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1卷:古代诗歌阅读 详细翻译及解析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1卷:古代诗歌阅读详细翻译及解析这次语文全国1卷的诗词赏析题,考了一位晚唐诗人的作品,他的名字叫做陆龟蒙,是一位田园诗人。
陆龟蒙出身官宦世家,从父亲往上数几代均是居显赫要职,也正因为如此,他从小就熟读《诗》、《书》、《春秋》等经史著作,可惜长大后的陆龟蒙,屡试不第。
由此他开始了一段幕僚生涯,在湖州刺史张博的帐下任职,后又回到故乡隐居。
陆龟蒙和陶渊明一样,是真正能够融入田园生活的,经常自己带着农具,和家里的帮工一起下田间劳动,并且还撰写了《耒耜经》,这是中国独一无二的一本古农具专志。
所以陆龟蒙还有一个“农学家”的名头。
闲来无事,他则携笔墨纸砚、书茶钓竿,泛小舟于江湖烟波之上,煎茶垂钓,吟诗作文,好不惬意,所以当时人们都称他为江湖散人。
另一位诗人皮日休在任苏州刺史的时候,与陆龟蒙相识,二人互相引为至交,经常唱和,这次诗词赏析题,就是陆龟蒙和皮日休之作: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解释题目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奉和:做诗词与友人相唱和。
次韵:次韵是一个汉语词汇,指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
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
次韵就是和诗的一种方式。
也叫步韵。
古人“和韵”的一种格式,又叫“步韵”,它要求作者用所和的诗的原韵原字,其先后次序也与被和的诗相同,是和诗中限制最严格的一种,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
如黄鲁直《次韵王定国扬州见寄》:“清洛思君昼夜流。
北归何日片帆收?未生白发犹堪酒,垂上青云却住州。
飞雪催盘胜鱼腹,明珠论斗煮鸡头。
平生行乐自不恶,岂有竹西歌吹愁?”和诗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1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2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3 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4 次韵,亦称步韵,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
2020-202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2020-202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①辛弃疾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②,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③,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④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安得车轮四角⑤,不堪带减腰围。
【注释】①这首词是孝宗淳熙八年(1181)秋天,作者在江西安抚使任上,为原江西路转运判官张仲固奉调兴元知府设宴饯行,有感而作此词。
兴元,汉中。
②指刘邦占领关中事三秦,即雍、塞、翟三国地。
③追亡事:韩信投奔刘邦之初不得重用,趁机逃跑,萧何知道韩信是难得的人才,将韩信追回,并在刘邦面前力荐,韩信遂得刘邦重用。
④一编书是帝王师:张良闲步游下邳,有一老者给他一卷书说,读了这卷书可以辅佐君王。
⑤车轮四角:车轮生出四角,意为使离人无法即刻离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开篇两句,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既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
B. “一编书”,用张良佐汉的故事,写出张仲固可堪帝王之师;“小试”,有微讽之义,既讽刺宋朝不重用大才,又暗含词人勉励张仲固帅兴元只是牛刀小试,今后必能为国大用。
C. 本篇语言颇为精练,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如“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原是唐代李峤的诗句,但词人却能一扫消极情绪,以之恰到好处地描写了热泪纵横的爱国情景。
D. 词的最后两句,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这种抒情方式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本词的结构颇为紧凑,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追亡事,今不见”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纪村事》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纪村事》含答案解析[2020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纪村事
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
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
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饷田:到田间送饭。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2分)
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
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
(2分)
解题思路应先对诗句意思进行解读,然后概括其描绘的画面特点。
答题时要抓住上句,总结出“忙碌”,抓住下句,总结出“祥和”。
【白话诗歌】绿色的植物藤蔓映照着农家的一对门扉,一条若隐若现的小路顺着墙边蜿蜒向前。
近来雨水很多,庭院中的果子掉落腐烂,田里的稻子已经熟了,水边的禽鸟很肥。
家家户户酿造香醇的美酒,准备迎接新社,远处传来的捣衣声送走了落日的余晖。
忽然清脆的笛声从牛背上传来,是谁家送饭的人从田间归来了。
【诗歌鉴赏】首联通过写绿植和小路,展现了农村生机勃勃的景象。
颔联中的“果烂”“稻熟”写出了农忙时节令人喜悦的丰收景象。
颈联描绘了农家的日常生活场景,寄寓了渴望来年丰收之情。
尾联视听结合,描写了农人送饭归来时悠闲自得的场景。
本诗运用白描手法,动静结合,描写了农村农忙时节的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必考专题六: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含解析)

专题06 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考点解读★★表达技巧既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的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考查时,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技巧点拨★★❖常见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
诗歌鉴赏通常涉及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多用于点明诗歌主旨)等。
(2)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等,其特点和用法跟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大致相同。
(3)谋篇布局:主要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等。
(4)其他常见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白描等。
❖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
)★★经典例题★★一、【2019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9.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9.“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试题精选汇编(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试题精选汇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公无渡河李白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
箜篌所悲竟不还。
14.下列对这首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写黄河西来,咆哮奔腾,而“触龙门”,又有“鲤鱼跳龙门”之意,意在表明作者心中的宏图壮志。
B.从远古河害到滔天洪水的平治,诗人发挥无穷的想象,写了“大禹治水”的典故,洪水得治,却留下“茫然风沙”。
C.诗歌的下一节,诗人痛诉狂叟溺死波浪,流浮东海,终于作了巨若“雪山”的鲸齿冤魂,此处用了夸张手法。
D.诗歌最后,诗人一变双行之体,只写了孤单的一句“箜篌所悲竟不还”,便掷笔而叹,其悲不忍卒“写”。
15.李诗比课文中出现过的《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更具悲剧色彩,请简要分析体现在哪里。
(6分)14 A(“触龙门”只是在表现黄河汹涌澎湃的气势。
)15 、两首诗均写了狂夫“渡河而死”的悲剧,李白诗的悲剧意味更体现在①用大量笔墨渲染黄河汹涌气势,及大禹治水后剩下“茫然风沙”的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②除了妻子的劝阻,李诗还写了旁人的冷漠,侧面烘托出狂夫的悲剧。
③李诗还想象狂夫死后的景象,挂在白鲸的巨齿间,箜篌悲声不绝,将悲剧推向高潮。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小题。
桂州腊夜戎昱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1,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2,辛苦向天涯。
[注]1戎昱:唐代诗人,荆南(今湖北江陵)人,少试进士不第,唐大历初年被镇守荆南的卫伯玉辟为从事,后漫游湘桂间。
大历后期宦游至到桂州(今广西桂林),任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的幕宾。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III卷诗歌鉴赏——赏析陆游的《苦笋》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III卷诗歌鉴赏——赏析陆游的《苦笋》任何一种植物为人所欣赏,必有其独特的美感。
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对“竹”大都喜爱有加。
苏东坡《於潜僧绿筠轩》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苏轼对“竹”的偏爱绝不是仅仅停留在物色观感上,人们对“物”的热爱往往因为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人们托物言志,以物比德,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古人咏竹亦是如此。
竹子的植物特性如凌寒不凋、虚心有节、刚直坚韧等都在文学中形成了相应的象征内涵。
而新竹之始的竹笋作为文学题材,广泛的出现在文学作品之应始于宋代,较竹的形象略晚。
《全宋诗》诗题含“笋”316首,诗歌正文含“笋”1939首。
《全宋词》词序出现“笋”4次,词内容出现“笋”154次。
笋成新竹是一种动态生长过程,也被附会上成材与凌云之志等象征意义。
竹笋品类繁多,其中的“苦笋”因黄庭坚《苦笋赋》一文又开辟出了新的文化内涵。
其赋云:“苦而有味,如忠谏之可活国;多而不害,如举士而皆得贤。
”忠言逆耳,良药苦口,所以苦笋如同谏臣。
《新唐书・魏征传》载:“帝(太宗)大笑曰:人言征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也。
”魏征以直言苦谏著名,故后人以魏征比喻苦笋,说它虽苦口而有利于身心黄庭坚说“苦而有味,如忠谏可治国”,为苦笋充实了“苦谏”的内涵,此后苦笋忠臣之喻成了常典。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III卷诗歌鉴赏就选取了陆游的《苦笋》一诗。
其诗如下:藜藿盘中忽眼明,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徵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食粗茶淡饭之时,被藜藿占据的盘中,剥开的苦笋若退去襁褓肤白如玉的婴儿,让诗人眼前为之一亮。
面对盘中白而有节的苦笋,诗人不禁想到了性情耿介之人,笋之节与生俱来,人之耿介又何尝不是?南宋诗人陆游定然读过黄庭坚的《苦笋赋》,自然而然的想到了耿介敢谏的魏征,魏征与苦笋确有诸多相似之处,二者品性相似,都正直清高:魏征刚正不阿,直言进谏,而竹笋如同白玉般高洁的品格也是与生俱来的。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精选精练卷附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精选精练卷南阳期末(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终南别业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世俗生活,信奉佛教,晚年便归隐于终南山,“南山陲”指他的别墅所在地。
B.作者经常独自一人游山赏景,自得其乐,“胜事”指的是山中美景。
C.颈联具体描写游玩的情景,作者沿着山溪走到水的尽头,便坐下来欣赏白云从山间升起,闲适之情溢于言表。
D.作者在游山过程中偶然遇到一位老人,与之谈笑甚欢,竟舍不得让老人回去了,由此可见作者的悠闲和热情。
'15、颔联中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两个字?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14.D(“舍不得让老人回去”错,“热情”之说不当)15.(6分)两个字是“独”“空”。
(2分,每个1分)“独”,只身一人,诗人独自游山,随兴而为,自由自在,满眼美景不需与人共享,只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己。
(2分)两字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归隐生活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2分)(意合即可)郑州市第一次质量预测试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发制中石城寺赵嘏暂息劳生树色间,平明机虑又相关。
吟辞宿处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闲。
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
明朝一倍堪惆怅,回首尘中见此山。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首联写诗人宿于石城寺中暂息尘世奔忙,而次日黎明因要离去内心又为尘世思虑所扰。
B.颔联写诗人辞别山中宿处时烟霞散去,他为辜负这水石静美的秋景而深感遗憾。
C,尾联写诗人辞别之际想象明朝会为离别此地倍加惆怅,只能回望此山以慰藉情怀。
D.作品以时间为序结构全篇,焰叙事、描写、抒情于一炉,情意自远,饶有韵味。
15,请结合全诗,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答案】14.B15.①写景上视听结合。
竹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在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绘了一幅山林清晨图景,营造出幽深、静谧、出尘的氛围。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送沈康知常州》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送沈康知常州》含答案(2020·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沈康知常州王安石作客兰陵迹已陈①,为传谣俗记州民。
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①相仍市井贫。
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
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注】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
嘉佑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佑三年诏沈康知常州。
①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
9. 如果你是沈康,通过这首送别诗,你会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请简要分析。
10. 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案】9. 由“田畴薄”“市井贫”等可知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由“荆溪两岸春”可知自然风景优美。
10. 对常州百姓得到一个优秀父母官的欣喜之情;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许之情;对常州秀美山水的喜爱之情。
【解析】9.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以及对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
解答时首先要结合题目、注释、作者等信息通读全诗,把握诗歌大意;然后仔细阅读题干要求,根据题干提示筛选出与之有关的句子或短语,最后分点作答。
本题题干要求是从诗中找出与“常州”有关的信息。
首先考生要注意“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相仍市井贫”一句,沟渠已经半废,土地贫瘠,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厨传还在,但是百姓生活却依旧贫困,由“田畴薄”“市井贫”可以概括出“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另外从“白屋”一词也可看出“百姓生活贫穷”,白屋古代指平民的住屋,因无色彩装饰,故名;从“最忆荆溪两岸春”可以看出此地自然风景优美。
10.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诗歌后两联提到的“话此”,要联系上文来看。
“劳人”“佳士”都指沈康,“朱轮”是古代王侯显贵所乘的车子,这里指代沈康的到来;“忽逢佳士得朱轮”大意是“忽然听到了您到常州治理的好消息”,表达了常州百姓对沈康这个优秀的父母官到来的期待和欢迎;其实这是作者委婉地表达对沈康的勉励,希望他能治理好常州,不辜负百姓的盼望,这是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础
· 知
是触发作者情思的端点,展开诗歌内容的引子。不同
识
回 的标题所蕴含的信息也有所不同:
扣
菜单
高考专题辅导与训练·语文
专题五 古代诗歌鉴赏
考
情
·
分
析
预 测
1.提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2.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
真 题
·
3.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
阅
读
基
4.表明诗歌的题材。
模 板
基 分降为9分,2019年与2018年保持一致。在题型方面的 板
础
· 知
最 大 变 化 就 是 14 题 , 由 2017 年 的 “5 选 2” 变 为 “4 选
识
回 扣
1”。15题简答题,无题型变化。
菜单
高考专题辅导与训练·语文
专题五 古代诗歌鉴赏
考 情
2.选材特点:选材范围非常广泛,从题材上看,
识
回 都是节选部分,改变了以往古代诗歌阅读题多考查律
扣
诗的传统。
菜单
高考专题辅导与训练·语文
专题五 古代诗歌鉴赏
考 情
·
分 析
3.考点分布:2019年全国卷3套试题,考点覆盖
预 测
面广,考查了诗歌的形象、语言、技巧和内容情感,
真
其中分析形象、思想情感、表达技巧是高频考点。所 题
·
以在备考过程中要全面备考,切忌猜题押宝。另外,
知
识 回
早生”。
扣
菜单
高考专题辅导与训练·语文
专题五 古代诗歌鉴赏
考
情
·
分 析3.词类活用预 Nhomakorabea测
古代诗歌中一些词的词性发生改变,有时具有化
真
腐朽为神奇的功效。因此,古代诗人常常因为炼字需
题 ·
阅
要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名词、形容词、数词 读
模
基 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 板
真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题 ·
阅
陆游
读 模
基 础
板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
知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识
回 扣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菜单
高考专题辅导与训练·语文
专题五 古代诗歌鉴赏
考 情
[随文解读]
· 分
1.从诗歌的标题看,这首诗是诗人为“醉”中所
回
扣
菜单
高考专题辅导与训练·语文
专题五 古代诗歌鉴赏
考
情
· 分
2.语序倒装
析
预
古代诗歌中,诗人为了对偶、押韵、表情达意等
测
需要,往往对正常语序进行调整。如“千古江山,英
真 题
·
雄无觅孙仲谋处”,正常语序应为“千古江山,无处 阅
读
基
觅英雄孙仲谋”;“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
模 板
础 ·
发”,正常语序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
·
分 涉及题画诗、田园诗、咏物诗、咏史怀古、借事抒怀
析
预 测
等;从作品的时代来看,以唐宋时期的作品为主,名
真
家名篇相当多,考生不熟悉的作品比例大,名家的非 题
·
名篇和非名家的名篇所占比重不断加大。2018年全国
阅 读
模
基 卷Ⅰ、Ⅱ的选材都是七言古诗,2018-2019年全国卷 板
础
· 知
Ⅲ是乐府诗,而且2018年全国卷Ⅱ,2019年全国卷Ⅲ
(唐)
赠元九、李十
容和作者情感态度的
二》即事抒情
能力。
菜单
高考专题辅导与训练·语文
专题五 古代诗歌鉴赏
考
情
【分析预测】
·
分 析
2017-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中的古代诗歌
预
测 鉴赏题分析特点如下:
真
1.题型变化:相较于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2018
题 ·
阅
年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题分值方面的变化是由原来的11 读 模
分
析 预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
测
,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真
题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
· 阅
读
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模
基
板
础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
·
知 识
,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回
扣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
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菜单
高考专题辅导与训练·语文
专题五 古代诗歌鉴赏
考
情
·
分
析 预
解析 D.第三联应理解为“在端砚中浓浓地研好
测
了墨,烛光映射着我纵情挥毫泼墨”,“飞纵横”的 真
题
是作者手中的巨笔,而不是磨墨时从砚台中溅出的墨 · 阅
汁。
读 模
基 础
答案 D
板
·
知
识
回
扣
菜单
高考专题辅导与训练·语文
专题五 古代诗歌鉴赏
真
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表白,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
题 ·
阅
效果,读者含英咀华,自然也受到了艺术上的熏陶感
读 模
基 础
染,获得精神上的审美快感。此时,意象不仅仅是客
板
·
知 观的景物,而且渗透着诗人的情感。
识
回
扣
菜单
高考专题辅导与训练·语文
专题五 古代诗歌鉴赏
考
情
· 分
三、读懂诗歌的特殊句法
析
预
古代诗歌,通过非常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思
考
情
·
分
析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
预
测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真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 ·
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 模
基 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菜单
高考专题辅导与训练·语文
专题五 古代诗歌鉴赏
3.①抓关键字:诗歌的题目中有“醉”字,诗中
考
情 两处有“酒”字,再加上“无路空峥嵘”五字,可知
·
分 析
诗人借“酒”浇“报国无门”之愁。
预 测
②抓情、景、事:诗中写诗人胸藏五兵,却“无
路空峥嵘”,只好以酒为旗,以笔刀为槊,在纸上一
真 题
番“从天而降”“烛光相射”“驰骋纵横”后,才感
表达技巧和评价文章
真 题
苏轼( 《送子由使契
选2,5分)+
·
2017 全国卷Ⅱ
七律诗 的思想内容;
阅
基
宋) 丹》送别诗
1 主 观 题 (6 ②鉴赏诗歌的思想内
分) 容和作者情感。
读 模 板
础
《编集拙诗,
①鉴赏古代诗歌内容
·
知
成一十五卷,
和艺术特色;
识
白居易
回 扣
全国卷Ⅲ
因题卷末,戏 七律诗 ②评价作品的思想内
思想感情和结构安 1主观 题 (6
排。 ①理 解诗 句 意 思及 分)
回 扣
《插田歌
刘禹锡
艺术手法;
全国卷Ⅲ
(节选)》即 五言古诗
(宋)
②鉴赏诗歌的语言
事抒情
风格。
菜单
高考专题辅导与训练·语文
专题五 古代诗歌鉴赏
考 情
①鉴赏古代诗歌内
· 分
《野歌》即
容和艺术特色;
全国卷Ⅰ 李贺(唐)
七言古诗
析
景抒情
础
· 知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古诗词中很常见。
识
回
扣
菜单
高考专题辅导与训练·语文
专题五 古代诗歌鉴赏
考
情
四、读懂诗歌中的典故
·
分 析
典故,指诗文中运用的含有古代故事或有来历出
预
测 处的词语。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
真
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
题 ·
阅
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读 模
作者及
析
年份 试卷
题目和题材 体裁
预
朝代
考点
题型及分 值
测
①理解诗句意思及
陈与义 《题许道宁
全国卷Ⅰ
五言律诗 艺术手法;
(宋) 画》题画诗
真 题
②赏析诗句。
·
基
①理解诗句意思;
《投长沙裴
1客观 题 (4
杜荀鹤
②鉴赏古代诗歌的
全国卷Ⅱ
侍郎》投赠 七言律诗
选1,3分)+
阅 读 模 板
础
2019
·
知
识
(唐) 诗
基 础
。读懂典故,最重要的就是要将典故所蕴含的思想内
板
·
知 容与诗歌要表达的主旨联系起来思考,这样才能体会
识
回 扣
出用典的妙处。
菜单
高考专题辅导与训练·语文
专题五 古代诗歌鉴赏
考
情
·
分 析
五、从题材入手读懂诗歌
预
测
人们常按题材把古代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