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适应症及取穴完整版
穴位贴敷法

穴位贴敷法
一、概念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
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蜂蜜、姜汁等介质把药物调和成糊状,再直接贴敷到穴位上,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法。
二、适应症
适应范围相当广泛,可以治疗一些慢性疾病、顽固性疾病。
尤其对一些慢性虚寒性疾病疗效佳。
例如:慢性咳嗽、反复感冒、咳喘、过敏性鼻炎、颈腰痛、肩周炎、|支气管炎等。
可用于高血压、冠心病等的治疗。
还可用于预防保健。
三、禁忌症
1、贴敷处有创伤、破溃者禁用。
2、对贴敷药物、胶布过敏者禁用。
3、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及特殊体质者禁用。
4、孕妇、妇女经期及2岁以下幼儿慎用。
5、急性感染、发烧期间不能贴敷。
四、贴法
根据所选穴位,采取适当体位,使药物能够敷贴稳妥。
贴药前定准穴位,用酒精或碘伏消毒液消毒皮肤。
然后敷药,加以固定。
贴敷时间: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以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
一般情况下4至6小时。
五、注意事项
贴敷期间应减少运动,避免出汗。
避免电扇,空调直吹,以利于药物的吸收。
忌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忌食油腻、肥甘等食物。
忌烟酒、海味及牛羊肉等食物。
贴敷期间,局部会有发热现象,这是正常情况应告知病人。
如出现疼痛、发痒、红肿现象立即停止贴敷,并根据情况给予相应处理。
贴敷完后,用温开水擦净皮肤。
如有小水泡,可不处理,自行吸收。
如水泡大,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排进液体,覆盖无菌纱布包扎。
穴位和穴位贴

1印堂YintangEX_HN3主治功效:前额痛,眩晕,鼻炎,鼻衄,感冒发热,高血压,失眠,呕吐,产后血晕不语,子痫,小儿惊厥。
针刺深度与禁忌:斜刺或横刺,向下或向左右透刺0.5〜1寸,得气时局部酸胀。
若透至山根穴,则鼻部有酸胀感;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定位:在额部,当两眉头之中间。
取法仰靠或仰卧位取穴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降眉间肌-皱眉肌鱼腰2天突TiantuRN22主治功效: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暴瘖、瘿气、噎膈、梅核气针刺深度与禁忌:先直刺0.2〜0.3寸,后将针尖向下紧靠胸骨后方刺入1〜1.5寸定位:胸骨上窝中央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气管前间隙3大椎DaiZhuiDU14主治功效:热病、疟疾、咳嗽、气喘、骨蒸盗汗、癫痫、腰脊强痛、风疹、头痛项强、肩背痛针刺深度与禁忌:向上斜刺0.5〜1寸定位:背部后正中在线,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4定喘DingchuanEX_B1主治功效: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肩关节软组织损伤,落枕针刺深度及禁忌:直刺或针尖向内斜刺0.5-1寸,可灸定位:在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头夹肌和横突棘肌5肺俞FeishuBL13主治功效:咳嗽、气喘、胸满、背痛、潮热、盗汗,吐血、鼻塞、骨蒸针刺深度与禁忌:斜刺0.5〜0.8寸定位: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骶棘肌特定穴:肺背腧穴6膏盲GaohuangBL43主治功效:咳嗽、气喘、吐血、盗汗、肩胛背痛、遗精,肺结核、健忘针刺深度与禁忌:斜刺0.5〜0.8寸定位: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骶棘肌7曲池QuchiLIII主治功效:热病半身不遂、风疹、手臂肿痛无力、痢疾,齿痛瘰疠、咽喉肿痛、目赤痛腹痛吐泻,癫狂、高血压针刺深度与禁忌:直刺0・5~1寸定位: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联机中点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前臂筋膜-桡侧腕长、短伸肌-肱桡肌-肱肌特定穴:合穴8上脘ShangwanRN13主治功效:胃痛、呕吐、呃逆、腹胀、癫痫针刺深度与禁忌:直刺1〜1.5寸定位:前正中线,脐上5寸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9中脘主治功效:胃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癫狂、泄泻、黄疸JiOi2i-J-—J9下脘XiawanRNIO 定位:前正中线,脐上4寸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主治功效:腹痛、腹胀、泄泻、呕吐、食谷不化、痞块针刺深度与禁忌:直刺1〜1.5寸定位:前正中线,脐上2寸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10神阙主治功效:腹痛、泄泻、脱肛、水肿、虚脱针刺深度与禁忌:不针,多用艾条或艾柱隔盐灸定位:脐中央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脐纤维环11大横主治功效:腹痛、腹泻、大便秘结针刺深度与禁忌:直刺1〜2寸定位:脐中旁开4寸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12天枢TianshuST25主治功效:腹痛、腹胀、肠鸣泻泄、痢疾、便秘,疝气、水肿、月经不调、肠痈、热病针刺深度与禁忌:直刺0.8〜1.2寸,孕妇不可灸定位:与脐平行,旁开2寸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特定穴:大肠募穴13关元GuanyuanRN4主治功效:遗尿、小便频数、尿闭、泄泻、腹痛、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带下、中风脱证、虚劳羸瘦、不孕针刺深度与禁忌:直刺1〜1.5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定位:前正中线,脐下3寸解剖:同曲骨特定穴:小肠募穴,保健要穴14阴陵泉YinlingquanSP9主治功效:腹胀、水肿、小便不利或失禁、腹痛、膝痛,黄疸、遗精、妇入阴痛针刺深度与禁忌:直刺1〜2寸定位: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缝匠肌腱-半膜肌及半腱肌-腘肌特定穴:合穴15阳陵泉YanglingquanGB34主治功效:胁痛、口苦、呕吐、半身不遂、下肢痿痹,小儿惊风、黄疸、脚气针刺深度与禁忌:直刺1〜1.5寸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髂胫束-股外侧肌特定穴:八会穴筋会,合穴,胆下合穴16神门ShenmenHT7主治功效:心痛、心烦、健忘失眠、惊悸怔忡、痴呆,头痛、眩晕、目黄胁痛、癫狂痫证、呕血,掌中热、失音、吐血针刺深度与禁忌:直刺0.3〜0.5寸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特定穴:输穴、原穴17内关NeiguanPC6主治功效:心痛、心悸、胸闷、胸痛、胃痛、偏头痛、呃逆、癫痫、热病、偏瘫、眩晕呕吐、失眠、上肢痹痛针刺深度与禁忌:直刺0.5〜1寸定位: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腕横纹上2寸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指浅屈肌-指深屈肌-旋前方肌特定穴: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18足三里ZusanliST36主治功效: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下肢痿痹、虚劳羸瘦、下肢不遂、疳积,泻泄、便秘、痢疾、脚气、心悸、气短,水肿、中风、癫狂针刺深度与禁忌:直刺1〜2寸定位: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姆长伸肌-小腿骨间膜特定穴:合穴、胃下合穴,保健要穴19丰隆FenglongST40主治功效:痰多、哮喘、咳嗽、胸痛、头痛、便秘,癫狂、痫证、下肢痿痹、呕吐、咽喉肿痛针刺深度与禁忌:直刺1〜1.5寸定位: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1寸,距胫骨前缘2横指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趾长伸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特定穴:络穴、祛痰要穴.膝眼XiyanEX_LE5主治功效:膝关节疼痛针刺深度及禁忌:斜刺0.5-1.0寸,或两膝眼对刺,局部酸胀,可灸定位: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在内侧的称内膝眼,在外侧的称外膝眼解剖:内膝眼:皮肤-皮下组织-髌韧带与髌内侧支持带之间-膝关节囊。
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穴位贴敷操作规范【目的】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
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邓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
【适应症】我科的适应症主要有以下几种:1、老年人各类慢性咳喘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辅助治疗;2、老年人退行性关节病如颈椎病,腰椎病,肩关节周围炎,退行性关节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辅助治疗。
3、各种原因导致的失眠辅助治疗。
4、各种原因导致的眩晕的辅助治疗。
5、高血压病的辅助治疗。
【禁忌症】1、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
【用物准备】自粘性无菌敷料、75%乙醇、药物(失眠外贴膏、眩晕外贴膏、高血压外贴膏、慢性咳喘外贴膏,均由我院药物研发中心制作。
)【操作程序】1、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疾病不同选择相应的穴位。
2、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3、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4、消毒: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5、方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
6、贴敷时间: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1-2天,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
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
【注意事项】1、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
2、颜面部慎用。
穴位贴敷疗法的适应症与注意事项

穴位贴敷疗法的适应症及注意事项
整理课件
主讲人:
1
一、穴位贴敷的适应症
1、消化系统疾病:功能性胃肠病(胃食管返流病,功能性消化不 良,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慢性胃肠炎,溃疡性结肠炎, 慢性肝炎,慢性胆病,脂肪肝等。
2、呼吸系统疾病: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整理课件
5
三、注意事项
4.治疗不宜空腹进行,贴药时注意休息,饮食不宜吃生冷、海鲜、辛辣等刺激性 食物。 5.敷药治疗后尽量减少出汗、注意局部防水。 6.本疗法会出现局部皮肤色素沉着、潮红、微痒、烧灼感、疼痛、轻微红肿、轻 度处水疱等反应,可自然吸收,无需特殊处理。如贴敷处有烧灼或针刺样剧痛, 发红、起疱,无法忍受,可提前揭去药物。 7.外敷药物须妥善保管,不宜内 服,谨防儿童误食中毒。 8.小儿皮肤娇嫩,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一般2-4小时。
整理课件
6
三、注意事项
9.贴敷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疱、瘙痒现象, 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极少数过敏体质者,对某种药物出现全身性皮肤过 敏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10.贴敷部位出现水疱或溃疡者,待皮肤愈后再行治疗。小的水疱一般不必特殊 处理,让其自然吸收。大的水疱应以消毒针具刺破,排尽疱内液体,涂以碘伏等 消毒,覆盖消毒敷料,防止感染。
3.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过敏者慎用。 4.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整理课件
4
三、注意事项
1.治疗前清洁皮肤,以防感染。 2.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贴敷腧穴不宜过多,贴敷面积不宜过大,贴 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刺激过大或发生药物中毒。 3.对于幼儿、久病、体弱者一般不贴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同时注意 使用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 良反应。
穴位贴敷治疗总结

穴位贴敷治疗总结引言穴位贴敷是一种古老的中医治疗方式,通过在特定的穴位贴上药物或使用特定的贴敷方法,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穴位贴敷治疗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包括疼痛、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本文将对穴位贴敷治疗进行总结和探讨,包括其原理、适应症、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等。
穴位贴敷原理穴位贴敷治疗是基于中医学的经络学说和穴位学说。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有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通过经络系统可以调节和平衡人体的生理功能。
在经络系统中,存在着一些特定的穴位,这些穴位与具体的脏腑器官相连。
通过在这些穴位上贴上药物或使用特定的贴敷方法,可以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穴位贴敷的适应症穴位贴敷治疗适用于多种疾病,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适应症:1.疼痛病:对于头痛、肩颈痛、腰腿痛等疼痛病,可以选择贴敷适当的穴位进行治疗,如合谷穴、太冲穴等。
2.消化系统疾病:对于胃病、肠病等消化系统疾病,可以选择贴敷梁门穴、中脘穴等穴位进行治疗。
3.呼吸系统疾病:对于感冒、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可以选择贴敷太渊穴、风府穴等穴位进行治疗。
4.睡眠障碍:对于失眠、多梦等睡眠障碍,可以选择贴敷神门穴、心脾两俞穴等穴位进行治疗。
穴位贴敷的操作步骤穴位贴敷治疗需要按照一定的操作步骤进行,以下是一般的操作步骤:1.确定治疗穴位:根据疾病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贴敷。
常见的穴位可以参考中医书籍或请教专业医师。
2.准备贴敷材料:选择合适的贴敷材料,一般可使用透气性好的胶布,也可使用透气性好的敷料。
3.清洁穴位:用干净的纱布或棉球蘸取适量的酒精擦拭穴位周围的皮肤,保持清洁。
4.贴敷药物或贴敷方式:根据疾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物或贴敷方式进行贴敷。
可以将药物直接敷于穴位上,也可以将药物涂抹于贴敷材料上,然后将贴敷材料贴于穴位上。
5.固定贴敷材料:使用胶布或其他固定材料将贴敷材料固定在穴位上,以确保贴敷效果。
6.定期更换:根据需要,定期更换贴敷材料,一般每天更换一次。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程一、简介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属于中药外治法。
二、适应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重点推荐: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三、禁忌症1、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
四、用物准备治疗盘、消毒液、药物、胶贴、胶布;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等。
常用药物: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等。
五、操作步骤(一)施术前准备1、药物:①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二)施术方法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贝占。
蜡疗

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一、定义穴位贴敷法是指在一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二、适应症颈椎病,腰椎病,肩关节周围炎,退行性关节炎,肱骨外上髁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足底痛,阳痿,痛经。
三、穴位的选择:颈椎病(痹证)主穴:颈夹脊、风池、大椎、阿是穴;配穴:肩井、肩髃、曲池、外关、中渚、合谷、后溪、百会落枕(痹证、项强)主穴:风池、大椎、阿是穴、后溪、悬钟;配穴:落枕穴、肩井、肩中俞、肩外俞、颈夹脊、外关肩关节周围炎(漏肩风、冻结肩、肩凝证)主穴:肩髃、肩贞、臂臑、肩髎、阿是穴;配穴:曲池、天宗、外关、合谷、条口、肩井、中渚、承山、臑俞肱骨外上髁炎(肘痛、肘劳、伤筋)主穴:阿是穴;配穴:曲池、手三里急性腰扭伤(闪腰)主穴:阿是穴、肾俞、大肠俞、腰阳关、配穴:后溪、委中、腰痛(手针)、人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痹证、腰痛)主穴:相应夹脊穴、肾俞、大肠俞、秩边、环跳、委中、阳陵泉、承山、悬中、昆仑、阿是穴(压痛点);配穴:腰阳关、志室、殷门、风市、阴陵泉、三阴交、命门、八髎足底痛(跟痛)主穴:阿是穴(压痛点);配穴:太溪、昆仑、申脉、照海、仆参类风湿性关节炎(痹证、历节风)主穴:大椎、至阳、夹脊、脾俞、肾俞、命门、曲池、外关、足三里;配穴:肩髃、肩髎、尺泽、少海、阳溪、阳谷、阳池、大陵、八邪、四缝、环跳、秩边、膝眼、委中、阳陵泉、阴陵泉、解溪、昆仑、八风、阳痿(阴痿)主穴:关元、肾俞、三阴交、太冲、配穴:心俞、脾俞、内关、足三里、命门、中极、膀胱俞、阴陵泉、八醪痛经(少腹痛)主穴:关元、中极、气海、足三里、三阴交、次髎; 配穴: 水道, 大赫,地机,太冲, 归来, 脾俞, 血诲, 肝俞,肾俞, 命门每次取穴4-6个。
四、药物的选择1基础方:川乌、草乌、芒硝、生栀子、生大黄、冰片、葛根、赤芍、丹皮、延胡索2血瘀为主者:加当归、红花、川芎3风湿为主者:加威灵仙、羌活、白芷4脾肾阳虚者:加川椒、肉桂根据中医的辩证,属血瘀者1+2,属风湿者1+3,属脾肾阳虚者1+4,五、操作步骤1、药物制备及准备:1)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穴位贴敷疗法

穴位贴敷疗法
一、晐喘
(咳嗽、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咳喘方:
方剂:白芥子莱菔子甘遂麻黄细辛肉桂
选穴:大椎肺俞膏肓定喘肾俞天突膈腧脾俞膻中
二、眩晕
(高血压)
眩晕方
方剂:天麻白芥子胆南星吴茱萸白术川芎
选穴:神阙中脘涌泉(双侧)大椎太阳
三胃脘痛、呕吐
胃痛方
方剂:川楝子肉桂高良姜丁香延胡索木香吴茱萸取穴:神阙中脘天枢穴(双侧)足三里
四腹泻
止泻方
方剂:炮干姜肉桂吴茱萸丁香补骨脂五倍子
取穴:神阙中脘天枢穴(双侧)关元足三里
五.便秘
通便方
方剂:大黄芒硝当归枳实厚朴
取穴:神阙中脘天枢穴(双侧)关元
六、失眠
安眠方
方药:酸枣仁珍珠母吴茱萸合欢皮肉桂黄连取穴:神阙涌泉(双侧)三阴交心腧穴
六、痛经
痛经方
方药:小茴香炮姜元胡五灵脂生蒲英没药
香附川芎艾叶
取穴:神阙中脘天枢穴(双侧)关元
七、关节痛
止痛方
方剂:川乌当归川芎乳香没药栀子骨碎补大黄三七羌活独活桂枝
取穴:外敷关节疼痛处
初次敷贴:成人6小时,儿童2-4小时。
如有局部皮肤潮红发痒过敏,可提前揭掉。
初次贴敷无明显皮肤过敏者,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一般成人不超过10小时,儿童不超过6小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穴位贴敷适应症及取穴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穴位贴敷适应症及取穴
一、适应症:颈椎病、背肌纤维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纤维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髌骨软化症、肩周炎、肩关节撞击综合征
1、颈椎病:
(1)神经根型:大椎、C4、C5、C6夹脊(患侧患椎)、天宗、曲池(患侧)、外关(患侧)、脾俞、肾俞、足三里
椎动脉型:大椎、C4、C5、C6夹脊(患侧患椎)、天宗、脾俞、肾俞、足三里
2、背肌纤维炎:
T3、T5、T7夹脊(患侧)、至阳、天宗、脾俞、肾俞、足三里
3、腰椎间盘突出症:
脾俞、肾俞、大肠俞、次髎、承山、足三里
4、腰肌纤维炎
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患侧)、至阳、天宗、脾俞、肾俞、足三里5、膝骨关节炎:
内外膝眼、血海、梁丘、脾俞、肾俞、足三里
6、髌骨软化症
内外膝眼、血海、梁丘、脾俞、肾俞、足三里
7、肩周炎:
大椎、脾俞、肾俞、肩髃、阿是、天宗
8、肩关节撞击综合征:
大椎、脾俞、肾俞、肩髃、阿是、天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