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人教版)集体备课教案:1.2.1有理数
七年级数学1.2.1有理数教学案人教新课标版(5篇)

七年级数学1.2.1有理数教学案人教新课标版(5篇)第一篇:七年级数学 1.2.1 有理数教学案人教新课标版1.2.1 有理数[教学目标] 1.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2.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3.体验分类是数学上常用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2分钟)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
现在请同学们任意写出3个数(找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把它们分类,并说出你的理由。
二、出示自学提纲(8分钟)认真阅读课本P7-8内容,完成P8练习并回答下面的问题:有理数有几种分类方法?分类的标准是什么?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_______,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__________ 整数和分数统称____________三、检查自学效果(10分钟)1.把下列各数填入它所属于的集合的圈内: 15,-1213,-5,-,0.1,-5.32,-80,123,2.333.9158 2.把下列数填在相应的大括号里:-4,0.001,0,-1.7,15,+3.2正数集合{…},负数集合{…}, 正整数集合{…},分数集合{…}3.0是整数吗?自然数一定是整数吗?0一定是正整数吗?整数一定是自然数吗?四、讨论更正,合作探究(8分钟)1.学生自由更正,各抒已见。
2.引导学生讨论,说出错因和更正的道理。
3.引导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指导以后的运用。
五、课堂小结(2分钟)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六、当堂检测(见下页)(12分钟)七、布置作业预习P8-9数轴,完成P14习题1.2第1题当堂检测内容:1.下列各数,哪些是整数?哪些是分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7,-5,7112 ,-,79,0,0.67,-1,+5.1 2363.最小的自然数是_______,最大的负整数是_______,最小的非负整数是_______。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1.2.1有理数(教案)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的学习习惯,增强数学交流与反思的能力;
4.激发学生运用数轴等工具进行直观想象,培养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
5.引导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最后,我认识到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同学们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个体差异,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帮助每一位同学克服学习难点,真正掌握有理数的知识。
举例:理解+3和-3互为相反数,3和-3的绝对值都是3;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法则,如同号相加、异号相加等。
(3)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掌握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举例: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2,点B表示的数是3,那么点A和点B之间的距离是5。
(4)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掌握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法则,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难点解析: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负分数在数轴上的位置,例如,如何表示-1/2。
(3)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在涉及负数和分数的大小比较时,学生可能会混淆。
难点解析:比较两个分数大小时,学生可能不清楚如何处理分子和分母的符号及大小关系。
(4)实际问题的应用:将有理数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可能难以找到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数轴的教学也是一个挑战。虽然通过实验操作和多媒体演示,大多数同学能够理解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的对应关系,但仍有一些同学对负分数在数轴上的位置感到困惑。我想,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可以设计一些更具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更好地把握数轴的应用。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让我看到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他们能够将所学的有理数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但在引导讨论时,我也发现部分同学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逻辑思维还不够严密。为了提高同学们的思维能力,我计划在后续的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同学们多角度、多维度地思考问题。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2.1《有理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2.1《有理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2.1《有理数》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数的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数的一种分类。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有理数的定义、分类及运算规则。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有理数的概念,掌握有理数的分类,会进行有理数的运算。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对数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有理数时,容易与小学阶段的数的概念混淆,对有理数的分类和运算规则的理解和运用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的定义,掌握有理数的分类。
2.掌握有理数的运算规则,能够进行简单的有理数运算。
3.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有理数的定义和分类。
2.有理数的运算规则。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2.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分类和运算规则。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问题,用于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
2.准备教学PPT,用于辅助教学。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有理数的概念,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华有2个苹果,小明比小华多几个苹果?”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出有理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呈现有理数的定义和分类,通过PPT展示有理数的图像和特点,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分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有理数的运算练习,如加、减、乘、除等,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运算规则。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有理数知识和运算规则进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1.2.1有理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2.1 有理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2.掌握有理数比大小的方法。
3.学会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法运算。
4.能够解决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问题。
5.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有理数的定义和比大小方法2.加减乘除的基本概念3.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三、教学难点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2.运算过程的推理和推导四、教学内容1.有理数的定义 - 由整数和分数组成的数叫做有理数,可以表示为分数形式。
- 有理数分为正有理数、负有理数以及0。
2.比大小 - 相同符号的数,比大小依次比较绝对值大小。
- 不同符号的数比大小时,首先比较它们的绝对值大小,然后按它们的符号确定大小关系。
例如: -2 < -1 < 0 < 1/2 < 13.加减乘除的基本概念 - 有理数加减法:同号相加,异号相减,绝对值大的作被减数。
- 有理数乘法:符号相同取正,符号不同取负。
- 有理数除法:分子、分母同乘或除一个相同的数后,再进行除法运算。
4.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 混合运算就是将加、减、乘、除四种运算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的运算。
例如:(-5)×(-2+1/5)÷(4-2/3)×5.运算过程的推理和推导 - 有理数混合运算需要依次进行各个运算,注意运算符的优先次序。
例如:(-2)×(-3)÷6+2五、教学方法1.从实际应用出发,引导学生理解有理数概念。
2.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计算和推理过程。
3.通过课堂讲解、课外练习和实践演练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基本运算方法和规律。
六、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测试、课外作业等方式,检测学生掌握程度。
2.注重学生思维发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及时反馈,帮助学生纠正和完善知识体系。
七、教学资源1.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和相应练习册。
2.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电子资源。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2.1有理数优秀教学案例

3.实际问题解决: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有理数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小组竞赛:设计一些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有理数的定义和运算规则。同时,我还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动画和图形的形式展示有理数的运算过程,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易懂。
在课堂评价方面,我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也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设置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2.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动画、图形等形式展示有理数的运算过程,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易懂。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概念及运算规则,提高了课堂效果。
3.小组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有理数的存在,感受有理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动画和图形的形式展示有理数的运算过程,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易懂。
4.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提高有理数的运算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2.1《有理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2.1《有理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有理数》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了有理数的定义、分类和运算法则。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概念和运算法则,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实数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有理数的定义和分类,以及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有理数的概念,并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法则。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有理数的定义、分类和运算法则。
2.能够运用有理数的运算法则进行简单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有理数的定义和分类。
2.有理数的运算法则。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有理数的概念,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有理数的概念。
2.讲解法:对于有理数的定义、分类和运算法则,采用讲解法进行详细讲解。
3.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法则。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制作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PPT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2.练习题:准备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温度、海拔等,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有理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课件,详细讲解有理数的定义、分类和运算法则。
讲解过程中,注意结合实例进行说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有关有理数的运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可适时给予提示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法则。
4.巩固(5分钟)通过PPT课件,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2.1有理数课程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2.1有理数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分析本次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2.1有理数,本课是有理数这一基础概念的第一次正式引入,主要包括正数、负数、绝对值、数轴等方面的内容,并通过相关的例题进行巩固。
学生在本课学习完毕后,能够了解有理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理解有理数与自然数、整数及小数之间的关系,掌握有理数的大小及比较方法,并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有理数进行计算。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有理数的定义、性质与比较方法,要求学生能够应用数轴等工具进行有理数的表示,并且学生需要掌握以下方面的内容:1.能够准确地认识和理解正数、负数、绝对值等基本概念。
2.能够通过实例巩固掌握有理数的大小及比较方法。
3.能够通过数轴的运用更加深入了解有理数和自然数、整数及小数的关系。
4.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有理数进行计算。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导入环节(5分钟)利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问:生活中你们遇到的哪些事情涉及到正数和负数?通过让学生回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激发学生对有理数概念的兴趣。
2.引入新知(20分钟)1)正数和负数1.介绍正数和负数的概念,通过纸板和棒球棍进行简单演示。
2.指导学生利用数轴进行正数和负数的表示,并要求学生掌握如何利用数轴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3.通过实例演示,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绝对值1.介绍绝对值的概念。
2.指导学生通过数轴确定一个数的绝对值。
3.利用实例帮助学生掌握运用绝对值求解具体问题的方法,如:-7的绝对值是多少?3.巩固练习(15分钟)通过实例练习,让学生能够巩固掌握有理数的大小及比较方法,并能够通过数轴的运用更加深入了解有理数和自然数、整数及小数的关系。
4.拓展应用(10分钟)通过对实际情境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应用,如:计算带电粒子的位移、温度计计算体温变化等。
5.总结回顾(5分钟)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有理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并掌握有理数的大小及比较方法、运用数轴表示有理数,并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有理数进行计算。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1.2.1《有理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1.2.1《有理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2.1《有理数》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和分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知识。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有理数的定义,掌握有理数的分类,以及了解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教材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感受有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和分数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部分学生对于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可能存在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耐心引导,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
此外,学生对于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一定的兴趣,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的定义,掌握有理数的分类。
2.学会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3.能够运用有理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有理数的定义和分类。
2.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有理数的概念,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有理数的分类和大小比较方法。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有理数知识的理解。
4.激励评价法: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有理数的定义、分类和大小比较方法。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用于引导学生学习有理数。
3.学具:准备一些卡片,上面写有不同类型的有理数,用于学生分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温度、海拔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可以用哪种数学知识来表示。
通过讨论,让学生感受有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有理数的定义,让学生了解有理数的概念。
接着,展示有理数的分类,包括整数、分数和零。
通过课件和实物展示,让学生对有理数有更直观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1 .2.1有理数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能够准确区分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2、掌握有理数的分类方法,会对有理数进行分类,体验分类是数学上常用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重点:有理数的分类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导入新课
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
问题1:学习了负数之后 ,我们对数的认识范围扩大了,你能写出三个不同类型的数吗?(请三位同学上黑板上写出,其他同学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出,如果有出现不同类型的数,同学们可上黑板补充。
)
问题2:观察黑板上的这么数,并给它们分类。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接着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得出数的类型有5类: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二、讲授新课
1、有理数的定义
引导学生对前面的数进行概括,得出:正整数、零、负整数统称为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
整数可以看作分母为1的分数,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即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让学生在总结出5类数基础上,进行概括,尝试进行分类,通过交流和讨论,再加上老师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出下面的两种分类方式。
(1)按定义分类: (2)按性质分类:
有理数
整数
分数 正整数 0 负整数 正分数
有理数 正有理数 正整数 正分数 负整数
3
三、巩固知识
练习1:课本练习
练习2:把下列各数填入它所属的集合内:
-12 ,-7,+2.8,-90,-3.5,913 ,0,4
负数集合:{ ,…}
整数集合:{ ,…} 负整数集合:{ ,…}
分数集合:{ ,…} 四、总结
通过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本节主要学习有理数的概念,会将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2、主要用到的思想方法是分类思想;
3、注意的问题:分类时要做到不重不漏,只要标准统一即可。
五、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