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说明书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流程。
2.掌握机械设计中常用的数学计算和力学分析方法。
3.熟悉机械设计中常用的材料和工艺。
4.能够运用CAD软件进行简单的机械设计。
5.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机械设计的目标、原则和方法等。
2.机械设计的数学计算和力学分析:包括尺寸计算、强度计算、运动学分析等。
3.机械设计中的材料和工艺:包括材料的选用、加工方法等。
4.CAD软件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学习如何运用CAD软件进行机械设计。
5.创新设计和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通过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的机械设计案例,使学生了解机械设计的实际应用。
3.实验法: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中的材料和工艺。
4.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准备齐全的实验设备,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进行实验操作。
5.CAD软件:为学生提供CAD软件,方便学生进行机械设计实践。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将采取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通过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课程设计说明书【范本模板】

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课程设计说明书课题名称:软件项目实训学生学号:6102040124专业班级:11测控01班学生姓名: 徐晗学生成绩:指导教师:陈希课题工作时间:2014-6—9至2014-6-22一、课程设计任务的基本要求:(1)课程设计目的:1.全面理解程序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的自顶向下,逐步细化,模块化的设计原则。
2.掌握C语言基础知识,灵活应用函数、指针、数组、结构体等知识进行程序设计。
3.掌握利用C语言进行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调试程序的能力.(2)课程设计总体要求:1。
采用模块化程序设计方法。
2.主菜单设计界面如下:3.子菜单界面如下:选择结构子菜单:循环结构子菜单:4。
在对应模块下完成如下功能: (1)单选择if语句:(2)双选择if语句:(3)多选择if语句:(4)switch语句(5)while循环语句(6)do—while循环语句(7)for循环语句(8)循环嵌套例如:switch语句案例界面:(3)论文部分1、学生应提交的资料:纸质《课程设计说明书》1份;课程设计报告1份。
2、课程设计报告的内容附在《课程设计说明书》后,内容包括:一、设计目的1。
全面理解程序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的自顶而下,逐步细化,模块化的原则。
2。
掌握C语言的基础知识,灵活应用函数、指针、数组、结构体等知识进行程序设计。
3。
掌握利用C语言进行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调试程序的能力.二、系统功能模块图(略)三、设计函数列表在C语言中每一个功能模块都对应一个函数,即由函数来实现各功能模块的具体功能,也就是建立功能模块与函数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在编写程序时可以减少不课程设计报告一、设计目的1. 全面理解程序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的自顶而下,逐步细化,模块化的原则。
2. 掌握C语言的基础知识,灵活应用函数、指针、数组、结构体等知识进行程序设计.3.掌握利用C语言进行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调试程序的能力。
课程设计说明书模板

课程设计说明书模板课程设计说明书1. 课程名称:[填写课程名称]2. 课程设计目的:[填写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和需求]3. 课程设计目标:[填写课程设计的具体目标]4. 课程大纲:[填写课程的大纲,包括每个单元的主题、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5. 教学资源:[列举所需的教学资源,如教科书、参考书、多媒体设备等]6. 教学活动:[列举每个单元的教学活动,包括课堂讲解、实验、讨论、小组活动等]7. 评估方式:[说明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考试、作业、项目等]8. 教学团队:[介绍教学团队的成员,包括主讲教师、助教等]9. 课程进度安排:[设置每个单元的教学时间,包括预计的课程开始和结束日期]10. 教学参考文献:[列举可供参考的教学资料和文献]11. 补充说明:[如有任何额外的补充说明,请在此处填写]以上是一个简单的课程设计说明书模板,具体的内容根据课程的实际需求进行填写和修改。
12. 课程设计背景:[解释为什么设计此课程,背景资料和理由等]13. 教学目标细化:[具体阐述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并且可分为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层面]14. 教学方法和策略:[详细描述采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15. 教学评估标准:[明确课程评估的标准和要点,例如针对知识理解的测验、技能表现的评估等]16. 教学资源准备:[具体说明所需的教学材料、设备、实验器具等,以及相关的采购和准备工作]17. 学习支持与辅助:[列举可提供给学生的学习支持和辅助资源,如电子教学平台、辅导手册等]18. 教学组织和管理:[描述课堂组织和管理的方式,包括上课时间、课堂纪律、小组分工等]19. 教学团队角色职责:[详细说明教学团队中各成员的角色职责,包括主讲教师、助教、辅导员等]20. 课程进度和时间安排:[具体列出每个单元的教学时间安排,包括每周课时数、教学时间分配等]这些补充内容可以根据课程的具体要求和设计者的个人情况进行修改和适应,以更好地满足教学需求和目标。
课程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XX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了解XX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XX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具备XX学科的基本实验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对XX学科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实际应用案例。
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XX学科概述1.1 XX学科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 XX学科的应用领域和前景第二章:XX基本原理2.1 XX原理的提出和证明2.2 XX原理的应用案例第三章:XX方法与应用3.1 XX方法的原理和步骤3.2 XX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第四章:XX学科的发展趋势4.1 XX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4.2 XX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安排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讨论法:引导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XX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具体安排如下: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出版的XX学科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学习资料;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最新研究论文,拓展知识面;3.多媒体资料:利用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实验设备:配备必要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培养实验技能。
课程设计说明书格式及要求

西华大学电气信息学院课程设计说明书格式及要求一份完整的课程设计说明书应包括:封面、摘要、目录、正文(前言、总体方案设计、…、结论、总结与体会、谢辞等)、参考文献、附录等。
一、封面:单独1页(见样件)二、摘要、关键词:中文(150~200字)、英文;单独1页摘要应高度概括题目的内容、方法和观点,以及取得的成果和结论。
应反映出整个内容的精华。
中文摘要在200字以内为宜,同时要求写出外文摘要,以200个实词为宜。
并要求写出中文、外文的关键词。
①用精炼、概括的语言表达,每项内容不宜展开论证和说明;②要客观陈述,不宜加主观评价;③成果和结论性字句是摘要的重点,论述上要多些,以加深读者的印象;④要独立成文,选词用语要避免与全文尤其是前言和结论部份雷同;⑤既要简短扼要,又要表达清晰,结构合理。
摘要用中、英文对照编写;“摘要”两字加粗,字体用楷体四号字,第一行行头缩进四格,行尾缩进两格,选用小四号宋体字。
关键词一般为3~8个,在摘要后另起一行排,各关键词之间用“,”号分隔。
关键词的字体和排版与“摘要”的相同;关键词与摘要之间不空行。
(见样件)三、目录:内容必要对应页码号“目录”的字体采用三号宋体加粗;目录中的标题不宜超过三级。
一级标题用四号宋体加粗;二级及其以后的标题用四号字,不加粗。
四、设计说明书正文:正文的标题可分为章(一级)、节(二级)、小节(三级)等。
一级标题用小三号字,编号用1级阿拉伯数字(如:2总体方案设计),字体选用宋体加粗;二级标题用四号字,编号用2级阿拉伯数字(如:2.1),字体选用宋体加粗;三级标题及其以后的标题用小四号字,三级标题编号用3级阿拉伯数字(如:2.1.3),字体选用宋体加粗。
标题的排列按:①一~三级标题文字均居左顶排,标题与标题间不空行,标题与前段正文之间空一行;②各一级标题之间要换页;③在两级标题连排的情况下,标题间应间隔一行;④在有副标题的情况下,应注意主标题与副标题的关系与比例。
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设计说明书1. 引言课程设计是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本文档旨在为课程设计提供详细的说明和指导,帮助教师和学生有效地进行课程设计工作。
2. 设计目标课程设计的目标是提供一个学习框架,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所学课程的关键概念和技能。
具体目标包括:-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和创造力;-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
3. 课程设计步骤3.1 确定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在设计课程之前,首先需要明确课程的目标和学习内容。
课程目标应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要求相一致,并具有明确的可测量性。
学习内容应包括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3.2 制定教学计划和学习活动根据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学习活动。
教学计划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评价方法和学习资源等。
学习活动应设计成富有创意和挑战的,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3.3 开展学习和实践活动在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实践活动。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实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进行评估和反馈课程设计结束后,教师应及时进行评估和反馈。
评估可以包括学生的作业、项目成果、实习报告等。
根据评估结果,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改进学习。
4. 教学方法为了有效实施课程设计,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 - 授课讲解:教师将重点理论知识讲解给学生,并进行互动讨论和思考;- 实践体验:学生通过实验、实习等实际操作来巩固所学知识;-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合作完成项目任务,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个性化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反馈。
5. 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课程设计的重要环节。
为了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包括:- 作业/project成果评价:根据学生交付的作业和项目成果,评估其理解和应用能力;- 考试评价:通过考试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估;- 口头表现评价:通过学生的展示、演讲等口头表现,评估其沟通和表达能力。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设计》设计说明书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设计》设计说明书一、课程设计的目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旨在让我们将所学的机电一体化相关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培养我们独立设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来说,课程设计的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深对机电一体化系统概念的理解,掌握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熟悉机械、电子、控制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融合与应用。
3、培养我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包括方案设计、图纸绘制、参数计算、器件选型等。
4、提高我们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的任务和要求本次课程设计的任务是设计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具体要求如下:1、确定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指标,包括运动方式、精度要求、速度范围等。
2、进行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包括机械结构、驱动系统、控制系统等的选择和布局。
3、完成机械结构的详细设计,绘制装配图和零件图。
4、选择合适的驱动电机、传感器、控制器等器件,并进行参数计算和选型。
5、设计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实现系统的控制功能。
6、对设计的系统进行性能分析和优化,确保满足设计要求。
三、系统方案设计1、功能需求分析经过对任务要求的仔细研究,确定本次设计的机电一体化系统为一个小型物料搬运机器人。
该机器人能够在规定的工作空间内自主移动,抓取和搬运一定重量的物料,并放置到指定位置。
2、总体方案设计(1)机械结构采用轮式移动平台,通过直流电机驱动轮子实现机器人的移动。
机械手臂采用关节式结构,由三个自由度组成,分别实现手臂的伸缩、升降和旋转,通过舵机进行驱动。
抓取机构采用气动夹爪,通过气缸控制夹爪的开合。
(2)驱动系统移动平台的驱动电机选择直流无刷电机,通过减速器与轮子连接,以提供足够的扭矩和速度。
机械手臂的关节驱动选择舵机,舵机具有控制精度高、响应速度快等优点。
抓取机构的气缸由气泵提供气源,通过电磁阀控制气缸的动作。
供热工程课程设计设计说明书

供热工程课程设计设计说明书一、项目背景供热工程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为居民和企业提供舒适的冬季供热服务。
本工程课程设计旨在通过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使学生深入了解供热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并培养学生的设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项目目标1. 理解供热工程的基本原理和能源利用方式。
2. 学会设计和选择合适的供热设备和系统。
3. 熟悉供热工程的施工流程和质量控制要求。
4. 培养学生解决供热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项目内容1. 供热工程的概述和发展历程。
2. 供热系统的热负荷计算和设备选择。
3. 供热管网的设计与施工。
4. 供热设备的选型和性能计算。
5. 供热工程的质量控制和管理。
四、项目实施步骤1. 学生学习供热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供热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以及能源的利用方式。
2. 学生进行供热系统的热负荷计算和设备选择,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所需的供热设备和系统配置。
3. 学生进行供热管网的设计与施工,包括管道的选型、布置和敷设。
4. 学生进行供热设备的选型和性能计算,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供热设备。
5. 学生学习供热工程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方法,包括施工现场的质量监督和检查。
五、项目评估标准1.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供热工程的基本原理和能源利用方式,理论知识掌握情况。
2. 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热负荷计算和设备选择,设计方案合理性评估情况。
3. 学生能够进行供热管网的设计与施工,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
4. 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供热设备,并进行性能计算,设备选型的合理性评估。
5. 学生能够理解供热工程的质量控制与管理,质量控制和管理措施的有效性评估。
六、项目实施时间计划本供热工程课程设计计划用时4周,每周2次实验课或实践操作。
七、项目预算及资源需求1. 实验室设备和工具:计算机、CAD绘图软件、热负荷计算软件等。
2. 学习资料:教材、参考书、教学资料、实验指导书等。
八、项目成果1. 供热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技术大学课程设计题目:CA6140车床拨叉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工艺装备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班级:机械08-3姓名:唐殿龙指导教师:红梅完成日期:2011年6月一、设计题目(宋体,四号字,加粗)二、上交材料(1) 设计图纸(2) 设计说明书(3000字左右)四、进度安排(参考)(1) 熟悉设计任务,收集相关资料(2) 拟定设计方案(3) 绘制图纸(4) 编写说明书(5) 整理及答辩五、指导教师评语成绩:指导教师日期设计题目CA6140车床拨叉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工艺装备设计(年产量8000件)摘要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是我们学完了大学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技术基础课以及大部分专业课之后进行的。
这是我们大学中进行的第二次的课程设计,每次课程设计对毕业设计有着很大的帮助。
这次设计的是拨叉,有零件图、毛坯图、装配图各一,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和与所设计夹具对应那道工序卡片各一。
首先我们要熟悉零件,题目所给零件是拨叉。
了解了拨叉的作用,根据零件的性质和零件图上各端面的粗糙度确定毛坯的尺寸和机械加工余量。
然后我们再根据定位基准先确定精基准,后确定粗基准,最后拟定端盖的工艺路线图,制定该工件的夹紧方案,画出夹具装配图。
对于这次机械制造的拨叉课程设计,是自己对机械加工方面的技术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不但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并且更好的理论结合实际,受益颇深。
AbstractMachinery manufacturing foundation course design is we learned university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base course, course and the most specialized technical after. This is our university in the second course design, each course design of graduation design has a lot of help This design is fork, have part drawing, casting chart, each one, mechanical drawings machining process card and with the design fixtures corresponding that procedure process card every one. First we must be familiar with the parts, the title of the parts are fork. Understand the role of the fork, next according to the properties and parts drawing parts on each end of the roughness of blank size and determined mechanical machining allowance. Then we can decide according to the locating datum, pure benchmark crude benchmark, and finally determined after worked out the process, formulate the roadmap cover the workpiece clamping fixture, draw assembly drawings.For the machinery production fork course design of mechanical processing, is the technology had a deeper understanding, not only increased their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better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benefited.目录1拨叉的工艺分析及生产类型的确定 (1)1.1拨叉的用途 (1)1.2拨叉的技术要求 (1)1.3审查拨叉的工艺性 (1)1.4确定拨叉的生产类型 (1)2确定毛坯、绘制毛坯简图 (1)2.1选择毛坯 (1)2.2确定毛坯的尺寸公差和机械加工余量 (1)2.3绘制拨叉锻造毛坯简图 (1)3拟定拨叉工艺路线 (1)3.1定位基准的选择 (1)3.1.1精基准的选择 (1)3.1.2粗基准的选择 (1)3.2表面加工方法的确定 (1)3.3加工阶段的划分 (1)3.4工序的集中与分散 (1)3.5工序顺序的安排 (1)3.5.1机械加工工序 (1)3.5.2热处理工序 (1)3.5.3辅助工序 (1)3.6确定工艺路线 (1)4机床设备及工艺装备的选用 (1)4.1机床设备的选用 (1)4.2工艺装备的选用 (1)5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和公差的确定 (1)5.1工序1和工序2 (1)5.2工序8 (1)5.3工序3 (1)5.4工序6 (1)6切削用量、时间定额的计算 (1)6.1切削用量的计算 (1)6.1.1工序1——粗铣拨叉头两端面 (1)6.1.2工序2——半精铣拨叉头端面A (1)6.1.3工序8——钻、粗铰、精铰φ8mm孔 (1)正文题目所给的零件是CA6140车床的拨叉,对应的零件视图。
已知:零件材料为45钢,重量为1.2kg,年产量Q=8000台/年(每台一年)。
为该拨叉绘制工艺过程。
1拨叉的工艺分析及生产类型的确定1.1拨叉的用途该拨叉是CA6140车床的拨叉,它位于车床变速机构中,主要起换档,使主轴回转运动按照工作者的要求工作,获得所需的速度和扭矩的作用。
拨叉头以φ25mm孔套在变速叉轴上,并用销钉经φ8mm孔与变速叉轴联接,拨叉脚则夹在双联变换齿轮的槽中。
当变速时,操纵变速杆,变速操纵机构就通过拨叉头部的操纵槽带动拨叉与变速叉轴一起在变速箱中滑移,拨叉脚拨动双联变换齿轮在花键轴上滑动以换挡,以改变主轴转速。
由于该拨叉在改换档位时承受弯曲应力和冲击载荷作用,因此需要有足够的刚度、强度和韧性,来适应其工作条件。
此拨叉主要的工作表面为该拨叉脚两端面、叉轴孔φ250+0.021mm(H7)和销孔φ80+0.015mm(H7),设计过程中应重点予以保证。
1.2拨叉的技术要求挡、变速的功能,其叉轴孔与变速叉轴有配合要求,因此加工精度要求较高。
叉脚两端面在工作中需承受冲击载荷,为增强其耐磨性,该表面要求高频淬火处理,硬度为48~58HRC;为保证拨叉在换挡时叉脚受力均匀,要求叉脚左端面对拨叉头左端面的偏差为±0.1mm,为保证拨叉在叉轴上有准确的位置,改换档位准确,拨叉才用销定位。
销的尺寸为φ80+0.015mm,拨叉脚两端面垂直度要求为0.05mm。
由以上可知,此拨叉各项技术要求定制比较合理,符合该零件在变速箱中的功能要求。
1.3审查拨叉的工艺性通过分析零件图可知,拨叉头两端面和叉脚两端面均需要切削加工,在轴向方向均要高于相邻表面,既减小加工表面,又提高换挡时插脚的接触刚度;φ25孔和φ8mm孔的端面均为平面,可以防止加工加工过程钻头钻偏,为了保证孔加工精度;另外,该零件除主要工作表面(拨叉脚两端面、变速叉轴孔φ250+0.021mm和销孔φ80+0.015mm),其余的加工表面加工精度均比较低,不需要高精度机床加工;而主要工作表面虽然加工精度相对较高,但也可以在正常的生产条件下,采用较经济的方法以保证保质保量加工。
故,此零件工艺性比较好。
1.4确定拨叉的生产类型根据题目要求可知:Q=8000台/年,m=1件/台;通过与生产实际的结合,备品率a%和废品率b%分别为3%和0.5%,有生产纲领N:N=Qm (1+a%)(1+b%)以此公式得,N=8281.2件/年此零件拨叉的重量为1.2kg,由查表1-3知,该拨叉为轻型零件;由表1-4知,拨叉的生产类型为大批生产。
2确定毛坯、绘制毛坯简图2.1选择毛坯因为该拨叉在工作过程中要承受冲击载荷,以增强拨叉的强度和冲击韧度,已获得纤维组织,毛坯应选用锻件。
此拨叉的轮廓尺寸不大,又生产类型属于大批生产,为提高生产率和锻件精度,宜采用模锻的方法制造毛坯。
2.2确定毛坯的尺寸公差和机械加工余量要确定毛坯尺寸公差和机械加工余量,应先确定以下各项因素。
1.公差等级由拨叉的功能和技术要求,确定零件公差等级为普通级。
2.锻件重量已知机械加工后的拨叉重量为1.2kg,由此初步估计机械加工前锻件毛坯的重量为1.6kg。
3.锻件形状复杂系数对拨叉零件图进行计算分析,可大致确定锻件外廓包容体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即l=46mm,b=70mm,h=106mm(详细见毛坯);由公式计算出拨叉锻件的形状复杂系数S=mt /mN=1.6/(lbhρ)=1.6kg/(70mm×46mm×106mm×7.8×10-6kg/mm3)≈1.6/2.66≈0.60由于0.60介于0.32和0.63之间,故该拨叉形状复杂系数属于S级24.锻件材质系数由于拨叉材料为45钢,是碳的质量分数小于0.65%的碳素钢,所以该级。
锻件材质系数属于M15.锻件分模线形状根据该拨叉件的形位特点,选择零件高度方向的对称平面为分模面,属平直分模线。
6.零件表面粗造度由零件图可知,该拨叉各加工表面的粗糙度Ra均大于等于1.6μm。
根据以上诸因素,可查表确定锻件的尺寸公差和机械加工余量,如下表。
2.3绘制拨叉锻造毛坯简图3拟定拨叉工艺路线3.1定位基准的选择定位基准有精基准和粗基准之分,通常先确定精基准,然后再确定粗基准。
3.1.1精基准的选择根据该拨叉的技术要求和装配要求,选择拨叉头左端面和叉轴孔+0.021mm作为精基准,零件上的很多表面都可以采用它们作基准进φ25行加工,即遵循“基准统一”原则。
叉轴孔φ250+0.021mm的轴线是设计基准,选用其作精基准定位加工拨叉脚两端面和销孔φ80+0.015mm,实现设计基准和工艺基准的重合,以保证被加工表面的垂直度要求。
选用拨叉头左端面作为精基准同样遵循“基准重合”的原则,因为该拨叉在轴向方向上的尺寸多以该端面作设计基准;另外,由于拨叉件刚性较差,受力易产生弯曲变形,为了避免在机械加工中产生夹紧变形,为了避免在机械加工中产生夹紧变形,根据夹紧力应垂直于主要定位基面,并应作用在刚度较大部位的原则,夹紧力作用点不能作用在叉杆上。
选用拨叉头左端面作精基准,夹紧可作用在拨叉头的右端面上,夹紧稳定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