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后赤壁赋》同步练习及答案)
《后赤壁赋》同步练习

《后赤壁赋》同步练习江苏省淮安市阳光学校高三语文组 2008-8-20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巉.(chán) 蒙茸.(róng) 黄泥之坂.(bǎn)B.冯.(féng)夷栖鹘.(hú) 戛.(gā)然长鸣C.缟.(gǎo)衣临皋.(gāo) 羽衣翩.跹.(piān xiān)D.揖.(yī)予惊寤.(wù) 松江之鲈.(lú)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岁十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B.顾.(看)而乐之C.履.(踏,攀)巉岩D.攀栖鹘之危.(危险)巢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顾而乐之,行歌..(多少)..(即“歌行”,一种诗体)相答 B.曾日月之几何C.予乃摄衣..(危险的鸟..(提起下衣)而上 D.攀栖鹘之危巢巢)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①俯冯夷之.幽宫②燕巢于飞幕之.上B.①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②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C.①顾.安所得酒乎②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D.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②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5.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语词类活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掠予舟而西.也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羽衣..翩跹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6.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用白描手法写景的一组是()①人影在地,仰见明月②江流有声,断岸千尺③山高月小,水落石出④时夜将来,四顾寂寥⑤曾明月之几何⑥山鸣谷应,风起云涌A.②③⑥B.①④⑤C.②④⑥D.②③⑤7.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动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后赤壁赋 同步练习1

后赤壁赋同步练习1基础训练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举酒属.客(zhǔ)嫠.妇(lí)渔樵.(jiāo)B.山川相缨.(liáo)横槊.(shuò)酾.酒(shī)C.相与枕藉.(jiè)慰藉.(jiè)星宿.(sù)D.扣舷.而歌(xuán)愀.然(qiǎo)扁.舟(biǎn)解析:A.樵qiáo;C.宿xiù;D.舷xián,扁piān。
答案:B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窈窕遗世独立枉费心机狼藉B.作秀既往不究优柔寡断沧海一粟C.坐落心照不宣迫不及待蜉蝣D.传诵清风明月倚歌而和正襟危坐解析:“不究”改为“不咎”。
答案:B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我们也反对那种以禁止化学武器为借口,不按照有关国际公约的规定办事,而自充国际警察,危害别国航行安全和正常贸易往来,违反国际和国际关系准则。
B.通过学习《邓小平文选》,使我认识到只有改革开放才能迅速增强中国的国力,才能适应二十一世纪国际竞争的形势。
C.澳门在过去数百年里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中介及桥梁,在中国近代史上起了独特的角色及作用。
D.这个地区,在试行科学种田以后,经过一年多的苦战,粮食和棉花的产量都大大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解析:A.宾语残缺,“准则”后面添上“的做法”;B.主语残缺,去掉“使”;C.动宾不搭配,去掉“角色及”。
答案:D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你应该和朋友合作搞这个课题,要知道三人成虎....,众志成城。
B.为了应付高考,老师越教越细,学生越学越碎,其结果是肢解了一篇篇美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见一斑而不见全豹。
C.参加保险,虽不能使人化险为夷....,但却能在灾难后使投保人得到一笔赔偿,减少损失。
D.假如我们不修这么多的水利工程,遇到这样的水旱灾害,其后果是不可思议....的。
《赤壁赋》同步练习(含答案)

《赤壁赋》同步练习(含答案)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二)元丰二年十二月,余自吴兴守得罪,上不忍诛,以为黄州团练副使,使思过而自新焉。
其明年二月至黄。
舍馆粗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招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
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以得罪者也。
欲新其一,恐失其二,触类而求之,有不可胜悔者,于是喟然叹曰:“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
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
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以生而不可得。
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
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
(节选自苏轼《安国寺记》)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B.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C.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D.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既”表示完成、已经,“望”即每月农历十五。
《第9课 赤壁赋》同步练习及答案解析

《第9课赤壁赋》同步练习一、语言基础(21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无误的一项是( )A.间.或(jiàn)说.客(shuō)博闻强识.(zhì) 扣舷.而歌(xuán)B.猗.郁(yī) 拨弄.(lòng)不可估量.(liáng) 一鳞半爪.(zhǎo)C.低徊.(huí) 挣.脱(zhēng)载.歌载舞(zài) 叨.陪鲤对(dāo)D.专横.(hèng) 挑剔.(ti)叱咤.风云(zhà) 啜.菽饮水(chuò)答案 D解析A项,扣舷.而歌(xián);B项,拨弄.(nòng);C项,挣.脱(zhèng)叨.陪鲤对(tāo)。
2.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风移暴动,姗姗可爱B.酾酒临江C.寄蜉蝣于天地D.冯虚御风答案 D解析D项,冯(凭)。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①举酒属.客(劝人饮酒)②徘徊于斗牛..之间(斗宿星和牛宿星)B.①倚歌而和.之(同声相应,唱和)②余音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C.①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往下游走)②击空明..兮溯流光(澄明的水波)D.①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缭,盘绕)②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斟酒)答案 C解析 下:攻下。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B .渺沧海..之一粟 C .白露..横江 D .凌万顷之茫然..答案 B解析 A 项,所以:古义,以此用来;今义,因果关系连词。
C 项,白露:古义,白茫茫的水气;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D 项,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5.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顺流而.东也②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B.⎩⎨⎧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②耳得之.而为声 C.⎩⎨⎧①挟飞仙以.遨游②引以.为流觞曲水 D.⎩⎨⎧①寄蜉蝣于.天地②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答案 D解析 D 项,“于”同为介词“在”。
2016语文版语文选修411《后赤壁赋》随堂练习

第11课后赤壁赋—、基础知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就是()A、顾而乐之,行歌相答行歌:即“歌行”,一种诗体• •B、曾日月之儿何儿何:多少• •C、予乃摄衣而上摄衣:提起下衣• •D、攀栖鹘之危巢危巢:危险的鸟巢• •答案B解析A项边走边歌.C项提起衣襟.D项高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组就是()A、俯冯夷之幽宫燕巢于飞幕之上• •B、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 •C、顾安所得酒乎顾野有麦场• •D、适有孤鹤,横江东来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 •解析A项结构助词,的。
B项跟随.C项可就是/回头瞧。
D项恰好。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的解说,正确的一项就是()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掠予舟而西也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羽衣翩趾• • • • • •A、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④不同,②与③相同答案C解析①句“下”与②句“西”均为方位名词用作动词,“攻下"与“向西飞”:③句“侣"“友”为名词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 为友”;④句“羽衣〃为名词用作状语,“穿看羽衣”。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就是()A、①归而谋诸妇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B、①凛乎其不可留也②洋洋乎与造物者游• •C、①以待子不时之须②醉则更相枕以卧• •D、①予亦悄然而悲②使之然也• •答案B解析A项①表承接关系,②表并列关系。
B项都用于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C项①就是表目的的连词,可译为“来” •②用于修饰与被修饰之间,相当于“而"。
D项①用于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②就是代词,译为“这样”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用白描手法写景的一组就是()①人影在地,仰见明月②江流有声,断岸千尺③山高月小,水落石出④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⑤曾日月之儿何⑥山鸣谷应,风起水涌A、②③⑥B、①④⑤C、®®®D. ®@®解析④⑤不就是写景.二、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就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后赤壁赋阅读附答案

后赤壁赋阅读附答案后赤壁赋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 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顾而乐之,行歌(即“歌行” ,一种诗体)相答B.曾日月之几何(多少)C.予乃摄衣(提起下衣)而上D.攀栖鹘之危巢(危险的鸟巢)答案:B(A边走边唱,C提着衣襟,D筑在树梢处的鸟巢)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①俯冯夷之幽宫②此非曹孟德之诗乎B.①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②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C.①顾安所得酒乎②顾视,无可置者D.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②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答案:C(A结构助词“的”,B跟随,C“可是” / “环视”,D恰好)1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动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16 1《赤壁赋》(同步习题)(解析版)

《赤壁赋》同步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对有关文化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壬成之秋”中的“壬戌”,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即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循环相配来纪年,全部循环一次为60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据月亮的情况来纪日,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为星宿的名称,即为“斗宿”和“牛宿”,均为二十八星宿之一。
D.“戊申晦”中的“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农历每月的三十。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D项,“即农历每月的三十”错误,“每月的最后一天”不全都是“三十”,有的是“二十九”。
故选D。
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顺流而东.也B.舞.幽壑之潜蛟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D.歌.窈窕之章【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类活用的辨析的能力。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A项,“东”,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东进;“顺流而东也”意思是:沿长江顺流东下。
B项,“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舞幽壑之潜蛟”意思是: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
C项,“下”,方位名词用作动词,攻占;“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意思是: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
D项,“歌”,名词用作动词,歌唱;“歌窈窕之章”意思是:歌唱窈窕这一章。
故选B。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月出于.东山之上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扣舷而.歌之侣鱼虾而.友糜鹿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相与枕藉乎.舟中D.渺沧海之.一粟越长城之.限【答案】D【解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赤壁赋》同步练习(含答案)

《赤壁赋》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壬(rén)戌窈窕(tiǎo)桂棹(zhào)冯(féng)虚御风B.嫠(lí)妇愀(qiǎo)然舳(yóu)舻山川相缪(liáo)C.酾(shī)酒横槊(shuò)江渚(zhǔ)正襟(jīn)危坐D.匏(páo)樽枕藉(jí)蜉(fú)蝣一叶扁(piān)舟2.下列文学常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既望:已经过了望日,即阴历每月十六日。
既:已经。
望:阴历每月十五日。
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
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八星宿之一。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歌窈窕之章②羽化而登仙③击空明兮溯流光④舞幽壑之潜蛟⑤泣孤舟之嫠妇⑥西望夏口⑦大江东去⑧顺流而东也⑨明烛天南⑩侣鱼虾而友麇鹿不知东方之既白哀吾生之须臾A.②⑧/⑥⑦/③/④⑤⑩/ B.①⑧⑨/②⑥⑦/③/④⑤/⑩/C.①②⑧⑨/⑥⑦/③/④⑤/⑩/ D.①⑧⑨/②⑥⑦/③/④⑤⑩/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从活用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A.歌窈窕之章B.顺流而东也,舳舶千里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D.明烛天南5.下列对语句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月出于东山之上②客有吹洞箫者③相与枕藉乎舟中④而今安在哉A.①③相同,②④相同B.①③相同,②④不同C.①③不同,②④相同D.①③不同,②④不同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赤壁赋》同步练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巉. (ch án ) 蒙茸.(r óng) 黄泥之坂.(b ǎn )
B.冯.(f éng)夷 栖鹘.
(h ú) 戛.(g ā)然长鸣 C.缟.(g ǎo )衣 临皋.(g āo) 羽衣翩跹..(pi ān xi ān) D.揖.
(y ī)予 惊寤.(w ù) 松江之鲈.
(l ú)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岁十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顾.
(看)而乐之 C.履.(踏,攀)巉岩 D.攀栖鹘之危.
(危险)巢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顾而乐之,行歌..(即“歌行”,一种诗体)相答
B.曾日月之几何..
(多少)
C.予乃摄衣..(提起下衣)而上
D.攀栖鹘之危巢..
(危险的鸟巢)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①俯冯夷之.幽宫 ②燕巢于飞幕之.
上 B.①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②吾念,汝从.
于东,东亦客也 C.①顾.安所得酒乎 ②顾.
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D.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②无以利世,而适.
类于予 5.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语词类活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掠予舟而西.也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羽.
衣.
翩跹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6.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用白描手法写景的一组是( )
①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②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③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④时夜将来,四顾寂寥 ⑤曾明月之几何 ⑥山鸣谷应,风起
云涌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7.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动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C.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D.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8.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披.(分开)蒙茸,踞虎豹
B.攀栖鹘之危.(危险)巢
C.翅如车轮,玄裳缟.(白)衣
D.道士顾笑,予亦惊寤.(醒)
9.选出下列加点的词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A.予乃摄衣而上.
B.履.巉岩,披蒙茸
C.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D.掠予舟而西.也
10.对下列两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凛乎.其不可留也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顾.安所得酒乎
A.两个“乎”字相同,两个“顾”字也相同
B.两个“乎”字不同,两个“顾”字也不同
C.两个“乎”字相同,两个“顾”字不同
D.两个“乎”字不同,两个“顾”字相同
11.对语段内容及形式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巉岩”、“栖鹘”等词语在苏轼的另一篇游记《石钟山记》中也曾出现过。
B.因为作者对景物感到恐惧,所以“划然长啸”,给自己壮胆,这种心态,在《石钟山记》中也曾出现过。
C.语段在表达方法上以记叙、描写为主,边抒情论理,在写法上与《石钟山记》有异曲同工之妙。
D.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的游仙思想,作者的这一幻想,流露了他出世的思想。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指凶狠的老虎和豹子),登虬龙
A.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
..
(古代传说中的水神名)之幽宫
B.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
..
(形容道士轻盈的体态),过临皋之下
C.梦一道士,羽衣翩跹
..
(往日,这里指昨晚上)之夜,飞鸣而过我者……
D.畴昔
..
13.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古今变化不大的一项是()
A.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
B.予乃摄衣而上
C.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D.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活用词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顾而乐之,行歌相答②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
③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A.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B.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C.①③不同,②④相同
D.①③不同,②④不同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有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归而.谋诸妇。
②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
B.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②不能兴风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
C.①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②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禄升斗之禄
D.①听.其所止而休②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16.下列句中加点实词释义错误的一项是()
A.断.(阻绝)岸千尺
B.履.(鞋子)巉岩
C.木叶尽脱.(凋零,脱落)
D.披.(分开)蒙茸
17.下列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黄泥之.坂②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B.①顾.安所得酒乎②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C.①余亦悄然而.悲②北救赵而.西却秦
D.①将归于.临皋②霜叶红于.二月花
18.名句填空
①霜露既降,。
人影在地,,顾而乐之,。
②江流有声,。
山高月小,。
19.结合所学过的《前赤壁赋》,比较两篇赋文,问答下面的问题:(每空1分,共5分)
前赋是新秋游赤壁,典型的景象是“、”,后赋是初冬游赤壁,相应景象是“、”;前赋写的是月下泛舟的实事,后者则用道士化鹤来印证前赋中“”的虚幻故事,从而抒发作者超脱的情怀。
20.这篇赋渲染的气氛前后有什么变化?
21.孤鹤有什么象征意义?
22.末段所写的梦境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梦境在创作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23.末段所写的梦境寄托作者怎样的情思?
24.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如此良夜何
②顾安所得酒乎
③以待子不时之须
④江山不可复识矣
⑤听其所止而休矣
⑥归而谋诸妇
⑦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⑧予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
客不能从焉。
25.此文是作者在写了《赤壁赋》数月以后写的。
试任选一个角度,简析这两篇文章的异同(3
分)
答:
《后赤壁赋》参考答案1. B 冯——píng, 戛——jiá 2.D (应解为“高”)3.B(A边走边唱,C提着衣襟,D筑在树梢处的鸟巢) 4.C(A结构助词“的”,B跟随,C“可是”/“回头看”,D恰好) 5.C(①句“下”和②句“西”均为方位名词用作动词“攻下”和“向西飞”,③句“侣”为名词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④“羽衣”名词用作状语“穿着羽衣”。
) 6.A(④⑤不是写景) 7.A(不只是泛舟,还有爬山,描绘的不是江上景色,而是山间草木,景色是“峭拔”,而非“清幽”。
)8.B 9.C10.B 11.D12.A 13.C 14.A 15.A(一个表顺承,一个表转折,译为但是)B.恰好C.表示目的D.任凭16. B 履:登、踏
17. A.(A项中两个“之”字均为音节助词。
B项中两个“顾”字,前者转折连词,为“但是,
可是”意,后者为反问副词,为“难道”意。
C项中两个“而”字,前者表修饰关系,后者表并列关系。
D项中两个“于”字,前者为介词,为“到”意;后者为形容词后表比较。
)18.①木叶尽脱仰见明月行歌互答②断岸千尺水落石出1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羽化而登仙
20. 景物色彩由秋季的明朗清丽、平宁悠远转为冬季的阴暗压抑、险峻肃杀 21. 在我国传统意象里,鹤具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
结尾借此含蓄地传达出他企图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心态。
23. 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是所追求的未必能获得。
“不知其处”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以此结尾意味深长。
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
24.①这个美好的夜晚该如何度过呢?②可是从哪里能弄到酒呢?③留着你意外的需用。
④先
前的景象再也不能辨识了。
⑤任凭那船停止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休息。
⑥回到家里找妻子(妇人)为此事想办法(商量此事)。
⑦这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走出,将要回到临皋去。
两位客人跟随我,同过黄泥坂。
⑧我提起衣裳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分开稠密的杂草,蹲在形似虎豹的山石上,登上象虬龙一样弯曲的古木,手扳着鹘鸟栖宿的高巢。
府视水神冯夷的深宫,这时两位客人已不能跟我爬山了。
25.如:《赤壁赋》描写主要是江上明月,景色清幽,说理谈玄,寓悲愤于旷达;《后赤壁赋》
则主要描写山间草木,景色峭拔,以记叙、描写为主,表达了作者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谈到某点并言之成理即可。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