效应
• 顺贸易生产效应(pro-trade production effect) • 在相对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国可出口商品的 增长比率高于可进口商品的增长比率,则增长会带来贸 易规模的扩大 • 逆贸易生产效应(anti-trade production effect)。 • 如果一国可出口商品的增长率低于可进口商品的增长率, • 中性生产效应(neutral production effect)条件下产量扩 张会带来贸易的同比率扩张
第二章 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
生产率不等于一切,但长期看它几乎意味着一切。 —Paul .A.Krugman
第二章 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
学习目标 1. 了解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 掌握小国、大国的经济增长与贸易之间的关系; 3. 熟悉经济增长和偏好改变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第二章 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
Y (资本密集型产品)
PM=PB=1 Q 1Y Q 2Y 0 Q1X Q2X PB=1 M (劳动密集型产品) X
B
图 2-2 仅劳动要素增长时的雷布津斯基定理
二、雷布津斯基定理
出现雷布津斯定理所描述的现象的原因如下: (1)要使商品价格在单一要素增加时保持不变, 要 素价格就必须保持不变。 (2)要使要素价格保持不变,资本/劳动比率以及两 种商品的劳动和资本的生产率就要保持不变。 (3)要使增加的劳动力充分就业,并且保持两种总 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不变,就必须降低商品Y的 产量从而转移出足够的资本来吸收X产量增加而增 加的所有劳动。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生产要素的增长与技术进步 小国的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 大国的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
第一节 生产要素的增长与技术进步
一、 劳动增长与资本积累 二、 雷布津斯基定理 三、 技术进步
一、劳动增长与资本积累
• 随时间变化,劳动与资本禀赋的增长导致生产可能性曲 线的外移。外移的形状和程度取决于劳动和资本的增长 比率。如果二者增长比率相同,生产可能性曲线将按两 要素的增长比率同时向两个方向外移。结果,新旧两条 曲线各点的斜率相等。两条线的相同点被源于原点的射 线相割。这就是平衡增长的情况。
A B
Y
Y Q3
Y B Q2
Q1Y
X Q2X
A B X Q1X Q2X
Q1X
图 2-1 随时间变化的劳动与资本的增长 Q3X
二、雷布津斯基定理
• 雷布津斯基定理(Rybczynski theorem)假定商品价格不 变,如果一种生产要素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种要素 的产品会绝对扩张,密集使用另一种要素的产品会绝对 缩减。如图2-2所示,在仅有劳动增长时,与资本密集型 商品Y相比,PPF曲线会更多的偏向于劳动型密集商品X。
第三节
大国的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
• 一、大国的增长与贸易条件和财富 • 二、一种增长的特殊效应 • 三、大国经济增长与贸易条件和财富改善的解析
一、 大国的增长与贸易条件和财富
• 所谓大国(large country)是指一个国家在产品贸易的生产 贸易过程中,不仅可以影响国内的产品价格,而且可以 影响贸易商品的相对价格,因此,该国在贸易上是价格 的制定者或者是影响者。大国的增长对其生产、消费、 贸易和财富的影响和小囯的情况相比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