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一、农学的定义广义的农学: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一门科学。
中义的农学:指农业生产科学。
狭义的农学: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科学。
本课程涉及的农学是狭义的农学,它是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现代农学定义农学是作物生产规划和管理的科学,即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并采取合理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和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第一节农学的定义及作物生产的地位二、农学的发展历史(1)农学是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内容·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4000年)已经栽培粟、黍、稻等农作物。
·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00-711年)发明历法指导农事,出现垄作;形成“嘉种”的良种概念。
·春秋战国(约公元前770-221年)。
·秦汉三国(公元前221-公元280)《淮南子》问世,垄作技术进一步形成“代田法”。
·两晋、南北朝(公元265-580)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学名著《齐民要术》问世。
谷雨:雨量增加,谷物茁壮成长。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灌浆膨大,但尚未成熟。
芒种:麦类有芒的夏熟作物成熟、夏播作物抢种的时期。
·隋、唐、五代(公元581-960)最早的农具专著《耒耜经》印刷发行。
·宋代(公元960-1297)培育水稻壮秧有较系统的技术措施,得出“用粪得理”、“用粪犹用药”的合理施肥原则。
·元代(1280-1368)现存最早的农业气象专著《田家五行》印刷发行。
·明代(1368-1644)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农业技术原理的农书《农说》、及我国大型综合性农书《农政全书》问世。
·清代(1644-1911)清代大型官修农书《授时通考》刊行,记载小麦品种500多个、水稻品种3000多个。
我国现存的古农书共有310多部,是古农书最多的国家。
农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农学概论试题及答案第一节:选择题1.农学的定义是什么?A)农学是研究针对农业相关问题的科学。
B)农学是研究植物生长和发展过程的科学。
C)农学是研究土壤种植问题的科学。
D)农学是研究动物饲养和畜牧业的科学。
答案:A2.下列哪个不是农学研究的内容?A)农作物栽培学。
B)果树病虫害防治。
C)农业机械与设备使用。
D)农田水利与灌溉管理。
答案:C3.农学中的“耕作”是指什么?A)植物根系的生长。
B)土壤的翻耕与改良。
C)农作物的施肥与浇水。
D)种子的播种与收获。
答案:B4.以下哪个是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A)增加农产品的产量。
B)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C)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D)促进农民的增收与脱贫。
答案:D5.农业科技的发展对农业有哪些影响?A)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B)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C)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D)提高农民的技能和素质。
答案:A、B、C、D第二节:填空题6.农作物的主要有机元素是氮、磷和______。
答案:钾7.全球农业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是______。
答案:小麦8.我国农业主要分布在______地区。
答案:东部9.农田水利中常用的水源是______。
答案:江河湖泊10.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是______。
答案:节约、保护、合理利用第三节:简答题11.请简要介绍一下农业科学的发展历程。
答案:农业科学的发展经历了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型,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科学的研究内容也日益丰富和专业化。
最初的农业科学研究主要聚焦于土壤、植物和动物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农业科学的研究范围逐渐扩大到农产品加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
现代农业科学通过跨学科合作和综合技术的应用,致力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提升农民收入。
12.请简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答案: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持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同时,保护土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并能够持续满足人类对食品和生物资源的需求。
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第一章绪论农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通过采取适合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高产、优质和高效的一门综合应用学科。
作物生产特点:1、严格的地域性。
2、明显的季节性。
3、生长的规律性。
4、出产的连续性。
5、技术的实用性。
6系统的复杂性。
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1、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2、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
3出口的重要物质。
4、农业的基础产业。
5、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了解作物生产发展的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历程:原始农业阶段、古代农业阶段、近代农业阶段、现代农业阶段。
未来发展趋势:1由平面式向立体式发展。
2、由石油型向生态型发展。
3、由自然式向设施式发展。
4、由机械化向自动化发展。
5、由农场式向公园式发展。
6、由化学式向生物式发展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分布作物的起源:作物种是由野生植物种演变而来的,野生种变为栽培种的动力,随着人类长期栽培种植不断改进栽培技术,进行选择培育逐步演化驯化为有经济价值的植物。
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供人类利用的器官生长更加迅速,生物量成倍提高2、产品器官变大、收获指数和产品产量、品质不断提高;生长整齐,成熟期一致:3、种子休眠性减弱或休眠期缩短4、传播手段退化等。
栽培作物的自我保护机能减弱作物的地理起源中心瑞士植物学家康多尔,《栽培植物的起源》一书中,对栽培植物的起源地进行了划分。
30年代,苏联植物学家瓦维洛夫《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瓦维洛夫认为全世界栽培植物有8大起源中心,并于1935年出版了《育种的植物地理基础》一书。
1968年茹可夫斯基提出大基因中心观念,他将瓦维洛夫确立的8个起源中心扩大到12个。
1975年瑞典的泽文和茹可夫斯基共同编写了《栽培植物及其变异中心检索》,修订了茹可夫斯基的12个基因中心,扩大了地理基因中心起源概念作物的传播:各种作物均有其传播后代的方式,传播动力有自然力、自身力、动物活动和人类活动等。
农学概论2021

农学概论2021
农学概论是一门介绍农业科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课程。
该课程涵盖了农业的各个方面,包括作物学、畜牧学、农业经济学、土壤学、农业工程学等内容。
在农学概论中,学生将学习到农业的历史和发展、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政策和管理等知识。
学生将了解到农业的重要性以及与农业相关的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
农学概论的课程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农业概述:介绍农业的定义、发展和重要性,以及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
2. 农业资源:介绍农业生产所需的土地、水和气候等资源的利用和管理。
3. 农业生产技术:介绍作物的种植、畜牧业的管理和养殖、农产品的收获和加工等农业生产技术。
4. 农业经济学:介绍农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农产品市场、农业供给和需求、农业价格等经济概念。
5. 农业工程学:介绍农业机械、灌溉、排水、温室等农业工程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6. 农业可持续发展:介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实践,包括
农业环境保护、有机农业和农业生态系统等内容。
学习农学概论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农业的基本知识和原理,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的农业科学课程打下基础。
同时,农学概论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农业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农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农学概论》课件

分析农业法规的特点和作用,包括土地管理法、 种子法、动物防疫法等。
3
农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与实施
探讨农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过程和实施效果,以 及如何完善农业政策与法规体系。
05
农业发展与未来
现代农业的特点与趋势
农业科技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农业越 来越依赖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 如智能农机、无人机、遥感监测等
植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介绍常见植物病虫害的种类、发生规 律及防治方法。
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
比较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优缺点, 提出综合防治的策略。
植物检疫与外来物种入侵
阐述植物检疫的重要性和外来物种入 侵的危害及防控措施。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
介绍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关键技术和 管理措施。
农业生态
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农业机械化
01
农业机械化
介绍农业机械化的概念、发展 历程和应用领域,以及农业机 械化对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02
农业机械种类
阐述各种农业机械的用途和使 用方法,包括拖拉机、收割机
、灌溉机械等。
03
农业机械化管理
介绍农业机械的维护和保养方 法,以及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 农业机械,提高机械的使用效
率和安全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
资源保护
重视土地、水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 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避免过度开 发和浪费。
环境保护
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 污染和破坏,如控制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推广生态农业等。
经济效益
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提高农业经济 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 展。
社会效益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促进 城乡协调发展。
(完整版)《农学概论》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农学概论(0127)自学考试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农学概论是围绕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产,讲述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土壤与营养、种植制度、遗传育种等基本知识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其特点是实践强,综合性强。
(二)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农学概论是农业推广专业的专业课和学位课程。
自学者只有在掌握了作物生长发育规律、遗传育种基本知识、作物的生产原理与技术、耕作制度等知识后,才能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深度与广度,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成果的作用。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有自学能力的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作物生长发育规律,掌握生态环境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掌握作物病虫害发生的一般规律和防治技术及原理,掌握作物生产中的种植制度和栽培技术,明确作物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了解农业新技术的发展,能分析和解决作物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农业技术推广。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农学概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强,农业推广专业应先修农学概论,后修农村社会调查、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农业推广项目管理与评价、农业推广组织与管理等课程。
本课程的重点是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
由于农学概论的实践性很强,因此除了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深入科研、生产第一线,理论联系实际学习,逐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重点是农业生产的本质和基本环节。
-1-了解农业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理解农业的组成。
掌握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
熟练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农业的含义第二节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第三节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三)考核知识点1、农业的含义、组成与地位和作用。
2、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
农学概论复习要点

农学概论复习要点农学概论是农学专业的入门课程,旨在为学生打下农学基础知识的基石。
下面将就农学概论的主要内容进行复习要点的总结和归纳。
一、农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1. 农学的定义:农学是研究农业生产的一门学科,包括农作物学、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学等。
2. 农业的定义:农业是指人类通过种植作物、养殖动物和开垦土地等方式从事农产品生产的活动。
3. 农业的分类:农业可以分为植物农业(主要种植农作物)、畜牧业(养殖动物)和渔业(捕捞水产品)等。
二、农作物学1. 农作物的分类:农作物可以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等。
2. 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包括播种、萌芽、生长、开花、结果和成熟等阶段。
3. 常见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包括土壤要求、水分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等。
三、农业生态学1. 农业生态系统:研究农田内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平衡,包括农作物、土壤、水分、气候等要素的关系。
2. 农业生态技术:强调生态平衡和循环利用,包括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精准农业等。
四、农业经济学1. 农业经济的基本概念:研究农业生产与农业经济组织、农业市场等的关系。
2. 农业供求关系:讲述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包括市场供应、价格形成等。
3. 农业产业链:包括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组织和管理。
五、农村经济管理学1. 农村经济的特点: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有所不同,包括自给自足、耕作方式、土地权益等。
2. 农村管理模式:介绍集体经济、村级自治等农村经济管理的方式和方法。
六、农产品质量与安全1. 农产品质量:农产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活水平,包括营养成分、农药残留等。
2. 农产品安全:农产品安全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环节,包括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等。
七、农田水利与灌溉1. 农田水利的作用:农田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包括灌溉、排水、蓄水等。
2. 灌溉技术:介绍农田灌溉的方式、方法和技术,包括滴灌、喷灌等。
八、农机与农具1. 农机的分类:农机可以分为耕作机械、播种机械、收割机械等。
农学概论考试重点

农学概论第一章绪论(一)农业的概念:指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资源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命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产品的生产部门。
(三)农业发展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农业生产的实质:人类通过社会劳动,利用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供给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农业生产的特性和规律1.生物性和社会性2.地域性和季节性3.生产的连续性4.资源的分散性5.经营的综合性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作物(二)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1、粮食作物:①禾谷作物②豆类作物③薯类作物2、经济作物:①纤维作物②油类作物③糖类作物④嗜好类作物3、饲料及绿肥作物4、药用作物三.作物生态特性分类1.根据温度要求①喜凉作物:温度三积点0-5摄氏度;12-18摄氏度;26-30摄氏度——喜凉耐寒:黑麦、冬小麦(秋播)、冬大麦、青稞——喜凉耐霜:油菜、豌豆、大麻、向日葵(中耕)、胡萝卜、芥菜、菠菜、大白菜、春小麦、春大麦以及饲料绿肥(箭舌豌豆、毛苕子、草木樨)②喜温作物:温度三积点10摄氏度;20-25摄氏度;30-35摄氏度——喜凉:大豆、谷子、甜菜、红麻、亚麻、马铃薯、荞麦——温暖:适宜暖度25-30摄氏度,水稻(密植),玉米,棉花(密植干燥)、甘薯、芝麻、蓖麻——耐热(>35摄氏度)高粱、花生、烟草、苜蓿、瓜类2.根据光照要求①长日照作物(>12)小麦、大麦、燕麦、黑麦、苜蓿、三叶草、油菜、萝卜、白菜、甜菜②短日照(<12):大豆、棉花、玉米、高粱、谷子、水稻、甘薯③中日照:荞麦、豌豆、番茄、黄瓜、菜豆、四季豆3.根据作物对水分的要求①喜水耐劳:水稻②喜湿润:陆稻、燕麦、黄麻、烟草、黄瓜、油菜、白菜、马铃薯、甘蔗、茶、柑桔、毛竹③中间水分:小麦、玉米、棉花、大豆④耐旱怕涝:甘薯、糜、苜蓿、芝麻、花生、向日葵、黑豆、蓖麻⑤耐旱耐涝:高粱、草木樨、田青、绿豆、黑豆4.根据播种期——春作物、夏播作物、秋播作物5.根据播种密度:密植作物、中耕作物6.根据光照强度:喜光作物、耐阴作物第三章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一、作物的生长发育(一)生长与发育的概念生长: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他是通过细胞分裂和伸长来完成的,它既包括营养器官的生长,也包括生殖器官的生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学概论1.1农学的基本概念农业:利用生物生长发育过程来获取动植物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也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没有农业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对象:动植物和微生物农业生产的本质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密切结合的一个物质生产的过程。
广义的农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狭义的农业:种植业农业的主体是种植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人类生活姿料的重要来源。
“民以食为天”【制糖、卷烟、造纸、食品等】2、エ业原料的重要来源40%工业原料、70%轻T工业原料来源于农业生产3、出ロ创汇的重要物资。
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仍是出口物资的重要来源之4、农业的基础产业。
畜牧业和渔业的发展依赖于种植业的发展。
5、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实现作物生产的现代化、科学化和产业化。
1.2农业的发展历程世界农业发展主要经历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等阶段。
我国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世界农业主要发生在中东、中美(玛雅文明)、南美(印加文化)等区域。
撂荒制:刀耕火种后不耕翻,土地板结,杂草丛生,人们不断丢弃原有耕地并重新开垦的耕作制度撂荒土地自然恢复,重新开垦需5-7年,人类年年迁徒。
西方起源于希腊奴隶社会时期中国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进入古代农业的标志:铁制工具的大量使用古代农业,亦称为传统农业古代农业时间跨度:铁器工具大量使用-19世纪中叶时期耕作制度由原始烧垦制一轮作制,精耕细作方法。
近代农业时间跨度: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以二次世界大战为界,时间约为100年近代农业可看作现代农业的阶段近代农业产生的前提:农业的资本主义化各国农业資本主义化方式不同,英国“圈地运动标志近代农业结束,现代农业阶段开始现代农业时间:20世纪中叶-智能化和机械化的生产工具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
1.3农学的含义农学的定义有广义、中义和狭义三种。
广义的农学:指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一门科学。
狭义的农学: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科学涉及的学科包括作物学、园艺学、士壤学、植物营养学和植物保护学等。
它是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1.4作物生产的特点地域性是作物生产的首要特点。
不同作物具有不同的个体生命周期。
作物个体的生命周期是一个有序的生长发育过程,需要特定的环境条件。
作物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是紧密衔接的过程,既不能停顿中断,又不能颠倒重来,因而具有不可逆性土地的重要性体现在土地数量和士地质量两个方面。
1.5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世界作物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1、品种改良2、增施肥料3、扩大灌溉4、病虫草害防治5、温室与薄膜栽培6、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国作物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1、品种改良2、闫套作多熟制种植技术2、栽培技术改进4、病虫草害的防治5、生产条件的改善2.1作物的起源与传播作物的进化的过程是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作用下通过定向培育向人类需要方向发展的过程,是人类认识、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南美洲中心马铃薯、花生、本薯、烟草、棉花、芃菜等中美洲-盟西哥中心甘薯、玉米、陆地棉、甘蔗等史前土生的本土作物稻、粟、稷、黍、稗、高梁、大豆、红豆、大麻、苘麻、红麻、油菜、紫苏荞麦、山药、芋、中国甘蔗、紫云英、草木構等。
2.2作物的分类作物感温特性喜温作物和耐寒作物。
温度三基点:各种作物的生长对温度的要求的最低点、最适点和最高点。
作物光周期有些植物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宜光周期诱导才能开花,称作光周期特性※。
长日照作物:日照时间长于某一临界时数才能开花的作物,麦类、油菜、萝ト等。
短日照作物:目照时间短于某一临界时数オ能开花的作物,水稻、大豆、甘薯、棉花、烟草、玉米等中日照作物:日照长短对开花影响不大的作物,莽麦、豌豆等。
定日照作物:只有在某一定中等长度的日照条件下オ能开花,甘蔗的某些品种2.3作物的分布及种植世界粮食作物中以谷物的生产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占世界粮食作物总面积的2/3以上;中国的谷类作物占其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2/3以上。
谷物中以玉米、水程和小麦为最多,为世界三大作物;其次是大豆和薯类。
经济作物中以棉花和油菜为最多;其次为甘蔗和甜菜小麦分布小麦喜欢冷凉的气候,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欧亚大陆和北美洲世界小麦种植面积较大的国家有印度、俄罗斯、中国、美国、加拿大等。
世界小麦产量最大的国家是中国,其次是印度、美国和俄罗斯,占世界总产量的45%左右。
小麦在我国南北均有种植,分为:北方春麦区、北方冬麦区和南方冬麦区。
北方冬麦区面积约占全国的2/3以上;南方冬麦区湿度大,产量不如双季稻高,故种植比例小。
玉米分布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超过水稻和小麦,是世界第一大作物。
玉米主要分布在北美洲、东亚、南美洲和欧洲美国栽培面积最大。
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二位。
我国玉米主要分布在由东北到西南的斜形地带1)东北:黑、吉、辽、内蒙2)华北黄河流域:晋、翼、鲁、豫、陕3)西南:川、滇、贵、广西甘薯分布甘薯喜温,在世界上分布很广。
主要产区在亚洲和菲洲,甘薯的收获面积分别占全世界总面积的83%和10%左右。
我国是世界甘薯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国家。
我国甘薯主要分布在黄准平原、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各省。
甘薯主产省份四川、山东、河南、广东、安微、河北等甘蔗分布甘蔗主要分布于亚洲和南美洲,种植面积较大的国家有:印度、巴西、古巴、中国墨西哥、巴基斯坦、菲律宾、哥伦比亚、美国我国甘蔗主要分布于华南和西南地区,如广东、广西、福建、四川、湖南。
大部地区为一年一熟,南部可二年三熟或一年二熟。
主要作物有大豆、玉米、高粱、谷子、春小麦、马铃薯、水程、甜菜、亚麻及早熟棉等。
3.1作物的生长发育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营养器官根、基、叶的生长等,通常可以用大小、轻重和多少来度量,则是生长。
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发生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质的变化,有时这种过程是可逆的。
如幼穗分化、花芽分化、维管束发育、分蘖芽的产生、气孔发育等。
玉米:出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吐丝期、成熟期。
※种子休眠的原因1)硬实:种皮厚、致密,不透水,不透气,故不能发芽。
豆类作物在干燥、高温、氮肥多的环境下种植常易产生硬实。
如:蚕豆、绿豆2)胚未发育完全:是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胚组织在生理上尚未成熟,因而不具备发芽能力。
如:银杏、人参3)后熟作用未完成:有些作物的种子收获后,需要经历一定时间オ能完成生理上的成熟,这一过程叫后熟作用。
需经后熟才能萌发的种子有茶、黄瓜、棉花、小麦等3)抑制发芽的物质:脱落酸、酚类化合物、有机酸等。
在这种情况下,可通过改变光、温、水、气等条件,或采用植物激素如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过氧化氢、硝酸盐等化学物质予以处理,使休眠解除。
※解除休眠的途径:机械摩擦,加温,酸处理【种皮厚、透性差层积(低温和水分处理)、变温处理、激素处理、晒种或化学药剂处理胚发育不完全就后熟作用未完成】水浸泡,冲洗,生长调节剂处理【抑制物质种子萌发的条件1.水分2.温度2.氧气4.光照种子的萌发分3个阶段:吸水膨胀、萌动和发芽。
吸水膨胀(物理过程):种萌动贮藏物质通过酶的活动发发芽萌动之后,胚继续生长,子吸收水分膨胀达饱和,有生水解。
生长最早的部位是胚根。
当胚根长至与种子等长,胚芽长机物呈溶胶状态。
当胚根生长到一定程度时,突破达到种子长度半时,即发芽。
种皮,露出白嫩的根尖,即萌作物种子可因萌发过程中下胚轴是否伸长,分成子叶出土:棉花、大豆子叶不出土(留士):小麦、玉米、蚕豆、畹豆子叶半出土:花生作物的根系由初生根、次生根和不定根生长演变而成根的变态贮藏根贮藏大量的营养物质气生根一所有生活在空气中的根茎的功能※支持作用输导作用合成作用贮藏作用影响茎、枝(分蘖)生长的因素种植密度施肥品种选用矮秆和茎杆机械组织发达的品种※叶的功能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呼吸作用繁殖功能4.1作物的环境条件五大生活因子:光照、温度、空气、水分、养分光照直接作用:光形态建成光促进需光种子的萌发,幼叶的展开,影响叶芽与花芽的分化,作物的分枝等。
间接作用:光合作用红光起热效应,有利于碳水化合物形成,促进作物种子的萌发和茎的伸长。
蓝光有利于蛋白质形成紫外光抑制生长,促进果实着色与成熟。
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积累。
农业生产上调节温度的常用措施有:灌溉温暖季可降地温,寒冷季可保温,如:小麦越冬水覆盖或覆膜提高地温松土增温保墒通气等系列效应调整播期避害施肥低温,施P、K肥抗寒抗寒锻炼5.作物种植制度复种:一年内,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或收获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复种指数=(全年作物收获总面积/耕地面积)×100%复种效益原理:充分利用生产资源。
扩大播种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年产量调节士壤肥力保持水土缓解作物争地、争时、争肥矛盾有利于稳产效益分析(一)充分利用空间(二)充分发挥边行优势(三)充分用地(四)充分利用生长季节(五)稳产保收(六)发挥作物分泌物的互利作用耐连作的作物这类作物有水稻、甘蔗、玉米、麦类及棉花等作物。
在采取适当的农业技术措施的前提下耐连作程度较高。
轮作的意义提高作物产量均衡利用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减少病虫、杂草为害清除士壤有毒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