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名人故事
关于朱熹的小故事

关于朱熹的小故事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下面是整理的关于朱熹的小故事,欢迎阅读。
朱熹教弟子格物致知娇娇和妈妈去参加老同学聚会。
用餐时,大人们举杯换盏尽情地聊着,娇娇伸着筷子,看哪盘菜好吃就一个劲儿地挑着吃,一副不管不顾的样子。
有人开了个玩笑说:“这小丫头真精啊!”妈妈听了简直无地自容。
是呀,在家里吃饭这不算什么事,姥姥每次做了好菜都紧着娇娇吃。
像三鲜虾仁这道菜,娇娇就专挑虾仁吃,姥姥还帮着她挑,直到把盘子里的虾仁挑得一个不剩,留下一堆黄瓜片,她才住手。
现在虽说到了外边,可习惯已经成自然了,这丢脸的吃相一时那里改得过来。
到沈阳车站换车的时候,他发现检票口吵吵嚷嚷围了一群人,近前一看,原来是一个中年妇女没有车票,硬要上车。
“格物”、“致知”是中国文化典籍《礼记.大学》里提到的八目中的前两个。
正所谓“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后代对此四字的内涵多有解释,但最细致深入的当属朱熹在与弟子论学所阐述的。
朱熹是南宋时期承上启下的一位集大成的学者。
他在宋高宗绍兴十八年中进士,之后有意模仿孔子,边做官边教授门弟子。
宋孝宗即位后,很想有一番作为。
为改变半壁江山、积贫积弱的局面,他平反了岳飞的冤狱,追封岳飞为王,并下诏广开言路,要天下的读书人直言不讳,指出朝政弊端,规划恢复中原的大业。
朱熹因此上书,坚决主张抗金建国。
并认为要完成光复大业,必须请皇帝先完成自己的修养。
针对此事,朱熹的弟子有些疑惑,便开始请教道:“先生在上书中所说皇帝的修养,有什么特点?”朱熹道:“皇帝的修养当然不同于一般人,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你们也应该做到,就是要先做格物致知的功夫。
从宇宙之大到昆虫之微,都要清楚地看到大义的存在,才能够面对这个世界,来规划自己的事业。
关于朱熹的名人故事

关于朱熹的名人故事朱熹的简介:朱熹(1130—1202)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南宋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他19 岁进士及第,多次担任地方官职,但每次的时间都不长。
他为政期间,申明敕令,惩治奸吏,清正有为,但多次遭到排挤,仕途坎坷,很不顺利。
朱熹不但是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还是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人尊称其为朱子,赞他是孔孟以来弘扬儒学最杰出的大师。
在理学发展,朱熹是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时期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这个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
“理”先于万物,并决定万物的存有,它是超越天地万物,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客观自然的存有,无情意,无造作。
在理与气、理与物的关系上,朱熹主张理气统一,他认为理通过气产生了万事万物,是万物的根据和本质。
朱熹于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知南康军、提举浙东茶盐公事、知漳州、知潭州、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
平生不喜为官,“仕于外者仅九考(共九年),立于朝者四十日” (《宋元学案·元晦学案》上),一生主要的时间(约四十年)在在福建讲学。
晚年卷入当时朝廷的政治斗争,被夺职罢祠,其学被定为“伪学”,其人也被定为“伪学首魁”,直到去世之时“罪名”尚未解除。
但朱熹死后不久,“党禁”解弛,朱熹的地位开始日渐上升,最终成为配享孔庙的“孔门十哲”之一,而其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
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不但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元播海外,如李朝时期的朝鲜、德川时代的日本,“朱子学”在政治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朱熹幼承家学,其父朱松是杨时弟子罗从彦的门人,少时又师从属于“洛学”一派的胡宪、刘勉之、刘子。
他早年为学博杂,泛滥词章,出入佛老,对各种学问有着极为广泛的兴趣。
民间名人故事之朱熹

民间名人故事之朱熹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朱熹路过山下村敖江北岸山下村,人烟稠密,阡陌纵横。
早在宋代就以物阜田丰,交通便利,商旅辐辏而名闻四乡。
北来南往的客人无不在山下村歇马停轿,休息打尖,天明又匆匆上路。
相传,理学宗师朱熹为避“伪学”之祸,路过山下村。
那日骄阳当空,盛暑难耐,朱熹走得口干舌燥,双脚发软,瞥见路口开一间茶馆,忙走进茶馆坐在板凳上。
朱熹口啜香茗,开襟纳凉,浑身舒坦,连日的困顿疲劳消除了大半。
茶馆主人是个年近半百的妇女,膝下仅有一个八、九岁的男孩,是她在下山路上生的,取名“下山”。
这下山自幼好学。
终日手不释卷,朱熹既是一代大儒,自然喜的是读书郎。
爱的是栋粱材。
他沉吟一会,从身上摸出一枚通宝,笑着吩咐道:“替我办九样下酒菜来。
”女主人接铜钱在手,心里象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不办嘛,得罪了客官;办吧,区区一枚铜钱如何端出九碗菜?怔怔地愣在那里,脚象生了根似的提不起,走不动。
下山见母亲受窘,抓起铜钱说:“依奶,我有办法!”下山如飞窜出茶馆,不一会儿,只见他提着一把韭菜喜眉笑眼地站在朱熹面前。
朱熹见状,忙把下山搂在怀里,抖动着花白胡须,高兴地流出泪水。
原来,“韭”与“九”同音,朱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验证下山的才学。
不料聪慧的下山即刻猜中了哑谜,怎不使朱熹兴奋激动呢?朱熹在茶馆住了一夜,第二天带走了下山,悉心教授。
那下山不负师教,高中进士,官拜两浙路提点刑狱。
下山官高爵显,举家北迁都城临安。
他为感激朱熹提携教诲之恩,在茶馆原地修起一座“朱子祠”,内供朱熹牌位。
春秋两季,乡人顶礼膜拜,遗迹至今尚存。
传说朱熹在山下住过的茶馆蚊虫绝踪是下山母子当晚用艾草熏燃的结果。
延平名人朱熹颁奖词

延平名人朱熹颁奖词
朱熹,或称朱子,是一位精思、明辩、博学、多产的哲学家。
光是他的语录就有一百四十卷。
到了朱熹,程朱学派或理学的哲学系统才达到顶峰。
这个学派的统治,虽然有几个时期遭到非议,特别是遭到陆王学派和清代某些学者的非议,但是它仍然是最有影响的独一的哲学系统,直到近几十年西方哲学传人之前仍然如此。
朱熹为“四书”作注,他认为这是他的最重要的著作。
据说,甚至在他去世的前一天。
他还在修改他的注。
他还作了《周易本义》、《诗集传》。
元仁宗于1313年发布命令,以“四书”为国家考试的主课,以朱注为官方解释。
朱熹对其他经典的解释,也受到政府同样的认可,凡是希望博得一第的人,都必须遵照朱注来解释这些经典。
明、清两朝继续采取这种作法,直到1905年废科举、兴学校为止。
儒家在汉朝获得统治地位,主要原因之一是儒家成功地将精深的思想与渊博的学识结合起来。
朱熹就是儒家这两个方面的杰出代表。
他的渊博的学识,使他成为著名的学者;他的精深的思想,使他成为第一流哲学家。
尔后数百年中,他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决不是偶然的。
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名人例子

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名人例子把聪明反被聪明误作为题材写作,可以让大家从魔法与现实之间提出自己的思考。
聪明反被聪明误可能是一种混淆现实与虚假的行为表现,也可能是阶段性的落差,以及凌驾在理性之上的自我感受,这正是每一位名人都经历过的。
先以中国古代名人朱熹为例,他曾在科举考试中取得考古首第,然而受此荣耀的他,在立国百年以后的考试中只能被评定为“中人”。
朱熹这位落选者,令人惊叹,因为相比较当时的其他考生,他知识超群,把握全局,智慧纯熟,却没能取得更好的结果。
更可怕的是,他也没能看出当时的政治形势。
也许是因为熟悉古代知识,但太过斗志昂扬,没法对现实状况恰如其分地预估动态变化,也可能就是对于聪明这种东西,任何人都无法得到全面的掌控。
另一个比较著名的例子就是弗洛伊德,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使他在世界精神病学界有受青睐的地位。
但是,他却在自己的儿子身上失败了。
他的孩子,弗洛伊德的儿子,患上了失眠症,而他的精神分析治疗却无济于事。
在被聪明误之后,弗洛伊德也意识到连他自己的孩子都无法解放于自己的聪明之中,这一切也都透露了聪明也会受到限制,也会遭遇失败。
再来看看约翰辛普森鲍尔斯,他谦虚谨慎,极具礼仪,沉着而谦虚的性格使他的学习成绩始终保持在最高水平。
然而,尽管他的聪明,约翰辛普森鲍尔斯也被自己的聪明所蒙蔽,因为他不得不拒绝多次受邀加入英国皇家研究院,他认为自己不及格,不符合该研究院的资格要求。
尽管众人告诉他,只要他肯照做,申请就能成功,但他却仍然拒绝,因为他害怕自己的聪明会对他有害。
比较了一些历史名人的故事,可以发现,聪明也会反被聪明误,其中的原因或许是因为聪明的人最终还是会被自己的想法所束缚,无法掌控自己的聪明,不能把握瞬间的细微变化,无法预测未来的发展变化,从而使聪明反被聪明误。
由此可见,聪明反被聪明误不但是一种落差,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分裂,让我们知道,要把握自己的时机,必须及时把握每一个机会,把握动态变化。
只有如此,才能让自己的聪明发挥最大的作用,避免被聪明误。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名人故事-朱熹的故事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名⼈故事-朱熹的故事 朱熹⼗九岁考中进⼠,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下⾯⼩编给⼤家讲⼀讲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名⼈故事-朱熹的故事。
朱熹集理学之⼤成 公元1162年五⽉,没有皇⼦的宋⾼宗,⽴太祖赵匡胤的后裔赵玮为太⼦,并改名眘(shèn)。
六⽉,⾼宗宣布退位,做太上皇去了,太⼦赵玮即位,这就是宋孝宗。
宋孝宗即位后,也想整顿朝纲,抗击⾦兵,收复⼤宋疆⼟,因此⼀度出现了较好的局⾯。
他即位后不久就下诏书,要⼤⾂们对朝廷政治提意见。
曾任泉州同安(今福建厦门东北)主簿的朱熹⽴即写了奏章。
在奏章中他指出,与⾦⼈“不作战不能复仇,不守住国⼟不能确保胜利”;甚⾄提出,和议有百害⽽⽆⼀利。
他还劝孝宗要“正⼼诚意”,多学知识,管好国家。
朱熹是南宋时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公元1148年(宋⾼宗绍兴⼗⼋年)的进⼠。
朱熹从⼩就很聪明,有悟性。
在他刚学说话的年龄,有⼀天,他⽗亲朱松⼿指着天空教他说:“天。
”朱熹仰头看看天,眨巴着眼睛竟问他⽗亲道:“天的上⾯是什么东西呀?”朱松⼜惊⼜喜,于是便教他读书。
朱熹学习很努⼒,熟读经史,受到⽼师的赞赏,称他是⼀个不可多得的⼈才。
公元1163年,朱熹被朝廷授予武学博⼠⼀职,两年后到临安上任。
但那时宋军在符离(今江苏宿州东北)⼤败,宋⾦签订了“隆兴和议”;⽽宋孝宗依仗为抗⾦“长城”的⼤⾂张浚,也病死了,朝中主和派⼜占了上风。
主张抗⾦的朱熹受不了这样的环境,不多久便辞职回家。
⼗多年后,他已经四⼗九岁时,才⼜到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星⼦)主持政务。
任职期间,朱熹修复了庐⼭五⽼峰下的⽩⿅洞书院,并亲⾃为学⽣讲课。
那时,他的学说正是发展成熟时期,影响很⼤,因此吸引了各地的读书⼈,他们纷纷来到⽩⿅洞书院求学。
⽩⿅洞书院⼀时间也声名远扬,成了和⽯⿎、应天、岳麓齐名的宋代“四⼤书院”。
名人读书故事及读书方法

名人读书故事及读书方法
以下是几个名人读书的故事及他们的读书方法:
1. 朱熹读书法:朱熹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他倡导读书要“循序渐进”,即按照书的难易程度,从浅入深,逐步深入。
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书中的内容。
2. 曾国藩读书法: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名臣,也是一位文学家和书法家。
他主张读书要“专精”,即专注于某一领域,深入研究,掌握其精髓。
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
3. 鲁迅读书法: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主张读书要“泛览”,即广泛阅读各类书籍,扩大知识面。
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4. 钱钟书读书法:钱钟书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被誉为“文化昆仑”。
他主张读书要“笔记”,即在读书过程中随时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
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消化书中的内容。
这些名人的读书方法虽然不同,但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可以在自己的读书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以提高自己的阅读效果和理解能力。
名人诚信故事作文素材:朱熹教弟子格物致知

三一文库()〔名人诚信故事作文素材:朱熹教弟子格物致知〕导语: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无论在过去,现在或是未来,诚信都是人们所必不可少的。
朱熹对于诚信也做得非常好,下面是一些事例,请欣赏。
▲事例一“格物”、“致知”是中国文化典籍《礼记.大学》里提到的八目中的前两个。
正所谓“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后代对此四字的内涵多有解释,但最细致深入的当属朱熹在与弟子论学所阐述的。
朱熹是南宋时期承上启下的一位集大成的学者。
他在宋高宗绍兴十八年中进士,之后有意模仿孔子,边做官边教授门弟子。
宋孝宗即位后,很想有一番作为。
为改变半壁江山、积贫积弱的局面,他平反了岳飞的冤狱,追封岳飞为王,并下诏广开言路,要天下的读书人直言不讳,指出朝政弊端,规划恢复中原的大业。
朱熹因此上书,坚决主张抗金建国。
并认为要完成光复大业,必须请皇帝先完成自己的修养。
针对此事,朱熹的弟子有些疑惑,便开始请教道:“先生在上书中所说皇帝的修养,有什么特点?”朱熹道:“皇帝的修养当然不同于一般人,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你们也应该做到,就是要先做格物致知的功夫。
从宇宙之大到昆虫之微,都要清楚地看到大义的存在,才能够面对这个世界,来规划自己的事业。
”弟子说:“格物致知,不就是二程先生和龟山先生传下来的道理吗?可是格物是什么,致知是什么,两者哪个在先哪个在后,我都不清楚。
”朱熹道:“大程明道先生(程颢)说‘格’就是到;‘致’就是得。
致知在格物,意思是先用心思到具体的物,然后才能得到知识学问。
因此格物在先,致知在后。
但若是探究大道并把它落实到物上,那就更可以穷尽大道的奥妙。
”弟子问:“先生的话我懂了,但是可格的事物千姿百态,种类无限,所要致的知也要有那么多吗?”朱熹道:“却不是的。
程颐认为‘万物皆备于我’,是因为人生本来有良知良能,可以与万物相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的名人故事
朱熹有“朱子”一称,为孔庙十二哲者之一,也是唯一一位不是孔子的亲传弟子而配享孔庙之人。
朱熹在儒家历史上的地位很高,他将北宋开始出现的理学思想发扬光大,并且进行了新的阐释,形成了新的哲学思想。
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朱熹这个人的名声都十分响亮,后世许多人将朱熹的新思想称为“新儒学”,甚至许多人还将朱熹的思想奉为正统。
这样一个成就极高,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在民间传说中留下的故事不少。
普通老百姓们并没有正经的读过书,所以并不知道朱熹的思想学说,他们对于朱熹这个人的认识,全都是从这些流传下来的故事中了解的。
《宋史》本传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上何物’?”朱熹幼时聪慧,对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因为他又有很强的求知欲,所以经常会问出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
他的父亲自朱熹明事理开始,就对朱熹进行严格的教导,对于朱熹的教育十分的看重。
朱熹有问题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询问自己的父亲。
有一次,朱熹的父亲指着天说:“这就是天。
”朱熹立马反问:“天上有什么东西?”
除此之外,朱熹在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玩的时候,也经常在地上用手指比划。
有一次他就直接问自己的父亲,“地又是什么?”问天
问地,追问到底,但是“天地”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所以他的父亲经常被朱熹问住,不知该如何回答。
四岁时,其父朱松指日示曰:“此日也。
”朱熹问:“日何所附?”朱松回答说:“附于天?”朱熹又追问道:“天何所附?”一席话问的朱松惊讶不已。
朱熹到同安县赴任的时候,路过夹漈草堂,于是下马前去拜访郑樵。
郑樵有礼的将朱熹迎了进门,然后断出一碟姜和一碟盐招待。
朱熹的书童见了当时就不高兴了,但主人说话他就没有插嘴。
朱熹将自己前阵子写好的手稿拿出来,递给郑樵,并请求郑樵给予指正。
郑樵恭敬的接过手稿,将其放在桌上,然后点燃了一支香。
香烟袅袅,屋内顿时一阵芬芳。
恰巧这个时候,窗外吹进来一阵风,将桌上的手稿吹的一页页的翻了篇。
郑樵这个时候却像是春风醉人一样,站在原地动也不动。
过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将手稿还给了朱熹。
郑樵与朱熹彻夜交谈,一共谈了三天三夜,朱熹收获良多。
临走之前,为了表示感谢,专门写了一副对联“云礽会梧竹,山斗盛文章”,赠给了郑樵。
朱熹和书童出了门,书童就不满的对朱熹说:“那老头子看上去也不是什么贤人呢,对待相公也颇无礼了些。
不说拿出好酒好菜,但也不能只拿一碟姜和一碟盐对付呀!”
朱熹笑着说:“盐从海来,姜长于山中,有山有海,是尽了大礼了!”
书童又接着说:“可是相公这么郑重的请求他,他却连手稿都不
看一下。
”
朱熹解释道:“风吹动手稿的时候,他就已经在看了,并且看完了。
再说他特意点燃香,已经是对我的大尊重了!并且之后他给我提了不少的好意见,让我收获良多。
”
书童仍然有些不满,说:“可是您大老远来看他,客人出门他却不来送一送。
”
朱熹笑着说:“他送到草堂门口,就已尽礼了。
一寸光阴一寸金,我们做学问的人,每分钟时间都很宝贵啊。
”
正说着,草丛里飞出了一只五彩雄鸡,主仆两人不禁转头看去。
正看见郑樵还站在门前,手里还拿着一本书。
朱熹转头对书童说:“你看,他还在门口站着,送客不忘读书,真是个贤人啊。
”
虽然不知道这些故事的真和假,但是光从民间流传的故事,就可以看出朱熹本人在民间的影响很大,声名也不错。
这些故事,全都展现了朱熹不同的优点和贤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