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远离违法犯罪,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主题班会培训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主题班会培训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然而,在成长的道路上,一些不良行为可能会逐渐侵蚀他们的心灵,甚至将他们引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为了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法律意识,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我们开展了这次意义深远的主题班会培训。
一、不良行为的表现及危害不良行为是指那些违背社会公德、违反纪律或法律规定,对个人、他人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的行为。
常见的不良行为包括但不限于:1、吸烟、酗酒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吸烟和酗酒会严重损害他们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影响智力发育和身体健康。
2、沉迷网络游戏过度沉迷网络游戏不仅会影响学习成绩,还可能导致社交能力下降、心理问题等。
3、打架斗殴这种行为容易造成身体伤害,破坏同学之间的关系,甚至可能引发更严重的暴力事件。
4、小偷小摸虽然看似是小错误,但如果不及时纠正,很可能会逐渐发展为盗窃等犯罪行为。
5、早恋过早地陷入恋爱关系,可能会分散学习精力,影响身心健康。
这些不良行为的危害不容小觑。
它们不仅会影响青少年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还可能给家庭带来痛苦,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二、违法犯罪的类型与后果违法犯罪是指违反国家法律规定,应当受到法律制裁的行为。
常见的违法犯罪类型有:1、盗窃盗窃他人财物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根据盗窃金额的大小,将面临不同程度的法律制裁。
2、抢劫以暴力、胁迫等手段夺取他人财物,性质更为恶劣,将受到严厉的法律惩处。
3、故意伤害故意对他人身体造成伤害,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聚众斗殴参与多人之间的暴力冲突,扰乱社会秩序。
5、贩毒、吸毒贩毒是严重的犯罪行为,吸毒不仅损害自身健康,也违反法律规定。
一旦触犯法律,违法犯罪者将面临法律的制裁,包括拘留、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甚至死刑。
同时,犯罪记录将伴随一生,对未来的就业、升学等方面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不良行为往往是违法犯罪的前兆。
预防违法犯法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预防违法犯法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课型新讲课学校滕州市墨子中学姓名冯斌年龄 38岁职称中教一级电话《预防违法犯法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课程标准一了解违法与犯法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法,分析未成年人犯法的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自觉遵纪遵法。
能力目标:理解一般违法与犯法的区别和联系,明确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理解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法。
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慢慢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知识目标:了解一般违法与犯法的区别,明确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法。
教学内容分析“预防违法犯法,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是第7单元第15课第二个项目内容。
这是在学习“面对生活中的不良诱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一般违法与犯法的区别和联系,明确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成为违法犯法,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增强防范意识,遵纪遵法,预防违法犯法,过健康、安全的生活。
本项目由两个层次的内容组成,第一个层次“一般违法与犯法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主要分析一般违法与犯法的区别和联系。
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初中学生抽象归纳能力不强,要理解一般违法与犯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难度。
所以,教学中主要从案例动身,坚持“切近学生、切近生活、切近实际”的原则,既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又能指导学生知行统一,利于养成良好的习惯,自觉遵纪遵法,过健康、安全的生活。
第二个层次“遵纪遵法,防微杜渐”主如果对学生的行为提出要求,这是教学重点。
由于未成年人的生活阅历和经验有限,辨别能力不强,易受社会环境影响,容易产生不良行为,如不及时提高熟悉和更正,有可能滑向违法犯法。
因此,杜绝不良行为,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自觉遵纪遵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落脚点。
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理解一般违法与犯法的区别和联系,明确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成为违法犯法,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增强防范意识,遵纪遵法,预防违法犯法。
[论文]珍惜美好人生,远离违法犯罪
![[论文]珍惜美好人生,远离违法犯罪](https://img.taocdn.com/s3/m/8c1a473e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f6.png)
珍惜美好人生,远离违法犯罪亲爱的战友们,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年一度的老兵复退工作即将开始,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人生旅途中重要的一步。
有位作家曾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就只有几步。
”那如何走好这紧要几步,对我们年轻的军人来说尤为重要。
而有的人恰恰是在这紧要的几步上,处理不慎,造成终身遗憾。
大家才二十多岁,在人生的道路上刚刚起步,那该如何正确面对这样的人生转折呢?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在车水马龙、交通繁忙道路上,在交叉路口,如有红绿灯的调控,车辆行人往来如梭、井然有序、忙而不乱;可一旦有人(或车)不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争时抢路,轻则造成交通堵塞、次序混乱,重则引发交通事故,车毁人亡。
对于这个现象,我们肯定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和启示,那就是:遵守规则则平安无事,违法乱纪必定出事。
大千世界,形形色色,多姿多彩,其复杂程度远非交叉路口行驶的车辆所能代表。
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有效的“游戏规则”来进行规范和调节,世界将会是一片混乱,正如俗话说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这里所说的规矩,对我们军人来说,就是指政策、法规和纪律。
这几年部队连续出现了像叶波、戴义彪、姜勇、戚红涛等多起违法乱纪的刑事案件,无不令人痛心、发人震撼。
真可谓是:有些人违规——栽了,有些人违纪——罚了,有些人违法——抓了,还有些人犯罪——毙了。
沉重的忏悔和血淋淋的教训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任何时候、任何人如果不遵纪守法,不仅危害了国家、集体和人民的利益,同时也会害了自己、害了家庭,害了单位。
今天,我就围绕《珍惜美好人生,远离违法犯罪》为题,与同志们一起交流一下个人的体会与看法。
一、首先我和大家谈一谈违法犯罪的危害有哪些?从这几年部队里兄弟单位发生的一起起触目惊心、发人深省的违法和违纪案件来看,教训十分深刻。
违法乱纪除了大量牵涉领导的精力、严重干扰部队正常的军事训练和生活、破坏单位整体建设和长远发展等重大危害外,对违法乱纪者本人来说,危害也十分深刻。
关于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征文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1. 引言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也日益增多,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也给个人和家庭造成了严重的伤害,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成为了当务之急。
2. 不良行为的危害不良行为包括种种不良的行为方式和不良的品行,比如酗酒、吸毒、赌博、打架斗殴等。
这些不良行为不仅会严重损害个人的身心健康,还会对社会和家庭造成一定的危害。
而违法犯罪更是对社会秩序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损失。
3. 教育和宣传要杜绝不良行为,首先要加强对公民的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培养公民的守法意识和诚实守信的品质。
加强宣传在校园、社区、企业等各个阶层,让人人都知道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危害性,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 加强制度建设在法律方面,加强对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构建起严密的法律体系和执法机制,对违法犯罪的行为予以严惩,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5. 个人观点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是每个公民应该做到的,只有人人都积极参与其中才能构建起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
我认为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地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6. 总结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牢记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积极参与到社会治安建设中来,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安全的社会环境。
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走向繁荣、稳定的未来。
总字数:3348希望本篇文章能够对你有所帮助,期待再次为你服务。
7. 社会责任除了个人的努力,社会组织和企业也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到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的行动中来。
社会组织可以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引导人们了解法律,树立正确的法治意识。
企业可以通过开展员工教育,倡导诚实守信的企业文化,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成长机会,帮助他们远离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
这样,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构建起一个和谐、安全的社会。
主题班会: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主题班会: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一、背景在学校教育管理中,学生发生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现象时常发生,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本次主题班会旨在通过有效的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二、目的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法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法治观念;2.增强学生法律意识,使他们自觉遵守法规,避免不良行为;3.提升学生对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的识别和辨识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三、内容1. 法律的重要性•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法律对社会、对每个人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明确法律对于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2. 法律意识的培养•介绍学校及社会法律法规,让学生了解不同法规的内容和适用范围;•鼓励学生遇事及时向老师、家长求助,不私自解决问题。
3. 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分类介绍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区别,让学生明确不良行为可能演变成违法犯罪的危害;•通过互动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识别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
四、活动安排•日期:XX月XX日•时间:XX:XX-XX:XX•地点:XX教室•参与对象:全体学生五、预期效果通过主题班会的开展,预期能够增强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尊重,提高法制观念,引导他们远离不良行为,杜绝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为校园营造更加和谐、安全的学习环境。
以上方案旨在引导学生正确树立法治观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遵纪守法的社会有益之人。
特殊应用场合及增加条款特殊场合一:农村学校法制教育1.内容增加:需要增加农村法律法规的介绍,结合农村特殊情况,强调乡村法治建设的重要性。
2.活动安排变动:考虑到交通不便等问题,可以提前安排车辆接送学生参与活动。
特殊场合二:城市社区法治宣传1.内容增加:需增加关于城市社区安全、犯罪预防等方面的内容,增强学生对城市生活的法规意识。
2.活动形式变动:考虑到社区环境的复杂性,可以安排社区治安部门人员参与活动,提供现场安全保障。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总结5篇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总结5篇篇1一、引言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依然严峻。
为了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我们开展了一系列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
本文将对这些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工作内容概述1. 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通过举办讲座、培训课程等形式,向青少年普及法律法规知识,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2. 开展心理健康辅导。
针对青少年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 加强家庭、学校、社会联动。
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合力。
4. 开展社区活动。
通过组织社区文化活动、体育活动等,丰富青少年的业余生活,引导他们远离不良风气。
三、工作成效分析1. 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效果显著。
通过开展讲座和培训课程,提高了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减少了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2. 心理健康辅导取得积极进展。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青少年建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了他们的心理素质。
3. 家庭、学校、社会联动机制初步形成。
通过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作,形成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合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 社区活动丰富多样。
通过组织社区文化活动、体育活动等,丰富了青少年的业余生活,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1. 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有待加强。
部分青少年对法律法规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2. 心理健康辅导需要深化。
当前心理健康辅导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上,需要进一步深化辅导内容,提高辅导效果。
3. 家庭、学校、社会联动机制需要完善。
虽然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联动机制,提高合作效率。
4. 社区活动参与度有待提高。
部分青少年对社区活动缺乏兴趣和参与热情,需要进一步提高社区活动的吸引力和参与度。
五、改进措施与建议1. 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某女子小芳在工作中遭受了同事的性侵,她勇敢地向警方报案,并提供了确凿的证据。经过调查,警 方成功抓获了犯罪嫌疑人,并将其绳之以法。小芳在案件处理过程中表现得非常坚强和勇敢,不仅让 犯罪者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也为自己争取到了应有的赔偿。
06
总结与建议
总结
1 2
人生安全与健康
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极大, 不仅危害自身健康和安全,还会对家庭和社会造 成严重的影响。
总结词
该学生因作弊、代考等不良行为被学校开除学籍,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严重后果。
详细描述
某高校学生王某在多次考试中作弊、代考,被学校发现并给予开除学籍处分。王某曾试图通过贿赂监考老师等手 段逃避惩罚,但最终被揭穿。王某的行为不仅严重违反了学校的考试纪律,也给自己的学业和未来带来了不可逆 转的影响。
某男子因网络诈骗犯罪被判刑的案例
声誉受损
犯罪行为会损害个人声誉,给个人形象带来负面 影响,难以消除。
家庭破裂
犯罪行为不仅会给个人带来法律上的惩罚,也会 导致家庭关系的破裂。
增强自我防范能力
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培养高尚的品德和价值观,远离犯罪的诱 惑。
学习法律知识
了解法律并认识到犯罪的严重性,从而增强自我防范能力。
自我反思
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发现自己的 不足之处,及时改正。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遵守社会公德
尊重他人,遵守社会公德,不随 地吐痰、乱扔垃圾等。
勤俭节约
珍惜资源,勤俭节约,不浪费食 物和水资源等。
诚实守信
坚守诚实守信的品质,不欺骗他 人,不抄袭作弊等。
04
远离违法犯罪
了解犯罪的危害
人生轨迹改变
如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如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近年来,青少年暴力犯罪也有所增加,包括打架斗殴、恶意伤害等。
这些犯罪行为不仅危害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会对青少年自身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三)网络犯罪。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青少年也开始涉足网络犯罪领域,如网络诈骗、网络欺凌等。
这些犯罪行为不仅具有隐蔽性,也会对受害者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
三、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
其中,家庭教育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一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不加管教,导致孩子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学校教育也应当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社会环境也应当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减少不良影响。
四、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一)家庭教育。
家长应当加强对孩子的管教,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对错,什么是合法的行为,什么是不合法的行为。
二)学校教育。
学校应当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从而避免犯罪行为。
三)社会环境。
社会应当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减少不良影响,让青少年能够生活在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环境中。
四)法律教育。
青少年应当接受法律教育,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和法律的约束力,从而增强法律意识,避免犯罪行为。
总之,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健康成长,远离犯罪的危险。
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然而,一些学校对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认识不足,尤其是乡村学校,法制教育流于表面化、形式化。
有些教师法制观念淡薄,甚至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
这些问题导致青少年错过了接受法制教育、培养法制观念的最佳时期,成为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
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2、对学生处分缺乏慎重考虑和处分后对处分生放弃教育;3、学校与家长缺乏正常的思想沟通;4、法制教育的缺乏或者流于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要在心中筑起法律的堤坝
❖二 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 事多考虑可能引起的后果
❖远离违法犯罪行为,
❖——日常学习生活中怎 么做?
案例分析
❖ 因和大声斥责自己的父母争论了几句, 16岁的卢某一气之下闷头冲出家门,整 晚没有回家。一周后,警察找上门来。 陆某在夜不归宿的那天晚上抢劫了4名 同学。原来陆某离家后在网吧通宵上网, 但又没有钱,于是他就把手伸向了同学。
二.活动与探索题 在全国法制宣传日到来之际,某
学校团支部为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准备开展一系列活动。请你参与: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一条什么方式宣传 (3)你认为学校开展这样的活动 有何意义?
第十八条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 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 程序鉴定确认 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 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 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间歇性的 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 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 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自学提示
(1)青少年违法犯罪受法律制裁 吗?
(2)如何远离违法犯罪,做遵纪 守法的中学生?
(1)徐某的行为是否负法律 责任?为什么?
(2)案例给我们有什么启示?
北京蓝极速网吧纵火案中,火灾造成25人死 亡,12人受伤,燃烧面积95平方米,烧毁电 脑42台。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蓝极速网吧放 火案作出一审判决,以纵火罪分别判处被告 人刘某某、宋某某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 终身。
避免青少年犯罪的要求
❖需要辨别是非,提高道德修 养。
❖要确立有意义的人生目标 ❖要避免与不良分子交往
课堂总结
❖ ❖
预防青少 年犯罪
❖ ❖ ❖ ❖
青少年违法犯罪 应承担法律责任
刑事责任 民事责任
心中助其法律堤坝 如何远离犯罪 学会控制情绪
考虑后果
巩固练习题
一. 辨析题
15岁的小强认为:“青少年的合 法权益受法律的特殊保护,违法犯罪 我不怕,不会受到处罚。”这种说法 是否正确?为什么?
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各抒己见
有同学认为:“14 岁前犯罪没事”,
你是否同意这种的 观点?为什么?
1 犯罪时年龄不够承担刑事责任,意味着不 用承担任何责任吗?
2 不承担刑事责任,意味着对社会没有危害 吗?
3 伤害了别人还不用承担刑事责任,是否就 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
4 法律如此规定,其宗旨是什么?
知识链接
我国刑法第17条第四款规定: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 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因 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 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 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 府收容教养。