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期末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高一语文诗歌鉴赏 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解析

高一语文诗歌鉴赏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除夜[唐]来鹄①事关休戚已成空,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宋]王安石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③。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①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鹄家宅在南昌东胡徐孺子亭边。
家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
师韩柳为文,举进士,屡试落第。
②王安石:宋代家、改革家、文学家,作此诗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③屠苏:药酒名。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来诗首句“事关休戚已成空”既交代了后面“愁”的所有原因,也奠定全诗愁苦的情感基调。
B. 王诗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既紧扣了诗的标题“元日”,又渲染了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C. 王诗用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
D. 同为辞旧迎新两首诗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却不同。
来诗愁苦,王诗喜悦,这与他们境遇有关。
(2)来诗的结句与王诗的承句都写到了“春风”,两句诗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时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A解析:(1)A(2)相同点,这两句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不同点:“又将憔悴见春风”是借乐景抒哀情,借新春之景——“春风”来抒发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春风送暖入屠苏”则是以乐景写乐情,通过写新年的第一天,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全家老小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的热闹场景,抒发了作者的自信和愉快之情。
【解析】【分析】(1)A项,分析有误。
联系全诗看,来诗首句“事关休戚已成空”,指不管欢乐和忧愁、幸福与祸患都是空的,明确写出了事已成空的愁苦之情。
“相思一夜中”,是远离故土的思念之情。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是从晚上愁到天亮,憔悴的人看到春风更添思念,是写愁的深重。
“事关休戚已成空”并未交代出后面“愁”的所有原因。
2024北京高一(上)期末语文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2024北京高一(上)期末语文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一、古代诗歌阅读(2024北京西城高一上期末)阅读下面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双井茶送子瞻①黄庭坚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②森宝书。
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
我家江南摘云腴③,落磑④霏霏雪不如。
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⑤。
【注】①子瞻:苏轼的字。
苏轼当时正得重新起用,任翰林院学士。
②玉堂:宋代时翰林院的别称。
③云腴:指茶叶。
④落磑:把茶叶磨碎。
⑤五湖:太湖。
民间曾有范蠡最后归隐太湖的传说。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句从苏轼所在的环境落笔,说翰林院有别于一般的处所,犹如天上殿阁。
B.第四句以“百斛”“泻”“明珠”等词来称道苏轼草拟的文字又多又快又好。
C.第五六两句写自己拿出好茶相赠,意在突出送茶的诚意以及朋友之情的可贵。
D.最后一句诗用春秋时期范蠡退隐太湖的典故,意蕴深长,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2.诗歌最后两句反映出诗人对苏轼抱有怎样一种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2024北京昌平高一上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杂诗(其十一)陶渊明我行【1】未云远,回顾惨风凉。
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梁。
边雁悲无所,代谢归北乡。
离鹍【2】鸣清池,涉暑经秋霜。
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
注释:【1】行:行役。
元兴三年春,陶渊明东下任镇军参军。
【2】鹍(kūn):一种像鹤的鸟。
3.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行”两句写自己离家不远,回顾过往经历如惨风般悲凉。
B.“春燕”两句写燕子应着节拍起舞,高飞拂起了屋梁上的灰尘。
C.“边雁”两句写迁徙途中的大雁居无定所,随季节之变回归北方。
D.诗的最后两句写春夜漫长,诗人的愁思难以用语言来表达。
4.“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两句表达了作者羁旅之愁,下列诗句中的“愁”所表达的情感与此句的情感相近的一项是()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高一语文复习资料-古诗词鉴赏专题 - 解析版

2020秋季高一期末陪护资料-古诗词鉴赏专题2020朝阳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鹰【1】杜甫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㧐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2】。
绦镟【3】光堪摘,轩楹【4】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释】:【1】这首题画诗大概写于开元末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
【2】愁胡:发愁神态的胡人。
【3】绦:系鹰用的丝绳。
镟:鹰绳另一端所系的金属环。
【4】轩楹:堂前廊柱,指画鹰所在地点。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洁白的画绢上腾起风霜肃杀之气,直接描写画鹰矫健威猛。
B.颔联“㧐身”“侧目”刻画了画鹰耸身准备搏击狡兔前的动作和神态。
C.颈联“堪摘”“可呼”写出了画鹰神采飞动,栩栩如生,好像呼之即出。
D.此诗阐发画意,寄托感慨,章法谨严,寓意深远,是题画诗中的杰作。
15.本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下列诗句中没有采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A.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B.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墨梅》)C.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D.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竹石》)16.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答案】14. A 15. A16.尾联大意是“何时让画鹰搏击凡鸟,我们就会见到凡鸟血洒草原的壮观景象”,通过想象兼设问法表达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
尾联承上收结,直把画鹰当成真鹰,寄托着作者嫉恨误国的庸人,抒发锄恶之意。
作者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使用托物言志的借喻、虚写法,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之心,奋发向上之志。
【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与赏析能力。
要做好这道题需要考生具有揣悟诗句大意、把握艺术手法、理解思想情感等基本功。
本题四个选项涉及的角度比较单纯,主要是理解诗句内容和作者抒发的情感,另外就是写作特点。
只要细致分析选项和原文的出入点,不难。
高一语文古诗词的欣赏与鉴赏

高一语文古诗词的欣赏与鉴赏古诗词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欣赏与鉴赏古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生活、自然和人情的真挚表达。
在高一语文学习中,对古诗词的欣赏与鉴赏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本文将从诗歌的背景、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的主题及意境等方面展开叙述。
一、诗歌的背景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从古诗的背景里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
例如《长恨歌》是唐代盛唐时期的一首长诗,描绘了武则天的一生经历和感情生活。
读者通过了解唐代的历史背景,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品味这首诗的内涵和情感。
二、诗歌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古诗词表达艺术的关键,通过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诗歌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的思想与感情。
例如,唐代杜牧的《秋夕》一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欣赏古诗词时,我们要注意寻找其中的修辞手法,从而更好地领略到诗人的艺术表达。
三、诗歌的主题及意境古诗词的主题多样,有抒情爱国,有描写自然山水,有道德讽刺等等。
通过理解诗歌的主题,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古诗词的价值所在。
例如,唐代杜甫的《登高》一诗以诗人登高望远的心情为主题,通过描绘秋天山水的变幻与壮丽,呈现了诗人对人生、对世界的反思与思考。
在欣赏古诗词时,我们要通过诗歌的意境,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思考其中所蕴含的哲理。
四、诗歌的欣赏与鉴赏方法在欣赏古诗词时,我们可以使用以下方法:1. 细读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题和情感表达;2.寻找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理解诗歌的艺术表达;3.尝试背诵诗歌,体验诗歌的节奏与韵味;4.了解诗歌背景与作者生平,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5.多交流与分享,与他人一起欣赏古诗词,开展讨论与交流。
五、古诗词欣赏的意义欣赏古诗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学习古诗词,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古人智慧和情感的传递。
古诗词的美学价值和人生哲理也能够对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的影响。
2024年高一语文古诗词鉴赏知识点

2024年高一语文古诗词鉴赏知识点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对于高一的同学来说,掌握古诗词鉴赏的知识点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
一、了解古诗词的体裁古诗词的体裁多样,包括古体诗、近体诗、词和曲等。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如《诗经》中的《关雎》、李白的《蜀道难》等。
近体诗则在格律上有严格要求,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通常每句五字或七字,八句四联,要求偶数句押韵,平仄协调。
绝句每首四句,也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之分。
词又称长短句,有固定的词牌,句式不像诗那样整齐,根据词牌的不同,其格律、字数、平仄等都有特定的规定。
曲则盛行于元代,在格律上比词更灵活,语言也更通俗。
二、把握古诗词的题材古诗词的题材丰富,常见的有山水田园、边塞征战、思乡怀人、咏史怀古、咏物言志等。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田园的喜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边塞征战诗多描绘边疆的风光、战争的场景以及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像王昌龄的《出塞》。
思乡怀人诗往往通过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抒发诗人内心的离愁别绪,如李白的《静夜思》。
咏史怀古诗以历史事件、人物、古迹为题材,借古讽今或抒发感慨,如杜牧的《赤壁》。
咏物言志诗则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寄托诗人的志向和情感,如于谦的《石灰吟》。
三、掌握古诗词的意象意象是古诗词中蕴含作者情感和思想的具体形象。
常见的意象有明月、杨柳、梅花、菊花、大雁等。
明月常寄托思乡之情,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杨柳多表示离别之意,“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梅花象征着坚韧不拔、高风亮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菊花代表着隐逸、高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大雁则常引发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感,“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四、分析古诗词的表达技巧古诗词的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
高一语文关于古代诗词赏析的考点精讲

高一语文关于古代诗词赏析的考点精讲在高一语文的学习中,古代诗词赏析是一个重要的板块。
对于同学们来说,掌握古代诗词赏析的考点,不仅能够提高语文成绩,更能深入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接下来,咱们就来详细讲讲这部分的考点。
一、诗词的意象意象是诗词中蕴含作者情感和思想的具体形象。
常见的意象有月亮、柳树、梅花、菊花等等。
比如说月亮,它常常代表着思乡之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借明月抒发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再比如柳树,因其“柳”与“留”谐音,常被用来表达送别时的不舍之情。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通过描绘清新的柳色,烘托出离别的氛围。
同学们在赏析诗词时,要留意这些意象,通过它们来揣摩作者的情感。
但要注意,同一个意象在不同的诗词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
二、诗词的语言风格诗词的语言风格多种多样,有的豪放,有的婉约,有的质朴,有的华丽。
豪放派的诗词气势磅礴,情感奔放,像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展现出恢宏的气势。
婉约派则情感细腻,含蓄委婉,如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将离别的悲伤刻画得细致入微。
质朴的语言往往简洁明快,通俗易懂,而华丽的语言则多用修辞手法,辞藻丰富。
比如白居易的诗语言质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平实的语言描绘出农民的辛勤劳作。
而李商隐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则用华丽的语言抒发了对时光的感慨。
了解诗词的语言风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三、诗词的表达技巧这可是诗词赏析中的重点和难点。
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等。
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把春风比作剪刀,形象地写出了春风的灵巧。
拟人手法能让诗词更加生动有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赋予花和鸟人的情感,突出了他内心的痛苦。
表现手法有烘托、对比、象征等。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通过蝉噪和鸟鸣来烘托山林的幽静,这是烘托的手法。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古代诗歌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

绥州作①韦庄雕阴②无树水难流,雉堞③连云古帝州。
带雨晚驼鸣远戍,望乡孤客倚高楼。
明妃去日花应笑,蔡琰④归时鬓已秋。
一曲单于⑤暮烽起,扶苏城上月如钩。
【注】①本诗是韦庄进士及第之前外出求学浪游绥州时作,登进士第时韦庄已五十岁,此前因避乱于各处辗转游历。
绥州城亦称扶苏城,地处西北,人烟稀少,其最高处即秦皇长子扶苏墓。
②雕阴:绥州城南门正面之山即雕阴山。
③雉堞:指城上短墙。
④蔡琰:字文姬,没于匈奴十二年,为曹操赎归。
⑤单于:曲调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上句“无”“难”写尽边地荒凉,下句从时间、空间两方面拓展了诗歌的意境。
B.首联中,诗人从静处落笔,用笔粗犷简括;而颔联从听的角度写景,笔触工致。
C.诗人倚楼以远望雕阴景致,但在茫茫夜雨之中,只能隐约看见远方戍卒的身影。
D.诗人的境遇同当年的王昭君、蔡文姬有相似之处,诗人引以自况,表达悲苦心境。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言:“一切景语皆情语。
”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理解。
(6分)参考答案1.C(“诗人倚楼以远望雕阴景致”错误,根据语境及“望乡孤客倚高楼”等信息可知,诗人倚楼远眺的方向是故乡;“看见远方戍卒的身影”理解有误,“远戍”在诗中应指边境的军营、城堡。
)2.①绥州地处西北,人烟稀少,冷落荒凉,诗人游学途经此地,感到归期渺渺。
②晚归的驼队在茫茫夜雨中缓缓而归,声声驼铃,驼队晚归与稽留他乡的诗人形成对比,激起了诗人的思归情绪。
③尾联描绘了黄昏时分的景象:烽火点燃,孤月高悬,给人一种孤独凄凉之意,思乡之情愈发浓烈。
(每点2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高一语文期末复习-诗歌鉴赏

青云中学高一语文期末复习之诗歌鉴赏训练一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注):此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晚年旅居州期间。
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滯留夔州。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孤雁“不饮啄”“声念群”,写出孤雁有品骨,非常想念它的同伴。
B.颌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境界忽然开阔。
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仅是“片影”它与雁群相失在“万重云”间,此时此际显得惶急、焦虑和迷茫C.尾联“野鸦无意绪,鸣嗓自纷纷”表达了诗人感情。
作者对孤雁无比怜悯,对野鸭也是羡慕,野鸦们全然不懂,它们无忧无虑、热闹非常,自得其乐。
D.“谁怜”二字直抒胸隐,凝聚了诗人对抓雁的怜惘之情。
这一联以“谁怜”二字设问诗人与雁,“物我交融”,浑然一体了。
2.这首诗中“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得猫於近村以雪儿名之戏为作诗陆游似虎能缘木,如驹不伏辕。
但知空鼠穴,无意为鱼餐。
薄荷时时醉①,氍毹②夜夜温。
前生旧童子,伴我老山村。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其一)陆游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③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注释):①薄荷时时醉:据《本草衍义》记载,“薄荷,猫食之即醉,物相感尔。
”②氍毹:毛织的布或地毯。
③溪柴:若耶溪所出的小束柴火。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前诗首联似谜语,将猫与虎、驹相比,形象地描摹出雪儿的形态特点,赞其活泼矫健。
B.后诗前两句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均扣住“风雨大作”,交代写作背景。
D.两首诗既是诗人对自己晚年日常生活的描绘,也是托物言志,借咏猫表达诗人志向。
4.两首诗的结尾虽然都写与猫相伴,但其主要情感有细微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期末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的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8分)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1)“春花秋月”是美景,作者为什么要追问它“何时了”?(4分)答案:春花美,秋月亮,但丝毫也唤不回亡国之君欣赏的兴趣;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之意味着这种屈辱生活的延续罢了,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呢?(内容大体正确就可得分)(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请用一句话说出这个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4分)答案:含蓄地显示出郁结已久的愁绪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并且将要达到迸发奔放,纵横恣肆的程度。
(内容大体正确就可得分)⑶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4分)答案:改(2分);过去所拥的欢乐、尊严、自由等,那一切美好的事物(2分)⑷请说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妙在何处。
(4分)答案:将抽象的愁具体化(比喻/化虚为实)(2分),写出了愁之多,愁之深,愁之绵延不绝(2分)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8分)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1.“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中的“自”和“空”能不能换成“尽”和“皆”,为什么?(4分)答案:不能。
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不符合诗歌意境。
(2分)“自”和“空”表现了诗人见满院萋萋碧草,闻叶间数声黄鹂,感叹昔人不再,倍感寂寞和悲凉的情感。
(2分)2.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的哪一方面?(4分)答案:一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精神对后人影响深远;(2分)一方面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深沉的叹惋和感伤。
(2分)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①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案: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守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
②颔联写的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广阔无边、水势浩瀚的雄奇壮观阔大景象,而颈联写的却是作者身世的孤苦和处境的凄凉,两者对于表达中心思想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答案:颔联写洞庭的壮阔景象,衬托了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颈联写个人的不幸遭遇,但是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的之间,作者却置个人于度外,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感情。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答案:“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意思对即可)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4分)答案: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意思对即可)五.读陆游的《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这两首诗,回答下列问题:书愤临安春雨初霁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1.谈谈这两首诗表现重点上的差异。
答案:《书愤》一诗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情感;《临安春雨初霁》借写江南春雨和书斋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得志的悲愤与牢骚。
2.说说这两首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答案:《书愤》一诗以“愤”为意脉,沉郁顿挫,深沉蕴藉,风格近似杜甫;《临安春雨初霁》写得优美动人,富有情趣,风格近似苏轼。
六.读《夜归鹿门歌》和《归嵩山作》,回答下列问题:夜归鹿门歌归嵩山作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1.《夜归鹿门歌》按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江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
答案:江边场景重在写世俗生活,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山中场景,侧写诗人隐居生活,与世隔绝,孤独寂寞。
2.说说这两首诗歌的诗境有何异同?答案:共同之处: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物和感受诗意的结合在一起,全诗是浑融完整的整体,恬淡、优美。
不同之处:孟诗多用白描,着墨轻淡,比王诗更显淳朴;王诗“诗中有画”,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
七.读杜甫的《阁夜》和《旅夜书怀》,回答下列问题:阁夜旅夜书怀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阁夜》这首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答案:“岁暮阴阳催短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的感慨,“天涯霜雪霁寒宵”表达了诗人客居天涯的凄寒,“卧龙跃马终黄土”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人事音书漫寂寥”表达了诗人对老病孤舟、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诗人对百姓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最为忧伤。
2.分析这两首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答案:《阁夜》的意境悲壮萧瑟,《旅夜书怀》的意境高朗壮阔。
《阁夜》中短景、天涯、霜雪、寒宵等意象传达的是寒冷萧条的气氛,鼓角、星河传达的是征战和动荡的气息,全诗景象宏阔壮观,但终究是悲凉和萧瑟。
《旅夜书怀》中,细草、微风、危樯等意象描绘出风清气和的春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描绘出广阔的空间,两组意象形成微弱渺小和宏阔壮观的对比,表现了作者置身天地之间的渺小和无助,但悲慨之气无《阁夜》浓。
章法上的不同:《阁夜》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即使在写景当中也寄予了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慨。
《旅夜书怀》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怀,景和情互相对照,互相生发。
八.读李煜的《虞美人》和《浪淘沙》,回答下列问题: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1.这两首诗各抒发了怎样的个人情感?答案:《虞美人》主要抒发词人对屈辱的囚徒生活的无比厌烦和满腔愁绪;《浪淘沙》主要抒发词人对故国江山的无比眷恋和对国破家亡的千古憾恨。
2.这两首诗分别说出了哪些人生共同的体验?答案:“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表达的物是人非的感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表现的绵绵不绝的愁绪,“梦里不知身是客”表达的梦醒之间身份错位的漂泊无依之感,“别时容易见时难”表达的离别之痛,“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表达的繁华不再、人生无常的无奈,都是人生的共同体验。
九.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8分)苏幕遮周邦彦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睛,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1.词的上阕写景,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试举例分析并说明其作用。
(4分)一句写静境,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凉之意,或暗示在热闹场中服一副清凉剂,二句写境静心也静。
三、四句写静中有噪,“鸟雀呼晴”,一“呼”字,极为传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
“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2.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评这首词的“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个评价?答案:王国维认为这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此言不虚。
这两句诗不事雕琢,风格简约,而荷之神态、精神跃然纸上。
首先,这两句词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
水面是水平的,“清圆”的茶叶以及茶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茎又是垂直的。
几何般的简约造型,让读者过目不忘。
第二,这两句炼字功夫了得!“一一”把茶叶在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
“风”把微风吹过荷塘,茶叶随风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了。
“举”字则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十.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菩萨蛮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弄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1.这首词的三、四句写主人公的梳洗过程,你以为“懒”“迟”两字好在哪里?答:“懒”“迟”两字写出了女主人起床时懒散迟缓的精神状态,传神地表达出女主人公空虚(怅惘)、百无聊赖却又满腹愁怨的心情。
2.简要分析最后一句的表达技巧及表达效果。
(5分)答:.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鹧鸪的成双成对来反衬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