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簪花仕女图》解读唐代人物的审美风格
浅析《簪花仕女图》绘画的艺术特色

浅析《簪花仕女图》绘画的艺术特色前言仕女图也被人称为“仕女画”、“美女画”,是中国绘画史上沿袭下来的用词,早在一千多年前的两晋时期,仕女画便逐渐出现在人们眼前,直至唐代开始,仕女画才承载着对统治阶级的迎合,展示出唐朝盛世下女性的华贵之美。
这种华贵之美迎合了中晚唐时期大官僚贵族的审美情趣,同时也体现出唐代的政治开化,女性的社会地位得以提高。
《簪花仕女图》作为最具有代表性的仕女画,对其艺术特色的研究有利于对唐代的文化进行了解,有利于在女性地位日渐提高的当代社会中女性绘画题材的探索和创新。
一、簪花仕女图简介(一)传世名画的出处周昉作为中国古代仕女图绘画的代表人物,继张萱之后,周家样再次奠定了中国仕女画的巅峰地位。
作为专精仕女图的画家,周昉的代表作便是《簪花仕女图》。
但是具有传奇性的是,对于簪花仕女图的年代考究,现代的学史界秉持着不同意见,主要有的说法是中唐、晚唐、宋代等。
作品中展现的忧郁的快乐,正符合了当时安史之乱后逐渐衰弱的政府为了粉饰太平做的假象,作者从现实出发,将当时的贵妇人描绘的雍容华贵,突出表现了女性的柔软、滑腻,并展现出一种闲适无聊的生活本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技巧的精湛、时代的特性使得这幅作品成为不可多得的精品,而且传承的完整,流传下来的不死摹本,而是真品。
其身世也是颠沛流离,富有传奇性。
相传《簪花仕女图》在南宋时归贾似道所有,元、明间流传无考,清初为梁清标、安岐收藏,后入清内府。
近代中国战乱不断,在那种时代背景下,这件传世名作也避免不了背井离乡。
1924年,清代末代皇帝溥仪,便利用儿女出宫求学的机会,将包含《簪花仕女图》在内的1000多件国宝运送出宫,准备偷偷带走。
后溥仪做了日本人扶持的伪满洲国皇上,这件中国的国宝级作品便屈辱的被囚禁在了日本人统治下的伪满洲国。
1945年,抗战胜利,溥仪在逃亡日本的途中被苏联红军截住,几经曲折,《簪花仕女图》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留在了中国的土地上。
(二)仕女画家周昉周昉,字仲郎,景玄,唐代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周昉出身于官僚家庭,先后任越州(今浙江绍兴)长史,宣州(今安徽宣城)长史别驾。
“富贵丰姿半锁眉丹青妙绝冠古今”——从周昉的仕女画看唐代仕女画的艺术风格

摘 要仕女画发展至唐代,一改前人紧窄婀娜之风貌,呈现出以“丰肌为美”的审美特征。
这种审美倾向在张萱的仕女画中已经成熟和完备,而周昉“初效张萱,后则小异,颇极风姿”,其仕女画作品不仅能够反映出唐代仕女画家的创作水平和艺术风貌,也最能体现唐人的审美风尚和社会图景,他把唐以来初步形成的以“丰肌为美”的审美意蕴发展到极至。
通过对周昉及其仕女画作品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可体会得到他捕捉到了唐代社会的审美脉搏和时人的审美风尚,创作出反映唐代贵族仕女精神面貌的生活画卷,向世人展示其工笔人物画的别样韵味。
本文首先阐述唐代仕女画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并简要介绍周昉生平。
然后,主要从题材选向﹑构图形制﹑造型特点﹑色彩特征﹑绘画材料这几方面,对周昉的仕女画作品的艺术语言进行详尽分析。
最后再阐析周昉仕女画所折射出的唐代仕女画的艺术风格,并从审美倾向、题材选择、艺术语言等方面来解读唐代仕女画的艺术风格,揭示唐代仕女画的艺术魅力。
唐代的仕女画作品,多以宫廷仕女的日常生活为表现题材,利用绢、毛笔、墨以及矿物质颜料和植物质颜料等绘画材料的物质特性,以勾、填、染的工笔绘画形式,造就出笔墨秀润、色彩浓丽、气息淳净的画面视觉效果,表现出唐代仕女丰满圆润、柔美亮丽的形象特征,体现出唐人以“丰肌为美”的审美特色。
时至今日,我们仍能从唐代仕女画中领略到一种独特的美感,那种蕴涵大唐时代气息的作品让我们深深折服,历史证明,唐代仕女画的艺术之美是永恒的,不朽的。
关键词: 唐代周昉 仕女画 艺术风格AbstractLadies draw development to the Tang Dynasty, one thin and graceful change the outlook of their predecessors, showing the "muscle abundance for the United States,"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This aesthetic tendency in the ladies draw Zhang xuan already mature and complete, and Zhou Fang "Zhang xuan,the early effect, after the minor differences, it seems very graceful." His works draw ladies be able to reflect not only the creative artist in the Tang Dynasty Ladies and artistic skills, but also best exemplifies the aesthetic trend of Tong Yan and social picture, he has put the initial formation of Tang to "Feng muscle for the United States," Implicati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 to the extreme.By Fang Zhou and ladies draw analytical and research works, we can capture him realized the Tang Dynasty aesthetic society when people feel the pulse and aesthetic trends, create reflect the spirit of the Tang Dynasty noblewomen picture of life, and create a fine brushwork Different portraits of charm.This article first ladies draw on the Tang Dynasty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briefly introduce the life of Zhou Fang. And, combined with his study of the fine brushwork Figure knowledge, mainly from the election to the subject matter, composition, shapes, shape characteristics, color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aspects of painting materials, Zhou Fang, the ladies of the draw works to carry out a detailed analysis of artistic language. Finally look at the week draw ladies Fang reflects the fine brushwork of the Tang Dynasty Ladies draw artistic style, and aesthetic orientation, subject selection, art and other aspects of language to interpret the art of the Tang Dynasty Ladies draw styl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ang Dynasty Ladies draw artistic charm .Ladies draw works of the Tang Dynasty to the daily life of court ladies for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heme, the use of silk, brush, ink and mineral pigments and plant pigments, such as the quality of the material properties of painting materials to hooks, filling, staining of fine brushwork painting forms, creating Run the show pen and ink, colorful, flavor-sun screen net visual effects, showing the Tang Dynasty ladies plump mellow, mellow bright image features, in order to reflect Tong Yan, "Fung muscle for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Today, we have been able to draw in the ladies from the Tang Dynasty to enjoy a unique sense of beauty, the kind of atmosphere implication Datang time work so thatwe are deeply convinced that history has proven that the art of the Tang Dynasty Ladies draw beauty is eternal, immortal.Key words: Tang Dynasty,Zhou Fang,Ladies draw,Artistic style引言在中国绘画史上,当属人物画的历史最悠久,而以女性为题材的仕女画,不仅是传统人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其自身的发展脉络和审美价值。
论《簪花仕女图》的艺术美

论《簪花仕女图》的艺术美作者:于天泽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8年第07期摘要:《簪花仕女图》是唐代著名画家周昉的代表作品,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图中描绘的女性人物形象是深入人心的,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审美风格与时尚潮流,还反映了女性在当时那个时代的社会地位与复杂的心理状态。
周昉用他绝妙的绘画技巧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时代的片段。
关键词:周昉;仕女;艺术美中图分类号:K8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0-0153-01一、《簪花仕女图》的绘画内容画面描绘了几名仕女内着长裙,外罩纱衫并配有可及地的大袖,肩披帛,裙腰高至胸部,以大带系结在其小腿部,拉长了女性的腿部,头部艳丽的牡丹尽显贵族仕女的雍容华贵绚丽多姿。
画面中左数第三位仕女与第五位仕女都配有紫色的披帛,它是由细纱罗制成的长巾,类似于如今的围巾,佩戴起来十分轻柔舒适,披帛的上面有各色图案装饰,或印染或织绣,画面中第二位仕女的紫色披帛上就印有花卉图案,十分精美,穿戴时披绕在肩背,剩余部分垂落下来,与外衫跟内衬相映,十分美丽。
披帛形成的短的竖着的面和横着的面,不仅打破了整体裙子过长没有对比,而且打破了透明沙衫的垂直线条。
《簪花仕女图》这幅画从整体看面的作用要大于线,头发的整块黑色使画面更加沉稳,左数第一位仕女的褐色沙衫与白色披帛和红色内衬的从块面到颜色都把握的恰到好处,而第一位仕女与其右侧远处身穿红色沙衫的仕女,不论从颜色还是整体人物大小又形成的鲜明的对比。
从整体画面上看,唐代人比较喜爱红色,画中六位仕女形象都有或多或少的,或鲜艳或淡雅的红色,但都配有黑色,右数第二位的仕女脚下有一只奔跑的黑色小狗,与她黑色头发相呼应,如果没有深色衬托,会使画面看起来略燥,并且无法凸显红色沙衫的柔软和弹性。
唐代仕女面部的装饰在历朝历代中也是最具特色的。
从簪花仕女图的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出,唐代仕女是很少在额前留有碎发的,通常露出光洁的额头,把头发全部盘到头上。
从_簪花仕女图_探看唐代仕女画的审美风格

(A厅及尸“月刀记ntofMinj如呵Un动e。娜坷枷月监彻“350108)
Abstract:ABeautyWearingaHai甲inioa帅iealpietureofayoungbeauti加1ladyintheTang伪nasty.Theeharaeteristiesof
的动物。
《替花仕女图》的作者,具有高度的艺术技艺
和概括能力,在具体而精湛的描绘过程中,没有
放过甚至是极为细致的每一个环节。从《替花仕
女图》可见,唐人崇尚华丽与奢靡的审美观。尽管
画面色彩浓艳,但细看仕女们的面部表情,并未
含有飞扬的神采。她们个个恬静平和,甚至还有
些许的墉懒和落寞,仿佛这等悠闲的生活再也引
纱衫上,有以四个斜角田字为一组的菱纹。白地
被子绘有彩色云鹤,从肩后身向前胸下垂。她右
手举着刚捕捉的蝴蝶,左手提起被子,使它成为
垂直。她上身往前微倾,以迎接向她跑来的小狗。
在她丰硕健美之中,又平添了几分婀娜之态。
在贵族仕女们嬉游处的尽头,树立着一面玲
珑石,石后有盛开的辛夷花,紫色的花朵,陪衬着
suehaPieture,asfarasthe叩preeiationofPurefinearts15eonceod,ineludeetirvedbrows,ehubbyeheeks,simp】eelothi嗯,。oftand
beaut而1eoloo.Wi山ABeautyWearingaHa帅inasasta币ng即ing,thi,eosardi‘uasesitseharacteristiesandartistieachievements诫thaviewtorevealingthepaintingstylesintheTangDynasty.
论唐代仕女画中的女性形象及审美观的形成

论唐代仕女画中的女性形象及审美观的形成薛莉(华东交通大学艺术学院)摘要:唐代仕女画中的女性形象鲜明独特,本文在考察唐代仕女画中女性形象特征的基础上。
探讨了唐代宫廷女性独特的审美现及其形成与当时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仕女画;女性形象;审美特征法国哲学家丹纳曾说:吖乍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唐代仕女画作为时代的产物.必然会体现时代的风貌.折射出唐代特有的审美文化特点。
‘步辇图》《簪花仕女图>等画卷中丰硕健美的女性形象,表现了当时社会所流行的壮美、优美与中和之美,印证了唐代社会崇尚浩大壮阔、雍容富丽的审美风尚。
这种现象与唐代国力强盛、对外开放、经济繁荣、文化融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唐代大诗人自居易在<长恨歌》里以“天生丽质难自弃”,“云鬓花颜金步摇”的诗句来描写杨贵妃的美态.唐代仕女画的美丽形象通常是以“丰颊肥体。
浓丽多姿”而著称,让人对唐代美女的形象心驰神往.唐代仕女画的流传为今人了解唐代女性审美观提供了直观的素材。
古老画卷上体态丰腴,形象娇媚的仕女。
为世人展示着只属于她们那一时代的美丽与时尚。
一、唐代仕女画中的女性形象.折射出唐代特有的审羹取向唐代仕女画与其它朝代的作品相比有着鲜明的特点.其风格向世俗化生活化转型。
唐代仕女画家中以张萱和周畴最为著名.他们的仕女画作品清晰地展示了唐代女性形象特征.同时也折射出唐代特有的审美取向:1、丰肥的体态。
在张萱和周畴的绘画作品中,无论是《簪花仕女图》中休闲的宫廷贵妇,还是<捣练图》中的劳动妇女,她们都有着丰肥健硕的体态。
唐代仕女的丰肥体态与其它朝代苗条瘦弱的仕女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昭显出唐代对女性审美标准的独特性。
艺术考古学家常任侠先生讲“在初盛唐的壁画中.女子的体格多是健壮的,这是当时审美观念如此。
”螗代女性的丰肥体态得益于唐代宽松的社会环境,户外运动的参与和流行使唐代妇女拥有了健康的体魄。
体现了唐代崇尚“健美”的审美观。
从《簪花仕女图》看唐代人物的审美风格

美术界艺术论坛TEXT/陈宇鹏从《簪花仕女图》看唐代人物的审美风格一、《簪花仕女图》中人物特点——“丰肥浓丽、热烈放姿”画中宫女们的纱衣长裙和花髻是当时的盛装,高髻时兴上簪大牡丹,下插茉莉花,在黑发的衬托下,显得雅洁、明丽。
描写贵族妇女春夏之交赏花游园的情景,仕女们闲适的生活,动作悠闲、拈花、拍蝶、戏犬、赏鹤、徐行、懒坐、无所事事,侍女们持扇相从,再现了唐代上层社会的真实生活。
她们的打扮是中国历代女性中最为大胆和性感的。
服装延续了南北朝时期的飘逸感的同时更增添了华丽之美。
女性着装之暴露,在中国古代可谓空前绝后。
唐代女子对于化妆极其讲究,那时流行画浓晕蛾翅眉,高而上扬的眉型,更加增添了女子的风韵。
初唐时期最盛行的是在额间点上一个红色或黄色的“花子”以做装饰,“花子”形状各异,以叶子或花朵形状为主。
到了晚唐、五代时期,女人更是把各种花、鸟画在脸上或者画在纸和娟上贴在面部,以示美丽。
二、《簪花仕女图》映像唐代装扮美1、人物特点与生活背景为什么唐代人推崇肥胖?主要看法,唐代繁荣昌盛、丰衣足食,正如诗圣杜甫诗句所记“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人们有条件吃饱穿暖保持健康丰满的体格。
其次,唐代开放,兼容并包。
国力强盛与文明发达,使唐人充满自信,成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
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与唐交往的国家有一百三十多个。
不同文化的影响、交融,使唐人不拘于传统,眼界开阔,热烈放姿。
统治者的血统也决定了唐人对健硕的体魄更易亲近。
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外祖父是鲜卑大贵族独孤如愿,也就是说李唐皇室的血统中至少有一半是鲜卑血统,而鲜卑族的游牧生活造就和需要的是剽悍、健硕的体魄。
因此,唐朝几代国君均宠爱丰肥的女性也就不难理解了。
2、以丰为美,以贵为美“仕女”一般而言,是“宫女”的代名词,它与“绮罗嫔嫱之间”,意义颇为相近,均指宫廷、贵族妇女的范畴。
盛行于中、晚唐时期的作品为纯艺术欣赏的仕女画,其特点是“曲眉丰颊,设色浓艳”,约略形成于张萱而成熟于周昉,他们把唐代人物画从纯粹的礼教伦理和道释人物绘画中解放出来,扩大了以前描写妇女题材多“烈女、孝妇、贤妃、圣后”的伦理范畴,把触角伸及到现实生活中来,丰富了人物画的表现范围,适应当时时代的审美要求,反映了当时“以丰肥为美、以贵为美”的唐代风格。
浅谈唐代仕女人物画的艺术特色

美术艺术研究 Research on Art and Art131浅谈唐代仕女人物画的艺术特色王越(河北师范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24)摘要:仕女人物画的发展在我国历史上有着卓越的发展,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不同画家的艺术情感,也体现不同画家当下的审美情趣,仕女人物画的发展推动着我国艺术的渊源发展,尤其在唐代时期更是一座难以跨越的高峰,本文主要从唐代仕女人物画的主要代表画家张萱、周昉等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分析,来进一步发现唐代仕女人物画的艺术魅力,唐代仕女人物画一直是我国艺术表现的一座高峰,其特征仕女人物形象描写更是“肥美”,服饰艳丽,更能体现画家独特的审美理想和当下的生活意趣。
关键词:唐代;仕女人物画;华丽;肥美一、仕女人物画的风格中国仕女人物画在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尤其到了唐代仕女人物画又是一座难以跨越的高峰,在唐代时期社会文化空前大发展,艺术也进入了一个空前的大繁荣时期,仕女人物画的发展有国力昌盛作为基础,出现了一种新的审美理想“丰腴华贵”,早在唐朝时期之前,画家往往以“秀骨清风”为审美标准,画家笔下的人物也常常是“飘逸”注重线的质量,到唐朝时期仕女人物画已不把六朝所提倡的“清象”为标准,而是在反面找到了其审美理想“丰腴华贵”,这种审美理想都是有着深厚的经济基础,唐代经济空前发展致使画家更加注重表现上层统治阶级的审美理想,更多的是表现的是上层统治阶级的兴趣和爱好,其中盛唐、晚唐时期代表画家张萱和周昉及其作品代表就是这种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
二、唐代仕女人物画代表画家及其作品(一)代表画家--张萱及其作品唐代仕女人物画是人物画的一个分支,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绮罗人物画是其代表特征,而张萱、周昉代表的人物画就是这种审美特征的反映,代表画家张萱其描绘的仕女形象多以盛唐时期贵族妇女为典型代表特征,他画仕女多以服饰艳丽为主,对环境和赋色都很注重,画家作品往往体现画家独特的审美理想,张萱生活在盛唐时期,其代表作品也大多表现当时贵族的思想,其代表作品《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是唐玄宗的爱妃杨玉环的姐姐虢国夫人和家眷陪从一起游春的场景,但是画家对于这幅作品并没有详细的描述背景,着重描绘人物的服饰,极其艳丽,描绘的马鞍及其华丽,描绘人物的表情极具闲情逸趣,描绘的人物组合紧张有序,安排得当人物绘画服饰线条流畅富有节奏。
《簪花仕女图》形象设计及文创产品的应用探究

《簪花仕女图》形象设计及文创产品的应用探究自古以来,中国的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其中绘画艺术更是博大精深。
《簪花仕女图》是明代画家唐寅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其简洁明快的线条,流畅自然的笔墨,表现了唐寅对女性之美的独特见解。
如今,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簪花仕女图》的形象设计及其文创产品在当代社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探究,为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簪花仕女图》的形象设计及其传统文化内涵《簪花仕女图》是唐寅绘制的一幅横幅立轴画,为纸本设色。
这幅画作以富有特色的明代妆容为特色,形象华美而优雅,寄托了唐寅对女性之美的独特情感。
画中的仕女身着华丽的服饰,头戴簪花,手执扇子,姿态婀娜,神态自然,栩栩如生。
整幅画色彩斑斓,线条流畅,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女性美的审美标准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这幅画作体现了唐代文人的审美理念和追求,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内涵。
服饰、发饰和簪花等元素都是明代妇女的日常打扮,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标准和文化风貌。
画中的山水背景和自然景色都与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画中的仕女形象则表现了古代文人对女性之美的理解和赞美。
《簪花仕女图》不仅是一幅艺术作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传承。
二、《簪花仕女图》的文创产品及其应用价值随着现代文化产业的兴起,传统艺术作品开始被赋予了新的功能与意义。
《簪花仕女图》作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杰作,其形象设计在文创产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从衣服、饰品到家居用品、文化刊物等,都可以看到《簪花仕女图》形象的身影。
这些文创产品通过对传统艺术形象的提取和创新设计,将传统美学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为古代艺术赋予了新的时代价值。
通过《簪花仕女图》的形象设计,可以推出各种生活用品和文化衍生品。
以《簪花仕女图》为设计元素的服装、服饰,可以打造出充满古典韵味的中国风时尚单品,满足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向往和追求。
还可以将这些形象融入到家居用品中,比如茶具、挂画、摆件等,打造一个充满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家居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簪花仕女图》解读唐代人物的审美风格【摘要】《簪花仕女图》具有高度的艺术技艺和历史价值,充分反映了画家的概括能力和艺术修养,从画家高超的艺术绘画语言中使我们感受到作品强烈的时代感和艺术韵味,意匠美在作品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本文从《簪花仕女图》解读唐代人物的审美风格。
【关键词】《簪花仕女图》;唐代;人物整个作品让我们隐约地看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那些舒缓优雅的动作和神态,不禁透出淡淡的忧郁。
它渲染的那个快乐而又略带懒散的情绪和气氛,正是恰当地层示了属于那个时代整个贵族有闲阶级的时代气氛;在表面华丽雍容的物质繁华背后,隐藏着人物内心深深的凄寂和幽怨。
画面较真实地描绘了贵族生活,焕发出了强烈的时代气息,它不仅反映了上流社会的思想意识,还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与极度空虚。
同时,从对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分析来看,唐朝仕女画的盛行,也鲜明地表现了当时统治阶级的审美观念,画中的妇女盛装奢艳,体态丰腴,动作悠闲,看上去像是一个个被精心雕琢的摆设,反映出当时统治阶级的审美观念就是在尽力刻画上层社会中贵族妇女以柔为美的华贵风度的同时,也包涵了统治阶级对妇女的一种玩赏心态。
一、《簪花仕女图》作品赏析《簪花仕女图》高46厘米,长180厘米。
在人物的神情、动作及服装要素、环境等方面的刻画上细致入微,使画面栩栩如生。
左端开始婷婷而立的是一个贵族妇女,体态丰硕,发髻高大,上插牡丹花一枝,髻前饰玉簪步摇,那珍珠流苏似的在不停地摇晃。
她头上的髻发和短鬓,茸茸地分披在丰满的额前和耳边,显得青春焕发。
她圆润的面庞,浮起了淡薄的红晕;瓜子形的黛画短眉,浓淡适宜地斜峙在粉额之前,眉间金色花子的点饰如豆般大小,朱唇小到恰好与整个面庞隐隐相称,她侧身作向右倾斜的姿势,外披紫色纱罩衫,衫上的黾背纹尚隐约可辨。
朱色的长裙上,画有斜格纹样,白花宽带紧束在酥胸之下。
朱磉色的帔子,搭在紫色的纱衫上,从肩后绕过两臂,止于胸前,帔子深朱色格子打地纹,上有粉和花青作为主要调子的花草纹样。
紫绿色花纹的洁白丝绸衬裙,长过纱衫,拖曳到地面上。
右手摆向前侧,靠着纱衫;左手执绋子前伸,绋穗的摆动,逗引着小狗作戏,而小狗深通人意,它朝绋穗不停地张嘴摆尾,作出扑跳的姿态,从而使情节显得活泼生动。
画面左起第二位妇女身材娇小,神情庄重,身着朱红披风,外套紫色纱罩,从远处巧移莲步而来。
发髻上插海棠花,脖子饰金质云纹项圈。
白裙上的紫色团花,从纱衫的下面透出,显得十分艳丽。
帔子从后肩向两臂平分下垂,双手操紧薄纱,掩着帔子,同时也紧束了宽大的衣服。
画面左起第三位贵族女人髻插荷花,身披白花格子纱衫,胸前束朱色斜格长裙曳于地面,紫色帔子上有粉和青花枝纹样。
她右手略向上举,反掌拈红花一枝,左手髻上取下金钗朝着右边移去,目光注视新折下来的花枝,凝神遐思,准备将它插上发髻最显眼的地方。
在她的面前有一只举足欲行的丹顶鹤,似乎引不起她一点兴趣。
画面左起第四位侧立着的侍女执长柄团扇,团扇上绘着盛开的牡丹,红花绿叶相衬托,格外亮丽。
她的妆扮,有异于卷中的其他贵族仕女。
她也有一头浓密的黑发,梳成两个十字相合的发髻,中间用红缎带把那个髻子束在一起。
她穿的朱色菱角纹的斜领处露出一部分,白色圈花的纱带,绕过纱衫一圈之后,在腹前打了个结子。
白色的软底鞋尖,从彩色的衬裙下露出,它的形制不同于其他几位贵族妇女所穿的重台履。
她的表情安祥却又若有所思,在当时嬉戏场合形成鲜明的对比。
画面左起第五位仕女,发髻上插的红瓣花枝,纱衫上有深白色的菱形纹样。
胸下的夹缬长裙曳于地面,紫绿色的团花平均分布在鲜明的朱红的地子之上,显得分外典雅、富丽;经纱衫掩盖过的部分,颜色相应减退,真有蒙上一层薄雾之感。
紫色的帔子上,彩绘着云风纹样,往后垂了下去,她轻举右手,用纤细的食指和拇指提起贴在脖肩上的纱衫领子,似有不胜初夏闷热气候的样子。
她左手从纱衫的侧面伸出,手指向背面嬉戏的小狗打招呼,希望小狗也来给她逗趣。
二、人物的审美风格1、人物装饰风格谢稚柳先生认定《管》图为南唐作品的具体理由有二:一是高髻与“首翘鬓朵”(即替花)和“纤裳”为李煌的大周后所首创;二是辛夷花开放的季节与人物的着装。
谢氏认为高髻替花为大周后首创的文献依据是南宋陆游《南唐书》中记大周后“创为高髻纤裳首翘鬓朵之妆,人皆效之”和马令在《南唐书》中记载李煌哀悼大周后的诛文中有“高髻凌风”之句。
陆游记载的根据何在,我们无从知晓,但陆游(1125一1210)与李煌(937一978)之间相隔近200年、亲眼所见是不可能的,估计是从传闻得来的。
马令的说法则显然不能作为“首创”的证据,“高髻凌风”的发饰早在汉代便已出现,《后汉书》中就有《长安城中谈》歌谣一首:“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谢氏还以敦煌藏经洞所出盛唐《引路菩萨》和南唐二陵出土的女俑为反证,排除了隋唐贵族女子有高髻替花发式的可能性。
其实在唐代绘画中,这种发式并非《瞥》图所仅有,我们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墓出土的唐武则天时期的绢画《弈棋图》中就可以看到类似的发式,只是所替的花朵大小有些区别,有的花大,有的花小,有的瞥鲜花,有的瞥金属花,《答》图中的花朵较大,而《弈》图较小。
两画中眉毛的造型也有些不同,前者为蝉形,两撇眉毛如一倒写的行书“八”字,后者则像隶书“八”的倒写.似乎从中可以看出两者的承传关系,此外陕西乾县乾陵豁德太子墓壁画中的执扇侍女等也是高发髻。
而在南唐的人物画中倒是没有见过类似的妆式.如《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女子,无论装束还是体态,均与《替》图有很大的差别。
至于“纤裳”,当是指轻而薄的衣衫、早在唐玄宗时就有了“霓裳羽衣”,在张营及周防的其他作品中也是屡见不鲜,更谈不上是大周后的首创了。
发髻瘫刻毛是唐代女子的一种流行发式,但一般女子所替的是经久耐用的金属花饰,而宫中女子为了争得皇帝(玄宗)的宠幸,吸引能给她带来好运的蝴蝶,就争相替插各种鲜花。
图中所绘六名女子,除右起第三人为侍女外,其余五人均作高髻答花发式,着纤裳,右边第一、第二个女子头上分别插着盛开的牡丹和金属制作的花饰,两人同在逗一猾狗,表情皆墉懒倦怠,仿佛能看出失望和无奈的心情;中间一名女子,眼小眉高,头插茶花,手捏一朵鲜花(似为兰花),面露渴望之色,正在招引蝴蝶;左边第二个面露羡慕同时又有些忌妒之色的女子.占画面的比例较小,这就显示出了画面的透视关系.产生了空间感,她也可能是一个遭到冷落的殡妃的代表.白居易的《上阳自发人》诗中所讲述的就是这类人的故事左边紧靠辛夷花的女子,是六人中相貌最娇美的一个,头答一束辛夷花,手中捏着一只粉蝶,面露欣喜娇羞之色,而一只仙鹤和一只小狗都冲她跑过来,似乎是祝贺她被皇帝选中,虽然她不处于画面的中间,但其他五人中有四人的目光都集中到她身上,所以这个女子应该是全画的主要人物。
2、人物简约生动《簪花仕女图》中共描绘六个仕女形象,当我们第一次看这幅作品的时候,会觉得她们之间似乎没有什么区别,这其实是由于他们在服饰上的一致和体态上的相近所给观众的错觉,当我们对作品进一步认真的观察之后,就会发现她们共同性中的个别特点,各具特色,绝不相混,人物之间以小狗、丹顶鹤、蝴蝶、花枝为媒介,不仅刻划出了她们不同的嗜好,鲜明的性格的同时,也把她们在画面上各自孤立的场面联系起来。
画面分别以伫立、拈花、逗犬、观鹤、执扇的姿态表现出了宫中贵族妇人闲适的生活状态。
史传周昉笔下的妇女造型“浓丽丰肥,有富贵气”,对照这幅作品来看,恰如其分。
《宣和画谱》记:“多见贵而美者,故以丰厚为体”,可见,这是唐代的审美风气,作者的造型风貌和描绘手法,也正反映了当时的审美特征和审美趣味。
应该说这里面既有作者自己的审美趣味,又有迎合唐代统治阶级以丰腴为美的审美要求,并以此表现贵族妇女所谓的“富贵”气度,这种“富贵”气度正是他们理想化了的阶级特征。
人的精神状态乃至细微的内心情绪,常常是从眉、眼的表情中,而尤其是从眼神中显露出来的。
对眼睛的描写,是揭示人物精神特征最有效的手段,因而,历来的人物画家都无不以描写眼睛作为“传神阿堵”。
周昉在这方面超过了张萱,《簪花仕女图》中作者就对人物神态抓得很好,注重挖掘仕女精神上的苦闷和空虚,反映了贵族奢侈生活后面的精神困境。
其中,有别于其他五位的那个执扇侍女,表情相当安详,默默中若有所思的神情,与其他五位仕女的神态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在反映现实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预示出唐代后期审美意趣由宏丽转向婉约的变化。
除了眼睛之外,体态动势也是表达人物内心精神的重要因素,如果把动态处理得宜,也可以加强人物精神性格的表现。
就画中人物的姿态而言,各不相同。
左起第一位仕女因为有摇头摆尾、深通人意的小狗在其右侧,作为逗引小狗作戏的她,侧身玉立,上身向右倾斜,右手无意识地摆向前侧,左手执拂子向前伸向小狗,接着右侧的是一位婷婷玉立披白色纱衣的仕女,她漫不经心地举着右手,用纤细的食指和拇指提起贴在脖子上的纱衫领子,似有不胜闷热气候的沉重之感。
她左手从纱衫的侧面伸出,似乎在向背着她作戏的小狗打着招呼。
接着就是右后方侧立着执长柄团扇的侍女,她闲静自然。
侍女的右前方也相当于她的左侧之处,是一位持花的仕女,她右手略向上举,反掌拈红花一枝,左手从发髻上取下金钗朝右边移去,似乎要把它插在最引人注意的地方,从远处姗姗而来的是一位身材小巧的仕女,她双手紧操着薄纱,掩着帔子,紧束着宽大的衣服,作向前迈步的姿势。
最后一位仕女右手举着一只蝴蝶,左手提着帔子,要迎接从后面向她跑过来的小狗,她上身往前微倾,头往右微侧,在丰韵之中又平添了窈窕婀娜之态。
由此可见,作者在人物姿态的处理上,为避免相同,又不失统一,是下了不少功夫的。
结论:《簪花仕女图》是一幅非常成功的绘画作品,完美地展现了唐朝女性的“环肥”丰腴之美,让观者感受到了作品极为动人的魅力,展现了作品极为浓郁的时代特色和民族气息,是我国传统绘画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对于后世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1] 崔卫. 也谈《簪花仕女图》的时代特征[J]. 国画家. 2003(04)[2] 刘伟冬. 图象的意义——对《簪花仕女图》的“另类”欣赏[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4(04)[3] 钱传兵. 唐代仕女画之美[J]. 东南文化. 2002(12)[4] 张雪青. 《簪花仕女图》的形式美研究[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