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1.1《沁园春雪》(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

小组学习
勾画诗句
组内交流
发挥想象
总结方法
板书设计
当堂作业
用自己的话描述北国雪景
课外作业
背诵这首词
教学札记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同志登某某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同志亲赴某某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某某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一、 导入:
四大文明的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幅员辽阔;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有汹涌澎湃的长江黄河;有“甲天下”之称的某某山水;有动物王国之称的某某;有肥沃辽阔的四大平原……这一切,无不如磁铁般的吸引着每个炎黄子孙的衷肠,无不使多少巾帼英雄为之倾倒;也无不使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在这块黄土地上争名夺利;也曾引来了如豺狼虎豹的帝国主义者……那么,究竟是什么人才是这片黄土地的建设者呢?(揭示课文并板书标题)
1.正音:分 娆 逊 数 汗
2.解词: 惟余 竞 折腰 红装素裹 风骚
3.教师X读
4.请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听读感受.
(上阙)
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上阙.
2概括上阙内容.
明确:这首词上阙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
3小组学习
勾画出你喜欢的词句,说出理由.并发挥想象,进行再创造,描绘出你心中的北国风雪图.
《沁园春雪》(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沁园春雪》(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沁园春雪》(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沁园春雪》是我国伟大诗人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被收入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材中。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蓬莱“夜半钟声到客船”和“沁园春雪”,使人情不自禁地感受到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心灵。
作为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毛泽东的诗歌具有思想性、哲学性、文学性三位一体的特征。
《沁园春雪》是时间上一次较为独立的创作,也是他较为颇具情感色彩的诗歌之一,能够充分展现毛泽东文化艺术的诗歌魅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毛泽东诗歌《沁园春雪》的背景、内容、艺术风格和意义。
②了解毛泽东的文学创作特征和风格。
③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诗歌欣赏能力。
④增强自觉学习文艺,融入文学世界的兴趣和参与欲。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理解和尊重。
②解读古典文学作品,锻炼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③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诗歌与自身的内心有更深刻的联系,从而发掘内心深处的个性与美感,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
④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并通过创作与表达形式将美呈现出来。
三、教学内容课时一:导入环节1.教师用图片、音乐、视频等音像资料导入课程,唤起学生对归属感和共同文化价值观的认知和感受。
2.教师介绍毛泽东及其诗歌创作特点,对毛泽东的政治思想以及文学风格进行简单介绍。
课时二:诗歌鉴赏环节1.引导学生先谈论“春雪”的感受,看“春雪”是一种怎样的情感体验;然后学生通过讲述自己独特的体会来呈现自身对春雪印象。
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朗读诗文,理解体会比较深,就请学生朗读,多角度思考包括:故事情节、创作背景、词句意境等角度来引导学生阅读全文,从而体现毛泽东对人生和理想的抒发和表达。
3.教师为学生解读《沁园春雪》的内容、形式、语言风格及艺术魅力,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描绘诗歌中所表达的“情”和“心”,并对于含义进行逐句解析。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沁园春雪》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沁园春·雪教课目标:1、朗诵,背诵默写。
2、明确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感觉毛泽东的广博情怀和革命壮志。
3、抓住要点词语,鉴赏这首词中描述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色。
教课要点:1、朗诵,背诵默写。
2、北国雪景的特色,领悟毛泽东广博的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课难点:品尝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色。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今日,我们学习第一课?沁园春·雪?。
雪,作为一种自然物,晶莹剔透,人们特别喜欢,把它作为歌唱的对象,寄望着自己的感情。
谁来背诵两句咏雪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是唐朝边塞诗人岑参眼中的雪。
这两句诗想像奇异,把雪的洁白、鲜润的特色形象地描绘出来了;同时,把满树的白雪比喻成梨花,给人一种春意盎然的感觉。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被贬后的柳宗元眼中的江雪,读着这首诗,眼前就会身不由己地体现出这样的画面: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单渔夫。
本词的作者大家很熟习了,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军事家,创建了军事史上的神话;他是革命家,他是思想家,他更是诗人。
那么在伟大领袖毛泽东眼中,这雪又是如何的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感觉毛泽东笔下的雪景和心中的激情。
二、疏导字词,理解粗心。
1、学生自由朗诵,感知内容。
要点词语提示:沁园春:词牌名。
北国:北方。
须:等到。
折腰:歌颂、赞叹。
文采:文学才干,这里指广义的文化,包含政治、思想、文化。
风骚:义同“文采〞。
风,原指?诗经?里的?国风?;骚,原指?楚辞?里的?离骚?。
此后“风骚〞代指文学才干。
一代天骄:称雄一世的人物。
天骄,“天之宠儿〞的省略语,意思是天所娇纵喜爱的人。
弯弓:拉满弓。
风流人物:这里指能立功立业的英豪人物。
2、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1这首词的上阕写北方雪景,抒发对祖国河山的赞叹之情。
词的下阕是议论古代帝王,抒发壮志激情。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沁园春雪》教案新人教版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 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6、简答
①“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③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 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应怎样理解这个词?
②“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
二、研讨展示: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么这样写?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及停顿。
教学难点
1、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
2、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感受词精练优美的语言。
教学内容及过程
师生活动
补充修改
1、情境导入
毛泽东这个名字,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名字。但这是作为一个革命领袖的名字为大家所熟悉的。其实,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政治家,他的诗词造诣,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词《沁园春·雪》(板书课题、作者 )
4、谁是真正的英雄?
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2、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3、在上阙,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沁园春 雪》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沁园春·雪》【教学选择】◎确定核心教学目标:感受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以及对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无限赞美之情。
◎确定支撑核心目标的教学内容:1、采用教师示X读男女分别读、齐读等形式的朗读。
2、品析“望”、“须”“惜”等关键字词。
3、学习作者如何通过写景状物达到品评英雄人物的目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发言: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更是一位才能出众的文学家。
他的作品的特点:大气磅礴,格调高远,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今天,我们通过《沁园春·雪》这篇课文,来感受作者的思想和情操。
二、整体感知作品:1、教师示X朗读全文,学生注意把握其中的朗读节奏2、介绍词的特点。
明确:“沁园春”是词牌名,决定了词的格调;“雪”是这首词的题目,概括了词的内容。
3、点学生首先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然后教师出示幻灯片进行补充。
4、学生自由朗读全词,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三、赏析写景状物部分(一)女生整齐朗读上阕,概括其内容。
(描绘北国雪景。
)(二)师生讨论: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前三句:总写;中间七句:实写;后三句:虚写。
(三)教师提问:本节写景用到了哪些写作技巧?(师生共同探究作者写景状物方法的运用。
)答案预设:1、巧用修辞手法:①“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了比喻写景,化静为动,形象生动,赋予事物以生命力。
②“欲与天公试比高”,“妖娆”等词语运用了拟人,不仅逼真的写出了大雪茫茫,天低野阔的景象,而且抒发了作者豪迈的情感。
整个上阕表达出的思想感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2、教师提醒:同学们还应该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使用:答案预设:⑴从“千里”、“万里”等词语,表现了我国幅员的辽阔,景色的壮观;流露出作者的自豪之情。
⑵“望”字统领了实写部分的“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内容。
⑶“顿失”表现了寒冷天气的巨大力量。
⑷“须”字引领了虚写部分的内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沁园春雪》教案

(1)诗词意境的深入理解:学生可能难以体会作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所表达的情感,如对革命事业的豪情壮志。
突破方法:结合诗词背景,引导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加深对意境的理解。
(2)表达技巧的识别与应用:学生可能难以辨识和运用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突破方法:通过具体示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识别和运用修辞手法,提高表达效果。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沁园春雪》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学习《沁园春雪》,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2.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词的意境、表达技巧,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沁园春雪》的内容、意境和表达技巧。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词艺术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词。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深入分析诗词的意象,理解作者的情感,并启发他们如何将这些技巧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以《沁园春雪》为载体,让学生体验诗词的音韵美、意境美,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沁园春 雪)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第一课沁园春雪一、教材分析《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的一首咏雪抒怀之作。
全词融写景、议论、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本课被安排在第一单元第一课,位居单元之首,对本单元的教学有引领作用,具有重要的阅读价值。
二、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妖娆、风骚、红妆素裹、一代天骄”等词语。
2、理清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
3、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
4、充分调动联想和想象,领会诗人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5、背诵并默写。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反复朗读,品味本词的语言,领悟语言的深层意蕴。
难点:品味语言,理解文中内涵深刻的语句。
四、教学准备1、教学方法:诵读法、圈点批注法2、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3、学生预习课文:疏通字词,反复朗读,了解课文内容,搜集咏雪的诗句或佳作,完成《同步探究》部分内容。
学有余力的同学尝试背诵。
五、课时:2课时六、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并明确学习目标。
师:古诗词中咏雪的诗句很多,同学们搜集到哪些?请把你的收获展示给大家。
学生交流展示咏雪的诗句,教师提示大家整理并积累。
师:我们欣赏过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清高孤傲,我们也领略过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浪漫色彩,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毛泽东“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豪迈壮阔。
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习诗歌都会关注哪些内容?学生回答后明确:积累词语;明白诗歌的内容;理清诗人的思路以及诗歌的主旨;品味诗歌的语言;背诵。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以《同步探究》为主。
2、播放录音,学生听读并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
3、指名朗读并评价:指出朗读注意的地方,如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4、齐读,进一步体会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各抒己见,词的上片和下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交流后明确:上片描写北国雪景,下片评论历代帝王,歌颂当代英雄。
《沁园春雪》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沁园春雪》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沁园春雪》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沁园春雪》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林徽因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领会诗人为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追求所作出的努力和付出。
3、感悟诗人对人生和人世的深刻思考和思想启示。
4、理解和鉴赏诗歌的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性认识与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掌握诗歌语言的运用。
2、把握领会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主旨。
三、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自我境遇的描述。
2、理解作者对宇宙与自然的反思。
四、教学方法:1、讲授。
2、合作探究。
3、课堂互动。
五、教学过程:1、开场导入通过展示诗歌《沁园春雪》的诗歌音乐视频,带领学生感受沁园春雪的诗歌意境,铭记诗歌的语言特点和情感表达。
2、导入教材通过撰文配图讲述林徽因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林徽因的创作背景、创作思路,并细读诗歌原文《沁园春雪》。
3、理解作者的思想教师主讲介绍诗人林徽因的人生追求和思想境界:林徽因的文学追求在于对人性的体认,对人类生命的全景理解。
同时,她从亲身经历、生命体验出发,发掘自身文学灵感,并独立思考人生和人世的意义。
通过讲解,学生对诗歌作者,林徽因,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促使学生引起兴趣,进一步阅读、鉴赏和思考。
4、课堂探究通过语文课堂活动:“诗歌鉴赏赏析”让学生了解和学习诗歌中的语言运用,如形象描写、修辞手法等。
并进行诗歌分析,得出林徽因沁园春雪的主题思想:《沁园春雪》表达了林徽因对民族、对生命、对自我的追求和关爱的情感表达,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呼唤个体的独立意识和自我实现。
5、作品呈现通过学生演讲PPT文件和小组展示课堂作业等多种形式,展现学生对《沁园春雪》的理解和感悟,展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水平。
6、总结点亮在学生行进的过程中,教师总结课程,强调诗歌的语言艺术和思想内涵,需要学生在平时读书、写作、生活中多多借鉴,在抒写个人情感和思想表达中,运用好诗歌的语言特点和风格特色,争取更多、更好的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能力目标1. 了解词的一般特点,体会本词语言的准确性;2. 掌握本词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目标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
二、重点、难点:1. 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2. 通过分析与诵读,体会作者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岑参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欣喜,李白有“燕山雪花大如雪,纷纷吹落轩辕台”的豪迈,柳宗元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无奈。
雪在诗篇里是诗人情趣的寄托,人格的化身,今天我们也要一起去感受一篇气势恢弘的词——《沁园春•雪》(二)相关文体知识和写作背景:1. 关于词词是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源于唐代,盛于宋代。
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着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
每首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
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那么,现在你能结合词的相关知识说说对“沁园春•雪”这个题目的认识吗?答:“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2. 如何朗诵《沁园春•雪》?你是如何朗读这首词的?下面请同学们听一听这篇课文的朗读录音,再次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听完了朗读录音,同学们想不想读得和老师一样好甚至比老师还好呢?你知道怎样读一首词才能读出感情和和谐的节奏吗?①要读准字音理解文意;②要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③在理解品味诗歌的基础上把握朗读的语调和语速。
再次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注意停顿和重读哦!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北国风光……分外妖娆。
”以豪迈的语调来朗读。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要用赞颂、高昂的语气来朗诵。
但,是不是要一味的激情澎湃呢?不是的,“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
”就要用稍带批评的口吻来朗诵。
3. 了解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诗词内容写作背景:这首词的写作时间是1936年2月。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1925年在长沙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后,面对生机勃勃的辽阔大地,他感慨万千,写下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11年后,也就是1936年2月,毛泽东准备率领抗日先锋队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最前线,渡河前适逢大雪,他于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观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胸中豪情激荡,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壮丽诗篇,作了有力的回答,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主席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主席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在《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并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这首诗词分为上下两阕,你知道上阕重点写的是什么?下阕重点写的是什么?上阕:描写北国雪景,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下阕:纵论古代英雄,抒发了自己的抱负。
继续思考:问题一:这首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但上、下两阕各有侧重,上阕侧重于什么,下阕又侧重于什么?问题二:上阕写的是什么地域什么景色?试按对景色的概括写、具体写、想象写的脉络,把它分为三个层次。
问题三:下阕如何引入对人物的评论,评论了哪些古人?又评论了哪些今人?试按此线索也将它分为三个层次。
问题一答:上阕侧重于写景,下阕侧重于抒情、议论。
问题二答:上阕写北方的雪景。
分三层。
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问题三答:下阕评论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成吉思汗这些古代帝王,又评论了今天的人民大众。
分三层:第1层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两句。
第2层从“惜秦皇汉武”到“只识弯弓射大雕”。
第3层从“俱往矣”到结束。
(三)品读词的上阕:1. 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总写北国雪景。
“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出了视野的辽阔。
“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
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2. “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会像白象在奔跑?“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这句。
“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
“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把“山”、“原”人格化。
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在“舞”、原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是什么原因让作者能有“山舞原驰”的感觉呢?总结起来有两方面因素:(1)视觉因素。
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2)精神因素。
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的眼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
3. 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的皑皑白雪。
云海茫茫,雪山巍巍,红花翠柏,郁郁青青。
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4. 通过阅读你了解了作者在上阕想要抒发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赞美之情,以及坚信中国革命必定胜利的感情。
诗人王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沁园春•雪》就是借景来抒发革命豪情的代表作。
(四)品读词的下阕:1. 当年柳亚子先生读过这首词后,曾经写过一首和词,对它进行了高度赞赏,其中有两句“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
同学们想想看,它是由哪两句演化而来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联系上下阕的内容,分析此句在词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一个“引”字巧妙地由描写祖国壮丽河山引出“无数英雄”,过渡到对古今人物的评论。
2. 正因为祖国的江山如此多娇,才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诗人又是如何评价这些英雄的呢?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3. 第二层紧扣一个“惜”字,“惜”字统领第二层。
这一层涉及了很多历史知识,如何理解“惜”字包含的意味?第一,“惜”中含褒。
肯定了帝王们的丰功伟绩,认为他们是显赫一时的大英雄,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的不足;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的;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4. 全词的主旨句是什么?“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是对历代帝王的否定。
那么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是谁呢?作者庄严宣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那就是今天的人民大众才是时代的主人。
一笔定乾坤,收束全词,这是点睛之笔。
5. 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拓展:全词主旨句除突出表现了今朝是由无产阶级大众来主宰世界的主题之外,还有赞颂及总结历史经验的意思。
毛主席强调中国的命运必须掌握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手里。
所以在词的末尾宣告: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才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五)小结:1.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
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2. 毛泽东一生酷爱古典诗词,他的一生,不仅在临窗伏案时,就是在戎马倥偬之间也不断地默诵吟哦,写诗作词。
据中南海毛泽东图书管理员统计,毛泽东生前认真批注、圈画过的诗词总计在1590首以上,一般性翻阅、欣赏的至少在2000首以上,凭记忆手书的有117首,其中有许多长篇叙事诗。
毛泽东不仅鉴赏古诗词,而且也挥笔创作了多首诗词,并自成一家。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四、学习小贴士:学会预习预习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语文的预习重点在于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发现提出问题、自我解决问题、记录遗留问题。
预习文章应该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1)粗读,整体感知。
粗略阅读课文,画出文中重点的词语,也就是自己把握不准或完全陌生的词语,然后查字典掌握这些词语的读音或解释。
并且读完第一遍后,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从而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2)细读,问题研究。
细读就是要逐字逐段仔细阅读,要做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
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明确文章由几个部分组成,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文章的中心是什么;画出文章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语句,试着从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对文章中难以理解的或重点叙写的部分用问题的形式反映出来,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就一带而过,不能解决的问题就重点记录下来,留到课堂上解决。
(3)回读,总结反思。
再完整朗读一遍课文,将预习的成果系统化,就文章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思考,这里提供几种方法供同学们选择:①标题联想法,如胡适的《我的母亲》,由标题联想到为什么要写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有哪些优秀品质?②重点内容联想法,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写到“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情时,对藤野先生做了哪些描述?每件事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③疑难问题追想法,再如《我的母亲》,熟读课文,在对文章有所把握的情况下,就会发现文章前三段基本上没有提到我的母亲,那就要深入考虑一下这几个问题:这几段写的是什么内容呢?为什么没有提到我的母亲?是不是离题了呢?如果没有离题,那这几段对于表现我的母亲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如此追问,那文中这些比较深层次的问题的答案就会慢慢的揭开神秘的面纱,在你面前表露无疑。
有了这个充分的预习过程之后,那么课堂上的听课就变得简单有效的多了,将预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作为上课听讲的重点,已经理解的内容,要在听课过程中进行自检,查漏补缺,并做一次重复记忆,这样既能提高效率,又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在预习的过程中,我认为还应该培养这样一种意识,那就是角色转换意识。
面对一篇崭新的课文,不要总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学习者的角度去加以观照,要试着站在一个考察者的角度去思考:假如我是命题人,如果要以这篇文章为蓝本做一个阅读理解的练习题,我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考查学生,应该如何命题?然后将自己考虑的问题挨个儿加以解答,最好是按答题标准以书面形式作答,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还可以训练自己的做题能力和答题规范性,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