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翁翻译、解析

合集下载

柳宗元《渔翁》古诗注释翻译赏析

柳宗元《渔翁》古诗注释翻译赏析

柳宗元《渔翁》古诗注释翻译赏析《渔翁》作者: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解:1、西岩:湖南永州西山。

2、欸乃:摇橹的声音。

3、无心:指云自由自在飘动。

翻译:傍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拂晓,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

烟销云散旭日初升,不见他的人影;听得欸乃一声橹响,忽见山青水绿。

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创作背景:柳宗元这首山水小诗作于永州(今湖南零陵)。

公元806年(唐宪宗元和元年),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永州,一腔抱负化为烟云,他承受着政治上的沉重打击,寄情于异乡山水,作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并写下了许多吟咏永州地区湖光山色的诗篇,《渔翁》就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赏析:柳氏的这首山水小诗是作于永州的。

诗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失意的孤愤。

诗的首二句是写夜、写晨。

第一句平实自然,第二句却奇峰突起,用语奇特。

汲清湘,燃楚竹,可谓超凡绝俗。

三、四句为怪奇,写烟销日出,却不见人了,忽然款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

这种奇趣的造语,勾勒出了悦耳怡情的神秘境界,从而可以透视诗人宦途坎坷的孤寂心境。

结尾二句,进一步渲染孤寂氛围。

回看天际只有无心白云缭绕尾随,可谓余音绕梁。

欸乃一声山水绿句,历来为诗人所玩赏称赞。

绿虽是一字之微,然而全境俱活。

此篇作于永州。

作者所写的著名散文《永州八记》,于寄情山水的同时,略寓政治失意的孤愤。

同样的意味,在他的山水小诗中也是存在的。

此诗首句的“西岩”即指《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而诗中那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则含有几分自况的意味。

主人公独来独往,突现出一种孤芳自赏的情绪,“不见人”、“回看天际”等语,又都流露出几分孤寂情怀。

而在艺术上,此诗尤为后人注目。

苏东坡赞叹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柳宗元唐诗《渔翁》诗意赏析

柳宗元唐诗《渔翁》诗意赏析

柳宗元唐诗《渔翁》诗意赏析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诗人的诗,为唐代儒客文人之智慧佳作。

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柳宗元唐诗《渔翁》诗意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渔翁》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诗作。

此诗通过渔翁在山水间获得内心宁静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自身遭受打击后寻求超脱的心境。

全诗就像一幅飘逸的风情画,充满了色彩和动感,境界奇妙动人。

其中“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两句尤为人所称道。

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译文及注释译文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

太阳出来云雾散尽不见人影,摇橹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

回头望去渔舟已在天边向下漂流,山上的白云正在随意飘浮,相互追逐。

注释⑴傍:靠近。

西岩:当指永州境内的西山,可参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记》。

⑵汲(jí):取水。

湘:湘江之水。

楚:西山古属楚地。

⑶销:消散。

亦可作“消”。

⑷欸(ǎi)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

唐时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见元结《欸乃曲序》)。

⑸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⑹无心: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而出岫。

”一般是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

苏轼《书柳子厚〈渔翁〉诗》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熟味此诗有奇趣。

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

”严羽《沧浪诗话》从此说,曰:“东坡删去后二句,使子厚复生,亦必心服。

”然刘辰翁认为:“此诗气泽不类晚唐,下正在后两句。

”此后,关于此诗后两句当去当存,一直有两种意见。

鉴赏这首小诗情趣盎然,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并从中透露了他深沉热烈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取题渔翁,渔翁是贯串全诗首尾的核心形象。

渔翁原文及翻译

渔翁原文及翻译

渔翁原文及翻译
渔翁原文及翻译
《渔翁》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诗作。

此诗通过渔翁在山水间获得内心宁静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自身遭受打击后寻求超脱的心境。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渔翁原文及翻译,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渔翁全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

渔翁全文翻译:
傍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
拂晓,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

烟销云散旭日初升,不见他的人影;
听得?乃一声橹响,忽见山青水绿。

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
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渔翁对照翻译:
渔翁夜傍西岩宿,
傍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拂晓,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烟销云散旭日初升,不见他的人影;
欸乃一声山水绿。

听得?乃一声橹响,忽见山青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

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渔翁原文及翻译】。

《渔翁》的诗意及赏析

《渔翁》的诗意及赏析

《渔翁》的诗意及赏析《渔翁》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诗作。

此诗通过渔翁在山水间获得内心宁静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自身遭受打击后寻求超脱的心境。

全诗就像一幅飘逸的风情画,充满了色彩和动感,境界奇妙动人。

其中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两句尤为人所称道。

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⑴,晓汲清湘燃楚竹⑵。

烟销日出不见人⑶,欸乃一声山水绿⑷。

回看天际下中流⑸,岩上无心云相逐⑹。

注解①本篇作于永州。

西岩大概就是永州的西山,可参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记》。

②汲:取水。

③湘:湘江之水④楚:西山古属楚地。

⑤销:消散。

⑥欸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

唐时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见元结《欸乃曲序》)。

⑦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⑧无心: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而出岫。

"一般是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

苏轼《书柳子厚〈渔翁〉诗》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熟味此诗有奇趣。

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

"严羽《沧浪诗话》从此说,曰:"东坡删去后二句,使子厚复生,亦必心服。

"然刘辰翁认为:"此诗气泽不类晚唐,下正在后两句。

"此后,关于此诗后两句当去当存,一直有两种意见。

韵译傍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拂晓,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

烟销云散旭日初升,不见他的人影;听得?乃一声橹响,忽见山青水绿。

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讲解在唐宪宗元和元年(806)时,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永州,一腔抱负化为烟云。

柳宗元在政治上遭受沉重打击,内心十分苦闷,于是,他往往寄情于异乡山水,写下了许多吟咏永州地区湖光山色的诗篇。

《渔翁》就是其中的一首佳作。

这首诗情趣盎然,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并从中透露了他深沉而热烈的内心世界。

这是一首七言六句诗。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柳宗元《渔翁》翻译赏析

柳宗元《渔翁》翻译赏析

柳宗元《渔翁》翻译赏析柳宗元《渔翁》翻译赏析渔翁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诗人简介】柳宗元:(773- 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

贞元年间进士及第复中博学宏辞,授集贤院正字。

调蓝田尉,迁监察御史里行。

顺宗即位,任礼部员外郎,参预政治革新。

不久宪宗继位,废新政,打击革新派。

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召还长安,复出为柳州刺史。

病逝于柳州。

与韩愈发起古文运动,为一代古文大家,世称“韩柳”. 其诗得《离骚》馀意,常于自然景物之中寄托幽思,纤而归于淡泊,简古而含有至味。

成就不及散文,却能独具特色。

【注释】西岩:湖南永州西山。

乃:摇橹的声音。

无心:指云自由自在飘动。

【简析】柳氏的这首山水小诗是作于永州的。

诗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失意的.孤愤。

诗的首二句是写夜、写晨。

第一句平实自然,第二句却奇峰突起,用语奇特。

“汲清湘”,“燃楚竹”,可谓超凡绝俗。

三、四句为怪奇,写“烟销日出”,却“不见人”了,忽然“款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这种奇趣的造语,勾勒出了悦耳怡情的神秘境界,从而可以透视诗人宦途坎坷的孤寂心境。

结尾二句,进一步渲染孤寂氛围。

“回看天际”只有“无心”白云缭绕尾随,可谓余音绕梁。

“款乃一声山水绿”句,历来为诗人所玩赏称赞。

“绿”虽是一字之微,然而全境俱活。

古诗文《渔翁》赏析

古诗文《渔翁》赏析

古诗文《渔翁》赏析渔翁唐朝: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渔翁译文及注释【译文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

太阳出来云雾散尽不见人影,摇撸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

回头望去渔舟已在天边向下漂流,山上的白云正在随意飘浮,相互追逐。

】【注释⑴傍:靠近。

西岩:当指永州境内的西山,可参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记》。

⑵汲(jí):取水。

湘:湘江之水。

楚:西山古属楚地。

⑶销:消散。

亦可作“消”。

⑷欸(ǎi)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

唐时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见元结《欸乃曲序》)。

⑸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⑹无心: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而出岫。

”一般是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

苏轼《书柳子厚〈渔翁〉诗》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熟味此诗有奇趣。

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

”严羽《沧浪诗话》从此说,曰:“东坡删去后二句,使子厚复生,亦必心服。

”然刘辰翁认为:“此诗气泽不类晚唐,下正在后两句。

”此后,关于此诗后两句当去当存,一直有两种意见。

】渔翁鉴赏这首小诗情趣盎然,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并从中透露了他深沉热烈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取题渔翁,渔翁是贯串全诗首尾的核心形象。

但是,诗人并非孤立地为渔翁画像,作品的意趣也不唯落在渔翁的形象之上。

完整地看,构成诗篇全境的,除了辛劳不息的渔翁以外,还有渔翁置身于其中的山水天地,这两者在诗中留下了按各自的规律特点而发展变幻的形迹。

但同时,诗人又把两者浑然融化,渔翁和自然景象结成不可分割的一体,共同显示着生活的节奏和内在的机趣。

由夜而晨,是人类活动最丰富的时刻,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时刻,本诗即以此为景色发展的线索。

因此,渔翁不断变换的举止行动和自然景色的无穷变幻便有了共同的时间依据,取得极为和谐的统一。

全诗共六句,按时间顺序,分三个层次。

《渔翁》原文及翻译

《渔翁》原文及翻译

希望能帮助到您
《渔翁》原文及翻译
本文是关于《渔翁》原文及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一、《渔翁》原文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二、《渔翁》原文翻译
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

太阳出来云雾散尽不见人影,摇橹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

回头望去渔舟已在天边向下漂流,山上的白云正在随意飘浮,相互追逐。

三、《渔翁》作者介绍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渔翁_渔翁的诗意及解析

渔翁_渔翁的诗意及解析

渔翁_渔翁的诗意及解析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渔翁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柳宗元这首山水小诗是在永州(今湖南零陵)时所作。

公元806年(唐宪宗元和元年),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永州,一腔抱负化为烟云,他寄情于异乡山水,作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并写下了许多吟咏永州地区湖光山色的诗篇,《渔翁》就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

原文:《渔翁》唐代: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释:傍:靠近。

西岩:当指永州境内的西山,可参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记》。

汲(jí):取水。

湘:湘江之水。

楚:西山古属楚地。

销:消散。

亦可作“消”。

欸(ǎi)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

唐时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见元结《欸乃曲序》)。

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无心: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而出岫。

”一般是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

苏轼《书柳子厚〈渔翁〉诗》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熟味此诗有奇趣。

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

”严羽《沧浪诗话》从此说,曰:“东坡删去后二句,使子厚复生,亦必心服。

”然刘辰翁认为:“此诗气泽不类晚唐,下正在后两句。

”此后,关于此诗后两句当去当存,一直有两种意见。

诗意:渔翁晚上停船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

旭日初升,云雾散尽四周悄然无声,渔翁摇橹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

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赏析:此篇作于永州(治今湖南永州)。

作者所写的著名散文《永州八记》。

于寄情山水的同时,略寓政治失意的孤愤。

同样的意味,在他的山水小诗中也是存在的。

而在艺术上,此诗尤为后人注目。

宋苏东坡赞叹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翁
唐代: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译文
渔翁晚上停船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

旭日初升,云雾散尽四周悄然无声,渔翁摇橹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

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注释
傍:靠近。

西岩:当指永州境内的西山,可参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记》。

汲(jí):取水。

湘:湘江之水。

楚:西山古属楚地。

销:消散。

亦可作“消”。

欸(ǎi)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

唐时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见元结《欸乃曲序》)。

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无心: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而出岫。

”一般是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

苏轼《书柳子厚〈渔翁〉诗》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熟味此诗有奇趣。

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

”严羽《沧浪诗话》从此说,曰:“东坡删去后二句,使子厚复生,亦必心服。

”然刘辰翁认为:“此诗气泽不类晚唐,下正在后两句。

”此后,关于此诗后两句当去当存,一直有两种意见。

创作背景
柳宗元这首山水小诗是在永州(今湖南零陵)时所作。

公元806年(唐宪宗元和元年),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永州,一腔抱负化为烟云,他寄情于异乡山水,作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并写下了许多吟咏永州地区湖光山色的诗篇,《渔翁》就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

赏析
此篇作于永州(治今湖南永州)。

作者所写的著名散文《永州八记》。

于寄情山水的同时,略寓政治失意的孤愤。

同样的意味,在他的山水小诗中也是存在的。

而在艺术上,此诗尤为后人注目。

宋苏东坡赞叹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熟味此诗有奇趣。

”“奇趣”二字,的确抓住了此诗的艺术特色。

此篇入选于《唐诗三百首》。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开头两句是说,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

首句就题从“夜”写起。

首句的“西岩”即指《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

首句还很平常;可第二句写到拂晓时就奇了。

本来早起打水生火,也是再普通不过的寻常事。

但“汲清湘”而“燃楚竹”,造语新奇,为读者所未闻。

事实不过汲湘江之水,以枯竹为薪而已。

不说汲“水”燃“竹”,而用“清湘”、“楚竹”借代,诗句的意蕴也就不一样了。

犹如“炊金馔玉”给人侈靡的感觉一样。

“汲清湘”而“燃楚竹”则有超凡绝俗的感觉,似乎象征着诗中人孤高的品格。

可见造语“反常”能表现一种特殊情趣,也就是所谓“合道”。

这两句写尽拂晓,读者从汲水的声响与燃竹的火光知道西岩下有一渔翁在。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这两句是说,太阳出来云雾散尽不见人影,摇橹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

三、四句方写道“烟销日出”。

按理此时人物该与读者见面,可是反而“不见人”,这也“反常”。

然而随“烟销日出”,绿水青山顿现原貌。

忽闻橹桨“欸乃一声”,原来人虽不见,却在山水之中。

这又“合道”。

这里的造语也是奇特:“烟销日出”与“山水绿”互为因果,与“不见人”则无干,“山水绿”与“欸乃一声”更不相干。

但熟味这两句,“烟销日出不见人”能够传达出一种惊异感;而与青山绿水中间闻橹桨欸乃之声尤为悦耳怡情,山水也似乎为之绿得更可爱了。

作者通过这样的奇趣,写出了一个清寥得有几分神秘的境界,隐隐传达出他那既孤高又不免寂寞的心境。

所以又不是为奇趣而奇趣。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日出以后,画面更为开阔。

此时渔船已进入中流,而回首骋目,只见山巅上正浮动着片片白云,好似无心无虑地前后相逐,诗境极是悠逸恬淡。

对这一结尾苏东坡认为“虽不必亦可”,因而还引起一场争论,一时间,宋严羽、刘辰翁,明胡应麟、王世贞,清王士禛、沈德潜等人各呈己见,众说纷纭,但是他们的争论都局限在艺术趣味上,却没有深入体会柳宗元作此诗的处境和心情。

柳宗元在诗文中,曾多次言及他被贬后沉重压抑的心绪,在《与杨诲之第二书》中,他写道:“至永州七年矣,蚤夜惶惶”,理想抱负和冷酷的现实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极度悲愤的情况下,他“但当把锄荷锸,决溪泉为圃以给茹,其隟则浚沟池,艺树木,行歌坐钓,望青天白云,以此为适。

”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柳宗元表露得更明白:“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可见他并非以一颗平静恬淡的心徜徉于山水之间,而是强求宽解,以图寻得慰藉。

但是,正如他在《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中所叹的那样:“谪弃非隐沧,登陟非远郊”,事实上,他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解脱,有时候,他因一山一水的遭遇而想及自己的不幸,于是不胜怅惘感慨,有时候他在登陟跋涉中意有所感,情不自禁地显露出不平和抗争,正因为如此,他更强烈地希求摆脱这种精神的压抑。

所以,与其说《渔翁》以充满奇趣的景色表现出淡逸的情调,不如说更袒露了隐于其后的一颗火热不安的心。

这是热烈的向往,是急切的追求,诗中显示的自由安适的生活情趣对于处在禁锢状态的诗人来说,实在是太珍贵太美
好了。

于是,在写下日出奇句之后,诗人不欲甘休,以更显露地一吐自己的心愿为快,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的句子,宕开诗境,作了这样的收尾。

只有真正体会柳宗元的现实处境,才能理解他结句的用心。

诗人自始至终表现渔翁和大自然的相契之情,不仅出于艺术表现的需要,同样体现着他对自由人生的渴求。

这也说明,要深入领会一篇作品的艺术风格,常常离不开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准确把握。

在这首诗中,那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则含有作者自况的意味。

主人公独来独往,突显出一种孤芳自赏的情绪,“不见人”、“回看天际”等语,又都流露出几分孤寂的情怀。

这首诗和《江雪》一样,都是寄托诗人自己的心情意趣的,不过《江雪》写的是静态,此诗却是一句一个场景,连续转换,流畅活泼,生动之至。

两首诗一静一动,珠联璧合,完美无缺的把诗人所向往的那种遗世独立、回归自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自食其力、自得其乐的理想生活境界表现出来。

应该可算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两篇杰作。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

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

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