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数据结构详细教案——图

(完整版)数据结构详细教案——图
(完整版)数据结构详细教案——图

数据结构教案第七章图

第7章图

【学习目标】

1.领会图的类型定义。

2.熟悉图的各种存储结构及其构造算法,了解各种存储结构的特点及其选用原则。

3.熟练掌握图的两种遍历算法。

4.理解各种图的应用问题的算法。

【重点和难点】

图的应用极为广泛,而且图的各种应用问题的算法都比较经典,因此本章重点在于理解各种图的算法及其应用场合。

【知识点】

图的类型定义、图的存储表示、图的深度优先搜索遍历和图的广度优先搜索遍历、无向网的最小生成树、最短路径、拓扑排序、关键路径

【学习指南】

离散数学中的图论是专门研究图性质的一个数学分支,但图论注重研究图的纯数学性质,而数据结构中对图的讨论则侧重于在计算机中如何表示图以及如何实现图的操作和应用等。图是较线性表和树更为复杂的数据结构,因此和线性表、树不同,虽然在遍历图的同时可以对顶点或弧进行各种操作,但更多图的应用问题如求最小生成树和最短路径等在图论的研究中都早已有了特定算法,在本章中主要是介绍它们在计算机中的具体实现。这些算法乍一看都比较难,应多对照具体图例的存储结构进行学习。而图遍历的两种搜索路径和树遍历的两种搜索路径极为相似,应将两者的算法对照学习以便提高学习的效益。

【课前思考】

1.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十字路口的交通灯已从过去的一对改为三对,即每个方向的直行、左拐和右拐能否通行都有相应的交通灯指明。你能否对某个丁字路口的6条通路画出和第一章绪论中介绍的"五叉路口交通管理示意图"相类似的图?

2. 如果每次让三条路同时通行,那么从图看出哪些路可以同时通行?

同时可通行的路为:(AB,BC,CA),(AB,BC,BA),(AB,AC,CA),(CB,CA,BC)

目录

第7章图 (1)

7.1图的定义和基本术语 (1)

7.2图的存储和创建 (2)

7.2.1 图的存储表示 (2)

7.2.2 图的创建 (4)

7.3图的遍历 (5)

7.3.1 深度优先搜索 (5)

7.3.2 广度优先搜索 (6)

7.4遍历算法的应用 (7)

7.4.1 应用问题概述 (7)

7.4.2 求一条包含图中所有顶点的简单路径 (8)

7.4.3 求距v0的各顶点中最短路径长度最长的一个顶点 (9)

7.5图的连通性问题 (10)

7.5.1 无向图的连通分量和生成树 (10)

7.5.2 最小生成树 (12)

7.6有向无环图及其应用 (12)

第7章图

7.1 图的定义和基本术语

1、图的特征

任意两个数据元素之间都可能相关。结点之间的关系是多对多的。

G = (V,{E})

2、基本术语

结点:顶点

结点间的关系:无向图:边( v, w ),v与w互为邻接点,边( v, w )依附于顶点v, w,边( v, w )和顶点v, w相关联

v的度:和v相关联的边的数目。

有向图:弧< v, w >,v弧尾,w弧头,顶点v邻接到顶点w,顶点w邻接

自顶点v,弧< v, w >和顶点v,w相关联。

v的入度:以v为弧头的弧的数目;v的出度:以v为弧尾的弧的数目;

v的度:v的入度与出度之和。

路径、回路(环)、简单路径、简单回路(简单环)

连通性:若从顶点v到顶点v’有路径,则称v和v’是连通的图的规模:顶点数n、边(弧)数e、顶点的度(有向图:入度/出度)

子图:G’= (V’,{E’}), G = (V,{E}),若V’?V且E’ ?E,则称G’是G的子图。

图的分类:

1)关系的方向性(无向/有向)、关系上是否有附加的数——权(图/网)

有向图、无向图、有向网、无向网

2)边(弧)数:完全图(边数= n ( n-1 ) / 2的无向图)、有向完全图(弧数= n ( n-1)的有向图) 稀疏图(en log n)

3)连通性:无向图:连通图(任意两顶点都是连通的)、连通分量(极大连通子图)、生成树(极小连通子图)、生成森林

有向图:强/弱连通图、强连通分量、生成树(极小连通子图)、生成森林

3、抽象数据类型定义

ADT Graph{

数据对象V:V是具有相同特性的数据元素的集合,称为顶点集。

数据关系R:

R = {VR}

VR = {< v, w >|v, w∈V且P(v, w),表示从v到w的弧,谓词P(v,w)

定义了弧的意义或信息}

基本操作:

CreateGraph(&G, V, VR)

初始条件:V是图的顶点集,VR是图中弧的集合

操作结果:按V和VR的定义构造图G

DestroyGraph(&G)

初始条件:图G存在

操作结果:销毁图G

LocateVex( G, u )

初始条件:图G已存在,u和G中顶点有相同特征

操作结果:若G中存在顶点u,则返回该顶点在图中位置,否则返回其

它信息

GetVex(G, v )

初始条件:图G存在,v是G中某个顶点

操作结果:返回v的值

PutVex(&G, v, value)

初始条件:图G存在,v是G中某个顶点

操作结果:对v赋值value

FirstAdjVex(G, v)

初始条件:图G存在,v是G中某个顶点

操作结果:返回v的第一个邻接顶点。若顶点在G中没有邻接顶点,则

返回“空”

NextAdjVex(G, v, w)

初始条件:图G存在,v是G中某个顶点,w是v的邻接顶点

操作结果:返回v的(相对于w的)下一个邻接顶点。若w是v的最后一

个邻接点,则返回“空”

InsertVex(&G, v)

初始条件:图G存在,v和G中顶点有相同特征

操作结果:在图中增添新顶点v

DeleteVex(&G, v)

初始条件:图G存在,v是G中某个顶点

操作结果:删除G中顶点v及其相关的弧

InsertArc(&G, v, w)

初始条件:图G存在,v和w是G中两个顶点

操作结果:在图G中增添弧,若G是无向的,则还应增添对称弧

DeleteArc(&G, v, w)

初始条件:图G存在,v和w是G中两个顶点

操作结果:删除G中的弧,若G是无向的,则还应删除对称弧DFSTraverse(G, v, visit( ))

初始条件:图G存在,v是G中某个顶点,visit是对顶点的应用函数

操作结果:从顶点v起深度优先遍历图G,并对每个顶点调用函数visit( )

一次且至多一次。一旦visit( )失败,则操作失败

BFSTraverse(G, v, visit( ))

初始条件:图G存在,v是G中某个顶点,visit是对顶点的应用函数

操作结果:从顶点v起广度优先遍历图G,并对每个顶点调用函数visit( )

一次且至多一次。一旦visit( )失败,则操作失败}ADT Graph

7.2 图的存储和创建

7.2.1 图的存储表示

1、图的存储表示分析

∵顶点之间的关系是多对多的(m : n),由于m和n都是不定的,无法给出一个这种多对多的关系向线性关系的映射公式

∴图中的关系不能通过顺序映像(即通过顶点之间的存储位置反映顶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反映;必须另外引入存储空间反映顶点之间的邻接关系。

图的存储结构:1)顶点信息;2)边(弧)信息;3)整体信息:顶点数、边(弧)数、图的种类(有向图、无向图、有向网、无向网)

顶点集的存储:∵图的应用中,顶点集动态变化的几率十分小

∴顶点集可以采用顺序表存储,按预先估计的最大顶点数分配空间

(顺序表和链表:若数据元素集是静态的,采用顺序表要好(随机存取);

若数据元素集是动态的,则采用链表要好(动态分配与释放))#define MAX_VERTEX_NUM 20 /* 最大顶点数*/

注意:顺序表与顺序映像之间的区别

关系集的存储:在顶点确定的情况下,边或弧的数目也是不定的;且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改变图中顶点之间的关系。

邻接矩阵表示法:矩阵中的第i行第j列的元素反映图中第i个顶点到第

j个顶点是否存在弧;若存在,其附加的信息是什么。

邻接表表示法:将每一顶点的邻接点位置串成一个链,称为邻接表。对于

有向图/网来说,该邻接表反映的是顶点的出边表。

typedef enum{DG, DN, AG, AN} GraphKind; /*{有向图,有向网,无向图,无向网}*/

2、邻接矩阵表示法(数组表示法)

无向图/网:对称矩阵有向图/网:非必是对称矩阵

图:邻接关系用1/0表示

网:邻接关系需要进一步反映权值,用INFINITY表示无穷大,反映顶点之间无邻接关系#define INT_MAX 32767 /* 最大整数*/

#define INFINITY INT_MAX

1)邻接矩阵

typedef struct ArcCell{

int adj; // 顶点间关系,无权图:0-不相邻,1-相邻

// 有权图,权值,INFINITY-不相邻

InfoType *info; // 该弧相关信息的指针

}ArcCell, AdjMatrix[MAX_VERTEX_NUM][MAX_VERTEX_NUM];

2)图的整体结构

typedef struct {

V ertexType vexs[MAX_VERTEX_NUM]; /* 有效的顶点下标从0开始*/

A djMatrix arcs; /* 关系集*/

i nt vexnum, arcnum; /* 顶点数、边/弧数*/

G raphKind kind; /* 图的种类*/

}MGraph;

3、邻接表表示法

无向图/网:边表,表结点的个数为边数的两倍

有向图/网:出边表,表结点的个数为弧数

1)邻接表的表结点

typedef struct ArcNode{

i nt adjvex; /* 弧所指向的顶点的位置*/

s truct ArcNode *nextarc; /* 指向下一条弧的指针*/

InfoType *info;

}ArcNode;

2)邻接表的头结点

typedef struct VNode{

V ertexType data; /* 顶点信息 */

A rcNode *firstarc; /*邻接表指针*/

}VNode, AdjList[MAX_VERTEX_NUM];

3)图的整体结构

typedef struct {

A djList vertices;

i nt vexnum, arcnum;

G raphKind kind;

}ALGraph;

4、邻接矩阵与邻接表的对比

假设图为G,顶点数为n,边/弧数为e。

A邻接矩阵B邻接表存储空间O(n+n2) O(n+e)

图的创建算法T1(n)=O(e+n2)或T2(n)=O(e*n+n2) T1(n)=O(n+e)或T2(n)=O(e*n)

T1(n)是指在输入边/弧时,输入的顶点信息为顶点的编号;而T2(n)则指在输入边/弧时,输入的为顶点本身的信息,此时需要查找顶点在图中的位置

无向图中求第i顶点的度

adj

j

i

arcs

G

n

j

.]

][

[

.

1

∑-

=

(第i行之和)或

adj

i

j

arcs

G

n

j

.]

][

[

.

1

∑-

=

(第i列之和)

G.vertices[i].firstarc所指向的邻接

表包含的结点个数

无向网中求第i顶点的度第i行/列中adj值不为INFINITY的元素个数

有向图中求第i顶点的入/出度入度:∑-

=

1

].

][

[

.

n

j

adj

i

j

arcs

G(第i列)

出度:∑-

=

1

].

][

[

.

n

j

adj

j

i

arcs

G(第i行)

入度:扫描各顶点的邻接表,统计

表结点的adjvex为i的表结点个数

T(n)=O(n+e)

出度:G.vertices[i].firstarc所指向

的邻接表包含的结点个数

有向网中求第i顶点的入/出度入度:第i列中adj值不为INFINITY 的元素个数

出度:第i行中adj值不为INFINITY 的元素个数

统计边/弧数无向图:∑∑

-

=

-

=

1

1

].

][

[

.

2

1n

i

n

j

adj

j

i

arcs

G)

无向网:G.arcs中adj值不为

INFINITY的元素个数的一半

有向图:∑∑

-

=

-

=

1

1

].

][

[

.

n

i

n

j

adj

j

i

arcs

G

有向网:G.arcs中adj值不为

INFINITY的元素个数

无向图/网:图中表结点数目的一

有向图/网:图中表结点的数目

结论:邻接矩阵适于稠密图的存储,邻接表适于稀疏图的存储;邻接表求有向图的顶点的入度不方便,要遍历各个顶点的邻接表。

7.2.2 图的创建

基本过程:

1)输入图的类型,根据类型选择相应的创建算法

2)输入图的顶点数,边/弧数

3)输入并存储顶点信息

4)输入边/弧所关联的顶点对,将边或弧的信息存储到邻接矩阵/邻接表中

图的存储结构不同、图的类型不同,都会影响创建算法的实现细节;但是,图的总体创建流程是一致的(如上)。

示例:用邻接矩阵表示法构造有向网G

Status CreateMDG(MGraph &G){

/* 步骤2:输入图的顶点数、边/弧数*/

scanf (&G.vexnum, &G.arcnum, &IncInfo); /* IncInfo为0则各弧不含其它信息*/

/* 步骤3:输入并存储顶点信息*/

for ( i=0; i

/* 步骤4:输入并存储边/弧信息*/

for ( i = 0; i < G.vexnum ; i++) /* 邻接矩阵初始化*/

for ( j = 0; j < G.vexnum ; j++)

G.arcs[i][j] = {INFINITY, NULL};

for ( k = 0; k < G.arcnum ; k++){

scanf (&v1, &v2, &w);

i = LocateVex(G, v1); j = LocateVex(G, v2);

G.arcs[i][j].adj = w;

if ( IncInfo) Input( *G.arcs[i][j].info); /* *G.arcs[i][j].info要求G.arcs[i][j].info指向的

空间在调用Input()前分配 */ }

}

7.3 图的遍历

7.3.1 深度优先搜索

1、分析

·类似于树的先序遍历

·引入访问标志数组visit[0:n-1],区分顶点是否已被访问

·非连通图,需引入多个深度优先搜索的起始顶点

·递归算法或基于栈的非递归算法

2、基于ADT Graph的DFS算法

Boolean visited[MAX_VERTEX_NUM];

void DFSTraverse(Graph G, Status ( *Visit ) (Graph G, int v) )

{

for ( v = 0; v < G.vexnum; ++v ) visited[v] = FALSE;

for ( v = 0; v < G.vexnum; ++v )

if ( !visited[v] ) DFS(G, v, Visit);

}

void DFS(Graph G, int v, Status ( *Visit ) (Graph G, int v) )

{

visited[v] = TRUE; Visit(G, v);

for ( w = FirstAdjVex(G, v); w; w = NextAdjVex(G, v, w) )

if ( !visited[w] ) DFS(G, w, Visit);

}

3、基于某种存储结构的DFS算法

根据选择的存储结构,决定FirstAdjVex()和NextAdjVex()的实现,重新整合算法。

如采用邻接矩阵表示法表示的图,则DFS算法如下:

void DFS (MGraph G, int v, Status ( *Visit ) (MGraph G, int v))

{

visited[v] = TRUE; Visit(G, v);

for ( w = 0; w < G.vexnum; w ++)

if ( G.arcs[v][w].adj && !visited[w] ) DFS(G, w, Visit );

}

如采用邻接表表示法表示的图,则DFS算法如下:

void DFS (ALGraph G, int v, Status ( *Visit ) (ALGraph G, int v) )

{

visited[v] = TRUE; Visit(G, v);

for ( p = G.vertices[v].firstarc; p ; p = p->nextarc)

if (!visited[p->adjvex] ) DFS(G, p->adjvex, Visit);

}

7.3.2 广度优先搜索

1、分析

·类似于树的层次遍历

·引入visited访问标志数组

·非连通图,需引入多个广度优先搜索的起始顶点

·引入队列保存“顶点已访问,但其邻接点未全访问”的顶点编号

2、基于ADT Graph的BFS算法

void BFSTraverse (Graph G, Status ( *Visit ) (Graph G, int v) )

{

for ( v = 0; v < G.vexnum; ++v ) visited[v] = FALSE;

InitQueue (Q);

for ( v = 0; v < G.vexnum; ++v )

if ( !visited[v] ){

/* 访问某连通分量的起始顶点,起点入队*/

visited[v] = TRUE; Visit(G, v);

EnQueue(Q, v);

while( !QueueEmpty(Q) ){

/* 出队,访问出队元素的邻接点*/

DeQueue(Q,u);

for ( w = FirstAdjVex( G, u) ; w ; w = NextAdjV ex(G, u, w) )

if ( !visited[w] ){

/* 访问顶点u的尚未访问的邻接点并入队*/

visited[w] = TRUE; Visit(G, w);

EnQueue(Q, w);

}

}

}

}

3、基于某种存储结构的BFS算法

如采用邻接矩阵表示法表示的网,则算法如下:

void BFSTraverse(MGraph G, Status ( *Visit ) (MGraph G, int v) )

{

for ( v = 0; v < G.vexnum; ++v ) visited[v] = FALSE;

InitQueue(Q);

for ( v = 0; v < G.vexnum; ++v )

if ( !visited[v] ){

/* 访问某连通分量的起始顶点,起点入队*/

visited[v] = TRUE; Visit(G, v);

EnQueue(Q, v);

while( !QueueEmpty(Q) ){

/* 出队,访问出队元素的邻接点*/

DeQueue(Q,u);

for ( w = 0 ; w < G.vexnum; w++ )

if ( G.arcs[u][w].adj != INFINITY && !visited[w] ){

/* 访问顶点u的尚未访问的邻接点并入队*/

visited[w] = TRUE; Visit(G, w);

EnQueue(Q, w);

}

}

}

}

如采用邻接表表示法表示的网,则算法如下:

void BFSTraverse(ALGraph G, Status ( *Visit ) (ALGraph G, int v))

{

for ( v = 0; v < G.vexnum; ++v ) visited[v] = FALSE;

InitQueue(Q);

for ( v = 0; v < G.vexnum; ++v )

if ( !visited[v] ){

/* 访问某连通分量的起始顶点,起点入队*/

visited[v] = TRUE; Visit(G, v);

EnQueue(Q, v);

while( !QueueEmpty(Q) ){

/* 出队,访问出队元素的邻接点*/

DeQueue(Q,u);

for ( p = G.vertices[u].firstarc ; p ; p = p->nextarc )

if ( !visited[p->adjvex] ){

/* 访问顶点u的尚未访问的邻接点并入队*/

visited[p->adjvex] = TRUE; Visit(G, p->adjvex);

EnQueue(Q, p->adjvex);

}

}

}

}

7.4 遍历算法的应用

7.4.1 应用问题概述

图的深度优先遍历:

1、求一条包含图中所有顶点的简单路径(简单回路)

2、判断图中是否存在环

3、求图中通过给定顶点v k的简单回路

4、 判断是否存在从顶点v i 到顶点v j 的路径

5、 判别v0和v1之间是否存在一条长度为k 的路径

图的广度优先遍历:

1、 判断是否存在从顶点v i 到顶点v j 的路径

2、 求距v0的各顶点中最短路径长度最长的一个顶点。

3、 求v0和v1之间的最短路径.

4、 在顶点子集U 中找出距离顶点v0最近的顶点

5、 求顶点v0到其余每个顶点的最短路径

6、 求距离顶点v0的最短路径长度为k 的所有顶点 7.4.2 求一条包含图中所有顶点的简单路径 1、思路

对于任意的有向图或无向图G ,并不一定都能找到符合题意的简单路径。这样的简单路径要求包含G .vexnum 个顶点,且互不相同。它的查找可以基于深度优先遍历。

在一个存在包含全部顶点的简单路径的图中,以下因素会影响该简单路径是否能顺利地查到: 1) 起点的选择:如图(a),其符合题意的一条简单

路径如图(b)。若起点为1,则不能找到符合题意的简单路径;

2) 顶点的邻接点次序:进一步考察图(a),即使以2为起点,但是2的邻接点选择的是1,而不是5,此时也不能找到符合题意的解。 在基于DFS 的查找算法中,由于起点和邻接点的选取是与顶点和邻接点的存储次序以及算法的搜索次序有关,不可能依据特定的图给出特定的解决算法。因此,在整个搜索中应允许有查找失败,此时可采取回溯到上一层的方法,继续查找其他路径。

这样,引入数组Path 用来保存当前已搜索的简单路径上的顶点,引入计数器n 用来记录当前该路径上的顶点数。

对DFS 算法的修改如下: 1) 计数器n 的初始化,放在visited 的初始化前后; 2) 访问顶点时,增加将该顶点序号入数组Path 中,计数器n++;判断是否已获得所求路

径,是则输出结束,否则继续遍历邻接点; 3) 某顶点的全部邻接点都访问后,仍未得到简单路径,则回溯,将该顶点置为未访问,

计数器n --。 2、算法

/* 邻接矩阵表示法, 粗体字部分为在深度优先遍历上的增加或修改的步骤 */ void Hamilton(MGraph G) {

1 2 3 4 5 6 7 1

2 3

4 5 6

7

(a) (b)

for ( i=0; i

visited[i] = FALSE;

n = 0;

for ( i=0; i

if ( !visited[i] ) DFS (G, i);

}

void DFS(MGraph G, int i)

{

visited[i] = TRUE;

Path[n] = i;

n++;

if ( n == G.vexnum ) Print(Path); /* 符合条件,输出该简单路径*/

for( j=0; j

if ( G.arcs[i][j].adj && !visited[j])

DFS( G, j );

visited[i] = FALSE;

n--;

}

3、思考

1)若图中存在多条符合条件的路径,本算法是输出一条,还是输出全部?

2)如何修改算法,变成判断是否有包含全部顶点的简单路径?

3)如何修改算法,输出包含全部顶点的简单路径的条数?

4)如何修改算法,输出所有的简单回路?

5)考虑其他图的存储方法对算法的影响;

6)考虑在非递归的深度优先遍历算法上,如何修改使之适应本问题的求解。

7.4.3 求距v0的各顶点中最短路径长度最长的一个顶点

1、思路

由于题意强调为最短路径,因此应当考虑BFS的算法应用。本问题的求解转变成:从v0出发进行BFS,最后一层的顶点距离v0的最短路径长度最长。

由于BFS类似于树的按层次遍历,需要引入队列用来保存本身已访问但其邻接点尚未全部访问的顶点。BFS遍历中最后一层的顶点一定是最后出队的若干顶点,队列中最后一个出队的顶点必定是符合题意的顶点。

这样,只需调用BFS的算法,将最后出队的元素返回即可。

2、算法

int MaxDistance (MGraph G, int v0 )

{

/* 初始化各顶点的访问标志,设置为未访问*/

for ( i=0; i

visited[i] = FALSE;

InitQueue(Q);

/* 不需要考虑其他的连通分量,因为所求的顶点必定与v0在同一个连通分量中*/

EnQueue (Q, v0 );

visited[v0] = TRUE;

while( !QueueEmpty(Q) )

{

DeQueue(Q, v);

for( w=0; w

if ( G.arcs[v][w].adj && !visited[w] )

{

visited[w] = TRUE;

EnQueue(Q, w);

}

}

return(v);

}

3、思考

1)若要求输出满足条件的全部顶点,则如何修改上述算法;

2)考虑其它图的存储表示下的算法实现。

4、其它类似的应用

·求v0和v1之间的最短路径;

·在顶点子集U中找出距离顶点v0最近的顶点;

·求顶点v0到其余每个顶点的最短路径;

·求距离顶点v0的最短路径长度为K的所有顶点;

·判别v0和v1之间是否存在长度为K的路径。

7.5 图的连通性问题

7.5.1 无向图的连通分量和生成树

1、基本概念

·连通分量的顶点集:即从该连通分量的某一顶点出发进行搜索所得到的顶点访问序列;

·生成树:

·某连通分量的极小连通子图

·深度优先搜索生成树、广度优先搜索生成树

·由该连通分量的顶点集和搜索所经过的边组成

·生成森林:非连通图的各个连通分量的极小连通子图构成的集合

2、算法思路

·也是图的遍历算法的应用

·将访问顶点变成创建生成树或增加一个结点到生成树中的操作

·生成树/森林的存储表示采用孩子-兄弟表示法

3、深度优先搜索生成树/森林算法思路

/* 基于抽象数据类型(逻辑结构)的算法*/

void DFSForest(Graph G, CSTree &T)

{

T = NULL;

for ( v=0; v

for ( v=0; v

if ( !visited[v] ){

p = ( CSTree ) malloc(sizeof(CSNode));

*p = {GetVex(G, v), NULL, NULL};

if ( T == NULL ) T = p; /* 第一棵生成树的根(T的根) */

else q->nextsbling = p; /* 其它生成树的根(前一棵的“兄弟”) */

q = p; /* q指示当前生成树的根*/

DFSTree(G, v, p); /* 建立以p指向的结点为根结点的生成树*/ }

}

void DFSTree(Graph G, int v, CSTree & T )

{

visited[v] = TRUE;

first = TRUE; /* 标识下一个访问的邻接点是否为第一个未访问的邻接点*/

for ( w = FirstAdjVex( G, v); w; w = NextAdjVex(G, v, w) )

if ( !visited[w] ){

p = ( CSTree ) malloc(sizeof(CSNode)); /* 分配孩子结点*/

p = {GetVex(G, w), NULL, NULL};

if ( first ){ /* w是v的第一个未访问的邻接点*/

T->firstchild = p; first = FALSE; /*是根的第一个孩子*/

} else {

q->nextsbling = p; /* 是上一邻接点的右兄弟结点*/ }

q = p; /* 修改上一孩子结点的指针*/

DFSTree(G, w, q);

}

}

4、广度优先搜索生成树/森林算法思路

引入队列,除了保存“顶点已访问,但其邻接点未全访问”的顶点编号以外,还须保存该顶点在生成树中的对应结点的指针。

void BFSForest(Graph G, CSTree &T)

{

T = NULL;

for ( v=0; v

InitQueue(Q);

for ( v=0; v

if ( !visited[v] ){

/* 访问某连通分量的起始顶点,起点入队*/

visited[v] = TRUE;

p = ( CSTree ) malloc(sizeof(CSNode));

*p = {GetVex(G, v), NULL, NULL};

if ( T==NULL ) T = p; /* 第一棵生成树的根(T的根) */

else q->nextsbling = p; /* 其它生成树的根(前一棵的“兄弟”) */

q = p; /* q指示当前生成树的根*/

EnQueue(Q, v, p);

while( !QueueEmpty(Q) ){

/* 出队,访问出队元素的邻接点*/

DeQueue(Q,u, q);

first = TRUE;

for ( w = FirstAdjVex( G, u) ; w ; w = NextAdjV ex(G, u, w))

if ( !visited[w] ){

/* 访问顶点u的尚未访问的邻接点并入队*/

visited[w] = TRUE;

p = ( CSTree ) malloc(sizeof(CSNode)); /* 分配孩子结点*/

p = {GetVex(G, w), NULL, NULL};

if ( first ){ /* w是v的第一个未访问的邻接点*/

q->firstchild = p; first = FALSE; /*是根的第一个孩子*/

} else {

q->nextsbling = p; /* 是上一邻接点的右兄弟结点*/

}

q = p; /* 修改上一孩子结点的指针*/

EnQueue(Q, w, p);

}

}

}

}

7.5.2 最小生成树

1、概念

·应用的图的类型:连通网(无向带权)

·最小生成树:树上各边权值之和最小的生成树

·MST性质

2、普里姆算法

已知网N = (V, {E}),

普里姆算法的求解过程是最小生成树不断壮大的过程

·初始:最小生成树仅包括一个顶点U={u0},无边TE = {};

·循环处理:从V-U中选择一个顶点v0,

选择条件:所有u∈U, v∈V-U的边(u , v)∈E中,找一条权值最小的边( u’, v0)

v0加入到U,( u’, v0)加入到TE

循环结束条件:V = U

3、克鲁斯卡尔算法

克鲁斯卡尔算法的求解过程是连通分量不断合并的过程

·初始:n个顶点组成n个连通分量

·循环处理:在两连通分量中选择一条边( u’, v’)

选择条件:权值最小,连接两连通分量

循环结束条件:一个连通分量

7.6 有向无环图及其应用

1、拓扑排序

AOV-网

1)算法1:利用入度

·增加一个存放顶点入度的数组( indegree),初始反映顶点的实际的入度;

·选择一数据结构(栈或队列)保存入度为0的顶点位置(序号);

·引入输出顶点的计数器,初始为0

·循环处理:

·从栈(或队列)中取得一个入度为0的顶点;

·输出该顶点,将输出顶点的计数器加1

·将该顶点的出边关联的各顶点的入度减1,当入度为0则保存至栈(或队列);

·图中的所有顶点没有全部输出,则说明有环

2)算法2:DFS

前提条件:有向无环图

算法:在DFS基础上变形,访问完起点的各邻接点后再输出该点。

结果:逆拓扑排序。

数据结构教案课程

2015 至2016 学年第二学期 数据结构课程 教 案 课程编码:1261D03 总学时/周学时:80 / 5 开课时间:2016年2 月24日第1 周至第16 周 授课年级、专业、班级:15级网工程2班 使用教材严蔚敏. 数据结构(C语言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系别/教研室:信息工程学院/ 物联网工程 授课教师:刘波

教学目标: 《数据结构》是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用计算机解决任何问题都需要进行数据表示和数据处理,而数据表示和数据处理正是《数据结构》要研究的内容。主要介绍如何合理地组织数据、有效地存储和处理数据,正确地设计算法以及对算法的分析和评价。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理解数据结构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的基本概念以及有关算法,掌握算法描述及算法的评价标准,熟悉在不同存储结构上实现不同的运算,并对算法设计的方式和技巧有所体会,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良好的程序设计技能,编制高效可靠的程序,并为学生日后学习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等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教学要求: 本课程主要是以抽象数据类型的观点来组织和讲解线性表、栈、队列、树、二叉树、图等各种主要的数学模型并定义为相应的抽象数据类型,给出各种物理表示法和有关算法,关于数据处理技术介绍几种主要的排序和查找算法。 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后主要应掌握以下内容: 1.了解数据结构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2.了解各种抽象数据类型的性质; 3.掌握各种抽象数据类型的实现和基本算法; 4.对算法的时间和空间复杂性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5.能够选择适当的数据结构和存储结构以及设计有效的算法,解决实际问题; 6.掌握数据结构在排序和查找等常用算法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抽象数据类型、顺序表、单链表、循环链表、栈、队列、数组、特殊矩阵、树和二叉树、最小生成树、拓扑排序、查找、内部排序 教学难点: 单链表、栈、循环队列、特殊矩阵、二叉树、关键路径、最短路径 教学方法与手段: 1.理论部分以讲授法为主,结合讨论及课堂练习实现教学目的。 2.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等现化手段相结合。 3.重视实验教学,要求学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和机会去实验室,实现并验证书本上的各种算法,达到真正实现教学目的。 考核与成绩评定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科目,课程结束后采用闭卷考试。考核总成绩中,平时成绩占30%(出勤占10%,实验占10%,书面作业占10%),期末考试占70%;考核范围为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教学内容。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1.教材 严蔚敏、吴伟民. 数据结构(C语言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数据结构》教学设计方案

《数据结构》教学设计方案 1 课程的一般信息 1.1 教学对象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2级本科学生 1.2 课程名称 《数据结构》 1.3 课程教材及分析 1.3.1 中文教材及分析 数据结构(C语言版),严蔚敏,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国家精品课程配套教材),2011.11。 该教材为国内关于数据结构最知名的教材之一,受到国内计算机教育界广泛的认可。 1.3.2 教材选取的背景 选取本教材的原因主要是受到本人对于该课程的教学改革驱动,在该课程教学中强调实践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1.4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开设时间为计算机科学学院各专业本科生二年级第一学期) 1.5 教师的基本信息 肖冰,1981年生,博士,讲师,计算机科学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模式识别、机器学习、智能信息处理等。博士毕业后从事一线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讲了《计算机基础》、《ACCESS 数据库应用技术》,《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设计》及相关课程设计等课程。在Pattern Recognition(SCI二区)、Neurocomputing(SCI三区)、Signal Processing(SCI三区)、电子学报(中、英文版)等国际、国内权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5篇,其中SCI检索6篇,EI检索9篇,在重要期刊上发表教学论文一篇。主持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陕西省博士后科学基金、陕西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资助基金、陕西师范大学青年基金各一项,以第三完成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授权专利三项,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三完成人)一项,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一项。 2 该单元的教学目标 2.1 单元内容概要 第9章查找 第3节哈希表

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大纲

《数据结构》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名称数据结构课程编号*04069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开课学期第3学期 总学时64 理论50 学分数 4 实践14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数据结构课程属于专业必修课。通过本课程数据结构的学习,学生应实现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本课程主要讲述线性表、栈、队列、字符串、数组、树、二叉树、图、查找表、内部排序等常用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操作及其典型应用例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数据结构的概念及不同的存储结构、掌握一些典型算法原理和方法,且能够在不同存储结构上实现编程,同时,对于算法设计的方式和技巧也有所体会。 2.能力目标 (1)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地扩展知识面,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新知识结构; (2)科学观察和思维的能力——运用数据结构的基本理论,熟悉各种基本数据结构及其操作,学会根据实际问题要求来选择数据结构。 (3)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利用数据结构原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部分优秀的学生,培养其在知名程序设计在线评测系统(如POJ等)中求解实际问题的能力。 (4)求实精神——通过数据结构理论课程教学,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作风。 (5)实践能力——通过学习,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编写高质量、高效率程序的能力和风格。 3.素质目标: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思维,热爱算法设计和程序实现,面对实际问题能转换为计算机能够求解的过程并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设计出在时间和空间上具备一定高效率的程序,培养学生学习算法设计与实现的细心和耐心,培养学生坚韧不拔,攀登技术高峰的优秀品质。让部分优秀的学生热爱上湖南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体会ACM程序设计竞赛的魅力。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课程前应该认真预习,特别是前导课程相关知识体系; 课中应该认真听课,参与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回答问题及联系实际编程; 课后积极做好复习、认真完成作业及课程设计相关实践教学的环节。作业应具备一定实用性的数据结构和算法实现为主,对部分优秀学生,引入一定量的知名程序设计在线评测系统(如POJ等)中与数据结构相关的题目进行编程并在线提交验证正确性与时间、空间效率。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数据流图的构成与绘制步骤

第4章 1.简述需求分析中现行系统调查、新系统逻辑方案的提出等活动的详细内容、关键问题、主要成果及其描述方法。

系统调查 (1)组织机构的调查 了解组织的机构状况。即各部门的划分及其相互关系、人员配备、业务分工、信息流和物流的关系等等。组织机构状况可以通过组织结构图来反映。所谓组织机构图就是把组织分成若干部分,同时标明行政隶属关系,信息流动关系和其他关系。 (2)业务处理状况调查 为了弄清楚各部门的信息处理工作,哪些与系统建设有关,哪些无关,就必须了解组织的业务流程。系统分析人员应按照业务活动中信息流动过程,逐个调查所有环节的处理业务、处理内容、处理顺序和对处理时间的要求,弄清楚各个环节需要的信息内容、信息来源、去向、处理方法、提供信息的时间和信息形态等。 (3)现行系统的目标、主要功能和用户需求调查 只有充分了解现行系统的目标和功能以及用户需求,才能发现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也使新系统开发成为可能。 (4)信息流程调查 开发信息系统必须了解信息流程。业务流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信息的流动和存储情况,但仍含有物资、材料等内容。为了用计算机对组织的信息进行控制,必须舍去其他内容,把信息的流动、加工、存储等过程流抽象出来,得出组织中信息流的综合情况。描述这种情况的就是数据流图。 (5)数据及功能分析 有了数据流图后,要对图中所出现的数据和信息的属性进一步分析,包括编制数据词典、数据存储情况分析及使用情况分析。同时还要对数据流图中的各个加工逻辑进行描述。可用的工具有决策树、决策表、结构化语言等。 (6)系统运营环境分析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组织的信息系统处于停滞状态的主要原因是系统对环境环境的适 应性而非技术问题。因此,必须对系统的应用环境进行认真地调查分析,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发生的变化,以提高系统开发的质量。 新系统逻辑方案的提出 (1) 现行系统的薄弱环节 (2) 新系统的总体功能需求

从数据流程图导出初始结构图方法模板

从数据流程图导出初始结构图方法 下面分别讨论经过”变换分析”和”事务分析”技术, 导出”变换型”和”事务型”初始结构图的技术。 1.变换分析 根据系统说明书, 能够决定数据流程图中, 哪些是系统的主处理。主处理一般是几股数据流汇合处的处理, 也就是系统的变换中心, 即逻辑输入和逻辑输出之间的处理。 确定逻辑输入——离物理输入端最远的, 但仍可被看作系统输入的那个数据流即为逻辑输入。确定方法是从物理输入端开始, 一步步向系统的中间移动, 直至达到这样一个数据流: 它已不能再被看作为系统的输入, 则其前一个数据流就是系统的逻辑输入。确定逻辑输出——离物理输出端最远的, 但仍可被看作系统输出的那个数据流即为逻辑输出。方法是从物理输出端开始, 一步步向系统的中间反方向移动, 直至达到这样一个数据流: 它已不能再被看作为系统的输出, 则其后一个数据流就是系统的逻辑输出。对系统的每一股输入和输出, 都用上面的方法找出相应的逻辑输入、输出。逻辑输入和逻辑输出之间的加工, 就是系统的主加工。如图4-24所示。

图4-24(a)初始DFD图 图4-24(b)找系统的主加工 2) 设计模块的顶层和第一层 ”顶层模块”也叫主控模块, 其功能是完成整个程序要做的工作。在与主加工对应的位置上画出主模块。系统结构的”顶层”设计后, 下层的结构就按输入、变换、输出等分支来分解。 设计模块结构的第一层: 为逻辑输入设计一个输入模块, 它的功能是向主模块提供数据; 为逻辑输出设计一个输出模块, 它的功能是输出主模块提供的数据; 为主加工设计一个变换模块, 它的功能是将逻辑输入变换成逻辑输出。 第一层模块同顶层主模块之间传送的数据应与数据流程图相对应。这里主模块控制并协调第一层的输入、变换、输出模块的工作。( 3) 设计中、下层模块 由自顶向下、逐步细化的过程, 为每一个上层模块设计下属模块。输入模块的功能是向它的调用模块提供数据, 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接受输入数据; 另一部分是将这些数据变换成其调用模块所

(完整版)数据结构详细教案——图

数据结构教案第七章图

第7章图 【学习目标】 1.领会图的类型定义。 2.熟悉图的各种存储结构及其构造算法,了解各种存储结构的特点及其选用原则。 3.熟练掌握图的两种遍历算法。 4.理解各种图的应用问题的算法。 【重点和难点】 图的应用极为广泛,而且图的各种应用问题的算法都比较经典,因此本章重点在于理解各种图的算法及其应用场合。 【知识点】 图的类型定义、图的存储表示、图的深度优先搜索遍历和图的广度优先搜索遍历、无向网的最小生成树、最短路径、拓扑排序、关键路径 【学习指南】 离散数学中的图论是专门研究图性质的一个数学分支,但图论注重研究图的纯数学性质,而数据结构中对图的讨论则侧重于在计算机中如何表示图以及如何实现图的操作和应用等。图是较线性表和树更为复杂的数据结构,因此和线性表、树不同,虽然在遍历图的同时可以对顶点或弧进行各种操作,但更多图的应用问题如求最小生成树和最短路径等在图论的研究中都早已有了特定算法,在本章中主要是介绍它们在计算机中的具体实现。这些算法乍一看都比较难,应多对照具体图例的存储结构进行学习。而图遍历的两种搜索路径和树遍历的两种搜索路径极为相似,应将两者的算法对照学习以便提高学习的效益。 【课前思考】 1.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十字路口的交通灯已从过去的一对改为三对,即每个方向的直行、左拐和右拐能否通行都有相应的交通灯指明。你能否对某个丁字路口的6条通路画出和第一章绪论中介绍的"五叉路口交通管理示意图"相类似的图? 2. 如果每次让三条路同时通行,那么从图看出哪些路可以同时通行? 同时可通行的路为:(AB,BC,CA),(AB,BC,BA),(AB,AC,CA),(CB,CA,BC)

《数据结构》课程教学设计

《数据结构》课程教学设计 一、课程内容体系 1. 基本描述 课程中文名称:数据结构 课程英文译名:Data Structures 总学时:授课 40 学时+实验 20 学时 授课对象:计算机专业、自动化专业、信息专业、通讯专业、数学专业 课程要求:必修课 课程分类:专业(技术)基础 开课时间:第4学期 先修课:工科数学分析、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或C++程序设计、集合与图论2. 教学定位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各专业及其相关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是设计和实现编译程序、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和其它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的重要基础。其后续课程有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数据库系统概论、算法分析、图像处理等。在整个计算机知识体系中,数据结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瑞士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沃思教授曾提出:算法+数据结构=程序。算法:是对数据运算的描述;数据结构:是指数据的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程序设计的实质是对实际问题选择一种好的数据结构,加之设计一个好的算法,而好的算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描述实际问题的数据结构。由此可见数据结构在解决计算机问题中的重要地位。 学习本课程旨在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各种常用的数据结构,为学习后续软件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掌握和不断提高运用数据结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透彻地理解各种数据结构对象的特点,学会各种数据结构的组织方法和实现方法,并进一步培养良好的程序设计编程能力。同时,学习《数据结构》的过程也是复杂程序设计的训练过程,要求学生编

写的程序结构清楚、正确易读,符合软件过程的规范,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据抽象能力。因此,要想有效地进行数据组织和程序开发,就必须掌握数据结构的知识。 课程的内容重点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掌握、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该课程通过一些最常用的数据结构的介绍,阐明了数据结构内在的逻辑关系,讨论它们在计算机中的存储表示,并结合各种典型应用说明它们在进行各种运算时的动态性质及实际的执行算法。具体来说,就是从数据结构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和数据的操作三个方面使学生较好的掌握线性表、树、二叉树、图和文件等常用的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及构建方法。并掌握在各种常用数据结构上实现的查找和排序算法。同时对算法的时间和空间复杂性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要求学生针对简单的应用问题,能够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设计并编写出有效的算法程序。 本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不但要求学生要深刻理会相应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等知识,还要求学生亲自动手设计、上机实现各种算法,以达到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综合应用各知识点的目的,巩固、加深所学的理论,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 知识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1学时) 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和术语;数据结构在软件系统中的作用;课程的研究和学习内容等;算法及其特征;算法性能度量指标;算法时间和空间复杂性及其分析方法。 第二章线性表(4学时) 线性表的逻辑结构、各种存储结构、基本操作(算法)的实现及性能分析、不同存储结构的比较、线性表的应用等。 第三章栈与队列(4学时) 栈和队列的逻辑结构定义及在两种存储结构上如何实现栈和队列的基本操作。栈和队列的本质区别,并且能在相应的应用问题中正确选用它们。栈和队列的应用。

模块图和结构图

结构化设计方法使用的描述方式是系统结构图,也称结构图或控制结构图。它表示了一个系统(或功能模块) 的层次分解关系,模块之间的调用关系,以及模块之间数据流和控制流信息的传递关系,它是描述系统物理结构的主要图表工具。 系统结构图反映的是系统中模块的调用关系和层次关系,谁调用谁,有一个先后次序(时序)关系.所以系统结构图既不同于数据流图,也不同于程序流程图.在系统结构图中的有向线段表示调用时程序的控制从调用模块移到被调用模块,并隐含了当调用结束时控制将交回给调用模块。 如果一个模块有多个下属模块,这些下属模块的左右位置可能与它们的调用次序有关.例如,在用结构化设计方法依据数据流图建立起来的变换型系统结构图中,主模块的所有下属模块按逻辑输入,中心变换,逻辑输出的次序自左向右一字排开,左右位置不是无关紧要的. 系统结构图是对软件系统结构的总体设计的图形显示。在需求分析阶段,已经从系统开发的角度出发,把系统按功能逐次分割成层次结构,使每一部分完成简单的功能且各个部分之间又保持一定的联系,这就是功能设计.在设计阶段,基于这个功能的层次结构把各个部分组合起来成为系统.处理方式设计:确定为实现软件系统的功能需求所必需的算法,评估算法的性能.确定为满足软件系统的性能需求所必需的算法和模块间的控制方式(性能设计).确定外部信号的接收发送形式. 系统功能模块结构图,是什么 1.功能结构图就是按照功能的从属关系画成的图表,图中的每一个框都称为 一个功能模块。功能模块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分的大一点或小一点,分解得最小功能模块可以是一个程序中的每个处理过程,而较大的功能模块则可能是完成某一个任务的一组程序。 2.功能结构图是对硬件、软件、解决方案等进行解剖,详细描述功能列表的 结构,构成,剖面的从大到小,从粗到细,从上到下等而描绘或画出来的结构图。从概念上讲,上层功能包括(或控制)下层功能,愈上层功能愈笼统,愈下层功能愈具体。功能分解的过程就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图中每一个方框称为一个功能模块。功能模块可以根据

数据结构 教学大纲

《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90131110 课程英文名称:Data structure 课程总学时:48 讲课:40 实验(上机):8 适用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11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较详细地阐述了使用计算机解 决具体问题时所建立的数学模型的逻辑结构与存储结构的多种类型以及对数据具体进行操作的算法实现。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使用高级语言编程时组织数据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方面相关专业课程的必备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掌握时间效率和空间效率的概念,掌握数据结构中的线性表、树、图等基本结构。 2.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线性表的基本操作,栈、队列、串、数组的基本操作,树的应用方法,图的应用方法及数据的查找、排序操作等。 3.基本技能:学生应该能够使用高级语言正确定义数据的逻辑结构和选择有效的存储结构 解决具体问题,其算法实现应注重时间效率和空间效率。数据对象查找与排序操作等较常用基本操作,学生应掌握算法学会合理使用。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中要重点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解题思路的讲解;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注意培养学生提高利用标准、规范及手册等技术资料的能力。讲课要联系实际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学手段:在教学中采用电子教案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要求学生有高级语言的基础知识与编程经验,应该学习过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1.对习题课的要求 学习完每部分内容,都要做相关的练习题,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引导学生对所讲例题举一反三,从而达到熟练编程的能力。 2.对实验环节的要求 上机实践环节在理论课后一周左右进行。通过上机调试运行自编程序,熟练掌握程序设计、调试程序的方法。 3. 本课程的课程设计单独设课,单独考核,具体要求参见相应的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试 2.考核目标:在考核学生对数据结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重点考核学生的分析能力及算法设计能力。

钢结构施工图的基本知识

1钢结构施工图的基本知识 1.1钢结构施工详图 1.1.1.设计图和施工详图的区别 1.1.3.施工详图编制内容 (1)图纸目录 (2)钢结构设计总说明。 应根据设计图总说明编制,内容一般应有设计依据、设计荷载、工程概况和对材料、焊接、焊接质量等级、高强度螺栓摩擦面抗滑移系数、 预拉力、构件加工、预装、除锈与涂装等施工要求及注意事项等。(3)布置图。 主要供现场安装用。依据钢结构设计图,以同一类构件系统(如屋盖、刚架、吊车梁、平台等)为绘制对象,绘制本系统构件的屏幕布置 和剖面布置,并对所有的构件编号;布置图尺寸应标明各构件的定位尺 寸、轴线关系、标高以及构件表、设计说明等。 (4)构件详图。 按设计图及布置图中的构件编制,主要供构件加工厂加工并组装构件用,也是构件出厂运输的构件单元图,绘制时应按主要表示面绘制每 一个构件的图形零配件及组装关系,并对每一构件中的零件编号,编制 各构件的材料表和本图构件的加工说明等。绘制桁架式构件时,应放大 样确定构件端部尺寸和节点板尺寸。 (5)安装节点图。

详图中一般不再绘制节点详图,仅当构件详图无法清楚表示构件相互连接处的构造关系时,可绘制相关的节点图。 1.1.4.施工详图绘制的基本规定 (1)线型分类表 (2)尺寸线的标注 详图的尺寸由尺寸线、尺寸界线、尺寸起止点组成;尺寸单位除标高以m为单位外,其余尺寸均以mm为单位,且尺寸标注时不再书写单 位。一个构件的尺寸线一般为三道,由内向外依次为:加工尺寸线、装 配尺寸线、安装尺寸线。当构件图形相同,仅零件布置或构件长度不同 时,可以一个构件图形及多道尺寸线表示A、B、C!……等多个构件, 但最多不超过5个。

《数据结构》教案

《数据结构》教案

安庆师范学院 教案(课时计划) 课程名称:数据结构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主讲教师:程玉胜 2

2015----2016 学年第2学期 3

目录 01、数据结构的概念及相关术语 02、抽象数据类型的表示与实现、算法和算法分析 03、线性表的类型定义、线性表的顺序表示和实现 04、线性表的链式表示和实现(线性链表) 05、循环链表、双向链表、一元多项式的表示及相加 06、栈、栈应用举例(数制转换、括号匹配、行编辑) 07、迷宫求解、表达式求值、栈与递归的实现 08、队列 09、机动 10、习题课 11、串类型的定义、串的表示和实现 4

12、串的模式匹配算法、串操作应用举例 13、数组的定义、顺序表示和实现、矩阵的压缩存储 14、稀疏矩阵的存储结构、广义表 15、树的定义和基本术语、二叉树的定义 16、二叉树的性质、二叉树的存储结构 17、遍历二叉树和线索二叉树 18、树和森林 19、赫夫曼树及其应用 20、习题课 21、图的定义和术语、图的存储结构 22、十字链表、邻接多重表、图的遍历 23、图的连通性问题 24、有向无环图及其应用 25、最短路径 26、静态查找表 27、二叉排序树和平衡二叉树 5

28、B-树和B+树 29、哈希表 30、排序概述、插入排序 31、快速排序、选择排序 32、归并排序、基数排序 33、外部排序、各种排序方法的比较 34、文件 编号 1 周次1日期9.3课时安排2课题数据结构的概念及相关术语 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数据结构的逻辑结构 (2)数据结构的存储结构 (3)抽象数据类型的概念 教学目标掌握数据、数据元素、数据对象的概念 熟练掌握数据结构的概念及其逻 6

《数据结构》课程教案

《数据结构》课程教案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 授课学时:32学时 课程学分:4学分 一、课程性质、任务 课程性质:《数据结构》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研究如何对数据进行组织和设计、如何编制高效率的处理程序的一门基础学科。 课程任务: 1、学习计算机程序编写中的数据组织和设计; 2、数据的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 3、经典算法的设计和算法效率的分析。 二、课程培养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理论学习和程序的编写,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程序中数据的组织、数据的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在重要算法的实现上逐步提高编程能力。 (二)技能目标 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重要的数据结构,对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有深入的理解,同时能编写出使用重要算法知识的程序,并运用所学知识编写程序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三)素质目标 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习学会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克服学习困难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编程中数据结构的学习方法,并养成严谨、认真、仔细、踏实、上进的好习惯。 三、选用教材与参考资料 教材版本信息 《数据结构与算法简明教程(Java语言版)》清华大学出版社叶小平陈瑛主编 教材使用评价 本教材经过两年的使用,得到了读者一致认可,同时也在不断改进,适合高职高专教学使用,内容基础、重难点突出,符合高职高专“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的要求。

选用的参考资料 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构(C语言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殷人昆.《数据结构》.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C语言程序设计》.石油大学出版社 《C语言程序设计》.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先修课程 《离散数学》、《程序设计基础》 后续课程 《面向对象技术》、《操作系统》 与其他课程配合与取舍情况 《数据结构》与《离散数学》知识点结合较多,《离散数学》讲求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数据结构》中逻辑结构的学习也需要逻辑思维能力做铺垫。同时《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也为学习《数据结构》打下了基础,对于本课程的教材,我们采用C语言来描述数据结构,因此程序设计基础也是以C语言作为的对象。本课程也与《算法设计与分析》结合得很紧密,因此在学习中我们也会引入常见算法的学习,达到两者共同促进的目的。 五、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数据结构导论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 一、引言 二、数据结构有关概念及术语 第二节算法和算法描述 一、什么是算法 二、算法描述工具——类C语言 第三节算法评价 一、时间 二、空间 (二)、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数算法的基本概念,理解如何运用类C语言来描述算法,掌握据结构的概念和相关术语、算法的描述方法,学会从程序中分析算法效率和用函数式表示该程序的算法效率。 在学完本章后,要求学生对数据结构的涉及领域有大体的认识,同时了解数据结构的作用,明确数据结构和程序开发的关系。通过对算法效率的分析,学会使用这一知识点来优化自己所写程序的执行效率。

《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大纲

《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 适用层次:高起专 适用教育形式:成人教育 考核形式:考试 所属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先修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 一、课程简介 《数据结构》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整个计算机专业教学体系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数据结构是程序设计(特别是非数值计算的程序设计)的基础,也是设计和实现编译程序、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及其它系统程序和大型应用程序的重要基础。基于该门课程的重要性,现在该课程已经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研究生考试必考专业课之一,是反映学生数据抽象能力、编程能力的重要体现。 二、课程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 1、能够理解常用数据结构和算法的基本思路、思考方法、使用场合以及算法设计中考虑的各种因素,能运用于非数值型计算问题的建模和算法设计;深入体会经典算法的思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能运用于解决其他领域的相关问题。 2、能够针对基本数据结构和算法方面的特定问题进行分析或推导,分析相应的逻辑结构、选择合适的物理结构或给出问题的解;能对简单算法进行复杂度分析。 3、能针对特定问题需求和给定的数据结构进行算法设计。 三、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等课程的先导课。 四、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1单元数据结构及算法性能分析 『知识点』 本章作为本课程的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数据结构课程的研究内容,以及数据结构课程中用到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概念和基本术语。另外,在本章还重点介绍了算法的概念、算法的

数据流图与功能结构图

XXX系统结构化概要设计 (文档封面及目录格式与以前作业相同) 1.文档说明(5分) 1.1文档目的 //说明本文档的目的和作用

1.2文档范围 //说明本文档描述的主要内容 1.3读者对象 //说明可能的读者,比如详细设计、编码人员和测试人员 1.4参考文档 //说明编写该文档需要的参考资料,比如《用户需求说明书》和《需求分析规格说明书》等1.5术语与缩写解释 //说明本文档与具体业务无关的技术术语,比如数据流、模块、关系表等 2.项目背景(2分) //说明项目的需求来源以及用户的基本需求,可以参考《用户需求说明书》。 3.需求分析结果(3分) //此章节描述需求分析的分层数据流图 3.1顶层数据流图 //将基于结构化数据流图的《需求分析规格说明书》中顶层数据流图展示出来,无须进行修改(原样拷贝粘贴)

3.2第一层数据流图

3.3第二层数据流图 1. 处理临过期商品子系统 …… 3.n 第n层数据流图 4.基于功能需求的初始功能结构图(50分) //结合以上分层的数据流图,将整个系统对应的数据流图划分成多个功能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每个子系统由一个或多个结合紧密的加工组成。比如教科书第100页,从“医院就诊管理系统”的第一层数据流图可以看出,它由三个相对功能独立的子系统组成,分别是挂号子系统、问诊子系统、交费取药子系统。 4.1子系统1 处理临过期商品子系统 4.1.1数据流图(分数占20%)

4.1.2 功能结构图(分数占50%) // 画出对应的功能结构图,主模块名字和子系统名字一致

4.1.3功能模块说明(分数占30%) // 为功能结构图中每一个模块写一份处理说明和一份接口说明,格式如下: 1.模块名字1(与功能结构图中名字相同) (1)处理说明 // 参见教科书155页7.7.1 (2)接口说明 // 参见教科书155页7.7.2,只需要说明入口参数、返回值、下属模块、上级模块2.模块名字2 (1)处理说明 (2)接口说明 …… 4.2子系统2 定价子系统 4.2.1数据流图

数据结构教案C语言版

数据结构教案C语言版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

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数据结构 授课教师: 学习对象: 任课时间: 一、学生情况分析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对提高编写程序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学科中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如何合理地组织数据、有效地存储和处理数据,正确地设计算法以及对算法的分析和评价。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深透地理解数据结构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的基本概念以及有关算法,培养基本的、良好的程序设计技能,编制高效可靠的程序,为学习操作系统、编译原理和数据库等课程奠定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教学内容: 1)什么是数据结构

2)抽象数据类型概念;数据类型;数据抽象与抽象数据类型;用于描述数据结构的语言 3)数据结构的抽象层次 4)算法定义 5)性能分析与度量;算法的性能标准;算法的后期测试;算法的事前估计;空间复杂度度量;时间复杂度度量;时间复杂度的渐进表示法; 教学要求: 了解:数据结构基本概念及数据结构的抽象层次 了解:抽象数据类型概念 了解:算法的定义及算法特性 掌握:算法的性能分析与度量方法 第二章线性表 教学内容: 1)线性表的定义和特点 2)线性表的顺序存储及查找、插入和删除操作 3)线性表的链式存储及查找、插入和删除操作 4)使用线性表的实例 教学要求: 了解:线性表的定义和特点 熟练掌握: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的查找、插入和删除等基本操作 熟练掌握:单链表、循环链表及双向链表的定义及实现 掌握:熟练掌握单链表的应用方法

数据流程图和系统结构图_详细版本.

数据流程图 1.该图由业务流程图转换而来。用以描述数据在系统中的流动情况。 2.目的有二。1,看是否因为我们工作的失误,漏掉了某些数据。2,如果某些数据,从来没有哪个数据处理用到,而且确实没有失误,说明该数据的产生没有意义。 3.组成: 数据处理:名字必须是动词+ 名词。动词是对数据的操作,名词是被操作的数据,如填写密码。有一个唯一的编码。 数据流: 数据存储:数据流的集合,将来很有可能变成数据库。 外部实体:系统之外,又与本系统发生联系的事物。往往是数据的来源或者去向。 4.如何绘制数据流程图: (1根据给出的题意,找出每句的动词+名词,分析该名词是不是数据处理。动词+名词不一定是数据处理,但数据处理一定是动词+名词。分析每个句子中,有几个数据处理,哪些可以省略不写,哪些级别太低,在现在正在画的层次上,不需要些。例如第

6句,动词+名词有信息汇总排序、确定信息等级、形成初始表和上报初始表这4个,但我们上报初始表,可以通过一个数据流的来表示,数据流的名字叫做初始表,数据流的方向代表了上报的方向;而信息汇总排序、确定信息等级我们认为他们是形成初始表的具体过程,故此,这句话,我们整理的数据处理只有一个,那就是形成初始表。并不是说每句话只能有一个数据处理。有一句话有两个甚至以上的数据处理。例如第7句,这里面有两个数据处理,因为是不同对象操作的不同的业务,因此两个都留着。 (2第2步是找出所有的外部实体,外部实体一般数据的来源或者去向。在画外部实体的时候,注意别忘了一些容易忽视的,例如第5句中的文件。 (3第3步是找出主要的数据存储。其实,基本上每一个数据处理,都可能产生一个数据存储,例如提供考试成绩这个数据处理,产生一个考试成绩的数据存储。但一个是为了阅读的清晰,另外数据存储将来可能转换为未来系统的数据库。因此,一般只画主要的。因为这个是奖学金评定的流程,因此,将奖学金的初始表、总名单作为了数据存储,包括档案,在这里,档案其实也可以画成外部实体。因为加入了数据存储,导致原来数据处理之间的数据流断开了,因此,需要重新画数据流。 (4进行优化和检查:每个数据处理,必须有流入的数据流和流出的数据流;每个数据存储,必须有流入的数据流和流出的数据流;每个数据流,至少有一端连接数据处理;父图和子图的数据要平衡;数据流不能交叉。 1.由教学秘书提供各个年级专业的考试成绩; 2.由院系辅导员提供各个同学的德育成绩; 3.由体育委员提供各个同学的早操卡考勤信息; 4.由学生处提供学生的奖励信息; 5.班委根据奖学金评定文件,对上述数据进行审核; 6.审核后,班委将符合条件学生的上述信息汇总排序、确定等级,形成班级奖学金初始表报院系;

建筑结构施工图识图入门总结,很详细

建筑结构施工图识图入门总结,很详细 知识,力求达到以下四个方面能力: 1、理解建筑施工图的成图原理和制图标准; 2、看懂房屋的组成和各部分的材料、做法,能够看懂一般建筑工程的主要施工图纸; 3、能够根据施工图纸进行建筑面积和一般工程量的计算以及常用构件数量的统计; 4、能够发现图纸中较明显的错误、遗漏和图样之间相互矛盾的地方。 第一节建筑工程施工图的组成 各专业施工图的内容 1、总图:建筑场地范围内建筑物的位置、形状和尺寸,道路、绿化及各种室外管线的布置等。 2、建筑专业图: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各种详图及门窗表、材料做法表。 3、结构专业图:基础图、各层顶板的平面、剖面、各种构件详图,构件数量表及设计说明。 4、设备专业图:包括给水、排水、采暖、通风各系统的平面图、轴测图和各种详图。 5、电气专业图:包括照明、动力和弱电的系统图、平面图及详图等。 第二节建筑工程图的成图原理 一、投影的概念 用一组假想的投射线把物体的形状投到一个平面上,就可以得到一个图形,称为投影法。 二、投影的种类 1、中心投影:投影线由一点放射出来投射到物体上,这种作图方法称为中心投影法。 2、平行投影:投影线呈相互平行状投射到物体上,称平行投影。 (1)正投影:使投影线垂直于投影面时,并且使物体的一个面也垂直于投影线。

(2)斜投影:当投影线倾斜于投影面时,所作出的投影。 三、物体的三面正投影图 1、三面正投影体系的形成 (1)将物体放在三个相互垂直的投影面间; (2)用三组垂直于投影面的投影线作投影; (3)在三个投影面上得到三个正投影图。 2、三面正投影体系的展开 (1)正立投影面不动; (2)水平投影面向下转动90°; (3)侧立投影面向右后方转动90°。 3、三面投影图的特性 (1)不全面性 每个投影图只能反映物体两个方向的尺寸;立面图反映长度和高度;平面图反映长度和宽度;侧面图反映高度和宽度。

数据结构课程教学设计报告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报告题目:哈夫曼树和编码应用 学生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教师: 2011年 6 月3日

目录 ●课程设计目的------------------------3 ●课程设计题目------------------------3 ●需求分析----------------------------4 ●设计原理----------------------------4 ●系统功能框架图----------------------5 ●流程图------------------------------6 ●设计思路----------------------------7 1.主函数 2.创建哈夫曼树 3.输出哈夫曼树 4.对哈夫曼树进行编码 5.译码 ●程序源代码--------------------------8 ●运行结果----------------------------13 ●实验心得----------------------------21

一、课程设计目的 本课程设计的目的就是要达到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同学们能够根据数据对象的特性,学会数据组织的方法,能把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在计算机内部表示出来,并培养基本的、良好的程序设计技能。 学习数据结构是为了将实际问题中所涉及的对象在计算机中表示出来并对它们进行处理。通过课程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的提高。 二、课程设计题目--哈夫曼树和编码应用 (1)从终端读入字符集大小n,以及n个字符和n个权值,建立哈夫曼树的存储结构; (2)利用已经建好的哈夫曼树(如不在内存,则从文件htmTree中读入),对给定的n个字符正文进行编码,并输出每个字符的编码。 (3)利用已建好的哈夫曼树,对给定的一个哈夫曼编码进行译码,判断此编码对应的字符序列,并输出结果。 三、需求分析 1、利用哈夫曼编码进行信息通信可以大大提高信道利用率,缩短信息传输时间,降低传输成本。但是,这要求在发送端通过一个编码系统对待传数据预先编码,在接收端将传来的数据进行译码(复原)。对于双工信道(既可以双向传输信息的信道),每端都需要一个完整的编/译码系统。本次设计就是为这样的信息收发站写的一个哈夫曼的编/译码器。 本实验要求: 2、本演示程序中,用户可以输入键盘中的任意字符,长度为任意长,字符输入顺序不限,且允许出现重码 3、演示程序以用户与计算机的对话方式执行,即在计算机终端上显示“提示信息”

数据结构详细教案——栈和队列

数据结构教案 第三章栈和队列

目录 3.1栈的基本概念 (2) 3.1.1 栈的抽象数据类型定义 (2) 3.1.2 顺序栈 (2) 3.1.3 链栈 (4) 3.2栈的应用 (4) 3.2.1 数制转换:将十进制数N转换成其他d进制数 (4) 3.2.2 括号匹配的检验 (4) 3.2.3 行输入处理程序 (4) 3.2.4 迷宫求解 (5) 3.2.5 表达式求值 (5) 3.3栈与递归的实现 (6) 3.4队列的基本概念 (6) 3.4.1 队列的抽象数据类型定义 (6) 3.4.2 链队列 (7) 3.4.3 循环队列 (8) 3.5队列与栈的应用 (8) 3.5.1 离散事件模拟 (8)

第3章栈和队列 3.1 栈的基本概念 3.1.1 栈的抽象数据类型定义 1、栈的逻辑特征 1)限定在表尾进行插入或删除操作的线性表; 2)栈顶——表尾端;栈底——表头端 3)后进先出的线性表 2、抽象数据类型的定义 ADT Stack{ 数据对象:D={a i |a i∈ElemSet, i=1,2,…,n, n≥0} 数据关系:R={R1},R1={|a i-1,a i∈D, i=2,3,…,n } 基本操作: InitStack( &S ) 操作结果:构造一个空的栈S DestroyStack( &S ) 初始条件:栈S已存在 操作结果:销毁栈S ClearStack( &S ) 初始条件:栈S已存在 操作结果:将栈S重置为空栈 StackEmpty( S ) 初始条件:栈S已存在 操作结果:若S为空栈,则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 StackLength( S ) 初始条件:栈S已存在 操作结果:返回栈S中数据元素的个数 GetTop( S, &e ) 初始条件:栈S已存在且非空 操作结果:用e返回S中栈顶元素 Push( &S, e ) 初始条件:栈S已存在 操作结果:插入元素e为新的栈顶元素 Pop( &S, &e ) 初始条件:栈S已存在且非空 操作结果:删除S的栈顶元素,并用e返回其值 StackTraverse( S, visit( ) ) 初始条件:栈S已存在且非空 操作结果:从栈底到栈顶依次对S的每个数据元素调用函数visit( )。一 旦visit( )失败,则操作失败 }ADT Stack 思考:栈的取元素、插入、删除操作与线性表的相应操作有何区别,为什么? 3.1.2 顺序栈

数据结构教案

数据结构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1章绪论 1.2基本概念和术语 一、数据、数据元素、数据项 1.数据:凡能被计算机存储、加工的对象,通称为数据。 2.数据元素:是数据的基本单位,通常具有完整、确定的实际意义。3.数据项:是数据不可分割的最小单位。 注意:数据、数据元素、数据项是数据组织的三个层次。 如:(80,90,100,110,120)、表格 二、数据的逻辑结构 1.逻辑结构:数据元素之间的“邻接”关系 2.四种逻辑结构 线性结构:数据元素之间存在“一对一”的关系 树形结构:数据元素之间存在“一对多”的关系 图状结构:数据元素之间存在“多对多”的关系 集合:数据元素之间没有邻接关系 三、数据的存储结构 1.存储结构:数据元素在计算机内的存放方式 2.两种存储结构 顺序存储:将数据元素依次存放到一组连续的存储单元中。 链式存储:将数据元素存放到非连续的存储单元中,并利用指针将各个存储单元链接起 来。 四、数据的基本操作 加工型操作:改变数据元素的个数或数据元素的内容 引用型操作:数据元素的个数或数据元素的内容均未改变 五、数据结构 1.含义: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逻辑结构:反映数据元素之间的邻接”关系 存储结构:反映数据元素在计算机内的存放方式 数据的操作 2. 数据按结构分,可分为4类,每一类对应着一种逻辑结构

1.3 算法描述 1.算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2.算法的描述方法 框图 非形式语言:如中文 类C语言程序 C语言程序 1.4 算法分析 1.对同一问题,可以设计多种不同的算法,但必有一种算法的时间效率最高。2.估算一个算法的运行时间 ①确定问题的输入规模n。 ②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一种操作作为“标准操作”。 (通常以条件判断或赋值语句为标准操作) ③确定在给定输入下共执行多少次标准操作,从而算出运行时间T。3.算法的时间复杂度 对算法的运行时间T(n),忽略所有的常数、低次项,忽略最高项的系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