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陈枚的介绍
陈翥北宋诗人简介汇总1篇

陈翥北宋诗人简介汇总1篇陈翥北宋诗人简介1陈翥北宋诗人简介陈翥(982~1061年),字风翔,号虚斋,咸聱子,桐竹君,安徽铜陵县贵上耆土桥(今钟鸣镇)人。
5岁读书,14岁入县学,曾有悬梁苦读跻身科举的愿望。
后因父亲早逝、兄弟不和兼自身患病十余年之故,至40岁时,方志愿相畔,甘为布衣,乐道安贫,一面闭门苦读,一面参与耕作,坚持不辍。
60岁时,他在家中数亩山地植桐树(泡桐)数百株专事研究,除悉心钻研前人有关著作外,还召山叟,访场师,尤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北宋皇佑年间(1049~1053年)撰成《桐谱》书稿约1.6万字。
陈翥(982~1061年)北宋皇佑年间(1049~1053年)他平生著有天文、地理、儒、释、农、医、卜算之书,共26 部182 卷,又有10 图。
其代表作《桐谱》系世界上最早记述桐树栽培的科学技术著作。
该书成稿于北宋皇佑年间(1049 1053 年),全书约 1.6 万字。
陈翥是中国林学史上也是世界林学史上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
《桐谱》书稿约1.6万字。
全书除序文外,正文共一卷,依次分叙源、类属、种植、所宜、所出、采斫、器用、杂说、记志、赋,凡十篇,《桐谱》系世界上最早记述桐树的科学技术著作,其中6篇专论植桐技术,为全书的精粹。
陈翥自称子翔,讳子四,号桐竹君、咸聱子。
池州府铜陵(今安徽铜陵)人。
约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生;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卒。
园艺学。
陈翥出身于一个富有的乡绅家庭。
父亲陈附是一位性格纯朴、知书达礼的人。
陈翥共有兄弟4人,他排行第三,自幼享有较好的学习条件。
青年时期的陈翥和封建时代的许多读书人一样一心想通过科举考试挤身仕途,得到荣华富贵。
早年虽屡试不中, 但丝毫没有动摇他发愤读书,争取金榜题名的`决心。
后来,他干脆在附近的山上建了一座房子,闭门苦读,即使妻子儿女也非时不见,指望一举成名。
然而,他却一次次名落孙山。
到40岁的时候,他感到自己被病魔折磨了10多年的身体已像虫蛀空的树木样,力不能支;加之兄弟不和,更使他心疲神伤。
上书谏吴王

上书谏吴王一、作者简介枚乘,西汉辞赋家。
字叔。
淮阴(今江苏清江市西南)人。
初为吴王刘濞郎中,吴王有叛心,枚乘上书谏劝,吴王不听,于是枚乘投奔梁孝王刘武。
景帝时,吴王参预六国谋反,枚乘又上书劝阻,吴王仍然拒绝了他的劝告,最后兵败身死。
枚乘也因此而知名。
“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拜他为弘农都尉,他不愿做郡吏,称病离职,仍旧到梁国,为梁王的文学侍从。
梁王的客卿皆善辞赋,而枚乘的造诣最高。
梁王死后,枚乘回到淮阴故里。
武帝即位,慕其文名,派“安车蒲轮”接他入京,终因年老死于途中。
汉初,以粱孝王刘武为中心形成一个粱园文学群体(梁园,汉代梁孝王刘武所造。
也叫“梁苑”。
故址在今河南商丘东。
梁孝王好宾客,当时司马相如、枚乘等辞赋家皆曾受邀居于其中,因而有名。
),有枚乘、公孙诡、邹阳、严忌、羊胜等作家,给汉初文学以巨大推动。
枚乘是粱园文学群体的杰出代表,其赋体作品以《七发》最为著名。
枚乘《七发》的出现,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的正式形成。
《七发》是一篇讽谕性作品。
赋中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通过互相问答,构成七大段文字。
吴客认为楚太子的病因在于贪欲过度,享乐无时,不是一般的用药和针炙可以治愈的,只能“以要言妙道说而去也”。
于是分别描述音乐、饮食、乘车、游宴、田猎、观涛等六件事的乐趣,一步步诱导太子改变生活方式;最后要向太子引见“方术之士”,“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太子乃霍然而愈。
作品的主旨在于劝诫贵族子弟不要过分沉溺于安逸享乐,表达了作者对贵族集团腐朽纵欲的不满。
《七发》的艺术特色是用铺张、夸饰的手法来穷形尽相地描写事物,语汇丰富,词藻华美,结构宏阔,富于气势。
刘勰说:“枚乘摛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构,夸丽风骇。
”(《文心雕龙·杂文》)枚乘散文今存《谏吴王书》、《重谏吴王书》两篇。
对吴王濞反汉,枚乘曾两次上书谏阻,痛陈利害,表现了一定的政治识见和维护统一局面的政治态度。
枚乘散文善用比喻,多用排句和韵语,具有明显的辞赋特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4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4篇)《核舟记》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学习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突出重点的写法。
二、认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家的高超技艺。
教学设想一、重点和难点本文的显著特点是:作者在完整而深刻地理解雕刻家艺术构思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材料,运用简练生动的文字再现了“核舟”的形象。
掌握这个特点,是成功地实施教学的关键。
重点是文章的第3段。
这段写苏武和黄庭坚在船头“共阅一手卷”的神情,又以佛印的“矫首昂视”为烘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武滴居黄州时期的闲适生活和旷达心情,也说明了他“泛舟赤壁”的由来。
这是雕刻家艺术构思中的主要之点,也是这件艺术品的主题之所在。
难点是怎样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这是因为文章涉及了艺术品的所有细节,如果只看字面,会给人以眼花缭乱的感觉;而要探究每一个细节跟主题的联系,则非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不可。
这个难点解决了,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艺术品的主题,更好地掌握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审美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拟兼用诵读和讲解两种教法。
诵读教法主要用于第2至4段,要求达到当堂基本成诵。
应当说明的是,课本并未提出背诵的要求,但这是文章中的精彩部分,熟读成涌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语感的培养,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这样做不仅必要,而且符合教学大纲精神。
讲解的重点是文章的写法和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个别难句也要照顾到。
三、课时安排这篇课文拟用两课时教读。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熟悉课文大意,讲解第一段,诵读第2.3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4段,略讲第5、6段,分析写作方法,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中第1小题。
四、预习要求1、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
2、解决个别生字词的读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简单介绍自己家里有的成曾经见过的工艺美术品,然后问:①“核舟”的雕刻者是谁?(目的是弄清课文中的称名法。
开头称姓称字是一种正式而又亲切的称法,末尾姓、名、字并称,是正式的称法,这是雕刻家自称,但也可用于称人,如苏武《方山子传》中“此吾故人陈忙季常也”。
话剧《野玫瑰》引发的涟漪

话剧《野玫瑰》引发的涟漪陈铨其人及其作品近日,笔者读了《党史博览》2016年第11期《国民党与〈野百合花〉事件》一文。
该文记述了1942年延安内部因王实味一组题为《野百合花》的杂文引发的事件。
其中,国民党居心叵测借机炒作从而推波助澜,使这一事件不可避免地恶化,形成延安整风运动中出现“审干”升级进而“扩大化”的一个重要外部因素。
无独有偶,当年稍后在重庆等地上演的一出话剧《野玫瑰》,也由于一些匪夷所思的因素,居然又造成由康生导演的一幕“活剧”――捕风捉影的一出“谍战剧”。
《野百合花》《野玫瑰》,这“两朵野花”,就是当年延安“审干”运动风波由内至外的两个“导火索”。
如今时光倒转,甚至又有了“谍战剧”的大热,这都不由让人又想起了当年由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陈铨(不久后赴重庆中央政治学校任教)创作的《野玫瑰》。
陈铨此前留学德国,归国后其思想和学术主张被归为“战国策派”。
这一思想流派赓续了北伐前夜清华和北大一些学者所号称的“国家主义”(如闻一多、顾颉刚、常燕生等),而中国晚近政治思潮史的图谱中就有一支以“国家主义”“民族主义”为号召的潮流,其团体组织也曾有“大江会”“青年党”“国魂社”等。
江沛在《“战国策派”思潮研究》一书中称:战时体制的集权是一个国际惯例,也是战时国家的必然选择。
“战国策派”学人呼吁建立“元首制度”的主张,是在近代中国受辱于帝国主义的前提下,在加强战时体制的基础上,希望国民党根治政治腐败、团结抗战而提出的。
这种政治全能主义的无奈倡导,是“战国策”学人救亡第一、不满现实的选择,但不应由此把他们看作是反民主的“小丑”。
……从“战国策派”学人对传统政治的检讨及对民主政治的认识上,从此后雷海宗主编《周论》杂志的基调中都可以看出,文化与政治自由主义是“战国策”学人的一贯主张。
在抗战的背景下,主张“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等是容易理解的,不过,也很容易被认为是与国民党的集权体制遥相呼应,因而被认为是“反对民主”的思想,这是那些陌生于中国实际政治的书生始料不及的,?s 又是被当时宣称“民族文学”以及“战时体制”等的国民党所欢迎的。
雍正、乾隆两朝宫廷画师陈枚生平与作品探源

雍正、乾隆两朝宫廷画师陈枚生平与作品探源作者:丁婷来源:《大观》2020年第06期摘要:陈枚是雍正、乾隆两朝的宫廷画师,擅长于画山水、楼阁、人物,画风细腻。
他的主要作品有《万福来朝图》、《晚鸦归林图》以及《月曼清游图册》。
有关他的生平记录并不丰富,因而世人对他的了解不多。
但是身为两朝宫廷画师,他的画作对于后人有一定影响,对于他的生平和画作需进行一定探源。
关键词:陈枚;宫廷画师;画作陈枚是雍正、乾隆两朝的宫廷画师,他的一生画作并不多,而且流布并不是很广。
据查证,陈枚是松江画派的嫡系传人,除具备传统功力之外,又兼习了西洋画法,所作的山水、人物用笔精妙,且神形兼备,能在寸纸尺绢中能描绘出群山万壑。
如若我们在放大镜下观看,画中山川林木、涓涓流水以及屋宇桥梁都清晰可见,色线分明,其用笔之妙能与巨幅同工。
陈枚的传世作品很多,如《寒林觅句图》《万福来朝图》《晚鸦归林图》《月曼清游图册》等,都被我国故宫博物院收藏。
正如作品大多能反映其创作者的性情思想一样,从陈枚的画作中也可以了解陈枚的生平遭际和各时期的思想变化。
一、两朝宫廷画师画家陈枚生平的资料多见于胡敬的《国朝院画录》、张庚的《国朝画征录》、佚名的《读画辑略》等书。
据记载,陈枚字殿抡,号载东,晚年号枝窝头陀,松江府娄县人。
松江府人文风流,陈枚出身于书香门第,其兄陈桐字石生,号筠亭,也是著名的书画家,史料记载“其工草虫花鸟,点染如生”。
陈枚的弟弟陈桓字岱门,工诗善画、嗜酒好禅,一副名士的派头,《娄县志》赞其“画则归橅倪、吴,以天趣胜”。
从小陈枚就浸于书画之中,培养了深厚的艺术素养。
康熙末年,画技渐为成熟的陈桐北上京城求取功名,令陈枚跟随前往,也好拜名师长见识。
陈桐颇受京城名流公卿的欢迎,并结识了在京城供职的著名画家陈善。
陈桐见陈善在当时很有名,一心希望弟弟拜其为师以求进阶。
但是陈枚只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自成一家”,于是每日在寓所“掩关不出,凡宋元人名画极易临摹”。
枚乘

枚乘
枚乘(?~前140):字叔,淮阴人。
西汉辞赋大家,汉赋的开创者之一。
早年游学广陵,曾做过吴王刘濞、梁王刘武的文学侍从。
枚乘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辞赋。
《汉书•艺文志》著录“枚乘赋九篇”。
今仅存三篇。
《七发》是标志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
全文两千余字,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去看望,通过反复问答,为其指出病源及治疗方法,说明声色犬马之乐不如圣贤之言有益。
《七发》是从楚辞到汉赋的承前启后之作,后代作者群起模仿,在赋中形成“七”的专体。
枚乘幼子枚皋,字少孺。
自幼受父熏陶,爱好文学,善于辞赋。
17岁上书梁王,被召为郎。
汉武帝每行幸、巡守、游历,必诏枚皋侍从,如有所感,即令其作赋。
枚皋在长期奉制的过程中,练就了一腔急才,速度快得惊人,远远超过了司马相如,当时就有“枚速马迟”之称。
他才思敏捷,一挥而就,人以“马上文”称赞他。
汉代文学繁盛于楚地,枚氏父子是淮安在汉代最有名的文学家。
今淮安肖湖畔有枚乘故里、河下古镇莲花街有古枚亭、枚公河、枚里街,与韩侯钓台东西对峙。
皆为纪念枚氏父子。
从《野玫瑰》艺术创作角度分析其受批判的原因

戏剧研究 ┃ Drama research1938年,武汉会战的结束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国军的节节败退以及汪精卫叛逃越南河内投日卖国,使得战争还能打多久的“亡国论”暗流涌动,国共两党的矛盾进一步锐化。
在这危难关头,一个以清华大学教授陈铨为代表的海归派、自由党派知识分子组成的群体于1940年4月创立“战国策派”,批判以中庸思想著称的柔性中国传统文化,宣传西方的尚武精神,呼吁走一条“非左非右,民族至上,国家至上”的路[1],希冀以此加强民族内部的团结,一致对外抗日。
“战国策派”大部分成员都偏重理论,陈铨是少有的理论、实践并重的倡导者。
作为早年留学欧美的哲学博士,他以尼采“强力”哲学为理论背景,强调用民族主义和集体主义来改变中华民族长期积淀的“奴隶心态”,并用戏剧作品来实践其理论主张。
陈铨创作于1941年的四幕剧《野玫瑰》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自由党派知识分子陈铨创作《野玫瑰》的初心本无可厚非,但剧作发表后却被国民党方面别有用心地加以利用,导致后来陈铨被扣上“反动”“右派”的帽子长达二十年,直到1969年他落寞离世。
《野玫瑰》受到批判,一方面固然包含残酷、不可抗的历史、政治因素,但另一方面,剧作客观呈现出的一些艺术特点,以及它们所反映出的陈铨自身的性格特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给了国民党方面趁虚而入的可能。
佳构剧特点长期以来,陈铨的《野玫瑰》常被拿来与李健吾于1934年创作的《这不过是春天》相提并论。
不可否认,两者在结构上同属佳构剧,在故事情节上也确有相似之处,即“男特工隐瞒身份藏身旧情人之家,身份暴露后被旧情人从《野玫瑰》艺术创作角度分析其受批判的原因■ 程韵摘 要:自由党派知识分子陈铨是“战国策派”少有的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倡导者,他创作于1941年的四幕剧《野玫瑰》就是其民族主义文学运动的实践成果。
但剧作发表后却被国民党方面别有用心地加以利用,导致后来陈铨被扣上“反动”“右派”的帽子长达二十年。
关于友谊的故事精选5篇

关于友谊的故事精选5篇没有人能说清楚,友情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那它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你只有付出关爱,付出真诚才能得到的东西;它既是一种感情,也是一种收获。
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友谊的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关于友谊的故事1陈重和雷义,是东汉年间豫章郡(今江西南昌)两位品德高尚、舍己为人的君子。
两人为至交密友,当时人们称颂道:“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
”事见《后汉书·独行列传》。
后以“陈雷胶漆”比喻彼此友情极为深厚。
元无名氏《鲠直张千替杀妻》楔子:“咱便似陈雷胶漆,你兄弟至死呵不相离。
”陈重,字景公,豫章宜春人。
年轻时与同郡雷义结为知交。
两人一起研读《鲁诗》、《颜氏春秋》等经书,都是饱学之士。
太守张云闻陈重之名,嘉许他的德才品行,举荐他为孝廉,陈重要把功名让给雷义,先后十余次向太守申请,张云不批准。
第二年,雷义也被选拔为孝廉,两人才一起到郡府就职。
同事中有一小吏家遭变故,举债负息钱数十万,债主天天上门索讨,小吏跪求暂缓,仍无法通融,欲诉诸官府,陈重得知后,便私下替他还债。
小吏感恩戴德,登门拜谢,陈重若无其事地说:“这不是我做的,也许是与我同姓名的人代你偿还的吧!”始终不谈自己的恩德。
有一次,一个同事告假回乡,忙中穿错了别人的一条裤子回去。
失主怀疑是陈重拿走,陈重也不置申辩,而去买了一条新裤赔偿他。
直到回乡奔丧的同事归来,才真相大白。
陈重与雷义两人同时官拜尚书郎,雷义因为代人受罪,被免职。
陈重也以身体有病为理由,辞职一同还乡。
后来陈重复出,任细阳县令,颇有政绩,举措标新立异;又升任会稽郡太守,因为姐姐去世守丧,辞官离职;后又被司徒征召,官拜侍御史,卒于任上。
雷义,字仲公,豫章鄱阳人。
初时任郡府功曹,举荐擢拔了很多德才兼备的人,却从不夸耀自己的功劳。
雷义曾经救助过一个犯了死罪的人,使他减刑得以赡养一家老少。
这个人为了感谢雷义的再造之恩,攒了两斤黄金送到雷家,以表寸心。
雷义坚辞不受。
这个人没法,只好趁雷义不在家时,暗暗把金子放在雷家老屋的天花板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陈枚的介绍
陈枚(?~1864),字简甫,号琴山,清朝官员,坊子区荆山洼镇东房仕村人。
清朝进士,军功赏戴花翎,钦加布政使,衔通奉大夫。
陈枚少时聪颖好学,胸怀大志,1834年(道光十四年)中举人,1840年(道光二十年)中二甲第九名进士。
入仕途后,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任湖南乡试主考官。
后升任浙江道使,监察御史转刑科给事中,掌兵科印,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督察驳正六部违误,监察、弹劾百官。
他为官清廉,忠于职守,后任四川永宁道使,镇压农民起义。
升任四川按察使,后因部属失守永宁城被牵连,降职为贵州铜仁知府。
贵州系苗、瑶少数民族居地,土司专横,社会混乱,民不聊生。
他上任后,夹心铲除土司霸权,惩治土豪劣坤,为民伸冤。
贵东首霸李天狗,依仗权势,横行乡里,无恶不作,民愤极大。
他详究天狗案情,得知李天狗乱杀无辜、霸产夺妻的种种罪行后,遂决心除霸,以平民愤。
他一面奏折京城,一面假借邀天狗赴宴,于席间将其逮捕。
为了防止天狗同伙洗劫法场,他佯令午时东门处斩,暗将天狗西门砍头,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他还针对贵东民风蛮悍,好械斗,溺杀女婴的恶习,采取革除措施。
深入民间,与百姓倾心相谈,劝之以理,晓之以义,严之以法。
几年后,渐渐除掉恶习,贵东民风日益平顺。
他为官刚正不阿,倍受地方封建劣绅反对,加上天狗案件株连,得罪朝廷,即称病告退,回到故里。
晚年寄居潍县城里,闭门读书,著有《琴山诗抄》、《军中笔记》、《读史随笔》等。
1864年(同治三年)9月9日,外出游玩,卒于途中。
陈枚字载东,号殿抡,晚号枝窝头陀,娄县(今上海市松江)人。
画初学宋人,折衷于唐寅,参以西洋法,能于寸纸尺缣,图群山万壑,以显微镜照之,峰峦林木,屋宇桥梁,往来人物,色色俱备,其用笔之妙,与巨幅同。
雍正四年(1726)以供奉内廷劳,赏内务府掌义司员外郎衔。
乾隆元年(1736)与孙祜等同绘清明上河图,乾隆七年(1742)尝作鸦飞马健图。
生平简介见《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第1006页。
(公元十八世纪)〔清〕字载东,号殿抡,晚号枝窝头陀,娄县(上海松江)人,陈桐(字石生,号筠亭)弟,生卒年不详。
曾与兄北上同寓京师,终日临摹宋、元名迹,画院待诏小陈相公见其画,遂成莫逆之交,并荐于朝。
雍正四年(1726)供奉内廷,赏内务府掌仪司员外郎衔。
其画传统功力较深,受宫廷画派影响并参用西法,能于寸纸尺缣图群山万壑,所作以放大镜照之,峰峦林木、屋宇桥梁、往来人物皆色色俱备,用笔之妙可与巨幅同。
画迹有乾隆元年(1736)与孙祐、金昆、戴洪、程志道等五人同绘《清明上河图》卷,五年与丁云鹏、孙祐等六人合作《庆丰图》卷,九年又合作《丹台春晓图》卷,皆著录于《石渠宝笈》。
传世作品有雍正六年(1728)作《寒林图》轴、九年(1731)作《山水图》轴、乾隆七年(1742)作《古树鸦集图》轴著录于《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雍正八年(1730)作《寒林觅句图》轴、乾隆三年(1738)作《月漫清游图册》(十二开)藏故宫博物院;另有《四时佳兴图》册等。
后伤目居杭州西溪以终。
弟陈桓,字岱门,号破瓢、石鹤,能诗亦精绘事。
陈枚作品选:本图描绘了宫廷仕女寻梅、赏花、吟诗、玩月的深闺享乐生活。
每对开均有梁诗正七言诗,更臻诗情画意。
笔法精工,仕女秀雅,面部刻画皆参用西方晕染,设色妍丽,是陈氏人物画代表作。
此选四幅,之一为《月下赏梅》,之二为《秋庭观绣》,之三为《青桐聚戏》,之四为《游湖赏荷》。
陈枚绢本设色纵37厘米横31.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