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活着》
中国文学作品《活着》的评论

中国文学作品《活着》的评论
《活着》是中国著名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通过一个农民的生命历程,反映了中国农村的苦难与命运,同时也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细腻的情感描写,深受国内外读者的欢迎和赞誉。
首先,作品的思想内涵非常深刻。
小说通过主人公福贵的命运转折,展现了中国农村在二十世纪的历史变迁,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小说中所呈现的家庭、宗族、社会等关系,以及人与命运的抗争,都引发了读者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其次,小说的叙事方式独特而生动。
余华通过精细的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内在的矛盾。
他善于用一些具象的细节和场景,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使得小说更具有感染力和生动性。
此外,小说还采用了不同的叙述手法,如流水账式的叙述、梦境式的叙述等,这些手法为小说增加了新的魅力和趣味。
最后,小说的情感描写非常细腻。
福贵作为主人公,承受了生命的磨难和命运的不公,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命的热爱和信仰。
小说中所呈现的人物形象,既有痛苦的悲剧,也有微笑的喜剧。
这些情感细节使得小说更具有感染力和感人性,让读者在阅读中深深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和人性的美
好。
总之,《活着》是一部充满深刻思想、独特叙事和细腻情感的文学佳作。
小说所揭示的人生真相和生命价值,引人深思和探究。
在阅读中,读者可以与主人公一起感受生命的重量和生存的困境,也可以从小说中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也是该作品受到国内外读者追捧的原因之一。
当代中国文艺作品评论:《活着》

当代中国文艺作品评论:《活着》
《活着》是余华所著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
小说以主人公福贵的人生为线索,通过对他的经历和遭遇的描述,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的现实历史和社会问题,同时也涉及了家庭、友谊、忠诚和生命的主题。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福贵的遭遇,揭示了中国的封建主义和现代化的冲突。
福贵在小说中一直在为自己和家人的生计而奔波,他经历了天灾、人祸、战争和政治运动等种种灾难,最终失去了家人和家产,成为了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通过福贵的遭遇,作者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陈旧和残酷,以及现代化进程中的冲突和矛盾。
此外,小说还涉及到家庭和生命的主题。
福贵与妻子的感情、对女儿的关爱,以及他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都是小说中非常感人的情节。
在逆境中,福贵展现了人性的强大和坚韧,他不屈不挠地生存下去,保护家人,同时也保持着对生命的敬畏和珍视。
最后,小说的结尾也是非常感人的。
福贵得到了女儿的照顾,虽然他已经失去了家人和家产,但他依然活着,保持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希望。
这种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未来的信心,是小说最为深刻的意义所在。
总的来说,余华的《活着》是一部反映中国历史和社会问题的经典之作,它展现了人性的强大和坚韧、家庭和生命
的重要性、现代化进程中的冲突和矛盾等多重主题。
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份对人类生存和命运的思考和呼吁。
余华《活着》书评

余华《活着》书评余华《活着》书评(6篇)对于余华的《活着》,给人的感觉就是平平淡淡的,没有华丽的辞藻,每一个字眼都显得那么浑厚,真挚。
下面是作者给大家带来的余华《活着》书评(6篇),以供大家参考!余华《活着》书评篇1在读《活着》这本书的进程中,我一度觉得主人公实在是太凄惨了,这样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但读完后,我才明白,活着,可能仅仅就是为了活着,是一种生存的本能,是对生命的尊重,当你失去了一切,你会发觉,你还有你的生命,你的生活还在连续,你的生命是别人没法夺走的。
一边浏览,一边为福贵的凄惨身世流泪。
同时我也摸索,对于我们来说,活着比福贵要简单很多,福贵的痛我们没法切身体会,活着很简单,如果你要寻求“怎么活”,那么活着也许也会变得奢侈。
“生命是有威严的,我们应当尊重生命,即便面对再多的苦难,也应当努力地连续活着。
”这才是《活着》让我真正感动之处。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就如余华所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气力,它的气力不是来自于喊叫,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无能,因此,忍受苦难造就了活着。
”《活着》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的承当能力,写出了苦难对世界灾祸乐观的态度。
他让我真正知道——活着本身就是艰巨,而延续生命则是更深的艰巨。
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余华《活着》书评篇2我感遭到活着更深入的意义。
人靠记忆来安慰,靠倾诉来释然,靠安静来概括,靠回回首彻悟。
枯草衰杨,曾为歌舞场。
富贵年少家庭富足,无需为生计费心劳累。
生在地主家庭的富贵衣食无忧,读私塾不需要走、有长根背着,享受穷人没法享受的尊宠。
在富足安逸的生活当中,富贵不知道自己的活着的意义,抛弃娇妻,流连柳巷。
在酒醉__逸当中自甘腐化,毫无廉耻,顾忌,由青楼女子背着自己串街走巷,成为县城当中的见笑。
在这里他不知道这种快感、逍遥都是昙花一现,也没法体会到烟花易冷的凄凉。
《活着》文学批评范文

《活着》文学批评范文文章一:《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经典的现代小说。
小说以一位农民的命运为主线,生动地描述了中国农村家庭的生活,强烈地反映了中国贫下中农的苦难和沉重的历史负担。
在文学批评方面,《活着》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尤其是对小说的创作手法、文化内涵和思想价值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探讨。
首先,小说的创作手法具有艺术高度和文学价值。
作者运用了富有激情和细腻的语言表达,以及真实的人物形象塑造,刻画出主人公福贵的悲惨遭遇和顽强的生命意志。
小说描写了福贵的身世、家庭、青年、成家立业、风雨飘摇、救活灵魂等丰富的生命历程,全方位地呈现了农民阶层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遭遇。
小说的语言简洁、质朴,但却能够深入到读者的心灵深处,触动人的感受和思考。
其次,小说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和现代文明的融合。
小说中传统文化元素如尊老爱幼、崇孝尊亲、孝道精神等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文明的关注和呈现。
小说讲述了福贵与时代的矛盾和冲突,揭示了个人命运和社会历史的联系,信仰、道德、家族等多个层面,使小说的文化价值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
最后,小说的思想价值和启示丰富多彩,对人类生活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和启迪。
小说倡导人生的重要价值观和生命哲学,如乐观向上、坚强勇敢、不屈不挠、保持希望等。
福贵在小说中走过了一条曲折、艰苦的道路,但最终仍然能够摆脱生命的束缚,重新找回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积极向上的思想能够为人们指明生命的方向,提供强大的动力和勇气。
总之,《活着》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审美价值,为世界文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文章二:余华的《活着》是一部经典的现代文学巨著,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珍品。
小说讲述了农民福贵的一生,从家族荣辱到生死存亡,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沧桑的变迁和农民艰辛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文学批评方面,《活着》的意义和价值也得到了广泛的探讨和评价。
首先,《活着》的文学价值在于它具有深刻的人性思考和情感价值。
活着文学评论(三篇)

活着文学评论(三篇)活着究竟有什么意义?这是一个永远的追问,一个属于行而上的问题。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活着文学评论,欢迎大家阅读。
活着文学评论【一】《活着》是在常规的价值判断中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它讲述的是一个中国农民经历了一生的苦难终于将苦难磨平,我们也在其中领悟人如何承受这巨大的苦难,领悟苦难的丰富与宽广,领悟绝望的不存在,领悟人活着的本意就在于活着。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因为为了活着,所以我在活着。
虽然比较拗口,但是是一句话还是让我思考了很久,这是很有道理的一句话。
悲伤,但却又不得不承认,的确就是这样的恍悟与沉重。
故事讲述一位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
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读一页,都让我心痛一次,就像努力过后期盼着美好的到来,但真正到了最后,却发现原来从一开始就根本就有美好的存在。
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富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它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小说的魅力不仅在于故事本身的精彩,还有作家文笔的功力,在这我从叙事的角度来淡淡对于《活着》的理解与感受。
我们现在一般认为:意象是感觉或情思的具象表现。
作家余华善用意象,且其意象很少停留在普通意义上的单纯描写和象征,而往往都是前后关联,自成一个隐喻系统,成为主题的点睛意象。
“牛”作为《活着》中的一个意象,是不能被置换的。
因为牛在这部小说中与人具有同等的生存价值,它是小说主题抒写的点睛意象。
福贵在年老之后,只有那条老牛与他相依为命。
它本是一条不能再耕作的老牛,被主人卖给了屠宰场,福贵是从屠刀下将它救回的。
《活着》书评简短

《活着》书评简短《活着》书评简短5篇面对不间断的苦难,福贵找到了缓解苦难的方法,那就是“忍受”忍受亲人的离去留下的悲痛,以忍受的方式不断与死亡抗争,只为了活着而活着,这是一种使命。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活着》书评简短5篇,希望大家喜欢。
《活着》书评简短1《活着》是我边哭边读完的,书中主人公凄苦的命运触动我那脆弱的神经,加之当时自身的心情非常低落,整个人泣不成声,这可能就是读者和作者产生的共鸣。
我不知道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种悲惨的故事,但总觉得所有的故事在现实中都有原形可寻,只是作品经过了人为的加工而已。
应该有好多人都曾问过自己:“活着究竟为了什么?”包括我自己!当然,不同心境下的答案是不同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人生在世,漫长而短暂的几十年,活着的方式却不尽相同,形形色色的人选择林林种.种的生存方式,也就产生迥然不同的人生结局。
有的人碌碌无为,甘愿平庸;有的人不懈奋斗,终获辉煌;有的人贪图享受,家道败落。
记得有人对我说过:“要是能快乐的死去该多好!”说实话我也想,面且会有很多人这么想过。
可是冷静下来,这又是多么不负责任的想法,生命不是我们自己给予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自己擅自决定生命的去留呢!看看《活着》吧,再重新审视一下生命的意义,也再重新认识一下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我们必须为活着而活着!活着的路上充满挑战,不可能一帆风顺,有些痛苦、挫折很容易把弱者打败,丧失活着的勇气,所以会有一部分人选择过早地离开这个世界。
每个选择都有存在的道理,但我要说的是这些人太自私,他们心里只有自己,没有其他任何人,把痛苦与悲伤留给了亲人和朋友!除了自身的原因,社会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现在假的东西太多,真的东西太少,人心里没有安全感,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更多的是猜疑,惶惶恐恐中越来越怀疑活着的意义。
活着还是要真实的好,最起码自己心里踏踏实实。
对人待事得容人处且容人该是活着的一个境界,可能会被某些人认为很傻,换个角度,傻又何尝不是一种福呢。
如何评价余华的《活着》

《活着》——余华笔下的生活真谛余华的《活着》是一部深入人心的作品,它以简洁明了的文字,讲述了主人公福贵的一生。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思考人生的价值。
首先,余华通过福贵的人生经历,向我们展示了生活的残酷与真实。
福贵从富有的地主少爷到一贫如洗的农民,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挫折。
然而,他并没有被生活的困境所打败,而是坚韧地活下去,用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其次,余华在《活着》中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
福贵的一生中,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但他从未放弃对生命的执着。
他坚信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就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种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态度,学会更加珍爱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再者,余华通过《活着》展示了人性的光辉。
在福贵的生命中,虽然充满了苦难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善良和宽容。
他对待身边的人充满爱心,对待生活充满热情。
这种人性之美,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伟大和善良,也让我们更加坚信人性的力量。
最后,我认为《活着》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残酷和真实,也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和美好。
它教会我们要珍惜生命,珍爱身边的人和事,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善良的人性。
总之,《活着》是一部值得我们深思的作品。
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思考人生的价值。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获得文学上的享受,更能够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和勇气。
因此,我强烈推荐大家阅读余华的《活着》,相信它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思考和感悟。
《活着》的小说评论

《活着》的小说评论
《活着》是由中国著名作家余华创作的小说,讲述了一个人在中国大陆的历史变革中生存和奋斗的故事。
它以一个普通农民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和人民生活的苦难。
这部小说让读者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变迁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叫福贵的农民,他在中国的历史变革中生存下来,但也遭受了许多苦难。
福贵的生命历程充满了悲欢离合,他经历了家庭的破裂、贫困、饥饿、战争、囚禁等等,但他始终坚持着生命的信仰,继续生存下去。
福贵的人生经历充满了沧桑和坎坷,但他仍然保持着内心的善良和对生命的珍视。
小说通过福贵的生命历程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革和人民生活的苦难。
它反映了中国的农民在历史变革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困境。
小说也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探讨了人在面对苦难和困境时的内心世界和选择。
《活着》不仅是一部反映中国社会历史变革和人民生活的文学作品,它还是一部关于生命和人性的思考。
它让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在面对生命中的苦难和困境时应该如何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生命的尊严。
总之,余华的《活着》是一部深刻反映中国社会历史变
革和人民生活的文学巨作。
它通过福贵的生命历程向人们展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变革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这部小说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让人们深受启发,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评论《活着》
浅谈《活着》的叙事艺术
《活着》是在常规的价值判断中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它讲述的是一个中国农民经历了一生的苦难终于将苦难磨平,我们也在其中领悟人如何承受这巨大的苦难,领悟苦难的丰富与宽广,领悟绝望的不存在,领悟人活着的本意就在于活着。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因为为了活着,所以我在活着。
虽然比较拗口,但是是一句话还是让我思考了很久,这是很有道理的一句话。
悲伤,但却又不得不承认,的确就是这样的恍悟与沉重。
故事讲述一位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
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读一页,都让我心痛一次,就像努力过后期盼着美好的到来,但真正到了最后,却发现原来从一开始就根本就有美好的存在。
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富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它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小说的魅力不仅在于故事本身的精彩,还有作家文笔的功力,在这我从叙事的角度来淡淡对于《活着》的理解与感受。
我们现在一般认为:意象是感觉或情思的具象表现。
作家余华善用意象,且其意象很少停留在普通意义上的单纯描写和象征,而往往都是前后关联,自成一个隐喻系统,成为主题的点睛意象。
“牛”作为《活着》中的一个意象,是不能被置换的。
因为牛在这部小说中与人具有同等的生存价值,它是小说主题抒写的点睛意
象。
福贵在年老之后,只有那条老牛与他相依为命。
它本是一条不能再耕作的老牛,被主人卖给了屠宰场,福贵是从屠刀下将它救回的。
这可以看作是福贵对生命的尊重,但小说并不仅仅想引起人们对生命的悲悯,它还有更深的含义。
小说中“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心想我早就知道它像我了。
” “话还得说回来,你(指牛)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是尽心尽力了。
”这里,福贵把他自己的生命投射到老牛身上,通过老牛追忆亲人缅怀生命,老牛成了晚年的福贵,晚年的福贵成了默默承受孤独终老命运的老牛。
活着的意义在福贵与老牛生命的相互指涉中凸现出来,老牛成为小说的点睛意象,从整体上完成了小说的隐喻功能。
视角,是指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或状态,或者说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来观察故事。
《活着》一书可以分为两个叙述视角层。
第一层中的“我”是去民间采集歌谣的采风人,也就是整个故事的叙述者;第二层中的“我”即福贵,在这里福贵以主人公和自己故事叙述者的双重身份,感慨万千地讲述了自己一生中的苦难和幸福。
在第一视角层中,作为主人公的采风人同时也是故事的叙述者,而这种关系也是为了交代故事的由来,使得小说变得更加真实可信;在第二视角层中,作为故事叙述者的福贵同时也是故事的主人公,面对一次次亲人的离去,福贵的叙述里充满了安详与从容。
这种视角模式的运用很容易就拉近了叙述者与读者的距离,好像我们就坐在他们的面前,听他们娓娓的道来。
例如“福贵就完全不一样了,他喜欢回想过去,喜欢讲述自己,似乎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度此生了。
他的讲述像鸟爪抓住树枝那样紧紧抓住我。
”读者被引入到当时“我”听故事时的内心感受,同叙述者一起感受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叙事循环是指小说的叙事序列呈现为一种周而复始的封闭结构。
小说起笔是以“我”在夏日的阳光下听福贵老人讲述他的人生之旅开始的,结尾又以黄昏时老人的故事结束,这本
身是一个回环。
小说在开篇写到:“我听见老人粗哑却令人感动的嗓音,他唱起了旧日的歌谣:‘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
’”结尾又写到:“我听罢老人粗哑而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晚风一样飘扬:‘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这民歌也许是福贵的父辈们唱过的,前后对应,形成了结构上的回环美,而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使福贵这个个体生命的流动成为一种恒久的,具有某种符号性的典型循环。
“活着” ,作为一个词语,在我们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活着》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的方式向我们讲述着一类人的生存状态,它充满苦难和温情。
当我们内心的波澜被故事情节激起,当我们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幻想被打碎时,我们会明白什么是生命,什么是活着。
当你读过这部小说后,我想我们的人生经历会因此变得的更加厚重。
在遇到人生惨淡的时侯,我相信我们会有勇气更加从容、坚定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