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二 山居秋暝 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专题二 山居秋暝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专题二 山居秋暝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语文教案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时间分界为唐代,唐以后的诗称为近体诗。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等几种,在字数上有五言,七言两种。近体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每一个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节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一致.。在这首诗中,诗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浣女 渔舟
(2)感受此诗的图画美(先请同学简单叙述,再由教师描述)。
板书
作业
背诵默写诗歌
教后札记
学生活动
(1)颔联和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和作者要创造的寂静、宁谧的环境是否和谐?为什么?
明确:和谐。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有动有
一、导语设计
在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两首古体诗之后,今天我们转入近体诗的学习。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他们的山水田园诗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
二、作者简介
三、课文讲解
(一)讲解近体诗的相关知识
(二)根据注释,疏通文意,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三)诗歌解析,以整体把握诗歌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时间、地点、天气)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松、泉、石)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浣女归、渔舟下)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愿望)
“空”理是佛教的基本教义,所谓“空”是说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虚幻不实。王维受其母的影响,通过接触禅宗,对佛教有了深刻的理解。佛教讲究“四大皆空”,在诗人的眼里,一切胜景浮名都不过是一“空”而已!

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二+山居秋暝+Word版含答案

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二+山居秋暝+Word版含答案

山居秋暝一、诗人名片王维(701?~761),字摩诘,外号“诗佛”,太原祁人。

开元九年以状元及第,任大乐丞,后因故被贬济州司功参军。

张九龄为宰相时,提拔他为右拾遗,转监察御史。

安史之乱中,为叛军所俘,授以伪职。

长安、洛阳收复后,被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升为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他深谙佛学,多才多艺,除作诗外,又精通绘画、音乐、书法。

能以绘画、音乐之理通于诗,其诗达到了诗情画意完美结合的高度艺术境界。

有《王右丞集》。

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

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上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汲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二、诗词故事王维名字的由来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其母崔氏是一个很虔诚的佛教徒。

这对“事母崔氏以孝闻”的王维影响颇大,也“笃志奉佛”。

他仰慕一位佛教史上有名的居士——维摩诘。

维摩诘是天竺毗耶离城的大富豪,一方面享受世俗之乐,一方面“奉持沙门清净律行”,受到释迦牟尼的敬重。

王维对他异常钦敬,连名带字搬用,名维字摩诘。

后人称他为“诗佛”、“口吐莲花的诗人”。

三、文题背景1.王右丞体指唐代王维的诗歌风格。

王维是唐代山水诗派的代表作家。

他前期写过不少豪迈的诗歌,但主要成就是后期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景物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

他的山水诗善于表现大自然的恬静之美。

他善于捕捉富有生活情趣的形象,构成独特的意境,往往像清新秀丽的山水田园画。

王诗语言清新洗练,意境雄浑高远,善兼众体,尤工七律、五绝。

但他后期诗中表露出佛家寂灭思想和出世的人生观,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

2.写作背景王维青年时期,由于当时政治比较清明,曾创作过一些豪迈俊爽的诗篇。

后来奸相李林甫当权,排斥异己,诗人几经贬谪,愈发礼佛参禅,对仕途产生了厌恶情绪,于是退居山林,亦官亦隐,“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山居秋暝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山居秋暝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明月松间照,清泉 石上流”——暮色苍 茫,皎洁的明月升上 了天空,银色的月光 透过松树的虬枝翠 叶,星星点点地洒落 下来;清清的泉水淙 淙地流泻于山石之 上,在月光辉映下, 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 闪闪发光、随风飘荡, 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 啊! ——明月松林图 明月清泉图 “竹喧归浣女,莲动 下渔舟”——竹林里 传来阵阵笑声,那是 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 姑娘洗完衣服,披着 月光笑盈盈地归来 了,她们在嬉戏着、 追逐着,银铃般的笑 声飞出竹林,打破了 夜空的宁静;密密的 荷叶纷纷倒向两旁, 莲蓬移动,水波荡漾, 原来是满载而归的渔 舟穿过荷丛,顺流而 下,荷塘里的月色顿 时跳荡起来。 —— 浣 女 晚 归图 月夜 归舟图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 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 趣。
欣பைடு நூலகம்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
教学

二次备课
过程 设计
中所选意象又承载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月:皎洁、静谧、安宁 —— 内心平和,情操高尚。 松柏:坚挺、傲岸、耐寒 ——正直,高洁,坚强。 清泉:清灵、洁净——生命,活力,高洁。 翠竹: 本固性直, 宁折不弯, 心空节贞 ——积极向上, 正直谦虚,气节坚贞,品质高洁。 4、情感解读: A、美好的景色衬托出诗人怎样的心情?(缘景明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 “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个心 灵的世界。 ”诗人笔下清幽明净的山景、淳朴和谐的民 风,正是他理想的生活环境,因而愿意归隐于此。表 现了诗人热爱自然,安于隐逸的情怀。 景清幽、明净,以物芳而明志洁;人淳厚、朴实, 以人和而望政通。 B、春芳已歇,作者为什么还乐意在此? 自然美:明月 青松清泉 白石 翠竹 青莲——清新 宁 静 美好 生活美:淳厚朴实 勤劳善良 和平安乐 和谐美:景人完美组合 天人合一——优美的田园生活 图景 6、感悟诗境: 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 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 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 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五、课堂小结: 《山居秋暝》以精确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幽静 清新的美好山村图画。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的高 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王维山水诗主要艺术特色:清新、明丽、蕴蓄, 饶有情致,富有生气。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予以刻 画,构成优美的意境。同时,作者又善于赋予静态的 画面以动态和音响,把画面、声响、动作以及作者的 思想感情交织在一起,使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达到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六、课后作业 背诵这首诗,完成《三维设计》相关练习

高中语文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文档专题检测二Word含答案

高中语文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文档专题检测二Word含答案

专题检测(二)一、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赠.送(zhènɡ)御苑.(yuàn)蹉跎..(cuō tuó) 山居秋暝.(mínɡ)B.浣.女(huàn) 喟.叹(kuì)胜.迹(shènɡ) 金伐鼓(chuānɡ)C.瀚.海(hàn) 蓟.北(qì)伫.立(chù) 幕中草檄.(xí)D.胡骑.(jì) 胆慑.(shè)颀.长(xín) 绝域苍茫.(mánɡ)答案 B解析A项“赠”读zènɡ。

C项“蓟”读jì,“伫”读zhù。

D项“颀”读qí。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怜:喜爱B.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向晚:傍晚C.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旋:回转D.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伫:久立等待答案 C解析旋:时间副词,一会儿,极言时间之短。

3.下列关于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燕歌行》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B.《燕歌行》中用了大量的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C.《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对比手法,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

D.《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诗人很善于抓住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

答案 C解析主要运用的是衬托手法,非对比手法。

4.请根据王维的诗句“竹喧归浣女”写一个场景。

要求:①想像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50字。

答案(示例)洗完衣服的少女们拎着水桶,踏着月色,从婆娑的竹林间穿过,伴着银铃般的笑声,叽叽喳喳地打闹着归来。

解析“竹喧归浣女”是王维的名句,写得极富情趣,诗人先写“竹喧”,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起初未见,等到听见竹林喧声,才发现浣女洗衣归来。

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十二+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Word版含答案

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十二+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Word版含答案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一、词人名片辛弃疾为人豪爽,尚气节,具备出将入相的文才武略,而一生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寄之于词。

其词多咏恢复之志,长于议论,感愤淋漓,承读苏轼的豪旷词风,拓展出南宋豪放词派的新境界。

辛词风格多样,豪纵雄放之外,或清丽妩媚,或苍凉沉郁。

其词内容博大深厚,艺术造诣之高超、创作个性之鲜明皆超出前人,为宋代最杰出的词人,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存词六百多首,有《稼轩长短句》传世。

二、诗词故事辛弃疾的执政才干辛弃疾在任湖南安抚使期间,曾创办了一支两千五百人的“飞虎军”,铁甲烈马,威风凛凛,雄镇江南。

建军之初,造营房,恰逢连日阴雨,无法烧制屋瓦。

怎么办?辛弃疾自有办法,他令长沙市民,每户送瓦二十片,立付现银,两日内便全部筹足,其施政的干练作风可见一斑。

三、文题背景丑奴儿,词牌名,采桑子的别名。

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三十里,有博山寺、雨岩等名胜。

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上饶带湖时,常闲游博山,往来于博山道中。

这首词是他在博山道中一墙壁上题写的。

全词抒发了作者胸中郁结的悲愤愁苦不能抒发的苦闷。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这首词用对比手法写出一个“愁”字。

宜用朗读,读出“愁”之轻重、真假和曲折表达。

少年之“愁”是假愁、淡愁,“而今”之“愁”是真愁、浓愁。

两种愁,宜对比读出。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看似轻松洒脱,实含不尽沉重抑塞,这是作者胸中郁结的悲愤愁苦不能、不得抒发的曲折表达。

二、悟读,诗情画境他经历了太多的世事沧桑,积蓄了太深的忧愁苦闷,他深知人生的无奈,才“欲说还休”。

他只能在恬静的田园乡村中为自己的感情寻找寄寓,抚慰饱受创伤的心灵,这是一个英雄人物在一个平庸苟且的社会中不得已的选择,一首《丑奴儿》道尽“天凉好个秋”!三、品读,鉴赏评析1.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全篇写“愁”,上、下片用了三个“愁”字。

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二+望月怀远+Word版含答案

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二+望月怀远+Word版含答案

专题导语盛唐诗歌就时间上说,是指开元、天宝至大历初年的诗歌,在唐诗的初、盛、中、晚四个阶段中较短。

就诗歌特征来说,主要是指盛唐诗人所创作的具有昂扬雄浑、阔大恢弘的盛唐气象的诗歌。

所谓“声律风骨兼备”是就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和形式而言的。

盛唐诗歌的“风骨”主要包括:①诗人们能从观察宇宙历史的发展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积极思考;②诗人们在追求建功立业的道路上,显示了强烈的自信心和铮铮铁骨;③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气质,这使他们的追求功名的热情少了些庸俗气,具有了理想的光彩。

盛唐诗歌的声律完备主要是指律诗体裁的成熟和普及,诗人们已经能娴熟地使用这一体裁表情达意并且将它发挥到了极致。

古诗与律诗的截然划分以及歌行与绝句的兴盛,都是盛唐诗歌达到高潮的标志。

盛唐诗歌安排了三个专题(包括后面的李杜专题)。

本专题选了六首代表作。

学习本专题,要以“王孟”和“高岑”诗歌为重点,要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弘的艺术境界,要初步熟悉王维、孟浩然和高适、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要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学习本专题,要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在诵读中体会诗的节奏和韵律;要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深入诗的意境;还可以以“写”促“读”,通过扩写、改写及写小赏析文、评论文形式巩固阅读成果。

望月怀远一、诗人名片张九龄(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

是唐代著名的宰相。

对安禄山的反叛野心早有察觉,并建议唐玄宗及早诛灭,但未被采纳。

他在执政时敢于谏诤,注意援引一些有为之人,当时被称为“贤相”。

后为奸相李林甫所谮,贬到荆州,没几年郁郁而终。

谥号文献。

张九龄的诗多是应制之作。

但一些赠答、写景、抒情的诗篇,感情真挚、词藻清丽,晚年遭谗言被贬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风格转向朴实而且遒劲、寄兴讽喻,与陈子昂的《感遇》诗相近,对扭转初唐以来形式主义诗风有所贡献。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一 第二板块 春江花月夜含答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一 第二板块 春江花月夜含答案

第二板块春江花月夜对应学生用书P4一、字音识记1.滟.滟(yàn) 2.芳甸.(diàn)3.霰.粒(xiàn) 4.扁.舟(piān)5.捣衣砧.(zhēn) 6.碣.石(jié)二、词语释义1.滟滟..随波千万里:水中月光闪烁荡漾的样子2.江流宛转绕芳甸..:芳草丰茂的原野。

甸,郊外之地3.月照花林皆似霰.: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

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4.皎皎..空中孤月轮:月光明亮的样子5.谁家今夜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

扁舟,小舟6.应照离人..妆镜台:指思妇7.碣石潇湘....无限路: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县;潇水与湘水,二水在湖南零陵合流后流入洞庭湖。

潇湘和碣石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无望三、名句背诵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2.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3.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4.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5.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6.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春江水涨,把江面拓宽,与大海连平;一轮明月伴随着共潮生。

海潮一同生长。

[句解:诗人在这里不用“升”字,而用生长的“生”字,渗入了诗人的主观感情,仿佛明月和潮水都有了生命,“生”使整个诗句变活了。

]滟滟随波江海相通,春潮荡漾,月光随着海潮涌进来,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潮水走到哪里,月光跟随到哪里,哪一处春江没有月光的明。

闪耀呢。

段解:诗的开头先点出了题目中“春、江、月”三字。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水绕着生满花草的原野曲折流过,月光照在花林上,皆似霰。

空里流霜仿佛给花林洒了一层雪珠儿。

这如霜的月光从空中流下,不觉飞,汀上白沙人们感觉不到它的飘飞,在洁白的月光下,江滩的白沙地看不见。

也不易分辨了。

[句解:这两句,一句写天上,一句写地下,整个宇宙都浸染了明月的白色,仿佛被净化了似的,从这样的境界,很自然地会想到深邃的人生哲理,引出下一段。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修:《山居秋暝》教案【3】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修:《山居秋暝》教案【3】

《山居秋暝》教案教学目的1、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诵读课文。

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3、对王维思想的了解。

3、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①鉴赏诗歌。

②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教法学法:涵咏、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请同学们看黑板上“亦诗亦佛,佛性为诗,诗入佛境;半隐半仕,仕不碍隐,隐在仕林。

”这副对联写的是哪位诗人?(诗佛王维)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诗佛王维,感受一下他的《山居秋暝》的独特魅力!二识作者: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开元九年(721) 进士。

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闲居蓝田辋川。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三略说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

王维的这类诗的题材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创作成就。

四知背景:《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他在终南山下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五析题目,初步感知:诗题中“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这是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呢?明确: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

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六、诗歌朗读指导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七明晰诗意:王维的诗被苏轼称赞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诗人名片
王维(701?~761),字摩诘,外号“诗佛”,太原祁人。

开元九年以状元及第,任大乐丞,后因故被贬济州司功参军。

张九龄为宰相时,提拔他为右拾遗,转监察御史。

安史之乱中,为叛军所俘,授以伪职。

长安、洛阳收复后,被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升为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他深谙佛学,多才多艺,除作诗外,又精通绘画、音乐、书法。

能以绘画、音乐之理通于诗,其诗达到了诗情画意完美结合的高度艺术境界。

有《王右丞集》。

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

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上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汲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二、诗词故事
王维名字的由来
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其母崔氏是一个很虔诚的佛教徒。

这对“事母崔氏以孝闻”的王维影响颇大,也“笃志奉佛”。

他仰慕一位佛教史上有名的居士——维摩诘。

维摩诘是天竺毗耶离城的大富豪,一方面享受世俗之乐,一方面“奉持沙门清净律行”,受
到释迦牟尼的敬重。

王维对他异常钦敬,连名带字搬用,名维字摩诘。

后人称他为“诗佛”、“口吐莲花的诗人”。

三、文题背景
1.王右丞体
指唐代王维的诗歌风格。

王维是唐代山水诗派的代表作家。

他前期写过不少豪迈的诗歌,但主要成就是后期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景物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

他的山水诗善于表现大自然的恬静之美。

他善于捕捉富有生活情趣的形象,构成独特的意境,往往像清新秀丽的山水田园画。

王诗语言清新洗练,意境雄浑高远,善兼众体,尤工七律、五绝。

但他后期诗中表露出佛家寂灭思想和出世的人生观,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

2.写作背景
王维青年时期,由于当时政治比较清明,曾创作过一些豪迈俊爽的诗篇。

后来奸相李林甫当权,排斥异己,诗人几经贬谪,愈发礼佛参禅,对仕途产生了厌恶情绪,于是退居山林,亦官亦隐,“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这首《山居秋暝》就是表现诗人山居隐逸的乐趣的。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王维的田园诗是属于“静”、“净”的,这首诗就有静谧、明净的诗境,诗人沉浸于这美好的诗境中。

读时,可用轻轻的语调,读出诗人喜爱、陶醉的感情。

二、悟读,诗情画境
山居秋日的薄暮里,山雨初霁。

一轮皓月当空,青松静影斑驳,清泉流于石上,叮咚作响。

竹林喧笑,渔舟唱晚。

如此优美的景致,如此淳朴的民风,正是诗人理想的生活环境,又怎愿离去,忍受那官场的纷纷扰扰?
三、品读,鉴赏评析
1.诵读全诗,想一想,诗人是如何从视和听、动和静的角度表现“空”、“静”之美的。

答案诗人为了表达其对山居“空、静”之美的喜爱之情,采取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有显空的艺术手法。

作者将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结合起来写,唤起人们新鲜生动的视听感受,使自然界的美丽景色与神奇音响有机结合、水乳交融;我们不仅可以见到松枝疏影间泻下的如水月光,还能听到从竹林里传来的浣女的喧笑和清泉在石上淙淙流淌的音韵。

山中明明有人的活动,但诗人偏偏说是“空
山”,将视觉不能感受得到的形象通过听觉表现出来。

明月照、清泉流、浣女喧、渔舟动等,都是移动的景物,作者正是选取了这些山中特有的动景来表现山居的寂静。

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联正常的词序是怎样的?为何要这样颠倒?
答案正常词序是:浣女归喧竹,渔舟下莲动。

之所以颠倒词序,是出于表达的需要。

它体现了在夜色中先闻其声、先见其动,后见其形其人的追寻的过程;把“竹喧”、“莲动”置于句首,还有一种制造悬念的表达效果。

3.本诗是一首山水名篇。

人们评价它“诗中有画”。

你认为哪一联最具有这个特点?为什么?诗中体现出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颔联、颈联都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

颔联写出明月高照,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的图景,给人幽静明净之感。

颈联写出竹林喧闹,那是一群洗衣归来的少女的欢歌笑语;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那是捕鱼的小船顺流而下了。

描画出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

诗人通过描绘山水表现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猎①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②。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注①这是王维青年时期的诗作。

②细柳营:汉代名将周亚夫屯军的地方。

(1)诗歌中传达出冬末春初的季节信息的诗句是: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2)全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试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着力塑造了将军骑着骏马,带着猎鹰,在朔风猎猎的草原上拉弓射猎,满载而归,勒马回首,意气风发,英武豪迈的形象。

表达了诗人崇尚古代英雄,志存高远的情感。

(3)这首诗颔联中“疾”“轻”二字用得极为微妙传神。

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疾”写出了猎鹰发现猎物迅疾俯冲的敏捷,“轻”写出了将军纵马驰骋的雄姿。

天上地上相呼应,传神地描绘出从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